奥苏伯尔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上)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奥苏伯尔( D · P · AtlStbel, 1918- )根据知识学习过程的性质(学习者是否理解所要学习的材料)的不同,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1)机械学习。
机械学习有两种情况:一是机械材料的机械学习,如孤立的数字、圆周率的近似值等;二是有意义材料的机械学习,如乘法口诀等。
机械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联结。
(2) 有意义学习。
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有意义学习的结果是言语符号或其他符号在学习者头脑中引起的心理意义。
符号引起的心理意义包括,单个符号引起的具体事物的表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即概念)以及一组符号引起的命题。
有意义学习的基本机制是“同化”。
而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只关注可以观测到的行为,反对研究学习者头脑中的内部机制。
同行为主义心理学相反,认知心理学则注重研究学习者内部的心理过程。
“同化”是接纳、吸收、合并成自身一部分的过程。
有意义的言语学习理论强调,在学习新知识时,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起决定作用。
原有的适当观念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
新的命题与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大致可以构成三种关系:其一,类属关系,即原有观念为上位的,新学习的观念是原有观念的下位观念;其二,总括关系,即原有观念是下位的,新学习的观念是原有观念的上位观念;其三,并列关系,即原有观念和新学习的观念是并列的。
在这三种关系中,学习的内部和外部条件不同,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也有很大不同。
有意义学习可以分为“由简到繁”的五类:(1) 表征性学习。
表征性学习就是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所表示的意义,譬如,阿拉伯数字“ 3 ”,圆周率“ π ”,函数符号“ y=f(x) ”等。
(2) 概念学习。
概念是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而概念学习就是要掌握概念所反映的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
譬如,学习“三角形”这一概念,就是要能够理解三角形是“平面上由三条线段两两顺次相连而构成的封闭图形”这一共同的“本质”属性。
奥苏伯尔学习理论
奥苏伯尔学习理论如下是有关奥苏伯尔学习理论: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奥苏伯尔认为,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如果学习者并未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只是依据字面上的联系,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或组合,则是一种死记硬背式的机械学习。
所谓实质性的联系,是指表达的语词虽然不同,但却是等值的,也就是说这种联系是非字面的联系。
非人为的联系,是指有内在联系而不是任意的联想或联系,指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观念建立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奥苏伯尔认为,只有满足一定的条件,意义学习才能发生。
他把意义学习的条件分为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两种。
客观条件主要是指学习材料本身的性质。
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满足能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联系的要求,即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主观条件是指学习者自身的因素。
主要包括:第一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第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基础;第三,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并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
2.认知同化理论与先行组织者策略(1)认知同化理论学习者接受知识的心理过程就是概念同化过程。
表现为:首先在认知结构中找到能同化新知识的有关观念,这些观念能够对新知识起到挂钩(固定点)的作用;然后找到新知识与起固着点作用的观念间的相同点;最后找到新旧知识的不同点,使新概念与原有概念之间有清晰的区别,并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融会贯通,使知识不断系统化。
即意义学习就是通过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的相互作用,使新旧知识发生意义同化实现的。
奥苏伯尔按照新、旧观念的概括水平及其联系方式的不同,提出了三种同化模式。
①下位学习。
又称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奥苏伯尔(D · P · AtlStbel, 1918- )根据知识学习过程的性质(学习者是否理解所要学习的材料)的不同,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1)机械学习。
机械学习有两种情况:一是机械材料的机械学习,如孤立的数字、圆周率的近似值等;二是有意义材料的机械学习,如乘法口诀等。
机械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联结。
(2) 有意义学习。
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有意义学习的结果是言语符号或其他符号在学习者头脑中引起的心理意义。
符号引起的心理意义包括,单个符号引起的具体事物的表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即概念)以及一组符号引起的命题。
有意义学习的基本机制是“同化”。
而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只关注可以观测到的行为,反对研究学习者头脑中的内部机制。
同行为主义心理学相反,认知心理学则注重研究学习者内部的心理过程。
“同化”是接纳、吸收、合并成自身一部分的过程。
有意义的言语学习理论强调,在学习新知识时,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起决定作用。
原有的适当观念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
新的命题与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大致可以构成三种关系:其一,类属关系,即原有观念为上位的,新学习的观念是原有观念的下位观念;其二,总括关系,即原有观念是下位的,新学习的观念是原有观念的上位观念;其三,并列关系,即原有观念和新学习的观念是并列的。
在这三种关系中,学习的内部和外部条件不同,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也有很大不同。
有意义学习可以分为“由简到繁”的五类:(1) 表征性学习。
表征性学习就是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所表示的意义,譬如,阿拉伯数字“ 3 ”,圆周率“ π ”,函数符号“ y=f(x) ”等。
(2) 概念学习。
概念是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而概念学习就是要掌握概念所反映的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
譬如,学习“三角形”这一概念,就是要能够理解三角形是“平面上由三条线段两两顺次相连而构成的封闭图形”这一共同的“本质”属性。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1]
青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JOURNA L OF QINGHAI JUNIOR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 Edition ) 2002年第2期N o2.2002 收稿日期:2000-12-11作者简介:陈华峰(1974-),女,湖南师范大学心理系硕士,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陈华峰(湖南师范大学心理系,湖南长沙410081) 摘 要:简要地评述了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并得出了一些启示。
在教学改革的今天,我们应当把传统讲授法与课件演示法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
同时在教学中,要重视渗透元学习的教学。
关键词:有意义学习;同化;课堂教学改革;课件;元学习 中图分类号:G 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117(2002)02-0103-03 奥苏伯尔,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
他运用认知观点直接研究人在实际教育环境中的有意义的言语学习活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其理论概述如下。
一、理论要义及评析(一)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实质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教育主要是向学生传授人类文化知识,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他认为,所有的课堂学习都可以按照两个维度—机械—意义的维度和接受—发现的维度来划分。
他根据学习的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
有意义学习是与机械学习相对的,其实质在于符号(语言文字及其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识结构中已有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任意的和实质的联系。
奥苏伯尔把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之间区别开来。
认为,不要把接受学习与机械学习、被动学习等同起来,也不要把发现学习与意义学习等同起来。
认为教师用言语系统传授知识时,学生的求知心理活动,仍然是主动的。
在学习一种新知识时,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先行组织者引领下,尝试运用其既有的先备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去吸收新知识,最后纳入他的认知结构中,成为他自己的知识。
数学教育学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接受学习与发现 学习是对学习按照不同的维度的分类---彼此联系和相互独立
机械学习 有意义学习
接受学习 (有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发现学习
机械的接受学习 有意义的指导发现学习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机械的发现学习
数学命题学习的几种同化模式
❖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又称为认知同化理 论,所谓同化就是将新知识新材料归入已有的认知结 构之中.
概念学习是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概念同化是学生获取概念的最 基本方式,从而同化是概念学习的核心和关键.
同化理论可以解释从高位到低位的分化,又可以解释知识由低 位到高位的不断概括化,还可以解释知识在横向上的联系,对 于培养学生上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概念的同化过程,要求学生把概念的定义通过上 下文呈现的关键属性直接同他们的认知结构相 关联,概念同化是典型的有意义接受学习.
接受学习
1.数学知识内容:结论性的数学知识----概念的定义,定理的文 字叙述和逻辑证明的文字表达,方法规则的程序;
----围绕着数学理论而进行的一切数学活动.
2.数学理论与一定的系统相关联----把数学理论连同它的来龙 去脉展现出来.
3.数学理论不是以叙述自己的发现为主要方式,所谓不涉及学 习者任何独立的发现是指不涉及学生方面的外部发现活动. -----学生的内部的思维活动可能是紧随着呈现者的外部活动 而逆行的,可能会有发现的过程; -----学生知识的内化过程是寻求新旧知识联系的过程必然经 历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
发现学习以直觉思维为主,通过发展能力获得知识,适合于问 题解决的学习.发现学习需要学生有较高的认知水平.
学生在自己的探索过程中对数学知识更能加深理解,在成功的 喜悦中增加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现代认知论强调学习者原有的 认知结构的作用和学习材料本身结构的作用,重视内在的学习 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内在强化作用.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ppt课件
原有的知识
新学习的知识
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教师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进行教学的步骤
• ①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教师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 经验出发,结合新材料和学生实际设计适当的先行 组织者作为引导材料。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学内容与自 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有意义学习 便发生了。因此,要促进新内容的学习, 首先要加强学生认知结构中与新内容有 关的观念,要提供必要的“支架”。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奥苏贝尔--美国心理学家,是著名的认知教育 主心要理成学就家:。(1)提出有意义学习理论。(2)根据智
力发展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维度,将发展序列大致分为 思维的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抽象逻辑阶段。 (3)对“一切发现学习永远都是有意义的,而一切接 受学习永远都是机械的”这一看法提出批评,指出发 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可以是有意义的也可以是机械的。 (4)提倡在教学中设计“先行组织者。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先行组织者策略
• 先行组织者主张在学生学习新知识前,向学生介绍一 些他们比较熟悉同时又高度概括性包含了正式学习的 关键内容的引导材料,以此来充当新旧知识联系的桥 梁成为“组织者”。由于是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引进这 些内容,所以就称之为“先行组织者”。
【学习理论的意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学习理论的意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指导意义2017-06-10奥苏伯尔是当代美国著名的教育⼼理学家,是认知学派的学者。
他在吸取其他⼼理学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西⽅传统的学习理论在不同程度上忽略了⼈的学习特点的共同缺陷,提出了以确认⼈的学习特点为前提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并将其学习理论与教学论有机结合,这是奥苏伯尔在教育⼼理学上的重要成就和巨⼤贡献。
这⼀理论引起了各国教育科学界的普遍关注。
有意义学习理论涉及学习、教学、课程等研究视域,为课程与教学改⾰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充分的⼼理学依据,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有意义学习理论及其价值(⼀)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前提是对学⽣学习特点的确定奥苏伯尔的学习理论是以确认⼈的学习的特点,特别是学⽣学习的特点为前提的。
在长期的研究和实验中,奥苏伯尔明确提出了⼈的学习、特别是学⽣学习应突出三⼤特点。
⼀是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学⽣要求施教者重视学⽣的学习动机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是语⾔的中介作⽤,强调学⽣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类积累的系统⽂化科学知识,这些知识主要是以词语、符号表达的,其内容不是零散的、孤⽴的,⽽是加⼯起来的系统知识。
因此,奥苏伯尔把学⽣的课堂学习称为有意义的⾔语学习。
三是⼈类学习是以个体经验的形式去掌握社会历史经验的过程。
由此可知,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即学⽣的原有知识状况。
这种原有知识(个体经验)是学习新知识(社会历史经验)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新知识的学习是不能收效的。
奥苏伯尔强调的这三个特点成为他建⽴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前提,它修正了传统⾏为学派的学习理论忽视⼈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不注重⼈的主观努⼒和认知派中⼀部分⼈过于强调⼈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因素作⽤的偏颇。
把握住了主体与客体两⽅⾯的关系,既重视⼈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忽视客体知识体系在学习中应有的作⽤,把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辩证地统⼀起来,这是⽐较科学和符合实际的。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巫山中学信息技术教研组一、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理论有意义学习,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
学生在教师指导和参与下使用有意义的学习资源,以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来进行的学习。
(一)有意义学习的标准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将学习的发生分成2 个维度:按学习发生的方式①发现学习②接受学习按学习发生时新旧知识的联系①有意义学习②机械学习奥苏贝尔提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这一论断既给有意义学习下了明确的定义,也指出了区分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的2 条标准。
要判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或是机械的,必须了解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的联系(简称为新旧知识的联系)的性质。
新旧知识联系的性质既受学习者原有的知识背景的影响,也受要学习的材料本身的性质的制约。
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的两条标准:①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具有实质性联系。
②新旧知识的非人为的联系,即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无意义音节和配对形容词只能机械学习,因为这样的材料不可能与人的认知结构中的任何已有观念建立实质性联系,必须在逐个字母或项目之间建立联系。
这样的学习完全是机械学习。
一切机械学习都不具备上述有意义学习的2条标准。
(二)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有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性质的影响(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有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
1、有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新的学习材料可以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到固定点,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合乎这种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标准,也就是说,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
这种逻辑意义指的是材料本身与人类学习能力范围内的有关观念可以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有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指学习者的内因。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奥苏伯尔(D · P · AtlStbel, 1918- )根据知识学习过程的性质(学习者是否理解所要学习的材料)的不同,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1) 机械学习。
机械学习有两种情况:一是机械材料的机械学习,如孤立的数字、圆周率的近似值等;二是有意义材料的机械学习,如乘法口诀等。
机械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联结。
(2) 有意义学习。
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有意义学习的结果是言语符号或其他符号在学习者头脑中引起的心理意义。
符号引起的心理意义包括,单个符号引起的具体事物的表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即概念)以及一组符号引起的命题。
有意义学习的基本机制是“同化”。
而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只关注可以观测到的行为,反对研究学习者头脑中的内部机制。
同行为主义心理学相反,认知心理学则注重研究学习者内部的心理过程。
“同化”是接纳、吸收、合并成自身一部分的过程。
有意义的言语学习理论强调,在学习新知识时,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起决定作用。
原有的适当观念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
新的命题与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大致可以构成三种关系:其一,类属关系,即原有观念为上位的,新学习的观念是原有观念的下位观念;其二,总括关系,即原有观念是下位的,新学习的观念是原有观念的上位观念;其三,并列关系,即原有观念和新学习的观念是并列的。
在这三种关系中,学习的内部和外部条件不同,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也有很大不同。
有意义学习可以分为“由简到繁”的五类:(1) 表征性学习。
表征性学习就是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所表示的意义,譬如,阿拉伯数字“ 3 ”,圆周率“ π ”,函数符号“ y=f(x) ”等。
(2) 概念学习。
概念是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而概念学习就是要掌握概念所反映的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
譬如,学习“三角形”这一概念,就是要能够理解三角形是“平面上由三条线段两两顺次相连而构成的封闭图形”这一共同的“本质”属性。
奥苏伯尔DavidPAusubel与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伯尔David P Ausubel与有意义学习理论奥苏伯尔David P Ausubel是当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他积极从事学校课堂教学环境中学生知识学习过程的研究,他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以“认知结构同化论”为基础,他提倡在课堂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除学习理论的研究之外,奥苏伯尔在理论医学、临床医学和发展心理学等领域也有研究。
1976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奖。
一、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奥苏贝尔的认知心理学最核心的观点是当学习者把新知识吸收到他们学习之前已经存在的知识的时候,学习就发生了。
奥苏贝尔提出了机械学习(rote learning)和有意义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之间的重要区别。
奥苏贝尔甚至在其最有影响的著作《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1968年再版)的扉页上写道:“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
弄清了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
”奥苏伯尔根据学习的内容,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其中有意义学习需具备的条件是:学习材料对学生而言有潜在意义;学生头脑中有同化新学习材料的知识;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意向。
机械学习,即不加理解、反复背诵的学习,亦即对学习材料只进行机械识记。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指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使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理论强调在新知识的学习中,认知结构中的原有适当观念起决定作用,这种原有的适当观念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
奥苏伯尔根据学生进行学习的方式,把学生的学习又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接受学习,即学习者把以现成的定论的形式呈现给自己的学习材料,与其已形成的认识结构联系起来,以实现对这种学习材料的掌握的学习方式。
发现学习,是在教师不加讲述的情况下,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获得新知识、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
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从而导致新观念的潜在意义转化为实际的心理意义(理解),同时原有的认知结构由于新观念的纳入得到扩展、深化,从而发生质和量的
己去发现,回答他们自己的疑问,解决他们自己提出的问
题。由此,许多人把发现法看成教学的唯一“法宝”, 竟
至认为“ 一切发现学习永远都是有意义的, 而一切接受
学习永远都是机械的”。奥苏伯尔对此持不同的态度。为
了阐明自己的观点, 他专门写了《学习理论和课堂实践》
(1967) 等论文。
• 他从人类学习的特点和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 认为发现法 不能完全代替接受法—讲授法。因为学生在学校里主要是 接受系统的基础知识, 他们不可能因而也不能要求他们时 时去发现;而且作为接受学习的讲授法也并不必然导致学 生被动学习和机械记忆, 关键在于是否能正确使用讲授法。 他认为新知识是通过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学习方法获 得的。前者适合大量材料特别是理论材料的学习, 后者更 适合解决问题的学习。由于课堂里大多教学材料是以语言 文字材料呈现的, 所以学生的学习大多是以接受学习为主。 他还指出, 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都可以是有意义的, 也都 可以是机械的, 我们提倡的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有指导 的发现学习。
而且作为接受学习的讲授法也并不必然导致学生被动学习和机械记忆, 关键在于是否能正确使用讲授法。 《有意义言语学习和保持的归属理论》(1962年)
有意义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
• 同化理论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推荐下载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奥苏伯尔( D · P · AtlStbel, 1918- )根据知识学习过程的性质(学习者是否理解所要学习的材料)的不同,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1) 机械学习。
机械学习有两种情况:一是机械材料的机械学习,如孤立的数字、圆周率的近似值等;二是有意义材料的机械学习,如乘法口诀等。
机械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联结。
(2) 有意义学习。
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有意义学习的结果是言语符号或其他符号在学习者头脑中引起的心理意义。
符号引起的心理意义包括,单个符号引起的具体事物的表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即概念)以及一组符号引起的命题。
有意义学习的基本机制是“同化”。
而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只关注可以观测到的行为,反对研究学习者头脑中的内部机制。
同行为主义心理学相反,认知心理学则注重研究学习者内部的心理过程。
“同化”是接纳、吸收、合并成自身一部分的过程。
有意义的言语学习理论强调,在学习新知识时,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起决定作用。
原有的适当观念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
新的命题与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大致可以构成三种关系:其一,类属关系,即原有观念为上位的,新学习的观念是原有观念的下位观念;其二,总括关系,即原有观念是下位的,新学习的观念是原有观念的上位观念;其三,并列关系,即原有观念和新学习的观念是并列的。
在这三种关系中,学习的内部和外部条件不同,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也有很大不同。
有意义学习可以分为“由简到繁”的五类:(1) 表征性学习。
表征性学习就是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所表示的意义,譬如,阿拉伯数字“ 3 ”,圆周率“ π ”,函数符号“ y=f(x) ”等。
(2) 概念学习。
概念是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而概念学习就是要掌握概念所反映的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
譬如,学习“三角形”这一概念,就是要能够理解三角形是“平面上由三条线段两两顺次相连而构成的封闭图形”这一共同的“本质”属性。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巫山中学信息技术教研组一、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理论有意义学习,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
学生在教师指导和参与下使用有意义的学习资源,以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来进行的学习。
(一)有意义学习的标准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P.Ausubel)将学习的发生分成 2 个维度:按学习发生的方式①发现学习②接受学习按学习发生时新旧知识的联系①有意义学习②机械学习奥苏贝尔提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这一论断既给有意义学习下了明确的定义,也指出了区分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的2 条标准。
要判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或是机械的,必须了解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的联系(简称为新旧知识的联系)的性质。
新旧知识联系的性质既受学习者原有的知识背景的影响,也受要学习的材料本身的性质的制约。
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的两条标准:①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具有实质性联系。
②新旧知识的非人为的联系,即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无意义音节和配对形容词只能机械学习,因为这样的材料不可能与人的认知结构中的任何已有观念建立实质性联系,必须在逐个字母或项目之间建立联系。
这样的学习完全是机械学习。
一切机械学习都不具备上述有意义学习的2条标准。
(二)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有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性质的影响(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有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
1、有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新的学习材料可以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到固定点,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合乎这种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标准,也就是说,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
这种逻辑意义指的是材料本身与人类学习能力范围内的有关观念可以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对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召唤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变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
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及讲授法,为我们当前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作用。
(一)讲授法与课件演示法相结合,优化课堂教学奥等的尔认为不和结合,优化课论,它有自己的优点。
这一点也为教育史所证实。
讲授法一直就是教育史上最重要的教学方法。
从其借助的媒介来分析,它主要以语言、文字配合教师的表情、动作来传递教学信息。
语言、文字从本质上说是客观事物符号、代号,属于第二信号系统。
人类有发达的第二信号系统,人们一旦对语言、文字的音、形、义有了共识,就可以毫不费力地用以交际和作为学习的工具,因此,语言、文字是最有针对性、最经济、最为灵活的教学资源。
并且语言又是思维的重要条件和工具。
人们的逻辑思维是靠概念进行的,形象思维则靠表象进行。
而语言、文字既可以是概念的物质载体也可以是表象的物质载体。
因此语言、文字的优势就在于一定条件下易于进入学习者的知识主观世界和精神世界,并影响学习者的精神世界。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语言作为媒介存在的局限性:它的速度较思维的速度慢得多,书写就更慢了。
语言的维数是线性的,而思维则是全息的。
而且由于语言、文字是抽象和简约的,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事物想清楚,以至于想“活”起来,才能与语言、文字所代表的意义与知识本身结合起来,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只记住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而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内容。
因此,以语言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在很多地方显得效率低下,抽象难懂,不易接受,使学习者易于疲劳。
诚然在教学中使用一些教育技术,如使用幻灯机、广播和电视,引入了声音、图像信息,但是信息的传递是单一的。
而在课堂中适当地使用课件,则能弥补这些不足。
(1)课件可以提供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多种信息,对学习者形成感官刺激。
这样不仅能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和注意,而且有助于记忆,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指导意义一、引例释疑,突破难点奥苏伯尔认为,要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另一个重要条件是学习材料必须具有所谓的潜在意义。
即对于学习者来说,学习材料在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学习者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
简而言之,就是我们在进行教学活动前,必须弄清楚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是否具备适当的知识基础可与新学习的材料发生联系并提供知识学习的生长点。
《旅游心理学》中很多的概念、定义、原理初次接触感觉非常抽象、概括甚至难以理解,说到底,这些概念、定义、原理其实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和提升。
因此,我们在教学奥苏伯尔学习理论前,必须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充分了解我们的学习对象,尤其是充分了解我们学习对象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基础与新知识学习材料有密切关系的已有概念、定义和原理的掌握情况,以便我们在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发,着力寻找理论和实践的联结点,从而突破难点、疑点和盲点,为系统掌握知识铺平道路。
这是我们在教学设计时选择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依据。
比如说,关于“气质”概念的教学。
书本上得出了“气质就是人的心理犯罪行为的动力特征”这一定义,事实上这其中还包括了两个概念:心理犯罪行为和心理犯罪行为的动力特征。
心理犯罪行为与“脾气”一词的意思基本一致,较难认知,而心理犯罪行为的动力特征的认知就比较困难了,沦为这部分的难点。
对于心理犯罪行为的动力特征,书本上就用描述性语言并作了直观了解,这里我们就必须补足大量的学生熟识的生活实例去表明,从而使学生真正认知:所谓心理犯罪行为的动力特征就是指心理犯罪行为出现时变化的快慢、力度的'高低、整体表现的显隐以及平衡的程度等方面的特点,就是人典型的平衡的心理特点。
引例释疑,可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生长点,既符合学生由具体向抽象的思维发展规律,更符合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的要求。
但是,有一点要注意,举例是手段,是为了唤起学生已有的表象,为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提供基础。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巫山中学信息技术教研组一、奥贝尔有意义学习的理论有意义学习,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
学生在教师指导和参与下使用有意义的学习资源,以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来进行的学习。
(一)有意义学习的标准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贝尔(D.P.Ausubel)将学习的发生分成 2 个维度:按学习发生的方式①发现学习②接受学习按学习发生时新旧知识的联系①有意义学习②机械学习奥贝尔提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这一论断既给有意义学习下了明确的定义,也指出了区分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的2 条标准。
要判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或是机械的,必须了解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的联系(简称为新旧知识的联系)的性质。
新旧知识联系的性质既受学习者原有的知识背景的影响,也受要学习的材料本身的性质的制约。
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的两条标准:①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具有实质性联系。
②新旧知识的非人为的联系,即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无意义音节和配对形容词只能机械学习,因为这样的材料不可能与人的认知结构中的任何已有观念建立实质性联系,必须在逐个字母或项目之间建立联系。
这样的学习完全是机械学习。
一切机械学习都不具备上述有意义学习的2条标准。
(二)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有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性质的影响(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有意义学习的部条件)。
1、有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新的学习材料可以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到固定点,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合乎这种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标准,也就是说,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
这种逻辑意义指的是材料本身与人类学习能力围的有关观念可以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部条件有意义学习的部条件是指学习者的因。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巫山中学信息技术教研组一、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理论有意义学习,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
学生在教师指导和参与下使用有意义的学习资源,以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来进行的学习。
(一)有意义学习的标准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P.Ausubel)将学习的发生分成 2 个维度:按学习发生的方式①发现学习②接受学习按学习发生时新旧知识的联系①有意义学习②机械学习奥苏贝尔提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这一论断既给有意义学习下了明确的定义,也指出了区分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的2 条标准。
要判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或是机械的,必须了解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的联系(简称为新旧知识的联系)的性质。
新旧知识联系的性质既受学习者原有的知识背景的影响,也受要学习的材料本身的性质的制约。
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的两条标准:①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具有实质性联系。
②新旧知识的非人为的联系,即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无意义音节和配对形容词只能机械学习,因为这样的材料不可能与人的认知结构中的任何已有观念建立实质性联系,必须在逐个字母或项目之间建立联系。
这样的学习完全是机械学习。
一切机械学习都不具备上述有意义学习的2条标准。
(二)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有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性质的影响(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有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
1、有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新的学习材料可以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到固定点,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合乎这种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标准,也就是说,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
这种逻辑意义指的是材料本身与人类学习能力范围内的有关观念可以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第三章奥苏伯尔
1、改革教学内容,促进迁移。 奥苏伯尔指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 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 2、改进教材的呈现方式,促进迁移。
六、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一)认知结构的概念 认知结构是指个人在以前学习和感 知客观世界的基础上形成的,由知 识经验组成的心理结构。
(二)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在奥苏泊尔看来,一切有意义的学 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 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 习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一切有 意义学习必然包括迁移。
1、先行组织者的定义 [advance organizer]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 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 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概括、综合水平, 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 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2、设计先行组织者的目的
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 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 的可辨别性。 在学习者已经掌握的知识和 需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架设 一道知识的桥梁。
在有意义学习中,学生原有认知结 构的特征始终是影响新的学习与保 持的关键因素。
(三)影响学习迁移的 三个认知结构变量
1、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 当学习新知识时,如果在学生原有 知识结构中能够找到适当的可以用 于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包括概 念、命题及具体例子等),那么该 学生的认知结构就具有可利用性。
二、有意义学习的定义
有意义学习是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 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 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的联系。
非人为的联系,是指新知识与认知结 构中有关观念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 基础上的联系。 实质性的联系,是指新的符号及其所 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 有的表象,已经存在的有意义的符 号、概念、命题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理论与认知语言学发表时间:2005-1-14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理论与认知语言学维特根斯坦是现代日常语言哲学的奠基人,他的哲学思想在西方哲学舞台上的影响自产生之日起就经久不衰,这位传奇式的天才哲学家在他的一生中先后创立了两种迥然不同、互不相容的哲学体系,这两个哲学体系分别对维也纳逻辑实证主义和牛津-剑桥日常语言哲学这两个重要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讨论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对认知语言学的影响。
维氏对认知语言学的影响最为显著的就是其“家族相似性”的理论。
维特根斯坦对家族相似概念的论证主要集中在“游戏”概念上。
维氏通过对“Spiel”概念的语义特征的细致考察,发现了“家族相似性”原理,他指出:“棋类游戏,纸牌游戏,球类游戏,奥林匹克游戏等,所有这些游戏,什么是共同的呢?请不要说:‘一定有某种共同的东西,否则它们就不会都被叫做游戏。
’请仔细看看它们是否有共同的东西,如果你观察它们,你将看不到什么共同的东西,而只看到相似之处,看到亲缘关系。
在看一看纸牌游戏,你就会发现,这里与第一组游戏有许多对应之处,但有许多共同的特征丢失了,而一些其他的特征却出现了,当我们接着来看球类游戏时,许多共同的东西保留下来了,但也有许多消失了,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继续考察许许多多其他种类的游戏,可以从中看到相似之处出现而又消失的情况。
这种考察的结果就是,我们看到一种错综复杂的互相重叠交叉的相似关系的网络:有时是总体上的相似,有时是细节上的相似,……我想不出比‘家族相似性’更好的表达式来刻画这种相似关系,因为一个家族成员之间的各种各样的相似之处:体形、相貌、眼睛的颜色、步姿、性情等,也以同样方式互相重叠和交叉,所以我要说:‘游戏’形成一个家族。
”维特根斯坦认为:建立语义范畴的基础是相似性而不是共同性,“Spiel”的语义范畴中的每一个成员之间总有相似之处,但两个成员之间的相似之处不一定为第三个成员所拥有;语义范畴中各成员之间具有一种互相重叠,交叉的相似关系网络;这样的相似性就象一个家族成员之间的特征相似关系,因此,维氏认为,人类语言的语义范畴具有由这种相似关系所维持的内在结构。
维特根斯坦这一段著名的论述后来成为了认知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理论:原型范畴理论的直接来源。
一、范畴化问题从认知的角度看,范畴化(categorization)可以说是人类高级认知活动中自己基本的一中,它指的是人类在歧异的显示中看到相似性,并据此将可分辨的不同事物处理为相同的,由此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进而形成概念的过程和能力。
若没有对千差万别的现实加以范畴化的能力,人类便无法理解自己在生存环境中感知到的复杂现象:我们将无法对经验进行处理、构造、储存,也无法进行推理,更无法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经验,所以范畴化问题一直是认知研究的一个中心课题。
认知语言学在这一问题上的研究是从对传统范畴化观念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开始的。
从亚里士多德时代到维特根斯坦之前的漫长时期,西方哲学界都是古典范畴理论的一统天下,该理论认为:范畴是由具有必要的充分的客观特征的成员所定义和组成的,范畴来源于客观世界既定的分类,与进行范畴化的主体无关;范畴有明确的边界,其成员具有同等的地位,这样定义出来的范畴自然是绝对的、离散的。
基于这种范畴理论以前的语言研究一方面认为词的概念和客观的范畴是对应的,是可以明确定义的;另一方面还抽象出一些特征来定义各类语言范畴,如音位、语义、词类等。
随着近几十年来认知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很多概念范畴和语言范畴不是传统的理论所能概括的,这说明需要更精细的认知和语言研究要求一种新的范畴化理论。
从七十年代初开始,Rosch等心理学家以及语言学家对“cup、bird、fruit、toy”等概念做一系列深入的定量实验研究,发现在范畴化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认知上显著的“原型”。
原型范畴理论则应运而生。
二、原型范畴理论原型范畴理论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语义理论的意义观。
在该理论中,语义以原型范畴的形式而存在。
原型范畴由原型和边缘构成,原型是该范畴的典型成员,边缘则是由该范畴中的非典型成员构成。
维特根斯坦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讨论了“数”这个词所代表的范畴的原型性,他说:“各种数也以同样的方式形成一个家族,为什么我们把某样东西叫作一个‘数’?也许是由于它同某些一向被叫作数的东西具有一种直接的关系,因而使他与那些被我们以同样方式称呼的东西具有一种间接的关系,我们把数的概念加以扩展就如同在编绳是把一些纤维绕在另一些纤维上一样,绳的强度并非在于有一根贯穿全绳的纤维,而是在于许多纤维互相重叠。
……维特根斯坦在上文中指出:“数”具有与“游戏”相同的原型范畴结构,而且这个范畴结构的边界是开放的、模糊的。
这个结构由一种像贯穿全绳的纤维那样的东西互相交织重叠而成。
维氏的家族相似性就是对于绳子中纤维的那种交织重叠特性的隐喻。
目前广泛应用于认知科学诸领域的原型理论产生于当代语言学和哲学界对于经典的亚里士多德范畴学说的批判,尤其是维特根斯坦对于语义范畴“家族相似性”的深刻揭示。
原型理论所揭示的实际上是一种以语言的日常应用为导向的言说者的内在心理图式,它从一开始就与传统的意义理论的原子主义、客观主义、抽象主义的追求分道扬镳,强调语词意义的日常应用,认为意义是人体对各种事物的体验。
根据意义的原型理论,语词的语义是由现实的语言应用者赋予的,而不是由语言学家或哲学家赋予的。
原型理论所研究的是有血有肉的语言及其使用者,它关注的是语言使用者对语义范畴的体验,因此,原型理论的认知主义体验观的哲学基础就是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日常言语分析哲学。
维特根斯坦“意义即应用”、“语言即游戏”的思想实际上已经包含了意义的原型理论的萌芽。
由此则容易理解原型理论与“家族相似性”的历史渊源关系。
三、语义结构的原型分析语义范畴分析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说明代表这个范畴的词的意义集合。
维氏对于“Spiel”范畴的阐释已经揭示了语义范畴往往是一种多义性的复杂范畴。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重新审视维氏的论述,不难看出,语义范畴的许多复杂机制和现象并非随意形成的,语义范畴的大部分变化都是通过特定的语义引申机制(隐喻、转喻、联想、程式化、义域的转移)从原型发展而成的。
语义范畴的变化是在一定的原则约束下,发生在一定的认知域上并受一定的认知模式影响而发生的,因此,语义范畴中各个成员之间的联系是有理据的。
维氏提出的“家族相似性”概念实际上就是对“Spiel”范畴各义项之间联系的一种隐喻。
维氏还进一步认为,在范畴习得过程中,人们也是通过这种相似性原则从范畴的原型出发逐渐习得了范畴的全部所指。
在认知语言学看来,多义词的不同的意义是彼此相关的。
语义范畴的一词多义现象是人类认知对客观世界进行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
把不同的事物纳入同一个范畴,用同一个符号来标记或用一个词来表示,就是一词多义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
这种范畴化的结果往往是产生模糊的语义范畴。
一物多词指的是人类用多种名称来指称同一事物,这种现象往往产生在人类从不同认知层次或认知域上对于同一事物的认识和建立在这种认识之上的命名。
对于同一事物,从不同层次、角度去认识它,得出的结果也会有不同之处。
这种现象涉及人类对于范畴体系的纵面划分以及对于不同层次上范畴的命名活动。
其实,一词多义问题在二千多年前就已引起亚里士多德的重视。
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一开篇就谈到了一词多义问题。
亚里士多德指出:“当若干事物虽然有一个共通的名称,但与这个名称相应的定义却各不相同时,则这些事物乃是同名而异义的东西。
”当代认知语言学家像亚里士多德一样重视从符号与指称的关系入手来分析语义范畴的一词多义现象,所不同的是,他们对于分析中所涉及的各种因素有了新的认识和阐释。
他们正是从自己的新符号观、指称观和范畴观出发来阐释语义范畴的一词多义现象。
Geeraerts等人调查了荷兰语中表示服饰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特别是它们的指称变化,结果发现这些词的语义范畴中存在下列原型效应:(1)不能以一组充分必要条件来决定其意义,意义是由原型来决定的;(2)词义范畴是以一个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意义辐射结构;(3)词义范畴的各个义项有不同程度的原型特征,原型义项具有最多的原型特征;(4)词义范畴的边界是不确定的,而且随着范畴的扩展,其边缘越来越模糊,并且出现与其他词义范畴的交叉重叠。
从上述原型效应可以看出,语义范畴一词多义现象是语义范畴原型结构的一种拓展:具有明显区别特征的该范畴的不同子范畴(subcategory)就是该范畴所代表的词的不同义项。
这些子范畴中有些具有母范畴的最多原型特征,是母范畴的原型。
其他子范畴中具有母范畴原型特征越多的子范畴,在母范畴中的原型性就越高,在母范畴中就享有更高的成员资格;反之,原型性就越低,享有更低的成员资格。
其他子范畴以家族相似性的方式通过隐喻或转喻原型子范畴发生联系,构成一条意义链。
Lakoff将由这条意义链构建起来的范畴称为“辐射状范畴”(radial category)。
J.R.Taylor把这种范畴称为“家族相似范畴”(family resemblance category)。
四、原型范畴理论和理想化认知模式“理想化认知模式”(ICMs)是由认知语言学的代表人物Lakoff首创的,用于阐释原型范畴模式。
他认为,用ICMs可以很好地说明原型范畴的内在结构和原型效应。
ICMs模式其实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的结构,其建构原则有四条:命题结构、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
在Lakoff看来,运用ICMs来分析概念范畴能揭示范畴中的百科全书式的丰富知识。
他运用ICMs分析了mother、bachelor、lie等范畴。
以mother(母亲)为例,传统的语义特征分解方法mother=[+parent][-male]根本无法说明mother 范畴的丰富的社会文化知识,因此必须用一个基于一组认知模式综合起来的集合(cluster)的ICM来阐释它。
这组认知模式包括:(1)生殖模式,(2)遗传模式,(3)养育模式,(4)婚姻模式,(5)谱系模式。
完全具有上述5个模式特征的mother当然也就是mother范畴的原型。
但这种原型是在这个特定的ICMs 环境下选择出来的,不能要求现实社会中所有的mother都必须符合上述五个模式。
例如,符合(3)(5)而不符合其他模式的mother是继母;符合(3)但不符合其他模式的mother是养母。
此外,还有surrogate mother(人工受孕的替身母亲),biological mother(生母),donor mother(提供卵子的母亲)等等。
Lakoff指出,上述五个认知模式导致了mother范畴的原型效应,在传统社会中,它产生了的mother的原型———housewife(家庭主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