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全国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奖优秀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花卉引导同学回顾思考有关荷花的诗文,以及人赋予它的特定文化内涵(出
示幻灯片),导入新课介绍作者;(教师)第一次听说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
生敬意时,显然不是因为他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著名的
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泽东的著作里本来朱自清既没加入国
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一位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在硝烟弥漫的战
争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进入毛泽东的视野的但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
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朱自
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他死的时候年仅 48 岁朱自清的名字因
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
(幻灯片出示)
二.课文阅读:
1,配乐朗读
2,同时给文章每个段落加上番号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
3,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探究作者情感路线相信优
美的诵读已经让我们沉醉其中现在大家来看看文章开头问题1:
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师生交流明确: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深人静之时本应好好休
息了,但许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
始终在全曲中回荡!
问题 2:为排遣不宁静,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齐答)师
生共同明确
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问题 3: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学生齐答(只让学生回答“找到”还是“没有找到”)到底找到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样变
化的
请看第 3 自然段的内心独白我们先一起来朗读这个自然段
学生朗读
问题 4:这一段独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样的心情?学生明确:尽管有哀愁,但更
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作者只有这幽僻的坏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才能够抛开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可见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为能够暂时得到自由,欣赏荷塘
月色而淡淡喜悦——可见作者幻想超脱现实!
4,幻灯片出示课文心情的脉络
5,朗读课文 4. 5. 6 段第二课
时
导入:提问:由课题可以知道,本文属于写景散文,即“荷塘”和“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
三、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
(一)诵读、鉴赏第 4 段
1. 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2. 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3. 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清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第1 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第2 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
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第4 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 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4. 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
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
请同学们朗读品味
5. 齐声朗读课文第 4 段,品味其写景特点
(二)诵读鉴赏第 5 段(仿照第 4 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1. 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2. 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3. 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可分
成4 组讨论后回答)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
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 师生共同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同学们看着挂图展开想象,进入情景,朗读课文
5. 齐声朗读第 5 段,体味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
(三)诵读、鉴赏第 6 段
1. 齐声朗读
2. 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 2 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明确: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
树、小路
不同:第 2 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
3. 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学生阅读
后回答)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4. 师生共同小结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 2 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请大家再
次朗读体会
5. 齐声朗读第 6 段,体会其特点四、学生找自己喜欢的句子,说
明原因
五.(2)下面四句诗,哪一句最符合作者写《荷塘月色》一文的动机和心情?
l . 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l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l .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l . 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附录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不是有点矛盾?这里作者实际上强调的是“冷静”和“独处”,因为“我爱热闹,也爱
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重点还是在后面的“冷静”和“独处”用平时的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