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12《诗经二首.蒹葭》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鉴赏素养:通过学习《蒹葭》,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和哲理美,培养审美情趣。
2.文化理解:了解《诗经》的文化背景,认识古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见解,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语言运用: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古文阅读和表达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蒹葭》这首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对于如何通过自然景物描绘情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然而,我也注意到在教学中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首先,关于诗歌意象的教学,我意识到需要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意象的内涵。虽然我通过举例和比较来解释,但部分学生似乎仍然难以把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意象的美。
4.思维发展:通过分析《蒹葭》的主题和意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对文学作品的探究欲望。
5.情感态度: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三诗歌主题的理解:《蒹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执着追求。教师需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核心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诗歌朗读:学会正确朗读《蒹葭》,感受古文的韵味。
4.词语释义: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
5.赏析名句:品味《蒹葭》中的经典诗句,领悟古人的智慧。
6.课后练习: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深入感受《诗经》的魅力,理解《蒹葭》的意境,提高古典文学鉴赏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小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蒹葭》教学设计教学课题水边的爱慕与追寻——《蒹葭》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分析①课标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目标指出,第四学段(7-9年级),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在“梳理与探究”中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梳理、反思自己语文学习的经验”。

在课程内容部分,本课属于“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中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和“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在语言运用情境中,发现、感受和表现语言文字的魅力”,围绕诗文方面内容“策划开展语文学习、展示和交流活动,加深对语言文字及其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在学业质量水平部分,要求能够“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引导学生增强语言积累和梳理的意识,教给学生语言积累与梳理的方法,注重积累、梳理与运用相结合,重在培养兴趣、语感和习惯”,同时“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语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分类整理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精彩段落和经典诗文名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

可见,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标准都要求,在学习诗歌时,应关注文学积累、语言特点和主旨内涵三个方面的内容。

②教材分析《蒹葭》出自《诗经·秦风》,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和比、兴的写作手法手法歌咏真挚、美好情感,给人以怦然心动的感受。

同时,诗中“伊人”意象的多样解读使诗歌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很适合用来训练学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

a.单元位置《蒹葭》位于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本单元以“怡情养性”为人文主题,整合了五篇古诗文(《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诗经》(二首)),强调通过阅读这些诗文,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12《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2《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2《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秦风·蒹葭》一、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调整语气和语调,能读出韵律和节奏。

2.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3.比较《关雎》和《蒹葭》的写作艺术,能准确判断“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的艺术表现手法,并在写作片段运用。

4.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二、重点难点1.能准确判断“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的艺术表现手法,并在写作片段运用。

2.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3.能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三、学习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音频五、学习过程(一)歌曲导入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导入新课。

同学们肯定听过不少由古诗词改编而成的歌曲,刚才大家听的那首歌曲就是由一首诗改编而成,同学们知道是哪首诗吗?(《蒹葭》),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蒹葭》这首优美的诗歌。

(二)温习《关雎》,回味艺术美《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奉为经典,相传为孔子所编定。

本只称《诗》,后世才称为《诗经》。

现存305篇,又称“诗三百"。

分为《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类,它们都得名于音乐。

大多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其中直陈其事的叙述叫赋;比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

“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诗经》“六义”。

《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运用的是比兴手法。

(三)诵读诗歌,品读音韵美1.静听范读,校准字音蒹葭()()溯洄()()晞()坻()沚()湄()涘()2.自由诵读,读准字音3.全班齐读,读出节奏4.分组诵读,发现韵律5.总结:全诗三章,似相同又不同,平仄得当,双声叠韵,韵脚和谐,可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此之谓音韵美。

(四)翻译诗歌,置身意境美1.同桌合作,借助注释,翻译诗歌。

2.总结: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苇泛白,清露为霜。

《蒹葭》教案设计(精选9篇)

《蒹葭》教案设计(精选9篇)

《蒹葭》教案设计《蒹葭》教案设计(精选9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蒹葭》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蒹葭》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诗经》重章叠句,起兴等有关特点。

2.感受,理解和鉴赏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和情感美。

预习要求:1.读准字音。

2.读顺诗歌。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播放乐曲《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2.导语: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可以说我们已经在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中,感受了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最得风人深致”的一首《诗经》作品——《蒹葭》。

3.交代学习方法:吟读——译读——研读——美读。

二.吟读。

《蒹葭》中有些词语如“涘、湄、沚”比较生僻,句式、押韵也不符合常见的规律,读起来有诘屈聱牙之感。

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读通,读顺诗歌,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1.检查预习,为学习诗歌扫除字词障碍。

2.提出吟读要求:声音要有起伏,节奏比较自由,带上古人的味道。

3.聆听配乐朗读,直观感受吟读方法。

4.学生吟读。

5.教师点评学生的吟读。

三.译读。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可能比较模糊,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理解诗歌内容。

1.提出译读要求与方法:把《蒹葭》译成现代诗,以诗译诗,不要译成文;注意力求押韵,诗歌讲究押韵;译诗就是把有些字解释一下,把有些字的意思扩展一下,,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翻译,记下来就是诗。

2.教师示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

3.学生小组译读练习。

4.学生译读交流。

5.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四.研读。

(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诗经》的写作特色有一定的感受和理解,这是这一环节学习成功的基础。

)《蒹葭》一诗玲珑剔透,令人遐想,美不胜收。

本环节的学习就是鉴赏诗歌的艺术美,感受古典文化的神韵。

12《《诗经》二首》之《蒹葭》(教案 说课稿)

12《《诗经》二首》之《蒹葭》(教案 说课稿)

《<诗经>二首》之《蒹葭》教学简案[教学目的]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初步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理解《蒹葭》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三、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初步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理解《蒹葭》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板书设计]蒹葭诵品悟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诗经》是我国诗歌文学的源头。

二.简介有关《诗经》的常识。

学生交流预习时查阅的相关资料,了解《诗经》的常识。

三.诵诗。

1.看画面听范读《蒹葭》。

先播放范读flash课件,只见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状,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她)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那恋人好像在水的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她)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伊人宛在,觅之无踪”,但其身影又在眼前不时闪现晃动,时远时近,时隐时现,时有时无,闪烁不定。

此情此景又使这位追求者欲找无方,欲罢不能。

读来只觉情调凄婉,境界幽邃,意蕴无穷。

再深入品味,反复吟诵,就能发觉该诗意境的营造呈现出多重叠合、交互融汇的架构,显示出繁富绚丽的色彩。

声情并茂,图文并茂的吟诵,让学生心驰神往,深深地沉浸在那绵远的意境之中。

2.学生形式多样诵读此诗。

四.品诗绘诗。

1.把握文意,描述意境。

让一两位学生用语言描述一下全诗在脑海里浮现出的画面,驱遣其想象,把无形的文字转换成有形的画面,用语言扩展意境。

2.展示学生预习中完成的绘画作品。

3.合作探讨:①写对“伊人”的追求,为何写芦苇(蒹葭),二者有何关系?(明确本诗艺术特点之一:起兴手法)②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是换了几个词语,你认为这样写是否重复?为什么?(明确本诗艺术特点之二:重章叠唱)③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了解本诗主题的多义性)五.悟诗。

《蒹葭》教案(优秀6篇)

《蒹葭》教案(优秀6篇)

《蒹葭》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文是美丽的编辑为大家找到的《蒹葭》教案【优秀6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蒹葭》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领会诗的情感。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教学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用诗歌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简介《诗经》《诗经》是我国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我们谈到《诗经》,就少不了要提到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其中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

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对于《诗经》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宋代的朱熹是这样解释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蒹葭》教案(精选12篇)

《蒹葭》教案(精选12篇)

《蒹葭》教案(精选12篇)《蒹葭》教案篇1一、导入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改编者是中国台湾作家琼瑶,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初读·感知1. 配乐朗读课文,体味感情。

2. 读后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描述情境。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

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还有其他的理解),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

“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学生欣赏、感受)3.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三、品读·欣赏1. 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各抒己见)示例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示例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示例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嘛!示例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点拨】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

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 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学生讨论、交流)【点拨】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3. 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字含蓄。

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

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蒹葭》教案(通用8篇)

《蒹葭》教案(通用8篇)

《蒹葭》教案(通用8篇)《蒹葭》教案篇1教学目标1、调动多种朗读手段,了解《蒹葭》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关键词句的阅读体验,了解《蒹葭》的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3、通过学习《蒹葭》,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蒹葭》作为《诗经》名篇对于高中学生作诗歌鉴赏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进行阅读鉴赏之前教师要对《诗经》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介绍,在这基础上,通过充分诵读,对关键字词的反复咀嚼,应该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其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同时,调动画面、音乐等多种因素可营造和谐美妙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情感的融入诗歌的意境中。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了解《蒹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2、难点: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诗无达诂”,所以对本诗的主题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对具体语言个性化的体验,教师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对于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学生较难把握,因此教师点拨和学生自己平时的阅读体验相结合来化解难点。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资料准备:歌曲《在水一方》和蒹葭的画面提问:你所知道的描绘秋景的诗句。

交流自己所积累的描绘秋景的诗句。

从歌曲、画面和古诗句中感受秋的氛围,为课文的研习做好情感的铺垫。

课文研习思想内容朗读课文:1、把握文中描写蒹葭、白露、伊人的关键词。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情景3、概括诗歌主题。

朗读后学生找出描写蒹葭、白露、伊人的关键词。

如蒹葭:苍苍—萋萋—采采 (色彩)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形态)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情景,初步感知诗歌主题。

朗读为学生把握诗歌思想内容打下基础,并在找关键词和描绘诗中情景的过程中把握本诗思想内容——。

一说,爱情诗;一说,明志诗;一说,人生哲理诗。

各有其理,古人有言“诗无达诂”,我们可以见仁见智。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企慕思见”之情,“执著追求”之意,“坚贞不渝”之志是不变的。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教学设计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蒹葭》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蒹葭》选自《诗经.秦风》,是《诗经》中的名篇,描绘了一幅唯美而感伤的场景:深秋的清晨,主人公在长满芦苇的河畔苦苦追寻心中的“伊人”,而“伊人”始终飘渺模糊,可望而不可即。

《蒹葭》的美贯穿它的音律、意象和人物,《2022年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创造提出“在语文学习学生通过感受、欣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所以,对本诗歌的解读着重放在欣赏诗歌的意境美上。

二、学生分析八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

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在读中生疑,读中释义,读中品味。

其中伴随着教师的启发、引导、提问、解说等活动一起进行的,朗读带动讲解,讲解促进朗读。

从而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激发学生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韵律之美;2.品读诗歌,体会意境之美;3.学会从多种角度分析“伊人”的意义,体会诗人追求理想永不放弃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品读诗歌,体会意境之美;教学难点:学会从多种角度分析“伊人”的意义,体会诗人追求理想永不放弃的精神。

五、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法、赏析法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歌曲《蒹葭》)《诗经》是一曲不朽的生活乐章,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评价道:“《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风是指国风,也就是国风中写的最美的,那这首诗究竟美在哪里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探寻《蒹葭》之美。

(二)关于《诗经》1. 《诗经》概括:《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

2. 《诗经》类型:风、雅、颂“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宮廷宗店祭祀。

《蒹葭》的教案5篇

《蒹葭》的教案5篇

《蒹葭》的教案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策划方案、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应急预案、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planning plans, documentary evidence,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蒹葭》的教案5篇好的教案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优质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蒹葭》的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蒹葭》教学设计(精选12篇)

《蒹葭》教学设计(精选12篇)

《蒹葭》教学设计(精选12篇)《蒹葭》教学设计(精选12篇)《蒹葭》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 学习《蒹葭》,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3.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4.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1. 引导学生分析《蒹葭》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 把握《蒹葭》中的重章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黑板边书:“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同步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提问: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明确:电视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曲《在水一方》。

进一步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明确: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

二、解题《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共305 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共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

诗歌的形式,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

这首诗。

主要是通过美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三、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

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四、(一)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1.第一个环节通过初读诗文,初步感受诗的音乐美。

要朗读好诗文,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

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除了诗歌朗读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读出她的生气,读出她的音乐美。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教案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蒹葭》中的爱情主题在现代社会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艺术特色的鉴赏方法:如何运用恰当的鉴赏方法分析《蒹葭》的艺术特色,对学生而言具有挑战性。
举例:在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时,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蒹葭”为何能象征忠贞的爱情。教师需要从文化背景出发,解释其在古代的象征意义,并联系现代社会情感表达,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诗经二首:蒹葭》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方面的问题,觉得有必要进行反思和总结。
首先,关于诗歌朗读的教学,我发现部分学生在朗读时仍然存在情感表达不足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通过示范、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诗中的情感。
其次,诗歌结构分析这一环节,学生们对起兴、承接、转换、结尾等结构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我觉得在讲授这一部分时,可以结合具体诗句,以图解或示例的方式进行讲解,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诗歌结构。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诗经》的基本概念。《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包含了丰富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社会生活描绘。它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学习诗歌创作的宝贵资料。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蒹葭》这首诗。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自然景物描绘来表达人物情感,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古代人的情感世界。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结构、词语理解和主题把握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蒹葭”的象征意义,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教案

主人公的追寻如梦如幻、如醉如痴。

情景交融,相辅相成。

(3)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

主人公渴慕倾心于伊人,执着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

四、比较阅读。

1.《关雎》和《蒹葭》都是爱情诗,它们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不同?【交流点拨】《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

《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

《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

“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2.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交流点拨】《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

《蒹葭》表现了主人公对“伊人”的一往情深,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

五、探究写法:《蒹葭》之美--音韵美、画面美、情感美、朦胧美叠词押韵重章叠句起兴入笔情景交融朦胧飘渺虚实相生六、当堂检测:1.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D )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

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第12课《诗经》二首之《蒹葭》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2课《诗经》二首之《蒹葭》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提高导入环节的趣味性和生活化,让学生更快地投入学习。
2.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他们主动思考。
3.加强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诗词创作能力。
4.优化问题的设置,提高小组讨论的效率。
5.注重鼓励和表扬,关注学生的疑问,确保他们学有所获。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蒹葭》是《诗经》中的一首爱情诗,它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诗人对意中人的渴望和追求。这种表现手法是古代诗歌的特点之一,它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蒹葭》的具体内容。诗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等句子,不仅描绘了景色,也隐喻了诗人对“伊人”的深情。通过分析这些句子,我们可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艺术魅力。
其次,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尝试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案例来解释《蒹葭》的文学特点,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但同时,我也意识到在讲解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诗词创作非常感兴趣,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仍然感到困难。针对这一点,我打算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鼓励他们大胆尝试,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
5.强化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感受《蒹葭》中的人物情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的韵律美:通过诵读《蒹葭》,让学生感受古风的韵味,掌握其韵律特点,如重章叠句、节奏感等。
-文学手法:分析《蒹葭》中的赋、比、兴等表现手法,理解其在诗歌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3.学习并掌握《蒹葭》中的生字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4.领悟《蒹《诗经》中的其他诗歌,体会《诗经》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第12课《 诗经 二首:蒹葭》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2课《 诗经 二首:蒹葭》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12《蒹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诗歌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特点;2.品味语言,理解诗境,体会诗歌主人公执着追求理想永不放弃的精神。

【学生预习准备】1.朗读诗歌,争取熟读成诵;2.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大意;3.了解一些《诗经》有关的文学常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播放歌曲《在水一方》。

课前同学们听到的歌曲是《在水一方》,老师第一次听到这首歌还是十几岁的时候,它是电视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歌,“绿草苍苍,白露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悠悠的旋律,美美的歌词,曾让年少的我心神荡漾,后来才晓得这首歌的歌词脱胎于《诗经》的《蒹葭》一诗,于是,迫不及待地找来读,对古典诗歌的亲近,对《诗经》的喜爱,便由此开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经》中的这首名篇《蒹葭》。

《诗经》简介《蒹葭》选自《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的创作年代是2500年前,大约从西周中叶到春秋中叶。

《诗经》包括305篇,简称《诗三百》,《诗经》的内容分为《风》《雅》《颂》,“风”指的就是当时的十五国,“十五国风”。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蒹葭》选自《诗经》的“秦风”。

二.初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味)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由自读诗歌。

2.两名男同学诵读。

(点评关键词:语速/语气/节奏/意境美/身临其境)3.一名女同学诵读。

(点评关键词:女声柔柔绵绵,男声有力量感。

)三.赏析(过渡语)刚才在读的过程当中,三位同学把2500年前流传下来,埋在我们身体里面的那种诗兴,读出来了。

三位同学们很好地控制了诵读诗歌的语速、语调,然后把那种“身临其境”的意境的感觉读出来了。

你们感觉出来了没有?(一)读诗找规律1.章节中词语的变化问题(1):刚才三位同学读了,我们来看,这首诗,它有什么特点?课下我问同学的时候,你们背会这首诗没有,好背不好?他说,你说什么?(它非常的有规律),非常有规律,它有什么规律呢?问题(2):我们来看,这首诗,诗歌里面它要分章节,这首诗分为几章。

2023最新-《蒹葭》教案【优秀6篇】

2023最新-《蒹葭》教案【优秀6篇】

《蒹葭》教案【优秀6篇】《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的。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营造了一种秋水伊人的美妙境界。

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蒹葭》教案【优秀6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蒹葭》教案篇一集体反思指与同事一起观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学实践,与他们就实践问题进行对话、讨论,是一种互动式的活动,它注重教师间成功的分享、合作学习和共同提高,有助于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九年级语文《蒹葭》教学反思,仅供参考!九年级语文《蒹葭》教学反思一这节课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我和学生都被诗歌着优美的旋律所吸引,被他那反复咏叹的的深情和浓浓的愁思所感染。

今天上了《诗经》中一篇经典篇目《蒹葭》,下课很久了,我和学生们却沉浸在主人公愁肠百结,幽情难解的相思之中。

这节课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我和学生都被诗歌着优美的旋律所吸引,被他那反复咏叹的的深情和浓浓的愁思所感染。

这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如下:(一)、教师活动:1、朗读过程贯穿整个课堂诗的韵律美感染学生一开始,教师配上音乐(有一点淡淡忧伤的轻音乐)朗读,触发学生情感;然后让学生多种方法反复读,以便理解诗歌内容,充分体会其中的情感。

2、集中指导阅读理解第一节诗,二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体会主人公情感的逐层深入和强烈3、充分发挥多媒体让学生感悟到各种美(音韵美、画面美、人性美、主题美、诗意美)4、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主人公形象,并根据主人公形象,引导学生扩充为理想不懈追求的主题。

(二)学生活动:1、同学们,朗读、自主学习、讨论积极主动,气氛好2、自学后,总结了本诗以晚秋凄凉之景起兴的好处3、通过反复朗读读,学生想到了一副绮丽的追求图,学生加深了对诗歌的感悟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那就是让学生自学体会的时间安排不够,教师有关灌输嫌疑,以后当改进。

12 《诗经》二首之蒹葭 教学设计1

12 《诗经》二首之蒹葭 教学设计1

《蒹葭》教学设计教学设想:这首诗借景起兴,描述追寻意中人而不得的感受。

此诗描写意中人——“秋水伊人”行踪飘忽不定,而追寻者执着不变,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意象。

诗歌的意境朦胧,幻想迷离,引人遐想。

以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委婉动人。

《蒹葭》是《诗经》中抒情的名篇,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曾说:“《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并称赞它的风格“洒落”。

《蒹葭》出自《秦风》,最令人不可捉摸的还是主题的多义性。

“所谓伊人”历来说法不一:爱情、隐士、事业、亲情、友情、理想、自由,还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境界等等。

无论怎样,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的、热爱的人则是不错的,追求的精神却是不变的。

但是一般将“伊人”视作恋人的较多,并且“伊人”为美丽的姑娘。

因为似乎只有男女青年的爱才如此浓烈真挚。

我把这一课的主题定位在爱情诗歌的赏析上,因为将爱情作品编入高中教材的不在少数,从中可以培养学生纯洁真挚健康的爱情观,并且将《诗经》中的开篇《关雎》进行比较阅读。

这首诗歌看起来很简单,是一首爱情歌谣,可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显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即意境美,含蓄美,朦胧美。

因此引导学生掌握赏析诗歌的方法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我把这首诗歌的教学过程定为:自读感悟——品读背诵——点拨引导——拓展赏析。

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感受中国古典诗歌含蓄的表达方式,感受诗歌朦胧凄清的意境。

把握诗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学习诗歌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体会“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背诵全诗3、把握“追求者”和“秋水伊人”的形象特点.教学重点:1、掌握“重章叠句”形式特点及“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2、把握“痴情恋者”和“秋水伊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教学方法:1、自主、合作、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诗经二首·蒹葭》教学设计
【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欣赏品味。

【教学目标】
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把握“伊人”的形象。

2.体味诗歌的音韵美、画面美、人性美、主题美,培养审美情趣。

3、能够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画面美。

2.把握主人公形象,感受诗歌人性美。

难点:感受诗歌音韵美、主题美。

【教材分析】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是我国第一郎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播放《在水一方》同学们听了刚才的歌曲,在心中会出现什么样的画面啊?(秋水伊人)上节课我们欣赏了《关雎》中的窈窕淑女,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追寻一下,从《蒹葭》中走出的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秋水之畔晓雾朦胧中的伊人。

二、新课教学
(一)活动一:朗读全诗,把握文意
1.听读,整体感知这三节诗之间的特点:
句式相同,你们很敏感地发现它们相同的地方,我们称之为“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有一种美感,我们一起来读来感受这艺术魅力。

2.练读,注意停顿和字音,展示读,师生点评。

3.译读。

朗读诗歌,发挥联想想象,谈谈对诗的理解,再现诗的美丽画面和优美意境。

4.这首诗讲了什么内容?《蒹葭》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著的爱情追求的?
《蒹葭》是一首美丽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

教师点拨:从内容上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

全诗回旋三叠,反复歌咏。

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却可望而不可即。

另外注意了景和情地结合,将景和诗人的彷徨失望和执着追求融为一体。

(二)活动二:思读全诗,探究写法
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提示: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交待时间、季节及天气情况;营造氛围,烘托心境;渲染气氛,为主题服务;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教师点拨: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

一条河流,蜿蜒而去。

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

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主人公凄恻的情感。

诗的第二、三章采用重章回复的方式,反复咏唱。

但景物又有不同。

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唏”,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

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

这篇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三)活动三:研读全诗,感受人性美和主题美
上述境遇中,主人公在追求“伊人”时表达出怎样的心情呢?感受诗中表现出的的人性美。

教师点拨:可通过文中词语推断,并概括: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从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宛”,“好像”“仿佛”之意表达主人公寻找不到时的失望、怅惘、痛苦。

主人公形象:强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依据:“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
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依据:“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俟”.一个“在”字,表明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

本诗主旨: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而应有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执着追求的
精神。

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事情是值得我们执著追寻和向往的,你能再举几个例子,扩充一下“伊人”的内涵吗?参考:爱情、事业、亲情、友情、理想、自由,还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境界。

三、随堂练习
比较《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四、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阅读《诗经》中的其他诗歌,作好笔记,与同学交流。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里面有很多文质兼美、传唱千古的佳作;今天这堂课,我们通过《蒹葭》“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感受到了《诗经》跨越千年的美丽。

希望大家今后对我们的祖先遗留下来的这一文化瑰宝能多一份关注,多一份热爱。

附:板书设计
《诗经·蒹葭》
景:苍苍、凄凄、采采
人:在水一方、湄、涘
白露、未晞、未已
道路:长、跻、右
水中央、坻、沚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