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遗传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遗传学复习资料

第二章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Chromosome:

A molecular of DNA, and associated protein bound together.

Each chromosome contains:

Centromere, Kinetochore, Telomere, Euchromatin and Heterochromatin.

染色质(Chromatin):在尚未分裂的细胞核中,显微镜下可见的可被碱性染料染色较

深的、纤细的网状物。

染色体(Chromosome): 细胞分裂时,由染色质卷缩(螺旋化)而形成的呈现为一定数目

和形态的细胞结构,是遗传物质的最主要的载体。

研究染色体形态最适合的时期:

•有丝分裂中期

•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期I的粗线期

第一节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

大小:不同物种间染色体的大小差异很大,长度的变幅为(0.20-50 μm),宽度的变幅为(0.20-2.00 μm)。(显微镜的最小分辨率δ=0.61λ/ NA ,λ=0.55 μm NA=1.4,δ约为0.25 μm。NA为物镜的数值孔径)

同一物种不同染色体宽度大致相同,其染色体大小主要对长度而言。

小麦:染色体平均长度11.2 μm,总长235.4 μm。

在细胞周期中,染色体处于动态的收缩过程中。

绝对长度:实际测量值。

相对长度:特定染色体的长度在单倍染色体组总长度中所占的比例。

染色体大、数目少的物种是细胞遗传学研究的优良实验材料,如果蝇(2n=8)、玉米、蚕豆、洋葱、麦类。

着丝粒(Centromere):A specialized chromosome region to which spindle fibers attach during cell division.

着丝粒是细胞分裂时,纺锤丝附着(attachment)的区域,又称为着丝点。

着丝粒不会被染料染色,所以在光学显微镜下表现为染色体上一缢缩部位(无色间隔点),所以又称为主缢痕(primary constriction)。

着丝粒所连接的两部分称为染色体臂(arm)。

着丝点:具有聚合微管蛋白的作用,是微管组织中心(microtubule organized center, MTOC),因而与细胞分裂过程中牵引染色体移动的驱动力有关系。

1.按着丝粒位置将染色体分为几种类型:

1)中着丝粒染色体

2)近中着丝粒染色体

3)亚中着丝粒染色体

4)亚端着丝粒染色体

5)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6)端着丝粒染色体

臂比(arm ratio,A)=长臂/短臂(q/p或L/S)

着丝粒指数(Centromeric Index,C)=短臂长度(p)/染色体长度(p+q)×100%

动粒(Kinetochore): 为着丝粒的外层结构,是细胞分裂时纺锤体微管附着部位。

动粒的类型:

•固定位置动粒( localized kinetochore)

•新动粒(neokinetochore) :着丝粒区域的功能为一个次级移动中心所代替,这时该次级移动中心成为一个新着丝点。新着丝点作用的部位往往是含异染色质的端粒或染

色体疖。

Rhoades(1952)观察到玉米的10号异常染色体,其长臂末端有一个异染色质疖,表现新着丝粒的活性,

•无固定位置动粒(non-localized kinetochore) :又可分为多动粒(polykinetochore)和全身性动粒(holokinetochore)。

•多动粒染色体上具有许多位点可以与纺锤丝相连接,它们都具有着丝粒的功能,但是在着丝粒与着丝粒之间有不具着丝粒功能的短片段相间隔。如某些蛔虫、线虫

就具有这一类型的着丝粒。

•全身性动粒是沿染色体的每一点都表现有着丝粒的活性,是弥散性的动粒(diffuse kinetochore) (Hughs-schrader, 1948)。这样的着丝粒曾在半翅目、同翅目昆虫、

线虫类的马蛔虫以及高等植物的地杨梅属(Luzula)中观察到过。

核仁组织区(Nucleolus Organizer Region, NOR))

某些染色体的一个或两个臂上往往还具有另一个染色较淡的缢缩部位,称为次缢痕,通常在染色体短臂上。

次缢痕末端所带有的圆形或略呈长形的突出体称为随体。

次缢痕、随体的位置、大小也相对恒定,可以作为染色体识别的标志。

次缢痕在细胞分裂时,紧密地与核仁相联系。可能与核仁的形成有关,因此也称为核仁组织中心(nucleolus organizer).

核仁

•间期细胞核内呈圆球形的结构,一般1~2个。功能是转录rRNA和组装核糖体单位。

•蛋白合成旺盛和分裂增殖较快的细胞有较大和较多的核仁,反之核仁很小或缺如。

•核仁在分裂前期消失,末期又重新出现。

核仁形态

•①纤维中心(FC) :是致密纤维包围的低电子密度的圆形结构,主要成分为RNA聚合酶和rDNA。

•②致密纤维组分:呈环形或半月形包围FC,由致密纤维构成,是新合成的RNP。

•③颗粒组分:由直径15-20nm的颗粒构成,是不同加工阶段的RNP。

•rDNA为重复基因,人体细胞中约有200个拷贝,rDNA没有组蛋白核心,是裸露的DNA节段,相邻基因之间为非转录的间隔DNA。

次级缢痕(secondary constriction): NOR位置

•NOR是核糖体RNA合成的场所,植物中18S-5.8S- 28SRNA 在该区域转录,5SrRNA在染色体组其他区域转录。

•每个物种至少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NOR, 玉米的 NOR为一异固缩的疖。人类的体细胞内共含有10个具随体的染色体,而形成的核仁一般只有6个。

核仁竞争(amphiplast):杂种特别是远缘杂种中,一物种的NOR活性受到抑制、不能表达的现象。

三级缢痕(Tertiary constriction):染色体上还有一种与着丝粒和核仁组织区都没有关系的缢痕。它可能是螺旋程度和核酸含量有差别的区域或活性低的区域。

随体(Satellite, SAT):随体一般由异染色质组成,随体上很少有基因。随体常常位于具NOR 的染色体短臂上,由一纤细的染色质丝(随体柄)连接于染色体臂上。随体有大有小,一般分为:小随体(microsatellite) 大随体(macrosatellite) 串联随体或衔接随体(tandem satellite)

中间随体(intercalary satellit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