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翎小说在人物塑造上有何特点

合集下载

路翎成长主题小说的艺术风格——以《战士的心》、《洼地上的“战

路翎成长主题小说的艺术风格——以《战士的心》、《洼地上的“战

40路翎成长主题小说的艺术风格——以《战士的心》、《洼地上的“战役”》为例李亚诺 沈阳师范大学摘要:《战士的心》与《洼地上的“战役”》作为路翎抗美援朝题材的代表作,不仅再现了战争中的流血牺牲和人性冲突,而且已初具成长小说的一些艺术风格。

从路翎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具有历史使命感的作家于时代洪流中始终保持着文学创作的主动性。

关键词:路翎;成长主题小说;叙事模式;形象塑造关于“成长小说”的定义前人已作出众多经典的解说。

我们可以总结为一类描写涉世未深的青年人在经历成长的挫折和遭遇的过程中不断自我反省并由教育者指导,最后建立起自己的人生哲学,实现自我价值的小说题材。

而路翎的这两篇只能说是具有“成长小说”特点的成长主题小说,讲述青年战士在战争中成长为英雄的故事。

根据前人对成长小说的分析,笔者从中概括出以下几个艺术特点,即路翎成长主题小说的艺术风格。

一、叙事模式:“双线”并进成长小说在叙事上常采用“双线”并进的方式贯穿文本。

一条线索是人物行动的外部表现:失误(犯错)—阻碍—成长;另一条是人物心理的内部建构:激情—动摇—幻灭—追求。

与此同时,这种叙事模式又是由一个个叙事单元拼接而成,每一个事件序列的节点处就是一次成长转变,这些共同构成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在《战士的心》中表现得最为显著。

一班的新战士张福林因为第一次参与战争就拉响了照明雷,结果我军暴露目标,打乱了作战计划;之后又由于慌张未瞄准敌人射击被班长责备。

反观他的战友,为全排拉响爆破筒,打开了进攻的道路,再与自己的战时表现相比,张福林感到羞愧与自责。

与此同时,在班长的喊声下,对战争产生了紧张和恐惧的情绪,觉得自己辜负了班长的期望。

最后得知战友和老战士吕得玉的牺牲后,张福林重新进行战斗获得班长的信任,完成了任务。

《洼地的战役》中有一段不能实现的爱情与军队纪律的矛盾横亘在主人公的成长道路中。

十九岁的年轻战士王应洪一直渴望与班长一起建功立业,后来遇到朝鲜姑娘金圣姬的求爱,他为了尊重纪律而选择忽略这段感情。

绝望的反抗_论路翎的悲剧意识

绝望的反抗_论路翎的悲剧意识

绝望的反抗Ξ———论路翎的悲剧意识刘贤平(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摘 要:路翎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带有流浪气息的艺术形象,无论是蒋纯祖,还是郭素娥,他们都是孤军奋战,孤独与死亡常相伴随,难逃民族与历史给予他们的重压,生活在个体灵与肉的双重煎熬中。

生命个体面对无边无际的时空,他们所做的反抗从开始便已注定失败的结局,但这种绝望的反抗将生命意义彰显出来,使人获得了存在的意义。

从死亡、孤独与绝望三个侧面来分析路翎小说的悲剧色彩。

关键词:悲剧;死亡;孤独;绝望;抗争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092(2005)01-0049-04 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是那些能够唤起读者的“畏惧与悲悯之情并使得这类情感得以净化”(亚里士多德.《诗学》)的作品,当然不能完全套用亚氏悲剧理论来解读路翎的小说,亚氏悲剧理论产生于特定时代,是对特定时代艺术规律的概括,而今天的文学艺术形态的发展已经超出其理论所涉及的范畴,比如市民阶级的悲剧对英雄悲剧、命运悲剧的垄断局面的冲击。

这里使用悲剧一词是因为在路翎小说中,他大量描写了那些代表合理的、进步的、正义的生命个体与自然、社会、他人、自我之间发生尖锐的冲突,他们都进行的孤独、绝望的抗争,但最终走向死亡的过程和结局。

路翎小说中人物的悲剧命运表现了路翎对生命、社会的悲剧性体识,下面从三个角度加以论述。

一、死亡意识路翎回忆:幼年时住处附近的污臭的河水里经常“浮着自杀和他杀的尸体,这引来许多围观的人。

这里给我留下的记忆色彩是那么的阴暗、凄惨”[1](p.192)。

心理学研究表明:他人的死亡极易唤起人的自我意识和死亡意识,从而引起人对死亡的极大恐惧,可以想象肿胀腐臭变形的尸体给幼小的路翎的留下多么可怕的烙印。

残酷惨烈的战争,黑暗混乱的社会,窘迫贫寒的家境,羸弱多病的体质,让路翎在生命的悲剧性体验中感受到现实性的死亡焦虑。

路翎写到:“我怕我活不久……那时候我就要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嫉妒着别人了罢。

路翎四十年代小说中奴役与反抗下的生存意蕴

路翎四十年代小说中奴役与反抗下的生存意蕴

路翎四十年代小说中奴役与反抗下的生存意蕴发布时间:2021-04-08T12:06:16.94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2期作者:朴璐[导读] 纵观路翎四十年代小说,奴役与反抗的主题几乎是贯穿其中。

朴璐延边大学吉林省延吉市 133002摘要:纵观路翎四十年代小说,奴役与反抗的主题几乎是贯穿其中。

在他的作品中,能感受到的是作者想要表达在人物刻画背后的反抗之后的生存意蕴。

关键词:奴役反抗生存路翎是年代文坛上有影响力的青年作家之一。

路翎四十年代小说创作中的奴役和反抗可以说是路翎小说创作的核心和主题。

作者在作品中想要表达出来的反抗精神也同样成为路翎小说揭露人民奴性的一剂良药,在反抗背后是带给人们深刻的生存意蕴。

一.奴役与反抗的文本呈现(一)人物塑造1.开始觉醒,敢于抗争的农民形象路翎的小说中,启蒙思想一直是他创作的中心,他也是想通过作品中产生对人们的启蒙作用。

然而要对人民进行启蒙,首先要深入到他们的精神层面,即要表现他们身上的“精神奴役的创伤”,发掘人民身上所具有的“原始强力”。

而这种力量,在农民身上表现的最为突出。

《饥饿的郭素娥》和《燃烧的荒地》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以农民为主角的作品。

路翎在作品中深入到他们的精神层面,即要表现他们身上的“精神奴役的创伤”,发掘人民身上所具有的“原始强力”,进而开始反抗种种不公平的待遇。

路翎对于原始强力有着自己的见解:“人民的原始的强力是什么?它就是,反抗封建束缚的那种朴素的、自然的、也就常常是冲动性的强烈要求,这种自发性是历史要求下的原始的、自然的产儿,是个性解放的即阶级觉醒的初生的带血的形态,它是革命斗争和革命领导的基础”。

郭素娥是一个有着自身想法,个性独立的,敢于反抗的农民形象。

被父亲抛弃的郭素娥,选择流浪,但之后被烟鬼刘寿春收留之后,不仅仅在生活物质上没有领郭素娥吃过一顿饱饭,在精神上她也饱受饥饿着,张振山给予了她物质上的保障,他想要和她远走高飞,她相信他能带给她更好的生活,然而张振山并不是那样的可靠,他对于郭素娥仅仅是身体上的欲望罢了。

疯狂与悲壮的交错盘结——路翎笔下人物浅析

疯狂与悲壮的交错盘结——路翎笔下人物浅析

慨 叹。我简直一点也不愿意提起这些 ,在小学的时候,我就
有绰号 叫 ‘ 拖油瓶 ’ ,我的童年 是在压抑 、神经质 、对世界
的不可理解 的爱和恨 里度 过的,匆匆地度过的。 我在心理上
种心理现象 。它构成现代人生 存的基本状态之一 ,是 “ 人
们盲 目屈从于 自身的欲 望, 们不能控制和平息 自己感情的 人 结果”【( 7页) 第 8 ,也是个体生命 在一种无法 自明的恐惧或 】
tr ne y tee t e te s o me td b h s wo xrme,whc r e etd i i c aa tr o e td b h wo o nea t g a d ih wee rf te n hs h ces tr ne y te t c u trci l ; r m n n c n itn moin swe1S e n ewe th adp o e s rm s i e t. o f cige t sa l ot yu d r n eh r rc s o i a t t d ah l o . h t f nn y o Ke r s Lul g c aatr ma e isnt; oe i ywo d : n ; h rce g ; na i s lmnt i i y y
维普资讯 1 1
湖 南 文 理 学 院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f n nUnv ri f t n ce c r O il ce c dt n a iest o Ars dS in eS ca in eE io Hu y a S i
twadt ewo l. h rfr eWa ro c pe yln l e sa dtro, dWa a e elv d Hewa l y en o r h rd T eeo eh Spe c u idb ei s er r a S e g rt b e . sawa sb ig o n n n o o

路翎小说美感论文

路翎小说美感论文

路翎小说美感论文摘要:《财主底儿女们》描写的是从传统壁垒中突围的知识青年搏击的内心冲突和灵魂悲剧。

主人公蒋纯祖作为时代知识青年,在突围之中以个人英雄主义行事,脱离集体和底层的群众百姓,最终在苦难重重、鲜血淋淋的心理路程中走向人生尽头,灵魂不得安放的人生折磨跃然纸上。

作者如泣如诉地从人物心理现实主义角度展示了他笔下人物的灵魂血淋淋的悲剧,深恶痛绝的鞭挞了旧社会对人的残酷迫害。

一、人物复杂怪诞的心理之美路翎的小说不独描绘出人物的物质贫困,更在意于对人物精神苦难的揭示。

正是由于两者的相互冲突与碰撞,形成了路翎笔下人物复杂怪诞的心理路程。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两极对立的思想冲突,路翎《罗大斗的一生》,罗大斗仇恨着现实,家庭的富裕是被现实生活打倒的,但作为社会中一个卑劣渺小的弱者,他又以忠实的狗一般讨好周围的人,希冀得到他人的眷顾和恩赐,所以他既仇恨现实又膜拜现实,他既狂妄自大又软弱无能。

《契约》中张和生对邵桂英的态度也是两极交战的变态心理,面对邵桂英逼迫还钱,张和生既害怕又感动,愈是凌辱他、嫉妒他,他愈是感动。

其次人物心理状态的跳跃与变化。

路翎主张文学作品要无拘无束地写出精神现象的全部复杂性。

《英雄的舞蹈》中鸦片鬼张小赖在最后一次说书中经历的跳跃的心理变化,蕴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

最后人物潜意识的挖掘。

《王老太婆和她底小猪》的潜意识描写,实质上是老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追求,但是冷酷的社会和人情却吞没了她,只能在弥留之际出现幻想来籍慰此生,《王兴发夫妇》也展现潜意识描写,在这些人物的幻觉中方才表露了他们内心迫切的愿望,也显示出现实社会的丑陋嘴脸和对人性的戕害。

二、生命之激越的流浪之美路翎在心理现实主义创作下对人物心理历程的描绘,凸显了小说强大的美感。

路翎谈及《饥饿的郭素娥》时说到“郭素娥,不是内在地压碎在旧社会的女人,我企图浪费地寻求着,是人民底原始强力,个性底积极解放”其实不仅是郭素娥这个形象,路翎笔下的人物有许多代表着作者意图寻求“人民底原始的强力、个性底积极解放”的精神旨归,而这些人物大多都处于流浪状态。

原始欲望下的郭素娥

原始欲望下的郭素娥

谈郭素娥在女性画廊中的个性与共性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路翎创造了一部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

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具有原始欲望的女性形象——郭素娥。

在这个遭受了种种不幸和心灵创伤的女性形象中,我们能看到郭素娥的形象是特异的,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又是普遍的。

正是这样个性与共性相交所呈现出的新力量,让我们认识到路翎在那个时代所具有的独特审美意识和冷峻认知。

一,悲剧时代中女性形象的共性作者对郭素娥悲剧命运的书写体现了作者在面对个体在历史漩涡中挣扎的思考。

郭素娥被毫无人性的父亲抛弃。

为了不落入土匪的手中,独自流浪。

在饥饿难忍之下投奔了老烟鬼刘寿春。

从此郭素娥的悲惨人生开始了,她不但远离了故乡和亲情,更承受着噬骨饥饿。

作为一个年轻的身体,郭素娥不仅需要填饱肚子的营养,更需要填满身体的情爱。

她不甘心过这样的死尸般的生活, 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和爱情。

在苦苦的挣扎之中,她找了机器工人张振山作为自己的情人。

但她的这孤注一掷的行动毕竟是有悖于传统伦理道德的。

事发之后,她受到了残酷的惩罚。

刘寿春串通保长和地方流氓势力要将她秘密卖掉, 但却冠冕堂皇地借着家族的名义逼她就犯。

郭素娥誓死反抗, 最后被施以用火铲烙的酷刑。

在奄奄一息之际遭到了流氓黄毛惨绝人寰的蹂躏。

尽管勇敢追求生活的郭素娥看似那个年代的特例,但依然有着那个时代不幸女性的烙印。

事实上, 所有那个时代的女性悲剧已超越了普通人生死别离的悲剧,暴露了封建伦理道德对人们精神的戕害与摧残, 对个性和自我追求的束缚与扼杀。

鲁迅笔下祥林嫂守节守寡的悲剧,柔石笔下春宝娘的悲剧。

而郭素娥的悲剧看似“咎由自取”,却依然是但实际上同样是传统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扼杀。

丈夫刘寿春借着家族的名义而达到他对郭素娥泄以私愤的目的。

保长和地痞同样也是以名正言顺的公事名义来满足自己聚敛钱财的私欲。

同样那个年代的女性面对不幸与压榨都会滋生出反抗意识。

郭素娥依然不例外,她的第一次反抗是为了免遭土匪伤害。

独自漂流, 因饥饿昏迷。

论路翎小说中的“原始强力”

论路翎小说中的“原始强力”
以及 一 种 原 始 蛮 性特 征 的 生命 意志 。
关键词 : 小说 ; 始 强 力 ; 抗精 神 ; 命 意 志 原 反 生 中图 分 类 号 : 0 . I 74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6 18 7 (0 9 0—0 60 1 7-2 5 20 )60 4 -2
七月 派 小 说 家 路 翎 的创 作 是 特 立 独 行 的 , 为 与 众 不 最 同 的 就是 他 的 小 说 中所 表 现 出 的 “ 始 强 力 ” 原 。所 谓 的 原
如 果 说 郭 素 娥 敢 于 打 破 旧 有 秩 序 而 不 惜 一 切 的 精 神 动 力 源 自 于 年 青 和 对 社 会 黑 暗 的 无 知 , 我 们 再 来 看 看 那 《 家 老 太 婆 与她 的 小 猪 》 王 。作 品 中那 个 孤 伶 的 、 十 岁 的 六 老 女 人 —— 儿 女 们 或 死 去 、 无 情 地 离 弃 了她 — — 唯 一 的 或 慰 籍 是 一 日小 猪 , 在 一个 雨 天 小 猪 窜 出她 那 破 烂 的 棚 子 但
磨励 , 如何 与 自 己 的 命 运 作 斗 争 , 而 体 现 出 不 屈 的 反 抗 从 精神 和坚 强 的意 志 力 的 底层 人 民 。 路 翎 的作 品有 着 鲜 明 的个 性 色 彩 和 主 观 意 识 , 品 中 作
的人 物 总是 生 活 在 自我 的 矛 盾 以 及 自我 与 外 部 环 境 的 矛
论 路 翎 小说 中 的“ 始 强 力 " 原
张 静
210) 4 0 0 ( 徽 师 范 大 学 文学 院 , 安 安徽 , 湖 芜
摘 要 : 翎 是 中 国现 当代 文 学 史 上 一 位具 有 独 特 风 格 的 作 家 。他 的 小 说 中描 写 了各 色 的人 物 , 中最 有 价 值 的是 路 其 那些 有 着 独 特 的 个 性 , 物 质 和 精神 的 双 重 重压 下从 被 动 地 接 受命 运 继 而进 行 不 屈 不 挠 的 反 抗 , 后 不 惜 一 切 冲 在 最 出外 在 束 缚 , 求 人 格 独 立 , 追 实现 自我 价 值 的 人 物 。他 们 都 有 着 巨 大 的 潜 力 和 强 烈 的 、 于 打 破 一 切 的主 观 意 愿 , 敢

浅析路翎小说的现实主义的思想特色

浅析路翎小说的现实主义的思想特色

浅析路翎小说的现实主义的思想特色作者:孙广雁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第45期摘要:路翎是一位鲜为人知的作家,他有着自己的人生经历,对社会和时代有强烈的主观体验。

走上文坛,是他刚刚开始品味人生之时,他年轻的生命里燃烧着青春和理想的火焰。

但呈现于他面前的现实生活、社会情景的黑暗,使他睁开了眼,现实感使他独立自主,勇敢的直面人生。

作者对痛苦中人们的灵魂做了深刻的挖掘,跟鲁迅作品的思想“哀其不幸,怒气不争”不同的是,他作品中的人们在痛苦的挣扎中,通过“原始强力”去抗争,表现出强烈的动荡感、紧张感和悲壮美,是一首战斗的颂歌。

关键词:现实经历痛苦“原始强力”路翎是一个创作力非常旺盛的小说家,他的文学才能是受民族的灾难和忧患所催发的,他的心里燃烧着沉痛、悲愤、追求和抗议的火焰。

路翎的小说创作是以亲生经历的矿区生活为坚实基础的,他回忆说:“我在矿区里住的时间较多,所以对着煤矿很熟,对它很有感情,我常在矿区里徘徊,观察矿区里的生活:恶毒的包工老板,带黑眼镜的特务职员,疲劳、全身黑煤污染,帽子上亮着矿灯的矿工,矿工和他们的妻女开设的简陋的小馆子,矿工们的拾煤渣的衣服,衣服褴褛的儿童,负伤的痛苦的呻吟和矿井里抬上来的牺牲们的尸体,死亡者的寒怆的荒草里的小小的坟墓。

矿工们和他们的家属告诉我,他们外省来的居多,思乡、希望抗战的胜利,也说到这剥削压迫吃人的社会倘若不变,他们的命运会很苦的。

”[1]路翎的小说也就是在这样的观察和交流中直接产生的。

丰富的矿区生活积累使路翎开始进入创作高潮。

1942年4月,他写成了著名的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

这部小说描写一个美丽而强悍的矿区劳动妇女郭素娥,因逃荒遇匪被一个衰老的烟片鬼收容为妻,她渴求幸福,疯狂爱着如野兽一般凶猛、冷酷的机器工人张振山。

作者通过一个劳动女性的悲惨命运,写出了她的肉体的饥饿和精神的饥饿,执意发掘蕴藏在人民心中的追求个性解放和自发反抗社会的“原始强力”,控诉了那个“把人烧死、奸死、打死、卖掉”的野蛮社会,路翎的艺术风格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

_因忠实和勇敢而致悲惨_评路翎的_志愿军题材_小说

_因忠实和勇敢而致悲惨_评路翎的_志愿军题材_小说

收稿日期:2007-06-20作者简介:商金林(1949— ),男,江苏靖江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2008年第1期总第37期江苏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of J iangsu Ad m inistrati on I nstitute No .1,2008General No .37・文学研究・“因忠实和勇敢而致悲惨”———评路翎的“志愿军题材”小说商金林(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 100871)摘要:路翎创作的以《初雪》、《洼地上的“战役”》为代表的“志愿军题材”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化的历史,对于我们解读那一场战争,认识1950年代的中国有启示意义。

路翎的遭遇也告诉我们,新中国成立后,在新文艺“规范化”的过程中我们的作家和人民付出了多么惨痛的代价。

关键词:路翎;志愿军题材小说;胡风集团中图分类号:I 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860(2008)01-0118-06一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路翎(1923一1994)被誉为“天才”作家。

1937年,还是初中二年级年仅15岁的路翎就开始向报刊投稿(《一片血痕与旧迹》);1940年,年仅18岁的路翎开始写长篇代表作《财主底儿子们》(1944年4月写完);1942年,年仅20岁的路翎发表著名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和《蜗牛在荆棘上》,写流浪者和知识者,张扬他们“原始的强力”,构成了路翎小说的一大特色。

路翎才华纵横,可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中他的命运也最坎坷。

他受胡风文艺思想的影响很深,推崇“主观精神”,追求所谓的“生命力的扩张”,“在基本路线上是和党所领导的无产阶级的文艺路线毛泽东文艺方向背道而驰的”[1],因而受尽了折磨。

1955年6月19日,年仅33岁的路翎作为“胡风反革命集团骨干分子”被逮捕,直到1980年11月才平反。

而这一年路翎已经58岁,多年的牢狱生涯使他的精神早已崩溃,付出了灭绝灵性的惨重代价。

从心理现实主义角度试论路翎小说美感

从心理现实主义角度试论路翎小说美感

从心理现实主义角度试论路翎小说美感摘要:路翎在继承鲁迅批判国民性主题的同时,将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心理层面。

他的作品在广大国民“精神奴役创伤”和“原始强力”相互交错的基础上通过心理现实主义视角的分析展现出了别具一格的美感。

关键词:心理现实主义;路翎小说;美感一、人物复杂怪诞的心理之美路翎的小说不独描绘出人物的物质贫困,更在意于对人物精神苦难的揭示。

正是由于两者的相互冲突与碰撞,形成了路翎笔下人物复杂怪诞的心理路程。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两极对立的思想冲突,路翎《罗大斗的一生》,罗大斗仇恨着现实,家庭的富裕是被现实生活打倒的,但作为社会中一个卑劣渺小的弱者,他又以忠实的狗一般讨好周围的人,希冀得到他人的眷顾和恩赐,所以他既仇恨现实又膜拜现实,他既狂妄自大又软弱无能。

《契约》中张和生对邵桂英的态度也是两极交战的变态心理,面对邵桂英逼迫还钱,张和生既害怕又感动,愈是凌辱他、嫉妒他,他愈是感动。

其次人物心理状态的跳跃与变化。

路翎主张文学作品要无拘无束地写出精神现象的全部复杂性。

《英雄的舞蹈》中鸦片鬼张小赖在最后一次说书中经历的跳跃的心理变化,蕴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

最后人物潜意识的挖掘。

《王老太婆和她底小猪》的潜意识描写,实质上是老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追求,但是冷酷的社会和人情却吞没了她,只能在弥留之际出现幻想来籍慰此生,《王兴发夫妇》也展现潜意识描写,在这些人物的幻觉中方才表露了他们内心迫切的愿望,也显示出现实社会的丑陋嘴脸和对人性的戕害。

二、生命之激越的流浪之美路翎在心理现实主义创作下对人物心理历程的描绘,凸显了小说强大的美感。

路翎谈及《饥饿的郭素娥》时说到“郭素娥,不是内在地压碎在旧社会的女人,我企图浪费地寻求着,是人民底原始强力,个性底积极解放”其实不仅是郭素娥这个形象,路翎笔下的人物有许多代表着作者意图寻求“人民底原始的强力、个性底积极解放”的精神旨归,而这些人物大多都处于流浪状态。

《蜗牛在荆棘上》秀姑作为农村少妇,挨了粗暴的丈夫的暴打后逃离了家庭。

非理性表述——论路翎小说的审美特异性

非理性表述——论路翎小说的审美特异性

分子的感情和意志的百科全书” 财主的儿女们》 的《
这枚又大又涩的酸果时 , 阅读 已成为心灵不断受到
拷打、 熬煎 的过程。“ 如果读者本身对 于生活里的 虚伪和残忍没有先天的免疫性和后天 的抗毒力 , 那
么在浮肿的苍白的人生哲学的领导下 , 他决不会理
21 4
作为七月派的小说重镇 , 路翎“ 竭力扰动” 的是 人的灵魂状态 , 希望借此显示“ 灵魂的深 ” 因此 , , 在 关于人物塑造上 , 路翎说过一句这样 的话 , 就是“ 用
肉的“ ” 人 的身上活生生地表现 出来 , 从而使人物 的
性 格呈 现 出异 常丰 富 的审美 复杂性 。路 翎小 说 中的 人 物形 象性 格大 多 非 常 矛盾 复杂 , 有 多 种 精 神 倾 具 向。这 些人 物 形 象 就 如 黑 格 尔 说 的那 样 : 不 但 担 “ 负着 多 方 面的矛 盾 , 而且 还忍 受着 多方 面 的矛盾 ” 。
和理 解能 力 , 你却 决不 可能 从 这 个 “ 观性 ” 但 主 强烈

小说 文本 的情 绪化
初 登文坛 时 的 路翎 曾 这样 明 确 表 态 , “ 要 他 所 的并不 是历史 事变 的记 录 , 是 历史 事 变 下 面 的精 而
神世界底汹涌的波澜和他们底来根去向, 是那些火
辣辣 的心灵在历 史这 个无 情 的审 判者 前 面搏 斗 的经 验 ” 。基 于此 , … 在对题材 的选 择上 , 以心灵 与现实 他 生 活“ 交涉” 深入 ” 准则 , 个 体 的主 观 意 志与 生 “ 为 将 活现 实相融 , 深入 到生 活 的深层 去 , 而 使其 文 本 并 从 呈现 出撕扯不清 、 不尽 、 搜索 翻腾不止 的非 理 I 生特征 。 在路 翎 的小说 中 , 头 至尾 , 是在 一种无 尽 的 从 都 冲突与 毁灭 , 不断 的挣扎 和失 败 , 大起大 落 的喜怒 悲

一部不应该被“遗忘”的小说——评路翎志愿军小说《战士的心》

一部不应该被“遗忘”的小说——评路翎志愿军小说《战士的心》
学 普遍 的对 人性 的尊 重。 关键词 : 《 战士 的心》 ;人道 主义 ;精神 困境
建 国后 ,路翎 远 赴 朝 鲜 亲历 抗 美 援朝 战争 , 回 国后 胆 怯 的心 理 一览 无 余 。一 个没 有 经验说 ,其 中 《 洼地 上 的战役 》、 《 初 只在 须 臾 之 间 的战场 上 ,这 样 的 心理 是 符 合常 人 的 反 映 雪 》 以其 独 特 的叙 事 视 角 ,细 腻 的情 感 描 写 ,清 新 的艺 的 ,但 是这 样 的 心理 与 “ 英 雄 ”应有 的坚 强无 畏 勇 于牺
术 风 格 ,受 到 当时 读 者 和评 论 界 的关 注 ,而 另 一 部作 品 《 战士 的心 》,无论 是思 想性还 是艺 术性 上都 可 圈可 点 , 却 有意无 意 的被 “ 遗忘 ” 了半 个世 纪 。 牲 的品格形 成 巨大 的反 差 ,张福林 的表现 与战 友廖 卫江 、 吕得 玉形成 了凡 人 / 英雄 的鲜 明对 比 。张福林 “ 想 到 自己 将不 能前 进 ,将 被孤 单 地 留在 这 个 地 方 ,这种 思想 使他
形 象 ,这 些 英 雄 人物 出身 、经 历 、身 份 各 不相 同,但 具 与 死亡 时 真 实 的心 理 和感 觉 。如 果 说 叙事 主 线 是通 过 英 有 极 其 相似 的 品格 :无 所 畏 惧 ,勇 于 献身 ,爱 国克 己。 雄 人物 宣 扬 爱 国主 义 和英 雄 主 义精 神 ,代 表 了 国家 意 志 志 愿 军 文 学 中的 英雄 人 物 直 接 以 “ 英 雄 品 格 ” 出现 在 战 下 个 人和 国家 的统 一 ,那 么叙 事 副 线 中那 些 看 似正 常 而 场 上 , 英雄 在 成 为 “ 英 雄 ” 之前 的 “ 历 史 ”被 省略 , 英 又 “ 与 众 不 同 ” 的心理 感 受 则在 主 流 意识 形 态 外提 供 了 雄 的质 地 “ 纯 粹 ”, 与 战争 意 识 形态 所 需 要 的 品格 完 全 的人 》 中对 英 雄 品格 有 过 精 练 的概 括 : “ 他们 的 品质 是 那 样 的纯 洁和 高 尚,他 们 的 意志 是 那 样 的坚 韧 和 刚强 , 他 们 的气 质 是那 样 的淳 朴 和 谦逊 ,他们 的胸怀 是那 样 的 读 者鼓 舞和 力量 ,但 也不 可避 免陷入 千人 一面 ,类型化 、

路翎小说《燃烧的荒地》人物论——以郭子龙、张少清、何秀英为例

路翎小说《燃烧的荒地》人物论——以郭子龙、张少清、何秀英为例

路翎小说《燃烧的荒地》人物论——以郭子龙、张少清、何秀英为例路翎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异的一位作家,十七岁时便以天才般的笔力创作出近八十万字的青春史诗——《财主底儿女们》。

目前文学史对于路翎的评价也主要集中于这一作品以及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而另一部长篇小说《燃烧的荒地》则因为种种原因未得到应有的关注与重视。

事实上,这篇作品较《财主底儿女们》更为成熟、含蓄,较《饥饿的郭素娥》更加雄浑、大气,如果要全面地了解路翎,《燃烧的荒地》将是一部无法回避的重要作品。

《燃烧的荒地》创作于1948年,以抗日战争时期四川一个沉闷的村镇——兴隆场为背景,刻划了几个挣扎在崩溃边缘与命运决斗的底层人物——何秀英、张少清和主人公郭子龙,在他们身上展示出来的生命原始的强力,人民精神奴役的创伤,悲壮而痛苦的漂泊流浪情怀,以及纠缠不休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形成了路翎小说特有的“情感结构模式”,而人物那种以生命价值感为核心的强烈的生命意识集中体现在这种“情感结构模式”之中。

[1]那么,小说中这种生命意识是如何展现的,是否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呢?通过对路翎研究状况的梳理,我们发现先前的研究者在研究中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生命强力、流浪精神、人的灵魂开掘等路翎小说生命意识的构成部分,但论述的重点并不在于生命意识的挖掘,不在于从生命的角度探究路翎笔下的人物。

所以,本文试图以生命意识作为开启路翎小说的钥匙,以小说中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为论述依据,具体分析内含在路翎小说中的生命意识的类型及其意义,进而探究其深层律动,彰显出路翎不同于新文学其他作家的独特个性和异质的创作追求。

一悲壮而痛苦的漂泊流浪情怀和乡场式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流浪者有无穷的天地,万倍于乡场穷人的生涯,有大的痛苦和憎恨,流浪者心灵寂寞而丰富,他在异乡唱家乡的歌,哀顽地荡过风雨平原。

”(《蜗牛在荆棘上》) 这是路翎笔下的流浪者所发出的悲壮的生命的号歌。

《燃烧的荒地》中的郭子龙正是这种“漂泊流浪”性格特质的代言人,是路翎塑造的大批漂泊流浪者的形象中最为典型和深刻的一个。

浅析路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浅析路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浅析路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罗惜春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08(000)033
【摘要】路翎在塑造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时,注重挖掘和表现人物的精神奴役的创伤和原始的强力,两者互相纠结错杂,共同推动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演进.
【总页数】2页(P21-22)
【作者】罗惜春
【作者单位】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基础科学系,湖南,株洲,412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历史人物形象塑造的情欲化趋向--论90年代以来历史小说创作中的武则天形象塑造
2.论莫言小说形式探索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审美关联——以莫言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塑造为中心
3.困兽的嚎叫--浅析路翎小说的人物塑造
4.浅析小说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手法——以祥林嫂和窦娥两个典型人物形象为
5.简单化的"骆驼们"——浅析《骆驼祥子》小说与电影中人物形象塑造差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路翎小说在人物塑造上有何特点?
回答:路翎的在塑造他笔下的人物时,注重挖掘和表现人物的精神奴役和原始的强力,两者互相纠结错杂,共同推动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演进。

路翎笔下的人物凭借原始的强力的冲突,对个人价值的实现有着强烈的欲望,他们能够凭借这股原始强力,冲破几千年的精神奴役,争取做一个人的权利。

当然当他们真正冲出了传统的枷锁,却又陷入无法抗拒的恐惧之中:郭素娥无法逃离内心的罪孽意识和随后而至的死亡命运。

路翎的人物都带有一种强烈的浮雕感,线条粗犷,动作僵硬,缺乏现实人物的纤巧灵敏与情味。

每个人在生存的苦难中都表现了“拉奥孔”式的痛苦、绝望与疯狂。

矛盾复杂的性格特征和复杂丰富的心理活动是路翎小说中人物的主要特点。

路翎以严峻的现实主义笔触展现了中国广阔的社会历史生活图景。

2、谈谈蒋纯祖形象的典型意义?
回答:蒋纯祖的形象提供给我们关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精神探索历程的反思。

蒋纯祖所面临的问题不单单只是他自身的问题,还体现了当时处在混乱时局中知识分子的迷茫与痛苦。

当时的知识的分子渴望融入到“人民”这个集体中去,但无一例外都像蒋纯祖一样有着天生“优越感”,个性与个性的冲突,灵魂与灵魂的碰撞无法让他们融入到一个集体中去,最终又不得不离开集体,沉静在孤独的优越感之中。

蒋纯祖的形象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当时有着觉醒的作用,让下一代知识分子们更加深刻的了解自己,剖析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