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力作用教案
外力作用教案
外力作用教案【篇一:外力作用教案】第三节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所形成的不同地貌。
(二)过程与方法 1.以黄河流经地区典型侵蚀和沉积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学会利用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地表形态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欣赏由于外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2.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知道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做到趋利避害,保护环境,使大自然为人类造福。
二、教学重点:以流水和风为例分析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根据景观图分析各种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的成因。
四、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五、教学媒体:主要外力作用的景观图片、河口三角洲模拟实验视频,多媒体课六、教学过程:【导入】介绍黄河概况。
黄河流域景观图欣赏:v 型峡谷,宽阔的河道,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山前冲积扇,华北平原,黄河三角洲等。
(师)如此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我们不得不慨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这些景观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板书】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转承】设问一:结合图片,分析不同河段黄河对于地貌的形成产生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对学生的概括进行简单地总结)流水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板书】流水侵蚀和沉积(教师讲解)流水的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设问二:对比黄河上游与中游形成河谷特点,说说侵蚀作用的差异。
(板画)下蚀与侧蚀形成的河谷形态。
河流上、中游在山区、高原流经时,受重力作用,河水不断下切,使河床不断加深,河流落差越大,流速越快,冲刷越严重,往往形成“v” 字形的峡谷。
横断山区的山高谷深、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都是流水侵蚀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典型例子。
河流进入中游后,受地形影响,流速减小,河流以侧蚀为主,使得河床不断加宽,显得比较开阔。
高中物理外力问题解析教案
高中物理外力问题解析教案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外力问题的解析方法,能够熟练运用力的概念和计算力的大小和方向。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外力问题的解析方法。
2. 计算力的大小和方向。
3. 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
1. 复习力的概念和性质,引入外力问题。
2. 讲解外力问题的解析方法,让学生掌握力的大小和方向的计算方法。
3. 练习外力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
1. 示范讲解结合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外力问题的解析方法。
2. 课堂练习和小组合作,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复习力的概念和性质,引入外力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外力问题的解析方法:介绍计算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解析外力问题的技巧。
3. 练习:进行一些外力问题的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学生在课后复习和巩固。
六、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制作外力问题解析示意图。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外力问题,让学生了解外力问题的解析方法和计算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技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后续需要加强让学生进行更多练习,提高他们的理解和运
用能力。
外力作用教案
外力作用教案### 外力作用教案####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外力作用的概念及其在地表形态变化中的作用。
2. 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常见的外力作用类型及其影响。
3. 学生能够分析外力作用对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外力作用的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 难点:外力作用对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复杂影响。
#### 教学方法- 讲授法:介绍外力作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外力作用的实际案例。
- 案例分析法:分析外力作用对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展示外力作用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 教学挂图:展示外力作用的类型和影响。
- 学生活动材料:案例分析卡片。
####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些自然景观的图片,如河流、瀑布、沙漠等,激发学生对自然力量的好奇心。
1. 外力作用的定义:- 外力作用是指地球表面由于大气、水和生物等自然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的形态变化。
2. 外力作用的类型:- 风化作用:包括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 侵蚀作用:水蚀、风蚀等。
- 搬运作用:水流、风等将物质从一处搬运到另一处。
- 沉积作用:物质在新的位置沉积下来。
- 固结成岩作用:沉积物经过压实、胶结形成新的岩石。
3. 外力作用的影响:-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塑造地貌,如峡谷、沙丘等。
- 对环境的影响:改变土壤结构,影响生态系统。
-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影响农业、建筑、交通等。
#####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外力作用,讨论其对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具体影响,并准备简短的报告。
##### 案例分析- 展示几个外力作用的实际案例,如黄河的泥沙淤积、沙漠的风蚀地貌等,让学生分析其形成过程和影响。
##### 课堂小结- 总结外力作用的类型和影响,强调外力作用在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
####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收集有关外力作用的新闻报道或案例,下节课进行分享和讨论。
新人教版外力作用教案设计思路
新人教版外力作用教案设计思路教案标题:新人教版外力作用教案设计思路教学目标:1. 理解外力的概念和作用;2. 掌握不同外力对物体的影响;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外力作用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1. 外力的概念和作用;2. 不同外力对物体的影响;3. 外力作用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不同外力对物体的影响;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外力作用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材、教学素材等;2. 学生准备:教科书、笔记本、实验记录本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实物引起学生对外力的兴趣,例如展示一些有趣的外力作用实例或实验现象;2. 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什么是外力?外力对物体有什么影响?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教师讲解和课件展示,介绍外力的概念和作用;2. 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不同外力对物体的影响,如重力、摩擦力、弹力等;3.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外力的特点和作用方式。
三、实验探究(2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例如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受到的重力;2.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讨论;3.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归纳不同外力对物体的影响规律。
四、巩固练习(15分钟)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外力作用相关的问题;2. 点名解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相讨论和交流。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提供一些拓展资料或案例,让学生了解外力在不同领域的应用;2.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展开讨论。
六、总结归纳(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2. 引导学生思考:你对外力的概念和作用有了更深的理解吗?七、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2. 强调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合理安排时间。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讨论,深入理解外力的概念和作用,掌握不同外力对物体的影响。
同时,通过拓展延伸和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高中教案)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高中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章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使学生理解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1.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概念。
2.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基本概念。
2. 互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定义。
2. 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本章内容,引发学生兴趣。
2.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基本概念。
3. 教师通过举例,讲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
5. 教师总结本章内容,强调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之间的关系。
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教材,举例说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第二章:风化作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风化作用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理解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重点:1. 风化作用的定义。
2. 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1. 风化作用机理的理解。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风化作用的基本概念。
2. 实验法:观察风化作用的现象。
教学内容:1. 介绍风化作用的定义。
2. 分析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风化作用的定义。
2.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风化作用的现象。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
5. 教师总结本章内容,强调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教材,举例说明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第三章:侵蚀作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侵蚀作用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理解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重点:1. 侵蚀作用的定义。
2. 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1. 侵蚀作用机理的理解。
外力作用与地貌教案
外力作用与地貌专题【考纲要求】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复习重难点】重点:1、外力作用的主要类型。
2、主要外力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类型及特点。
难点:1、结合情景和材料判断主要的外力作用类型。
2、理解典型地貌的分布地区,并能描述其形成过程。
3、理解河流地貌的发育及其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复习目标】通过对2013年相关高考题的训练,让学生知道本部分内容的一般试题呈现方式,总结考查重点,提高解题能力。
【复习思路】课前:学生完成学案上基础知识的表格填写和高考链接部分内容。
课中:以学生展示解题思路和总结为主,教师点拨。
课后:巩固知识,并完成检测反馈。
【复习过程】 知识网络:(订正课前填表的内容,并找出自己的薄弱点列在后面,加强记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褶皱、断层 流水地貌 风力地貌冰川地貌等知识盲点:(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讨论,统一答案,并提醒学生在听讲解时注意试题的呈现方式以及本部分内容的考查重点,以便总结) (2013·天津文综)读图,回答第1题。
1.图中一些珊瑚岛海岸,分布着珊瑚碎屑组成的沙滩。
这些沙滩形成于( ) A .风化作用 B .侵蚀作用C .搬运作用D .沉积作用(对题干中提到的岛屿类型做简单的回顾,并引导学生总结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
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作用为主,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为主,高山高纬地区—冰川作用为主,沿海地区—以海浪作用为主)外力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风化作用 侵 蚀 作 用流水侵蚀 风力侵蚀 冰川侵蚀 海浪侵蚀搬运作用 堆 积 作 用 流水堆积 风力堆积 冰川堆积 海浪堆积高考链接(2013·福建文综)下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读图完成2~3题。
2.该沙丘位于( ) A .冲积扇 B .洪积平原C .三角洲D .河漫滩(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强调题干信息的重要性,做解题方法的指导。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课题】第二单元第一节(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执教者】郭润泉【教学时间】10月23日星期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说出世界主要外力作用表现形式2、能够判断常见外力作用的表现3、比较解释流水作用、风力作用的侵蚀与堆积,并能举例说明。
4、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相应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问题[过程与方法] 学生提前预习关于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部分的内容,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并与其他同学合作,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总结与反思自己的学习体会和见解。
学会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观念,初步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与科学发展观。
2、结合家乡实际,激发探索问题的兴趣,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外力作用的表现、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教学难点】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课型】综合课【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问题解决法【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复习旧课] 简单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内容,通过提问与读图让学生复习之前所学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以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一组不同外力作用类型的图片,请同学根据已学知识分析各外力作用的表现。
[学习新课]一、流水作用(侵蚀、堆积)首先,阅读课本结合课件,对外力作用有宏观认识,教师结合图片介绍各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过渡到流水作用。
其次,分别从流水侵蚀与侵蚀地貌、流水沉积与沉积地貌,并请同学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对河流地貌内容具体分析。
二、风力作用(侵蚀、沉积)及冰川海浪侵蚀作用类比流水作用的侵蚀与堆积作用直接分析风力作用,利用课件结合主要风力作用图片分析风力作用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结合课本知识窗对冰川、海浪的侵蚀作用与地貌进行分析,并介绍主要概念,主要以理解为主。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也有很大影响,在外力作用的基础上加入人类活动影响部分,分析积极与消极影响。
外力作用教案
外力作用教案【篇一:外力作用教案】第三节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所形成的不同地貌。
(二)过程与方法 1.以黄河流经地区典型侵蚀和沉积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学会利用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地表形态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欣赏由于外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2.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知道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做到趋利避害,保护环境,使大自然为人类造福。
二、教学重点:以流水和风为例分析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根据景观图分析各种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的成因。
四、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五、教学媒体:主要外力作用的景观图片、河口三角洲模拟实验视频,多媒体课六、教学过程:【导入】介绍黄河概况。
黄河流域景观图欣赏:v 型峡谷,宽阔的河道,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山前冲积扇,华北平原,黄河三角洲等。
(师)如此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我们不得不慨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这些景观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板书】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转承】设问一:结合图片,分析不同河段黄河对于地貌的形成产生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对学生的概括进行简单地总结)流水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板书】流水侵蚀和沉积(教师讲解)流水的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设问二:对比黄河上游与中游形成河谷特点,说说侵蚀作用的差异。
(板画)下蚀与侧蚀形成的河谷形态。
河流上、中游在山区、高原流经时,受重力作用,河水不断下切,使河床不断加深,河流落差越大,流速越快,冲刷越严重,往往形成“v” 字形的峡谷。
横断山区的山高谷深、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都是流水侵蚀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典型例子。
河流进入中游后,受地形影响,流速减小,河流以侧蚀为主,使得河床不断加宽,显得比较开阔。
高中地理《外力作用》教案
高中地理一、教学目标1.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掌握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形态。
2.通过阅读地图,培养从地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激发探究地球上沧海桑田变化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外力作用与外力地貌。
2.教学难点: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及其作用过程。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视频导入。
播放《匆匆那年》视频,引出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的地表形态。
展示“新西兰南岛摩拉基大圆石”图片,引出本节课题: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板书:外力作用)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外力作用【教师活动】展示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相关资料。
形态各异的地表是地质作用造就的,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内力作用,其表现有岩浆、火山、地壳运动等,今天我们主要来学习外力作用。
请大家说说: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学生活动】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主要表现形式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四种方式。
(二)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风力作用【教师活动】播放风力侵蚀的视频及形成的地貌类型视频。
风力侵蚀分布在什么地区?形成哪些地貌?【学生活动】干旱半干旱地区。
可以形成风蚀城堡、风蚀洼地、风蚀柱和风蚀蘑菇。
【教师活动】在气候干旱的地区,因气候干燥,外力作用以风力为主,由于近地面的风沙粒较大,磨蚀力较强,形成这种顶部大底部小的蘑菇状外形,我们称之为风蚀蘑菇。
除此而外,还有风蚀城堡、风蚀洼地、风蚀柱。
【教师活动】当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中,当风速减小时沙粒就会慢慢沉积,形成堆积地貌,那么风力沉积可以形成哪些地貌?【学生活动】沙丘(移动沙丘和静止沙丘),还有黄土高原深厚的黄土层。
【教师活动】请大家思考沙丘是如何移动呢?【教师总结】我们看到沙丘的两侧面坡度不同,坡度较缓的这边应该是风的来向,坡度较陡的那侧就是背风坡,由此可以看出,沙子在迎风坡吹起,在背风坡堆积,这样就缓慢向前移动。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高中教案)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高中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题: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2.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概念。
2. 阐述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地表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多样性。
2. 讲解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3. 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风化、侵蚀、沉积等。
4.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
第二章:风化作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风化作用的概念和类型。
2. 分析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风化作用的概念和类型,包括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2. 分析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岩石破碎、土壤形成等。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风化作用实例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风化作用的现象。
2. 讲解风化作用的概念和类型,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3. 分析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岩石破碎、土壤形成等。
4. 引导学生思考风化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风化作用概念和类型的理解。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
第三章:侵蚀作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侵蚀作用的概念和类型。
2. 分析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侵蚀作用的概念和类型,包括水侵蚀、风侵蚀等。
2. 分析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峡谷形成、丘陵塑造等。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侵蚀作用实例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侵蚀作用的现象。
2. 讲解侵蚀作用的概念和类型,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3. 分析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峡谷形成、丘陵塑造等。
4. 引导学生思考侵蚀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侵蚀作用概念和类型的理解。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总体设计教学目标•了解内力与外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能够区分内力和外力;•了解不同类型的内力和外力;•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内力的概念及分析;2.外力的概念及分析;3.内力和外力的区别与联系;4.不同类型的内力和外力;5.实际问题分析及解决。
教学重点难点•内力和外力的区别与联系;•实际问题的分析及解决。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与学生思考交流结合;•实例分析与思维导图结合;•小组讨论与答辩。
教学过程1.课前预习(10分钟)–老师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阅读;–学生预习教材内容,思考内力和外力的含义。
2.导入(5分钟)–老师使用课件展示内力和外力的图片,提问“这些力的作用方式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从日常观察开始思考内力和外力。
3.讲授内力概念(10分钟)–让学生在思维导图上记录内力,分析内力产生的原因及代表性现象;–老师针对学生记录的思维导图进行讲解。
4.练习巩固(10分钟)–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道填空题;–老师分析填空题中出现的内力,让学生掌握内力的不同类型。
5.讲授外力概念(10分钟)–让学生在思维导图上记录外力,分析外力产生的原因及代表性现象;–老师针对学生记录的思维导图进行讲解。
6.练习巩固(10分钟)–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道选择题;–老师分析选择题中出现的外力,让学生掌握外力的不同类型。
7.活动实践(3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讨论,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每个小组将解决方案展示给全班。
8.总结反思(5分钟)–老师与学生一起总结课堂内容,让学生掌握内力和外力的概念、区别和联系;–学生针对课堂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反思。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教师讲授、学生思考交流、实例分析、小组讨论与答辩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内力和外力的概念、区别和联系,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围绕内力和外力的概念分析,教师可能需要更多地让学生参与,如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和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这样更能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外力作用教案
外力作用教案外力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外力的概念,并能够说出外力的种类和作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外力的概念及作用。
2. 教学难点:能够说出外力的种类及作用,并能用实例进行说明。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一道物理题目:“当你用力推一张桌子,桌子就会移动了,这是为什么?”来引起学生对外力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
2. 探究(15分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让学生探究外力的种类和作用。
步骤一:实验设计将一张桌子放在一块平整的地面上,让一名学生推动桌子,并观察桌子的运动情况。
步骤二:实验观察观察并记录桌子的运动情况,并思考推动桌子的原因。
步骤三:讨论分析引导学生讨论桌子的运动和推动桌子的原因,总结出外力的概念及作用。
3. 学习(20分钟)通过对外力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外力的种类和作用。
步骤一:概念讲解讲解外力的概念:“外力是指物体受到的来自于物体外部的作用力。
”步骤二:种类介绍介绍外力的种类,包括接触力、重力和浮力等,并讲解它们的作用。
步骤三:拓展延伸进一步拓展外力的概念和种类,如弹力、摩擦力等,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4. 实践(15分钟)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步骤一:情景设计给出一个情景:“小明用力推了一下小车,小车受到了怎样的外力?”步骤二:问题解决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给出答案,通过实际操作情境,让学生验证答案的正确性。
5. 拓展延伸(10分钟)通过拓展任务,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外力的理解。
步骤一:拓展任务设计一个拓展任务:“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能想到哪些例子,能够说明外力的概念?”步骤二:讨论分享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例子,同时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扩展。
6. 小结(5分钟)通过对外力的学习和实践,概括总结外力的概念及作用,并指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
高中地理1.3外力作用的表现教学案_鲁教版_必修1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 岩石圈和地表形态编写:陆其勇 审稿:刘龙华第三课时 外力作用的表现 教学要求 ①常见的外力作用及其影响下的地表形态 ②外力作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内力作用有哪些主要表现? 常见的地质构造有哪些?二、外力作用的表现 读教材P 32页,思考回答:2.读教材P 32-33页内容,思考填表:外力作用形式主要分布区 侵蚀地貌 沉积地貌 流水主要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_______、__________、等, 洪积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风力 ________地区 ________、________等 _________、_________等 读P 35页知识窗内容,思考回答: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有: __________ 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有: ___________3.读P 33页教材内容,思考填表:练习巩固1.通常情况下,外力作用的过程为( ) 人类活动合理 改变 趋利 避害 不合理 改 变 消极 作用 地表形态有 利 不 利A.侵蚀作用——风化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B.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C.风化作用——搬运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搬运作用——风化作用2.由于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是()A.冰斗B.河口三角洲C.沙丘D.沙垄3.下列地貌,主要由侵蚀作用形成的是()A.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B.亚马孙平原C.密西西比平原D.印度河—恒河平原4.下图所示的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中,主要由于流水作用形成的是()A.①B.②C.③D.④5.下列地形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A 长江三角洲B 喜马拉雅山C 黄土高原D 黄土高原上的沟谷6.下列不属于内力作用的是:A 地壳运动B侵蚀作用 C 岩浆活动 D 变质作用7.关于黄土高原的叙述,错误的是()A.广泛分布的黄土是当地岩石的风化物B沟壑纵横的地表是流水侵蚀的结果C黄土高原是外力沉积作用形成的D黄土岩性疏松,极易被侵蚀8.埃及狮身人面像表面剥蚀严重的原因是()A河流的长期冲刷B海浪冲击C风化和风力侵蚀D冰川侵蚀9.风蚀地貌在我国最典型的分布地区是()A四川盆地B云贵高原C准噶尔盆地D黄土高原10.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产生消极作用的是()A挖河修渠B修建水库C毁林开荒D修筑梯田11.下列四种地质现象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A U形的冰川谷B夏威夷群岛的形成C我国西北地区的移动沙丘D桂林山水的形成。
外力作用教案
外力作用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外力的概念和作用;2. 掌握不同外力对物体的影响;3. 能够解释物体受力产生的效果。
教案步骤:Step 1:导入向学生提问:“你们是否知道什么是外力?外力对物体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回顾并思考。
Step 2:概念讲解向学生简单介绍外力的概念:“外力是指物体受到的来自外部的力量,它能够改变物体的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
”接着讲解外力对物体的作用:“外力可以使物体发生运动、停止运动、改变运动速度和改变形状。
”Step 3:不同外力的影响分别介绍以下几种常见的外力及其对物体的影响:1. 推力:向学生展示推力对物体的影响,如将一本书推动;2. 拉力:向学生展示拉力对物体的影响,如拉物体使其移动;3. 重力:向学生介绍重力对物体的影响,如让一物体从高处自由落下;4. 弹力:向学生介绍弹力对物体的影响,如弹力对弹簧的作用;5. 阻力:向学生介绍阻力对物体的影响,如空气阻力对运动物体的作用。
Step 4:力的效果解释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为什么物体受到推力后会运动?为什么物体受到重力后会下落?为什么物体受到阻力后会减慢速度?”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外力对物体的影响是由力的存在和作用产生的。
Step 5:实例演示通过实际操作或观察视频等形式,展示不同外力对物体的影响和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外力的概念和物体受力的结果。
Step 6:巩固练习提供一些情境题或物理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或计算,巩固对外力和力的作用理解。
Step 7: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拓展讲解其他常见的外力及其对物体的影响,如摩擦力和推力相互抵消导致物体静止等。
Step 8:课堂小结与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并留下相关习题作为课后作业。
最新同步教案:必修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1.考察当地地貌形态景观,在图书馆或上网查阅内力作用与外力作 用的区别以及影响等相关资料。
2.把在预习中碰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供在课堂上和同学讨论或请问老师。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程序
学习内容
教 师
行 为
学生行为
(预设)
媒体运用
创设
情境
导入
主题
新课导入
选用成语“沧海桑田”,导入新课。
传说东汉中仙女麻姑,早年修行得道,千百年过去了,长得仍如十八九岁的姑娘。麻姑说:“我自从得到天命以来,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为桑田。这次去仙山蓬莱,见海水比以前浅了许多,大概又快要变成陆地丘陵了吧!”后来,人们用“沧海桑田”比喻人世间事物变迁极大,或者变化极快。
学生独立完成,与小组成员互查,疑难问题交与小组讨论。对于错误的问题,及时纠正,通过结构性预习,达到预想的预习效果。
—
环节二:对学
案探
究内
容分
析与
整合
探究一点拨
1. 内力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2. 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式,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探究二点拨
1.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过程,受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影响。
导学建议
重点
难点
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
建议
1.内力作用
教师可以从内力作用的力量来源、表现形式、主要作用方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四个方面展开教学。然后结合教材案例,让学生理解内力作用过程的快慢。
在讲述地壳运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时,教师要先引导学生明确三种内力作用的活动区域,然后借助教具和案例,从运动特点、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和相互关系三方面介绍,以避免内容过于抽象。
教案: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教案: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定义及其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 让学生掌握地壳运动、火山和地震等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3. 让学生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4.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和地震2. 外力作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定义、表现形式及其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以及实际案例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定义、表现形式及其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地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貌形成的原因。
2. 讲解内力作用:介绍地壳运动、火山和地震的定义及其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3. 讲解外力作用:介绍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的定义及其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黄河流域的地貌变化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6. 总结与反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案编写: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貌形成的原因。
2. 内力作用讲解:a. 地壳运动的定义及其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b. 火山和地震的成因及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3. 外力作用讲解:a. 风化作用的定义及其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b. 侵蚀作用的定义及其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c. 沉积作用的定义及其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d. 固结成岩的定义及其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教案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教案标题: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目标:1. 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 掌握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之间的关系;3. 能够分析和解释不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外力作用的概念和分类;2.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掌握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之间的关系;2. 能够分析和解释不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2. 地理教科书和参考资料;3. 实物或图片展示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物或图片,引起学生对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例如展示河流冲刷河床的照片、风蚀形成的沙丘等。
Step 2:概念解释与分类(10分钟)通过教师讲解和课件展示,向学生介绍外力作用的概念和分类,包括水力作用、风力作用、重力作用等。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Step 3: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15分钟)教师通过实例分析和课件展示,向学生解释不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例如,水力作用会形成河谷、冲刷河床;风力作用会形成沙丘、风蚀地貌;重力作用会导致山体滑坡、崩塌等。
Step 4:案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具体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进行展示和讨论。
例如,讨论不同地区的河流形态、沙漠地貌的形成等。
Step 5:巩固与拓展(10分钟)教师布置一个小组或个人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外力作用,研究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撰写一篇小论文或制作一个海报进行展示。
Step 6:总结与评价(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不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 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实验,模拟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资源推荐:1. 地理教科书:根据学生的年级和教材选用相应的地理教科书;2. 多媒体资源:通过互联网或教学软件获取相关的图片、视频和动画等资源;3. 实物展示:可以准备一些实物,如河流模型、沙丘模型等,以便学生观察和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外力作用教案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外力作用班级:地理科学1112班姓名:学号:2011113220【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外力作用。
【三维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深入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
•结合实例概括分析外力作用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利用典型景观图片分析地貌成因。
•讨论与活动,深入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能理解内外力的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物质是运动的,用运动的观点看问题。
•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本节知识深入分析。
【教学重点】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发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教学过程】(课前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内力作用,知道了“地震和火山”都是由于地球本身的内力作用下形成的,我们也知道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不只包括内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外力作用。
(打开ppt)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看看这副遥感图片,大家知道是哪里吗?生:学生回答是襄阳师:同学们很聪明,这正是我们大襄阳,上面呢是汉江,大家注意看红色圈标注的部分,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在汉江中央好端端的会冒出来一个桃花岛呢?学完这节课你就知道了师:唐代诗人王之涣写过一首《凉州词》: 黄沙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大家看这是现在的玉门关,为什么之前雄伟的玉门关为什么会成现在这个样子呢?生:学生回答(风力侵蚀所形成的)师:VERY正确,玉门关地处西北干旱地区,经常刮西北风,造受了风的侵蚀,所以是现在这个样子。
再来看这副图片,大家知道这是那里吗生:学生回答(是黄土高原)师:回答很对,是黄土高原,为什么黄土高原是千沟万壑,而不是一马平川呢? 生:流水侵蚀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对,黄土土质疏松,北方夏季降雨比较集中多暴雨,所以受雨水侵蚀变成了现在这样。
看完这两幅图片,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什么是外力作用师【板书】:所谓外力作用就是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
高中物理外力方向教案模型
高中物理外力方向教案模型
教学目标:
1. 理解外力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外力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外力方向问题
教学重点:外力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在复杂情况下判断外力方向的影响
教学准备:
1. 教材:高中物理教科书相关章节
2.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滑块、光滑水平面等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介绍外力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外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二、讲解外力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15分钟)
1. 分别介绍平行于物体运动方向、垂直于物体运动方向和倾斜于物体运动方向的外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 配合实验,让学生观察外力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1. 让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方向的外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 让学生在光滑水平面上放置滑块,通过施加不同方向的外力来观察滑块的运动情况。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
1. 学生讨论实验现象,总结外力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规律。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外力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重要性。
五、拓展应用(10分钟)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应用外力方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外力方向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外力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有了深入的认识,能够通过实验和讨论得出结论。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验来加深学生对外力方向的理解,并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指导老师喻老师
实习生罗小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外力因素,识别地质构造和常见的地貌。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自然的兴趣和热情;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养成良好的合作能力;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二、教学方法
通过对当地典型地貌的实地考察学习和探究,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流水和风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四、教学难点
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
五、教具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投影片、打印好作业及材料。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我们首先来欣赏几张漂亮的图片(图片展示)。
从这些图片中,同学们能够得到什么信息呢?有没有觉得我们的地球真的是千姿百态啊?那么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千姿百态的地貌形态是怎么形成的呢?是与生俱来的?还是?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探讨一下其中的奥妙。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对不对?那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另一种塑造地表的强大力量,即外力作用
上节课我们总结学习了内力作用是如何大刀阔斧改变的地球表面的,今天研究和探讨外力作用的精雕细琢。
如果说内力作用带给我们的只是地球表面形态的粗毛胚,那么外力作用带给我们的又是什么呢?它是怎样表现的呢?
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几个问题。
一、外力作用
出示问题:①外力作用有哪些主要表现形式?
②各种外力作用的关系如何?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1第一、二段思考并讨论上述问题。
(第②题难度较大,教师要注意引导,并参与到讨论中)
学生:(阅读教材,合作探究,得出结论)外力作用有多种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风化作用指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由于温度变化、水及水溶液的作用、大气及生物等的作用下发生的机械崩解及化学变化过程。
风化作用一般分三类: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是指外营力包括流水、冰川、波浪、潮流、海流、风等对地表的破坏并掀起地表物质的作用和过程。
狭义的侵蚀作用仅指流水对地表的破坏作用
搬运作用(transportation)是指地表和近地表的岩屑和溶解质等风化物被外营力搬往他处的过程,是自然界塑造地球表面的重要作用之一
沉积作用被搬运的物质因外营力减弱或失去搬运能力,以及含溶解质的水溶液受蒸发或发生化学反应后出现的积聚过程
固结成岩作用指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后形成沉积物,又经过一定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作用,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逐渐固结成坚硬致密的沉积岩的过程,是沉积岩形成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
教师:(激励性评价后,精讲)外力作用有多种表现形式,其关系也很复杂。
首先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受到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等风化作用,会逐渐变为砾石、砂子和泥土。
这些被风化、侵蚀的产物被风、流水等外力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随着河流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冰川融化等,这些物质又在地表较低处沉积下来固结成岩。
大家想一想,在固结成岩之后,是不是外力作用就停止了?没有,形成的岩石又不断被侵蚀、搬运。
在这个不断循环的侵蚀—沉积过程中,就形成各种各样的侵蚀—堆积地形。
外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的关系,如下图:
教师引导:形态各异的地貌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外力作用侵蚀—沉积形成的,不同地表类型对应着不同的塑造者,在自然界中这些扮演地形塑造者的外力作用到底有哪些呢?在我们的课本中提到了几种?
学生回答:略
教师回答:对,有流水、冰川、风力、波浪作用。
其中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最重要也最普遍,下面我们就先来学习流水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一)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1)流水的侵蚀作用
A、流水的侵蚀切割形成沟谷、峡谷。
解释V形谷,如长江三峡(背斜-v形谷),青藏高原上的水拍云崖,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等。
B流水的化学侵蚀作用形成岩溶地貌,即喀斯特地貌.我国西南部地区如广西、贵州、云南(桂林山水、地无三尺平、路南石林),
(2)流水的沉积作用:
如山麓冲积扇(山区出山口)、冲积平原(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
三角洲(在河口)。
通过图片分析讲解。
学习了流水作用以后,我们来学习另外一种塑造地表的重要作用,风力作用
(二)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风的侵蚀作用:
在干旱地区,形成风蚀地貌(如:风蚀城堡、风蚀沟谷、戈壁沙漠、裸岩荒漠)
(2)风的沉积作用:
风在搬运途中,当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导致风沙堆积(如:沙丘、沙垄、黄土高原黄土的来历)
图片和动画展示流动沙丘,静止沙丘(解释:流动沙丘的危害,以及治理措施)
教师小结: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的侵蚀、沉积地貌。
扩展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
(三)冰川作用与地表形态
1.侵蚀(刨蚀)地貌:角峰、U形谷、峡湾(挪威峡湾)、冰蚀湖(如北美五大湖、芬兰湖泊),提醒学生注意U型谷与V型谷的区分
2.沉积地貌:冰碛湖、冰碛丘陵、冰碛平原(如东欧平原)
教师引导:思考冰川搬运沉积过程与流水搬运沉积过程有什么区别?流水沉积有分选性特征,而冰川沉积没有分选性特征分选性:碎屑颗粒粗细均匀程度。
大小均匀者,分选性好,大小混杂者,分选性差。
流水的沉积物颗粒随流速的减慢而由大到小顺次排列,即有分选性。
而冰川的沉积物无上述的分选性。
(四)波浪作用与地表形态
1.侵蚀地貌:海蚀崖、海蚀柱
2.沉积地貌:沙滩
三、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
梯田和填海造陆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
评价的标准是看这种改变是否使自然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和生存。
例如不合理地开挖地表,使地表失去平衡,导致滑坡灾害的发生,这种对地表的改变就是不合理的。
本节课小结
一、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和相互关系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侵蚀- 沉积)
1.流水作用(重点)
2.风力作用(重点)
3.冰川作用
4.波浪作用
三、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