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讲义稿(新版2)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主要流派与代表人物
儒家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 子等,主张文以载道 ,强调文学的社会功 能。
道家
代表人物有老子、庄 子等,主张无为而治 ,强调文学的自然之 美。
禅宗
代表人物有慧能等, 主张心性本净,强调 文学的心灵境界。
浪漫主义
代表人物有李白、杜 甫等,主张个性解放 ,强调文学的创新和 情感表达。
现实主义
沉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鲁迅的文学批评
总结词
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详细描述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文学批评主要 集中在批判封建文化和揭露社会弊病方面。他的批评观 点尖锐、深刻,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THANKS
感谢观看
总结词
强调个性与创新
详细描述
宋元明清文学批评中,个性与创新备受关注,强调作家独 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思路,反对因循守旧。
总结词
注重文学作品的艺术性
详细描述
宋元明清文学批评中,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成为重要的评价 标准,强调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同时,对文学 与社会、政治、历史等关系的探讨也更加深入。
03
代表人物有白居易、 苏轼等,主张反映现 实,强调文学的真实 性和人民性。
02
古代文学批评
先秦文学批评
总结词
萌芽阶段,初步形成
详细描述
先秦时期,文学批评开始萌芽,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中 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批评思想,如《论语》、《孟子》等 对诗歌、散文的品评和论述。
总结词
注重社会教化功能
详细描述
先秦文学批评主要关注文学作品的社会教化功能,强调 文学作品对道德、政治的积极影响。
发展历程
形成
汉代至魏晋南北朝,以《文心 雕龙》、《诗品》等为代表的 系统化文学批评理论。

中国文学批评史主讲PPT学习教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主讲PPT学习教案
道家创始人道家创始人老子老子第17页共36页言外之意言外之意第19页共36页的本义及其在中国的发的本义及其在中国的发真实观真实观灵感观灵感观境界观境界观第22页共36页以己度物的类比式思维以己度物的类比式思维物我同一的整体性思维物我同一的整体性思维直寻妙悟的直觉式思维直寻妙悟的直觉式思维第23页共36页中西方虽有着共同中西方虽有着共同的的诗性智慧诗性智慧之之源但自轴心时轴心时代代即公元前即公元前8833世纪起却世纪起却走上不同的道路
第2页/共36页
指定教材
李建中主编
《中国文学批评史》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3页/共36页
参考书目
郭绍虞、王文生主编:《中国历代文论 选》(共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 通史》(共七卷),上海古籍出版社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 版社
陈延杰:《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24页/共36页
类比思维
象者,像也 以己度物与取物喻人 生命化与人格化
第25页/共36页
整体思维
天地与我同一 一言以蔽之 弥纶群言
第26页/共36页
直觉思维
应感说 直寻说 妙悟说
第27页/共36页
理论形态
1.批评文体的文学化 2.话语方式的诗意性 3.文论范畴的经验归纳性质
发乎情要不要止乎礼义——质 疑《诗大序》
文章:经国大业与雕虫小技— —从曹氏兄弟说起
心声心画总失第6页真/共3吗6页 ?——关于 元好问的一首论诗诗
导论
文化背景 思维方式 理论形态
第7页/共36页
文化背景
“文化”与“文学”的广 义和狭义之别
广义之“文学”与狭义之 “文化”
文学与文化的血肉联系。

批评史讲稿

批评史讲稿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稿绪论一、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一)与中国古代长期封建社会的发展大体同步,中国古代文论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体系,独具一格,有其正确性与深刻性,但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二)由于社会的农业性和宗法性,中国古代文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三)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和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四)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以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二、中国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一)散见于子书中的文论;(二)诗话、词话;(三)书信序跋;(四)小说(含戏剧)评点;(五)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剧、经传训诂,以及艺人谚语中的文论。

三、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分期对于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历史分期,以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中心,结合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和文学创作发展状况,分为五个时期:(一)先秦——萌芽产生期;(二)汉魏六朝——发展成熟期;(三)唐宋金元——深入扩展期;(四)明清——繁荣鼎盛期;(五)近代——中西结合期。

第一编先秦时期文论第一章概述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产生期。

作为文化发展的早期,此时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内各部门的界限还不很清楚,文史哲不分,诗乐舞合一,还没有明确的科学的文学观念。

其文论特点是:此期文论不是纯粹的、单一的,而是大都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此期文论的萌芽和产生,与哲学、政治思想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此期的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评与艺术理论批评,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此期文论已涉及到我国古代文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以后文论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和“诗言志”的提出(一)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1.文论萌芽出现于创造文字之后中国文学诞生于文字发明之前,而古代文论的萌芽则出现于创造文字之后。

中国文学批评史(0002)

中国文学批评史(0002)

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章:先秦1、“思无邪”说:孔子提出的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论语·为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从艺术方面看,此批评标准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3、“尽善尽美”说:这是孔子在评述“韶乐”与“武乐”时对韶乐所下的定义。

他认为舜时的韶乐,“既尽善又尽美”,原因是因为舜具备了圣德而受禅让,故尽善。

由此也可以看到孔子在审美判断中融7、“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庄子的“言不尽意”说,意即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的复杂思维内容充分体现出来。

这对文学艺术创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尤其是诗歌创作,往往是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

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则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南北朝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8、“虚静”和“物化”说:“虚静”是庄子提出的艺术创作论。

他认为,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境地,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这样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也最为旺盛。

而“物化”说则要求主体的“自然”与客体的“自然”合而为一,这样的创作自然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了。

第二章:两汉1、“发愤著书”说:“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根据历史伟大的事迹而概括出来的。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导论1、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实际是对商业性社会中群体关系实质的揭示。

在西方契约性的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对立性大于亲和性,人与人相处,所注重的不是内在情感的融洽,而是外在关系的平衡。

如何在契约的限度内充分发挥个体的才能是每一个个体首要的生存条件。

2、中西传统精神与民族性格不同:一、西方人与自然是对立的(认为自然中存在着一种可怕的、神秘的力量在驾驭着自己、玩弄着自己),而东方人与自然是和谐。

他们较多地看到人和自然的融洽与亲和。

因为我国古代是农业性的社会,我们民族从很早的时候起就对大自然有着一种亲近感。

农业生产相对稳定的特点,造成了我们古人对自己的力量和自然的信任的态度。

二、在世界观和思想方法上,西方人较倾向于看到宇宙事物的差异性、矛盾性,东方人则较多看到它们的整体性、统一性;西方对事物的认识方法有较强的分析性、思辨性,东方看事物往往是直观性。

三、在发展观、历史观上,西方尚“变”,东方尚“通”。

对事物的发展,西方人较多注意到它的前后不同,看到其革变的一面;东方则注意事物发展的的前后承袭,看到它稳定的一面。

如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而我国惠施曾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

东西方历史观发展观产生区别的原因:传统上这种事物发展观的差异,究其原因,也是双方社会经济的不同特点造成的。

西方为商业型社会,而商业的特点是流动性、开拓性:商品在不断的流通中才能有利润,市场在不断地开拓中才有发展。

故西方人在传统精神上是进取多于守成。

中国古人对历史发展都一个固执的观点——历史循环论,“无平不颇,无往不复”。

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事物的流动运转,“万变不离其宗”。

思想发展的形式上,东西方的显著的区别:西方思想史的进程表现为“替变”,后者代替前者,新的否定旧的。

而中国古代,在思想认识上的发展多表现为“蜕变”。

小结:我们可以把东西方民族想象成两个性格不同的巨人:站在西方的,是一个活泼好动的、精明的、具有外向性格的巨人;而站在东方的,是一个沉静的、敦厚的、具有内向性格的巨人。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义稿(新版1)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义稿(新版1)

讲义稿1: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编号:26120260绪论一、学科历史中国文学批评史,又名中国古代文论史、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文学思想史等。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为一门学科,是中国文学批评与历史学交叉的一门学科。

•影响最大、流行最广的是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与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学术界一致认为: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学科的奠基者是:郭绍虞、罗根泽、朱东润•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有着悠久的历史。

二、部分高校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主要学者、专家(略)王运熙、顾易生主持编写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2011年版(七卷本,规模宏大,力求全面地清理各历史阶段文学批评的发展过程。

三、“中国文学批评史”著作除了上述提及的著作外,还有以下:1、李建中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李建中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第2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2015年8月第1版2、成复旺著《新编中国文学理论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3、李春青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3月第1版4、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上、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版5、赖力行、李清良著《中国文学批评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6、邹然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7、谢建忠著《中国文学批评史述略》,巴蜀书社2005年9月第1版8、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张少康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2版——张少康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9、蔡钟翔、黄保真、成复旺《中国文学理论史》,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10、陈良运《中国诗学批评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1、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12、李铎《中国古代文论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3、袁济喜著《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最重要的教科书(本科)•1、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中、下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文学批评史ppt课件

中国文学批评史ppt课件

四、金元的诗文批判
王假设虚、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 方回、杨维桢
五、戏曲小说批判
燕南芝庵<唱论>〔论声乐〕 钟嗣成<录鬼簿> 刘辰翁评点<世说新语> 罗烨<醉翁谈录>
<唱论>对“唱〞的分类 〔一〕唱曲之门户:
小唱、寸唱、慢唱、坛唱、步虚、道情、撒炼、带烦、瓢 叫
〔二〕歌曲所唱标题:
曲情、铁骑、故事、采莲、击壤、叩角等
“点铁成金〞见于他的<答洪驹父书>: 所寄<释权>一篇,词笔纵横,极见日新之
效。更须治经,深其渊源,乃可到古人耳。 青琐祭文,语意甚工, 但用字时有未安处。
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 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 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 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 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
二、五色绚烂与自然天成
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 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 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 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文说>〕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约如行 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 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答谢民师书 >〕
食乎粟,衣乎帛,何不能安于众哉?苟不从 于吾,非吾不幸也,是众人之不幸也;吾岂以众 人之不幸,易我之幸乎?纵吾穷饿而死,死即死 矣,吾之道岂能穷饿而死之哉?吾之道,孔子、 孟轲、扬雄、韩愈之道,吾之文,孔子、孟轲、 扬雄、韩愈之文也。〔柳开<应责>〕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稿(第一讲)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稿(第一讲)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稿第一讲、绪论第一部分: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之成立1906年,章太炎(1869-1936)在日本东京讲授《文心雕龙》1913-1918年,黄侃(1886-1935)首先在北京大学开设《文心雕龙》课1923年,范文澜(1893-1969)在南开大学开设《文心雕龙》课1934年秋,陈子展(1898-1990)在复旦大学开设“中国文学批评史”1958年,高教部批准成立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研究室,主任郭绍虞(1893-1984),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史研究。

郭绍虞从同济大学调入,刘大杰(1904─1977)从暨南大学调入,朱东润(1896-1988)从沪江大学调入,兼之已有的陈子展、赵景深(1902—1985)、王运熙,共同构成复旦文学批评史的中坚。

中宣部周扬(1908-1989)在《文艺报》1958年第17期发表《建立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批评》,第一次公开批评了对苏联文艺及理论的崇拜,倡议建设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强调要继承借鉴民族的文学遗产,以便在自己民族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去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

1959年,周扬提出建立马列文艺理论,指示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各编一套批评史与文论选,开展竞赛。

周扬亲自分派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三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刘大杰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4年,先秦至隋唐五代,王运熙执笔,刘大杰修改润色)。

这两种高校统编教材,确立了复旦大学在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核心地位。

1962年,复旦大学中文系以这套三卷本的《中国历代文论选》为教材,在高年级开设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专门课程,这在新中国的高校文科教学中是首创之举。

也是从这一年起,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开始招收研究生,郭绍虞先生、朱东润先生、刘大杰先生都挂牌招生。

1979年,《中国历代文论选》作了较大的修订增补,主要是增加了小说、戏剧、民歌等方面的理论和近代部分的文学理论,这大大补充了原书范围、结构上的不足,原先的三卷本也因此扩为四卷本。

文学理论批评史专题讲义

文学理论批评史专题讲义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讲义概论一、文学理论批评史的研究围文艺学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

文学史:重在对文学的历史研究,揭示文学历时性的变化。

文学批评:重在对文学的现实研究,是一种在鉴赏的基础上,对文学文本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科学阐释活动。

文学理论:重在对文学作逻辑的研究,即从古往今来的文学现象中,找出文学的本质和规律,揭示文学的不同形态的特点。

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分期:(两条主线——儒、道文艺观的发展)1、先时期:萌芽和产生期只有一些零碎的文学观念,尚无系统的理论如“诗言志”的提出;儒、道两家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发展路径;儒家中的孔子、孟子、荀子有一些零星的论述;道家中的老子、庄子思想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2、汉六朝时期:发展和成熟期经学的独尊导致儒家正统文学观在两汉出现,《毛诗大序》是其主要代表。

晋道家、玄学兴盛,为突破儒家文学观提供了契机。

勰《文心雕龙》(最为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钟荣《诗品》。

3、唐宋金元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深化和拓展唐代殷璠的“兴象”论,王昌龄等人有关“意境”的理论。

白居易、、柳、司空图等人的理论建树。

轼、诗派的理论;严羽与《沧浪诗话》。

4、明清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繁荣和鼎盛明代:贽的“童心说”及其影响;公安三袁“性灵”说;小说、戏曲理论的发展;叶燮《原诗》。

清代:王夫之、叶燮;王士禛主“神韵”、德潜主“格调”、袁枚主“性灵”、翁方纲主“肌理”;另外还有桐城派的古文理论,浙派朱彝尊“雅正”说,词派惠言、周济“寄托”说。

5、近代:中西文学理论批评的交汇期(转型期)传统理论家:莹、方东树、熙载、廷焯、况周颐等。

受西学影响的理论家:龚自珍、黄遵宪、梁启超、王国维等。

第一讲: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一、《诗经》中流露出的朦胧文学观《诗经》中的一些作品表达了作者写诗的态度和目的。

如:1、“维是褊(biǎn狭小)心,是以为刺(用尖锐的话指出别人的坏处)。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课件2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课件2


黄老思想。文学思想主要反映了道家的观点, 但已有儒道合流的倾向。 文学创作:受楚辞影响,以骚体赋为主,所 以文学批评也较多地表现为对屈原与楚辞的 评论。
刘安《离骚传》1


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一部论文集,称作《淮南 鸿烈》,又称《淮南子》。该书在继承先秦道 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 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有着不可替 代的作用。 刘安《离骚传》:1.突出“怨刺”观点,强调 《离骚》是通过回顾历史“以刺世事”,继承 了《诗经》的传统:“《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 之。”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第二节 封建正统文艺观的确立:从 《礼记· 乐记》到《毛诗大序》


汉代儒家文艺思想的纲领性著作。《乐记》的 音乐美学思想与文学思想完全相通: 1.音乐的本源在人心感物。“凡音之起,由人 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谓之乐。”这里提出了“物 -心-声-音-乐”的音乐本源论。
第一节 西汉前期的道家文学观与司马迁的“发愤 著书”说 第二节 封建正统文艺观的确立:从《礼记· 乐记》 到《毛诗大序》 第三节 儒家定于一尊与扬雄、班固的文 学理论 第四节 王充真善美相统一的文学观 第五节 王逸对《楚辞》的评论与东汉后期文学理 论批评的发展
第一节 西汉前期的道家文学观与司马迁的 “发愤著书”说
班固的文学思想2



对汉大赋的评价与扬雄班有所不同。班固作为东汉重要的 词赋作家,着重强调汉赋在反映封建帝国大一统的繁荣昌 盛以及维护礼教方面的重要作用。《两都赋序》谓“赋者, 古诗之流也 ” 班固对《诗经》和汉乐府诗歌的评论,着重强调文学与现 实的关系,强调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汉书· 艺文志》: “《书》曰:诗言志,歌永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 声发。……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 自考正也。”《汉书· 礼乐志》:“周道始缺,怨刺之诗 起。”《汉书· 食货志》:“男女有不得其所者,因相与 歌咏,各言其伤。” 《汉书· 艺文志· 诗赋略论》:“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 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 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精讲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精讲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精讲
第二章 儒家的文学观
孔子: 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 孟子:“与民同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知言养气” 荀子:《乐论》、《天论》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精讲
第一节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
《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之也。其为人也温 柔敦厚,诗教也。”孔子关于文艺的一系列论述都是围绕“诗教” 而展开的。下面我们分五个方面来加以论述。
“文”的概念就是受原始绘画的启发而产生的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文者,物象之本。” 《说文》中所解释的:“文,错画也,象交文。”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精讲
第四,先秦时期虽然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大都还只 是一些片断的论述,很多还不是直接的文学理论批评,但是已 经涉及具有我国民族传统特色的文学理论批评中的一系列基本 问题,并且为文学理论批评的进一步发展,从哲学和美学思想 方面埋下了牢固的基石,后代文学理论批评中的许多问题都可 以在先秦找到渊源。
第一章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 ——先秦时期
先秦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 第一,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还处于萌芽和产生时
期,它们大都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而不是 纯粹的、单一的。 “《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 则也。”《左传·嘻公二十七年》 “文质彬彬”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精讲
己所谓的“论文叙笔” 前10篇为有韵之文,后10篇为无韵之笔。 (3)、第26篇《神思》至《总术》为创作论或曰写作方法论。 (4)、《时序》、《通变》、《才略》、《知音》、《程器》五篇为杂论,
分别讲文学史,作家论,鉴赏论,作家品德论。 (5)、最后第50篇《序志》,全书的序言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其次,重视作家创作个性的体现。 随着强调社会性与共性的儒家经学的衰落和重 自然、重个性的道家玄学的兴起,一个个性觉 醒的时代已然到来。 这大大促进了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转变与繁 荣。 第三,重视文学创作自身规律与特点的研究。 这与玄学在魏晋南北朝期间得到广泛传播 关系 密切。
言、象、意的关系
论表现技巧


(1)在结构和布局上,必须安排好“意”和 “辞”,所谓“选义按部,考辞就班”。 (2)重视“意”的主导作用:“理扶质以立 干,文垂条而结繁。” (3)提出艺术技巧的若干原则:“其会意也 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既音声之迭代,若五 色之相宣。” 构思巧妙、辞藻华美、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这些正是六朝文学在形式美方面的三个主要 追求。
《文赋》的影响


从总体上说,《文赋》开始体现了中国 古代文论论创作以道家为主、论功用以 儒家为主的儒道结合的文艺思想特征。 不仅《文心雕龙》是对《文赋》的全面 继承和发展,而且挚虞、李充的文体论, 沈约的声律论,萧统《文选》中的文学 观念,等等,都受到《文赋》的某种影 响。
第四节、永明声律论和文笔之争
《文赋》论文学的构思与创作



一、如何进行艺术构思,是《文赋》探讨的重点问题。 1.构思的前提条件:玄览、虚静的精神境界和知识学问的 丰富积累。此即《文赋》开篇提出的:“伫中区以玄览, 颐情志于典坟”。 “玄览”一词出自《老子》,河上公注谓:“心居玄冥 之处,览知万物,故谓之玄览。”它是指一种不受外物 及杂念干扰而能统观全局、烛照万物、思虑清明、心神 专一的精神状态。这是针对“意不称物”而提出的。 而针对“文不逮意”则要求作者通过广泛学习来汲取前 人的学识与艺术经验。
“文以气为主”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案演示1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案演示1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案演示1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案演示1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文学批评的历史概况;2.掌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3.理解中国文学批评史对文学发展的重要影响。

二、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发展脉络;2.学习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三、教学难点:1.理解中国文学批评史对文学发展的重要影响。

四、教学方法:1.讲授;2.分组讨论。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问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兴趣,如:你们知道中国文学批评的历史吗?中国文学批评的主要流派有哪些?中国文学批评对文学发展有什么影响?2.知识讲解(2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脉络和主要流派,并向学生展示一些代表人物的作品和观点,如:(1)唐宋时期的经学批评:介绍经学批评的特点和代表人物范仲淹的观点。

(2)元明清时期的诗学批评:介绍元明清时期诗学批评主要流派如刚健派、豪放派等,以及代表人物如杨万里、李白等。

(3)清代理学批评:介绍理学批评的特点和代表人物王夫之的观点。

(4)近现代的文学批评:介绍近现代文学批评的各个流派如意象派、新感觉派等,以及代表人物如胡适、周作人等。

3.分组讨论(3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个具体的主题,如唐宋时期的经学批评、元明清时期的诗学批评等,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来深入研究该主题,并准备一份小组报告。

4.小组报告(20分钟)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小组报告,介绍他们所研究的主题的内容和结论。

其他小组可以提问和进行讨论。

5.知识巩固(10分钟)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来检验他们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

同时,可以展示一些批评作品,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批评观点和影响。

6.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扩展思考,讨论中国文学批评史对当代文学理论和批评活动的影响,并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一些当代文学批评作品,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批评能力。

七、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中国文学批评史对文学发展的重要影响。

中国文学批评史汉2讲

中国文学批评史汉2讲
第二讲:“经学”时代的文学理 论批评 汉代(二)
天人合一:董仲舒文学批评
汉代楚辞学批评
天人合一:董仲舒文学批评
董仲舒,是汉代大思想家,也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位 里程碑式的大批评家。这是因为:是他倡议汉武帝“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 思想,从而确定了儒家文学思想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绝 对指导地位;是他吸收阴阳五行学说和汉代自然科学对人 的生理、心理特点的新认识,在先秦儒学特别是《周易》 美学的基础上,建构起以“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为 核心的美学思想体系,从而为中国古代文学及其理论批评 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名词解释:《诗》无达诂
• 本是先秦人解说讲《诗》的一种原则与 基本方法,至董仲舒则成为了汉儒解《 诗》的理论依据。“《诗》无达诂”之 说,为文学批评与审美鉴赏提供了一个 广阔的思维空间,读者可以运用孟子“ 以意逆志”的方法,自由地发挥自己的 想象,去探索作品的艺术境界,从而充 分发挥读者作为接受主体的积极性。
(2)重“教化之功”,认为“诗道志,乐咏德”, “礼乐者,道之具”也。
董仲舒的思想体系又一特点是重“道”,认为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而天子代 表天命,不可侵犯,实现其皇权神授的主张。汉大赋 对帝王的歌功颂德,对帝王生活的铺张夸饰,大抵皆 源于此。
(3)重讽谏之美,认为“《诗》无达诂”,一 切评述都应该以“仁”为本。 董仲舒论《诗》,注重于《诗》的美刺作用, 认为《诗》有“诗人美之而作”者,亦有“诗人 疾而刺之”者。可“美”“刺”发挥的都是《诗》 的教化功能。然而,董子又认为“《诗》无达 诂”。《诗》无达诂,本是先秦人解说讲《诗》 的一种原则与基本方法,至董仲舒则成为了汉儒 解《诗》的理论依据。他们为适应“教化”之需, 穿凿附会,使《诗》之意面目全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初盛唐时期一、简要回顾齐梁文学的特点及唐代的文化思想1、齐梁文学的特点:(1)优点:重视文学的“缘情”本质,注意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探讨诗歌的格律。

(2)缺点:形式美,内容贫乏,艺术偏重词藻、典故等。

2、唐代的文化思想(1)初唐反对齐梁遗风(如片面追求形式、偏重词藻、典故等)唐代反对齐梁文风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一)全盘否定。

如王勃等。

(二)既批评形式华丽的文风,又肯定其成就与积极影响,如魏征、令狐德棻等。

(2)儒、释、道三教的影响二、初盛唐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1、陈子昂——主张“兴寄”和“风骨”(1)作者简介:(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唐初著名的文学家,诗、文皆出名,如诗《登幽州台歌》。

他的诗歌理论主要见于《修竹篇序》(即《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全文略)。

(2)文学主张:“兴寄”和“风骨”论《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是陈子昂写给同时代诗人东方虬(左史是官职)的一篇题为《修竹篇》诗的序言(《修竹篇》是陈子昂的创作)。

其中他提出的理论主张,可以作为他的诗歌革新理论的纲领。

陈子昂要求诗歌具有兴寄和风骨,就是要求诗歌发挥美刺讽谕作用和具有明朗刚健的风格,达到思想上和艺术上的统一。

这个进步的理论纲领,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2、李白——崇尚自然清新李白的诗歌理论(1)肯定风骚传统。

(2)指出了六朝文学的绮丽的特点。

(3)崇尚清新自然的诗风。

如《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古风》三十五:“一曲斐然子,雕虫伤天真。

”3、王昌龄——“三境”、“三格”论(1)作者介绍:王昌龄:(公元698——约757年),字少伯,太原人,一说京兆(今西安)人,他擅长五言古诗和五、七言绝句。

《全唐诗》存诗四卷,其诗论有《诗格》一书。

《诗格》一书,真伪存在争议。

现存《诗格》见于宋代陈应行重编宋人蔡传的《吟窗杂录》,《诗格》是第一部以“格”(式、法)为题的论诗专著,是一部具体论诗创作的理论著作。

(2)王昌龄诗论(最有价值的是关于构思取境的论述)第一,立意(构思)与灵感王昌龄论作诗,最重视立意。

第二,“三境”、“三格”说1、“三境”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王昌龄《诗格》,见乾隆敦本堂本《诗学指南》卷三)王昌龄把境分为三类:•(1)物境(自然景色)•(2)情境(人的感情)•(3)意境(人的思想意识,或者说,“意境”则是“思之于心”的结果,就是说用人的理智来思索衡定各种意绪,以求得其真谛)。

2、“三格”说“诗有三格:一曰生思。

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

二曰感思。

寻味前言,吟讽古制,感而生思。

三曰取思。

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

” (乾隆敦本堂本《诗学指南》卷三)“诗有三格”论,其实就是说创作动力有三个来源:即“生思”“感思”“取思”。

•【“生思”:“生”就是产生,即是兴发、兴来之意。

思:构思。

“生思”说明了构思的甘苦和灵感的来临】•【“感思”,是从前人作品中获得启发和兴会】【“取思”,是从外界物象(主要指自然风景)获得诗境,或者说,获得心灵的兴会】第三,关于“十七势”《文镜秘府论》引了王昌龄论“十七势”的文字,着重讲诗的章法句法。

十七势的内容:诗歌的开头或发端;深曲的比喻和移情作用;前后句的照应;诗的结尾;一句的句法;情景关系。

•——【“势”,是指诗歌创作内在的一种自然规律】王昌龄关于诗歌创作的“十七势”,大多数是讲诗的章法和句法,关于开头、结尾、前后句照应、一句句法等,是对诗歌具体艺术表现技巧的总结三、思考题•1、评析《修竹篇序》。

•2、何谓“三境”、“三格”?唐代前、中期的文学理论批评(续)——由盛转衰时期本周内容概述•1、殷璠《河岳英灵集》的兴象论《河岳英灵集》是盛唐诗人名家的选本,选录了王维、王昌龄、储光羲等24位诗人的作品,通过卷首序论与对选录作品进行评点,提出了“兴象”范畴。

•“兴象”,据袁济喜说:“大约是指一种“神来、气来、情来”,即情感高昂、风力振举、精神充沛的审美格调,也是一种特定的诗歌形象。

”2、白居易的诗论3、皎然的诗论4、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观5、司空图的诗学思想•本周重点:白居易的诗论、皎然的诗论、韩愈的古文观、司空图的诗学思想一、杜甫《戏为六绝句》1、作者简介:(712—770)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盛唐大诗人。

肃宗时,曾官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拾遗”或“杜工部”。

在明清诗话中,杜甫有多少称谓(称呼)?2、《戏为六绝句》题释论诗绝句,是杜甫首创的一种运用七言绝句体裁来评论诗歌问题的艺术形式。

题作“戏为”(嬉戏写作),实际上是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当时诗歌评论中应该兼取众长的重要理论问题,提出自己正确的意见。

3、《戏为六绝句》写作背景有些人走入另一极端,对六朝作家,甚至初唐的作家,不作具体分析,采取全盘排斥的态度。

杜甫《戏为六绝句》,就是针对这种偏向而提出自己的见解。

4、《戏为六绝句》各首内容(略)5、《戏为六绝句》评析•这六首绝句,中心是讨论诗歌遗产的学习和继承问题。

提出对待前人诗歌遗产的基本态度是:“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戏为六绝句》不但开创了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形式,而且对诗歌创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

•二、皎然《诗式》1、作者简介皎然:生卒年不详(约720—800?),诗僧。

本姓谢,字清昼。

有《杼山集》(又名《吴兴昼上人集》)、《皎然集》。

皎然的论诗著作,有《诗式》、《诗议》(《诗评》)等。

《诗式》以提示品式为主,《诗议》以评议格律为主。

《诗式》是唐代的一部重要的论诗专著。

2、《诗式》题名顾名思义,“式”者,法式也、法则也。

诗式就是诗的法则。

《诗式》第一卷总论诗法,第一卷尾部及其后四卷,分诗为五格,各取前人诗句为例,以为法式,故书名《诗式》。

3、《诗式》版本、校注本简介《诗式》主要有三种版本:一是《吟窗杂录》本,或为三卷本,其实此卷数是丛书统编号。

二是一卷本,如《续百川学海》本、《说郛》、《谈艺珠丛》、《历代诗话》收入的《诗式》。

实是五卷本的简本。

三是五卷本。

清末陆心源编《十万卷楼丛书》所收为五卷足本。

《诗式》载丛书第三编。

今流行的五卷本《诗式》即此本。

今人李壮鹰《诗式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以清末陆心源编《十万卷楼丛书》所收为五卷足本为底本)。

4、《诗式》诗学理论《诗式》共五卷,是现存唐人文学理论批评中分量最多的一部著作。

《诗式》的诗学理论体现在以下:(1)肯定了诗歌创作的艺术价值。

《诗式》序言指出诗是“众妙之华实,六经之菁英,虽非圣功,妙均于圣。

”(2)强调诗歌作法。

《诗式》卷一着重论述诗歌作法,条目颇多,提出了四不、四深、二要、二废、四离等主张。

其中“诗有四深”是带有纲领性的一条:“气象氤氲,由深于体势;意度盘礴,由深于作用;用律不滞,由深于声对;用事不直,由深于义类。

”——【氤氲:yin yun 气或光色混合动荡的样子。

气象氤氲:风貌浓郁丰满,而不单纯浅露】【深:深明,深入了解】【体势:讲的是诗文的总体面貌和结构布局】——【盘礴:盘旋。

一说:广大貌。

意度盘礴:意思恢宏宽广】【深于作用:善于构思。

作用:佛家语,指情识意念活动,此指诗人的构思活动】皎然认为,体势、作用、声对、义类,是作诗者应当重视的四个方面。

关于这四个方面的论述,可以概括《诗式》卷一的大部分内容。

A,关于体势体势讲的是诗文的总体面貌和结构布局,是谋篇时必须注意的。

《诗式》卷一开头即列“明势”一条:(势:态势,此指章句结构、安排之法,它形成了诗篇的整体风貌)B,介绍作用作用是指作家进行创作时的思维活动。

或者说,艺术构思。

《诗式》卷一《明作用》:“作者措意,虽有声律,不妨作用……。

”C,声对(声律、对偶)关于声律,《诗式》卷一“明四声”条:“乐章有宫商五音之说,不闻四声。

近自周颙、刘绘流出,宫商畅于诗体,轻重低昂之节,韵合情高,此未损文格。

沈休文酷裁八病,碎用四声,故风雅殆尽。

后之才子,天机不高,为沈生弊法所媚,懵meng然随流,溺而不返。

”对于对偶,皎然很重视,但主张运用自然。

《诗式》卷一“对句不对句”条:“……夫对者,如天尊、地卑,君臣、父子,盖天地自然之数。

若斤斧迹存,不合自然,则非作者之意。

”D,介绍用事用事即运用典故,也叫事类。

《文心雕龙·事类》云:“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

”指出事类的特点是运用相近的古事古语来对文章中的情事进行比方说明。

皎然对此与前人有不同看法。

《诗式》卷一“用事”条:“诗人皆以征古为用事,不必尽然也。

今且于六义之中,略论比兴。

取象曰比,取义曰兴。

义即象下之义,凡禽鱼、草木、人物、名数,万象之中义类同者,尽入比兴,《关雎》即其义也。

如陶公以“孤云”比“贫士”;鲍照以“直”比“朱丝”,以“清”比“玉壶”。

时久呼比为用事,呼用事为比。

如陆机诗:“鄙哉牛山叹,未及至人情。

爽鸠苟已徂,吾子安得停?”此规谏之中,是用事非比也。

如康乐公诗:“偶与张邴合,久欲归东山。

”此叙志之中,是比非用事也。

详味可知。

E、论适度、避俗、复古通变如:“气高而不怒,怒则失于风流;力劲而不露,露则伤于斤斧;情多而不暗,暗则蹶于拙钝;才赡而不疏,疏则损于筋脉。

”(“诗有四不”)皎然论作诗,力主避俗。

如《诗式》卷一“跌宕dang格二品”条,列“越俗”“骇俗”二品,所举诗例,取其能超越、惊骇世俗,也寓有摆脱俗套之意。

皎然论诗,还要求复古通变。

《诗式》卷五“复古通变体”条:评曰:作者须知复变之道,反古曰复,不滞曰变。

若惟复不变,则陷于相似之格,其状如驽骥同厩……又复变二门,复忌太过,诗人呼为膏肓之疾,安可治也……后辈若乏天机,强效复古,反令思扰神沮。

F、“三偷”说——《诗式》卷一“三不同语意势”条:“不同可知矣。

此则有三同,三同之中,偷语最为钝贼。

如汉定律令,厥罪必书,不应为。

酂zàn侯务在匡佐,不暇采诗。

致使弱手芜才,公行劫掠。

若评质以道,片言可折,此辈无处逃刑。

其次偷意,事虽可罔,情不可原。

若欲一例平反,诗教何设?其次偷势,才巧意精,若无朕迹。

盖诗人偷狐白裘于阃kun域中之手。

吾示赏俊,纵其漏纲。

”(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上册,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34页)“三偷”就是“偷语”、“偷意”、“偷势”——在写诗技巧方面,反对“三同”,对“偷语”、“偷意”,绝不容恕,“情不可原”。

只有“才巧意精,若无朕迹”的“偷势”,才是“诗人偷狐白裘于阃域中之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