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讲义稿(新版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批评

——初盛唐时期

一、简要回顾齐梁文学的特点及唐代的文化思想

1、齐梁文学的特点:

(1)优点:重视文学的“缘情”本质,注意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探讨诗歌的格律。

(2)缺点:形式美,内容贫乏,艺术偏重词藻、典故等。

2、唐代的文化思想

(1)初唐反对齐梁遗风(如片面追求形式、偏重词藻、典故等)

唐代反对齐梁文风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

(一)全盘否定。如王勃等。

(二)既批评形式华丽的文风,又肯定其成就与积极影响,如魏征、令狐德棻等。

(2)儒、释、道三教的影响

二、初盛唐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

1、陈子昂——主张“兴寄”和“风骨”

(1)作者简介:(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唐初著名的文学家,诗、文皆出名,如诗《登幽州台歌》。

他的诗歌理论主要见于《修竹篇序》(即《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全文略)。

(2)文学主张:“兴寄”和“风骨”论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是陈子昂写给同时代诗人东方虬(左史是官职)的一篇题为《修竹篇》诗的序言(《修竹篇》是陈子昂的创作)。

其中他提出的理论主张,可以作为他的诗歌革新理论的纲领。

陈子昂要求诗歌具有兴寄和风骨,就是要求诗歌发挥美刺讽谕作用和具有明朗刚健的风格,达到思想上和艺术上的统一。这个进步的理论纲领,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2、李白

——崇尚自然清新

李白的诗歌理论

(1)肯定风骚传统。

(2)指出了六朝文学的绮丽的特点。

(3)崇尚清新自然的诗风。如《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古风》三十五:“一曲斐然子,雕虫伤天真。”

3、王昌龄——“三境”、“三格”论

(1)作者介绍:

王昌龄:(公元698——约757年),字少伯,太原人,一说京兆(今西安)人,他擅长五言古诗和五、七言绝句。《全唐诗》存诗四卷,其诗论有《诗格》一书。

《诗格》一书,真伪存在争议。现存《诗格》见于宋代陈应行重编宋人蔡传的《吟窗杂录》,

《诗格》是第一部以“格”(式、法)为题的论诗专著,是一部具体论诗创作的理论著作。

(2)王昌龄诗论(最有价值的是关于构思取境的论述)

第一,立意(构思)与灵感

王昌龄论作诗,最重视立意。

第二,“三境”、“三格”说

1、“三境”说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王昌龄《诗格》,见乾隆敦本堂本《诗学指南》卷三)

王昌龄把境分为三类:

•(1)物境(自然景色)

•(2)情境(人的感情)

•(3)意境(人的思想意识,或者说,“意境”则是“思之于心”的结果,就是说用人的理智来思索衡定各种意绪,以求得其真谛)。

2、“三格”说

“诗有三格:一曰生思。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二曰感思。寻味前言,吟讽古制,感而生思。三曰取思。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 (乾隆敦本堂本《诗学指南》卷三)

“诗有三格”论,其实就是说创作动力有三个来源:即“生思”“感思”“取思”。

•【“生思”:“生”就是产生,即是兴发、兴来之意。思:构思。“生思”说明了构思的甘苦和灵感的来临】

•【“感思”,是从前人作品中获得启发和兴会】【“取思”,是从外界物象(主要指自然风景)获得诗境,或者说,获得心灵的兴会】

第三,关于“十七势”

《文镜秘府论》引了王昌龄论“十七势”的文字,着重讲诗的章法句法。

十七势的内容:诗歌的开头或发端;深曲的比喻和移情作用;前后句的照应;诗的结尾;一句的句法;情景关系。

•——【“势”,是指诗歌创作内在的一种自然规律】

王昌龄关于诗歌创作的“十七势”,大多数是讲诗的章法和句法,关于开头、结尾、前后句照应、一句句法等,是对诗歌具体艺术表现技巧的总结

三、思考题

•1、评析《修竹篇序》。

•2、何谓“三境”、“三格”?

唐代前、中期的文学理论批评(续)

——由盛转衰时期

本周内容概述

•1、殷璠《河岳英灵集》的兴象论

《河岳英灵集》是盛唐诗人名家的选本,选录了王维、王昌龄、储光羲等24位诗人的作品,通过卷首序论与对选录作品进行评点,提出了“兴象”范畴。

•“兴象”,据袁济喜说:“大约是指一种“神来、气来、情来”,即情感高昂、风力振举、精神充沛的审美格调,也是一种特定的诗歌形象。”

2、白居易的诗论

3、皎然的诗论

4、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观

5、司空图的诗学思想

•本周重点:白居易的诗论、皎然的诗论、韩愈的古文观、司空图的诗学思想

一、杜甫《戏为六绝句》

1、作者简介:(712—770)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盛唐大诗人。肃宗时,曾官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拾遗”或“杜工部”。在明清诗话中,杜甫有多少称谓(称呼)?

2、《戏为六绝句》题释

论诗绝句,是杜甫首创的一种运用七言绝句体裁来评论诗歌问题的艺术形式。

题作“戏为”(嬉戏写作),实际上是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当时诗歌评论中应该兼取众长的重要理论问题,提出自己正确的意见。

3、《戏为六绝句》写作背景

有些人走入另一极端,对六朝作家,甚至初唐的作家,不作具体分析,采取全盘排斥的态度。杜甫《戏为六绝句》,就是针对这种偏向而提出自己的见解。

4、《戏为六绝句》各首内容(略)

5、《戏为六绝句》评析

•这六首绝句,中心是讨论诗歌遗产的学习和继承问题。提出对待前人诗歌遗产的基本态度是:“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戏为六绝句》不但开创了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形式,而且对诗歌创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