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第七课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据医学史记载,十七世纪二十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 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 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导致大量受血者死亡。 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北美 洲医生给一位频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 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 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 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2012-4/22-28
18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 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它 只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 反映,没有反映事物的 本质,因而又有局限性。
2012-4/22-28
19
2、理性认识
20
理性认识包括 概念、判断、推理 三种形式。
21
间接性 抽象性 例:苹果是水果
22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 不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是深 入到事物的本质中去。人们凭着 感觉器官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 质。
30
——A、“检验认识”的含义;检验认识是否正确, 就是将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行对照, 看二者是否符合。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相符合,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
——B、主观认识(人)和认识的对象(客观事物) 都不能充当标准
——C、只有通过实践这唯一的途径,用其结果经 检验才能证明认识的正确性。因为实践是主观见 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 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 事物,联系着客观事物
23
1.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
第一,相互依存。
一方面,理性认识 依赖于感性认识。
另一方面,感性认
识有待于深化、发
展到理性认识。 2012-4/22-28
24
25
培根:蚂蚁、蜘蛛、 蜜蜂的比喻。
感觉和理性的结合只能在实验中 才能实现。 培根说: 只相信经验的人像蚂蚁,他们只 会搜集材料,不知道如何加工、 处理这些材料; 只知道思辨的人像蜘蛛,他们只 凭借自己的材料编织体系; 真正的实验科学家像蜜蜂,他们 既采集材料,又通过自身消化处 理这些材料。
互联网等)也可以获得认识,因此,实践不是认识 的唯一来源。你的看法怎样?
5
通过亲身实践直接经验获得的认识知识的途径通过 他人或其他间接经验径媒体 获得的 ...
6
对
17世纪20年代
输入羊血
生
命
垂
19世纪80年代
输入人血
危
者
20世纪初
输入血型人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坚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把握要点)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2、实践的特点 3、认识的辩证过程
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通过思维 加工反映
属于理性认识
15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 程中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 界事物而得到的对事物表 面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
16
感觉、 知觉 、 表象
2.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 部联系的综合反映。
3.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 形成的感性形象。
17
感性认识的特点: 直接性 具体性
26
第一,要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 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如:对日食月食的认识
2012-4/22-28
27
“刻舟求剑”告诉我们什么? 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
28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 检验和发展
亚里士多德:不 同重量的物体下 落速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 量的物体下落速 度相同。
13
我们的不同的感官可以给我们提供在质上绝对 不同的印象。因此,我们靠视觉、听觉、嗅觉、 味觉和触觉而体验到的属性会是绝对不同的。
❖人的认识过程始于在实践中产生的感 性认识,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 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1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含义
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通过感官反映
属于感性认识
29
用专业知识来解答应是:物体速度的改变取决于加速 度,质量不同,大的物体受重力大,而下落时更大的 力要给更大的质量产生加速度,所以两物体的加速 度相同,也就是每时每刻的速度(瞬时速度)相同 当然,这是不考虑空气阻力的情况.它们所受的外力 只有地心引力和空气阻力,而空气阻力由物体的体 积形状等决定,其实二者的速度是不一样的
“钓久知鱼性,樵多识树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
一标准,在古人诗里也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出处】刘
勰《文心雕龙· 知音》。 【大意】练习一千支乐 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一千柄剑之后才知 道如何识别剑器。
4
问题: 有人说,通过看书和接触其他媒体(广播、电视、
33
望远镜-射击望远镜-雷达-人造卫星-电脑
C、实践的发展,锻炼和提高了人类的认识能力。
12
天气预报的产生 1854年11月14日里海上空突然出现一场风 暴,使英法舰队受到严重损失。巴黎天文台台长受 命对这场风暴进行调查。他发现这场风暴也曾出现 在地中海上空。因此他认为只要建立一定数量的气 象站,利用电报传递情况,风暴即就可以预报了。 他的意见得到法国政府的支持,不久,第一次用电 报传递情报的天气图在法国诞生了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实践出真知
11
A、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出新问题,产生新要求, 推动认识的发展 。
工业发展—环境污染-新型能源开发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 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
B、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这 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
二、在知行统一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着重把握能力的含义和三大能力)
三、成功与失败伴随着人生的发展
(要求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
四、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把握要点)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
获得 知识 的途 径
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
通过亲身实践 获得的认识
通过他人或其他 媒体获得的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无论是直接经验 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 道理的?
32
(1)第一次输羊血,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从输羊血到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 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 功及又一次输血医疗带来惊人死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 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 的标准。 (4)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原因,直到发现 人的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 识的根本目的。
《哲学与人生》教学课件
第7课 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
2
鲁迅说:Baidu Nhomakorabea本草家提起笔来,写:砒霜, 大毒。字不过四个,但他却确切知道了这东 西曾毒死过若干性命的了。”
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认识来源实践,实践对认识有重要用
3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源和动力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出自《后汉书· 班超 传》 :“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比喻不冒危险,就不能成事。今也用来比喻不经 历最艰苦的实践,就不能取得真知。吃一堑,长 一智,是说,失败一次就有了一次的经验,教 训。:
10
我们的知识大多来自书本,所以说认识既来 自实践,也来自书本
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不同。认识 只能来源于实践,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条: 亲自实践和看书学习(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因为间接经验的书本知识对我是间接的,但对 他人、古人则是直接经验 正确的认识来自实践,错误的认识来自哪里?
正确的认识来自实践,错误的认识同样来自 实践。正如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 观事物的反映一样,错误的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 成的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歪曲反映.
据医学史记载,十七世纪二十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 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 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导致大量受血者死亡。 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北美 洲医生给一位频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 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 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 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2012-4/22-28
18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 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它 只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 反映,没有反映事物的 本质,因而又有局限性。
2012-4/22-28
19
2、理性认识
20
理性认识包括 概念、判断、推理 三种形式。
21
间接性 抽象性 例:苹果是水果
22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 不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是深 入到事物的本质中去。人们凭着 感觉器官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 质。
30
——A、“检验认识”的含义;检验认识是否正确, 就是将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行对照, 看二者是否符合。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相符合,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
——B、主观认识(人)和认识的对象(客观事物) 都不能充当标准
——C、只有通过实践这唯一的途径,用其结果经 检验才能证明认识的正确性。因为实践是主观见 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 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 事物,联系着客观事物
23
1.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
第一,相互依存。
一方面,理性认识 依赖于感性认识。
另一方面,感性认
识有待于深化、发
展到理性认识。 2012-4/22-28
24
25
培根:蚂蚁、蜘蛛、 蜜蜂的比喻。
感觉和理性的结合只能在实验中 才能实现。 培根说: 只相信经验的人像蚂蚁,他们只 会搜集材料,不知道如何加工、 处理这些材料; 只知道思辨的人像蜘蛛,他们只 凭借自己的材料编织体系; 真正的实验科学家像蜜蜂,他们 既采集材料,又通过自身消化处 理这些材料。
互联网等)也可以获得认识,因此,实践不是认识 的唯一来源。你的看法怎样?
5
通过亲身实践直接经验获得的认识知识的途径通过 他人或其他间接经验径媒体 获得的 ...
6
对
17世纪20年代
输入羊血
生
命
垂
19世纪80年代
输入人血
危
者
20世纪初
输入血型人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坚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把握要点)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2、实践的特点 3、认识的辩证过程
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通过思维 加工反映
属于理性认识
15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 程中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 界事物而得到的对事物表 面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
16
感觉、 知觉 、 表象
2.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 部联系的综合反映。
3.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 形成的感性形象。
17
感性认识的特点: 直接性 具体性
26
第一,要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 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如:对日食月食的认识
2012-4/22-28
27
“刻舟求剑”告诉我们什么? 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
28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 检验和发展
亚里士多德:不 同重量的物体下 落速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 量的物体下落速 度相同。
13
我们的不同的感官可以给我们提供在质上绝对 不同的印象。因此,我们靠视觉、听觉、嗅觉、 味觉和触觉而体验到的属性会是绝对不同的。
❖人的认识过程始于在实践中产生的感 性认识,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 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1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含义
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通过感官反映
属于感性认识
29
用专业知识来解答应是:物体速度的改变取决于加速 度,质量不同,大的物体受重力大,而下落时更大的 力要给更大的质量产生加速度,所以两物体的加速 度相同,也就是每时每刻的速度(瞬时速度)相同 当然,这是不考虑空气阻力的情况.它们所受的外力 只有地心引力和空气阻力,而空气阻力由物体的体 积形状等决定,其实二者的速度是不一样的
“钓久知鱼性,樵多识树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
一标准,在古人诗里也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出处】刘
勰《文心雕龙· 知音》。 【大意】练习一千支乐 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一千柄剑之后才知 道如何识别剑器。
4
问题: 有人说,通过看书和接触其他媒体(广播、电视、
33
望远镜-射击望远镜-雷达-人造卫星-电脑
C、实践的发展,锻炼和提高了人类的认识能力。
12
天气预报的产生 1854年11月14日里海上空突然出现一场风 暴,使英法舰队受到严重损失。巴黎天文台台长受 命对这场风暴进行调查。他发现这场风暴也曾出现 在地中海上空。因此他认为只要建立一定数量的气 象站,利用电报传递情况,风暴即就可以预报了。 他的意见得到法国政府的支持,不久,第一次用电 报传递情报的天气图在法国诞生了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实践出真知
11
A、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出新问题,产生新要求, 推动认识的发展 。
工业发展—环境污染-新型能源开发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 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
B、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这 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
二、在知行统一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着重把握能力的含义和三大能力)
三、成功与失败伴随着人生的发展
(要求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
四、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把握要点)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
获得 知识 的途 径
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
通过亲身实践 获得的认识
通过他人或其他 媒体获得的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无论是直接经验 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 道理的?
32
(1)第一次输羊血,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从输羊血到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 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 功及又一次输血医疗带来惊人死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 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 的标准。 (4)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原因,直到发现 人的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 识的根本目的。
《哲学与人生》教学课件
第7课 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
2
鲁迅说:Baidu Nhomakorabea本草家提起笔来,写:砒霜, 大毒。字不过四个,但他却确切知道了这东 西曾毒死过若干性命的了。”
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认识来源实践,实践对认识有重要用
3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源和动力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出自《后汉书· 班超 传》 :“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比喻不冒危险,就不能成事。今也用来比喻不经 历最艰苦的实践,就不能取得真知。吃一堑,长 一智,是说,失败一次就有了一次的经验,教 训。:
10
我们的知识大多来自书本,所以说认识既来 自实践,也来自书本
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不同。认识 只能来源于实践,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条: 亲自实践和看书学习(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因为间接经验的书本知识对我是间接的,但对 他人、古人则是直接经验 正确的认识来自实践,错误的认识来自哪里?
正确的认识来自实践,错误的认识同样来自 实践。正如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 观事物的反映一样,错误的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 成的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歪曲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