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教案2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教案

中医诊断学教案

中医诊断学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 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2. 掌握中医四诊合参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 理解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4. 能够应用中医诊断学的知识,对常见病症进行诊断。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医四诊合参的基本方法和技巧;2. 教学难点: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中医诊断学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

2. 理论讲解(30分钟)2.1 中医诊断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解释中医诊断学的定义和研究范畴,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和脉诊、舌诊等内容。

重点强调诊断学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作用和意义。

2.2 中医四诊合参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详细介绍中医四诊合参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内容。

结合实例,演示四诊合参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实践操作(40分钟)3.1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际的中医四诊合参操作练习。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模拟患者角色,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诊断学的实践操作。

3.2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典型的病例,引导学生结合掌握的中医诊断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诊断。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加深对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理解。

4. 总结与评价(10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进行一次简要的小测验,检查学生对中医四诊合参和辨证论治思想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和建议。

五、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具体的病例,进行详细的中医诊断学分析和辨证论治方案的制定。

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和讨论。

参考文献:1. 张琴. 中医诊断学导论[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 王晓.中医四诊合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药教育, 2013, 32(5): 93-95.。

中医诊断教案

中医诊断教案

中医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64学时)课程教案西安海棠职业学院医学院主讲:2009年2月23日教案首页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授课内容绪论授课时数2(100分钟)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部分内容自学,诊断的内容与发展简史等可展示实物资料。

教学目的1.掌握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的含义。

2.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3.了解中医诊断的发展简史。

教学过程1.诊断的含义,《中医诊断学》的性质、地位和教学目的。

(10分钟)2.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初步介绍症、病、证的概念。

(30分钟)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是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20分钟)4.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20分钟)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15分钟)6.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5分钟)重点:①病、证、症各自的含义及关系;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难点: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思考题:1. 什么是“症”?症有何临床意义?2. “病”与“证”的概念有何不同?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有哪三点?参考文献1.《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2.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绪论概述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一)诊法即中医诊察搜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

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二)诊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得出病名诊断的思维过程。

(三)辨证即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当前)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抽象。

亦即对疾病当前本质所作的结论。

(四)病案即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

又称病历,古称诊籍。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一)司外揣内 (二)见微知著(三)以常衡变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一)整体审察(二)诊法合参(三)病证结合四、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一)渊源(二)发展(三)展望五、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一)熟练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15分钟)(二)不断进行临床实践(25分钟)(三)注意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30分钟)教学手段以标题板书和内容讲述为主。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设计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设计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 设计
汇报人:XX
目录
01 单击此处添加目录标题内容 03 教学内容和方法 05 教学评价与反馈
02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目标 04 教学资源 06 教学管理
添加章节标题
中医诊断学的 教学目标
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包括阴 阳五行、脏腑经络等
学会运用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方 法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
教师管理和培训
教师选拔:选拔具备 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
的教师
教师培训:定期组织 教师参加培训,提高
教学水平
教师评价:建立教师 评价体系,激励教师
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发展:为教师提 供职业发展机会,鼓 励教师参与科研和学
术活动
学生管理和服务
建立学生档案,记录学生 的学习进度和成绩
提供个性化辅导,针对学 生的不同需求进行辅导
未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随着人们对 健康意识的提高, 中医诊断学将得到 更广泛的认可和应 用
挑战:如何将传统 中医诊断学与现代 科技相结合,提高 诊断准确性和效率
机遇:随着全球化 的发展,中医诊断 学有望走向国际, 为世界医学事业做 出贡献
挑战:如何应对不 同国家和地区的文 化差异和医疗政策 差异,推动中医诊 断学在全球范围内 的传播和发展
《中医诊断学》: 作为教材,详细 介绍了中医诊断 学的基本理论和 方法
《中医诊断学实 践教程》:作为 参考书,提供了 大量的病例分析 和实践操作指导
《中医诊断学 史》:了解中医 诊断学的发展历 程与时俱 进地更新教学内 容
网络资源
中医诊断学在线课程:提 供丰富的教学视频和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案例 分析、实践操作等,帮助学生 理解和掌握中医诊断学的知识

中医诊断学教案

中医诊断学教案

中医诊断学教案教案标题:中医诊断学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常用方法和技巧;3. 培养学生的中医诊断思维和分析能力;4. 提高学生对中医诊断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案内容:教学步骤一:导入1. 利用教具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中医诊断学的概念和重要性;2. 提问学生对中医诊断学的认知和理解,引发学生思考。

教学步骤二:讲解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 介绍中医诊断学的定义和作用;2. 解释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3. 引导学生理解中医诊断学与西医诊断学的差异和互补性。

教学步骤三:介绍中医诊断学的常用方法和技巧1. 介绍中医诊断学的四诊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2. 分别讲解每种诊断方法的具体内容和应用场景;3. 提供典型病例进行示范演练,让学生亲自体验中医诊断的过程。

教学步骤四:培养学生的中医诊断思维和分析能力1. 引导学生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等;2. 提供实例让学生进行中医诊断思维的训练,如分析病人的症状、辨别病因等;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归纳中医诊断的经验和方法。

教学步骤五:激发学生对中医诊断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1. 邀请中医专家或临床医生进行讲座或座谈,分享实际中医诊断的经验和案例;2. 组织学生参观中医诊所或医院,亲身感受中医诊断的现场;3. 鼓励学生进行中医诊断学的研究和实践,如参与科研项目或实习经历。

教学步骤六:总结和评价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中医诊断学的重要性;2. 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和评价,提供建议和改进意见;3. 布置相关作业,如撰写中医诊断学心得体会或研究报告。

教学资源:1. 中医诊断学的教材和参考书籍;2. 中医诊断学的教具和图片;3. 中医专家或临床医生的讲座或座谈;4. 中医诊所或医院的参观机会。

教学评估:1.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质量;2. 学生对中医诊断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质量。

中医诊断学教案2

中医诊断学教案2

中医诊断学教案2中医诊断学教案2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常见中医诊断方法的操作步骤,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中医诊断。

1.准备工作:a.材料:中医诊断学的教科书、中医诊断工具包、图示病例等。

b.设备:多媒体投影仪、电子白板等。

2.教学内容:a.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i.中医诊断学的目的和意义ii.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b.常见中医诊断方法的操作步骤i.望诊ii. 闻诊iii. 问诊iv. 切诊c.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中医诊断i.实例分析ii. 小组讨论iii. 个人思考和总结3.教学过程:a.导入:通过引入一个有趣的中医诊断故事或事例,引发学生对中医诊断学的兴趣。

b.讲解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目的和意义、基本理论等。

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展示相关知识点,辅以实例解释,使学生能初步理解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c.讲解常见中医诊断方法的操作步骤,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图片和视频示范,向学生展示实际操作过程,详细介绍每个步骤的要点和技巧。

鼓励学生互动和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d.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中医诊断。

将图示病例分发给学生,让他们根据所学的中医诊断方法进行病情分析和诊断。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互相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教师在每个小组之间进行巡视,指导学生的讨论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e.个人思考和总结。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和实践经验,写出一篇关于中医诊断学的个人总结。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体会,以促进深入思考和进一步学习。

4.教学评估:a.通过学生对病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其掌握中医诊断学的能力。

b.收集学生的个人总结,评估其对中医诊断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拓展实践:a.组织学生参观中医诊所或医院,亲身体验中医诊断方法的实际应用。

b.请中医诊断学专家为学生举行一场讲座,分享他们的经验和见解。

6.反思与总结:a.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b.学生是否能够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和常见方法的操作步骤?c.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医诊断方法时是否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d.学生的个人总结中是否能够体现他们对中医诊断学的深入思考和理解?e.学生的学习成果如何评估和提供反馈?7.展示与分享:a.邀请学生在课堂上分享他们的个人总结和学习收获。

中医诊断学教案

中医诊断学教案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教案授课时间:9月11日,周一,第6,7节题目: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诊断”“诊法”“诊病”“辨证”及“病”“证”“症”的含义。

2.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3.了解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学习方法。

内容与时间分配:2学时1.中医诊断学的概念,主要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1学时。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中医诊断学发展史、学习方法。

1学时。

重点与难点:1.病、证(证名、证候、证型)、症(症状、体征)的含义。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导入新课:从中医基础学的内容到临床各学科的内容、目的,引入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意义。

讲述:一、介绍诊断及中医诊断学的概念、地位(P1)。

简要介绍。

注意:诊断的概念,包括“诊”与“断”两方面,并且须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进行。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介绍诊法、诊病、辨证、病案书写四部分。

(一)诊法1.诊法的概念、内容、目的。

2.明确症状、体征的含义。

注意:症状与体征不同,前者为病人异常感觉,后者为医生检查所得。

两者均属于“症”,属病情资料,是辨证、辨病的主要依据。

(二)诊病1.诊病的概念、目的。

2.明确病名的含义。

注意:病名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所做的概念与抽象。

辨病的结果是得出病名诊断。

(三)辨证1.辨证的概念与目的。

2.明确证、证名、证候、证型的含义。

注意:“症”“病”“证”的区别。

辨证的目的是得出证名诊断。

(四)病案书写明确病案的概念及病案书写的意义。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1.简要介绍中医诊断基本原理的理论依据是中医整体观念的思想。

提问:什么是中医整体观。

2.重点介绍中医诊断基本原理,包括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三方面,明确其各自的含义。

第二学时导入新课:中医诊断疾病的原理、原则与西医有明显的不同,必须遵循其独具特色的基本原则。

新课讲述:四、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重点介绍内容。

基本原则包括三方面: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中医诊断学教案

中医诊断学教案

中医诊断学教案
一、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
二、授课对象:[具体专业和班级]
三、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 培养学生运用中医诊断学知识进行临床实践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 重点: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的内容和方法。

2. 难点:如何将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临床实践中。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操作法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 简要介绍中医诊断学的历史和重要性。

2. 新课呈现(70 分钟)
- 详细讲解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的内容和方法。

-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的操作方法。

- 结合临床案例,讲解如何将四诊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准确的诊断。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望、闻、问、切四诊的理解和应用体会。

3. 课堂总结(10 分钟)
-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中医诊断学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4. 课后作业
-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并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七、教学评价:
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作业:通过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八、教学反思:
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反馈,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一、课程概述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科的一门重要分支,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本课程将系统地介绍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能,为学生今后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熟悉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和鉴别诊断;3、学会运用中医诊断技能进行临床实践;4、提高中医临床思维和诊疗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包括阴阳、五行、藏象等;2、望诊,包括望神、望色、望舌等;3、闻诊,包括听声音、嗅气味等;4、问诊,包括问寒热、问汗、问疼痛等;5、切诊,包括脉诊、触诊等;6、八纲辨证,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7、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和鉴别诊断,如感冒、咳嗽、腹痛等。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和实践技能。

1、课堂讲解:教师将系统地介绍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和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案例分析:教师将通过分析真实的临床案例,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3、实践操作:学生将通过实践操作,学习望、闻、问、切等中医诊断技能,并运用这些技能进行临床实践。

五、教学资源本课程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包括教材、PPT、视频、网络资源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和实践技能。

1、教材:将使用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

2、PPT:教师将制作精美的PPT,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程内容。

3、视频:将制作和收集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如名医讲座、临床操作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4、网络资源:将提供一些与课程相关的网络资源,如中医学术论坛、中医师承教育平台等,以帮助学生扩展知识面。

六、评估与反馈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实践操作、期末考试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中医诊断学 教案

中医诊断学 教案

中医诊断学教案教案标题:中医诊断学教学目标:1. 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常用方法和技巧。

3. 能够运用中医诊断学的知识进行初步的疾病诊断。

教学内容:1. 中医诊断学的概念和原理a. 中医诊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b.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辨证论治和四诊合参c. 中医诊断学的方法和技巧:望、闻、问、切2. 中医诊断学的常用方法和技巧a. 望诊:观察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b. 闻诊:听取患者的声音、咳嗽、呼吸等c. 问诊:与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d. 切诊:通过脉搏的触诊来判断疾病情况3. 运用中医诊断学进行初步的疾病诊断a. 根据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b. 判断疾病的病位、病因、病机和辨证类型c. 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和中药处方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中医诊断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知识讲解:讲解中医诊断学的概念、原理、方法和技巧。

3. 示范演示:通过实际案例进行望、闻、问、切的演示。

4. 练习与讨论:学生分组进行望、闻、问、切的练习,并讨论结果。

5. 总结归纳:总结中医诊断学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6. 拓展延伸:介绍中医诊断学在实际临床中的应用案例。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进行一例疾病的初步诊断,并撰写诊断报告。

教学资源:1. 教材:中医诊断学教材2. 案例:中医诊断学的实际病例3. 视频:中医诊断学的实际操作演示视频评估方式:1. 练习成绩:对学生进行望、闻、问、切的练习评分。

2. 诊断报告:对学生撰写的诊断报告进行评分,包括准确性和完整性。

3. 口头表达:对学生在讨论和演示环节的表现进行评价。

教学建议和指导:1. 强调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加强对中医诊断学的理解和应用。

3. 提供丰富的案例和实际操作演示,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4.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拓宽中医诊断学的相关知识。

中医诊断学电子教案第2章

中医诊断学电子教案第2章
(六)呃逆(哕、打呃)
气从咽喉冲出,发出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呃呃声――胃气上逆动膈
呃声高亢、短频有力——实证、热证(热邪客胃)
呃声低沉、轻缓无力——虚证、寒证(脾胃虚寒)
久病呃逆不止,声低气怯无力——胃气将绝
(七)嗳气(噫、打饱嗝)
胃中气体向上泄出于咽、口,发出低沉而长的声音——胃气上逆。
嗳腐吞酸,伴厌食、脘胀——食积(食滞胃脘不化)实证
1.喘:呼吸困难,促短急迫,甚则鼻煽,张口抬肩,不能平卧。
实喘——发病急骤,气粗声高,胸中胀满,以呼出为快——邪气壅肺,肺失宣降。
虚喘——病势缠绵,声低息弱,短促难续,动则喘甚——-肺肾气虚,摄纳无权。
2.哮:呼吸喘促,喉间有哮鸣音,反复发作---宿痰内伏,复感外邪、因久居寒湿之地、过食酸咸生冷而诱发。
第一节听声音
概述
声音是由肺部呼出的气流冲击声带,并经过诸相关器官参与调节而形成。在发出声音的过程中,肺、肾(肺主气、肾主纳气)、心(心主血藏神)等脏及喉、会厌、舌、齿、唇、鼻等器官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这些脏器发生病变,声音就会有异常改变。
一、正常声音
共同特征:发声自然,音调和谐,柔和圆润,语言流畅,应答自如,言与意符。
咳声重浊沉闷,鼻塞流涕——风寒、痰湿犯肺
咳声抑郁不扬,痰黄稠难咳出——热邪壅肺
咳声轻清低微——肺气虚证
咳声阵发、痉挛性、连声不绝,终止时声如鸡啼——顿咳(白日咳)
——外感时邪,痰热阻遏气道
咳声如犬吠,伴音哑,吸气困难——白喉——肺肾阴虚,火毒攻喉
(五)呕吐:食物、痰涎从胃中上涌、由口中吐出的症状(胃气上逆)
1.语声变化的一般规律
高亢宏亮有力,声音连续而多言——阳证、实证、热证(正盛邪实、
机能亢进)

最新中医诊断学教案

最新中医诊断学教案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教案授课时间:9 月11 日,周一,第6,7 节题目: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诊断” “诊法”“诊病”“辨证”及“病” “证”“症”的含义。

2.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3.了解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学习方法。

内容与时间分配:2 学时1.中医诊断学的概念,主要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1 学时。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中医诊断学发展史、学习方法。

1 学时。

重点与难点:1.病、证(证名、证候、证型)、症(症状、体征)的含义。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导入新课:从中医基础学的内容到临床各学科的内容、目的,引入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意义。

讲述:一、介绍诊断及中医诊断学的概念、地位(P1)。

简要介绍。

注意:诊断的概念,包括“诊”与“断”两方面,并且须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进行。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介绍诊法、诊病、辨证、病案书写四部分。

(一)诊法1.诊法的概念、内容、目的。

2.明确症状、体征的含义。

注意:症状与体征不同,前者为病人异常感觉,后者为医生检查所得。

两者均属于“症” 属病情资料,是辨证、辨病的主要依据。

(二)诊病1.诊病的概念、目的。

2.明确病名的含义。

注意:病名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所做的概念与抽象。

辨病的结果是得出病名诊断。

(三)辨证1.辨证的概念与目的。

2.明确证、证名、证候、证型的含义。

注意:“症”“病”“证”的区别。

辨证的目的是得出证名诊断。

(四)病案书写明确病案的概念及病案书写的意义。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1.简要介绍中医诊断基本原理的理论依据是中医整体观念的思想。

提问:什么是中医整体观。

2.重点介绍中医诊断基本原理,包括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三方面,明确其各自的含义。

第二学时导入新课:中医诊断疾病的原理、原则与西医有明显的不同,必须遵循其独具特色的基本原则。

新课讲述:四、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重点介绍内容。

基本原则包括三方面: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中医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

中医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

中医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2.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3. 学时安排:总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8学时,实践学时16学时4. 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能够运用中医诊断学知识对疾病进行准确的辨证和诊断。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医诊断学概述中医诊断学的意义和发展史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中医诊断的方法和技巧2. 第二章:望诊望诊的意义和内容望诊的方法和技巧望诊的临床应用3. 第三章:闻诊闻诊的意义和内容闻诊的方法和技巧闻诊的临床应用4. 第四章:问诊问诊的意义和内容问诊的方法和技巧问诊的临床应用5. 第五章:切诊切诊的意义和内容切诊的方法和技巧切诊的临床应用三、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

2. 实践教学:采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的实操训练,结合临床案例进行。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30%。

2. 实践技能考核:包括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的实操考核,占总评的30%。

3. 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占总评的4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中医诊断学教材。

2. 辅助教材:提供相关的中医经典著作、学术论文等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

3. 教学设备:具备多媒体教学设施,如投影仪、计算机等。

4. 临床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临床实践的机会,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

六、第六章:舌诊舌诊的意义和内容舌诊的方法和技巧舌诊的临床应用七、第七章:脉诊脉诊的意义和内容脉诊的方法和技巧脉诊的临床应用八、第八章:常见症状的诊断常见症状的诊断方法常见症状的诊断技巧常见症状的诊断案例分析九、第九章:疾病诊断疾病诊断的原则和方法疾病诊断的步骤和技巧疾病诊断的临床应用十、第十章:中医诊断学在临床中的应用中医诊断学在内科疾病中的应用中医诊断学在外科疾病中的应用中医诊断学在其他科室疾病中的应用六、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
2.掌握各种寒热的临床意义
课时
2




1.熟悉问诊的方法和问诊的内容
2.掌握各种寒热的临床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的理解
2、 寒热往来的临床表现。
3 、不同病证潮热的鉴别。




1、以问诊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理论性成果——理论典籍为主线,简要介绍问诊的发展历程,使同学对问诊的发展有初步了解。
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3、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1.同步播放多媒体课件;
2.授课中采用讨论的方式广泛发动同学对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发表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使同学加深中医诊断学的学科属性的理解。
3.以中医诊断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成果——理论典籍为主线,简要介绍中医诊断学在各个发展时期的学术特色,使同学对中医诊断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初步了解。




结合病例讲述为主




1、晕、胸闷、心悸、脘痞、眩晕的含义与临床意义。
2、耳鸣、耳聋的含义与成因。
3、失眠、嗜睡的含义与意义。




1、何谓头晕?其成因是什么?
2、何谓心悸、怔忡、惊悸?其成因有哪些?
3、何谓胁胀、脘痞、腹胀?各自的成因有哪些?
4、何谓目痒、目痛、目昏、雀目、歧视?各自的成因是什么?
6.腹胀:患者自觉腹部胀满痞塞不舒,甚至如物支撑。腹胀多为脾为病变。
7.身重:身体有沉重酸困的感觉。成因有风邪束肺,脾气虚弱或温热之邪耗伤气阴。

中医诊断学教案范文

中医诊断学教案范文

中医诊断学教案范文【教案名称】中医诊断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2.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分类和方法;3.熟悉中医诊断学的常用工具和技术;4.培养学生的中医诊断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2.中医诊断学的分类和方法;3.中医诊断学的常用工具和技术。

【教学难点】1.中医诊断学的常用工具和技术的应用;2.中医诊断学的实际案例分析。

【教学方法】1.授课法:通过讲解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以及分类和方法;2.案例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实际案例,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问答环节向学生引入中医诊断学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性。

二、讲解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20分钟)1.什么是中医诊断学?2.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等外部表现来了解患者的病情;(2)闻诊:通过闻患者的气味来了解患者的病情;(3)问诊:通过与患者交流、询问病史等方式来了解患者的病情;(4)切诊:通过脉搏的触诊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三、讲解中医诊断学的分类和方法(30分钟)1.中医诊断学的分类2.中医诊断学的方法四、讲解中医诊断学的常用工具和技术(20分钟)1.中医诊断学的常用工具2.中医诊断学的常用技术五、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一些实际案例,通过运用中医诊断学的方法和技术,了解中医诊断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价值。

六、小结及作业布置(10分钟)教师对本次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通过独立查阅资料,继续了解中医诊断学的相关知识,并撰写一篇1000字以上的文章,总结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

【教学手段】1.多媒体投影仪:用于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图片和案例;2.讲义和PPT:用于学生课前预习和复习;3.讨论和互动:通过问答和讨论,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学习兴趣;4.实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中医诊断学修订版教学设计

中医诊断学修订版教学设计

中医诊断学修订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同时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历史渊源和流派。

教学要求:1.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熟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3.能够运用中医诊断学理论和方法对常见疾病进行诊断。

二、教学内容1. 中医诊断学概述•中医诊断学的历史渊源•中医诊断学的学科分类•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2. 中医辨证学•中医辨证的种类•中医辨证的基本规则3. 中医八纲辩证•中医八纲的概念和种类•中医八纲的辨证方法4. 中医五要素辩证•中医五要素辨证的概念和种类•中医五要素辩证的辨证方法5. 中医病证辨析学•中医病证辨析的概念和方法•中医病证辨析的步骤与程序三、教学方法和技术要求教学方法:1.讲授法2.对话式教学法3.视频教学法教学技术要求:1.电子白板技术2.多媒体投影技术3.网络课堂技术四、教学进度安排与参考书目1. 教学进度安排教学环节教学时间第一节:中医诊断学概述2学时第二节:中医辨证学4学时第三节:中医八纲辩证4学时第四节:中医五要素辩证4学时教学环节教学时间第五节:中医病证辨析学4学时2. 参考书目•《中医诊断学教程》(修订版)•《临证诊断学》(第四版)•《中医诊断学全解》(上下册)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方式:1.考试评估:笔试(80%)+口试(20%)2.课堂评估:学生参与度+作业+小组讨论教学效果评估指标:1.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能够运用中医诊断学理论和方法对常见疾病进行诊断;3.学生的出勤率、学习成绩和教学满意度。

教案续页(中诊)

教案续页(中诊)
2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续页)

书写要求和内容等。类别大致可分住院病历、门诊病历和急诊病历等。 三、 诊断的基本原理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体观、相互联系的认识之上的。也 三、诊断的基本原理 (25 分钟) 就是说,中医诊断学是在整体观或系统论的思想基础上,从宏观的角度 去认识疾病的本质及规律的,虽然有其病因学,但保量一个逆向推理的 思维过程,对疾病的诊断,主要是从病体的外在表现或整体的反映来把 握疾病的内在实质,故可称之为整体发病学诊断。因而提出了“司外揣 内”“见微知著”和“以常达变”的具体方法。 、 (一)司外揣内 ——司,察也;揣,推测也。司外揣内,即通过观察病人的外在病 理表现(症状、体征等) ,可以推测其内(脏腑)变化。 值得提及的,司外揣内的诊断学思想,与近代控制论的“黑箱”理 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如血虚患者、面部、口唇、爪甲等可见淡白无华之征象,我们即可 根据此外在的血虚之象推测到病变的部位以心血虚、 肝血虚为主的病变, 因血之濡之不足故也,足见,认识了外在的病理变化,便可解释显象于 外的征象。 (二)见微知著 ——即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貌情况。 例如:面部色诊分候中“额部候心”“鼻部候脾”“左颊候肝”“右 , , , 颊候肺”“颏部候肾” , ;独聚“寸口”可诊全身之疾;耳诊、舌诊、目诊 等,均体现了中医学见微知著的诊断学思想。 值得提及的是,中医学含有当代“生物全息”的思想,故提出了局 部为脏腑的“缩影” 。 (三)以常达变[1] ——指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 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 比较是理解现象的钥匙,是确定两个以上的对象之间差异点和共同

(一)望神的原理和意义 神(生命之主宰)

中医诊断学教案2

中医诊断学教案2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教案授课对象:中医学七年制,2005年级9、10班授课学时: 76授课时间:2006.9--------2007.1使用教材: 新世纪教材授课教师: 刘培禄授课时间:9月11日,周一,第6,7节题目: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诊断”“诊法”“诊病”“辨证”及“病”“证”“症”的含义。

2.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3.了解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学习方法。

内容与时间分配:2学时1.中医诊断学的概念,主要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1学时。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中医诊断学发展史、学习方法。

1学时。

重点与难点:1.病、证(证名、证候、证型)、症(症状、体征)的含义。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导入新课:从中医基础学的内容到临床各学科的内容、目的,引入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意义。

讲述:一、介绍诊断及中医诊断学的概念、地位(P1)。

简要介绍。

注意:诊断的概念,包括“诊”与“断”两方面,并且须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进行。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介绍诊法、诊病、辨证、病案书写四部分。

(一)诊法1.诊法的概念、内容、目的。

2.明确症状、体征的含义。

注意:症状与体征不同,前者为病人异常感觉,后者为医生检查所得。

两者均属于“症”,属病情资料,是辨证、辨病的主要依据。

(二)诊病1.诊病的概念、目的。

2.明确病名的含义。

注意:病名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所做的概念与抽象。

辨病的结果是得出病名诊断。

(三)辨证1.辨证的概念与目的。

2.明确证、证名、证候、证型的含义。

注意:“症”“病”“证”的区别。

辨证的目的是得出证名诊断。

(四)病案书写明确病案的概念及病案书写的意义。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1.简要介绍中医诊断基本原理的理论依据是中医整体观念的思想。

提问:什么是中医整体观。

2.重点介绍中医诊断基本原理,包括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三方面,明确其各自的含义。

第二学时导入新课:中医诊断疾病的原理、原则与西医有明显的不同,必须遵循其独具特色的基本原则。

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教学的教学设计

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教学的教学设计

文字资源:包括 中医诊断学的教 材、讲义、教案 等
网络课程平台:如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 线等
教学视频:如哔哩哔哩、YouTube等
教学软件:如Anki、Quizlet等
网络论坛:如丁香园、医脉通等
网络文献资源:如PubMed、CNKI等
网络教学工具:如Google Classroom、 Edmodo等
和临床经验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 演医生和患者,提高 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临
床技能
线上线下结合:利用 网络平台和虚拟仿真 技术,提高学生的学
习效果和体验
选取典型病例, 引导学生分析病 情
通过实际病例, 讲解中医诊断学 的基本原理和方 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 组讨论,分享各 自的分析和见解
教师点评,引导 学生深入理解中 医诊断学的知识 和技能
实践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 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实践教学方式:采用课堂演示、病 例讨论、临床实习等多种方式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实践教学内容:包括中医诊断学基 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临床病例分析
实践教学评价:注重过程评价和结 果评价,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 临床思维能力为主
汇报人:XX
第四课时: 中医诊断 的基本技 能和技巧
第五课时: 中医诊断 的临床应 用和实践
第六课时: 中医诊断 学的发展 趋势和展 望
第一周:中 医诊断学概 述
第二周:中医 诊断学的基本 概念和原理
第三周:中医 诊断学的基本 方法和技术
第四周:中 医诊断学的 临床应用
第五周:中医 诊断学的发展 趋势和展望
第六周:复 习和总结
针灸模型:用于演示针灸穴 位和手法
舌诊仪:用于观察舌苔和舌 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气血辨证(一):气病辨证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各气病证候的含义、临床表现。

2.熟悉各气病证候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要点。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2学时。

1.气虚类证候1学时2.气滞类证候1学时重点与难点:重点:气虚证、气陷证、气逆证的含义、临床表现。

难点:气脱证教学过程第一学时:导入新课:由气血亏虚或运行障碍所表现的病证为气血病证,其中,由于气之不足或运行阻滞,升降失常,致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异常所致的病证为气病,如气虚证、气滞证、气陷证、气逆证。

新课讲述:一、气病辨证简要介绍气病概念。

(一)气虚类证1.气虚证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1)气虚证与阳虚证的关系。

(2)与脏腑气虚证的关系。

(3)气虚证可致的兼证。

2.气陷证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1)气陷证与气虚证的关系及鉴别。

(2)气陷证一般与中气下陷有关。

3.气不固证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及辨证依据。

注意:(1)气不固证与气虚证的关系及鉴别。

(2)气不固证多与肺、脾、肾气虚有关。

4.气脱证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及辨证依据。

注意:(1)气脱证与气虚证、气不固证、亡阳证的关系及鉴别。

(2)气脱证为五脏功能俱衰,属危重证。

第二学时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气虚证类证候,现介绍气滞类证候。

新课讲述(二)气滞类证1.气滞证重点介绍气滞证的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注意:(1)气滞证多见于肝、胃、肠,与情志、寒凝、病邪阻滞、气虚有关,故其部位及增减诱因不同。

(2)兼证:气滞日久,可化火,致瘀、生痰、生湿或气逆、气闭等。

2.气逆证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注意:(1)气逆证多见于肝、胃、肺三脏,病因各异。

(2)气逆证虽多与气滞证有关,但亦有因虚而致者。

3.气闭证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注意:本证多由精神刺激或邪气突然闭阻引起,症状具有突发,势急之神昏,或绞痛或二便闭塞的特点。

小结:本次课介绍了各种气病证候的含义、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重点是气虚证、气陷证、气滞证、气逆证,这些都是一般性证候。

通过学习,可为脏腑辨证打下基础。

思考题:1.何谓气虚证、气陷证?各证临床表现如何?2.试述气虚证、气陷证,气虚证与阳虚证的关系及鉴别。

3.何谓气逆证?常见哪些脏腑?临床表现如何?4.何谓气滞证?其辨证特点是什么?授课时间:11月30日,周四,第3,4节题目:气血辨证(二);血病辨证气血同病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常见血病证候的含义,临床表现。

2.熟悉常见血病证候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

3.了解常见气血同病的证候、含义、临床特点。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2学时。

1.血虚类证血瘀证1学时2.血热证血寒证气血同病的证候1学时重点与难点:重点:血虚类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的含义及临床表现。

难点:血脱证及与亡阳证的关系及鉴别。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导入新课:由血液亏虚或循环失常所致的一类病证为血虚证候,其中前者为血虚类病证,后者常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

新课讲述二、血病辨证简要介绍血病概念。

(一)血虚证类1.血虚证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注意:(1)血虚证以心肝血虚多见。

两者均具血虚证的一般表现,如头晕目眩、肌肤粘膜淡白,脉细等。

(2)兼证:血虚证可与气虚、阴虚、血瘀证并见。

2.血脱证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注意:血脱证与气脱、亡阳证的关系及鉴别。

(二)血瘀证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注意:(1)血瘀证应与气滞证鉴别。

(2)瘀血作为病理产物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如气滞寒凝,邪阻、阳气亏虚、出血等,故可见多种兼证。

第二学时导入新课上节课学习了血虚类证、血瘀证,现继续介绍血病证候。

(三)血热证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注意:血热出血瘀与血出血的鉴别。

(四)血寒证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三、气血同病辨证简要介绍气血同病的概念,常见气血同病证候及其含义、临床表现特点。

小结:本次课介绍了血病常见证候的含义、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

重点是血虚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

同时介绍了气血同病常见证候及临床特点。

这些都是一般性证候。

通过学习,为临床治疗血病打下基础。

题目:津液病辨证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痰证、津液亏虚证的概念、表现、辨证依据。

2.了解水停证、饮证。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1学时。

重点与难点:重点:痰证、津液亏虚证难点:痰证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正常津液具有濡养、滋润脏腑、组织、官窍的作用,若由于各种原因致津液不足,或水液停聚、凝结,可形成多种津液病证,如津亏、痰证、饮证、水停。

新课讲述一、痰证重点介绍痰证的含义、临床表现。

注意:1.痰与饮,其粘稠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2.痰随气流行,可达全身任何病位,形成各种病证,其中有“有形之痰”“无形之痰”之别。

3.痰证表现与痰之部位有关,但均具苔腻、脉滑的特点。

二、饮证简要介绍饮证的含义、临床表现。

注意:1.痰与饮之不同。

2.饮多停于胃肠、心肺、胸胁、四肢肌肤部位,而为四饮:痰饮、支饮、悬饮、溢饮。

3.饮证表现与饮停部位有关。

三、水停证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

注意:水肿多见于风邪、水湿侵犯肺脾或脾肾阳气亏虚,致水液内停、泛滥肌肤引起。

亦可由血瘀化水引起。

四、津液亏虚证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小结:津液病证是津液亏虚,或水液停聚所致的一类病证,有痰证、饮证、水停、津亏四种,其中重点是痰证,津亏两证,应熟悉其临床特点。

题目:脏腑辨证辨心病证候(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脏腑辨证的概念、目的与方法及适用范围。

2.熟悉心病病变范围、病机特点、常见症状及证候分类。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1学时。

重点与难点:重点:心病病机特点及常见症状。

难点:脏腑辨证的目的与方法。

教具:脏腑辨证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介绍脏腑辨证与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的关系,明确脏腑辨证是八纲辨证的具体与深化,并且与气血津液辨证相互补充。

新课讲述:一、脏腑辨证概述:简要介绍脏腑辨证的概念、目的与方法、适用范围及意义。

注意:脏腑辨证的目的是确定疾病的脏腑病位及其病理性质,并且概括为一个脏腑证名。

其辨证方法是根据各脏腑不同的病理表现,即常见症状确定脏腑病位;根据各证候主症表现的常见症状的特点,并结合兼症确定其病理性质。

二、心病辨证概述简要介绍心脏生理功能、病理特点,病变范围,常见症状及证候分类。

注意:心病主要为心脏本身、心神及主血脉功能的失常、表现为心、心神、心脉三方面,舌之症状亦归于心。

小结: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脏腑辨证的概念、目的与方法、意义,心脏生理功能、病理特点,病变范围,常见症状及证候分类,其中重点是心脏病机特点及常见症状,根据心病主症表现的常见症状及其特点,结合兼证,确定心病不同证候。

思考题:1.如何进行脏腑辨证?2.心病基本病机、病变范围、常见症状是什么?授课时间:12月4日,周一,第7,8节题目:心病辨证(二):心病常见证候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心病常见证候的含义、临床表现。

2.熟悉心病常见证候的证候分析及辨证依据。

3.学会对临床典型心病病例进行辨证与分析。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2学时。

1.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虚脱证,心火亢盛证1学时2.心脉痹阻证痰蒙心神证痰火扰神证瘀阻脑络证1学时重点与难点:重点:心病常见证候的临床表现。

难点:1.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的鉴别。

2.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虚脱证的关系及鉴别。

3.心脉痹阻四证的鉴别。

教具:脏腑辨证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导入新课:简述心病概述,如心病病机、病变范围、常见症状及证候分类,明确心病以心病常见症状为主症,辨证时应注意主症的特点及兼症。

新课讲述:二、常见证候(一)心血虚证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二)心阴虚证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心阴虚证与心血虚证的鉴别。

(三)心气虚证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四)心阳虚证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心阳虚证与心气虚证的关系及鉴别。

(五)心阳虚脱证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心阳虚脱证与心气虚证、心阳虚证的关系及鉴别。

(六)心火亢盛证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1.心火亢盛证与心阴虚证的鉴别。

2.本证依据主症的不同,有“心火上炎”、“心火下移”“心火迫血妄行”“热扰心神或热闭心神”证之不同。

第二学时导入新课:上节课介绍了心病常见虚证,及实证,心火亢盛证,现继续介绍下列实证。

(七)心脉痹阻证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1.心脉痹阻证,因致病因素不同,有瘀血、痰浊、寒凝、气滞心脉四证,须加以鉴别。

2.本证是病理性质,本虚标实,而以标实为主的证候。

(八)痰蒙心神证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本症病因有外感湿浊和内伤情志两方面,两者表现不同。

(九)痰火扰神证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1.本证病因有外感热邪与内伤情志两方面,两者表现不同。

2.痰火扰神证与痰蒙心神证的鉴别。

(十)瘀阻脑络证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了解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本证病位在脑。

小结:本次课介绍了心病常见证候的含义、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辨证依据,重点是心之气、血、阴阳亏虚证、心火亢盛证、心脉痹阻证及痰蒙心神证、痰火扰神,应注意相似证候的鉴别。

思考题:1.试述心病各常见证候的含义、临床表现。

2.试述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脱三证,心脉痹阻四证痰蒙心神证与痰火扰神证的鉴别。

授课时间:12月4日,周一,第9节;12月7日,周四,第3节题目:辨肺病证候教学目的与要求:1.握肺病常见证候的含义、临床表现。

2.熟悉肺病病变范围、病机特点,及常见症状;肺病常见证候的分析及辨证依据。

3.学会对临床肺病病例进行辨证与分析。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3学时。

1.概述,肺气虚证,肺阴虚证1学时2.风寒犯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犯肺证1学时3.肺热炽盛证痰热壅肺证寒痰阻肺证饮停胸解证风水相搏证1学时重点与难点:重点:肺病常见证候的含义、临床表现。

难点:肺病相似证候的鉴别。

教具:脏腑辨证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介绍了心病的病机特点,病变范围,常见症状及常见证候及相似的鉴别等,现在学习肺病。

肺病在临床亦多常见。

一、概述简要介绍肺脏生理功能、病理特点、病变范围、常见症状及证候分类。

注意:肺病病理主要为呼吸、宣降、通调及卫外功能失常为特点,症状多表现在肺系,而以咳、喘、痰多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