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教案资料
![《立体构成》教案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23c9806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23.png)
《立体构成》教案资料教案:立体构成教学目标:1.了解立体构成的概念和基本要素;2.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1.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要素;2.立体构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以立体构成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准备:1.教学投影仪、计算机;2.教学素材,如图片、实物等;3.教学工具,如铅笔、橡皮、尺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建筑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并引出立体构成的概念。
二、理论讲解(15分钟)1.解释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要素,包括形状、体量、空间关系等;2.介绍立体构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平面到立体的转化、比例的处理等;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
三、实例分析(20分钟)1.通过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立体构成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讨论其中的构成要素和技巧;2.根据学生的观察和分析,引导他们总结立体构成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四、练习与实践(30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立体构成的练习,如通过给定平面图形,让学生设计相应的立体模型;2.指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立体构成的方法和技巧,设计和制作自己的立体构成作品。
五、作品展示与评价(15分钟)1.组织学生展示自己设计和制作的立体构成作品,并进行互相欣赏和讨论;2.老师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和表达,同时指导他们进一步完善作品。
六、总结与拓展(10分钟)1.对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要素进行总结;2.让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并鼓励他们继续探索和拓展立体构成的知识与技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等方式,全面介绍了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要素、方法和技巧。
通过展示具体作品和组织学生练习制作,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同时,通过作品展示和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整堂课紧扣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立体构成教案详案(精选)
![立体构成教案详案(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2871b42c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bb.png)
木材
质地坚硬,纹理自然,易于加 工。适用于制作结构稳定的立 体作品,如小雕塑、模型等。
塑料
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具有良 好的可塑性。可用于制作复杂 的立体形态,如模型、装置艺 术等。
金属
质地坚硬,光泽度好,具有现 代感。适用于制作精细、小巧 的立体作品,如首饰、小雕塑
等。
材料选择原则与方法
根据作品主题和风格选择材料
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 论、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的方式进行教学。
时间分配
每周4课时,共16周,总计64课时。 其中,前8周进行理论讲授和实践训 练,后8周进行作品制作、展示与评 析。
02
立体构成基本概念与原理
立体构成定义及特点
立体构成定义
立体构成是一门研究在三维空间中如 何将立体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 合成赋予个性的美的立体形态的学科 。
根据作品的加工需求,选择易于加工的材 料,以降低制作难度和成本。
表现技巧指导与实践
色彩运用
合理运用色彩对比、调和等手法,增强作 品的视觉冲击力。同时,注意色彩与作品
主题的协调性。
形态塑造
通过切割、折叠、弯曲等手段,将 材料塑造出所需的立体形态。注意
保持形态的准确性和美观性。
A
B
C
D
空间感营造
利用透视原理、光影效果等手段,营造出 作品的空间感,使作品更加生动和立体。
质感表现
通过选择不同的材料和加工工艺,表现出 不同的质感效果,如光滑、粗糙、柔软等 ,增加作品的层次感。
05
立体形态空间组合与变化规
律
空间组合方式探讨
线性空间组合
通过线性元素(如线条、杆件) 的排列、交错、叠加等方式,形 成空间感。这种组合方式简洁明
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b66d423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35.png)
立体构成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立体构成的概念和特点;
2. 能够辨别常见的立体构成形式;
3. 能够运用立体构成的知识创造自己的作品。
教学准备:
投影仪、幻灯片、纸张、颜色笔、裁剪工具、胶水
教学过程:
1. 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和总结曾经学过的平面构成知识,并思考什么是立体构成。
2. 理论讲解:
通过PPT或者投影仪展示立体构成的概念和特点,包括:
- 立体构成是在三维空间中进行构图;
- 立体构成能够产生空间感和立体效果;
- 常见的立体构成形式有立方体、球体、圆柱体等。
3. 实例分析:
展示一些立体构成的实例作品,分析其中的构图技巧和表达效果。
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4. 练习活动:
给每个学生发放纸张、颜色笔、裁剪工具和胶水。
引导学生选
择一个立体构成形式进行创作。
例如,可以选择立方体作为主题,设计出自己的立方体构成作品。
学生可以使用颜色笔给立方体上色,并根据需要裁剪纸张然后用胶水粘贴成立体形式。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出独特的作品。
5. 展示和分享:
鼓励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交流彼此的构图思路和创作经验。
教师也可以逐个点评学生的作品,肯定其优点,并给予改进的建议。
6. 总结:
总结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并鼓励学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日常观察和创作中。
教学扩展: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并记录周围环境中的立体构成形式。
鼓励学生拍照或者绘制实景图,体验立体构成的魅力。
可以将学生的作品集结成展览,展示给其他班级或家长。
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b04521a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4d.png)
立体构成教案第一篇:立体构成教案立体构成与空间组合教案从设计的角度理解立体、空间造型要素课前导入设计不是艺术这里所说的设计不是艺术并不是强调这两者之间的差异性,而是把两者的区别明确。
我们可以用艺术的眼光审视设计作品,也可以用艺术的思想衡量作品的设计价值,但是对于设计师而言,首先要尊重设计所能完成的功能与实现的作用。
设计绝不像艺术那样随心所欲。
比如建筑,我们可以用雕塑艺术的眼光来衡量建筑的造型美感,也可以用雕塑艺术的眼光来衡量建筑的造型美感,也可以用观念艺术的思想来衡量建筑的精神价值,但是建筑的居住功能却必须符合设计的理性标准——力学、结构、空间、人体、工学等等的。
在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过程阶段,明确设计于艺术的界限,能够有目的性地把设计的技术性学习与观念性学习分开,也许是我们学习这么课程的目的更加明确。
造型与空间并重很多时候学生会对造型和空间的区别还不是很清楚。
从广义设计的角度思考三维造型占有了空间以后,必然也会对空间(正负形)产生分割,空间(负型)也会随着造型产生变化。
造型与空间就行形与影的关系,一个产生变化,另一个随之变化。
但是从狭义的造型与空间的设计出发,在每个造型中,设计师都要考虑到立体造型的正负关系(造型美感与空间美感共生),使其融为一体。
就像一个好的建筑作品,一定有一个富有空间美感的建筑外观,进入室内,也必然是一个结构合理的内部实用空间。
从建筑设计、家具设计、产品设计等领域思考,造型与空间都是共同产生、互相变化。
立体造型学习的由简至繁在整个课程的训练过程中,我们从造型简单的方式开始,逐步加大难度。
因为初学者往往会把最终的造型理解的很复杂,因为在最终结果体积不变的状况下,学生都会觉得越复杂越能弥补空间变化的匮乏。
其实空间变化的丰富并不是变化的数量、体块的细节数量决定的,真是使之产生丰富效果的是空间穿插的巧妙、整体空间的对比与细节的处理美感(体积感、空间感、视觉感)。
空间的丰富性往往不仅仅是复杂所造成的。
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c8c1230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a4.png)
立体构成教案第一章: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1.1 立体构成的定义1.2 立体构成的分类1.3 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1.4 立体构成的原则与方法第二章:立体构成的基本技能2.1 观察与感知2.2 手工制作技巧2.3 模型制作与展示2.4 空间想象与创新第三章:几何立体构成3.1 立方体及其变形3.2 圆柱体及其变形3.3 球体及其变形3.4 几何立体的组合与分解第四章:有机立体构成4.1 生物形态的观察与分析4.2 有机形态的提炼与创意4.3 有机立体模型的制作与展示4.4 有机立体构成的应用实例第五章:抽象立体构成5.1 抽象立体构成的概念与特点5.2 抽象立体构成的创作方法5.3 抽象立体模型的制作与展示5.4 抽象立体构成在设计领域的应用第六章:立体构成的材料与工艺6.1 立体构成常用材料的特点与运用6.2 立体构成基本工艺介绍6.3 材料的创新应用与环保意识6.4 工艺实践:制作一个简单的立体模型第七章:立体构成在视觉艺术中的应用7.1 立体构成与雕塑艺术7.2 立体构成在装置艺术中的应用7.3 立体构成与空间设计的关系7.4 案例分析:著名艺术家与立体构成的关联第八章:立体构成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8.1 立体构成与产品设计的关系8.2 立体构成在产品形态设计中的应用8.3 立体构成在产品结构设计中的应用8.4 实践项目:设计一个innovative 的立体产品第九章:立体构成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9.1 立体构成与建筑设计的关系9.2 立体构成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应用9.3 立体构成在建筑形态设计中的应用9.4 案例分析:著名建筑与立体构成的关联第十章:立体构成的创意与实践10.1 立体构成的创新思维训练10.2 立体构成实践项目:策划与实施10.3 立体构成作品的评价与反思10.4 立体构成在跨学科领域的应用探索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难点解析:理解立体构成的概念,区分不同类型的立体构成,掌握基本元素的应用以及运用原则与方法进行创作。
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d45fc66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ef.png)
立体构成教案教案1:立体构成——使用立体建模软件1. 教学目标:- 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学会使用立体建模软件进行立体构成的操作。
- 运用立体构成的知识,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立体模型。
2. 教学准备:- 一台电脑,并安装好立体建模软件(如AutoCAD、Blender 等)。
- 绘图工具(纸、铅笔、尺、橡皮擦等)。
3. 教学过程:- 引入:- 通过展示一些立体构成的例子,引发学生对立体构成的兴趣。
- 向学生简要介绍立体构成的概念和应用领域。
- 知识讲解:- 解释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如点、线、面、体等。
- 介绍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如投影、旋转、缩放等。
- 操作演示:- 向学生展示如何使用立体建模软件进行立体构成的操作。
- 演示一些常见的立体构成操作,如绘制立方体、球体、圆柱体等。
- 练习实践:- 让学生使用立体建模软件,按照所学知识,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立体模型。
-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物体进行构成,并给予指导和建议。
- 总结回顾:- 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内容,让他们总结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技巧。
-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立体模型,并互相评价和交流。
4. 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索立体建模软件的更高级功能。
- 引导学生尝试更复杂的立体构成,如复杂曲面、立体模型的动画等。
5. 课堂作业:- 布置学生使用立体建模软件,设计一个具有创意的立体模型,并提交作业。
- 作业可以是任何形式的立体构成,要求有清晰的构图和细节。
6. 教学反思:- 每节课结束后,及时总结和反思教学效果,记录学生的表现和问题。
-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不断完善教案设计。
教案2:立体构成——用纸板制作立体模型1. 教学目标:- 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学会使用纸板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
-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 教学准备:- 纸板、剪刀、胶水等制作立体模型所需的材料。
立体构成教学案详案
![立体构成教学案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10361df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0c.png)
立体构成教学案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五年级下册第10课《立体构成》。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点、线、面等基本元素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立体作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点、线、面等基本元素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立体作品。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创作出具有创新性的立体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立体构成作品示例、剪刀、胶水、彩色卡纸等。
学具:彩色卡纸、剪刀、胶水、画笔、画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立体物体,如盒子、建筑物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体的构成原理。
2. 知识讲解:通过PPT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点、线、面等基本元素的运用。
3. 示范演示:教师展示如何运用基本元素创作立体作品,边演示边讲解步骤和技巧。
4. 学生创作: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示范,动手创作自己的立体作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作品展示: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
六、板书设计立体构成基本原理:点、线、面创作方法:观察、想象、动手七、作业设计1. 请运用立体构成的知识,创作一个具有创新性的立体作品。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和所学知识,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立体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了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在创作过程中,学生能够运用点、线、面等基本元素,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立体作品。
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交流,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对立体构成的理解不够深入,创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立体构成教学案详案
![立体构成教学案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59fc237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4b.png)
欣赏点
通过巧妙的几何形态组合,展现了空间的层次感和动态美。
经典立体构成作品欣赏
作品二:《流动的光影》 作者:XXX
创作年代:XXXX年
经典立体构成作品欣赏
材质
01
纸艺、LED灯
风格
02
光影立体构成
欣赏点
03
运用纸艺和光影效果,营造出梦幻般的视觉体验,探索了光与
影的交互关系。
学生优秀作品展示及点评
02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选定一名组长负责协调和组
织。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
03
的问题。
学生动手制作现场指导
2. 巡视与指导
1
2
教师在学生制作过程中巡视各小组,关注学生的 制作进度和遇到的问题。
3
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鼓 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特性。
块材的切削与堆积
通过切削、雕刻等手法,将块材加 工成所需形状,并进行堆积、组合 。
空间与质感表现
利用块材的体积感、质感表现立体 形态的厚重、轻盈等感觉。
04 创意实践案例分 析
经典立体构成作品欣赏
作品一:《空间之塔》 作者:XXX
创作年代:XXXX年
经典立体构成作品欣赏
材质
金属、玻璃
风格
创意实践案例分析
案例二
《未来之翼》
实践目标
探索未来科技主题下的立体构 成表现。
实践步骤
确定科技主题;设计未来感强 烈的几何形态;运用透明材质 和光影效果;完成作品并展示 。
创新点
通过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展现 了立体构成的未来感和前瞻性
《立体构成》教案2
![《立体构成》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4abadb19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55.png)
《立体构成》教案.doc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立体构成的知识和技巧进行创作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立体空间的认识,培养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立体构成是指在三维空间中,通过点、线、面的组合和变化,创造出各种形态的立体作品的过程。
2. 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称、平衡、对比、层次感等。
3. 立体构成的基本技巧:包括切割、堆积、弯曲、缠绕等。
4. 立体构成的应用:包括建筑设计、雕塑创作、产品设计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巧。
2. 演示法:展示立体构成的作品和实例,进行分析和解说。
3. 实践法:学生进行立体构成的实际操作,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料。
2. 立体构成的样品或实例。
3. 学生进行立体构成的材料和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立体构成的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巧。
3. 演示:展示立体构成的样品或实例,进行分析和解说。
4. 练习:学生进行立体构成的实际操作,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5.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 学生作品:评估学生在立体构成练习中的作品,包括创意性、技巧运用、设计完整性等。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立体构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建筑设计、雕塑展览等,增强对立体构成的直观理解。
2.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或示范,让学生了解立体构成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3. 开展立体构成竞赛或展览,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八、教学资源1. 立体构成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料。
2. 立体构成的参考书籍和杂志。
3.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立体构成网站、视频教程等,丰富教学内容。
《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e3eec7a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23.png)
《立体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培养学生对立体构成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3. 训练学生运用立体构成的知识进行实际创作。
二、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立体构成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运用点、线、面等基本元素,通过各种组合和变形,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立体形态。
2. 立体构成的基本原则:对比与统一、对称与非对称、平衡与对比、简洁与复杂等。
3. 立体构成的方法与技巧:切割、叠加、扭曲、变形等。
4. 立体构成的应用:建筑设计、雕塑创作、产品设计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
2. 难点:如何将立体构成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PPT、模型、实物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画笔、剪刀、胶水等学习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立体构成的作品,引发学生对立体构成的兴趣,简要介绍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原则,通过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原则。
3.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立体构成练习,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进行实际操作。
5. 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完成一个立体构成的创作项目,下节课进行展示和评价。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等。
2. 作品展示:评估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创作的立体构成作品的创意、技巧和审美价值。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完成的立体构成创作项目的创新性、实施质量和完成度。
七、教学延伸1. 参观展览:组织学生参观立体构成相关的展览,拓宽视野,激发创作灵感。
2. 作品收藏:鼓励学生收集立体构成的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提高审美能力。
3. 跨学科合作:与美术、设计等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合作,共同完成立体构成的项目。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立体构成教学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难,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立体构成作品初中教案
![立体构成作品初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2682f8a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c6.png)
立体构成作品初中教案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 培养学生运用立体元素创作立体作品的能力;3. 提高学生审美观念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2. 立体构成的原则;3. 立体作品的创作方法;4. 学生实践创作。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立体构成的意义和作用;2. 通过展示一些著名的立体作品,让学生对立体构成有更直观的认识。
二、讲解立体构成的原则(10分钟)1. 讲解立体构成的四个基本原则:对称、平衡、对比、统一;2. 通过示例说明每个原则在立体作品中的应用。
三、立体作品的创作方法(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立体元素进行创作;2. 讲解创作立体作品的基本步骤:构思、构图、制作;3. 通过示范演示,让学生了解制作立体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四、学生实践创作(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进行创作,每组选定一个主题;2. 引导学生根据主题,运用立体元素进行构思和构图;3. 学生在纸上或立体模型上进行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作品展示与评价(5分钟)1.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简要介绍创作思路和过程;2. 引导学生互相评价,指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3.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总结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立体构成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立体构成的创作方法,提高自己的审美观念和创造力。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立体构成的概念和原则的理解程度;2. 学生在创作立体作品时的表现,包括构思、构图和制作能力;3. 学生作品的创意和审美水平。
教学资源:1. 立体作品示例;2. 创作材料和工具(如纸张、剪刀、胶水等)。
教学建议:1.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2. 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创作具有自己风格的作品;3.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安徽美术《立体构成》教材教案
![安徽美术《立体构成》教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b61972f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b9.png)
安徽美术《立体构成》教材-教案第一章: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和原则。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的定义和意义。
2. 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点、线、面、体。
3. 立体构成的基本原则:对比与统一、对称与均衡、层次与序列。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立体物体,感知立体构成的存在。
2. 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资料,向学生介绍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和原则。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构立体物体。
作业与评估:1.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选择一个立体物体进行分析和解构,写成小论文。
2. 评估学生的论文质量,包括内容完整性、分析深度和语言表达等方面。
第二章:立体构成的基本技巧教学目标:1. 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技巧。
2. 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和材料进行立体创作。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的基本技巧:切割、拼接、弯曲、缠绕等。
2. 介绍常用的工具和材料:刀具、胶水、电线、纸张等。
3. 示范立体创作的步骤和技巧。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立体构成的基本技巧和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
2. 示范立体创作的步骤和技巧,并进行演示。
3.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掌握立体创作的技巧。
作业与评估:1. 让学生根据所学技巧和材料,进行一个小型的立体创作作品。
2. 评估学生的作品质量,包括技巧运用准确性、创意性和完成度等方面。
第三章:立体构成的应用教学目标:1. 了解立体构成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 学会将立体构成原理应用于实际设计和创作中。
3.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在建筑设计、雕塑艺术和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2. 学会将立体构成原理应用于实际设计和创作中的方法和步骤。
3. 介绍一些成功的立体构成应用案例。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立体构成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九年级美术上册《立体构成》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美术上册《立体构成》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f8d49f0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ef.png)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如点、线、面、体的定义及其在立体构成中的作用。
2.介绍立体构成的基本方法,如组合、叠加、切割、旋转等,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些方法的应用。
3.针对不同方法,教师进行现场示范,讲解操作技巧,引导学生注意细节和注意事项。
4.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和补充,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布置课堂练习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立体构成方法进行创作。
2.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进行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给予鼓励和指导。
3.学生完成练习后,组织作品展示,让学生互相评价、提建议,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
4.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教师进行针对性讲解,帮助学生找到不足,提高创作水平。
1.空间想象力:学生对立体构成的理解和创作需要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力,而这方面能力的发展程度不一,需要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技巧掌握:立体构成涉及到多种技巧和方法,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耐心讲解和示范。
3.创新能力: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难以突破传统框架,需要教师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4.结合课本内容,讲解立体构成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立体构成的实际意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立体构成方法,讨论其在实际作品中的应用和优缺点。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创作心得,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指导。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小组成员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立体构成》课程教案
![《立体构成》课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7df2602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e9.png)
《立体构成》课程教案第一篇:《立体构成》课程教案《立体构成》课程教案第一单元(理论4学时):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立体构成的形态要素第三章立体构成的形式美法则1.教学目的:了解立体构成的定义、内容以及学习立体构成的意义,了解立体构成的形态要素,掌握立体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2.教学重点:掌握立体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3.教学难点:将立体构成的形式美法则合理运用到具体的构成制作之中。
4.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在黑板上画图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空间中的各种形态1、自然形态2、人为形态3、偶发形态4、抽象形态第二节什么是立体构成第三节立体构成的内容1、形态要素2、材料要素3、形式美法则4、“重力”和“移动”问题第四节立体构成的意义第二章立体构成的形态要素第一节立体构成的点、线、面、体1、立体构成中的点2、立体构成中的线3、立体构成中的面4、立体构成中的体第二节立体构成的空间、色彩、肌理1、空间2、色彩3、肌理第三章立体构成的形式美法则第一节对称与均衡第二节对比与调和第三节节奏与韵律第四节比例与尺度第五节联想与意境第六节多样与统一第七节动感与量感第二单元(理论2学时):第四章二点五维的构成1.教学目的:在平面材料(尤其是纸张)上进行立体造型的加工,使之具有立体感、秩序感、美感。
2.教学重点:纸的二点五维形态制作。
3.教学难点:二点五维各种形态的制作。
4.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在黑板上画图相结合的方法。
第四章二点五维的构成第一节材料运用和加工方法1、二点五维构成的材料运用2、纸张常用的工具和加工方法(1)折屈(2)压屈(3)弯曲(4)切割(5)随意加工第二节纸的二点五维形态制作1、切折构成(1)一切多折(2)多切多折2、板式折叠构成3、概括夸张造型4、创造肌理效果第三单元(理论2学时):第五章线材的立体构成1.教学目的:了解立体构成中线材的分类,了解硬质线材和软质线材的加工方法,掌握线材不同的构成形式。
安徽美术《立体构成》教材教案
![安徽美术《立体构成》教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4d5ebb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61.png)
安徽美术《立体构成》教材-教案第一章: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 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和原理;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的定义和意义;2. 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点、线、面;3. 立体构成的原理:空间、形态、材质。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立体作品,引导学生对立体构成产生兴趣和好奇;2. 讲解:教师通过PPT或者板书,详细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3. 练习:学生通过绘制和制作一些简单的立体作品,加深对立体构成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地描述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学生能够运用立体构成的原理,创作出一些简单的立体作品。
第二章: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教学目标:1. 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2. 掌握点、线、面的特点和运用;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点、线、面的定义和特点;2. 点、线、面的运用和组合;3. 点、线、面在立体构成中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点、线、面的作品,引导学生对立体构成产生兴趣和好奇;2. 讲解:教师通过PPT或者板书,详细讲解点、线、面的定义和特点;3. 练习:学生通过绘制和制作一些简单的点、线、面的作品,加深对立体构成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地描述点、线、面的定义和特点;2. 学生能够运用点、线、面创作出一些简单的立体作品。
第三章:立体构成的原理教学目标:1. 了解立体构成的原理;2. 掌握空间、形态、材质的特点和运用;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空间的定义和特点;2. 形态的定义和特点;3. 材质的定义和特点;4. 空间、形态、材质在立体构成中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空间、形态、材质的作品,引导学生对立体构成产生兴趣和好奇;2. 讲解:教师通过PPT或者板书,详细讲解空间、形态、材质的定义和特点;3. 练习:学生通过绘制和制作一些简单的空间、形态、材质的作品,加深对立体构成的理解和掌握。
《立体构成》教案(推荐阅读)
![《立体构成》教案(推荐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31266499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78.png)
《立体构成》教案(推荐阅读)第一篇:《立体构成》教案《立体构成》教案1、课程名称:立体构成2、学时学分:72学时3、先修课程:平面构成、色彩构成4、指定教材胡介明主编《立体构成》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5年1月版。
5.教学参考书《立体构成》金剑平湖北美术出版社新编《立体构成》邱松辽宁美术出版社6.教学方法:教师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提问式教学。
7.教学手段教师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传统讲授。
8.考核方式课堂发言,平时作业,课堂参与,课堂表现,考勤要求。
9.学习方法课堂理论教学中注重重点与难点的透彻讲解结合欣赏国内外构成作品,来体现构成思想和造型语言在现实设计中的运用,加强课题训练,培养学生造型的构思能力,立体感觉提高表现技巧。
10.辅导答疑:随堂答疑 11.本课程的其它要求上课时应关掉所有通讯工具;上课时不得讲话,不得低声耳语,不得迟到早退;上课时严格考勤;注重学生课堂发言、课堂表现及课堂参与情况;重视当堂测试、课下作业、调研报告、市场调查、课程评论等方面的比率作用。
一、学习立体构成的意义1、本章教学时间:4学时2、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立体造型元素,按照构成的规律和法则去组合出不同的立体造型,探讨更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材料和空间的运用上展开广泛的探讨和研究。
3.本章教学重点:从侧重技法训练转为培养立体感觉和表现技能并重,以提高视觉的感知能力。
从美学角度出发,将立体构成的知识融入设计案例。
4.本章教学难点:培养实际设计中运用立体构成的能力。
5.本章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参与,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提问式教学,课程论文,师生互动。
6.本章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培养实际设计中运用立体构成的能力。
7.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传统讲授,其它教学道具与教学条件。
8.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9.本章课程引入方法:向学生提问,案例引入,举例引入,其它开始新课的方法。
纸立体构成美术教案
![纸立体构成美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4c083fa5022aaea998f0f93.png)
纸立体构成美术教案【篇一:要素齐全的立体构成教案】立体构成教案教学内容:立体构成概念及造型要素教学目的: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及造型要素;运用理论知识拓宽专业视野,引发学生动手造型的兴趣;培养造型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方面的能力,以及立体造型的制作能力。
教学重点:立体构成造型的制作能力。
教学难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讲授、演示、示范、练习、讲评等。
教学课时:14教学过程:第1—4节课导入:从平面构成、色彩构成怎样过渡到立体构成,三大构成的相互关系。
新授:一、立体构成的涵义立体构成是现代设计领域中一门基础造型课,也是一门艺术创作设计课。
作为研究形态创造与造型设计的独立学科,如何才能尽快理解并掌握这门课程呢?首先,我们要明确它的实质内涵,才能做到行之有效。
学习这门课程的重点,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1)首先,它是以抽象的形式语言去表现社会现象和自然形态。
在现代艺术美学中,这种构成的抽象美是传统艺术具象美的升华,是人类在总结了历史美术的发展规律基础上产生的;2)培养三维立体感觉,把握物体的体积量感。
对各种形态的造型进行“简化”,以最简单的方式简化到几何形块中去,用立方体、圆锥体、球体、矩形体等形状来塑造实践。
3)掌握立体形态中最基本的元素:点、线、面的造型手段。
因为任何形体都可还原到点、线、面的构成中,并且从分割到组合或从组合到分割地去变化进行。
既可表现形态造型实体,又可表现实体中的空洞虚体,4) 运用综合材料,选择加工工艺,把握形态传递方式。
从而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
5) 从造型审美形式拓展到装置观念设计。
甚至还可以向造型之外更为广阔的领域渗透,融进数学、力学、文学、哲学、宗教、戏剧、音乐、电影等各种门类之中。
二、立体构成的概念1、立体构成也称为空间构成,立体构成是以一定的材料,以视觉为基础,以力学为依据,将造型要素,按一定的构成原则,组合成美好的形体。
它是研究立体造型各元素的构成法则,其任务是,揭示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阐明立体设计的基本原理2、立体构成是由二维平面形象进入三维立体空间的构成表现,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44e647b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1d.png)
《立体构成》教案.doc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对立体构成的感知和创造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立体构成的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其空间表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的概念与分类。
2. 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与组合方式。
3. 立体构成的方法与步骤。
4. 立体构成的应用领域。
5. 立体构成的案例分析与实践。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立体构成的概念、原理和分类。
2. 演示法:展示立体构成的案例和实践操作。
3. 练习法:让学生进行立体构成实践,提高其空间表现能力。
4.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立体构成的应用领域和创意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案、课件和教学素材。
2. 立体构成的模型或图片。
3. 学生练习用的材料和工具。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立体物体,激发学生对立体构成的兴趣。
2. 讲解:讲解立体构成的概念、原理和分类。
3. 演示:展示立体构成的案例和实践操作。
4. 练习:让学生进行立体构成实践,提高其空间表现能力。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讲解: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与组合方式。
3. 练习:让学生进行立体构成实践,提高其空间表现能力。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立体构成的应用领域和创意方法。
第三课时:1. 复习:回顾前两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讲解:讲解立体构成的方法与步骤。
3. 练习:让学生进行立体构成实践,提高其空间表现能力。
4.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立体构成作品,互相评价。
第四课时:1. 复习:回顾前三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讲解:讲解立体构成的案例分析与实践。
3. 练习:让学生进行立体构成实践,提高其空间表现能力。
4.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立体构成作品,互相评价。
第五课时:1. 复习:回顾本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总结: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立体构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体构成》课程授课教案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课程中文名称:立体构成课程英文名称:课程性质:必修□选修□课程类型: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总学时:36 (其中理论12学时,实验4学时,课程设计16学时)总学分:3二、课程地位1、课程性质《立体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中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既是独立的基础造型课,又对各艺术设计专业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国际上称为“构成学”,是一门实践性强、交叉性强的专业基础课程。
根据我校具体情况和专业基本特点,本课程集中研究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和立体设计创意的方法。
除了理论教学外,授课教师要做好相应的资料收集、课程策划、课堂组织和管理等一系列工作,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事艺术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使他们受到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创意思维方法与实践的训练,了解立体构成的发展和与现代商业活动发展之间以及各个设计专业之间的密切关系。
2、课程目的及任务本课程要求学生在三次元的空间中,善于利用各种材料、各种连接方式、设计制作各种立体空间形态,发掘色彩、肌理、质感的潜在作用,并从生活和自然界中提炼、再造出具有生命动力、自由韵律和形式美感的丰富形态,掌握各种空间及形态的正确关系。
学习研究有机形体造型的特点,培养学生三次元空间的想象能力和造型能力,提高学生实际动手制作的能力,从而为专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①通过理论教学,全面地向学生讲授立体构成与现代设计艺术中各类立体形态设计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一种全新的造型观念。
②研究三维实体的形态美,按照形式美的法则进行训练,学习运用立体空间思维在三维空间里组织形态的方法,掌握造型规律,开拓设计思维,锻炼对造型的感受力、直观判断力,开发潜在的思维能力。
③培养合理协调眼(观察)、脑(理解)、手(表现)的能力。
④启发学生对材料的认识,以及由材料引起的重新构思,了解各种材料、技法在立体构成中的作用与表现,并用抽象的造型语言,表达一定心理感觉的抽象概念,要求作品在使用材料上与表现主题相吻合。
⑤在科学、系统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积蓄丰富的立体形象资料和经验,全面提升艺术修养。
3、相关课程①先期课程艺术设计中的任何专业,立体构成先期课程都基本相同,有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基础图案设计、字体设计基础等课程。
②后续课程根据我校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特点,立体构成课程将直接涉及和影响到包装设计、环境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广告设计、服装设计、媒体设计、动画设计、产品设计等专业诸多专业设计课程的方方面面。
4、课程地位立体构成课程是艺术设计领域中研究三维造型活动的基础学科,既属于基础造型课,又属于专业设计课,与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课程共同组成的构成系列课程,国际统称为“构成学”,是目前国内外艺术设计院校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设计课程。
立体构成的学习作为提高基本素质和技能的训练,其训练过程讲究眼睛(观察)、头脑(理解、构思)和手(表现)协调并用。
根据不同的视觉形态元素,构成原理、造型法则和材料性能,展开对立体构成的学习与探讨,对于培养学习者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在创作过程中了解立体空间的形态美和创造美的规律有着重要作用。
在我校艺术设计授课计划当中,立体构成课程根据各专业特点和课程进度的异同,一般被安排在二年级一期或二期进行,这样设置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依据课程进度的需要,当学生修完一些先期课程(如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图案设计、字体设计等),具备一些绘画基础、空间概念以及平面设计和色彩搭配的基本知识后,自然过渡到对立体思维和造型能力的训练,立体构成训练相对于平面构成训练而言,是从平面思维、两向思维向立体思维、三向思维的转变,体现了质的飞跃;二是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有效的衔接先期课程(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后续课程(专业课程),使各门课程相互链接、融会贯通、循序渐进,形成互动关系,更强调课程结构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可见,立体构成在艺术设计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三、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作为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设计课程,为了使其既具有系统性又具有时代性,授课教师应根据各专业特点,在不影响教学计划的前提下灵活调整教学内容。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对立体构成课程的侧重点、授课内容和课题设计进行适当调整,使该课程能满足不同专业的特色需要,从而最大程度体现其广泛的适应性。
在教学环节中,授课教师应把握时代脉搏,坚持发展眼光,教学中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力除僵化。
基本要求如下:①对课程讲解清楚,重点突出,应用自如。
②对课程进度和实验等环节的安排合理有序。
③能采用启发式或参与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
④能结合教学内容变更教学手段,强化学生对课程的理解。
⑤能及时扑捉学生的课堂反馈,有效调节课堂氛围。
⑥引导并鼓励学生应用本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1、教学方法①本课程由授课教师参照我校《立体构成教学大纲》自行拟定授课计划;②采用由我校教师自编的《立体构成》教材课堂面授;③配合录象、和多媒体幻灯片进行国内外经典设计作品赏析和本校优秀学生作品观摩;④授课教师将对学生的实验过程参与、启发,及时解决作业中出现的问题;⑤组织学生先行对作业进行自评、互评和讨论,再由指导教师结合知识点进行综合点评和总结;⑥课程即将结束时还要集中进行回顾性总结,对本课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提出表扬以兹鼓励;⑦精选优秀作品举办观摩交流展。
2、教学形式①学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相结合②媒体观摩与启发引导相结合③构成基础与专业设计相结合④造型观念与综合材料相结合⑤课堂讲授与实验操作相结合五、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1、主要教材:许超、黄丹编著,《立体构成》,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
2、参考教材:(日)朝仓直巳编著,《艺术设计的立体构成》,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赵殿泽编著,《立体构成》,辽宁美术出版社,1991年12月出版;卢少夫编著,《立体构成》,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3年6月出版;许之敏编著《立体构成》,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六、课时分配七、考核方式与成绩核定办法1、作业评价标准立体构成课程的作业成果主要通过设计和制作模型来表现,在评价立体构成作业时,评价标准一般有以下几方面:①概念清晰,表达准确;②形式美原则的体现与方法的运用;③作品是否具有原创性,构思是否巧妙;④对材料性能的挖掘,能否创造性地利用材料;⑤对构成技法的熟练运用;⑥注重设计过程。
2、考核方式本课程实行随堂作业考核制。
每阶段课程结束时,学生须按教学要求呈交课堂及课后作业,指导教师对作业进行现场评分。
3、成绩核定办法将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即:平时成绩×30%+考试成绩×70%=最终成绩。
(其中平时成绩含10%的出勤情况和学习态度)八、授课方案第一章概论1、教学目标了解构成教学的起源以及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对于现代设计的重要影响,明确学习立体构成的目的及作用,打破惯用的平面视觉观察立体形态和空间的不良习惯,树立立体空间设计意识。
2、教学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能对立体构成与设计的关系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在思想上树立良好的空间设计意识。
2、教学内容①构成教学的起源a、德国包豪斯学院创办“立体构成”这门课程起源于1919年,是德国包豪斯学院在创办后确立的。
其教学核心旨在把学生从传统的美学意识中解放出来,代之用非具象形态和抽象性的思维。
b、现代艺术流派形成及其特点20世纪初,在印象派画家原始主义神秘感召之下,抽象派先驱们纷纷大胆的阐述个人艺术观点,形成了一股现代意识潮流,促成了最初的现代艺术流派形成,它们分别是:原始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结构主义、达达主义和风格主义。
原始艺术——单纯简洁的形象符号,弹性拓朴同胚异象,神秘感,野趣。
立体主义——来自于方块风格几何学模式,追求体积、量感,抽象的空间,拼凑形式。
未来主义——赞美机械世界,而且在革命和战争中看到社会的理性,探索机械化、现代工业技术以及速度的运动美。
构成主义——从立体主义拼帖转化成三度的点线面抽象构成,追求机械美学。
达达主义——达达的精神是对极端受限制的文化的反抗和呐喊,对司空见惯的物体异常并置排列,重新组织形态。
其两项重要的革新:一是使用现成品;二是活动雕塑。
风格主义——强调几何形抽象和简化,以数学式结构直线、横线与斜线去追求纯粹性必然性和规律性。
c、现代艺术思潮对当今艺术设计的影响现代艺术崭新的设计理念在挑战传统艺术观念,挑战艺术家自我意识,挑战艺术自身的状态和批评的标准以及受众对于艺术的心理期待等方面,都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它的出现将视知觉理论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人类求新变异反叛天性得到了释放,同时还打造了一支卓越的抽象艺术大师队伍,从而促使艺术设计发生根本蜕变,有了突破性进展和质的飞跃。
②我国构成教育的概况a、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
b、成长于20世纪80年代,为构成教育在我国的普及奠定了坚实基础。
d、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成为艺术设计专业必修之课。
c、近年来,继平面、色彩、立体三大构成之后,又确立了光构成和动构成,并称五大构成。
③学习立体构成的意义a、立体构成作为基本素质和技能训练,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必不可少,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b、通过立体形态的造型训练,培养学习者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c、在全面、科学、系统的学习过程中了解立体空间的形态美和创造美的规律,积蓄丰富的立体形象资料和经验,使之更好的为专业设计服务。
④树立立体构成观a、构成的涵义具有组合、组装或建造、构造的意思,体现为一种创造形态的行为。
b、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立体构成的概念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理解。
第一个角度是:立体构成是从形态要素出发,研究三维形态创造规律的造型基础学科;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理解为使用各种基本材料,将造型要素按照形式美的原则,进行分解、抽象与重组,从而创造形态造型的过程。
在这里,不涉及功能目的,只研究“材料、技法与形态”三者的关系。
c、立体构成的特征它既具有空间艺术的特点,又具有触觉艺术的特征,同时还具有形态艺术的特质。
d、树立立体构成观受传统教学模式单向度和双向度的影响,使人习惯于用平面的视点观察形态,惯于作平面的想象,故而立体意识淡化;对于立体构成的学习旨在改变不良习惯,帮助树立立体构成观念,增强立体意识,养成勤于立体联想的习惯。
3、教学难点本章的教学内容以理论讲授为主,特别是构成教学起源中涉及到的现代艺术流派多达六个,代表人物多达十几人,这些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会比较枯燥、乏味。
但是这些流派的一些主张和思想对现代造型艺术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且对本课程有重要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