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基本病理改变与表现

合集下载

7常见基本病理过程

7常见基本病理过程

也可分为内分泌性增生和再生性增生。
雌激素过多子宫内膜增生 中毒性肝炎后肝细胞的再生
7
⑶化生
•是指一种已分化组织转变为另一种分化组织的过程。 •由于细胞生活环境改变或理化因素刺激 •是由具有分裂能力的未分化细胞向另一方向分化而 成 •一般只能转变为性质相似的细胞。如支气管黏膜的柱状
上皮组织长期受刺激变为鳞状上皮组织。
• 根据起始原因非为病理性萎缩和生理性萎缩,生理性常 见于胸腺的青春期萎缩和生殖系统中卵巢,子宫及睾 丸的更年期后萎缩等,病理性萎缩一般有: ①营养不良性萎缩: ②压迫性萎缩: ③废用性萎缩:器官长时间功能和代谢下降所致。例如, 骨折后,久卧不动的肌肉因代谢减慢可逐渐发生萎缩。 ④去神经性萎缩:因运动神经元或者轴突损害引起效应 器萎缩。例如,小儿麻痹症的肌肉萎缩 。 ⑤内分泌性萎缩:由于内分泌腺功能下降引起靶器官细 胞萎缩。例如,绝经后子宫的萎缩。
34
慢性肺淤血
肺泡腔内吞噬大量含铁血黄素的心衰细胞
35
病毒性肝炎(胆色素沉积)
36
皮内痣 真皮内巢状分布的痣细胞,浆内含有黑色素
37
⑥病理性钙化 除牙齿及骨以外组织中有固体钙盐沉着。 ⅰ营养不良性钙化: 局部变性,坏死组织和异物的 异常钙盐沉积。 常见于结核坏死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寄生虫 虫体、虫卵和某些异物、坏死组织 ⅱ转移性钙化:全身性钙、磷代谢障碍,血钙和血 磷增高引起的钙盐沉积。
常见于间叶组织肿瘤、急性风湿时的心血管壁及甲 状腺功能低下时的皮下组织。
28
黏液样变性
29
5)淀粉样变性 细胞间质,特别是小血管基底膜出现的淀粉样蛋白质-黏 多糖复合物沉淀。 常规苏木精-伊红(H.E) 染色,镜下细胞外间质呈淡红 色的均质状。因与淀粉遇碘反应相似故得名。 特点为淀粉样蛋白物质沉积于血管壁及组织中而引起多 种病变,主要累及心、肾、肝、脾、胃肠、关节肌肉 及皮肤等器官及组织。 原因尚不明确,各种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及有关炎症介 质,可能起着一定的作用,蛋白沉积主要发生在细胞 外,造成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

简述松果体区病变的常见病理类型和临床表现。

简述松果体区病变的常见病理类型和临床表现。

简述松果体区病变的常见病理类型和临床表
现。

松果体位于脑干的上方,是大脑中一个重要的神经内分泌腺体。

它有着控制生物节律和调节内分泌的功能,对于人体的睡眠、饮食、性欲、免疫功能等产生重要影响。

松果体区病变是指松果体及其周围区域发生异常的变化,常见病理类型包括囊肿、增生、钙化等。

1.囊肿:松果体区囊肿是最常见的病变类型之一。

常见的囊肿有脑膜膨出囊肿、上皮样囊肿和寄生虫囊肿等。

脑膜膨出囊肿是指脑膜通过松果体区腹侧缝隙向腹侧扩出形成的囊肿,多为先天性或外伤引起;上皮样囊肿是指松果体区上皮组织发生异常增生形成的囊肿,常见的有表皮样囊肿和黏液样囊肿。

囊肿的临床表现多样,如头痛、视力障碍、压力感、神经功能障碍等。

2.增生:松果体区增生通常是指松果体增大或充血。

松果体增生的原因很多,如睡眠障碍、神经疾病、药物滥用等。

增生导致松果体
产生过多的激素,影响到人体的生物节律和内分泌系统,常表现为睡眠障碍、精神状态异常、食欲改变等。

3.钙化:松果体区钙化是指松果体或其周围区域发生钙盐沉积。

引起松果体区钙化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感染、代谢性疾病、血液循环障碍等。

钙化会导致松果体功能受损,临床表现为睡眠障碍、情绪紊乱、注意力不集中等。

总的来说,松果体区的病变常常会影响到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临床表现多样。

常见的病理类型包括囊肿、增生和钙化等,而具体的临床表现则因病变类型和病程长短而有所不同。

针对不同的病变类型,应尽早进行诊断和治疗,以便及时纠正松果体区功能紊乱,恢复人体的生物节律和内分泌平衡。

病理学基础要点概括

病理学基础要点概括
为清蛋白,其中 有少量中性粒细胞和纤维素。浆液性炎常发生与粘膜、浆膜、滑膜、皮 肤和疏松结缔组织等。
(2) 纤维素性炎 纤维素性炎是指以大量纤维蛋白原渗出为特征的炎症。
1、 粘膜的纤维素性炎 发生时,在黏膜的表面,渗出的纤维 素、白细胞、坏死的粘膜组织和病原菌等,形成一层灰白 色的膜状物,称为假模,将此类炎症又称为假膜性炎。如 白喉、细菌性痢疾等。
(3) 玻璃样变性 1、玻璃性样变:是指细胞内或细胞间质中出现HE染色呈嗜伊红均质红 染的半透明状的蛋白质蓄积,又称透明变性。主要见于结缔组织、血管 壁及部分细胞内。 2、细胞内玻璃样变性:酒精性肝病时,肝细胞中细胞中间丝前角蛋白 变性,形成Mallory小体。
2、 坏死 坏死:是指活体内局部细胞、组织的死亡。
皮下和内脏等实质器官,如肺、肝、肾、脑等。
原因:脓肿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 第2节 慢性炎症 慢性肉芽肿性炎 是指以肉芽肿形成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是一种特 殊类型的慢性炎症,又称特异性慢性炎症。 肉芽肿是指在某些致炎因子的作用下,局部以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的 细胞增生为主,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将结核病时结核结节中的多核巨细胞称为Langhans巨细胞) 第5章 肿瘤 一、 肿瘤的概念 肿瘤 是指机体在各种致瘤因子的作用下,细胞异常增值所形成的新生 物。 二、肿瘤的形态 肿瘤的形状、大小、颜色、质地(软硬度)和数目等。 三、 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 肿瘤的分化:肿瘤的组织在形态和功能上表现出的余某种正常组织 的相似之处。 异型性:肿瘤组织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之 间的差异。
(1) 皮肤创伤的愈合 1、 愈合的类型 根据损伤程度及有无感染,皮肤创伤愈合分为以
下两种类型。 (1) 一期愈合:特点:①伤口缺损少、创缘整齐,对合严密,

护理学中的病理生理变化

护理学中的病理生理变化

护理学中的病理生理变化病理生理变化是指在疾病过程中,人体器官和系统发生的异常变化。

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和从业人员来说,了解病理生理变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对于提供有效的护理和照顾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护理学中常见的病理生理变化及其对护理实践的影响。

一、细胞水平的病理生理变化细胞是构成人体最基本的单位,病理生理变化往往从细胞水平开始。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变化,主要表现为细胞肿胀、变性、液泡形成等等。

1. 细胞肿胀:当细胞内的物质积聚或排泄障碍时,细胞会出现水肿或变形,导致细胞体积增大。

这种肿胀现象在护理实践中常常被观察到,特别是在损伤和炎症反应中。

2. 细胞变性:细胞变性是指细胞内部结构的异常变化,包括脂肪肉芽肿、坏死和纤维化等。

这些变性可能会对细胞的正常功能产生负面影响,护士需要了解这些变性的特点,以便提供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二、器官与系统的病理生理变化除了细胞水平的变化,疾病还会导致人体器官和系统发生各种异常变化。

这些变化对于护理实践尤为重要,因为它们直接影响病人的生理状况和康复进程。

1. 心血管系统的变化:心血管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生命维持系统之一,但在疾病过程中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改变,例如心肌细胞的坏死、动脉粥样硬化等。

护士需要及时观察和评估患者的血压、心率和心电图等指标,以便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

2. 呼吸系统的变化:呼吸系统的病理生理变化包括细支气管炎、肺水肿和呼吸衰竭等。

这些变化常常导致呼吸困难和氧合不足,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患者的呼吸功能。

3. 消化系统的变化:消化系统的常见病理生理变化包括消化道溃疡、腹泻和便秘等。

这些变化会影响患者的饮食摄入和营养吸收,护士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并进行必要的监测和干预。

三、心理和行为的病理生理变化除了身体方面的变化,疾病还会对患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

这些变化往往不容忽视,因为它们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常见基本病理变化

常见基本病理变化

区别:肥大是体积增大,增生是数 量增多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增生:细胞、组织和器官数量增多, 功能基本不变
联系:肥大和增生都是病理变化的 表现,但它们的发生机制和影响方 式不同
感谢您的耐心观看
汇报人:
组织液的生成大于回流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淋巴回流受阻
坏死
坏死的分类
凝固性坏死
液化性坏死
纤维素样坏死
干酪样坏死
坏死的原因
缺血缺氧:组 织长时间缺血 缺氧,导致细
胞死亡
感染:细菌、 病毒等微生物 感染导致组织
坏死
化学损伤:强 酸、强碱等化 学物质对组织
造成损伤
气体栓塞:静脉损伤时,外界气体可经缺损处进入血流,随后被带到右心室并泵入肺 动脉主干,阻塞血管
羊水栓塞:分娩过程中,羊水进入母体血循环引起的急性肺栓塞、过敏性休克、弥散 性血管内凝血、肾衰竭或猝死的分娩并发症
栓塞的后果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 观点。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 观点。
充血
生理性充血
原因:生理性充血是指由于生理刺激引起的器官或组织充血
表现:生理性充血通常表现为器官或组织轻度肿胀、颜色略红
意义:生理性充血是人体正常的生理反应,对于维持器官或组织的正常功能具有重要 意义
注意事项:在生理性充血过程中,应注意避免过度刺激,以免引起器官或组织的损伤
炎症性充血
定义:炎症性充血是指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血液含量增多,血液流动缓慢,血管充盈扩张 原因:炎症介质的作用,如组胺、激肽、前列腺素等 表现:皮肤发红、肿胀、发热、疼痛等 意义:有利于炎症的消散和吸收,促进炎症的恢复

(完整版)病理学笔记(全面、重点)

(完整版)病理学笔记(全面、重点)

病理生理学笔记(重点)绪论病理学(path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医学基础学科,揭示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转归。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第一节适应适应:细胞和其构成的组织、器官能耐受内外环境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

在形态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

一、萎缩(atrophy):是指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器官的体积缩小。

病理改变:肉眼—小、轻;镜下—实质细胞缩小、减少;间质增生1、生理性萎缩:人体许多组织、器官随着年龄增长自然地发生生理性萎缩。

如老年性萎缩2、病理性萎缩:(1)营养不良性萎缩:可分为局部营养不良性萎缩和全身性营养不良萎缩,后者如:饥饿和恶性肿瘤的恶病质,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脑萎缩。

(2)压迫性萎缩:如:肾盂积水引起的肾萎缩。

(3)废用性萎缩:即长期工作负荷减少所引起的萎缩。

(4)神经性萎缩:如:神经损伤所致的肌肉萎缩。

(5)内分泌性萎缩:如:垂体肿瘤所引起的肾上腺萎缩。

二、肥大(hypertrophy):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不是数目的增多)。

1、代偿性肥大:细胞肥大多具有功能代偿的意义。

2、内分泌性肥大:由激素引发的肥大称为内分泌性肥大。

3、生理性肥大:妊娠期妇女子宫增大。

4、病理性肥大:高血压病心肌肥厚—晚期心力衰竭。

三、增生(hyperplasia):实质细胞的增多,可导致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

1、生理性增生:生理条件下发生的增生。

女性青春期乳腺的发育。

2、病理性增生:在病理条件下发生的增生。

雌激素异常增高,导致乳腺的增生EF:肥大和增生是两个不同的过程,但常常同时发生,并且可因同一机制而触发。

例如,妊娠期子宫既有平滑肌细胞数目的增多,又有单个平滑肌的肥大。

对于不能分裂的细胞(如心肌细胞),则只会出现肥大而不能增生。

四、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

是由于组织内未分化细胞向另一种细胞分化的结果,通过改变类型来抵御外界不利环境的一种适应能力。

病理学改变与形态学特点的区别

病理学改变与形态学特点的区别

病理学改变与形态学特点的区别
病理学改变和形态学特点在医学领域中各自具有独特的意义。

病理学改变主要描述的是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器官或整个机体所发生的变化。

这些变化可能涉及细胞、组织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并可能进一步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病理学改变通常涉及细胞增生、肥大、萎缩、化生、坏死、凋亡、炎症、肿瘤等多种复杂过程。

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疾病的本质,也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形态学特点则主要关注于生物体或组织的结构、形态和外观。

这些特点通常通过显微镜或肉眼观察获得,可以反映生物体或组织的正常或异常状态。

例如,在病理学中,形态学特点可能包括细胞的大小、形状、排列方式,以及组织的结构层次等。

这些特点对于疾病的识别和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的来说,病理学改变更侧重于描述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而形态学特点则更侧重于描述生物体或组织的结构和外观。

两者在医学领域中各有侧重,但又相互关联,共同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支持和指导。

人类疾病的病原病理学基础题库

人类疾病的病原病理学基础题库

人类疾病的病原病理学基础一名解1.玻璃样变:泛指细胞内、纤维结缔组织间质或细动脉壁等,在HE染色中呈现均质、红染的结构,呈半透明毛玻璃样。

2.转移性钙化:由钙磷代谢障碍(高血钙)导致钙盐沉积于未受损的组织内。

3.干酪样坏死:是由分枝杆菌(如结核杆菌)引起的特殊类型的凝固性坏死。

4.坏疽:指较大范围的组织坏死并伴有腐败菌感染的现象。

5.肉芽组织:是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的幼稚的纤维组织。

6.炎症:由致炎因子引起的以血管反应为中心环节的机体防御反应。

7.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中的血液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浆膜腔、体表或粘膜表面的过程。

8.浆液性炎:是以血液中的液体渗出为特征的炎症,渗出的液体含3%-5%的小分子蛋白质(主要是白蛋白)、少量白细胞和纤维素。

9.纤维蛋白性炎:是以大量纤维蛋白原渗出为主,并在炎症灶内形成纤维素为特征的炎症。

10.化脓性炎:以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液化坏死的过程,称为化脓。

以化脓为主要病理表现的炎症称为化脓性炎。

11.脓肿:形成大量脓液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称为脓肿。

12.疖:是毛囊、皮脂腺及其周围组织的脓肿。

13.痈:是多个疖的融合,在皮下脂肪和筋膜组织中形成许多相互沟通的脓肿。

必须及时切开排脓。

14.蜂窝组织炎:(=蜂窝织炎)指疏松结缔组织中的弥漫性化脓性炎,常见于皮肤、肌肉和阑尾。

15.肉芽肿:炎症时以单核巨噬细胞增生为主,形成结节状、境界清楚的增生病灶称为肉芽肿。

以肉芽肿形成为特征的炎症称为肉芽肿性炎。

16.大叶性肺炎:是肺组织的急性渗出性炎症。

病变从肺泡开始,迅速扩展到肺段乃至整个大叶,故称大叶性肺炎。

17.小叶性肺炎:也称支气管肺炎,是以细支气管为中心、肺小叶为范围的肺组织化脓性炎症。

18.发热:是指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过热是由于体温调节障碍,机体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

病理学-整理笔记

病理学-整理笔记

病理学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一、绪论1.人体病理学的诊断和研究方法1)尸体剖验2)活体组织检查3)细胞学检查2.实验病理学研究方法1)动物实验2)组织和细胞培养3.病理学的形态观察方法和新技术1)大体观察2)组织学和细胞学观察:HE染色3)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PAS4)免疫组织化学:抗原抗体5)超微结构6)流式细胞术7)图像分析技术8)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9)分子生物学技术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一、细胞的适应和老化1.细胞适应:指细胞、组织、器官和机体对于持续性的内外刺激作出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形态学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萎缩:发育正常的器官或组织,由于实质细胞的体积变小或数目减少使其体积缩小。

1)病理性萎缩:1营养不良性萎缩:恶病质(cachexia)。

2费用性萎缩:活动减少伴分解代谢降低,合成代谢负反馈抑制;或神经活动降低有关。

3去神经性萎缩:下运动神经元或轴突破坏引起所支配器官组织的萎缩。

4压迫性萎缩:肾盂积水引起肾实质萎缩。

5内分泌性萎缩:内分泌功能低下,垂体低功。

2)生理性萎缩:胸腺等随年龄或激素水平变化。

试述萎缩的基本病理变化⑴肉眼1)体积或实质缩小;2)外形变化可以不明显;3)重量减轻;4)颜色变深;5)质地变硬。

⑵光镜1)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数量减少;2)间质增生。

⑶电镜1)细胞器退化、减少;2)自噬小体增多;3)脂褐素。

肥大: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增大(实质细胞的体积增大,可伴有细胞数量增加)。

合成代谢增强,功能通常增强。

生理性肥大:妊娠子宫(内分泌性肥大:激素刺激);运动员(骨骼肌代偿性肥大:工作负荷增加)。

病理性肥大:高血压心脏。

超微结构改变:细胞器增多,蛋白合成和微丝增加。

增生:器官或组织的实质细胞数目增多。

无论生理性还是还是病理性增生。

皆由刺激所引起,一旦刺激消除,则增生停止,这是与肿瘤性增生的主要区别之一。

癌的基本病理变化

癌的基本病理变化

癌的基本病理变化癌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它会改变人体细胞的生长和结构。

癌变也称作癌症,它是细胞癌变的一种结果,癌变导致正常细胞恶变,变成恶性癌细胞,从而引起各种癌症。

由于癌症的迅速发展,我们必须了解其基本的病理变化,以便及早发现癌症、监测病情变化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病理上,癌的基本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细胞的分裂改变。

癌细胞的分裂和形态发生明显改变,细胞分裂不受控制,细胞形态和大小不能维持正常,出现腐败、萎缩等现象。

(二)遗传突变。

癌细胞发生的破坏和变异,影响了其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了遗传突变,促使细胞出现变异的表现。

(三)免疫抑制变化。

癌细胞被识别为有害,id制它细胞出现免疫抑制,以及促进抗性,从而妨碍正常细胞的增殖,促进癌细胞的增殖。

(四)血液循环系统改变。

癌细胞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被它们吸收,从而改变了血液循环系统,影响其周围的细胞和组织。

(五)细胞结构改变。

癌细胞的特征是大小和形态不同,细胞内有坏死的空洞、混浊的细胞液体、细胞膜的破裂和变薄等,并没有形成正常的架构。

上述是癌的基本病理学变化,它主要表现为细胞分裂改变、遗传突变、免疫抑制改变、血液循环系统改变和细胞结构改变,不仅影响细胞的正常增殖和分化,而且还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

针对癌症的早期筛查,肿瘤医学家需要重视癌细胞的高级别变异特征,生物标志物,和表观遗传学及免疫学变化,以期及早发现癌症,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

癌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肯定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它的治疗也非常困难。

因此,为了预防癌症的发生,我们要注意健康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经常锻炼、均衡饮食等,同时,及时进行定期体检,及早发现癌症,及时有效地治疗。

骨骼肌疾病的病理学变化与临床表现

骨骼肌疾病的病理学变化与临床表现

骨骼肌疾病的病理学变化与临床表现骨骼肌是人体最重要的组织之一,它们让我们行走、跑步和举重等身体活动成为可能。

骨骼肌由许多肌纤维组成,这些肌纤维可以收缩并产生力量,支持并控制人体运动。

然而,由于遗传、退行性和免疫疾病等多种因素,骨骼肌疾病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重点介绍骨骼肌疾病的病理学变化和临床表现。

一、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进展性退行性疾病。

它的病因尚不清楚。

由于神经元的退行性变化,导致肌肉不得不逐渐萎缩。

细胞的变化是由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身体中脊髓前角细胞(中枢神经元)和新皮层(周围神经元)的退化引起的。

CLCN2 和 TBK1 等基因上的变异与肌肉的脱落有关。

临床表现:早期症状包括肌无力、肌肉萎缩、痉挛性瘫痪和肌肉痉挛。

患者逐渐失去重要的运动功能,包括走路、举重和握力。

同时,肌肉痉挛和疼痛也会导致患者的麻烦。

二、肌重症肌重症是由多种不同的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类遗传性骨骼肌疾病。

肌重症主要是由肌肉细胞中出现问题导致的,虽然不同类型的肌重症可能包括不同的基因突变。

临床表现:肌重症患者的肌肉非常虚弱,肌萎缩也可能出现在肌肉分布整个身体。

疾病的进程和症状与疾病的类型和基因突变有关。

肌重症的早期症状可以包括肌肉无力、行动不便和精疲力尽等;这些病症可以表现为蔓延性或局部性,并可能逐渐恶化。

三、多发性肌炎多发性肌炎是一个由免疫系统攻击肌肉引起的疾病。

尽管多发性肌炎的病因尚不清楚,它经常与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和硬皮病等疾病共存。

临床表现:多发性肌炎常表现为四肢肌无力和相应的肌肉萎缩。

它还可以影响肌肉,并导致呼吸肌无力。

患者的关节也可能肿胀和疼痛。

多发性肌炎通常是一种慢性病,症状可能逐渐加重。

四、炎症性肌病炎症性肌病是一组由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骨骼肌疾病。

虽然其病因不明确,但可能涉及遗传和环境因素。

临床表现:炎症性肌病是一种炎症性疾病,通常表现为肌肉疼痛、肌无力和疲劳等症状。

诊断学病理征图片

诊断学病理征图片

黄 疸
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粘膜 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根据病因分为溶血性 黄疸,肝细胞性黄疸,梗阻性黄疸和先天性黄疸, 图为重症肝炎引起的肝细胞性黄疸。加压 后褪色,称为肝 掌。与肝脏对雌 激素灭活作用减 弱有关,图为肝 硬化患者肝掌形 成。
极度消瘦
由于摄食不 足或(和)消 耗增多引起营 养不良。当体 重减轻至低于 正常的10 10% 正常的 10% 时称 消瘦,极度消 瘦者称为恶病 质。见于摄食 障碍、消化障 碍、慢性消耗 增多疾病。 增多疾病。
甲 亢 消 瘦
蓝色橡皮血管疱痣综合征
蓝色橡皮血管疱痣综合征,又称 Bean综合征,指存在皮肤和胃肠 道的海绵状或毛细血管状血管瘤, 系胚胎期分化发育障碍所致,呈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皮肤病变为 静脉扩张,疝样突出,质软,呈 紫红色或蓝色肿物,肿块上方有 多汗现象。病变性质有三种:一 种是海绵状血管瘤,一种形成血 囊(蓝色橡皮样乳头),另一种 为不规则蓝色斑。
硬皮病嘴唇变薄
硬皮病又称系统性硬化 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弥漫 性结缔组织病。以皮肤和某 些内脏小血管壁增生、管腔 阻塞而造成皮肤广泛的纤维 化和脏器功能不全为主要特 点。面部皮肤受损造成正常 面纹消失,使面容刻板,鼻 翼软小,嘴唇变薄、内收, 口周有邹折,张口变小,称 “面具脸”
还回
胸 部 检 查
甲状腺肿大
地方性甲状腺肿
单纯性甲状腺肿
甲状腺肿大
地方性甲状腺肿
单纯性甲状腺肿
干燥综合征疯狂龋齿
干燥综合征是一个主 要累及外分泌腺体的慢性 炎症性自身免疫病,又由 于临床上有多系统受累, 故属弥漫性结缔组织病。 由于唾液腺病变,可出现 多个难以控制发展的龋齿, 表现为牙齿逐渐变黑,继 而小片脱落,最终只留残 根,称猖獗性龋齿,是干 燥综合征的特征之一。

皮肤老化的病理改变

皮肤老化的病理改变

皮肤老化的病理改变
皮肤老化是人体老化的直接表现,这一过程与遗传、年龄(自然老化)以及紫外线照射(光老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以下是皮肤老化的主要病理改变:
首先,皮肤会明显变薄。

自然老化会导致表皮和真皮的厚度逐渐变薄,而光老化虽然在早期可能使皮肤厚度略有增加,但长期紫外线照射加速皮肤老化,与自然老化共同作用,使皮肤总体上呈现变薄的趋势。

其次,皮肤的弹性会显著降低。

真皮内的弹性纤维在老化过程中会发生变性,逐渐失去弹性。

这导致皮肤变得松弛,并出现皱纹。

同时,真皮乳头层的弹性纤维网也会减少甚至消失,进一步加剧皮肤的松弛和下垂。

此外,皮下组织的萎缩也是皮肤老化的重要特征。

皮下脂肪和肌肉组织的减少,使得皮肤失去支撑,进一步加剧了皮肤的松弛和下垂。

同时,真皮细胞也逐渐扁平,真皮纤维母细胞合成胶原纤维的能力下降,导致胶原含量逐渐减少,皮肤的结构和强度受到损害。

最后,皮肤还会出现干燥的现象。

这是因为表皮细胞逐渐扁平,角质层的水合能力下降,使得皮肤无法保持足够的水分,从而变得干燥和粗糙。

总的来说,皮肤老化的病理改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方面的变化。

这些变化共同作用,导致皮肤逐渐失去原有的光泽和弹性,变得松弛、干燥和脆弱。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皮肤,延缓皮肤老化的进程。

常见病理表现的MRI表现

常见病理表现的MRI表现

第一节自由水和结合水人体MRI主要对象实际上是水分子,人体组织中80%的水存在于细胞内,15%存在于组织细胞外间隙,5%存在于血浆中。

MRI对组织中水的变化非常敏感,因此有必要研究水的MRI信号特点。

人体组织中的水有自由水和结合水之分。

所谓自由水是指分子游离而不与其他组织分子相结合的水,自由水的自然运动频率很高,明显高于质子的进动频率。

而在大分子蛋白质周围也依附着一些水分子,形成水化层,这些水分子被称为结合水,结合水由于依附于大分子,其自然运动频率将明显降低而更接近于质子的进动频率。

因此自由水的T1值很长,而结合水可使组织的T1值缩短。

组织中如自由水的成份增加,在T1WI将表现为信号强度降低,如脑水肿等。

如果是结合水的比例增加,在T1WI上则可表现为信号强度相对增加,甚至表现为高信号,如含粘液成份的囊肿、脓肿中粘稠的脓液等。

脓肿或有些肿瘤如星形细胞瘤,因为囊液或脓液中除自由水外还有结合水存在,因此在T1WI上其信号强度将不同程度高于基本由自由水构成的脑脊液。

第二节脑水肿脑部疾病是临床MRI检查的重中之重,而脑水肿是脑部疾病最常见的基本病理变化之一,可见于多种脑组织疾病。

因此认识脑水肿的MRI表现对于脑部疾病的MRI诊断非常重要。

病理学上把脑水肿分为三种类型,即血管源性水肿、细胞毒性水肿及间质性脑水肿。

一、血管源性脑水肿血管源性水肿是最常见的脑水肿,发生机制主要是血脑屏障的破坏,血浆从血管内漏出到细胞外间隙。

血管源性脑水肿常见于脑肿瘤周围、血肿周围、炎症、脑梗塞、外伤等多种脑部疾病。

发生于肿瘤或血肿周围的血管源性水肿多见于脑白质,脑灰质由于结构较为致密相对不易发生间质性脑水肿。

但炎症、脑梗塞及外伤等引起的间质性脑水肿在脑灰质和脑白质均可发生。

血管源性水肿主要以自由水增加为主,因此在T1WI上表现为低信号,在T2WI上表现为高信号。

T2WI反应间质性脑水肿比T1WI更为敏感。

存在于细胞外间隙的水分子扩散运动相对自由,因此在DWI上间质性脑水肿不表现为高信号,测量得到的ADC值往往高于正常脑组织。

病理学说课稿

病理学说课稿

病理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和同行:我将分别从组织细胞和各个器官系统的改变两个方面进行讲解。

组织细胞的变异,包括增殖、发展、死亡等。

一、增殖。

举例正常细胞的增殖分裂和癌细胞的增殖分裂,细胞的正常分裂,也就是我们知道有丝分裂,有丝分裂就意味着遗传信息以及合成细胞内涵量的准确无误从亲代准确的传递到子代细胞。

而癌细胞的有丝分裂是极不规则的,这种极不规则的分裂就能导致肿瘤的发生。

二。

生长和特化,生长和特化实体良性肿瘤的生长方式,纤维性良性肿瘤或软组织肿瘤多以膨胀方式为核心,而腺性肿瘤以喷出或浸润方式生长:恶性肿瘤的异型性生长方式:通常子细胞与母细胞以及子群类似母细胞传递的方式就影响了肿瘤内细胞团的大小和形状,以及肿瘤的异型性生长。

生长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肿瘤对组织的侵蚀程度和治疗效果。

以腺性肿瘤为例,以浸润方式生长的腺性肿瘤倾向于弥漫性侵蚀被衬覆的组织壁引起早期的转移,而以膨胀方式生长的腺性肿瘤早期多不发生转移。

在原发性病理学中,已经阐述过良、恶性肿瘤的异型性、瘤巨细胞现象,有的具有明显异型性的肿瘤。

肿瘤的异型性是肿瘤组织成熟和分化完成程度不同的病理形态学表现,异型性高就是肿瘤组织成熟和分化程度低:成熟的正常细胞在生长复制条件变化影响下转变为不断生长但不能再复制不承担任何正常功能的畸形细胞时,则形成恶性肿瘤。

异型性则是肿瘤出现畸形化的程度,高度的畸形化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形式:癌细胞多呈弥漫分布,无明显边界;平滑肌瘤细胞则多呈茂盛肿胀的束状,分界清楚。

细胞核的多面性:一类在大小方面不均一,并同时具有单个处于生长期细胞所具有的形态和大小与大群癌细胞所具有的形态和大小。

细胞发育方面:恶性肿瘤癌细胞分为两极的奇特形态,或由正常细胞演变而来的杂乱表里现象:单个肿瘤在细胞结构、核倍体方面异源性线索,以及非标志性肿瘤表达系列。

三、萎缩或退变。

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组织学结构表现:以纤维性肿瘤为例,良性肿瘤称为纤维瘤,而恶性肿瘤称为肉瘤。

《病理学与生理学》病理学基础重点总结

《病理学与生理学》病理学基础重点总结

《病理学基础》:复习总结一、绪论病理学任务:研究疾病发生原因、发病机制,以及疾病过程中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改变与疾病转归,为疾病诊断、治疗、预防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研究方法1.人体病理学研究:尸体解剖、活体组织检查、细胞学检查2.实验病理学研究:动物实验、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观察方法:大体观察、镜下观察等第一章、疾病概论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和条件作用下,因稳态破坏而发生损伤和抗损伤反应的异常生命活动,表现为组织和细胞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并引起各种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异常。

病理过程是指存在于不同疾病中所共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变化的综合过程。

病因:是指引起疾病并决定该疾病特异性的因素。

生物学因素是最常见的病因诱因是疾病发生条件之一一危险因素当某些疾病的病因、条件还分不清楚时,可笼统的将促进该疾病的因素称为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1.疾病过程中的损伤和抗损伤反应2.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3.疾病过程中局部与整体关系疾病的过程:潜伏期、前驱期、临床症状明显期、转归期死亡过程: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临床死亡期主要标志:心跳、呼吸停止,各种反射消失,瞳孔散大脑死亡定义:指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停止。

自主呼吸停止是其首要指征。

指征:1、自主呼吸停止;2、不可逆性深昏迷和对外界刺激无反应性;3、瞳孔放大或固定;4、脑干反射消失(瞳孔对光、视听、角膜、恶心反射等);5、脑电波消失;6、脑血管灌流停止。

意义:1.脑死亡一旦确定,就意味着在法律上已经具备死亡的合法依据,可协助医务人员判断死亡时间和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线,以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以及家属的精神压力。

2.脑死亡者的脑以外器官在一定时间内仍有血液供应,能提供最新鲜的器官移植材料,以挽救其他患者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适应:细胞、组织、器官耐受内环境中各种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

阴阳失调的基本病理变化

阴阳失调的基本病理变化

阴阳失调的基本病理变化
阴阳失调是中医学的一个概念,指人体内阴阳两个相对而言的对立统一的力量,失去了平衡状态所表现出的一种病理变化。

阴和阳是中医学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概念,阴泽万物,柔和滋润,喜冷怕热;阳则温煦旺盛,喜热怕冷。

阴阳失调指的是阴阳的相对比例发生了改变,其中一方过于旺盛或弱小,导致人体的生理机能出现紊乱,从而引发各种病理变化。

阴阳失调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
1. 阳盛阴衰:阳气过旺,阴气不足。

表现为烦躁易怒,心烦口渴,目赤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弦数等症状。

2. 阴虚阳亢:阴气不足,阳气过盛。

表现为潮热盗汗,心烦口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弦数等症状。

3. 阴阳互损:阴阳相互损伤。

表现为形体消瘦,气短乏力,心悸健忘,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弱等症状。

4. 阴阳同病:阴阳两方同时受损。

表现为病情严重,虚弱乏力,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精神不振,舌红瘦薄,脉细弱等症状。

总之,阴阳失调会引起人体各系统的功能紊乱,导致症状出现。

中医治疗阴阳失调的重点就是通过调整阴阳的相对比例来恢复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损伤与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皮肉、筋骨功能的病理变化

损伤与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皮肉、筋骨功能的病理变化

人体是由脏腑、经络、皮肉、筋骨、气血与津液等共同组成的一个整体,骨伤科疾病发生后,皮肉、筋骨、气血津液、脏腑经络也发生病理变化。

人体是由脏腑、经络、皮肉、筋骨、气血与津液等共同组成的一个整体,人体生命活动主要是脏腑功能的反映,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气、血、津液。

脏腑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通过经络联系全身的皮肉筋骨等组织,构成复杂的生命活动,它们之间保持着相对的平衡,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不论在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上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因此,伤病的发生和发展与气血筋骨、脏腑经络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人体的损伤,虽有外伤与内损之分,从表面上看,外伤似乎主要是局部皮肉筋骨的损伤,但人体受外力影响而遭受的局部损伤,每能导致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素乱,因而一系列症状随之而来。

正如《正体类要·序》说:"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明确地指出了外伤与内损、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所以在整个诊治过程中,应从整体观点出发,对气血、筋骨、脏腑、经络等之间的病理生理关系加以研究探讨,才能认识损伤的本质和病理现象的因果关系。

外伤疾患多由于皮肉筋骨损伤而引起气血瘀阻,经络阻塞,或津血亏损,或瘀血邪毒由表入里,而导致脏腑不和;亦可由于脏腑不和由里达表引起经络、气血、津液病变,导致皮肉筋骨病损。

现分述如下:第一部分一、皮肉筋骨病机(一)皮肉筋骨的生理功能皮肉为人之外壁,内充卫气,人之卫外者全赖卫气。

肺主气,达于三焦,外循肌肉,充于皮毛,如室之有壁,屋之有墙,故《灵枢·经脉》说:"肉为墙"。

筋,是指筋络、筋膜、肌腱、韧带、肌肉、关节囊、关节软骨等的总称。

古代有十二经筋的名称,配合十二经脉,多起于四肢爪甲之间,终于头面,内行胸腹外廓,但不入赃腑。

《灵枢·经脉》说:"筋为刚",言筋的功能坚劲刚强,能约束骨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常、适应、可逆性损伤和死亡细胞间的关系
2020/11/21
6
(二)细胞、组织的损伤
1.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 2.细胞、组织损伤的形态学改变
2020/11/21
7
1.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
(1)缺氧
(2)化学物质 和药物因素
(3)物理因素
(4)生物因素
(5)免疫反应 (6)遗传性缺陷 (7)营养失衡 (8)其他
萎缩(atrophy)
器官或组织体积 变小称为萎缩。
增生(hyperplasia)
化生(metaplasia)
由于实质细胞数量增多 一种已分化组织转化为 而造成的组织、器官的 另一种相似性质的分化 体积增大称为增生。 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
2020/11/21
3
2020/11/21
4
2.细胞的老化
2020/11/21
25
6.水肿(edema)
水肿通常是指组 浆膜腔(心包腔、胸
织间隙内体液含量 腔、腹腔)体液的增 多于正常时的现象。 多,其实质上为水
肿,而习惯上被称
水肿可以表现为局部性 为积水(hydrops)。
也可为全身性。全身性 水肿往往伴有浆膜腔积 水。
2020/11/21
26
三.炎症
19
再生(regeneration)
修复可分为两种不同的过程及结局:
①由损伤部 周围的同种 细胞来修复,
称为再生。
如果完全恢 复了原组织 的结构及功 能,则称为
完全再生。
②由纤维结缔组织来修复,称
为纤维性修复。常见于再生
能力弱或缺乏再生能力的组织, 当其发生缺损时,不能通过原 来组织再生修复,而是由肉芽 组织填补,以后形成瘢痕,故
局部器官或组织由 于静脉血液回流受 阻使血液淤积于小 静脉和毛细血管内 而发生的充血,称 为静脉性充血,又 称被动性充血,简 称淤血。
2020/11/21
22
2. 出血 (hemorrhage)
血液自心、血管 腔外出,称为出 血。流出的血液 逸入体腔或组织 内者称为内出血, 血液流出体外称 为外出血。
2020/11/21
8
2.细胞、组织损伤的形 态学改变
变性(degeneration) 细胞死亡(cell death)
2020/11/21
9
变性的定义
变性是指细胞或细胞 间质受损伤后因代谢 发生障碍所致的某些 形态学改变。
表现为细胞浆内或细 胞间质内有各种异常 物质或者过多的正常 物质积蓄,一般伴有 功能低下。
2020/11/21
14
坏死的组织形态学改变
• B.浆改变 嗜酸性增强:核蛋白体减少或丧失. 颗粒状:胞浆内结构崩解,胞浆溶解、
消失(溶解性坏死) • C.间质改变
基质崩解、液化;颗粒状无结构物质
2020/11/21
15


区2020/11/21
16
2020/11/21
17
2020/11/21
(一)炎症的概念
(二)炎症的临床局部表现和全身 反应
(三)炎症的原因和分类
(四)炎症的经过和结局
2020/11/21
27
(一)炎症的概念
炎症是机体受到致
炎因子作用时所诱 发的以防御为主的 局部组织反应。
炎症包括组织的
变质、血管反应和 血液成分的渗出以 及细胞增生。
细胞死亡
细胞死亡(cell death)
细胞受到严重损伤累及 细胞核时,呈现代谢停 止、结构破坏和功能丧 失等不可逆的变化。包 括坏死和凋亡。
坏死是指活体组织 内局部组织、细胞 的死亡。
2020/11/21
急性肝坏死

坏死的组织形态学改变
• A.核改变(重点) 核浓缩: 核脱水、缩小、染色加深 核碎裂: 核膜破裂、崩解 核溶解:DNA分解,染色变淡
阻塞血管的物质称为栓子 (embolus)。最常见的栓子是脱落 的血栓,在少见的情况下,脂肪、 空气和羊水也可引起栓塞。
2020/11/21
24
5.梗死(infact)
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 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坏死的过程,称 为梗死形成(infarction)。所形成 的局部坏死称为梗死。
老化
(aging)
随着年龄的增大, 几乎所有的器官系 统均发生生理和组 织结构的退行性变。
老化时钟
(aging clock)
细胞增殖的次数是 由基因中的记时器 (与端粒和端粒酶 有关)所控制。
2020/11/21
5
正常细胞
适应细胞
萎缩、肥大、 增生、化生
死亡细胞 死亡、凋亡
可逆性损伤的细胞
变性(细胞内外 异常物质沉积)
18
(三)损伤的修复
定义:
损伤造成机体 部分细胞和组 织丧失后,机 体对所形成缺 损进行修补恢 复的过程,称 为修复(repair) 。
修复过程
起始于炎症,炎症渗出 处理坏死的细胞、组织 碎片,然后由损伤局部 周围的健康细胞分裂增 生来完成修复过程。修 复后可完全或部分恢复 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2020/11/21
也称瘢痕修复,过去常称为 不完全再生。
2020/11/21
20
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充血和淤血 2.出血 3.血栓形成 4.栓塞 5.梗死 6.水肿
2020/11/21
21
1.充血(hyperemia)
局部器官或组织由 于动脉血输入量增 多而发生的充血, 称为动脉性充血, 又称主动性充血, 简称充血。
人体的基本病理改变和表现
一.细胞、组织的适 应、损伤和修复
二.血液循环障碍 三.炎症 四.肿瘤
2020/11/21
1
一.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
(一)细胞适应和老化 (二)细胞、组织的损伤 (三)损伤的修复
2020/11/21
2
1.细胞的适应
肥大(hypertrophy)
细胞、组织和器官体 积的增大称为肥大。
3.血栓形成
(thrombosis)
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 内,血液发生凝固或 血液中的某些有形成 分互相粘集,形成固 体质块的过程,称为 血栓形成,在这个过 程中所形成的固体质 块称为血栓。
2020/11/21
23
4.栓塞(embolism)
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 的异常物质.随着血液流动,阻 塞血管管腔.这种现象称为栓塞。
变性的分类
细胞水肿 脂肪变 玻璃样变 淀粉样变 粘液样变 病理性色素沉着 病理性钙化
2020/11/21
10
脂肪滴主要分 布在小叶周边 部,小叶中央 静脉位于图的 左上角。
2020/11/21
肝脂肪变性
11
垂体淀粉样变性:
团块状淀粉样 物质沉积在垂 体组织中。
2020/11/21
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