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解释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地震相关资料

地震相关资料

地震《地震》教案地震作为自然灾害中最为破坏力强大的一种,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析和学习地震能够有效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提高社会抗灾能力。

因此,制定一份关于地震的教案,帮助学生了解地震的原理、现象和应对方法,对地震防灾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震的定义和分类,掌握地震的产生原理。

2.了解地震的危害及其应对方法。

3.培养学生自助、互助、共享的紧急避险技能。

二、教学重点1.地震的定义和分类。

2.地震的产生原理。

3.地震的危害及其应对方法。

三、教学难点1.区分地震的不同类型。

2.掌握地震产生的原理。

四、教学内容1.地震的定义和分类地震是指地壳中因岩石突然破裂而发生的地球振动现象。

根据地震的发生原因和特点,地震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人工地震等不同类型。

2.地震的产生原理地震主要是由地壳中的岩石在地质构造运动中突然破裂所致。

地震产生的能量会通过地面的振动传播到地表,形成地震波,带来强烈震动和破坏。

3.地震的危害及其应对方法地震会造成建筑物倒塌、道路中断、水电气中断等严重危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因此,学生需要了解地震发生时的自救、互救、紧急疏散等应对方法,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1.讲授结合实例,生动形象地介绍地震的定义、产生原理和危害。

2.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地震发生时的破坏场景,增强学生的警惕意识。

3.组织学生进行应急疏散演练,培养学生在地震发生时的自救能力。

六、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情况。

2.通过小测、问题思考等方式考察学生对地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地震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防范地震灾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通过地震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地震防灾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护自救能力,让他们在灾难来临时能够做到冷静应对,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

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加强地震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地震、预防地震,努力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为建设一个更加安全和稳定的社会作出贡献。

地震解释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地震解释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地震解释课程设计教学大纲第一篇:地震解释课程设计教学大纲《地震解释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设计名称:地震解释课程设计学分:3分周数:3周适用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物探方向)专业选修课程:地震勘探原理、石油地质、构造地质执笔人:易远元审订人:桂志先一、目的与任务地震解释课程设计的资料全部来自油田的实际的地震,测井钻井和石油地质资料。

地震解释实验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和其他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训练环节,通过实验主要训练学生对地震资料进行常规构造解释的实际能力,具体要使学生达到:学会利用先进的地震资料解释工作站来进行地震数据的加载,地震层位的标定,地震层位的追踪对比,在地震资料上分析和解释各种断层,以及地震构造图的编制方法。

学生还要学会综合地震地质资料对构造解释结果进行分析,对含油气有利地带进行评价和预测,学会编制成果报告。

地震解释课程设计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训练环节。

通过实验主要训练学生对地震资料进行常规构造解释的实际能力,具体要使学生达到:1.了解人机联作的基本知识;2.初步学会地震解释软件的操作流程(工区建立、资料加载、合成记录制作、层位标定、层位追踪、断层解释、断点组合);3.初步学会时深转换、绘制构造图;4.初步学会地震成果的地质分析;5.初步学会编写地震资料解释文字报告。

二、教学基本要求1.三人为一小组上机操作;2.验收每人的解释成果:(1)解释好全工区的地震剖面资料;(2)两个层位的等t0构造图;(3)两个层位的真实深度图;(4)地震资料解释文字报告(格式见附注:报告要求)。

三、课程设计内容与时间安排1.听老师讲课(关于人机联作软件的有关知识及操作流程)0.5天 2.工区建立、资料加载3.5天 3.合成记录制作、层位标定4.层位追踪、断层解释5.断点组合6.时深转换、绘制构造图四、组织管理1) 在课程设计的第一天指导教师利用多媒体讲解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和步骤 2) 指导教师通过多媒体和计算机简介地震解释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3) 地震解释课程设计全部在教育部重点曙光并行实验室机上(长江大学地球物理学院)分班次进行,学生三个人一台计算机终端,重复三次1511.5天 4.0天 1.0天2.5天7.编写地震解释文字报告2.0天4) 学生在地震资料加载过程中遇到问题指导教师要给予提示5) 学生在地震资料层位标定过程中遇到问题指导教师要给予提示,层位标定结束后要进行检查 6) 学生在地震资料层位对比过程中遇到问题指导教师要给予提示,层位追踪对比完成后教师要进行检查7) 学生在地震资料断层剖面解释和平面断层组合过程中遇到问题指导教师要给予提示,问题较多要进行统一讲解8) 学生在地震构造图的平面成图过程中遇到问题指导教师要给予提示,结束后要进行检查9) 地震资料构造成图后,指导教师要统一进行点评,讲解对构造解释成果进行评价的方法 10) 实验结束后,指导教师对课程设计情况进行点评,指出设计中的问题和改进办法11) 指导布置课程设计报告的编写与要求五、成绩考核与评定 1) 出勤情况(10%) 2) 地震解释成果分别考核地震数据加载(10%)地震层位标定(15%)地震层位追踪对比(15%)地震断层解释与组合(15%)地震构造平面图绘制(10%) 3) 实验笔记(5%) 4) 实验报告(20%)综合以上四项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档次记成绩六、教学参考书1.易远元主编,《地震解释实验指导书》,长江大学,2006年152第二篇: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设计名称:英文名称:课程设计编号:编写人:审核人:课程设计指导书:一、周数学分周数:学分:二、先修课程三、适用专业四、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五、具体内容及基本要求:六、学时分配:七、考核方式:说明:教学大纲打印格式要求:① 总标题宋体加粗2号字;小标题宋体加粗4号字;正文内容小4号字② 行间距:20磅;字间距:默认值③ 纸张大小:A4 ④ 页边距:上2cm,下2cm,左2.5cm、右2cm第三篇:课程设计教学大纲附件1: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格式要求《××××××》教学大纲(英文)课程编号:学时/学分:一、大纲说明本大纲根据××××专业2002年教学计划制订(一)适用专业(二)课程设计性质(三)主要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1、先修课程:2、后续课程:二、课程设计目的及基本要求三、课程设计内容及安排四、指导方式五、课程设计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六、课程设计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制定人:教研室主任:教学院长:说明:1、教学大纲打印格式要求:① 总标题宋体加粗3号字;小标题宋体加粗5号字② 行间距:16磅;字间距:默认值③ 纸张大小:A4 ④ 页边距:上、下边距:2.5CM;左、右边距:2.8CM第四篇: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教学大纲课程设计与课程研制Curriculum Desig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教学目的:主要探讨外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大纲制定等的原则和步骤,并通过实例说明和提出实际运用的课题。

地震学教学大纲

地震学教学大纲

地震学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震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地震事件的能力,掌握地震预测、预警和防灾减灾知识,从而提高社会应对地震灾害的整体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震的概念和分类2. 地震波的传播特点3. 地震仪器及地震监测网络4. 地震的动力学原理5. 地震预测与预警6. 地震灾害的防治7. 地震学在地质勘探和资源勘查中的应用8. 地震学在工程勘测和建设中的应用9. 地震学在灾后救援和重建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教师讲解、PPT展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地震学理论知识。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地震监测站、地质调查点等,了解实际应用情况。

3. 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针对真实地震事件展开讨论,分析地震预警和防治策略。

4. 课堂练习和考核:布置作业、小测验等形式,检验学生对地震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包括课堂积极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考试成绩:定期进行地震学知识测试,评估学生掌握情况。

3. 实践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评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地震学导论》等教材。

2. 多媒体教学设备:提供PPT、视频素材等教学辅助工具。

3. 实地考察安排:协调地震监测站、地质勘探单位等,提供实地考察机会。

六、教学安排1. 课程设置:安排理论课、实验课、实地考察等环节。

2. 时间安排:每周2-3节课,共计36学时。

3. 教学进度:根据具体内容难易程度,合理安排每次课程的授课重点。

七、教学环节1. 第一阶段:地震基础知识概述2. 第二阶段:地震波传播与监测3. 第三阶段:地震动力学原理4. 第四阶段:地震预测与预警5. 第五阶段:地震灾害防治与应对八、教学效果检测1. 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课程反馈、评教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地震学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2. 学习成绩提升:对比学生学习前后的地震学知识掌握情况,评估教学效果。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地震资料解释》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英文名称:Geophysical Interpretation课内学时:32 课程学分:2课程性质:学位课开课学期:每学年第二学期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考核方式(考试/考查):考试大纲执笔人:王英民、黄捍东主讲教师:王英民、黄捍东师资队伍:王英民、黄捍东一、课程内容简介在讲授地震层序、地震构造和地震相基本概念的同时,对其在地震资料上的反射特征进行分析,重点介绍解释方法;最后讲授典型盆地的地震解释实例。

本门课程为32学时,2学分。

二、课程目的和基本要求地震资料解释是地震勘探工程的最终环节。

随着现代地震勘探技术的飞速发展,地震资料解释的内容也日益丰富和深化。

它包括了地层、构造、沉积以及盆地分析和油气勘探等多方面内容,成为油气勘探以及盆地基础地质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掌握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层序地层、构造和地震相分析等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工作技能。

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掌握沉积层序的概念、沉积层序的边界类型、层序划分的原则和方法,能在地震剖面上进行层序划分;正确理解地震反射的年代地层意义;2、掌握在复杂断裂、褶皱、侵入体等构造条件下进行地震反射界面对比解释的方法,了解拉张、挤压、剪切以及底辟构造背景下的典型构造样式的地震响应模式以及地震剖面上的构造活动时期分析方法;3、正确理解地震相的概念,掌握主要地震相参数的类型及其地质意义,能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和划分不同地震相并进而对整个工区进行地震相分析;掌握地震相向沉积相转换的原则及步骤4、了解典型盆地层序地层模式的地震特征和解释方法。

三、课程主要内容(一)、绪论(2学时)地震资料解释的主要内容及发展简史,学科的体系结构,地震资料解释的任务与意义,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和要求,主要参考书等。

教学方法:讲授。

(二)、地震层序分析(10学时)地震反射界面的类型和对比方法、地质界面的类型、地震反射界面的地质成因、各种地震反射界面的区分、地震反射界面的年代地层学意义和地震地层单元;地震层序划分的原则、级别、方法。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地震波的基本概念、传播特性和影响因子。

2. 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地震资料中的常见图件,如地震剖面、地震反射波和折射波。

3. 学生能够运用地震资料分析地下的地质结构和构造特点。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震学原理,对地震资料进行初步的解读和分析。

2. 学生能够使用专业软件或工具,绘制地震剖面图,并识别重要地质界面。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地震资料的解释任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他们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他们在合作中尊重他人、倾听意见、共同进步的能力。

3. 让学生认识到地震学在资源勘探、灾害预防等领域的重要意义,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地震学原理和实际地震资料,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课程内容与教材紧密相关,旨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他们对地震资料的理解和解释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应对地震相关领域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地震波传播原理:包括地震波分类、传播特性、速度和衰减等基本概念,对应教材第三章第一节。

2. 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介绍地震资料采集方法、数据处理流程,强调数据质量对解释结果的影响,对应教材第三章第二节。

3. 地震图件识别与解释:a. 地震剖面图识别:学习如何识别地震反射波、折射波等图件,对应教材第三章第三节;b. 地震事件识别:掌握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的识别方法,对应教材第三章第四节。

4.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结合实际案例,学习如何运用地震资料分析地下地质结构,对应教材第三章第五节。

5.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地震资料解释实践,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地震数据进行解读和分析。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周:地震波传播原理;第二周: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第三周:地震图件识别与解释(1);第四周:地震图件识别与解释(2);第五周: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第六周:实践操作与成果展示。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地震资料的基本概念,掌握地震波的传播特性,了解地震资料解释的方法和步骤。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地震资料解释的方法,分析地震剖面图,识别地震相,解释地下结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地震资料解释在石油勘探和地质研究中的重要性,培养对地震资料解释工作的兴趣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地震资料的基本概念: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地震剖面图的构成和解读。

2.地震资料解释的方法和步骤:地震相的识别,地下结构的解释,地震资料的解释原则。

3.地震资料解释的应用:石油勘探,地质研究。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讲解地震资料的基本概念,地震资料解释的方法和步骤。

2.讨论法:分组讨论地震剖面图的解读,地震相的识别。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地震资料解释案例,加深学生对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解。

4.实验法:学生动手操作地震资料解释软件,进行实际地震资料的解释。

四、教学资源本节课的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地震资料解释教程》2.参考书:《地震学基础》,《石油勘探地震学》3.多媒体资料:地震剖面图的图片和视频,地震资料解释软件的教程。

4.实验设备:计算机,地震资料解释软件。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包括: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相关的地震资料解释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和步骤的掌握情况。

3.考试:进行一次地震资料解释的考试,评估学生对地震资料解释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评估方式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六、教学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如下:1.教学进度: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合理安排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和时间。

2.教学时间:每节课安排45分钟,确保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教学活动和学生的练习。

《地震教案》

《地震教案》

《地震教案》word版第一章:地震基本概念1.1 地震的定义地震是指地球内部岩石因受到巨大的应力作用,产生突然的断裂和错动,从而在地球表面引起振动的现象。

解释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地球上的板块不断互相挤压、碰撞和分离,导致地壳发生断裂和地震。

1.2 地震的分类浅源地震:震中距离地表较近的地震,通常破坏性较大。

深源地震:震中距离地表较远的地震,通常破坏性较小。

走滑地震:地震断层上的岩石沿着断层方向滑动。

逆冲地震:地震断层上的岩石向上滑动。

1.3 地震的测量地震的强度通常用震级来表示,震级是地震能量的度量,常用的震级标准有里氏震级和矩震级。

地震的震中位置可以通过地震波的传播时间和速度来确定。

地震的震源深度可以通过地震波的传播特征来估算。

第二章:地震的成因和过程2.1 地震的成因解释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地球上的板块不断互相挤压、碰撞和分离,导致地壳发生断裂和地震。

介绍地壳板块的运动是由地球内部的地质作用力驱动的,如地幔对流和地球板块构造动力学。

2.2 地震的过程解释地震发生的过程,包括断层的弹性变形、能量积累、断层突然断裂和能量释放。

介绍地震波的传播过程,包括纵波(P波)、横波(S波)和表面波(L波)的传播特性。

2.3 地震的触发因素介绍地震的触发因素,包括断层自身的性质、地下水压力变化、人类活动等。

讨论地震前兆现象,如地下水位变化、地震云、地震光等,并解释其科学依据和局限性。

第三章:地震的预测和预警3.1 地震的预测方法介绍地震预测的方法,包括地震前兆观测、地震序列分析、地震静态应力场分析等。

强调目前地震预测的局限性,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难以精确预测。

3.2 地震的预警系统介绍地震预警系统的原理和操作过程,如P波预警和地震波预警。

强调地震预警系统的重要性和局限性,预警时间短暂,需要快速反应和应急措施。

3.3 地震防范和减灾措施提出地震防范和减灾的措施,包括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地震安全性评价、建筑抗震设计等。

地震资料课程设计

地震资料课程设计

地震资料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地震的成因、特点及分类,掌握地震波的基本概念和传播特性。

2. 学生能描述地震测震仪器的工作原理,了解我国地震监测和预警体系。

3. 学生掌握地震烈度与震级的区别,能运用地震烈度表进行简单评估。

技能目标:1. 学生能通过分析地震数据,判断地震的地理位置、深度和强度。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地震预警方案,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3. 学生能运用图表、文字等表达方式,清晰、准确地传递地震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灾害,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观念。

2. 增进学生对地球科学探究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科学精神。

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尊重科学的态度,提高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理学科选修课程,结合地震相关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和思考,但地震知识相对薄弱。

教学要求:课程设计需注重直观性、实践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震知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地震成因与分类:讲解板块构造理论,介绍地震的成因、分类及特点,关联课本第三章第二节内容。

2. 地震波及其传播:阐述地震波的定义、分类和传播特性,结合课本第四章第一节内容,进行实例分析。

3. 地震测震仪器:介绍测震仪器的发展、种类和工作原理,关联课本第四章第二节内容。

4. 地震烈度与震级:讲解地震烈度与震级的概念、区别及联系,运用课本第四章第三节内容,进行实际案例分析。

5. 地震预警与预防:分析我国地震预警和预防体系,探讨地震预警方法及措施,结合课本第五章内容进行讲解。

6. 地震自救互救知识:传授地震发生时的应急处理方法、自救互救技巧,结合课本附录内容进行实践操作。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地震成因与分类,地震波及其传播第二课时:地震测震仪器,地震烈度与震级第三课时:地震预警与预防,地震自救互救知识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本内容,有序安排教学进度,使学生在掌握地震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课程设计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课程设计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目的“地球物理”课程设讣中地震资料解释部分实验是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和操作技术相结合的实验。

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为以后参加科研生产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实验的具体LI的:1.加深对《地震资料解释》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提高综合应用地震、钻井/测井和地质知识的能力。

3.了解地震资料解释系统软件进行层位和断层解释的步骤流程。

4.掌握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技能,提高地震资料解释操作能力。

5.能在地震剖面上识别一些典型的地质现象。

二、课程设计原理地震资料解释是将地震信息转换成地质信息。

核心就是依据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和地震信息,应用地震勘探原理和地质基础理论,赋予其明确的地质意义和概念模型。

地震解释的发展阶段:地震构造解释阶段一一在构造地质学和地震成像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确定地下主要反射界面的埋藏深度,落实和描述地下岩层的构造形态特征,为钻探提供有力的构造圈闭是其主要LI的;地震沉积解释阶段一一以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思想方法)为基础,以落实隐蔽油气藏、描述地下储层空间儿何形态为主要LI的:地震资料综合解释阶段一一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综合一切可能获得的资料(包括地质、钻井、测井以及地球化学和其他地球物理资料),合理判断和分析各种地震信息的地质意义,以达到精确重现地下地质情况。

构造解释的主要内容:包括剖面解释、空间解释、综合解释。

剖面解释是构造解释的基础,主要在时间剖面上进行,剖面解释的主要任务是在时间剖面上确定断层、构造、不整合面和地质异常体等地质现象。

剖面解释还包把时间剖面转换成深度剖面,为局部构造和区域构造发展史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

包括基干测线对比、全区测线对比、复杂剖面解释。

空间解释主要是指断层的平面组合、构造等值线的勾绘、等深度构造图和地层等厚度图的制作等。

即要把各条剖面上所确定的地质现象在平面上统一起来,这样才能较全面地反映地下构造的真实形态,也是构造解释的最终成果。

《地震学》教学大纲

《地震学》教学大纲

地震学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010334Z10课程名称:地震学/ Seismology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学时/学分:40/2.5,其中8个课时为实验教学先修课程:固体地球物理学,地球物理学概论适用专业:地球物理学,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参考教材:1,Perter M. Sheare,《Introduce to Seismolog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傅淑芳,《地震学教程》,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出版3,刘斌,《地震学原理及应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品教材4,周仕勇,许忠淮,《现代地震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地震学是地球物理学中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是关于地震波在地球介质中的产升、传播、接收和解释理论的一门学科。

它是基于地震波理论并结合地震波观测开展震源、地震减灾和地球内部结构探测方法研究的一门科学,是地球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尤其是近年来,中国经历了几次大的地震事件,对中国的人口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所以通过地震波的学习,从而了解地球内部介质结构,理解地震震源的发生机制,对地震减灾有初步的认识,进而降低地震对人类带来的灾害,探测地球内部的深部资源。

所以学习地震学对于地球物理专业的学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探测地球的重大意义。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知识: 掌握地震波在地球中的传播方式、地震波的波动方程、地震波的种类以及地震波在地球每一层中的速度结构信息等;认识不同地震波的震动方式和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天然地震波的提取以及地震学波数据处理软件Sac和地震图作图软件GMT的代码编写。

能够计算地震波中的震级和震源位置。

能力:具有分析地震波波形,指出地震波的类型的能力;能够根据公式计算地震波的震级和震源位置的能力;具有利用地震波数据了解地下结构信息的能力。

素质:能够独立科研,又具有团队合作精神,适应竞争学会自我学习;具有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的承受能力及科学的工作心态。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教材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教材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教材地震这玩意儿,可真是个让人又怕又不得不研究的“大怪兽”!咱今天就来好好聊聊怎么搞定它的资料综合解释,这就好比是破解一个超级复杂的谜题。

您想想,地震波在地下到处乱跑,就像一群调皮的孩子,到处乱窜还留下各种“线索”。

我们要做的呢,就是从这些乱糟糟的线索里找出规律,弄清楚地下的情况。

比如说,地震资料就像是一幅拼图,只不过这拼图的碎片可不是整整齐齐的,有的大有的小,有的还变形了。

我们得有一双火眼金睛,能分辨出哪些碎片能拼在一起,哪些是干扰项。

再打个比方,解释地震资料就像是侦探破案。

每一个小波动,每一个异常的信号,都可能是关键的“证据”。

我们要仔细分析,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小细节。

那怎么才能做好这个综合解释呢?首先得把基础打牢,各种地质知识、物理知识都得懂。

就像盖房子,地基不稳可不行。

您说是不是?然后呢,还得学会用各种软件工具,这就像是战士要有趁手的武器,才能打胜仗。

面对海量的数据,可不能乱了阵脚。

要学会分类整理,就跟整理自己的衣柜一样,把不同的衣服放在不同的格子里。

而且啊,要有耐心,不能看到数据多就头疼,这可不是能偷懒的事儿。

有时候,一个小的异常可能会让您误入歧途,就像在森林里走错了路。

这时候就得赶紧调整方向,重新寻找正确的路径。

还有啊,得多和同行交流。

三个臭皮匠还顶个诸葛亮呢,大家一起讨论,说不定就能有新的思路,新的发现。

总之,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但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像勇敢的探险家一样,不怕困难,不怕麻烦,就一定能揭开地下的神秘面纱,为防震减灾、资源勘探这些大事儿出一份力!您说,这多有意义啊!。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课程教学大纲.docx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课程教学大纲.docx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课程教学大纲—、基本信息中文名称: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英文名称: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 of Seismic Data开课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课程编码:3504007020属性:课程设计学分:2 总周数:2 理论学时:0 上机学时:40适用专业:资源勘査工程先修课程:3411001030 构造地质学3504001040 地震勘探物探教研索朱仕军资源与坏境学院学术委员会教学院长:丿寥明光制定(修订)时间:2013年3月二、目的与任务及能力培养开设本课程设计是为了促进理论与实际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地震勘探工作奠定坚实基础;通过实际资料的解释,强化学牛.対时间剖面的对比和勾绘地震构造图两人基本功的训练。

三、基本要求1、掌握地震剖血的层位标定、対比和时间剖血上有效波和各种特姝波的识别;2、能対地震反射标准层作较准确的波形特征描述、対地震剖血作较合理的地质解释;3、熟悉地震构造图的编制流程,并能结合地质、测井等知识对地震构造图作出较合理的综合地质解释。

4、在课程设计中,每一组的组长要认真负责,组员要很好的配合,充分发挥、施展出各自的能力。

5、一定要充分消化实习指导书。

四、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设计内容(10天)向学生提供某一区块与地震构造解释启关的地质、测井、地震资料的基础上,分组完成该工区的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重点:层位引进、时间剖而对比、勾绘地震构造图。

难点:较合理地对比时间剖面和进行断点的平面组合。

课程设计要求:每纽解释时间剖面一套;每位学牛独立完成该工区某一反射标准层的对比追踪、勾绘出相应的地震构造图、并编写实习报告一份。

具体学时安排:1、准备工作(1天)冃的与耍求:了解解释工区资料情况,充分消化实习指导书具体耍及工作任务,完成解釋前的准备工作。

重点:解释前的准备工作难点:充分消化实习指导巧具体要及工作任务2、拟定具体解释方案后,开始对比解释工作(1天)冃的与要求:根据构造解释工作要求及工作步骤,结合组内学生情况拟定解释方案。

地震解释大作业教学大纲2周

地震解释大作业教学大纲2周

地震勘探野外生产实习基地一、基本情况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物探公司位于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中部,在湖北省潜江市内。

公司是以石油地球物理勘探为主的生产、科研单位。

公司目前拥有12支勘探施工队伍,1466名员工,其中国家甲级地震队4个,甲级重磁力队、甲级电法队、测量队各1个。

40多年来,他们转战大江南北,为我国的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做出了积极贡献。

1991年,被地质矿产部、国家计划委员会、人事部、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地质勘查功勋单位”。

公司有较强的生产能力,常年工作量一般为:平原水网地区二维2500千米,三维360平方千米;山地沙泥岩露头区二维1000千米、10000炮,灰岩露头区二维300千米、7500炮;重力5000个物理点,在地电磁测深400个物理点,EMAP80千米;具有5000米以上VSP测井能力;年处理地震资料15万标准千米,地震、地质综合解释12万标准层千米,非地震处理解释重力5000个物理点、大地电磁测深400个物理点。

公司在国内物探市场以技术优物探实习基地可控震源车良、信守合同和重视质量而享有良好的声誉。

我校于2003年5月在江汉油田物探公司成立地震勘探野外生产实习基地。

二、实践教学目的和内容(一)课程的目的与要求1.目的:全面认识地震勘探野外工作的内容与方法,初步学会看野外监视记录,学习地震队工作人员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为石油物探事业奋斗终身的思想。

2.要求:⑴工作认真负责,服从地震队领导和带队教师的领导,遵守地震队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指导教师规定的纪律,虚心向工人同志学习。

⑵注意安全,在野外工作时,一切必须按规定程序完成,同时要注意保密工作。

⑶按照实习内容所规定,深入到各班组,全面了解各项内容,实习结束时每人上交一份实习报告。

(二)实习内容与时间安排1.实习动员: 0.5 天①指导教师与学生见面。

②讲述实习的意义、内容、安排与要求。

2.野外施工总体设计: 2 天请地震队有关技术人员作专题报告,介绍施工工区内的地震地质条件与概况,施工设计方案及技术要求。

《地震勘探数据处理与解释》课程教学大纲

《地震勘探数据处理与解释》课程教学大纲

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该课程授课对象是勘查技术专业(卓越班)的本科生。

课程主要包括地震资料数据处理和解释两大部分。

地震勘探数据处理部分包含常规处理、目标处理和特殊处理。

地震勘探数据解释部分包含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地震解释的基本方法、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和地震资料的沉积解释。

2.设计思路:地震勘探是钻探前勘测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重要手段,在煤田和工程地质勘查、区域地质研究和地壳研究等方面,也得到广泛应用。

地震勘探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点且发展迅猛。

因此,该课程除了介绍地震勘探数据处理和解释的常规方法外,还会将当前该领域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分专题进行介绍,并结合大量实例加以说明,力争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学生掌握现代地震勘探数据处理和解释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地震勘探数据处理和解释为专业知识教育层面课程,是勘查技术与工程本科专业最基础的专业课程群组成部分,选修学生应具备的扎实数理基础和高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及掌握现代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数据处理基础等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基本技能。

先修课程为:地震勘探原理。

- 1 -二、课程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掌握地震资料数据处理和解释的基本原理及相关处理软件等方面的知识;达到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科学思维和科学实践训练目标;了解该课程以及相关课程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地震资料数据处理和解释研究与开发的能力,提高运用课程知识能力、分析与设计方案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三、学习要求该课程涉及到大量地震勘探术语和原理,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地震勘探理论基础和地质学基础。

学生应该在课前进行预习,按时上课并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作业典型案例分析,课下认真完成作业,还需查阅相关参考书和文献帮助自己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了解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

四、教学进度- 2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1]地震资料数据处理,刘怀山、童思友编著,出版社,2013年第1版[2]地震数据分析,伊尔马兹,刘怀山等译,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年第1版[3]地震数据处理,伊尔马兹,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年第1版[4]地震资料数据处理,董泽斌、吴良元,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年第1版[5]地震勘探资料数字处理方法,牟永光,石油工业出版社,1980年第1版[6]地震勘探原理,陆基孟,石油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版[7]地震地质综合解释教程,孙家振,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8]储层地震预测理论与实践,赵政璋、赵贤正、王英民编,科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六、成绩评定(一)考核方式 E :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3 -七、学术诚信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74190110
课程中文名称:地震资料解释
课程英文名称:Seismic Interpretation
学分:2.0 周学时:1.5-1.0
面向对象:
预修要求:地层学、构造地质学、海洋沉积学、地球海洋物理学
一、课程介绍
(一)中文简介
《地震资料解释》是海洋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总目标是结合地震资料解释实习课,使学生能够理解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掌握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层序地层、构造和地震相分析等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方法。

(二)英文简介
“Seismic Interpretation”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the students majored in Marine Science. In combination with associated practice course, the students who attend this course would: (1) understand the fundamentals and basic concepts in interpreting the seismic data; (2) master basic skills and methodology to analyze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y, structure and seismic facies in the subsurface with complex geological conditions.
二、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程系统学习,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地震地质解释的地球物理基础和地震地质解释方法;学会应用地震资料进行地质解释的技能;了解地震资料地质解释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二)可测量结果
(1)掌握沉积层序的概念、沉积层序的边界类型、层序划分的原则和方法,能在地震剖面
上进行层序划分;正确理解地震反射的年代地层意义;
(2)掌握在复杂断裂、褶皱、侵入体等构造条件下进行地震反射界面对比解释的方法,了解拉张、挤压、剪切以及底辟构造背景下的典型构造样式的地震响应模式以及地震剖面上的构造活动时期分析方法;
(3)正确理解地震相的概念,掌握主要地震相参数的类型及其地质意义,能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和划分不同地震相并进而对整个工区进行地震相分析;掌握地震相向沉积相转换的原则及步骤;
三、课程要求
(一)授课方式与要求
授课方式:a. 教师授课(讲授核心内容,归纳总结、提示今后内容,1学分,16学时);b. 课后阅读(根据授课内容推荐参考资料和文献,分小组进行阅读和讨论,撰写课程论文);c.课堂讨论(根据课后阅读结果,分小组进行课程报告并由此展开交流); d.期末的开卷考试。

与此课配套的有一门实验课程(地震解释工作站上的地震资料解释实训,1学分,32
学时);
课程要求:熟悉并掌握地震资料解释基本理论知识,培养思维表达及团队协作精神,提高科学文献尤其是英文文献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形成利用地震资料开展各种地质解释研究的兴趣。

(二)考试评分与建议
期末开卷考试成绩占60%,课堂表现(包括出勤率、上课积极性等表现)占20%,课程作业(包括平时阅读、课程论文及报告)占20%。

(考试在课外进行)
四、教学安排
教学内容包括4章的理论教学内容。

其中,理论教学16学时,在与课堂教学同时,穿插有在地震解释工作站上进行的地震解释实习32学时,课堂理论教学的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如下:
课程教学内容及对学生学习的要求
五、参考教材及相关资料
1.教材
(1)《地震资料地质解释》,自编(试用本),2016年完成
(2)《地震资料地质解释习题与实训指导书》,2016年完成
2.主要参考资料
(1)《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方法》王永刚编著者,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出版年度2012,第1版。

(2) Exploration Seismology, R. E. Sheriff, L. P. Geldart, [US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3) Practical Seismic Interpretation,[USA] Michael E.Badley,1985
六、课程教学网站:
将通过校内网络提供必要的课件和文字材料链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