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临床指导原则(版)解读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一、前言抗菌药物是临床治疗细菌性感染的重要手段,合理、有效地使用抗菌药物对于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降低耐药性具有重要意义。
为指导临床医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制定本指导原则。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1. 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 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或耐药,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下简称药敏)的结果而定。
因此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住院病人必须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门诊病人可以根据病情需要送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再根据结果调整用药。
3.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的选用应根据病原菌种类、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药物耐受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
首先,应选择对病原菌有较强抗菌活性的药物;其次,考虑药物在感染部位的浓度和分布,确保药物能达到有效的抗菌浓度;再次,注意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避免药物相互作用;最后,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肝肾功能、过敏史等个体差异。
4.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应严格掌握指征,主要包括:手术患者术前、术后预防性应用,以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心内膜炎、骨髓炎等严重感染患者,为预防感染扩散;长期留置导尿管、呼吸机等侵袭性操作患者,为预防相关感染;以及特殊病原菌感染的高危人群。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1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在医学领域,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病症的重要手段之一。
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对
于患者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因此,合理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于临床医生至关重要。
1.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在确定使用抗菌药物时,首先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需结
合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过敏史等因素进行考量,尽量选择对患者适用且能有效治疗感染的药物。
2. 个体化治疗原则
不同患者对抗菌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不同,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该实行个
体化治疗原则。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剂量和疗程的调整,以达到最佳疗效。
3. 注意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
临床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4. 合理使用联合用药
在某些情况下,单一抗菌药物可能无法完全覆盖感染的病原体,需要联合用药
来增强疗效。
临床医生在选择联合用药方案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药物相互作用进行综合考虑,确保疗效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5. 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的滥用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进而影响治疗效果。
临床医生在使
用抗菌药物时应遵循合理使用原则,严格按照指导原则选择药物和剂量,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结语
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病症的重要工具,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
至关重要。
临床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上述指导原则进行合理选择和应用,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ppt讲解版
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
抗假单胞菌 ? -内酰 胺类(头孢他啶、头孢吡肟、 内酰胺类 /? - 内酰胺酶抑制剂、碳青霉烯类等)
类或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
?±氨基 糖苷
第27页,共43页。
各类细菌性感染的经验性抗菌治疗原则
社区获得性肺炎
不同人群 青壮 年、无基础疾病患者 流
老年人或有基础疾病 患者
表 4 - 5 不同人群社区获得性肺炎初始经验治疗
治疗 1.青霉素为首选,或口服阿莫西林,疗程均为 10 天。 2.青霉素过敏患者可口服四环素或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的应用应参照当地药敏情况。 3.其他可选药有口服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疗程 10 天,但不能用于有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史 的患
者。
第20页,共43页。
各类细菌性感染的经验性抗菌治疗原则
急性细菌性中耳炎
第14页,共43页。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五)疗程 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 退后 72~96 小时,有局部病灶者需用药至感染灶控制或完全 消散。
第15页,共43页。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六)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 况时有指征联合用药。 1.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2.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 感染,2 种及2 种以上复数菌感染,以及多重耐药菌或泛耐 药菌感染。
第22页,共43页。
各类细菌性感染的经验性抗菌治疗原则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本病以病毒感染多见,多数病例为自限性,少数病例可由肺炎支原体、百日咳博德特菌或肺 炎衣原体引起,此时可给予抗菌药物治疗,以下情况可予抗菌药物治疗:75 岁以上的发
抗菌药物临床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指导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明确应用指征:抗菌药物的应用应基于明确的感染证据,如细菌培养结果、临床表现等。
对于没有明确感染证据的情况,应避免使用抗菌药物。
2. 合理选择药物: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根据病原体的种类、药敏试验结果以及药物的抗菌谱、药动学特点、不良反应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优先选择窄谱、高效、低毒、价廉的药物,避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3. 确定用药剂量和疗程:用药剂量和疗程应根据病原体的种类、病情严重程度、患者的肝肾功能等因素进行调整。
一般情况下,用药剂量应足够,疗程应足够长,以确保病原体被彻底清除。
4. 遵循用药原则: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遵循“早期、足量、足疗程、联合用药”的原则。
同时,应避免滥用抗菌药物,如过度使用、频繁更换药物等。
5. 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
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6. 遵循药物相互作用: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药
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的配伍禁忌、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等。
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导致的不良反应或药效降低。
总之,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应遵循科学、规范、合理的原则,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同时,医生和患者都应加强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理解,共同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最新)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最新)按照2022年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定的培训课件。
新华医院曹玉凤按照2022年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定的培训课件。
内容提纲抗菌药物的概况《指导原则》起草的背景《指导原则》的具体内容我院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分析按照2022年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定的培训课件。
《指导原则》涉及的范围主要限于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物,不包括病毒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治疗药物按照2022年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定的培训课件。
一、抗菌药物概述按照2022年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定的培训课件。
抗菌药物的概述磺胺类(百浪多息)1935年Domagk发现百浪多息对链球菌感染的小鼠有保护作用,后者成第一个抗细菌感染的药物应用于临床。
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开创了化学治疗的新纪元使死亡率很高的细菌性传染疾病得到控制。
按照2022年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定的培训课件。
1928年Fleming发现青霉素,1941年上市,标志着人类进入抗生素时代按照2022年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定的培训课件。
抗菌药物的大爆发1928年青霉菌。
1935年百浪多息1940年提纯青霉素,并用于临床。
1940~1950年链霉素(1944),氯霉素、多粘菌素(1947),金霉素(1948),土霉素(1950),红霉素(1952),卡那霉素(1957),利福霉素(1957)1959年分离提纯出青霉素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
1960~1970年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竹桃霉素、螺旋霉素、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及林可霉素等问世。
1970~1980年半合成青霉素问世,推出酰脲类青霉素,头孢菌素迅速发展。
硫霉素被发现,同时第一个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问世1980~1990年第三代头孢菌素,新型ß-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迅速发展。
1980~2000年新型ß-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头孢烯类,碳青霉烯类,ß-内酰胺酶抑制剂,口服高效头孢菌素等问世。
版与版抗菌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区别解读[可修改版ppt]
此外,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ANC≤0.1×109/L)持 续时间超过7 天的高危患者和实体器官移植及造血干细胞 移植的患者,在某些情况下也有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指征, 但由于涉及患者基础疾病、免疫功能状态、免疫抑制剂等 药物治疗史等诸多复杂因素,其预防用药指征及方案需参 阅相关专题文献。
预防感染种类抗 预防用药对象 菌
药物பைடு நூலகம்择
脾切除后菌血症
① 脾切除后儿童
② 患镰状细胞贫 血和地中海贫血 儿童(功能无脾)
定期接种肺炎链球菌、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和 四价脑膜炎奈瑟菌疫苗
﹤5岁:每日阿莫西林或青霉素V口服,直到满5岁 ≥ 5岁:每日青霉素口服,至少1年
根据年龄定期接种上述疫苗
﹤5岁:每日青霉素V口服,直到满 5岁 ≥ 5岁:每日青霉素口服,有人建议至少用药至 18岁 出现发热时可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或头孢呋辛 青霉素过敏者可予TMP/SMZ或克拉霉素
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 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
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留置导尿管、留置深静脉导管以及建立人工气道
患者。
(包括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口)患者。
抗菌药物在预防非手术患者某些特定感染中的应用 (新增)
附录1 抗菌药物在预防非手术患者某些特定感染中的应用
抗菌药物在预防非手术患者某些特定感染中的应用
预防感染种类抗 预防用药对象 菌
药物选择
新生儿淋病奈瑟 每例新生儿 菌或衣原体眼炎
四环素或红霉素眼药水滴 眼
肺孢菌病
① 艾滋病患者CD4细胞计数<200/mm3 SMZ / TMP 者
②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实体器官移植受者
2024抗菌药物指导原则最新版
2024抗菌药物指导原则最新版2024抗菌药物指导原则是根据当时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成果,由专家们制定出的指导原则。
这些原则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正确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必要的使用和滥用抗菌药物的现象,从而减少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展。
这些指导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根据病原体的类型和临床表现,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并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情况确定给药途径、剂量和疗程。
临床医生应该在临床实践中积极遵守这一原则,并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调整。
2.非抗菌药物治疗。
在一些情况下,抗菌药物不是首选的治疗方式,因为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副作用或对身体的其他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应该选择其他非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并在必要时监测治疗的疗效和副作用。
3.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
在一些情况下,联合应用两种或多种抗菌药物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生。
然而,联合应用也可能增加治疗的副作用和成本。
因此,医生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否需要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并合理选择联合药物的种类和剂量。
4.抗菌药物的选择。
根据病原体的敏感性和临床特点,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在做出选择时,应该考虑到药物的抗菌谱、耐药性情况、制剂的可行性和患者的药物过敏史等因素,并权衡药物的效果和副作用。
5.遵循抗菌药物使用的规范。
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该遵循相关的规范和指导,包括准确的诊断和监测标准、药物的正确给药途径和剂量、疗程的准确计算和质量的控制等。
此外,医生还应该定期进行抗菌药物使用的评估,以及监测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综上所述,2024抗菌药物指导原则主要是针对抗菌药物的使用和选择给出了指导和建议。
这些原则的目的是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必要的使用和滥用抗菌药物的现象,并减少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生。
医生和患者应该共同遵守这些原则,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在现代医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滥用也成为临床医学中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
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会导致耐药菌株的增加,使得原本有效的抗菌药物变得无效,因此应该采取一系列准则来指导抗菌药物的使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以便医务人员进行有效的抗菌治疗。
1. 选择正确的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选择应该基于病原菌的类型和药敏试验结果。
药敏试验旨在确定哪些抗菌药物对某种细菌有效,从而确定最佳治疗方案。
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医务人员应仅使用真正需要的药物,而不是决策上的任意选择或凭经验。
2. 药品剂量和用法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用法应该根据病人的体重、药物代谢及其临床病理状态来进行调整。
所需的初始剂量应杀死致病菌并达到治疗效果,而过量的剂量会增加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
3. 抗菌药物使用时长抗菌药物的使用应基于确诊的疾病或感染的严重程度,其使用时间应根据药敏试验和临床监测给出指导(如对症使药),而不是根据惯例用药时间。
如果病人的病情好转,应考虑缩短用药时间。
半数有效治疗的时间是治疗时间的标准。
若情况允许, 最好能启用短疗程抗生素。
4. 常见场合的抗菌药物使用手术前预防:手术前的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应该遵循基本原则,在切口之前30分钟到1小时内接受药物,维持血药浓度。
另外,不应将抗生素作为术中或术后预防治疗。
医院获得性肺炎(HAP)/ 机构获得性肺炎(VAP) :通常需先从呼吸机导管或纤维支气管镜的上气道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并基于累计抗菌剂量( AUC / MIC )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若经过48小时的治疗病情不见好转, 应重新评估治疗方案。
泌尿系统感染:非药物治疗措施,如水份往返、向患者展示如何正确清洁尿道,坚持排尿,以及消除尿路不同并发症,与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是一样重要的。
菌血症: 应及时进行药敏试验和细菌鉴定, 并根据患者的体重、全身感染严重程度等因素来调整抗生素的剂量,采用联合用药治疗(利用多种抗生素药物)等治疗方式。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是临床上常用的药物之一,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疾病。
但是,不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严重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以下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指导原则:1. 根据细菌药敏试验选择药物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应当进行细菌药敏试验,以确定感染的细菌种类及对药物的敏感性。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对感染细菌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避免不必要的使用。
2. 严格掌握用药途径和剂量在使用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严格掌握用药途径和剂量。
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调整药物的使用剂量,避免用药过量或过少导致疗效不佳或药物副作用。
3. 观察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疾病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如出现治疗效果不佳或药物不耐受的情况,应及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避免病情加重或产生严重后果。
4. 合理选择疗程时间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疾病时,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合理选择药物的治疗疗程时间。
避免过短或过长的治疗时间导致疗效不佳或提高细菌耐药性的风险。
5. 防止滥用抗菌药物为了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增加,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时应避免滥用。
医生在开具抗菌药物处方时应谨慎选择,并避免在治疗不需要的情况下过度使用抗菌药物。
6.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在使用抗菌药物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些药物可能会影响抗菌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导致疗效降低或药物副作用增加。
因此,在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时,应咨询医生或药师,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对治疗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结语总的来说,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必须严格按照指导原则合理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细菌耐药性的风险。
医生在开具抗菌药物处方时要慎重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避免不必要的使用,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在医疗实践中,抗菌药物的应用是保障患者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不仅可以有效治疗感染疾病,还可以减少药物滥用、抗药性产生等问题。
以下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指导原则:1. 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时,首先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原体类型、药敏试验结果以及患者的个体特征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
对于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应选用对感染病原体敏感的药物,同时考虑患者的肝肾功能、药物过敏史等因素。
2. 合理确定抗菌药物剂量在确定抗菌药物的剂量时,需考虑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情况。
剂量过低可能导致治疗失败,剂量过高则可能增加药物毒副作用的风险。
因此,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抗菌药物的剂量。
3. 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抗菌药物是双刃剑,过长或过短的使用时间都可能导致治疗失败或者药物滥用。
一般情况下,感染性疾病在治疗48-72小时后,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进展和病原体的耐药性情况来决定是否继续使用抗菌药物。
4. 定期评估疗效和药物耐受性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治疗的疗效和药物的耐受性。
如出现治疗失败或明显不良反应,应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案。
5. 强调多学科合作在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中,需要医生、药师、微生物学家等多学科专家的密切合作。
只有多学科的合作团队才能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抗菌药物的使用效果,并减少滥用和耐药性的发生。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包括选择适宜的药物、合理确定剂量、控制使用时间、定期评估疗效和药物耐受性、强调多学科合作等几个方面,希望医疗工作者在实践中遵循这些指导原则,确保抗菌药物的有效使用,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是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导原则。
由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可能会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因此制定合理的抗菌药物应用原则对于防止耐药菌株的出现、保护患者的健康非常重要。
首先,临床医生应充分了解和掌握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南和相关知识。
抗菌药物有其独特的药理学特性和药物动力学特性,临床医生应了解不同抗菌药物的适应症、不良反应、剂量调整、用药时间等相关信息,以确保正确使用。
其次,应根据病原菌的敏感性和特点进行合理选择。
在给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应先进行病原菌的培养和药物敏感性检测,以了解病原菌是否对其中一种抗菌药物敏感。
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史,同时结合抗菌药物的理化性质、抗菌谱、毒性等因素,选择最适合的抗菌药物。
另外,应合理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和剂量。
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坚持规定的剂量和用药时间,不可以自行减少或延长用药时间。
临床医生应严格遵守医院制定的用药规范和疗程,避免过早停药或过长用药,以免产生耐药菌株。
此外,应合理预防和处理抗菌药物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是使用抗菌药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临床医生应审慎选择抗菌药物,尽量选择毒性较小的药物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当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时,应及时调整或更换药物,以确保患者安全。
最后,应加强抗菌药物的监测和管理。
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抗菌药物使用监控系统,定期对临床医生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
同时,临床医生也应积极参与抗菌药物的管理工作,提高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正确使用的意识。
总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于预防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保护患者的健康非常重要。
临床医生应充分了解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南,选择适当的药物,并严格控制药物的使用时间和剂量,同时要注意预防和处理不良反应。
医院也应加强抗菌药物的监测和管理,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只有所有相关方面的合作和努力,才能有效地降低耐药菌株的产生,保障患者的健康。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4年版
1.选择抗菌药物的原则:根据病原菌的敏感性、药物的安全性和病患的使用经验等因素进行选择。
要选择能有效杀灭或抑制病原菌生长和复制的药物,且要尽量避免使用多种抗菌药物联合治疗。
2.指征的判断:根据不同感染部位和病情轻重等因素,判断是否需要应用抗菌药物。
一般来说,只有在确诊为细菌感染或极有可能是细菌感染时才需要应用抗菌药物。
3.抗菌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和药物相互作用: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时需要考虑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如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4.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法: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选择适当的剂量和给药方法。
要注意合理调整剂量和给药时间,以达到良好的药效和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5.抗菌药物的时机和疗程:治疗细菌感染需要在感染早期应用抗菌药物,避免延误治疗。
治疗疾病的疗程要足够长,以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不得过早停药。
6.养护使用抗菌药物:为了减少耐药性的发生,临床医生要严格按照药物的法定使用范围和用药原则,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要注意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避免过频、过量的应用。
7.药物监测和不良反应的处理:在应用抗菌药物期间,要及时对药物浓度进行监测,以保证疗效。
同时要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时处理并加以预防和控制。
8.社区抗感染共识:医生要积极参与社区抗感染工作,与相关部门合作,制定并推广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政策,减少感染的发生,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
以上是2024年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主要内容,通过遵守这些指南,医生可以更加合理地应用抗菌药物,减少药物的滥用和耐药性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保护患者的健康。
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一)抗菌药物的定义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agents)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含口服、肌注、静注、静滴等)的各种抗生素,通常指直接来源于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化学修饰衍生物和各种全合成抗菌药物。
前者如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糖(脂)肽类、利福霉素类、截短侧耳素类等抗生素,后者如磺胺药、喹诺酮类、噁唑烷酮类、硝基咪唑类、异烟肼等抗菌药。
此外尚包括本身没有或仅有微弱抗菌活性但能够显著增效其他抗菌药物活性的化合物,如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
本指导原则所涉及的抗菌药物,仅指具有抗细菌作用及抗细菌作用为主的药物。
(二)抗菌药物的应用与研究现状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青霉素诞生以来至七十年代末,抗菌药物研发取得了巨大成功,已经成为临床不可或缺的有效治疗药物,在感染性疾病治疗和预防中广为应用,大幅度地降低了感染性疾病的病死率,但同时也导致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增长,临床上出现了多重耐药、广泛耐药和全耐药的超级细菌。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促进了细菌耐药性的增长。
近年来,由于药物研发要求的提高和研发成本的不断上升,抗菌药物研发明显减缓。
进入二十一世纪,控制耐药菌感染和防控细菌耐药性成为抗菌药物研发和应用的主要目标,尤其如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万古霉素耐药屎肠球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等肠杆菌科细菌、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以及耐多药铜绿假单胞菌等所致感染。
抗菌药物的研发还囊括了难治性感染的治疗、重大疾病用药、公共卫生发展需求等方面,以满足目前尚无安全、有效治疗药物的临床需求。
(三)抗菌药物的临床试验抗菌药物的临床试验应遵循药物研发的基本规律,遵循《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的相关要求,通过进行临床药理学研究(如耐受性、药代动力学、药物相互作用等)、探索性临床治疗研究(如探索目标适应证、给药途径、给药剂量范围、给药频次和疗程等)和确证性临床治疗研究,最终确认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为药物注册、临床应用以及说明书的撰写提供充分依据。
抗菌药物临床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指导原则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病情时必不可少的药物之一,它们能够有效抑制和杀灭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
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当使用,导致了细菌耐药性的增加,使得很多抗生素已经失去了原本的疗效。
为了更好地指导医生和患者正确使用抗菌药物,保护公众健康,制定了一系列抗菌药物临床指导原则。
本文将从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选择原则和疗程原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1. 需要时使用: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病情的有效手段,但并不是所有感染病情都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病原体类型和药物敏感性等因素来判断是否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2. 合理使用: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该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并遵循药物的用法用量。
不可盲目自行购买和使用抗菌药物,更不能擅自中断治疗或随意改变用药方案。
3. 选择敏感性强的药物:根据临床试验和病原体药物敏感性测试结果,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优先选择对病原微生物敏感的药物,以增加治疗效果。
4. 个体化治疗:每个患者的病情和体质不同,抗菌药物的选择和用药方案也应该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1. 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药物:不同的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因此在选择抗菌药物时需要根据具体病原体类型进行选择。
2. 根据药物特点选择药物: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医生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用药史等因素来选择适合的抗菌药物。
3. 结合实际情况选择药物:在制定用药方案时,医生应该结合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病原体耐药性和用药经验等因素来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4. 注重疗效和安全性: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医生要平衡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对患者造成更多的伤害。
1. 按时完成疗程:在使用抗菌药物时,患者应该按时按量完成整个疗程,不可随意中断治疗。
过早停药可能导致感染再次复发或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指导原则
• 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 菌药物
•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或放 射、超声等影像学结果,诊断为细菌、真 菌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结核 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 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 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 物。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临 床或实验室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 病毒性感染者,均无应用抗菌药物指征。
•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指导原则
• 一、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 (一)预防用药目的 • 预防特定病原菌所致的或特定人群可能发
生的感染。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指导原则
• (二)预防用药基本原则
• 1.用于尚无细菌感染征象但暴露于致病菌感染的高危人群。 • 2.预防用药适应证和抗菌药物选择应基于循证医学证据。 • 3.应针对一种或二种最可能细菌的感染进行预防用药,不宜盲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指导原则
• 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只限于少数情况:
• ①全身给药后在感染部位难以达到有效治疗浓度 时加用局部给药作为辅助治疗(如治疗中枢神经 系统感染时某些药物可同时鞘内给药,包裹性厚 壁脓肿脓腔内注入抗菌药物等);
• ②眼部及耳部感染的局部用药等;
• ③某些皮肤表层及口腔、阴道等黏膜表面的感染 可采用抗菌药物局部应用或外用,但应避免将主 要供全身应用的品种作局部用药。局部用药宜采 用刺激性小、不易吸收、不易导致耐药性和过敏 反应的抗菌药物。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较易 产生过敏反应的药物不可局部应用。氨基糖苷类 等耳毒性药不可局部滴耳。
目地选用广谱抗菌药或多药联合预防多种细菌多部位感染。 • 4.应限于针对某一段特定时间内可能发生的感染,而非任何时
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引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和滥用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寻找新的抗菌药物和合理应用现有药物已成为当务之急。
抗菌药物临床研究作为新药开发和合理用药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抗菌药物临床研究的指导原则。
一、抗菌药物临床研究的伦理原则1.尊重个体权益:抗菌药物临床研究应遵循人体伦理原则,保护参与者的权益,包括知情同意、自愿参与、隐私保护等。
2.不利受益原则:研究设计应明确标明可能的风险和不良反应,并确保有充分的保护措施,不能将受试者处于不必要的风险之中。
3.公正原则:抗菌药物临床研究应合理选择研究人群,研究结果应公正可靠,不能有选择性地报道结果。
二、抗菌药物临床研究设计原则1.随机对照实验:抗菌药物临床研究应采用随机对照实验设计,以减少实验偏倚并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2.剂量确定:研究过程中应根据科学原理确定药物的最佳剂量,包括最佳给药途径、疗程长度等,以达到最佳疗效和最小毒副作用。
3.安全性评估:抗菌药物临床研究应注重对药物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包括不良反应监测、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确保研究过程的安全性。
三、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数据分析和评价原则1.效果评价:抗菌药物临床研究应通过严格的数据分析方法和研究设计,评估药物的疗效和效果,包括临床疗效、微生物敏感性等指标。
2.安全性评估:应对药物的不良事件进行及时监测,并进行合理评估和处理,确保药物在临床使用中的安全性。
3.经济性评价:抗菌药物临床研究也应注重对药物的经济性进行评价,包括药物的成本、效果与成本的关系等,以指导临床决策和合理用药。
四、抗菌药物临床研究合理用药原则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只应用于确诊或高度怀疑有细菌感染的患者,并遵循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进行合理的抗菌治疗。
2.多学科合作:抗菌药物临床研究应强调多学科的合作与沟通,包括临床医生、药师、微生物学家等专业人员的参与,以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是指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其在临床上的应用需严格遵循指导原则。
本文将详细介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包括目的、适应证、禁忌证、给药方式、特殊情况下的应用、疗程及注意事项等方面。
抗菌药物的应用目的为治疗细菌感染,缓解患者症状,改善病情。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感染部位、感染病原体类型等因素,综合考虑后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医生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明确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包括感染部位、感染病原体类型及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禁忌证则包括过敏史、严重肾功能不全等。
根据评估结果,医生可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选择抗菌药物时,医生应根据感染病原体类型、感染部位及患者状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在药品选择上,应优先考虑抗菌谱广、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的药物。
同时,应充分考虑患者耐药性及药物经济成本等因素。
给药剂量和方式需遵循药品说明书的规定,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进行适当调整。
一般情况下,抗菌药物的使用疗程较长,患者应按照医生的要求按时服药。
在特殊情况下,如患者过敏、严重肾功能不全等,医生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对于过敏患者,应避免使用致敏药物;对于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应选择对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
抗菌药物的疗程应根据实际病情来定,同时考虑药物半衰期、肾功能、年龄等因素。
一般情况下,抗菌药物使用至患者症状缓解、感染指标恢复正常后即可停药。
但若患者病情较重或存在耐药性感染,医生可适当延长疗程。
遵循医嘱: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遵循医生的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切勿随意更改剂量或停药。
定期复诊:患者应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进行复诊,以便医生能够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不良反应监测:若在使用抗菌药物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如发热、恶心、腹泻等,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耐药性监测: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可能导致菌种耐药性的产生,因此,在用药过程中应定期进行耐药性监测,以确保证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2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原则
❖根据手术具体情况综合考虑 ❖选用有效、针对性强、安全、使用方孢过敏者:G+菌可用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或克林霉素;
G-杆菌可用氨曲南、磷霉素或氨基糖苷类 ❖针对MARS选用万古霉素预防感染时,应严格控制用药持续时间 ❖不应随意选用广谱抗菌药物作为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3、我们根据什么 决定围手术期是 否使用抗菌药物?
❖ 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1分) ❖ 手术持续时间(1分) ❖ 感染发生机会、后果严重程度(1分)
❖ 预防效果循证医学证据(1分)
❖ 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1分)
18
2.2.2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 手术切口类别
切口类别
Ⅰ类切口(清洁手 术)
Ⅱ类切口(清洁- 污染手术)
实验室暴露于布鲁菌 高危者(接触量多) 低危者(接触量少)
妊娠妇女 实验室暴露于鼠疫耶尔森菌
多西环素+利福平 每周2次血清试验,转阳时开始用药, 方案同上
SMZ / TMP±利福平
多西环素或SMZ / TMP
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 ≤0.1×109/L)持续时间超过7天的高危患者 和实体器官移植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在某些情况下也有预防用抗 菌药的指征。
③ 孕妇有以下情况之一者:<37周早产; 羊膜早破≥18小时;围产期发热,体温38℃ 以上者;以往出生的新生儿有该菌感染史者
13
青霉素G
氨苄西林
青霉素过敏但发生过敏性休 克危险性小者:头孢唑啉
青霉素过敏,有发生过敏性 休克危险性:克林霉素或红 霉素
2.2.1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实验室相关感染
❖ 常见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
神经外科
手术名称
切口类别(可能的污染菌) 抗菌药物选择
脑外科手术(清 Ⅰ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
洁,无植入物)
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脑外科手术(经 Ⅱ 金黄色葡萄球菌,链
鼻窦、鼻腔、口
球菌属,口咽部厌氧
咽部手术)
菌(如消化链球菌)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MRSA感染高 发医疗机构的高危患者可用(去甲) 万古霉素
流脑流行时①托儿所、部队、学校中的密 利福平(孕妇不用)
切接触者,②患者家庭中的儿童
环丙沙星(限成人)
头孢曲松
流感嗜血杆 菌脑膜炎
① 患者家庭中未经免疫接种的≤4岁儿童 ② 有发病者的幼托机构中≤2岁未经免疫的儿 童 ③ 幼托机构在60天内发生2例以上患者,且入 托对象未接种疫苗时,应对入托对象和全部工 作人员预防用药
给药方案
给药途径:大部分为静脉输注,仅有少数为口服给药。 给药时机:
• 静脉输注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
药
• 万古霉素/氟喹诺酮类需输注较长时间,在手术前1~2小时开
始给药
25
2.2.2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给药方案
维持时间:覆盖时间包括手术全过程 • 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给药一次 。 • 手术时间>3小时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2倍以上,或成人出血 量超过1500ml,术中应追加一次。 • 清洁手术预防用药不超过24小时,心脏手术可视情况延长至48 小时。 • 清洁-污染手术和污染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污染手 术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
Ⅳ类切口(污秽-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感染手术)
19
而目前我国在病案首页中将手术切口分为Ⅰ、Ⅱ、Ⅲ 类, 参考本指导原则时应注意两种分类的区别 • Ⅰ类相当于本指导原则中Ⅰ类 • Ⅱ类相当于本指导原则中Ⅱ、Ⅲ类 • Ⅲ类相当于本指导原则中Ⅳ类 • 病案首页0类系指体表无切口或经人体自然腔道进行 的操作以及经皮腔镜操作,其预防用药参考附录3 “特 殊诊疗操作中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建议”
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率
15
有奖问答(4分)
2、预防手术部位 感染包括哪些? 不包括哪些?
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 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 感染(2分)
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 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2分)
16
2.2.2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原则
手术切口类别
手术创伤程度 用
4
2.1、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
细菌性感染
取标本培养
无法取标本
经验治疗
阳性结果
阴性结果
+
治疗反应
调整方案
5
➢感染部位 ➢基础疾病 ➢发病情况 ➢发病场所 ➢既往抗菌药用 药史及其治疗反 应
➢当地细菌耐药 性监测数据
2.1、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品种选择 有病原学检查结果:尽可能选择针对性强、窄谱、 安全、价格适当的抗菌药物。 经验治疗者:根据可能的病原菌及当地耐药状况 选用抗菌药物。
20
2.2.2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预防用药适应证
➢清洁手术(Ⅰ类切口):
• 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 但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
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 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 颅手术、心脏手术等; 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 人工关节置换等; 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 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
附录1 抗菌药物在预防非手术患者某些特定感染中的应用
预防感染种类抗 预防用药对象 菌
药物选择
风湿热复发
①风湿性心脏病儿童患者
苄星青霉素
②经常发生链球菌咽峡炎或风湿热的儿童 青霉素V
及成人
感染性心内 膜炎
流行性脑脊 髓膜炎
心内膜炎高危患者,在接受牙科或口腔操 阿莫西林或氨苄西林
作前
青霉素过敏用克林霉素
8
2.2、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2.2.1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原则
❖ 以下情况原则上不应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 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 ❖ 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等患者; ❖ 留置导尿管、留置深静脉导管以及建立人工气道(包括气管
插管或气管切口)患者。
6
2.1、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 给药途径
对于轻、中度感染的大多数患者,应予口服治疗。 仅在下列情况下可先予以注射给药 :
➢ 不能口服或不能耐受口服 ➢ 病情影响口服吸收 ➢ 抗菌谱合适但无口服剂型 ➢ 需迅速达到高药物浓度 ➢ 感染严重、病情进展迅速,需紧急治疗 ➢ 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差
14
2.2.2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 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 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特制订“术前其他部位感染 及术后切口感染需使用抗菌 药物的I类切口患者统计表” 内网—药剂科—2015年I类
7
2.2、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2.2.1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原则
用于尚无细菌感染征象但暴露于致病菌感染的高危人群; 适应证和药物选择应基于循证医学证据; 预防针对一种或二种最可能细菌,不宜盲目选用广谱或多药 联合预防多种细菌多部位感染; 限于针对某一段特定时间内可能发生的感染; 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纠正者,药物预防效果有限,应权衡利 弊决定是否预防用药;
根据年龄定期接种上述疫苗 ﹤5岁:每日青霉素V口服,直到满 5岁 ≥ 5岁:每日青霉素口服,有人建议至少用药至18 岁 出现发热时可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或头孢呋辛 青霉素过敏者可予TMP/SMZ或克拉霉素
12
2.2.1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预防感染种类抗菌 预防用药对象
药物选择
新生儿淋病奈瑟菌 每例新生儿 或衣原体眼炎
延长用药时间并不能进一步提高预防效果,且预 防用药时间超过48小时,耐药菌感染机会增加。
26
有奖问答(5分)
5、简述围手术抗
菌药物给药方案?
(途径,时机,何时加量, 应用天数)
给药途径---(0.5分)
给药时机--(1.5分) 维持时间:覆盖时间包括手术全过程 (何时加量,应用天数)(3分)
27
2.2.2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11
利福平(孕妇不用)
2.2.1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预防感染种类抗 预防用药对象 菌
脾切除后菌血症 ① 脾切除后儿童
药物选择
定期接种肺炎链球菌、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和四 价脑膜炎奈瑟菌疫苗 ﹤5岁:每日阿莫西林或青霉素V口服,直到满5岁 ≥ 5岁:每日青霉素口服,至少1年
② 患镰状细胞贫血 和地中海贫血儿童( 功能无脾)
21
2.2.2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预防用药适应证
➢ 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
✓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 术部位引致感染,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
➢ 污染手术(Ⅲ类切口) :
✓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治疗性用药
➢ 污秽-感染手术(Ⅳ类切口):
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术后 继续,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
肺孢菌病
① 艾滋病患者CD4细胞计数<200/mm3者
四环素或红霉素眼药水滴眼 SMZ / TMP
②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实体器官移植受者
百日咳
与百日咳患者密切接触的幼儿和年老体弱者 红霉素
新生儿B组溶血性 链 球 菌 ( GBS ) 感 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