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发展与布局-PPT课件
合集下载
转型发展新阶段中国产业升级研究PPT课件
2009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考察无锡中科院微纳传感 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出“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 心’,或者‘感知中国中心’”。2009年9月11日,传感网国家 标准工作组在北京正式成立。中科院与中国移动开始了在 物联网领域的研发合作,试图主导M2M产业技术标准的制 定。
Page 21
[3] 生物医药 [4] 数字内容 数字内容产业是指将图像、文字、影像、语音等内容,运用
数字化高新技术手段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运用的产品或服 务。它涉及移动内容、互联网服务、游戏、动画、影音、 数字出版和数字化教育培训等多个领域。在未来的发展中 ,基于数字技术的信息内容和服务产业领域存在着不断扩 张的趋势,例如,逐渐走互成熟的短信、网络游戏、VOD 点播、音乐下载和网络电视等,都属于新兴的数字化内容 产业。 [5] 环保和新材料 [6] 研发服务和科技金融等生产型服务业
和电子商务和其他服务产业的兴起
现在 价格 性能 感受
未来
Page 17
3.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启动和发展
Page 18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识别
增长率
产业规模
图 从新兴产业到战略性新兴产业
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时间截止点 2015 2020 2030
达到的目标或产业增长值占GDP的比重 8% 15% 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 “中等收入陷阱” [2] 低端锁定 [3] 后发劣势
Page 6
二、国际经济大循环与中国制造业的“三 元结构”
Page 7
2.1 国际经济大循环 “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构想,提出在沿海地区进一步扩大开 放,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外向型经济,一方面解决农村剩余 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另一方面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经济发展所必需 的外汇资金。 该战略的要点是:(1)充分利用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在 沿海地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搞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 (2)沿海加工业坚持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就是把生产经营的 两头(原材料和销售市场)放到国际市场上去,以解决沿海与内 地在这两个方面的矛盾。(3)积极引进外资,重点是吸引外商 投资,大力发展三资企业。(4)大循环主张劳动密集型产业→ 重工业→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顺序。
Page 21
[3] 生物医药 [4] 数字内容 数字内容产业是指将图像、文字、影像、语音等内容,运用
数字化高新技术手段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运用的产品或服 务。它涉及移动内容、互联网服务、游戏、动画、影音、 数字出版和数字化教育培训等多个领域。在未来的发展中 ,基于数字技术的信息内容和服务产业领域存在着不断扩 张的趋势,例如,逐渐走互成熟的短信、网络游戏、VOD 点播、音乐下载和网络电视等,都属于新兴的数字化内容 产业。 [5] 环保和新材料 [6] 研发服务和科技金融等生产型服务业
和电子商务和其他服务产业的兴起
现在 价格 性能 感受
未来
Page 17
3.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启动和发展
Page 18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识别
增长率
产业规模
图 从新兴产业到战略性新兴产业
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时间截止点 2015 2020 2030
达到的目标或产业增长值占GDP的比重 8% 15% 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 “中等收入陷阱” [2] 低端锁定 [3] 后发劣势
Page 6
二、国际经济大循环与中国制造业的“三 元结构”
Page 7
2.1 国际经济大循环 “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构想,提出在沿海地区进一步扩大开 放,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外向型经济,一方面解决农村剩余 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另一方面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经济发展所必需 的外汇资金。 该战略的要点是:(1)充分利用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在 沿海地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搞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 (2)沿海加工业坚持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就是把生产经营的 两头(原材料和销售市场)放到国际市场上去,以解决沿海与内 地在这两个方面的矛盾。(3)积极引进外资,重点是吸引外商 投资,大力发展三资企业。(4)大循环主张劳动密集型产业→ 重工业→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顺序。
产业振兴ppt课件
REPORTING
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传统产业面 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进行转型升级以适应新的发展环境 。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加强研发创新、优化生产流程、提高 产品质量等方式,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 发展。
产业振兴的重要性
产业振兴是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振兴特定产 业,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进而推动整个经济的增长。同时,产业振兴还有助于创造 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产业振兴的目标与意义
产业振兴的目标
产业振兴的目标是实现产业的快速发展、升级和转型,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具体而言,产业振兴的目标包括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扩大产业规模和市场份额、优化产业组织和 产业结构等。
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政府和企业应加大科技研 发投入,引进和培育创新人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
加强产业人才培养
总结词
培养高素质的产业人才,提高产业人才供给质量。
详细描述
加强产业人才培养是实现产业振兴的关键。政府和企业应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 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提高产业人才供给质量。
智能化制造
智能化制造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 ,企业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产业振兴的挑战与对策
人才短缺
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人才短缺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应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完善的人才 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产业发展理论--产业集群(PPT 32页)
7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二、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
(一)外部经济理论 (二)集聚经济理论 (三)交易费用理论 (四)新竞争理论
8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一)外部经济理论
马歇尔:解释了基于外部经济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 象。他发现了外部经济与产业集群的密切关系,认为产业 集群是外部性导致的。
外部经济包括三种类型:
12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三)交易费用理论
集群内企业众多,可以增加交易频率,降低区位成本, 交易的空间范围和交易对象相对稳定,企业环境的不确 定性及交易费用得到降低。
数目众多的企业地理接近,增加了市场参与的角色,市 场机制更能发挥作用,克服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
产业集群的经济活动植根于地方社会网络,各企业在某 种程度上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企业间的合 作与信任感加强。
10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二)集聚经济理论
韦伯:集聚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 –初级阶段:仅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集聚 –高级阶段:各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地方工业化,
即产业集群化
促进产业集聚的四个因素 –技术设备的发展使生产进程专业化 –劳动力的高度分工,要求完善、灵活的劳动力组织 –市场因素,企业要求进行批量购买和销售 –共享煤气、自来水管道、道路等基础设施
4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一、产业集群的定义
伯格斯曼
位于同一地区,就业人数具有较强相关性的一
Bergsman, 1972 组经济活动(劳动力市场角度)
克若曼斯科
Czamanski, 1979
在所有产业中,一群在商品和服务联系上比国 民经济其他部门联系更强,并在空间上相互接 近的产业
派克
Pyke, 1992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二、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
(一)外部经济理论 (二)集聚经济理论 (三)交易费用理论 (四)新竞争理论
8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一)外部经济理论
马歇尔:解释了基于外部经济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 象。他发现了外部经济与产业集群的密切关系,认为产业 集群是外部性导致的。
外部经济包括三种类型:
12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三)交易费用理论
集群内企业众多,可以增加交易频率,降低区位成本, 交易的空间范围和交易对象相对稳定,企业环境的不确 定性及交易费用得到降低。
数目众多的企业地理接近,增加了市场参与的角色,市 场机制更能发挥作用,克服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
产业集群的经济活动植根于地方社会网络,各企业在某 种程度上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企业间的合 作与信任感加强。
10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二)集聚经济理论
韦伯:集聚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 –初级阶段:仅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集聚 –高级阶段:各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地方工业化,
即产业集群化
促进产业集聚的四个因素 –技术设备的发展使生产进程专业化 –劳动力的高度分工,要求完善、灵活的劳动力组织 –市场因素,企业要求进行批量购买和销售 –共享煤气、自来水管道、道路等基础设施
4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一、产业集群的定义
伯格斯曼
位于同一地区,就业人数具有较强相关性的一
Bergsman, 1972 组经济活动(劳动力市场角度)
克若曼斯科
Czamanski, 1979
在所有产业中,一群在商品和服务联系上比国 民经济其他部门联系更强,并在空间上相互接 近的产业
派克
Pyke, 1992
产业经济学产业发展理论PPT课件
第3页/共99页
❖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这两个概念之间虽然有着根本的区别,然而 它们之间也有着很强的联系。 ❖ 一般而言,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 没有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有经济发展的。 ❖ 但是经济增长不一定必然带来经济发展。
第4页/共99页
第9页/共99页
3. “夕阳”产业(或衰退产业)
从产业发展生命周期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处于衰退期的产业称为 “夕阳”产业(或衰退产业)。特点是其市场需求逐渐萎缩,发展速度开始 变为负数,并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持续下降。发达国家对 “夕阳”产业(或衰退产业)一般采取两种措施:一是进行产业转移,将其 转移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去,通过开辟新市场使其重新焕发生机;二是对 其进行高新技术改造,通过提升其技术含量来创造新的需求,使其“焕 发青春”,再次走向发展。
第12页/共99页
刘易斯将经济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由于工业资 本不多,无力吸收全部剩余劳动力,因此无论对劳动力的需求如何扩大, 总能在不变的低工资水平上源源不断地得到劳动力供给。这样,工业总 产值中利润部分的增长速度将大大超过工资部分增长的速度,于是出现 一个资本加速积累和迅速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增长时期,直至剩余劳 动力被吸纳完毕。此后,经济发展进入第二阶段。在第二阶段,由于劳 动力也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是稀缺的,而不再是无限供给的,因此工资 水平也不再是固定不变的了。经济发展的成果、利益等开始在两个部门 之间以及资本家和工人之间进行分配。
最后,罗斯托认为,主导部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不同的发展阶 段和条件不断演变的。正是主导部门的这种不断更替,推动了经济增长和发展 阶段的变迁。促使主导部门不断更替的原因,除了人的欲望不断变化外,主要 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新技术的不断采用,因此,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 泉。
❖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这两个概念之间虽然有着根本的区别,然而 它们之间也有着很强的联系。 ❖ 一般而言,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 没有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有经济发展的。 ❖ 但是经济增长不一定必然带来经济发展。
第4页/共99页
第9页/共99页
3. “夕阳”产业(或衰退产业)
从产业发展生命周期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处于衰退期的产业称为 “夕阳”产业(或衰退产业)。特点是其市场需求逐渐萎缩,发展速度开始 变为负数,并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持续下降。发达国家对 “夕阳”产业(或衰退产业)一般采取两种措施:一是进行产业转移,将其 转移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去,通过开辟新市场使其重新焕发生机;二是对 其进行高新技术改造,通过提升其技术含量来创造新的需求,使其“焕 发青春”,再次走向发展。
第12页/共99页
刘易斯将经济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由于工业资 本不多,无力吸收全部剩余劳动力,因此无论对劳动力的需求如何扩大, 总能在不变的低工资水平上源源不断地得到劳动力供给。这样,工业总 产值中利润部分的增长速度将大大超过工资部分增长的速度,于是出现 一个资本加速积累和迅速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增长时期,直至剩余劳 动力被吸纳完毕。此后,经济发展进入第二阶段。在第二阶段,由于劳 动力也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是稀缺的,而不再是无限供给的,因此工资 水平也不再是固定不变的了。经济发展的成果、利益等开始在两个部门 之间以及资本家和工人之间进行分配。
最后,罗斯托认为,主导部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不同的发展阶 段和条件不断演变的。正是主导部门的这种不断更替,推动了经济增长和发展 阶段的变迁。促使主导部门不断更替的原因,除了人的欲望不断变化外,主要 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新技术的不断采用,因此,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 泉。
中国第一产业发展与布局
2020/10/6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农业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得到显著改善。
2020/10/6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
实行双层经营体制 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供应趋向良性循环 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2020/10/6
2020/10/6
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
2020/10/6
2020/10/6
2)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
2020/10/6
4、从机械化向电脑自控化、数字化方向发展
2020/10/6
2020/10/6
5、从土地向工厂、海洋、沙漠、太空发展
*白色农业:以微生物资源为核心,以动物 、植物为原料,发展相关的产业。 *蓝色农业又称海洋农业。
*太空农业:将航天航空技术与农业和 生物技术相结合。
2020/10/6
大力兴修水利,建成了大量的防洪、灌溉 、排涝、发电等工程。
农业的机械装备和物质投入大幅度增加。
2020/10/6
2020/10/6
3)农业生产结构的合理调整
我国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发展 多种经营,促进农、林、牧、渔的全面 发展,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2020/10/6
全国农林牧渔业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
总产 值 农业
1990年
经济收 入(亿 元)
8151.2
构成比 重(%
)
100.0
5190.8 63.7
1995年
经济收 入(亿 元)
构成比 重(%
)
11668. 100.0 6
6403.8 54.9
1997年
经济收 入(亿 元)
13415. 0
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及规划方法PPT培训课件
鼓励企业开展创新创业活 动,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国际合作与竞争
跨国合作
加强与国际先进企业、研 究机构的合作,引进国际 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 高产业园区国际竞争力。
国际化标准
参照国际标准制定产业园 区规划和建设标准,提高 产业园区国际化水平。
拓展国际市场
鼓励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提高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 场的竞争力。
详细描述
创新驱动型产业园区通常以高科技产业和创意产业为主导,注重创新氛围和创新能力的 培养。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缺点是可能存在技术风险和市场
不确定性。
总部经济型
总结词
总部经济在产业园区发展中起关键作用,通过吸引企业总部入驻,推动产业园区的发展。
详细描述
总部经济型产业园区通常以企业总部为主要入驻对象,提供高端商务服务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这种模 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和城市形象,缺点是可能存在土地成本高和资源紧张的风险。
02
产业园区发展模式
政府主导型
总结词
政府在产业园区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推动产业园 区的发展。
详细描述
政府主导型产业园区通常由政府投资建设,并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和优惠措施, 吸引企业入驻。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实现国家战略和政策目标,缺点是可 能存在政府过度干预和市场机制失灵的风险。
产业园区通常具有明确的发展定位和产业导向,通过集中资源、优化环境,实现 产业的高效发展。
产业园区发展历程
01
02
03
04
产业园区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 工业园区到现代科技园区、再 到创新型产业园区的演变过程
。
传统工业园区以生产制造为主 要功能,注重规模扩张和产能
国际合作与竞争
跨国合作
加强与国际先进企业、研 究机构的合作,引进国际 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 高产业园区国际竞争力。
国际化标准
参照国际标准制定产业园 区规划和建设标准,提高 产业园区国际化水平。
拓展国际市场
鼓励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提高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 场的竞争力。
详细描述
创新驱动型产业园区通常以高科技产业和创意产业为主导,注重创新氛围和创新能力的 培养。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缺点是可能存在技术风险和市场
不确定性。
总部经济型
总结词
总部经济在产业园区发展中起关键作用,通过吸引企业总部入驻,推动产业园区的发展。
详细描述
总部经济型产业园区通常以企业总部为主要入驻对象,提供高端商务服务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这种模 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和城市形象,缺点是可能存在土地成本高和资源紧张的风险。
02
产业园区发展模式
政府主导型
总结词
政府在产业园区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推动产业园 区的发展。
详细描述
政府主导型产业园区通常由政府投资建设,并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和优惠措施, 吸引企业入驻。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实现国家战略和政策目标,缺点是可 能存在政府过度干预和市场机制失灵的风险。
产业园区通常具有明确的发展定位和产业导向,通过集中资源、优化环境,实现 产业的高效发展。
产业园区发展历程
01
02
03
04
产业园区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 工业园区到现代科技园区、再 到创新型产业园区的演变过程
。
传统工业园区以生产制造为主 要功能,注重规模扩张和产能
产业布局
(6)
增长极理论(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 )
核心内容:在一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者有创新 力的企业在特定区域或者城市聚集,从而形成一种资本和技术高度集中 ,增长迅速并且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经济发展机制,由于其对邻近地区经 济发展同时有着强大的辐射作用,因此被称为“增长极”。
(7)点轴理论 点轴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过程看,产业、 特别是工业先集中于少数点,即增长极。
(3)成本学派理论
核心:以生产成本最低为准则来确定产业的最 优区位 。 主要代表人物:韦伯; 胡佛 (美 )于1931年、1948 年分别写了《区位理论与皮革制鞋工业》和《经济活动的区位》
(4)市场学派理论
核心内容: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把 企业安排在利润最大的区位。在市场激烈竞争中, 商品销售问题日益突出,这时在考虑生产成本与运 费的同时,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市场划分与市场网络 合理结构的安排 研究市场划分——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谢费尔 ):任何两地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关系,两 地市场间市场分界点为两地均衡点。
1、集中度分析
(1)集中指数及其变化: 集中指数是表明某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集中程度的指标,其计算 公式为: C=(l-H/T)× lOO 式中: C : 集中程度指数, T :全国或全区总人口或总面积, H :占全国或全区经济总量半数的地区人口或面 积, 集中度指数在0-100之间波动。 一般说来: C≤50为相当分散; 50 < C≤70为分布比较平衡; 70 < C≤90为相当集中; C≤90为高度集中。 利用这一指数来揭示区域经济布局集中程度,可分别计算区域 开发前的集中度指数C0,和区域布局后的集中度指数C1。如果 C0<C1,则说明集中度降低;反之,则说明集中度升高。
中国产业发展和布局的自然基础
服务业对外开放
中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吸部沿海地区产业布局
产业集聚
外向型经济
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 和交通条件,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 形成了多个产业集聚区,如珠江三角 洲、长江三角洲等。
东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出 口导向型经济特征明显,对外贸易活 跃,成为我国对外经济的重要窗口。
中国气候条件多样,包括温带、亚热带、热带等不同气候 类型,这种气候多样性为不同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气候变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业、林业、畜牧业等产业的影响较大,例如气候 变暖可能导致某些农作物生长周期缩短、病虫害增多等,从而
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应对气候变化的产业发展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中国也在积极发展清洁能源 、低碳经济等新兴产业,以应对气候变化对传统产业的挑战。
区域协调发展与产业布局优化趋势
总结词
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布局优化是中国未 来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旨在实现 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VS
详细描述
中国政府将加大区域协调发展的力度,优 化产业布局,推动地区间的产业转移和升 级。同时,将加强产业集聚区建设,提高 产业集聚效应和产业链协同效应,促进区 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此外,中国政府还将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实现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高新技术产业
东部沿海地区拥有较为完善的技术创 新体系和人才储备,高新技术产业发 展迅速,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 材料等领域。
中部地区产业布局
1 2 3
资源型产业
中部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业资源,因此 资源型产业较为发达,如煤炭、钢铁、化工等领 域。
制造业
中国第一产业发展和布局分析
(二)连续农业
1、概念:
在当代化过程中,发展多种经营、多种生产类型、多层次 旳农业经济构造,优化产业和产品构成;增长投入,提升农业 综合生产力;依托科技,增长资源产出率;预防污染,保持农 业生态平衡;增长收入,走向共同富裕,逐渐建成一种资源节
约型、经营集约化、生产商品化旳当代化农业。 2、目旳、内涵
2) 农林间作或混林间作模式: 3) 枣粮间作、果粮间作等 。 3) 多种多收旳时间构造优化模式: 4) 利用各个农作物之间生长时间差及对养分旳需求差
进行合理配置,多种作物互不影响而生长良好。 4) 多层高效旳空间构造模式: 5) 农田作物按地形带立体种植。 5) 基塘结合模式: 6) 桑基鱼塘、蔗基鱼塘、稻基鱼塘、果基鱼塘、花基
• 粮食总产量变化图
2023年9052.8亿斤
1999年10500亿斤
6 7 3 5 20 ? 6
3
播种面积与粮食单产量旳变化
• 播种面积 亿亩
中国粮食构成变化与分布
主要农作物产品产量(万吨)
•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构成变化 %
年代 作物
水稻 小麦 玉米 薯类 其他
1952年
41.7 11.6 10.2 9.9 ---
•
增产261.5亿公斤
•
其中:江南各省22亿公斤
•
黄河-长江之间100.7亿公斤
•
东北三省75亿公斤
• 失
300 公斤/亩以上旳地域增产抵消耕地降低旳损
• 合计增长 633.7亿公斤
4. 播种面积单产与估算增产区
人
人 口 注意:播种面积单产东西差别与南北差别旳差别
5. 控制无效蒸发,提升降水利用率旳工程试验与设想
(三)生态农业
1、概念:
在当代化过程中,发展多种经营、多种生产类型、多层次 旳农业经济构造,优化产业和产品构成;增长投入,提升农业 综合生产力;依托科技,增长资源产出率;预防污染,保持农 业生态平衡;增长收入,走向共同富裕,逐渐建成一种资源节
约型、经营集约化、生产商品化旳当代化农业。 2、目旳、内涵
2) 农林间作或混林间作模式: 3) 枣粮间作、果粮间作等 。 3) 多种多收旳时间构造优化模式: 4) 利用各个农作物之间生长时间差及对养分旳需求差
进行合理配置,多种作物互不影响而生长良好。 4) 多层高效旳空间构造模式: 5) 农田作物按地形带立体种植。 5) 基塘结合模式: 6) 桑基鱼塘、蔗基鱼塘、稻基鱼塘、果基鱼塘、花基
• 粮食总产量变化图
2023年9052.8亿斤
1999年10500亿斤
6 7 3 5 20 ? 6
3
播种面积与粮食单产量旳变化
• 播种面积 亿亩
中国粮食构成变化与分布
主要农作物产品产量(万吨)
•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构成变化 %
年代 作物
水稻 小麦 玉米 薯类 其他
1952年
41.7 11.6 10.2 9.9 ---
•
增产261.5亿公斤
•
其中:江南各省22亿公斤
•
黄河-长江之间100.7亿公斤
•
东北三省75亿公斤
• 失
300 公斤/亩以上旳地域增产抵消耕地降低旳损
• 合计增长 633.7亿公斤
4. 播种面积单产与估算增产区
人
人 口 注意:播种面积单产东西差别与南北差别旳差别
5. 控制无效蒸发,提升降水利用率旳工程试验与设想
(三)生态农业
中国第二产业的发展与布局
2019/5/5
16
第二节 中国能源工业
一、煤炭工业 二、石油工业 三、电力工业
2019/5/5
17
一、煤炭工业
(一)资源评价
1. 中国是世界煤炭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 2. 我国煤炭资源富集北方和西部,偏离经济发达的
南方和东部,导致煤炭北煤南运、西煤东运。
(二)布局
1. 山西是全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 2. 河南和陕、甘、宁、蒙省区煤炭丰富。 3. 六盘水是西南最大的煤炭基地,主要供应攀枝花
第七章 中国第二产业的发 展与布局
2019/5/5
1
第一节 中国工业发展
2019/5/5
2
第一节 中国工业发展
1. 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相关产业政策 2. 加入WTO以后,我国产业发展所面临的
机遇和挑战是什么? 3. 新型工业化道路
2019/5/5
3
一、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相 关
产业政策
第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019/5/5
7
纺织业
纺织品和服装在中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占20%以 上,过去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在发达国家受限较多。
加入WTO后,利用多边贸易争端解决机制,这一 问题有望得到解决。同时,加入WTO后,出口配 额将被取消,这些都有利于市场的扩大,从而对 中国纺织行业走出困境提供了新的机遇。
2019/5/5
4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广泛应 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形成更多拥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发挥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 支撑作用。高技术产业,要加快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 发制造延伸。按照产业集聚、规模发展和扩大国际合作的 要求,大力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 等产业,培育更多新的增长点。
中国第一产业发展与布局分析
我国13亿人口,9亿农民,是美国农民的100倍,一个农民的 工资只相当于一个美国农民的1/25,这就为中国劳动力密集 型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提供了价格优势。
我国的蔬菜、梨、甘蔗价格比国际市场低40%;花卉价格 低20%;水产品低30%;牛肉、猪肉低50%。 只要我们增加优质品的生产,减少劣质品的生产,大量增 加出口,在加入WTO后,发挥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面对挑 战和机遇,这才是我们的积极的措施。 (二)持续农业
第七章 中国第一产业发展与布局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粮食带及地理思考
第一节 概
述
一:两大突破.两大变革.两次土地革命 二:农业发展的新特点 三:目前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四:今后发展的方向 现代化农业 可持续发展农业 生态农业
一:改革开放后中国农业两大突破.两大变革.两次土地革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两大突破:
一是突破了农业就是种植业的传统农村经济格局,实 现了农业多种经营的综合发展。
(三)生态农业 1、概念:
农业作为一个开放的生态、经济、技术复合人工系统, 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运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工程方 法和现代化科学技术,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农业生产。 2、模式
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出多种高产和高效特征 的生态农业种植模式:
1) 南方稻田动、植物共生模式 :
利用稻田养鱼、蛙、蟹、虾。
1、概念:
在现代化过程中,发展多种经营、多种生产类型、多层次 的农业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和产品构成;增加投入,提高农业 综合生产力;依靠科技,增加资源产出率;防止污染,保持农 业生态平衡;增加收入,走向共同富裕,逐步建成一个资源节
约型、经营集约化、生产商品化的现代化农业。 2、目标、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因分析: ① 改革开放以后政府对工业结构调整,重视轻工 业发展 ② 92年以后的经济过热,加大基础工业发展
(3)农林牧副渔比例关系的重大变化
100 80 60 40 20 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76.7 57.8 30.2 15 3.4 3.3 1.8 3.3 8.1
农 林 牧 副 渔
1978
1996
二、中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2、60—70年代前半期大规模三线建设时期 (1)布局的总体特点:适应战备需要,产业布局的 重点三线地区。 (2)产业布局 ① 向西部地区增加投资 ②开发江南地区的煤炭 ③东部大庆、胜利、大港、辽河、吉林油田建设与 石化工业发展 ④交通建设:兰新线、宝成线、包兰等铁路 (3)布局评价 ①意义:客观上推动生产力由沿海向内地转移,平 衡生产力布局;促进了内地的工业发展。 ②不利的方面:抑制和延缓了东部地区的工业化进 程;违背生产布局规律,布局上实施“山、散、 洞”;没有处理好沿海与内地建设的关系。
3、80—90年代沿海产业带的建设 (1)产业布局的特点:改革开放,重点发展沿海产 业带 (2)沿海产业带建设:沿海岸带几十公里的范围, 作为投资重点,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沿海14个城市 对外开放。 (3)产业布局的理论依据:三个梯度理论
4、90年代以后“T”字型产业布局格局的形成 (1)产业布局特点:由重视沿海建设的南北布局, 逐步向西拓展,形成“T”字型的产业布局格局 (2)长江发展轴的开发建设 (3)理论依据:点轴开发理论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 (1)各产业均有很大发展,但增长速度不同,二、三 产业增长快于第一产业,产业以二、三产业为主
原因分析: ① 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机制 ② 对外开放,外资大量涌入境 ③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④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⑤ 企业规模结构调整
(2)工业内部轻重工业的比例经历了一个重工业比 重先下降后又回升的过程
1、第一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仍在逐步下降, 农业生产率低 2、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3、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4、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水平低 5、产业高度低 6、产业结构趋同
三、中国未来 产业结构发展
1、影响中国未来产业结构因素 (1)知识经济 (2)经济全球化 (3)可持续发展 2、中国未来产业结构发展 (1)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 (2)促进产业高度化 (3)产业组织规模化、集群化 (4)增强 企业的研发能力 (5)建立投资融资体系
5、面向新世纪西部大开发 (1)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① 经济差距越来越大 ② 少数民族聚居地,发展当地经济力与社会稳定 ③ 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利于东部发展 (2)西部大开发内容 ① 基础设施建设 ② 生态环境建设 ③ 资源开发
三、未来的经济布局
1、总体构思:由点轴向网络方向发展 2、经济核心区布局 (1)国家级的经济核心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 洲、首都经济核心区 (2)大区级的经济核心区:沈大、武汉、成渝、关 中经济核心区 (3)省际经济核心区 (4)省级经济核心区 3、经济发展轴线 (1)一级轴:沿海轴、沿江轴 (2)二级轴线:京广、陇海—兰新、京九轴、南昆
二、新中国产业布局的演变
1、50年代沿海地区建设时期 (1)布局的总体特点:充分利用沿海地区的产业发 展基础,逐步把产业布局向西推移。 (2)产业布局: ①沿海改造与建设东北及上海老工业基地 ②内地的产业布局:建设成渝、天兰等铁路、建设 华北、华中工业基地 (3) 布局效果:我国产业布局方面有划时代的意义, 既考虑了老工业基地合理利用,又建设新的工业基 地;正确处理了沿海与内地的关系。
第八章 中国产业发展与布局
第一节 中国的产业结构
一、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
1、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产业结构 (1)特征:产业增长迅速,工业尤其迅速,重工业比 重大,我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农业国转变。
(2)原因分析 ① 前苏联模式的影响 ② 左倾思想的禁锢 ③ 国际政治环境的压力 ④ 计划经济体制
(3)产业结构效应 ① 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② 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 ③ 经济效益低下,资源严重浪费 ④ 加剧了管理体制的集权化
第二节
中国的产业布局
一、旧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布局
1、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 (1)布局总体特点:自西向东、由北往南迁移 (2)产业布局 ① 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早中期,以农耕和牧业生产 为主 ② 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开始在中国萌芽
2、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 (1)布局的总体特点:产业分布的极不平衡性 (2)产业布局 ① 东部沿海地带:集中了现代化工业、现代化交通 运输业、高度农业商品化区域。 ② 西部地区:基本仍停留在原始的自然经济阶段, 只有在有铁路伸入和大型水运干线的地方,才出现 个别的工矿点或局部的农业商品化地域。 (3)原因分析 ① 经济发展的迟缓性 ② 经济发展的对外依赖性 ③ 经济结构的片面性
中国经济(区域)布局网络示意图
呼市
银川 乌市 首都 经济区 (京 津)
哈尔滨 长春
沈大 经济区
太原
关中 经济区
石 衡
济青
洛
西宁
格
兰州
郑州
商
徐
连
合肥 成渝 经济区 贵阳 宜 武汉 经济区 九 昆明 长沙 南昌 北部湾 珠 江 三角洲经济区 (广 州)
拉萨
长 江 三角洲经济区 (上 海)
福厦 一二三 级级级
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