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元明清--名词解释(1)
元明清文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说话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生。
诸宫调:是金元时期流行的一种说唱文学,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个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其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任务、情节的长篇故事,因而称为诸宫调。
旦本:元杂剧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
末本:元杂剧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 。
楔子:楔子是正式演出前的序幕,如在中间则相当于过场戏。
小令:小令;又名叶儿,即独立的只曲,相当于一首诗,一阙词。
套曲:又称套数,是将同一宫调的多支曲按照一定的次序联缀起来。
它必须具备三条件:一是同一宫调的两支或两支以上的曲子组成;二是须一韵到底;三是一般都有尾声,这是区别小令与套曲的最明显的标志。
南戏:元代南方流行的以南曲为唱腔的戏剧,又称“戏文”、“南词”。
产生于两宋之际的东南沿海,其首先在温州地区发展起来,故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其曲调是由当地的音乐和中原传统音乐结合而成,用江浙方言演唱,并在其发展过程中因流传于不同地区而具有各种方言的南戏。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被收入《永乐大典》里的早期南戏《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三种。
《酸甜乐府》:散曲作家贯云石(号酸斋)和徐再思(号甜斋)的作品合辑。
南戏中兴之祖:《琵琶记》是南戏完全成熟的标志,也是南戏振兴的标志之一,它的时代比“四大传奇”稍后,但影响远远大于“四大传奇”,故被称为“南戏中兴之祖”。
南戏自诞生以后,虽然也在不断成长,但由于它基本上是民间的创作,长期处在比较粗陋的阶段。
入元以后,杂剧南下,南戏没有实力与之抗衡,发展收到压抑。
高明是第一个进士出身的有深厚文学修养的文人参与南戏创作。
他写的《琵琶记》也确实不同凡响,“用清丽之词,一洗作者之陋”,令文人学士对古老的南戏刮目相看,纷纷加入创作的行列。
荆刘拜杀:《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四大南戏。
宋元明清 知识点
一、1、成吉思汗统一蒙古: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成吉思汗是我国古代蒙古族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成吉思汗不属于元朝〕2、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全国: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改蒙古为元朝;1276年灭南1279年统一全国。
3、行省制度:元政府建立行省制度〔简称行省或省,忽必烈时开场实行〕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
4、元政府设有澎湖巡检司,5、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设宣政院管理元朝事物。
6、元朝时,泉州成为全国第一大港。
与当时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列为世界第一的大港口。
7、回族的形成〔民族融合的开展〕: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边疆各族和一些定居在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逐渐融合,开场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二、宋元文化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资治通鉴? <识记>1、活字印刷术:北宋时,毕升创造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
2、指南针:司南——我国最早的指南仪器〔战国〕,后又制成指南针。
北宋时,指南针开场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广泛使用,并由阿拉伯传到欧洲,为欧洲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
3、火药:是古代炼丹家在炼丹时创造的,唐末开场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在军事上广泛使用。
火药武器有火箭、突火枪、火炮等。
13、14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4、?资治通鉴?:北宋历史学家?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这部书按年、月、日顺序,表达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5、宋词和元曲6、绘画和书法。
绘画题材广,风格多样。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元赵孟頫,他的画成为“神品〞宋书法,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宋四家〞。
一、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识记>1、明朝的建立: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南京,称皇帝,建立明朝。
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明太祖加强君权措施:A、废行中书省〔行省〕,设三司;B、废丞相,权分六部;C、设殿阁大学士,逐步形成内阁制度;D2、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超全名词解释(考试必考)
元明清文学史名词解释一览表一、戏曲部1、杂剧: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早的戏曲种类。
以其发展衍变地域和时期的不同,又可分为宋杂剧、金院本和元杂剧。
元杂剧一般采取一本四折形式,有宾白、唱词、科介三部分组成。
角色分旦、末、净、杂四类。
2、四声猿:是徐渭的杂剧作品。
《四声猿》,包括四部杂剧:《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被誉为“明曲第一”。
王骥德《曲律》称《四声猿》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
3、南戏: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
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
南戏在体制上较元杂剧自由。
4、四大南戏:元末明初出现的著名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被称为“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
5、楔子:元杂剧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独立段落。
篇幅短小。
一般放在剧首,有时也用在两折之间,衔接剧情,类似现代戏曲中的过场戏。
6、散曲:剧曲相对而言,与科白情节无关,可以独立存在的文体。
其特性有三点:一是他在,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的状态。
二是在艺术表现方面,他比近体诗和词更多的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三是散曲的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压,句中还可以衬字。
7、小令、套曲:小令又称"叶儿",一般是独立的单只曲子。
套曲也称"套数"、"散套",由同宫调的三支以上只曲组成,也可"借宫",一般套末应有尾声,全套必须一韵到底。
散套有北套、南套、南北合套三种形式。
8、诸宫调: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流行的说唱体文学形式之一,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以说唱长篇故事,因此称为“诸宫调”或“诸9故称。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一、夏、商、周三代1. 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存在。
夏朝是由夏启(相传为大禹的后代)建立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传说时期。
夏朝是一个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封建王朝,政权建立在血缘制度的基础上。
2. 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存在。
商朝是由少康(相传为夏朝后裔)建立的,他将商都建在河南商丘地区。
商朝商代是中国历史上青铜器使用最广泛的时期,商代青铜器精美,成为其时期的代表。
3. 周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王朝,约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存在。
周朝是由周文王及其子周武王建立的,分为东周和西周两个时期。
周朝是中国古代最为长久和影响深远的朝代之一,周朝奠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实行分封制度。
二、春秋战国时期1. 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指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的一段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转折时期。
春秋时期始于鲁穆公襄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五年。
春秋时期是以鲁国的史书《春秋》为主要史料的,这一时期发生了许多政治、军事和文化上的重要事件。
2. 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指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之间的中国历史时期。
战国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后半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和战乱的时期之一。
战国时期的七大国家(秦、齐、楚、燕、赵、韩、魏)相互争霸,国与国之间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三、秦汉时期1. 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存在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
秦始皇嬴政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征服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推行了一系列的中央集权和统一政策。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汉族政权,存在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8年。
汉武帝是西汉最为杰出的皇帝之一,他推进了中央集权,推行士族统治政策,扩大了国土,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内外政策。
四、唐宋元明清时期1. 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封建王朝,存在于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
元明清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勾栏城市中的游乐场所,能供戏剧演出对棚类似于后来的唱对台戏话本随着说话活动的日益兴盛,在书场中流播的故事越来越多,而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也日见其多。
后世统称为“话本”。
公安故事宋元时代,官府昏庸、吏治腐败现象日趋严重,是导致大量公安故事产生的主要原因。
它反映出民众对不公平、不合理现象的高度关注,以及对生存权利、社会治安的严重忧虑。
平话宋元的讲史话本,又称“平话”。
现存宋编元刊或元人新编的讲史话本,大多表明“平话”,如《武王伐纣平话》《三国志平话》等。
“平话”的含义,盖指以平常口语讲述而不加弹唱;作品间或穿插诗词,也只用于念诵,不施于歌唱。
另外,称之为“平”,当是强调讲史话本虽脱胎于史书,而语言风格摆脱艰深的文言而趋于平易。
宫调我国历代称宫、商、角、变徵、徵(zhi,5)、羽、变宫为七声。
其中以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
凡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即宫调式),以其他各声为主的则称“调”,如“商调”、“角调”等,统称“宫调”。
周德清《中原音韵》载,元代最通行的宫调有12种,即所谓“五宫七调”。
元杂剧中实际应用的只有五宫四调,即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后通称“北九宫”。
诸宫调诸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
所谓诸宫调,是相对于限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其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人物、情节的长篇故事。
诸宫调又称“话儿”或“话本”,如《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以“这本话儿”代指将要说唱的故事。
大都作家群大都作家群以关汉卿为领袖,除去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外,成就较著的还有纪君祥、杨显之、石子章、王仲文等人。
水浒戏在农民起义不断发生的元代,东平府是元杂剧中心。
在元杂剧中,北宋宋江等起义的故事传说成为杂剧的重要题材之一。
《水浒传》与元杂剧有着密切的联系。
水浒戏的繁荣,让《水浒传》故事丰富了元杂剧,元杂剧又丰富和促进了《水浒传》,给《水浒传》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中国古代名词解释(唐宋元明清)
唐朝名词解释:贞观之治:唐太宗在位年间,政治清明,社会较为安定,经济发展较快,史称“贞观之治”。
李世民勤于政事,励精图治,重视选官用人,注意纳谏,同时也重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从而诞生了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开年年间,唐玄宗先后任命一大批能干的官员,通过裁汰冗官,整顿吏治,抑制食封贵族等措施,是开元年间,政治清明,政局稳定,社会经济加速发展,推动了教育文化的繁荣,成为了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末期爆发的一场反唐叛乱。
玄宗天宝十四年,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谋杀奸臣杨国忠为名起兵叛唐,叛乱经历八年,在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的艰苦努力下,终于成功平叛,此后大唐王朝在没有昔日的繁荣,成为了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藩镇割据:唐中叶以后,为防守边疆,玄宗时大量扩充防戊军镇,设立节度使,他们的权力高度集中,而安史之乱后,为了平定叛乱,内地也设立了许多节度使,从而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到了北宋统一,才结束这一局面。
朋党之争:唐后期两种不同官僚之间的争权夺利斗争。
牛党以牛僧儒,李宗闵为首,代表庶族地主,李党以李德裕为首领,代表士族地主。
这次派别斗争,从准备到开始约40余年,两党在斗争过程中都勾结宦官作为后台,使唐后期的政治更加腐败。
宦官专权:唐中叶以后,朝中宦官的权力不断上升,在宦官掌握中央禁军军权后,他们连皇帝的废立生杀都操纵着,宦官专权威胁到了皇权,也引起了朝臣的反对,但各种反宦官的手段都是一一以失败告终,到903年,才被朱温一举消灭。
三省六部制:三省之名存于魏晋时,隋唐时正式成为中央政府最高机构。
由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组成。
尚书省下还有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
中书省为决策机构,门下省为审议机构,尚书省为行政机构,三省互相牵制,对防止权臣篡位,稳定政局,维护统一都起到积极作用。
科举制:为加强中央集权,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设立科举制,用考试来选官员,有秀才、明经和进士科。
到唐后进一步完善,有增设武举等科目。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 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1.元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戏剧形式,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
包括曲词、宾白、科介。
主要特点是: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正旦或正末一人主唱。
角色有旦、末、净。
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倩女离魂》、《梧桐雨》等。
2.散曲: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体制。
小令又叫“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有单片支曲或联章体。
套数又称套曲,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缀而成,各曲压同一部韵,结尾部分有“尾声”。
散曲句式灵活,语言口语化、散文化,具有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3.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指在明代《永乐大典》中收录的三种宋元戏文。
《张协状元》写书生张协中举后婚变负心的故事,《宦门子弟错立身》歌颂豪门出身的士子与江湖艺人之间的坚贞爱情,《小孙屠》写孙必贵为兄复仇的故事。
这三种戏文基本保持了宋元南戏的旧貌,简素无华,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当然,从三种戏文前后的发展中,也多少显示了杂剧对南戏的影响,比如曲辞的逐渐诗化雅化。
4.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剧作《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的合称。
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且四部作品皆以梦境来展开故事情节,故此得名;或以作者书斋名合称“玉茗堂四梦”。
《紫钗记》和《牡丹亭》是儿女风情戏,《南柯记》、《邯郸记》是政治问题戏。
前者寄寓作者对人生的期望和肯定,后者表现了对整个生存环境无可救药的痛心疾首。
其中《牡丹亭》成就最大,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5.汤沈之争:指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与沈璟围绕“曲律”的争论。
汤显祖注重“意”、“趣”、“神”、“色”,要求格律要服从文辞,服从内容;沈璟则注重严守音律,认为文辞、内容要服从格律。
汤显祖是从文学对社会的功用角度出发.提出重立意、才情,而沈璟则致力于戏曲艺术内部规律的探讨。
明清名词解释
1.台阁体:台阁主要指明初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
“台阁体”是以当时馆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题材上“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流行的原因跟作家的生活遭际有关,他们身居要职,处境优裕;还有当时政权稳定,国力逐趋强盛,另外当时全国实行整饬政策。
代表作品是杨士奇《东里诗集》,杨荣《随驾幸南海子》。
2.茶陵派弘治年间,在台阁体造成文学萎靡不振的局面情况下,李东明等人发动了对台阁体文学的冲击以此来重振文坛而形成的诗歌流派,茶陵派以李东明为主,主要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石珤、鲁铎等人;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声调节奏等法度的掌握;代表作是李东阳的《茶陵竹枝歌》。
3.前七子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为核心的文学群体,其他成员有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创作上重视市政题材,民间生活;他们扫除台阁体的无病呻吟,但拟古形式为主,缺乏创造性,他们以复古自命,实质上时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代表作:李梦阳的《禹庙碑》《梅山先生墓志铭》、李攀龙的《太华山记》。
4.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
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较前七子更绝对。
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5 公安派晚明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
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所以称作“公安派”,他们文学主张提倡“性灵说”,反对拟古蹈袭,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写胸臆,写作态度信手写成、随意而出。
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代表作品袁宏道《叙小修诗》,袁宗道《论文》,袁中道《感怀诗五十八首》。
中国宋元明清史资料
查看文章中国古代史(宋元明清)名词解释(一)2010年04月11日星期日 12:001. 庆历新政北宋仁宗年间的政治改革。
庆历三年(1043),吕夷简罢相,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韩琦、富弼为枢密副使,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等为谏官,发动了一场变革现实的运动。
九月,范仲淹上疏陈十事,提出改革的基本方案: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
其中除修武备之外,均颁行全国,取得了一些成绩,时人称为“新政”。
富弼、韩琦也提出“安边策”及“救弊八事”供仁宗审阅,成为新政的组成部分。
庆历新政并非全国的改革,只是在吏治、徭役等问题上搞了一点较温和的革新,但因触犯了大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
范仲淹等被斥为朋党,相继被逐出朝。
新政推行不到一年就失败了。
2. 主户客户宋代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两大类。
凡在乡村有土地、产业者,称为乡村主户;在城镇有房宅、产业者,称为坊郭主户。
乡村主户依所占田产多寡分为五等,其中第一、二、三等户称为乡村上户,四、五等户为下户。
一、二等户拥有大量的土地和产业,是地主;三等户中有拥有较多土地、产业的中小地主,也有相当数量的富裕农民;四、五等户田产瘠薄,数量也较少,是农村中的自耕农与半自耕农。
主户需按田产的多少承担相应的赋税,但上户常常勾结官府以各种手段将赋税转嫁到下户或客户头上。
凡在农村无田产者,称为乡村客户;在城镇无房产者,称为坊廓客户。
乡村客户是地主的佃客,其中有耕牛而佃上户田者,称为牛客;借人之牛,佃人之田者,谓之小客。
他们与地主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人身依附关系较唐代松驰。
客户在户籍总数中所占比例很大,法律上他们不承担土地税,实际上,地主总是将二税转稼到客户身上,国家也要向客户摊派劳役和身丁钱等赋役。
3. 王安石变法宋神宗时期由王安石领导的政治改革。
北宋中叶,社会矛盾尖锐,财政出现危机。
1067年宋神宗即位,锐意改革。
1069年任命王安石为宰相,整军理财、主持变法。
宋元明清名词解释
宋江西诗派宋代诗歌流派,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黄庭坚论诗“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脱胎换骨”之说,倡导学杜,重点借鉴杜诗的艺术经验,在当时发生了较大的影响。
黄庭坚对当时的青年诗人具有多方面的典范作用,受到众多青年诗人的拥戴追随。
他们“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形成了宋代较大的一个诗歌流派。
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派社宗派图》,把黄、陈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
“江西”即宋代的江南西路,黄庭坚及诗派中的二谢等十一人是江西人。
诗派成员大多受到黄庭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所以在题材取向和风格倾向上都比较相近。
这个流派一直延续到南宋。
到了宋末,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
(方回《瀛奎律髓》)6、韩潮苏海韩潮苏海是对唐代古文家韩愈和宋代文学家苏轼文学成就及特色的形象化概括。
南宋李涂《文章精义》中说:“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
”概括了四大家散文的风格特征:韩文象潮水一样浩荡奔腾,柳文晶莹活泼,欧文平易舒畅,苏文则显得“汪洋恣肆”。
后人论文不并称四家时,就常把韩愈、苏轼连在一起,称“韩潮苏海”。
7、诚斋体南宋诗人杨万里号诚斋,其诗初学江西诗派,继学王安石“半山体”和晚唐诗人的绝句,最后领悟到应摆脱前人藩篱而自成一家,并形成独具面目的诚斋体。
诚斋体的风格特征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
他善于从平常的事物中捕捉到富有情趣的瞬间,并用浅近自然地语言表达出来。
以写自然之景为主,在写景中富有幽默诙谐的风趣,想象奇特,语言浅近明白,章法流畅直致,近于口语。
例如《小池》和《晓行望云山》。
诗风与吕本中、曾几后期的诗风有传承关系,但其活泼程度又青出于蓝,所以具有很大独创性。
但也产生了粗率滑易、浅俗无味的缺点。
8、四灵四灵指的是永嘉地区的四位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字灵秀)。
元明清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勾栏城市中的游乐场所,能供戏剧演出对棚类似于后来的唱对台戏话本随着说话活动的日益兴盛,在书场中流播的故事越来越多,而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也日见其多。
后世统称为“话本”。
公安故事宋元时代,官府昏庸、吏治腐败现象日趋严重,是导致大量公安故事产生的主要原因。
它反映出民众对不公平、不合理现象的高度关注,以及对生存权利、社会治安的严重忧虑。
平话宋元的讲史话本,又称“平话”。
现存宋编元刊或元人新编的讲史话本,大多表明“平话”,如《武王伐纣平话》《三国志平话》等。
“平话”的含义,盖指以平常口语讲述而不加弹唱;作品间或穿插诗词,也只用于念诵,不施于歌唱。
另外,称之为“平”,当是强调讲史话本虽脱胎于史书,而语言风格摆脱艰深的文言而趋于平易。
宫调我国历代称宫、商、角、变徵、徵(zhi,5)、羽、变宫为七声。
其中以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
凡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即宫调式),以其他各声为主的则称“调”,如“商调”、“角调”等,统称“宫调”。
周德清《中原音韵》载,元代最通行的宫调有12种,即所谓“五宫七调”。
元杂剧中实际应用的只有五宫四调,即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后通称“北九宫”。
诸宫调诸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
所谓诸宫调,是相对于限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其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人物、情节的长篇故事。
诸宫调又称“话儿”或“话本”,如《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以“这本话儿”代指将要说唱的故事。
大都作家群大都作家群以关汉卿为领袖,除去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外,成就较著的还有纪君祥、杨显之、石子章、王仲文等人。
水浒戏在农民起义不断发生的元代,东平府是元杂剧中心。
在元杂剧中,北宋宋江等起义的故事传说成为杂剧的重要题材之一。
《水浒传》与元杂剧有着密切的联系。
水浒戏的繁荣,让《水浒传》故事丰富了元杂剧,元杂剧又丰富和促进了《水浒传》,给《水浒传》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元明清)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元明清——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说话:在宋代城市的大众娱乐场所“瓦肆”中,有一种以讲故事、说笑话为主的活动,即“说话”。
“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讲史、说经、合生。
*话本:就是说话人说话的底本,它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
前者是用浅近的文言讲述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的故事;后者指的是用通行的白话来讲述平凡人的故事。
原只是师徒相传的“说话”的书面“记录”,并非让人看的书面著述。
它原为口头文学,所以是口语体,且口气是针对听众的;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小说话本,多已经过下层文人加工润色,已是可供阅读的话本小说了。
*宋杂剧:唐代已有“杂剧”之名,是歌舞小戏、参军戏的通称。
宋代开始广泛采用这个名称,包括化装人物以演述故事之类的各种戏剧性表演,因此又叫“杂戏”,但主要用以指称滑稽戏。
其特点就是“全用故事,务在滑稽”。
*元散曲:是金元时期流行乐曲的曲词,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是一种新兴诗体。
它是相对剧曲而言的。
旧称有科白、有故事情节、装扮起来演唱的为剧曲,清唱的为散曲,是词的通俗唱法。
包括小令与套数,特点是趋俗性,重情,好写隐逸,谐謔调笑。
(或):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
小令是单支的曲子,又叫“叶儿”,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曲调不同,字数和句式也不一样。
套数又称套曲,由两支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子联缀而成,曲牌间的联系有一定的顺序,曲词须一韵到底,结尾时有“煞调”或“尾声”。
作为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恃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元杂剧: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样式而形成的戏曲艺术,并在唐、宋以来词曲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折是音乐单位,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四折也就是四大套曲子,可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
高一历史宋元明清的知识点
高一历史宋元明清的知识点宋元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它们分别出现在中国历史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在高一历史课程中,学生们第一次接触并学习这几个朝代,这对他们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围绕宋元明清这几个朝代的知识点展开讨论,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段丰富而复杂的历史时期。
一、宋朝(960年-1279年)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经济与文化发展达到了巅峰。
在此期间,中国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例如,北宋时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便于商业交流和贸易发展。
另外,北宋科学家蔡伦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它对于促进文化传播和广泛印刷书籍起到了重要作用。
宋朝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技术得到了重要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中国南方迅速发展了水稻种植技术,大大提高了产量和质量。
此外,中国的手工业和商业也取得了繁荣。
与此同时,宋朝还发展了许多著名的文化艺术,如宋词和宋绘画等。
二、元朝(1271年-1368年)元朝是由蒙古人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中国长达九十年。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独特的一个时期,它的政治形式和文化风格与前几个朝代有很大的不同。
在元朝时期,蒙古统治者通过一系列政策使得民族融合更深入,蒙古、汉族等各民族文化交流互动频繁。
元朝政权对外部世界的联系也是空前广泛的。
蒙古统治者实行了对外扩张政策,成立了丝绸之路的实际通行制度,使得中国与西亚、欧洲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
元朝也开展了许多重大的文化创新。
例如,著名的四大元曲便是在元朝文化环境中兴起的,它以其高度艺术性和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而闻名于世。
而元朝也为后来的明清时期剧场艺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明朝(1368年-1644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明朝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非常繁荣。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建立了明朝的中央帝制,开始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增强了朝廷的集中统一。
宋元明清文学题库(辅导考研版)
宋元明清文学题库(辅导考研版)一、名词解释(一)宋代1.理学: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
又称道学。
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
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即程朱理学。
理学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特别是批判佛、道哲学的直接产物。
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持续时间很长,社会影响很大,讨论的问题也十分广泛。
2.北宋四大家:是指北宋王安石、欧阳修、苏轼和黄庭坚等四位文学名家。
其中,王安石、欧阳修、苏轼均称“唐宋散文八大家”,苏轼更在诗、文、词、书、画诸方面,都取得了超逸时人的高度成就。
黄庭坚则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
3.苏门四学士: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的并称。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秦、晁、张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
由于苏轼的推誉,四人很快名满天下。
世称“苏门四学士”①。
4.中兴四大家:南宋诗人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褒的并称。
他们早年的诗歌受江西诗派影响较大,缺乏个性,后来另辟蹊径,各有创新,使宋代诗歌出现了新的转机,得以“中兴”,并为时人所推崇,故有此称。
四人中陆游的成就最高,范成大、杨万里次之。
5.永嘉四灵:南宋后期浙江永嘉的四位诗人,即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字灵秀)。
他们都是永嘉人,字或号中都有一个“灵”字,诗风又极为相近,故称“永嘉四灵”。
四灵论诗、作诗都反江西而尊晚唐,尤以贾岛、姚合为宗,推崇贾岛、姚合式的清苦锻炼、玲珑小巧,注重自我体验和自然感发,很少掉书袋式的搬弄典故,注重建立清新流畅的文风和使用白描手段。
(元明清)古代文学 名词解释
元明清——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说话:在宋代城市的大众娱乐场所“瓦肆”中,有一种以讲故事、说笑话为主的活动,即“说话”。
“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讲史、说经、合生。
*话本:就是说话人说话的底本,它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
前者是用浅近的文言讲述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的故事;后者指的是用通行的白话来讲述平凡人的故事。
原只是师徒相传的“说话”的书面“记录”,并非让人看的书面著述。
它原为口头文学,所以是口语体,且口气是针对听众的;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小说话本,多已经过下层文人加工润色,已是可供阅读的话本小说了。
*宋杂剧:唐代已有“杂剧”之名,是歌舞小戏、参军戏的通称。
宋代开始广泛采用这个名称,包括化装人物以演述故事之类的各种戏剧性表演,因此又叫“杂戏”,但主要用以指称滑稽戏。
其特点就是“全用故事,务在滑稽”。
*元散曲:是金元时期流行乐曲的曲词,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是一种新兴诗体。
它是相对剧曲而言的。
旧称有科白、有故事情节、装扮起来演唱的为剧曲,清唱的为散曲,是词的通俗唱法。
包括小令与套数,特点是趋俗性,重情,好写隐逸,谐謔调笑。
(或):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
小令是单支的曲子,又叫“叶儿”,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曲调不同,字数和句式也不一样。
套数又称套曲,由两支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子联缀而成,曲牌间的联系有一定的顺序,曲词须一韵到底,结尾时有“煞调”或“尾声”。
作为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恃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元杂剧: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样式而形成的戏曲艺术,并在唐、宋以来词曲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折是音乐单位,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四折也就是四大套曲子,可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
元明清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2.南戏:与北曲杂剧相对而言,是南曲戏文的简称,特指宋元时期南方地区流行的戏曲形式,又叫戏文、南词等。
【评分标准:与北曲杂剧相对,简称,宋元时期,另名必须全部具备,缺一项扣1分】4、四大奇书是指明代的四部小说:《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金瓶梅》。
其题材范围依次为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故事、世态人情,这四部小说的形成次序、成书过程、结构特色具有一定的逻辑必然性,这四书清晰地展示了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历程。
5.拟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一些新的小说。
这类白话短篇小说有人称之为“拟话本”。
从鲁迅起,一般又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于“拟话本”一类。
【评分标准:时间,文人模仿、独创,白话短篇小说,鲁迅的归类必须全部具备,缺一项扣1分】6、玉茗堂四梦:汤显祖的四部传奇。
《紫钗记》(由早年所写《紫箫记》改作),《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
又称为临川四梦,因汤显祖为江西临川人故得名。
7、公安派是晚明出现的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史称“公安三袁”的一反拟古主义派别,先锋是袁宗道。
反对拟古和求新主变,他们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为纲要,正式提出并阐发了性灵说,“性灵”一词指性情、感受、天性、灵性等传统意义,又接受了心学、庄禅之学的影响,伸发了李贽童心说中推重真心本性、反对理法束缚的思想,要求破除从内容到形式的一切清规戒律,最充分最自由地表现个性和真情实感,向文学自身回归。
9、至情说8、11.“三言”的编著者冯梦龙,“三言”即《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
“三言”每部四十卷,计一百二十卷,一百五十万字。
“三言”是冯梦龙的编纂之作,只有一部分是自己创作;“三言”每篇的篇名为单句,与“二拍”代表了我国古代白话小说的高峰,也开创了拟话本小说的新时期。
“二拍”的编著者凌濛初,“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
1.宋元明清--名词解释(1)
复习资料宋代文学——基础常识(名词解释)一、宋代文学(名词解释)1、白体诗:白体诗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人物有王禹偁、李昉、徐铉等人。
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留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
其中王禹偁更重视白居易的讽喻诗,自觉学习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创作精神。
王诗多反映社会现实,抒发忧国忧民情怀,开宋诗一代新风。
2、晚唐体:是指宋初模仿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把贾岛、姚合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
包括两个群体,一是寇准等僧人;二是林逋等隐逸之士。
他们多注意身边景物,抒写闲情逸致,诗歌题材狭窄,风格清苦瘦峭,意境清幽秀雅,有廓清五代浮华文风的作用。
其中林逋的“咏梅诗”十分著名,赢得了历代文人词客的赞赏。
3、西昆体:西昆体以扬亿编辑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代表作家有扬亿、刘筠与钱惟演。
此派标榜师法李商隐,注重艺术技巧,表现才学工力,他们的诗歌声律精美,词采妍丽,用事深密,对仗工整,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
内容大都贫乏空虚,脱离现实,缺乏生活气息。
这种诗风使宋初诗坛风气为之一变。
4、诗文革新运动:是对唐代古文运动、新乐府运动的继承和发展。
它以韩、柳文章相号召,以“复古”为旗帜,是配合政治改革形势的一次全面的文风、文体革新。
要求文学反映现实,适应社会改革的需要,理论上较好地解决了文道关系,创作上撰写了大量堪称典范的文学作品,开创了平易流畅的一代文风,掀开了宋代文学辉煌的一页。
欧阳修是这次运动的领袖人物。
5、江西诗派:在黄庭坚影响下的一个诗学流派,因南宋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
此诗派以杜甫为宗,却未能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而是过分强调形式技巧,讲究章法、句法,喜用拗句,形成一种奇峭艰涩、瘦硬生新的诗风,走上了新的形式主义道路。
6、六一风神:指欧阳修散文的主体风格。
其内涵表现为,语言:平易晓畅,声韵和谐;意蕴:含蓄吞吐,寄慨遥深;章法:纡徐委备,跌宕有致;从审美意义讲,它情意深婉,神韵飘渺,偏于阴柔之美。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元明清)部分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元明清部分)1. 入话:入话是小说话本的开端部分,它或者以一首或若干首诗词“起兴”,说风景,道名胜,与故事的发生地点相联系,或与故事的主人公相关联;或者先以一首诗点出故事题旨,然后叙述一个与此题旨相关的小故事,其行话是“权做个‘得胜头回’”,实则这个小故事与将要细述的故事有着某种类比关系。
是说话人为安稳入座客人,等候迟到听众的一种特意安排,也是正话的“由头”。
2.平话:宋代的讲史话本,又称“平话”。
指以平常口语讲述而不加弹唱;作品间或穿插诗词,也只用于念诵,不施于歌唱。
讲史话本虽脱胎于史书,而语言风格却摆脱艰深的文言而趋于平易。
3.诸宫调: 诸宫调又称“话儿”或“话本”,是流行于宋金时期的一种说唱文学,它是相对于限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其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人物、情节的长篇故事。
而每种宫调,则由若干曲牌联成短套,套曲少则一二首,多则十多首。
这一说唱形式,在宋室南渡后,传至南方。
它与民间说话是孪生的艺术种类。
代表作品有《西厢记诸宫调》、《刘知远诸宫调》。
4.“铁崖体”:元代后期诗人杨维桢号铁崖,他所作的宫词、竹枝词和古乐府在当时极为流行,由于其能自成一派,仿效体很多,故世称“铁崖体”。
杨维桢个性狂狷,认为诗是个人性情的表现,强烈主张艺术创作的个性化。
他打破元代中期缺乏生气、面目雷同的诗风,追求构思的超乎寻常和意境的奇特非凡,以奇崛雄肆的诗风为后期的诗坛带来新的气象。
最能体现"铁崖体"特色的是杨维桢的乐府诗。
5.则不拘一格,序、记、论、传、铭等文体都可适用。
小品文创作风格上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不少作家喜欢在文章中反映自己日常生活状貌及趣味,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和审美趣尚。
在晚明文学发展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代表理论晚明散文所具有的时代特色。
其中以张岱的小品文最为出色。
1、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
古代文学(元明清)名词解释
一、古代文学(元明清)名词解释1、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2、拟话本:拟话本是文人模拟话本形式而作的小说,现在多用以指明代文人模拟话本而写的短篇小说。
这类作品已不是供艺人演讲之用,而实成为一种供案头阅读的作品。
3、章回体:我国古代长篇小说所采用的主要形式,是分回标目,把复杂的故事情节分为若干段落,每个段落为一回。
每回前用两句对偶的文字标目,概括本回故事的主要内容,称为回目。
凡是采用这种形式写的长篇小说,就称为章回小说。
4、神韵说:是由康熙诗坛著名诗人王士禛提出了的诗歌理论,主张以“神韵”论诗,其主旨与锺嵘《诗品》的“滋味说”、司空图的“韵外之致”大体相同,而以“不得一字,尽得风流”和“羚羊挂角,无计可求”为最高境界,指出所谓神韵,是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以此为宗旨,对清幽淡远、不可凑泊而富有诗情画意的诗特别推崇,如唐代王维、孟浩然的诗。
5、公安派:晚明文学领域中出现了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其中以袁宏道的影响最为突出。
因为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
此派提倡“性灵说”,提出在诗歌创作上“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拟古蹈袭,着眼于作家自己的创造,注重信手而成、随意而出的写作态度,提出了一系列体现晚明文学新价值观的理论主张。
竟陵派:晚明文学领域中,继公安派之后,崛起的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在文坛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因锺、谭均是湖北竟陵人,故称竟陵派。
该派受到公安派的影响,提出重“诗情”,重“性灵”,提倡学古要学习古人的精神,以开导今人心窍,积储文学底蕴。
6、唐宋派:嘉靖年间,文坛中出现的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另一文学复古流派,在当时有着一定的影响。
该文学派别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在总体上主要推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资料宋代文学——基础常识(名词解释)一、宋代文学(名词解释)1、白体诗:白体诗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人物有王禹偁、李昉、徐铉等人。
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留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
其中王禹偁更重视白居易的讽喻诗,自觉学习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创作精神。
王诗多反映社会现实,抒发忧国忧民情怀,开宋诗一代新风。
2、晚唐体:是指宋初模仿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把贾岛、姚合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
包括两个群体,一是寇准等僧人;二是林逋等隐逸之士。
他们多注意身边景物,抒写闲情逸致,诗歌题材狭窄,风格清苦瘦峭,意境清幽秀雅,有廓清五代浮华文风的作用。
其中林逋的“咏梅诗”十分著名,赢得了历代文人词客的赞赏。
3、西昆体:西昆体以扬亿编辑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代表作家有扬亿、刘筠与钱惟演。
此派标榜师法李商隐,注重艺术技巧,表现才学工力,他们的诗歌声律精美,词采妍丽,用事深密,对仗工整,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
内容大都贫乏空虚,脱离现实,缺乏生活气息。
这种诗风使宋初诗坛风气为之一变。
4、诗文革新运动:是对唐代古文运动、新乐府运动的继承和发展。
它以韩、柳文章相号召,以“复古”为旗帜,是配合政治改革形势的一次全面的文风、文体革新。
要求文学反映现实,适应社会改革的需要,理论上较好地解决了文道关系,创作上撰写了大量堪称典范的文学作品,开创了平易流畅的一代文风,掀开了宋代文学辉煌的一页。
欧阳修是这次运动的领袖人物。
5、江西诗派:在黄庭坚影响下的一个诗学流派,因南宋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
此诗派以杜甫为宗,却未能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而是过分强调形式技巧,讲究章法、句法,喜用拗句,形成一种奇峭艰涩、瘦硬生新的诗风,走上了新的形式主义道路。
6、六一风神:指欧阳修散文的主体风格。
其内涵表现为,语言:平易晓畅,声韵和谐;意蕴:含蓄吞吐,寄慨遥深;章法:纡徐委备,跌宕有致;从审美意义讲,它情意深婉,神韵飘渺,偏于阴柔之美。
7、半山体:指王安石晚年罢相隐居时创作的诗歌。
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
此时他的诗风化奇崛于寻常之中,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
他的这种诗风被称为“半山诗”,或“半山绝句”。
这类诗的特点是重炼字炼句,又重修辞,新奇工巧,含蓄深婉,有向唐诗复归的倾向。
8、诚斋体:指杨万里的诗歌,因其号“诚斋”故名。
杨诗和江西诗派的主要不同是师法自然,直接从大自然中吸取诗材而不是从书本文字上寻找趣味。
其特点:构思精妙奇特,想象丰富新颖,语言诙谐幽默,通俗活脱。
风格浏亮轻快,意境亲切感人。
9、中兴四大家:南宋中期是爱国文学发展的高峰,涌现出“中兴四大家”。
首推陆游清奇奔放、雄浑自然,愤书强烈的爱国激情于字里行间最为出色;其次,杨万里以描写自然景物见长;范成大以刻画田园风光著称。
尤袤虽有才名,可惜作品流传不多,难窥全貌。
10、辛派词人:指的是南渡前后词风与辛弃疾相似的作家。
包括刘过、陈亮、刘克庄、刘辰翁等词人。
他们在创作中明显表现出辛词影响的痕迹,具有共同的爱国思想倾向。
用词纪交游、发感慨,叙事议论,明指直陈,少用比兴,用语激昂慷慨。
进一步把词推向散文化、议论化的道路,表现了一种恣肆粗犷的风格。
11、清雅词派:南宋中后期词坛,有清雅词派崛起,姜夔为此派的开山大师。
此后以史达祖、吴文英、王沂孙、张炎等词人在遣词造语和音律上追求清雅工整,有多用典,形成词坛又一路径。
他们取经各异而同趋于雅,但也因此而伤自然,使词由雅俗共赏变为纯粹的文人吟唱,缺乏鲜活的情气。
12、四灵诗派:指南宋后期诗人,徐照(字灵辉)徐玑(字灵渊)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字灵秀),因他们都是永嘉人,名字中间又都有一个“秀”字,故名。
他们学习晚唐贾岛、姚和之体,标榜野逸清瘦之风,专攻五律,以淡远空灵为诗歌意境。
13、江湖诗派:江湖诗派以南宋人陈起编印《江湖小集》而得名。
该派诗人多以布衣身份流浪江湖,大都淡漠时事,风格多含江湖末流之味,但其代表人物刘克庄、戴复古等人却写了不少忧念国事、讥弹事政的作品,表现出相当高的成就。
14、话本:话本,即说话艺人讲说故事的底本,作为说话艺人揣摩、复习备忘和师徒传授之用的。
是随着“说话”技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小说形式,标志着中国白话小说的成型。
话本可分为四大类:小说、讲史、说经、合生。
15、诸宫调:是宋金时期流行于民间的一种说唱文艺。
它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再用诸种不同宫调的短套联成长篇以唱演故事,中间夹以散文说白,有说有唱而以唱为主。
16、小说话本:小说话本讲述的都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故事,内容丰富,主题深刻,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其特点是:故事简练,人物不多,情节事件比较单纯,语言多用白话,篇幅比较短小。
其文本大体由入话(头回)、正话、结尾几个部分构成。
17、讲史话本:宋元的讲史话本,又称“平话”。
是说话人讲述历史故事的一种白话小说。
其特点是:内容复杂、结构庞大、事件纷繁、人物众多,题材大多取之于前代的史书文传、野史笔记和民间传说。
二、元代文学(名词解释)1、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宋元时期用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为区别与北方盛行的杂剧而称之为南戏。
因其最早产生于浙江温州一带,又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南戏的曲调由东南沿海的民间音乐与中原传统的音乐结合而成。
2、元杂剧:元杂剧又叫北杂剧,是一种用北曲演唱的戏曲。
北曲与南曲相对,是杂剧、散曲所用各种曲调的统称,是在唐宋大曲的基础上,吸收了北方民歌、俚曲及少数民族歌曲而形成的新的音乐体系。
它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角色可分旦、末、净三类。
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不相重复,全剧只能一人独唱。
3、元散曲:是金元时期,北方新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当时称之为“乐府”。
它与杂剧形式上有联系,但又是不同的文学体裁,散曲属诗歌范畴,与词一样是可以按一定乐谱而唱的曲子。
它在语言方面,既需要注意一定的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在艺术表现方面,它比近体诗和词更多地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4、四大传奇:元代后期在南戏向传奇的过渡中,出现的著名南戏作品《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后人称为“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其中以《拜月亭》成就最高。
5、南戏之祖:是指元代高明创作的南戏《琵琶记》。
是作者根据民间流传的《赵贞女蔡二郎》故事改编而成,它在长期演出过程中积淀起来的表演艺术,使它成为戏剧的典范,被日本青木正儿称为“南戏中兴之祖”。
后人也称其为“南戏之祖”。
它的出现,振兴了南戏,也为中国戏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6、小令:是散曲的一种形式,又叫“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
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只用一个曲牌,且一韵到底,调短字少,形式短小精悍。
7、套数:又称散套或大令,也叫散套,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
其体式特征有三点:即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缀而成,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是不带科、白的清唱曲。
三、明代文学(名词解释)1、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主要从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特点是:分回标目,成为一种段落整齐,又前后连贯的结构模式。
是通俗小说的直接源头,明代小说就是在它的基础上获得巨大发展的。
2、拟话本:明代文人一方面对宋元话本进行加工整理,另一方面又模拟话本而创作白话短篇小说,这种由文人模拟话本而创作的小说称之为拟话本。
它不以诉诸听觉为主要目的,而成为供读者阅读的案头文学,文学因素加强了。
3、三言:是冯梦龙在广泛收集宋元话本和明拟话本的基础上,加工改编而成的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共一百二十篇,每集共收小说四十篇,是明代拟话本的代表作。
4、二拍:是继“三言”之后,凌蒙初所作的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它与“三言”明显的不同是,“三言”系汇编,“二拍”是作者的独创。
每集四十篇,其中一篇在“二刻”中重复,一篇是杂剧,实有小说七十八篇。
5、吴江派:明传奇中,以沈璟为代表的戏曲流派,强调戏曲创作要讲究音律,重场上之曲,主张语言要通俗本色,此派作家大都重形式轻内容,过分崇尚音律而束缚了思想发挥,因而创作成就不高。
6、临川派:指以汤显祖为代表的戏曲流派,与沈璟针锋相对,他主张戏文应“以意、趣、神、色为主”,注重戏曲的文学性,强调语言要有文采,讲究词藻,此派重内容轻音律,创作成就较高。
7、临川四梦:指明代汤显祖的四部传奇作品,即《紫钗记》、《还魂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
因四部剧中都有梦幻情节,作者祖籍江西临川,故有此称。
(又称:玉名堂四梦)8、公安派:晚明文学流派,因其代表人物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湖北公安县人而得名。
其文学主张是,要求文随时变,反对盲目复古,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口号,强调诗歌要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对不可一世的复古主义予以致命的打击。
9、唐宋派:明代的散文流派,主张学习唐宋古文,反对复古派的文学退化论,提出“直据胸臆”的文学主张。
其散文文从字顺,平易近人,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在创作上,归有光的成就更为突出。
10、晚明小品:体制短小精炼,或描写景物,或杂记琐事。
其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文章反映作家日常生活状貌及趣味,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
代表作家张岱。
四、清代、近代文学(名词解释)1、苏州派:明末清初,苏州地区的一批戏曲作家。
社会地位比较低下,他们的作品时代气息浓郁,现实意义强烈,地方色彩浓厚,结构精炼,曲词通俗,比较适合舞台演出。
主要代表人物,李玉。
2、南洪北孔:洪升,钱塘(杭州)人,孔尚任,山东曲阜人,被合称“南洪北孔”。
是清代剧坛的一对双子星座。
他们创作的传奇《长生殿》、《桃花扇》一经问世,就轰动全国,给当时行将衰颓的昆曲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成为清代戏曲的南北高峰。
3、阳羡派:陈维菘是此派的创始人及领袖,此派作词师法苏轼、辛弃疾,词中反映重大社会问题及民生疾苦。
风格豪放,气魄阔大,语言率直俊爽。
4、浙西派:朱彝尊是此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朱词宗南宋,效仿姜夔、张炎,讲求字句声律,追求疏淡清远的格调,风格醇雅清丽。
5、桐城派: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是方苞、刘大魁、姚鼐。
其文论形成完整的体系,方苞提出“义法”主张,义,指内容,法,指结构形式,同时还要求语言的雅洁纯正;刘大魁则进一步探求文章的艺术形式问题,讲究“神气、音节、字句”等;姚鼐做出总结发挥,他提倡“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还以“阳刚”和“阴柔”来区分文章风格,触及豪放与婉约,壮美与优美等重要美学范畴。
6、四大谴责小说: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出现了大量以暴露社会黑暗、指摘政治腐败为主要内容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