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地质情况资料-共10页
贵州区域地质构造

贵州区域地质构造贵州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地处华南山地和四川盆地之间,地理位置独特。
贵州的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包含了许多著名的地质构造,如盆地、山地、断裂带等。
本文将探讨贵州区域地质构造的特点及其对该地区的地质历史和地质资源的影响。
一、地形地貌特点贵州地处于中国大陆板块的交汇边缘,长期以来受到华南板块、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和东南沿海平原的构造活动的影响。
因此,贵州的地形地貌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
整体上,贵州的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升高,山地与盆地交错分布。
其主要地貌类型包括山地、丘陵、台地、盆地和峡谷等。
1. 山地:贵州的山地分布广泛,包括了云贵高原和贵州黔南山地等。
云贵高原是中国的主要山地之一,由赛里木湖、黄果树等山脉组成。
贵州黔南山地则位于云贵高原南部,地势较为陡峭,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2. 丘陵:贵州的丘陵地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地带,地势相对较低,交通便利。
丘陵地区的土壤肥沃,适合农业发展。
3. 台地:贵州的台地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如黔西南、毕节等地。
台地地势平坦,多为草原和农田,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区。
4. 盆地:贵州的盆地主要分布在中北部地区,如遵义盆地、贵阳盆地等。
这些盆地由构造运动形成,地势相对较低,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5. 峡谷:贵州的峡谷众多,如九龙洞峡谷、龙宫峡谷等。
这些峡谷是由于河流侵蚀形成的,地貌陡峭,风景秀丽。
二、地质构造特点贵州地区的地质构造主要由华南特提斯古构造和陆缘构造两部分组成。
华南特提斯古构造是由华南、三江和扬子板块的碰撞形成的。
贵州地区主要的地质构造单元包括了了贵阳古构造、抱远古构造、阿荣古构造等。
1. 贵阳古构造:贵阳古构造位于贵州西南部,是地质构造中一个重要的构造单元。
其由华南特提斯古构造影响形成,地势较高,是该地区的山地地形主要展示。
2. 抱远古构造:抱远古构造位于贵州东南部,是华南特提斯古构造在该地区的另一个重要构造单元。
其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包括了断裂、褶皱等多种地质现象。
贵州省区域地质

贵州省的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黔 北、黔东和黔南地区,其中以黔 北地区的煤炭资源最为集中。
02
贵州省国家地质公园概览
贵州赤水丹霞地质公园
01
地理位置
赤水市南部,距离遵义市约 160公里。
02
面积
约300平方公里。
03
04
主要地质景观
丹霞地貌、瀑布、峡谷、石柱 群等。
特色景观
四洞沟、燕子岩、红石野谷等 。
04
贵州省地质旅游与开发
地质旅游资源与特色
01
02
03
04
丰富的地质遗迹
贵州省拥有独特的地质景观, 如黄果树瀑布、赤水丹霞等, 这些都是重要的地质旅游资源 。
多样的地貌景观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拥有喀 斯特地貌、丹霞地貌等多种地 貌景观,为地质旅游增添了丰 富的内涵。
独特的文化背景
贵州省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 将地质景观与民族文化相结合 ,可以提升地质旅游的文化内 涵。
地质科研成果与进展
矿产资源勘查
经过多年的努力,贵州省地质调查院在铜、金、锰、磷等矿产资源的勘查方面 取得了重大突破,为贵州省乃至全国的矿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地质环境与灾害研究
贵州大学地质学院在地质环境与灾害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贵州 省乃至全国的地质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THANK YOU
感谢聆听
贵州省区域地质
目
CONTENCT
录
• 贵州省地质概述 • 贵州省国家地质公园概览 • 贵州省地质科学研究与探索 • 贵州省地质旅游与开发
01
贵州省地质概述
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
地理位置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东邻湖南省,南接广西壮族自治区,西 与云南省接壤,北靠重庆市。
贵州地质情况资料

贵州地质环境概况贵州省简称贵或黔,地处祖国西南腹地,属云贵高原的一部分,或称贵州高原,从云贵高原向东南往湖南、广西的丘陵平原及向北往四川丘陵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
东经:103。
36,—109。
35,北纬:24。
37,—29。
13,。
面积17.6万km2。
一、贵州地势基本轮廓由纬向三级阶梯与经向两面斜坡构成,处于我国青藏高原第一梯级到东部第三梯级丘陵平原过渡的第二梯级云贵高原的斜坡地带。
地势由西向东逐渐降低,纬向形成三个阶梯,同时又处于我国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区,中部高,东、南、北低。
经向形成两面斜坡,因而又成为高耸于四川盆地与湖南、广西丘陵间的高原山地。
贵州地势可分三个梯级(台面),海拔高程分别是,第一梯级(台面)在2900-2200m,由西部威宁、赫章、水城一带的高原组成;第二梯级(台面)海拔降到1500-1000m由贵州中部山原(黔北、黔南)丘原(黔中)组成;第三梯级(台面)海拔继续降到800-500m、由江口-镇远以东的低山丘陵组成。
西部第一梯级(台面)地势最高,为云南高原的延续部分,是贵州最典型的高原地貌,高原面大部保存较好,高原的边缘切割强烈,形成高中山。
中部第二梯级是典型的山原和丘原分布区,其范围在遵义市以南、惠水以北、黔西以东、镇远以西的广大地区,南、北两大斜坡区则是山区分布区。
东部第三梯级(台面)指松桃、铜仁、锦屏等地,是典型的低山丘陵与湖南丘陵区连成一片。
贵州地势起伏较大。
最高点威宁韭菜坪海拔2900m,最低点都柳江出省处海拔137m,高差距2763m。
但全省地势起伏状况各地有所不同,一般是大梯级和高原的中心部位、地形起伏小,河流切割浅,相对高度小,如处于第一梯级(台面)面的安顺、平坝、贵阳、遵义、湄潭、瓮安、麻江等地,以及处于第三梯级(台面)面的铜仁、玉屏、锦屏等到地,相对高度多在200m以下;但在梯级面的转变地带,高原边缘以及各大河流中、下游地区则地形起伏大,河流切割深,相对高差大,如地处高原北部的习水、桐梓、道真、沿河和高原南部的边缘的安龙、册亨、望谟、罗甸、荔波等地相对高差常达500-700m以上。
贵州地质典型报告

贵州地质典型报告引言贵州地处中国的西南地区,是一个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的省份。
它因为丰富的地质资源而闻名,拥有许多独特的地质特征和典型的地质景观。
本文将重点介绍贵州地质的典型特征,包括地质构造、岩石类型和矿产资源等方面的内容,并进一步探讨这些特征对贵州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影响。
贵州的地质构造贵州地质构造复杂,主要由华南岩浆岩带和华南地台两部分组成。
华南岩浆岩带是一个由大量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形成的地区,它贯穿了贵阳、遵义和安顺等地。
而华南地台则是由长期的地壳运动形成的,其地势较为平坦。
由于地质构造的特殊性,贵州的地震活动频繁,地质灾害多发。
然而,这种地质条件也为贵州的矿产资源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条件。
贵州的岩石类型贵州地区的岩石类型繁多,包括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页岩等。
其中,石灰岩是贵州最重要的岩石之一,广泛分布于贵州的喀斯特地区。
贵州的喀斯特地貌以其独特的风景和自然景观而闻名,例如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等。
另外,贵州的页岩资源也很丰富,尤其是在贵州东部的黔东地区。
这些页岩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被广泛用于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贵州的矿产资源贵州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金、银、铅、锌等有色金属矿和煤炭、石灰石等非金属矿。
其中,贵州的铅锌矿储量位居全国前列,被誉为“贵州铅锌之乡”。
此外,贵州的金矿和银矿也有较高的开采价值。
贵州的矿产资源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拉动作用。
矿产开采和加工业成为贵州的支柱产业之一,为当地的就业和税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贵州地质对旅游业的影响贵州独特的地质景观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贵州的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等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和探险。
例如贵阳的花溪景区和遵义的赤水景区,它们以其壮丽的山水风光和独特的自然环境而闻名于世。
与此同时,贵州的矿山遗址和矿产资源也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景点之一。
游客可以了解到矿业的发展历史和贵州地质的演化过程,增加对贵州地质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贵州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简称构造):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份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
地质构造的规模,大的上千公里,需要通过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和遥感资料的解译才能识别,如岩石圈板块构造。
小的以毫米甚至微米计,需要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如矿物晶粒变形、晶格的位错等。
贵州位于华南板块内,处于东亚中生代造山与阿尔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带之间,横跨扬子陆块和南华活动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
在已知1400Ma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山等5个阶段。
雪峰运动奠定了扬子陆块的基底,广西运动使黔东南地区褶皱隆起与扬子陆块熔为一体,以后又经历了裂陷作用、俯冲作用,燕山运动奠定了现今构造的基本格局。
多次造山作用的地应力场在变化多端的地应力条件下,形成了挤压型、直扭型和旋扭型三类构造型式,交织成一幅复杂多变的应变图象。
其特点是:(1)贵州的地质构造属板内构造,构造的主体为薄皮构造。
(2)变形不十分强烈,在贵州发育最完整、最广泛的构造样式是侏罗山式褶皱带。
都匀运动:原地矿部第八普查大队(1980)命名,系指发生在贵州中部及南部,奥陶纪末到志留纪初之间的一次地壳运动。
该运动的表现是:在毕节-遵义-湄潭-铜仁连线与贵阳-施秉联线之间的贵州中部地区,普遍缺失上奥陶统中上部,下志留统中上部与下伏奥陶系不同层位呈假整合,在不少地区如贵阳乌当附近可见到志留系底部的砾岩层或含砾粘土岩嵌覆于呈数米起伏的间断面上。
在黔南地区下志留统中部超覆于奥陶系的不同层位之上,其间缺失地层达数百米,志留系底部常见底砾岩,部分地区见风化壳。
这是一次大面积的抬升运动。
独山抬升:王约1994年命名,系指独山地区中泥盆统独山组鸡窝寨段与下伏宋家桥段之间的抬升运动。
在该区独山组鸡窝寨段之底有风化残积的褐铁矿层,其上为底砾岩。
另外,根据遗迹化石组合在区域上的对比,可以确认独山组宋家桥段上部受到不同程度风化剥蚀。
贵州地质期末总结

贵州地质期末总结一、引言贵州地处中国南部,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独特。
贵州地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它与经济、人文、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本次地质期末考试的学习,我对贵州地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下面我将从地质背景、地质遗迹、地质资源等方面进行总结。
二、贵州地质背景1. 地理位置:贵州位于云贵高原东南缘,属于扬子地块的一部分。
它东邻湖南省、广东省,南界广西壮族自治区、越南,西接云南省,北濒四川省。
2. 地质构造:贵州地质构造活动频繁,断裂带和地震活动多。
地壳构造以盆地和山地为主,地势分布复杂。
3. 地质时代:贵州的地质年代有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三个主要时代,相继地埋藏了大量的地质信息。
其中震旦纪、志留纪、泥盆纪等地层相对发育,是考古地质研究的热点。
三、贵州地质遗迹1. 喀斯特地貌:贵州喀斯特地貌是全球闻名的地质遗迹,以石林、天生三桥、黄果树瀑布等为代表,展示了地壳运动和水文地下水洞的过程。
2. 地质公园:贵州有多个地质公园,如贵州茅台地质公园、布依花溪地质公园等。
这些地质公园保存了丰富的地质构造和地质遗迹,对于研究地质学和拓宽旅游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3. 古生物化石:贵州地质中保存了许多古生物化石,如菊石、海蝶、植物化石等。
这些化石有助于恢复地球演化的历史,在地质学研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贵州地质资源1. 矿产资源:贵州地质资源丰富,有煤炭、铅锌矿、铜矿、锡矿、铁矿、金矿等多种矿产,其中以煤炭和金矿资源储量较大。
这些资源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水力资源:贵州地形特殊,地表水资源丰富,有大小河流数百条,湖泊众多。
同时,贵州还拥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这些水力资源对于农业灌溉、城市供水等具有重要意义。
3. 矿泉水资源:贵州矿泉水资源丰富,有数百种不同类型的矿泉水。
这些矿泉水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于人体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贵州地质环境1. 土壤资源:由于贵州地质条件复杂,土壤类型多样。
贵州地质概况

贵州地质概况贵州位于华南板块,跨上扬子陆块、7工南造山带和右7工造山带3个次级大地构造单元。
由于漫长地质历史岁月壳幔作用和板块运动,发生了多种地质事件,铸就了贵州复杂纷繁的地质图像,并以“沉积岩王国”、“古生物宝库”著称于世。
具有地层发育齐全、碳酸盐岩广布、沉积类型多样、古生物化石丰富、岩浆活动微弱、变质作用单一、薄皮构造典型、地壳相对稳定等特点。
(1) 地层本省出露地层为中元古界蓟县系至新生界第四系,厚约30000m。
地层的生物地理区系多样,寒武系至中三叠统以古地中海区生物群为主,次为澳大利业太平洋区生物群;上二叠统则为华夏植物群;三叠系 (海相)届特提斯-扬子动物群。
地层的组份较为复杂,中元古界为海相火山-沉积岩系,中部发育有枕状玄武岩。
新元古界宵白口系和南华系以陆源硅质碎屑岩为主兼有火山碎屑岩及少量火山岩;震旦系则主要为海相碳酸盐岩及陆源细屑岩。
下古生界寒武系和奥陶系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次为硅质陆源碎屑岩;志留系下统主要为硅质陆源碎屑岩兼夹生物碳酸盐岩。
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和下中二叠统均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夹硅质陆源碎屑岩;上二叠统贵州西部为峨眉山玄武岩及陆源碎屑含煤岩系,东部和南部则为海相碳酸盐岩。
中生界扬子区三叠系下统至上统下部为海相碳酸盐岩,右江区以陆源碎屑浊积岩为主;上统中上部则为陆相硅质碎屑岩;侏罗系至白垩系下统为紫红色碎屑岩;上白垩统则以紫红色粗屑沉积为主。
新生界古近系为紫红色砂砾岩;新近系则为含砾泥岩及粘土岩;第四系为多种成因类型的砂、泥、砾及钙华等堆积物。
(2) 岩浆岩贵州的岩浆岩分布较零星且面积不大,但岩类复杂、期次较多。
中元古代在梵净山区以海相枕状玄武岩为主,并有同源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岩床,以及末期花岗岩。
新元古代早期九万大山区海相玄武岩、同源的镁铁质岩岩墙,以及过铝花岗岩。
早古生代中晚期在黔东有偏碱性超镁铁质岩。
晚二叠世贵州西部为大陆溢流拉斑玄武岩及同源辉绿岩床。
中生代中晚期在黔西南为偏碱性超铁镁质岩。
贵州区域地质地史概述

贵州区域地质地史概述贵州地处祖国西南腹地,属于云贵高原的一部份。
位于西部特提斯构造域和东部濒太平洋构造域的交接地带,在长达10多亿年的地质演化过程中,铸就了现今的地质面貌。
贵州区域地质的主要特征是:(1)沉积地层发育齐全,自中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出露,海相地层层序连续。
中晚元古代以海相碎屑沉积为主,古生代至晚三叠中期则以海相碳酸盐沉积占优势,晚三叠世晚期以后全为陆相碎屑沉积。
地层中富含古生物化石,并赋存有丰富的煤、磷、铝、锰等沉积矿产。
(2)沉积岩发育,不仅分布广泛,岩类繁多,且形成环境变异多姿、相带发育齐全,其中碳酸盐岩最为发育,约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61.9%,尤以生物碳酸盐岩占绝对优势。
(3)火成岩出露面积不大,分布零星,但岩类较多,属性较全,从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的岩石中皆可见及,尤以基性岩发育最佳。
岩浆活动时间漫长,在中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十余亿年间的地史时间内均有活动,以中元古代和二叠纪两期最为强烈。
成因类型复杂,既有幔源岩浆喷溢的基性熔岩和侵位基性岩,超基性岩,又有陆壳改造型花岗岩,其形成的原始构造背景以伸展为主。
(4)变质岩以层状浅变质岩系为主,属绿片岩相,具面型分布,相带宽阔,单相变质的特点,原岩以硅质碎屑岩为主。
(5)在长达10多亿年的地质历史的时期中,构造经历了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和燕山-喜马拉雅等5个阶段,构造运动既有激烈的褶皱运动,又有缓和的升降运动。
雪峰运动奠定了扬子陆块的基底,广西运动使黔东南地区褶皱隆起与西北的扬子陆块融为一体,事后又经受了后期的裂陷作用和俯冲造山作用。
多次造山运动形成了复杂的构造形迹,其中以规模宏大的侏罗山式褶皱分布最广,发育最好。
(6)矿产资源较丰富,矿种较多,但以沉积矿产和低温热液矿产为主。
地层地层是具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并能以明显或经研究后推论的某种解释性界面与相邻岩石体相区分的岩石体。
贵州地层发育较全,自中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分布,且富含化石,层序大多连续。
贵州地貌报告

贵州地貌报告1. 引言贵州是中国的一个地理特征多样的省份,其地貌类型丰富多样,呈现出独特的自然景观。
本文将对贵州的地貌进行分析和描述,以展示贵州的地理特点和独特之处。
2. 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贵州位于中国的西南部,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
其地貌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 山脉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和南亚热带地区的交界处,拥有众多山脉。
其中,贵州的主要山脉有黔东南山地、黔南山地、黔西南山地等。
这些山脉起伏崎岖,山势险峻,给贵州增添了壮丽的自然景观。
2.2 高原和盆地贵州地区还有一些较为平坦的高原和盆地。
比如,贵阳盆地、遵义平原等。
这些地区的地势相对较为平缓,适宜农业发展,也是贵州重要的农业产区。
2.3 溶洞和石林贵州的地下水资源丰富,导致了大量的溶洞形成。
例如,黄果树大瀑布附近的黄果树溶洞,以及遵义市的仙女洞等。
此外,贵州还拥有石林景观,最著名的有喀斯特石林。
3. 气候与地貌的关系贵州的气候条件对其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3.1 强烈的季风气候贵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多雨,冬季较干燥。
季风气候的影响导致了贵州地区的地表水资源丰富,进而形成了众多的河流和湖泊。
3.2 高海拔和气温变化贵州地势复杂,海拔变化大,从而导致了气温的变化。
高海拔地区气温较低,从而影响了植被分布和土壤类型,进而影响了地貌的形成。
4. 地质构造与地貌演化贵州地区的地质构造对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4.1 喀斯特地貌贵州地区广泛分布着喀斯特地貌,这是由于地下水的侵蚀和溶蚀作用所致。
地下水对石灰岩等溶质的溶解,使地表出现了丰富的溶洞、地下河和岩溶塌陷等地貌现象。
4.2 构造运动贵州地区曾经发生过多次构造运动,地壳的抬升和变形使得地表产生了许多峡谷、断裂和斜坡等地貌。
5. 生态环境保护与地貌景观保护贵州地区的地貌景观对旅游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讲贵州地质与地貌

一、地质概况
(一)地质构造基本轮廓
贵州地处东亚中生代造山带与阿尔卑斯-特提 斯新生代造山带之间的上升地壳区。
贵州的地壳是由地质历史上两次不同时期的 构造运动先后产生的两块陆壳(扬子准地台与华 南褶皱带)“焊接”而成的大陆性地壳。焊接的 时期为早古生代末的广西运动。两块大陆壳之间 大致以铜仁——玉屏——凯里——三都一线分界。
6)黔东南分区位于大兴、铜仁、五屏、青溪、施洞 口、丹寨、烂土及兴隆场一线以东,出露地层除 上第三系外,自前震旦系四堡群至第四系均有存 在,但分布极不平衡,该区是长期上升区,属 “江南古陆”的西南段,主要特征是:下江群分 布面积广,大部分地区缺失古生界和中生界地层, 寒武系及下奥陶统具有扬子地层区向华南地层区 过渡的性质。
绵起伏。导致全省地貌类型复杂、气候、 土壤、生物的垂直差异明显。
贵州屋脊——韭菜坪
贵州屋脊——韭菜坪
2、地貌类型复杂,山地遍布全境
地貌类型有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山间小盆 地仅占7.5%。是一具典型的山区,也是全 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
高原主要分布在省的西北部威宁、赫章、 水城、盘县一带,气温虽低,但光照条件 好,是省内的重要农牧区,也是发展梨、 桃、苹果生产基地。
2、黔中分区的西南界在赫章六曲、水城南开、六 枝冷坝沿线,东南界在福泉牛场、贵阳羊昌、 普定马场沿线,北面与黔北分区接壤,主要特 征是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大部分地区缺失奥 陶系、石炭系。
3)黔西分区包括乐民所、盘县、白果树、水城、垭 都、法都沿线以西地区,主要特征是:上古生界 和三迭系发育良好,独山型的泥盆系地层、上二 迭世峨眉山玄武岩组分布广而厚度大,上二迭统 煤系以陆相地层沉积为主,三叠系地层分布广泛。
贵州区域地质地史概述

贵州区域地质地史概述贵州区域地质地史概述贵州地处祖国西南腹地,属于云贵高原的一部份。
位于西部特提斯构造域和东部濒太平洋构造域的交接地带,在长达10多亿年的地质演化过程中,铸就了现今的地质面貌。
贵州区域地质的主要特征是:(1)沉积地层发育齐全,自中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出露,海相地层层序连续。
中晚元古代以海相碎屑沉积为主,古生代至晚三叠中期则以海相碳酸盐沉积占优势,晚三叠世晚期以后全为陆相碎屑沉积。
地层中富含古生物化石,并赋存有丰富的煤、磷、铝、锰等沉积矿产。
(2)沉积岩发育,不仅分布广泛,岩类繁多,且形成环境变异多姿、相带发育齐全,其中碳酸盐岩最为发育,约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61.9%,尤以生物碳酸盐岩占绝对优势。
(3)火成岩出露面积不大,分布零星,但岩类较多,属性较全,从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的岩石中皆可见及,尤以基性岩发育最佳。
岩浆活动时间漫长,在中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十余亿年间的地史时间内均有活动,以中元古代和二叠纪两期最为强烈。
成因类型复杂,既有幔源岩浆喷溢的基性熔岩和侵位基性岩,超基性岩,又有陆壳改造型花岗岩,其形成的原始构造背景以伸展为主。
(4)变质岩以层状浅变质岩系为主,属绿片岩相,具面型分布,相带宽阔,单相变质的特点,原岩以硅质碎屑岩为主。
(5)在长达10多亿年的地质历史的时期中,构造经历了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和燕山-喜马拉雅等5个阶段,构造运动既有激烈的褶皱运动,又有缓和的升降运动。
雪峰运动奠定了扬子陆块的基底,广西运动使黔东南地区褶皱隆起与西北的扬子陆块融为一体,事后又经受了后期的裂陷作用和俯冲造山作用。
多次造山运动形成了复杂的构造形迹,其中以规模宏大的侏罗山式褶皱分布最广,发育最好。
(6)矿产资源较丰富,矿种较多,但以沉积矿产和低温热液矿产为主。
地层地层是具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并能以明显或经研究后推论的某种解释性界面与相邻岩石体相区分的岩石体。
贵州地层发育较全,自中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分布,且富含化石,层序大多连续。
(整理)贵州地质概况

贵州地质概况贵州位于华南板块,跨上扬子陆块、江南造山带和右江造山带3个次级大地构造单元。
由于漫长地质历史岁月壳幔作用和板块运动,发生了多种地质事件,铸就了贵州复杂纷繁的地质图像,并以“沉积岩王国”、“古生物宝库”著称于世。
具有地层发育齐全、碳酸盐岩广布、沉积类型多样、古生物化石丰富、岩浆活动微弱、变质作用单一、薄皮构造典型、地壳相对稳定等特点。
(1)地层本省出露地层为中元古界蓟县系至新生界第四系,厚约30000m。
地层的生物地理区系多样,寒武系至中三叠统以古地中海区生物群为主,次为澳大利亚太平洋区生物群;上二叠统则为华夏植物群;三叠系(海相)属特提斯-扬子动物群。
地层的组份较为复杂,中元古界为海相火山-沉积岩系,中部发育有枕状玄武岩。
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和南华系以陆源硅质碎屑岩为主兼有火山碎屑岩及少量火山岩;震旦系则主要为海相碳酸盐岩及陆源细屑岩。
下古生界寒武系和奥陶系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次为硅质陆源碎屑岩;志留系下统主要为硅质陆源碎屑岩兼夹生物碳酸盐岩。
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和下中二叠统均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夹硅质陆源碎屑岩;上二叠统贵州西部为峨眉山玄武岩及陆源碎屑含煤岩系,东部和南部则为海相碳酸盐岩。
中生界扬子区三叠系下统至上统下部为海相碳酸盐岩,右江区以陆源碎屑浊积岩为主;上统中上部则为陆相硅质碎屑岩;侏罗系至白垩系下统为紫红色碎屑岩;上白垩统则以紫红色粗屑沉积为主。
新生界古近系为紫红色砂砾岩;新近系则为含砾泥岩及粘土岩;第四系为多种成因类型的砂、泥、砾及钙华等堆积物。
(2)岩浆岩贵州的岩浆岩分布较零星且面积不大,但岩类复杂、期次较多。
中元古代在梵净山区以海相枕状玄武岩为主,并有同源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岩床,以及末期花岗岩。
新元古代早期九万大山区海相玄武岩、同源的镁铁质岩岩墙,以及过铝花岗岩。
早古生代中晚期在黔东有偏碱性超镁铁质岩。
晚二叠世贵州西部为大陆溢流拉斑玄武岩及同源辉绿岩床。
中生代中晚期在黔西南为偏碱性超铁镁质岩。
《贵州省区域地质》课件

03 贵州省岩浆岩与变质岩
岩浆岩的形成与分布
岩浆岩的形成
岩浆岩是由地壳内部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在贵州省,岩浆岩的形成主要与 板块构造活动有关。
岩浆岩的分布
贵州省内的岩浆岩主要分布在黔西南、黔南和黔东南地区,其中以酸性岩和中性 岩为主,基性岩较少。
变质岩的形成与分布
变质岩的形成
变质岩是由其他岩石在高温、高压环 境下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贵州 省内的变质岩主要分布在黔东和黔中 地区。
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地势高差大,地 貌类型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喀 斯特地貌广泛发育。
地质构造与地壳运动
地质构造
贵州省处于扬子准地台和华南加里东褶皱系的过渡地带,主 要构造单元包括黔北台隆、黔东南台凸、黔南陷隆等。
地壳运动
贵州地区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包括褶皱、断裂、岩浆活动 等,这些地质活动对区域地质特征和矿产分布产生了重要影 响。
新生代地层
总结词
新生代地层主要包括第四纪和新近纪,是贵州省最年 轻的地层之一。
详细描述
新生代地层是贵州省最年轻的地层之一,包括第四纪 和新近纪。这些地层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平原和低山 地区,含有丰富的河流相和湖泊相沉积物,是研究现 代地球气候、环境和人类活动的重要材料。在这些地 层中,发现了许多重要的矿产资源,如盐、石膏、石 油等,对贵州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 时,新生代地层也是研究地球历史和人类进化的重要 材料之一。
变质岩的分布
变质岩在贵州省内的分布较为广泛, 主要集中分布在黔东和黔中地区,以 区域变质岩和接触变质岩为主。
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
岩浆活动对成矿的影响
贵州省内的岩浆活动对成矿作用具有重要的影响,岩浆岩的形成过程中可以伴随有金属矿床的形成。
贵州省区域地质

二级构造单元,以地台盖层性质在较长时期内发生的大面积分化 作为划分二级构造单元的依据;
三级构造单元,以地台盖层性质在较短时期发生的一定地区的分 化作为划分三级构造单元的依据;
四级构造单元,根据构造形变总貌的区别,在三级构造单元中进 一步划分变形区,作为四级构造单元。
二)、构造运动
贵州省区域地质
贵州省区域地质
贵州省区域地质
贵州省区域地质
贵州省区域地质
贵州省区域地质
贵州省区域地质
贵州省区域地质
贵州省区域地质
贵州省区域地质
贵州省区域地质
贵州省区域地质
贵州省区域地质
贵州省区域地质
贵州省区域地质
三)次级构造单元特征
贵州省区域地质
贵州省区域地质
③前复理石组合
是在非补偿深海槽中发育的深水海相岩石组合。
④复理石组合
是陆缘海槽中巨厚的浊流沉积岩套。
⑤变成花岗岩组合
丹洲时期之末,与雪峰运动相伴随,本省东南隅的黔桂边缘地区出现了 酸性岩浆的活动,产生了以摩天岭花岗岩体为代表的陆壳改造型花岗岩和 花岗质混合岩组合的挤压性花岗岩套。
贵州省区域地质
(三)加里东构造阶段大陆边缘岩石组合
贵州省区域地质
No Image
贵州省区域地质
二、构造单元
一)、构造单元划分
构造单元是在板块活动控制下产生的从板块边缘到板块内部的一 系列有规律展布的各具特征的地质构造区域。
二)、构造单元划分的原则
根据本省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地壳类型不同程度的变化,以及同一 时期构造变形特点的不同,拟定全省构造单元逐级划分的原则如下:
省内仅在从江县境露出几小块。其岩性特征、层位关系和形成 条件均可与扬子准地台梵净山群下部相对比,它是华南褶皱带基底中 所见最古老的部分,是形成大洋地壳区的岩石序列,经过一定的变质 作用而成为一套绿色岩系。
贵州省地形地貌

贵州省地形地貌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
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其中%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
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嶂,绵延纵横,山高谷深。
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1444米;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米,为贵州境内最高点。
而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为米,为境内最低点。
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
喀斯特地貌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 %,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布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
2022年,省会贵阳市年平均气温为℃,比上年提高℃。
从全省看,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多在3℃~6℃,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一般是22℃~25℃,为典型夏凉地区。
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
2022年,9个市州地所在城市中,降水量最多是兴义市,为1480毫米;最少的是毕节市,为毫米。
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于夏季。
境内各地阴天日数一般超过150天,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
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影响,贵州气候呈多样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另外,气候不稳定,灾害性天气种类较多,干旱、秋风、凌冻、冰雹等频度大,对农业生产危害严重。
贵州河流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有6 9个县属长江防护林保护区范围,是长江、珠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
全省水系顺地势由西部、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分流。
苗岭是长江和珠江两流域的分水岭,以北属长江流域,流域面积115747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主要河流有乌江、赤水河、清水江、洪州河、舞阳河、锦江、松桃河、松坎河、牛栏江、横江等。
贵州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简称构造):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份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
地质构造的规模,大的上千公里,需要通过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和遥感资料的解译才能识别,如岩石圈板块构造。
小的以毫米甚至微米计,需要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如矿物晶粒变形、晶格的位错等。
贵州位于华南板块内,处于东亚中生代造山与阿尔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带之间,横跨扬子陆块和南华活动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
在已知1400Ma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山等5个阶段。
雪峰运动奠定了扬子陆块的基底,广西运动使黔东南地区褶皱隆起与扬子陆块熔为一体,以后又经历了裂陷作用、俯冲作用,燕山运动奠定了现今构造的基本格局。
多次造山作用的地应力场在变化多端的地应力条件下,形成了挤压型、直扭型和旋扭型三类构造型式,交织成一幅复杂多变的应变图象。
其特点是:(1)贵州的地质构造属板内构造,构造的主体为薄皮构造。
(2)变形不十分强烈,在贵州发育最完整、最广泛的构造样式是侏罗山式褶皱带。
都匀运动:原地矿部第八普查大队(1980)命名,系指发生在贵州中部及南部,奥陶纪末到志留纪初之间的一次地壳运动。
该运动的表现是:在毕节-遵义-湄潭-铜仁连线与贵阳-施秉联线之间的贵州中部地区,普遍缺失上奥陶统中上部,下志留统中上部与下伏奥陶系不同层位呈假整合,在不少地区如贵阳乌当附近可见到志留系底部的砾岩层或含砾粘土岩嵌覆于呈数米起伏的间断面上。
在黔南地区下志留统中部超覆于奥陶系的不同层位之上,其间缺失地层达数百米,志留系底部常见底砾岩,部分地区见风化壳。
这是一次大面积的抬升运动。
独山抬升:王约1994年命名,系指独山地区中泥盆统独山组鸡窝寨段与下伏宋家桥段之间的抬升运动。
在该区独山组鸡窝寨段之底有风化残积的褐铁矿层,其上为底砾岩。
另外,根据遗迹化石组合在区域上的对比,可以确认独山组宋家桥段上部受到不同程度风化剥蚀。
贵州自然地理概况

贵州自然地理概况一、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贵州省简称“黔”或“贵”,地处云贵高原,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
全省国土总面积176167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8%。
全省辖2个地区、3个自治州、4个地级市共88个县(市、区、特区),省会贵阳市。
二、地形地貌贵州地貌属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
境内最高处为毕节地区赫章县珠市乡的乌蒙山韭菜坪,海拔2900.6米;最低处为黔东南州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处,海拔147.8米。
境内山地和丘陵占92.5%。
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
三、气候贵州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大部分地区年均温14℃~16℃,最冷月(1月)均温一般不低于5℃,最热月(7月)均温一般在25℃以下。
年降水量一般1100~1400毫米。
10℃以上活动积温约4000~5500℃。
无霜期长达270天以上。
因地形和纬度等因素的影响,致省内气候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低到高变化明显,形成了多种气候类型。
但雨日多达160天,相对湿度常达80%,日照仅1200~1500小时,日照率不足25~30%,不利于喜光作物的生长。
四、水文贵州河流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全省水系顺地势由西部、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分流。
苗岭是长江和珠江两流域的分水岭,以北属长江流域,主要河流有乌江、赤水河、清水江、洪州河、锦江、松桃河、松坎河、牛栏江、横江等;以南属珠江流域,主要河流有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打狗河等。
长度在1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984条,全省水力资源丰富。
五、土壤贵州土壤面积159100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0.4%,地带性土壤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地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地质环境概况贵州省简称贵或黔,地处祖国西南腹地,属云贵高原的一部分,或称贵州高原,从云贵高原向东南往湖南、广西的丘陵平原及向北往四川丘陵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
东经:103。
36,—109。
35,北纬:24。
37,—29。
13,。
面积17.6万km2。
一、贵州地势基本轮廓由纬向三级阶梯与经向两面斜坡构成,处于我国青藏高原第一梯级到东部第三梯级丘陵平原过渡的第二梯级云贵高原的斜坡地带。
地势由西向东逐渐降低,纬向形成三个阶梯,同时又处于我国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区,中部高,东、南、北低。
经向形成两面斜坡,因而又成为高耸于四川盆地与湖南、广西丘陵间的高原山地。
贵州地势可分三个梯级(台面),海拔高程分别是,第一梯级(台面)在2900-2200m,由西部威宁、赫章、水城一带的高原组成;第二梯级(台面)海拔降到1500-1000m由贵州中部山原(黔北、黔南)丘原(黔中)组成;第三梯级(台面)海拔继续降到800-500m、由江口-镇远以东的低山丘陵组成。
西部第一梯级(台面)地势最高,为云南高原的延续部分,是贵州最典型的高原地貌,高原面大部保存较好,高原的边缘切割强烈,形成高中山。
中部第二梯级是典型的山原和丘原分布区,其范围在遵义市以南、惠水以北、黔西以东、镇远以西的广大地区,南、北两大斜坡区则是山区分布区。
东部第三梯级(台面)指松桃、铜仁、锦屏等地,是典型的低山丘陵与湖南丘陵区连成一片。
贵州地势起伏较大。
最高点威宁韭菜坪海拔2900m,最低点都柳江出省处海拔137m,高差距2763m。
但全省地势起伏状况各地有所不同,一般是大梯级和高原的中心部位、地形起伏小,河流切割浅,相对高度小,如处于第一梯级(台面)面的安顺、平坝、贵阳、遵义、湄潭、瓮安、麻江等地,以及处于第三梯级(台面)面的铜仁、玉屏、锦屏等到地,相对高度多在200m以下;但在梯级面的转变地带,高原边缘以及各大河流中、下游地区则地形起伏大,河流切割深,相对高差大,如地处高原北部的习水、桐梓、道真、沿河和高原南部的边缘的安龙、册亨、望谟、罗甸、荔波等地相对高差常达500-700m以上。
局部隆起的山地则地势起伏更大,如梵净山雷公山龙头山等强烈隆起的断块山地,其相对高度可达700-1000m以上。
二、贵州地貌主要为喀斯特和非喀斯特两大地貌类型,成因上表现为流水作用为主导剥蚀-侵蚀地貌系列和以岩溶作用为主导的溶蚀地貌系列。
它们的形态各异,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全省不仅有高原、山原和山地,而且有丘陵、盆地(坝子)和河流峡谷、河流阶地、溶洞、洼地等不同类型的地貌。
在地貌上贵州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省份,据统计全省山地面积约占75.1%。
丘陵面积约占23.6%,各种盆地(坝子)约占1.3%(全省习用数据为山地87%、丘陵占10%、平地占3%),可见山地地貌类型是贵州地貌第一大特征。
这些山地有的是流水侵蚀而成;有的则是岩溶作用所致。
不同成因的丘陵既分布于高原外缘和高原面上,也成片分布于东部地区,呈孤立状、垄岗状或丛聚状。
盆地(坝子)形态多样、成因复杂,有挽近断裂形成的断陷盆地,流水侵蚀形成的河谷盆地和岩溶作用形成的溶蚀盆地。
这些盆地散布于贵州各地不同高程上,其共同特征是规模不大,面积超过万亩者不到20个,所以没有平原和大型山间盆地是贵州地貌的第二个特征。
三、贵州气象贵州地处副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适中,雨热同季(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由于地势高差大,地形复杂,因而气候同时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贵州各地年平均气温等值线介于12-18°,以7月最高,1月最低,极端最高气温在34°以上,极端最低气温一般不到-10°。
贵州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两股暖湿气流在贵阳-麻江一带相会,形成丰富降水。
其特点是雨日多,时空分布不均,集中降雨在5-7月,为阵性降水,暴雨多,强度大,占年降水量75%以上。
11-4月降水量明显减少,仅占年降水量的5%以下。
贵州气候灾害主要有日照少,阳光资源不足;倒春寒,伏旱,洪涝、冰雹、秋风、绵绵雨等灾害时有发生。
由气候灾害诱发的地质灾害有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崩塌、岩溶涝洼等。
四、贵州水文贵州河流分属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苗岭为省内一级分水岭,以北属长江流域,以南属珠江流域。
长江流域面积11574km2、占全省总面积的65.7%;珠江流域面积60381km2,占全省总面积的34.3%。
全省河网密布,长度多在10-50km,共计有902条,占河流总数的91.67%。
贵州主要河流多发源于西部高原,水流方向受地势与地质构造条件制约,由我国(省)第一级地势阶梯(台面)分别向东及南、北方向呈扇形展布。
多数河流上游河谷开阔且平缓,在第一级(台面)向第二级(台面)转折的斜坡地带,常常出现河谷裂点(中游束放相间),水流湍急,中游河谷深切狭窄,是造型地貌和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下游河谷又趋平缓。
境内碳酸岩广泛分布,岩溶发育,约60%的河流穿行其间,在河流的中游,常见明、暗流(伏流)交替出现,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补给,而中游以下则主要是地下水补给地表水。
在喀斯特地区常常是“地下水滚滚流,地表水贵如油”,对大气降水有很强的依赖性。
五、贵州地层从早期的中元古宇至晚期第四系地层均有出露,厚度达3万余米。
中上元古界以海相碎屑地层和火山岩经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地层为主;古生代至中生代早期以海相碳酸盐地层占优势;晚三叠世晚期以后则为陆相碎屑地层。
地层区划主要属扬子地层区,次为江南区(或过渡区)及右江区。
综合境内各出露地层,依次由老至新概述如下:(一)中、上元古界中元古界:梵净山群/四堡群,分别出露于黔东北梵净山区和贵州东南隅的九万大山区,是一套巨厚层的变质火山沉积岩系,厚3000-9500m。
上元古界:下江群/板溪群/丹洲群,以下江群分布最广,主要出露在贵州东部,由浅变质碎屑岩组成。
总厚3500-10000m。
震旦系:主要分布在贵州东部,发育良好,沉积类型多样,可分为扬子地层区、江南地层区和过渡地层区。
扬子地层区包括黔中和黔北,下统地层以陆相碎屑岩为主,上统以碳酸盐岩为主。
江南地层区震旦系发育良好,地层连续,下统以杂砾岩为主,厚度大;上统发暗色岩硅沉积为主,厚度较薄。
过渡地层区介于上述两区之间的黔东北至黔东一带,下统亦以碎屑岩为主,上统为硅质岩、粘土岩及碳酸盐岩。
(二)下古生界主要分布在贵州北半部以及黔东南的部分地区,多为浅海相碳酸盐岩及碎屑岩。
寒武系:境内分布广、出露面积大,厚达3000m以上,除下统底部为碎屑岩组成外,其余均以碳酸盐岩为主,分扬子、过渡和江南三个地层区。
奥陶系:分布范围与寒武系相同,唯出露面积较小,岩性以浅海相碳酸盐岩及碎屑岩。
志留系:主要分布于黔北和黔东北,仅有少许出露,岩性以滨海相陆源碎屑岩为主。
(三)上古生界贵州晚古生代地层分布较广,以黔南分布最为齐全,次为黔西南地区,岩性主要为海相碳酸盐及海陆交互的碎屑沉积。
泥盆系:主要分布在贵州的南半部,缺失早泥盆世早期地层,早泥盆世晚期碎屑岩沉积,其上地层发育较全,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
石炭系:主要分布贵州南半部,发育良好,层序连续,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
二叠系:分布广泛,几乎遍布全省,地层发育完整,沉积类型多样。
下统以碳盐酸岩为主,上统则为碎屑岩、煤系和石灰岩组成。
(四)中-新生界贵州中-新生代地层除中下三叠统外,几乎全为陆相碎屑地层,其地层格局较之古生代有很大不同,岩相和厚度的变化均较剧烈。
三叠系:分布相当广泛,地层发育良好,沉积类型多样,主要为碳酸盐岩。
中、下部为海相沉积,上部则主要是陆相地层。
侏罗系:主要分布在贵州的北部和西部,以及黔东的天柱附近,地层发育良好,属大陆河湖相沉积。
岩性主要为陆相红色岩系,以河流相及湖相沉积最为发育。
白恶系-第三系:分布零星,见于一些孤立的小型陆相盆地中。
主要为紫红色粗碎屑沉积。
第四系:分布较广,但出露零星,成因类型多样,堆积厚度不大,变化颇为剧烈,分为云贵高原东部延伸区和贵州高原两个地层区。
贵州的第四系可分为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关于沉积岩:素有“沉积岩王国”之称的贵州,不仅沉积岩类繁多,分布广泛,而且沉积作用多样,相带发育齐全。
其中,以碳酸盐岩分布最广(约占全省总面积的70%),发育完好,岩种(石)多样。
在碳酸盐岩中,生物成因的灰岩占首要地位。
尤以寒武纪至中三叠世的生物屑灰岩,以及晚古生代的礁灰岩和隐藻灰岩最为重要,二叠纪至中三叠世水下重力滑塌作用形成的石灰岩角砾岩及砾屑碳酸盐岩也颇具特色。
中上寒武统和中、下三叠统的白云岩也较发育,主要为原生-准同生的沉积白云岩。
在陆源碎屑岩中,除下震旦统的中粗碎屑岩(暂统称杂砾岩)成因由为特殊外,细屑沉积岩(黑色页岩、粘土岩和粉砂岩等)也较发育,分布较广、层位众多。
关于火成岩:贵州火成岩的分布面积不大,但岩类较多。
岩浆活动的时间较长,从中元古宙至中生代均有活动,由以中元古宙和二叠纪两个时期最为强烈,其成因复杂。
关于区域变质岩:贵州中、晚元古宙地层中的层状岩石和其他深成岩均已变质,主要属低级绿片岩相,是典型的南方型变质岩。
区域变质岩类较多,按原岩不同主要可分为变质泥质岩、变质碎屑岩、变质碳酸盐岩、变质火山碎屑岩、变质火山岩五类。
其中,以变质泥质岩和变质碎屑岩厚度最大,分布最广。
六、贵州岩石的分布特征以沉积岩分布最广,发育最佳;火成岩岩类较多,但分布零星;变质岩的岩类不多,相变单一,分布在黔东南地区。
其特征为:(一)分布面积。
前震旦系区域变质的硅酸盐岩,分布面积约30000 km2。
震旦系至白垩系沉积的硅酸盐岩和碳酸盐岩,分布面积140000 km2,其中碳酸盐岩约11万km2,占国土面积的61.9%。
火成硅酸盐分布面积大约6000km2,玄武岩分布面积最广泛。
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分布面积最广,主要覆盖在各时代地层出露的斜坡和低凹部位,分布面积占国土面积的70%—80%,松散堆积层的松散性质决定了人类开垦的力度,贵州5600多万亩耕地主要开发在这最年青的地质体上。
(二)岩石地层由老到新从东向西分布。
黔东南及梵净山集中分布了六亿年前的变质岩,向西往黔南、黔中、黔东北、黔北、黔西北到赤水,基本格局依照震旦—寒武系到侏罗—白垩系的分布规律。
(三)在黔南、黔中、黔东北、黔北、黔西北地区,硅酸盐岩和碳酸盐岩基本上呈条带状互层分布。
(四)玄武岩集中分布于黔西北的毕节地区、六盘水市,黔中地区有少量的分布。
(五)碳酸盐岩分布占61.9%,形成了贵州以喀斯特农业生态为主的特征。
(六)贵州是我国岩石出露地表最多的省份,没有大面积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成片分布的平原和大型山区盆地。
七、贵州的地质构造从中元古宙至今的地史时期,贵州地壳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造成了较为复杂的地质构造景观(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