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思三平斋国学小议》(一)
西畴老人常言
西畴老人常言何坦《西畴老人常言(西畴常言)》●西畴老人常言○讲学学贵有常,而悠悠害道。
循序而进,与日俱新,有常也。
玩愒自恕,曰我未尝废,非悠悠乎?顾一曝而十寒,斯害也已。
孔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学不可躐等,先致察于日用常行。
人能孝于事亲,友于兄弟,夫妇睦,朋友信,出而事君,夙夜在公,精白承德。
虽穷理尽性,亦无越于躬履实行也。
学以养心,亦所以养身。
盖邪念不萌,则灵府清明,血气和平,疾莫之撄,善端油然而生矣,是内外交相养也。
《记》曰:“心广体胖。
”此之谓也。
士有假书于人者,必熟复不厌;有陈书盈几者,乃坐老岁月。
是以白屋多起家,膏梁易偷惰。
知儆则庶几矣。
君子之学,体用具藏修之,余时与事物酬酢,因可以识人情世态。
其间是非利害,岂能尽如吾意哉?有困心衡虑,则足以增益其所未能也。
交朋必择胜己者。
讲贯切磋,益也;追随游玩,损也。
若佞谀相甘,言不及义,宁独学寡闻,犹可以无悔吝。
勿忌人善,以身取则焉,孳孽不已,恶知其非我有也?勿扬人过,反躬默省焉,有或类是,亟思悔而违改也。
去其不善而勉进于善,是之谓善学。
与刚直人居,心所畏惮,故言必择,行必谨,初若不相安,久而有益多矣。
与柔善人居,意觉和易,然而言必予赞也,过莫予警也,日相亲好,积尤悔于身而不自知,损孰大焉!故美味多生疾疢,药石可保长年。
孔门《大学》之道,备九思三畏,正心诚意也。
敏事而谨言,修身也。
孝友施于有政而家齐矣,敬信节用爱民惜力而国治矣。
以至谨修宪度而四方之政行,振坠拔遗而天下之民归心。
二帝三王子治之道,莫或加此矣。
节食则无疾,择言则无祸。
疾祸之生,匪降白天,皆自其口。
故君子于口之出纳唯谨。
礼以严分,和以通情。
分严则尊卑贵贱不逾,情通则是非利害易达。
齐家治国,何莫由斯?恭俭,美德也,出于矫则过。
故足恭取辱,苦节招凶,君子约之以中,而行之以诚,则恭近礼,俭中度矣。
子贡谓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夫子非隐也。
如入孝出弟数语,必行有余力而后可以学文,盖实行不先则徒文无益,况可遽闻性与天道乎?后世学者从事口耳,且茫无所从入,乃窃袭陈言,自谓穷理尽性,亦妄矣。
书家及其作品的品位与境界
书法是我中华国粹之一,书法作品是书家天分、境界、悟性、修养和功力等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文化产品。
我们鉴赏书法作品的过程,就是透过其作品对书家上述综合素质进行鉴赏和品评的过程,而高下优劣,往往需以等级区别之,古人多以品名之。
古人为书家和书法作品分列等次,主要是以品评者主观感受为依据,所以划等之方式必然各不相同,而书家之等级又取决于其作品之等级。
南朝梁人庾肩吾在其所撰《书品》中,将自汉至齐梁间百余位书家及其作品分列为九等,即所谓上之上、上之中、上之下,中之上、中之中、中之下,下之上、下之中、下之下;唐李嗣真《书后品》则分为十等,即所谓超然逸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明人高廉在品评书画时,分为三等,即所谓三趣说:天趣者,神是也;人趣者,生是也;物趣者,形似是也。
清人包世臣在其所撰《艺舟双辑国朝书品》有神、妙、能、逸、佳等五级之说。
具体标准为平和简净,道丽天成,曰神品;酝酿无迹,横直相象,曰妙品;墨守穷源,思力交至,曰能品;楚调自歌,不谬风雅,曰逸品;墨守迹象,雅有门庭,曰佳品。
近人康有为认为,应有神品、妙品上、妙品下,高品上、高品下,精品上、精品下,逸品上、逸品下,能品上、能品下等十一个等级。
艺术品之差距,断不可能似体育竞技之一目了然,硬性划一,尺度分明,故而不易评判。
对艺术品之评价,基本上出于主观印象,靠鉴赏者之心领神会。
某一鉴赏家可能认为甲作品甚佳,而另一位鉴赏家却认为乙作品更好。
同一幅书法作品,在不同人眼里往往毁誉不一,评价有异,甚至截然相反、大相径庭。
因此,客观、公允的评价,其实就是博采众议的基础上,形成一种相对一致的综合判断。
关于书家和书法作品品位之划分,则可将这种极微妙的艺术档次比较清晰地描述出来。
譬如包世臣之神、妙、能、逸、佳五品划分,属较为中肯者。
明人高廉三趣说,可与包世臣五品说互参。
概而言之,神品与妙品,乃得天趣者,是造化与心原、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高度完美统一之产物,如神来之笔,自然天成,毫无矫揉造作之痕迹;能品与逸品则得人趣。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书目
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缘起天师道舆滨海地域之关系书世说新语文学类锺会撰四本论始华条后魏书司马叡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崔浩舆寇谦之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读哀江南赋庾信哀江南赋与杜甫咏怀古迹诗书杜少陵哀王孙诗后元稹之连昌宫词与诗及悼亡诗韦庄秦妇吟校笺读东城老父传论韩愈武曌与佛教斯坦因所获西夏文大般若经考敦煌本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演义跋连花色尼出家因缘跋梁译大乘起信论伪智恺序中之真史料马一浮泰和会语宜山会语复性书院讲录尔雅台答问濠上杂著廖平蒙文通廖平卷今古学考古学考知圣篇知圣续篇四益馆经学四变记五变记笺述经学六变记蒙文通卷古史甄微经学块原儒学五论(选本)法家流变考杨朱学派考道教史琐谈唯识新罗学中国政治思想史方东美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上生命情调与美感生命悲剧之三重奏哲学三慧易之逻辑问题中国人的智慧中国形而上学中之宇宙与个人从宗教、哲学与哲学人性论看“人的疏离”中国哲学对未来世界的影响严复天演论群学肄言群已权界论原强救亡决论论治学治事宜分二途论译才之难西学门径功用论今日教育应以物理科学为当务之急说党思古谈读经当积极提倡《民约》平议与吴汝纶书(三封)与《外交报》主人书与熊纯如书杨树达余嘉锡·余嘉锡卷余嘉锡先生小传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太史公书亡篇考寒食散考四库提要辨证序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序杨家将故事考信录·杨树达卷古书句读释例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积微居金文说积微居小学述林积微居甲文说耐林庼甲文说顾颉刚汉代学术史论《诗经》在春秋战国间的地位论《诗经》所录全为民歌《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尧典》著作时代考《尚书·大诰》今译(摘要)周公东征和东方各族的迁徙《古史辨》第一册自序与钱玄同论古史书答刘胡两先生书《古史辨》第四册自序州与岳的演变九州之戎与戎禹息壤考由“烝”“报”等婚姻方式看社会制度的变迁孟姜女故事的转变中国近来学术思想变迁观圣贤文化与民众文化《禹贡半月刊》发刊词《史林杂识初编》小引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魏晋玄学论稿评近人之文化研究文化思想之冲突与调和洪业杨联升·洪业卷引得说第一篇何谓引得第二篇中国字庋*第三篇引得编纂法仪礼引得序礼记引得序春秋经传引得序杜诗引得序考利玛窦的世界地图论利玛窦地图答鲇泽信太郎学士书《蒙古秘史》源流考破斧·杨联陞卷中国货币与信贷简史晋代经济史释论中国经济史上的数词和量词侈靡论从经济角度看帝制中国的公共工程佛教寺院与国史上的四种筹措金钱的制度科举时代的赴考旅费问题道教之自博与佛教之自扑补论报——中国社会关系的一个基础汉语否定词杂谈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东西人的教育之不同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草案礼记大学篇伍严两家解说合印叙儒佛异同论自述早年思想之再转再变梁漱溟先生学术年表梁漱溟先生著述要目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只魏晋玄学论稿评近人之文化研究文化思想之冲突与调和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东西人的教育之不同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草案礼记大学篇伍严两家解说合印叙儒佛异同论自述早年思想之再转再变梁漱溟先生学术年表梁漱溟先生著述要目陈垣元也里可温教考元西域人华化考史讳举例校勘学释例旧五代史辑本发覆通鉴胡注表微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明成祖生母记疑夷夏东西说史学方法导论战国子家叙论战国文籍中之篇式书体——一个短记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城子崖”序《新获卜辞写本后记》跋与顾颉刚论古史书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清代学术概论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新史学翻译文学与佛典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历史统计学中国地理大势论学与术三十自述杨文会欧阳渐吕澂卷杨文会等不等观杂录佛教初学课本十宗略说阐教篇欧阳渐瑜伽师地论叙法相诸论叙合刊支那内学院院训释吕澂因明入正理论讲解集量论释略抄董作宾卷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甲骨学六十年卜辞中所见之殷历殷历中几个重要问题殷历谱的自我检讨谈历商代龟卜之推测甲骨实物之整理为书道全集详论卜辞时期之区分谭“谭”论商人以十日为名从麽些文字看甲骨文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中国历史上三正问题之科学证明古文字中之仁殷代的鸟书殷虚文字中之“人猿图”殷虚文字甲编自序殷虚文字乙编序黄侃刘师培卷·黄侃卷文心雕龙札记说文略说·刘师培卷中古文学史讲义钱基博卷钱宾四卷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文化史导论中国学术通义朱子学提纲先秦诸子系年《国史大纲》引论魏晋玄学与南渡清谈理学与艺术中国文化中的最高信仰与终极理想鲁迅吴梅吴宓陈师曾卷鲁迅卷鲁迅先生小传中国小说史略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先生学术年表鲁迅先生著述要目吴宓卷吴雨僧先生小传……吴梅卷陈师曾卷熊十力卷熊十力先生小传新唯识论原儒论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甲午存稿之一:与友人中国学术思想的自立之道熊十力先生学术年表熊十力先生著作要目章太炎卷国故论衡检论李济卷中国民族的形成西阴村史前的遗存中国文明的开始安阳中国的若干人类学问题再谈中国上古史的重建问题论“道森氏·晓人”案件及原始资料之鉴定与处理关于在中国如何推进科学思想的几个问题胡适卷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戴东原的哲学说儒荷泽大师神会传《红楼梦》考证《水浒传》考证《水浒传》后考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国学季刊》发刊宣言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治学的方法与材料介绍我自己的思想金岳霖卷论道逻辑知识论太虚卷真现实论新僧法相唯识学概论论法相必宗唯识再论法相必宗唯识唯识新论破神执论近代人生观的评判蔡元培卷中国伦理学史中学修身教科书康有为卷实理公法全书教学通议春秋董氏学孔子改制考张君劢卷新儒家思想史冯友兰卷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郭沫若卷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秦观《龙井题名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秦观《龙井题名记》原文及翻译译文1、秦观《龙井题名记》原文及翻译译文秦观《龙井题名记》原文及翻译秦观《淮海集》原文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
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
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
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
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译文元丰二年,中秋节第二天,我从吴兴去杭州,(然后)在向东赶回会稽[1]。
龙井(这个地方)有位辨才(注:法号或人名)大师,用书信的方式邀请我到(龙井[2])山中去。
等到出了城,太阳已经西沉,(我)取水道航行到普宁,碰到的道人参寥,问(他)龙井是否有可供遣使、雇佣的竹轿,(参寥)说,“(你)来的不是时候,(轿子)已经离开了。
”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
于是(我)便放弃坐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
过了雷峰塔,渡过南屏一带,在惠因涧(注:山沟)洗脚(注:意为赤脚涉过惠因涧),进入灵石坞,发现一条小路(就沿着它)爬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斟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
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过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的屋舍,灯火若隐若现,草木长得葱葱郁郁,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
(我们继续)前行(到了)二更天,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谒辨才大师,第二天便回去了。
解释龙井:在今浙江杭州市西风篁岭上,本名龙泓,原指山泉,龙井是以泉名井。
附近环山产茶,即著名的西湖龙井茶。
题名:题写姓名,以留作纪念。
元丰二年:即公元1079年。
吴兴:今浙江吴兴县。
过杭:经过杭州。
会稽:今浙江绍兴。
读九思
读九思《三平斋夜语》偶感1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但是,人类需要思考,因为思考是上帝专门为人类申请的专利。
自古以来,人类历史上大智大贤,思考的主要成果就是:劝人向善。
释迦牟尼、耶稣基督、老子、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都不约而同指出“众生皆有佛性”“神就住在你身体的殿堂里”“人皆可以为尧舜”,“认识你自己”……人类不断探索生命的奥秘,从而使自己进入超凡入圣的境界,与道同行,使得人敢于依靠个人自身,在理论思辨中把自己提高到上帝本身。
这是智者理性之光得出的答案。
2九思的《三平斋夜话》让人看到了智者的身影。
九思解读先哲的理性之光,让人生的境界豁然开朗。
做人的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做事的境界:心中有剑,手中无剑。
做友的境界:心事如简,人淡如菊。
做学问的境界:独上高楼,蓦然回首。
看似平淡,能做到,就是智者。
3.我要奋斗,我更要享受。
这是现代青年的宣言。
能说出这种话的是好孩子,还有更多的只会享受,不想奋斗。
在渐渐富起来的中国,许多人活得很挣扎。
名与利的诱惑比物资匮乏时代强烈百倍。
真正的富贵是要懂得回馈这个世界,懂得责任与义务乃是一种爱。
衡量财富的准则,在于“内心的富贵”。
4贵是高贵,贵是自尊;贵是礼数,贵是德行。
贵族精神有四大内核:其一为“自尊精神”:有一种东西比我的生命更重要,那就是我个人的尊严;其二为“讲求原则”。
尊重自己也要尊重别人,尊重共通的游戏规则,否则,就是卑贱,就判失败;其三为“保持低调”。
贵者知道天多高地多厚,知道世界多大、历史多长,臣服历史,恭顺命运;其四为“淡漠名利”,争名夺利是最易上瘾最易上当的危险游戏,是不正当竞争,是一种耻辱。
九思在耐心地不厌其烦地讲述名利之害。
“不与君子斗名,不与小人斗利,不与天地斗巧。
”“理政如弹琴,拨开了方为手段。
名利如梦幻,先醒了即是觉者。
”5人要有力量控制、克制自己的欲望,尤其是色欲、贪欲、害人之欲。
如果你被名利左右,说明你还在苦海之中,还有油污之中,还在无明之中,你还不是你自己,还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人,而是一具被欲望包裹、驱使的空壳。
庶斋老学丛谈
庶斋老学丛谈(元)盛如梓撰●庶斋老学丛谈卷一金大安元年,河清上下数百里。
次年庚午,我太祖皇帝经略中原,以应受命之符。
耶律柳溪诗集云:“角端呈瑞移御营,搤亢问罪西域平。
”注云:“解端,日行万八千里,能言,晓四夷之语。
”昔我圣祖皇帝出师问罪西域,辛巳岁夏,驻跸铁门关。
先祖中书令奏云:“五月二十日晚,近诗人登山见异兽,二目如炬,鳞身五色,顶有一角,能人言,此角端也。
当于见所备礼祭之,仍依所言则吉。
”此天降神物,预言吉征也。
圣朝开创之初,雪不䚟那颜为领军霸都侍卫,睿宗西征,武勇无敌,所至成功。
及平中原,受汴降,今棠阴如故。
宪宗在位,以公之子兀良合台为征蛮大元帅,子阿术佐之,统兵由蜀道征大理、交趾,斡腹湖广,南方震惊。
甲寅年,云南诸国三十七部金齿乌蛮等悉皆归附。
至己未年,世祖渡江,元帅父子七八年于外,方会合班师。
至元十一年,上命伯颜丞相统兵过江,阿术平章首渡南岸,收附鄂州沿江诸郡。
次年秋七月,平章拜左相,奉诏分兵镇遏扬州。
又次年秋,两淮州郡续续归附。
惟公三世,开疆拓土,战勋为多。
今云南立行省宣司路府州县,置官署吏,声教所及,举为化内,皆丞相父子之功。
曩使臣回自交趾,诸夷怀慕,犹问平安。
先帝推恩,三世俱封河南王,谥忠定、武毅、武定。
今河南省丞相吉公,武定王之子,亦已封王,诏书褒美,卓冠古今。
王之子集贤学士南谷公,以世其家。
天之报于元勋者,功名富贵传之子孙无穷矣。
世祖皇帝欲平江南,诸老以东南为谏者数人,耶律丞相独不谏,曰;“此举必取。
今谏者日后定羞了面皮。
”公明天文,知气运历数而然。
(王元礼郎中说)耶律文献公子,中书令湛然居士,孙丞相双溪,曾孙宣慰柳溪,四世皆有文集,共百卷,行于世。
柳溪在扬日,委草丞相行状。
尝观刘后村状《真西山行实奏穆陵》谓“耶律某建平南之策”,于时已有此议。
中书令国初时扈从西征,行五六万里,留西域六七年,有《西游录》述其事,人所罕见,因节略于此:“公戊寅春三月,出云中,抵天山,涉大碛,逾沙漠,达行在所。
马一浮对国学的楷定
马⼀浮对国学的楷定汤⼀介马⼀浮先⽣是我国“现代儒学三圣”之⼀,如果说熊⼗⼒先⽣是哲学家,梁漱溟先⽣是思想家,那么马⼀浮先⽣可以说是经学家。
“经学家”与“经学史家”不同,“经学史家”可以是学术⼤师,⽽“经学家”不仅是“学术⼤师”,⽽且是“思想理论⼤师”,马⼀浮先⽣的思想是建⽴在“六艺之学”基础上的⼀套思想理论体系。
马先⽣在《泰和宜⼭会语·对毕业诸⽣演词》中说:“国家⽣命所系,实系于⽂化,⽽⽂化根本则在思想。
从见闻得来的是知识,由⾃⼰体究,能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成⽴⼀个体系,名为思想。
”这段话说明思想体系的建⽴对国家命脉多么重要。
《马⼀浮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为我们提供了研究马⼀浮学术思想体系可靠的权威性⽂本,可谓意义重⼤。
■马⼀浮先⽣把“国学”定义为“六艺之学”的提法,应为我们研究“国学”者所重视当前,中华民族正处在伟⼤的民族复兴的过程之中,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民族⽂化复兴的⽀撑。
因此,上个世纪末在我国出现了复兴中华民族传统⽂化的“国学热”。
然⽽“国学”作为⼀种学术⽂化应如何定义,则是众说纷纭。
有的学者认为,“国学”即中国传统⽂化,这或失之太宽,盖凡⼈创造的均可属⽂化;有的学者认为,“国学”即儒学,这⼜似失之太窄,因中国⼀向以儒释道三家并称;或谓“国学”即儒释道三家之思想⽂化之合称,这或并未究其源头。
我想,各种对“国学”的定义也许都有其可取之处,可并存⽽不相悖,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不过我认为,马⼀浮先⽣把“国学”定义为“六艺之学”的提法应为我们研究“国学”者所重视。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1883-1969年)在《历史的起源与⽬标》中说:“直⾄今⽇,⼈类⼀直靠轴⼼期所产⽣、思考和创造的⼀切⽽⽣存,每⼀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焰。
⾃那以后,情况就是这样。
轴⼼期潜⼒的苏醒和对轴⼼期潜⼒的回忆,或⽈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量。
对这⼀开端的复归是中国、印度和西⽅不断发⽣的事情。
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及代表人物
中国古典文化——先秦诸子百家一览表诸子百家其他事情通过《孙子兵法》来处理属于“折射”。
如果不了解道,即使用《孙子兵法》处理兵事也属于“折射”。
《鬼谷子》、《孙子兵法》可以(也应该)混用。
本站整理的道家、纵横家、兵家的典籍,其中有些原文带颜色的词句,是我第二次看的时候感觉不错标记的,不要在意。
注释、译文皆摘自网上,原文也可能会有出入。
古书无标点。
道家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经)《列子》(冲虚经)《黄帝阴符经》纵横家王诩《鬼谷子》刘向《战国策》兵家孙武《孙子兵法》吴起《吴子兵法》孙膑《孙膑兵法》司马穰苴《司马法》尉缭《尉缭子》《三十六计》医家方技家《黄帝内经》名家邓析《邓子》公孙龙《公孙龙子》儒家孔汲《中庸》曾子《大学》墨家墨翟《墨子》法家韩非《韩非子》商鞅《商君书》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引自百科: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着作。
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
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着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
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
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
汉族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统治汉族思想与文化两千余年;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与中国相邻的国家。
西周灭亡,促使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打破了ˇ庶人不议ˇ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ˇ处士横议ˇ的活跃风气。
在对人、事及社会的广泛探讨中,人们不再崇信ˇ天道ˇ,进而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
官风与民风
官风与民风2013年10月21日 14:19 中国纪检监察报【字体】大中小余非加强作风建设,扭转社会风气,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都坚决拥护,真心赞成,但也有一些党员干部认为,“四风”问题由来已久,积重难返,要想真正解决,关键是自上而下,上面解决了,下面才好办。
这话不无道理,但片面强调了上层,忽视了党员干部自身和群众作用,难免会影响作风建设的进程和效果。
前不久,王岐山同志在天津调研时提出,党风政风与社风民风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引起网友共鸣。
许多人认为,这是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一个新认识,将党风廉政建设推到了一个新的层面,有利于从“官风”与“民风”两个方面整体考虑解决风气问题。
笔者认为,这更符合历史和客观实际,更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四风”问题,更有利于社会风气真正全面好转。
官风引领民风。
自从孔子提出“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后,人们普遍认为“官德如风,民德如草”,官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民风。
官风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正当的,下面会积极响应;不正当的,下面也会迎合盲从。
而且越是不正当的,越容易成为时尚和潮流。
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到“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从“浮夸风”到“政绩工程”,无不证明:“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官风正则民风淳,官风贪劣则民风刁恶,明哲先贤对此都有清醒的认识,“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己身”,“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从正反两方面告诫我们改变作风要从自身做起,我们党更是鲜明提出要以优良党风政风带社风民风,可谓对古人智慧的继承和发扬。
民风影响官风。
“风成于上,俗仕于下。
”官风与民风二者在历史中伴生并存、各具特点,官风引领民风立竿见影,民风影响官风潜滋暗长。
官风对民风的改变在时尚过后必将分流,积极向上的固化为优良传统,消极颓废的演化为陈规陋习,最终都成为社风民风,在长期内反作用于官风。
官风与民风的互相影响,是良性发展还是恶性循环,结果不言而喻,答案也不言自明。
谢三宾小议
期
采并乏 , 将士露处 , 朱抚与余居迷神 山顶破庙中, E t 则视营伍 , 夜则治
军书 , 扫地 为榻 , 倚 马而 食 。山距 城 五里 , 城 上 红夷 大炮 , 子声 如 叫鸱 ,
常从 头上 过 , 触 之 糜烂 , E l 有 死 者 。贼 每 中宵 挠 我 , 夜 卧 不 敢解 甲, 马
归, 复有 五君 子之 祸 , 时戊子 正月 人 日事也 。公 长 子 武部 员外 郎 宇 泰 , 自公未 归 , 已参 预 江 上 军 事 , 为 夫 己 氏所 发 , 与 华 检 讨 等 五 君 子 同 被
勤、 杨 公文琦 兄弟 、 屠公 献宸 。第 二揭 帖 为华 公及 慈 溪冯 公 家祯 、 冯 公 荛、 李 公文缵 。第 三 揭 帖 为 高 公 斗 枢 父 子 、 李 公桐父子、 定 海 范 公 兆 芝, 董公 志 宁与 杨公 文球 急逃 得 免 , 二 冯 以其 子弟 行赂 得免 , 李 公文 缵
肃乐等为难 , 为乡评所薄” ( 《 乾隆鄞县 志》 ) 。这种说法过于简略隐约 ,
而真 实 的情况 是谢 氏一 改 明末 时 的好 官面 目, 成 为人 人 所不 耻 的告 密
者, 不 能 不让人 扼 腕 。
全祖 望《 续 甬上耆 旧诗 》 中《 万 泰传 》 云: “ 先生 毕 生悔 恨 , 自以为合
六州铁 , 不铸有错者 , 则别有所在 , 而世之人罕知之。先生与降臣夫 己
氏之 子 旧为婚 , 乙 酉六 月 , 钱 忠 介 公起 事 , 先 生羽 翼 其 间 , 夫 己氏深 恶
之, 贻 书王之 仁杀 忠介 以邀 功 , 之仁 不 可 。既 与 忠介会 , 叱夫 己 氏而缚 之, 令行刑 , 夫 己氏 自分 死 矣 。时先 生 在座 , 夫 己氏之 家 人求 救 于先 生
动车事故:全民醒觉的入处
动车事故:全民醒觉的入处
王育琨
【期刊名称】《中外管理》
【年(卷),期】2011(000)009
【摘要】动车危机是全民醒觉的入处。
可惜,正有千万种力量撕扯着人们离开这个入处!rn“悟人处”今悟rn微博达人九思三平斋先生发了一条微博,提出一个很有味道的命题:“《悟入处小议》(北宋)。
吕本中《童蒙诗训》云:‘作文必要悟入处,悟入必自工夫中来,非侥幸可得也。
’今悟:做人入手处惟诚,诚必自真心中来,非浅薄可得也。
做事人手处惟明,明必自识见中来,非浮躁可得也。
【总页数】1页(P125-125)
【作者】王育琨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企业家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
【相关文献】
1.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中的“第三人”该如何确定-以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西宁市直属支公司与马中良、马法土买、马这列、青海纵横物流有限公司、赵海生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为考察对象 [J], 王水明;
2.一种改进的公路事故多发路段处机动车安全风险评价方法 [J], 徐鹏; 刘昊
3.博弈论视角下机动车方在交通事故责任纠纷中涉及人伤问题的对策——以一次机动车方次责的交通事故为例 [J], 杲志宏
4.博弈论视角下机动车方在交通事故责任纠纷中涉及人伤问题的对策——以一次机动车方次责的交通事故为例 [J], 杲志宏
5.解决集体工和全民工混岗的一个好办法——关于土建处全民和集体联营的调查[J], 来心善;郭玉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学导航随园随笔
国学导航随园随笔本书是清代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
其体制为分条排列,每条或述一评,或记一事,或采一诗(或数诗),乃随笔式。
本书的编撰,旨在倡导性灵说诗论,以反对乾隆诗坛流行的沈德潜格调说与翁方纲以考据为诗的风气。
本书于作者辞官后开始编撰,正编成书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由毕沅等资助付梓。
补遗则写至作者病故为止,成书于嘉庆年间。
本书主要价值在于其所阐述的性灵说诗论。
其含义是从创作的主观条件出发,强调创作主体必须具备真情、个性、诗才三方面要素。
性灵说的真情论主张:一、真情乃诗人创作的首要条件,所谓“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卷三),“赤子之心”即性灵、真情。
二、真情是诗歌所表现的主要内容,所谓“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卷五)。
三、以真情感人是诗的主要审美功能,所谓“圣人称:'诗可以兴,以其最易感人也”(卷十),此论乃针砭沈德潜的“诗教”说。
性灵说的个性论主张:一、诗人须具个性,故称“作诗,不可以无我”,“有人无我,是傀儡也”。
(卷十)“我”即独具的个性。
二、艺术创作须有独创性,既不囿于古人,亦不盲从流俗,“要旨,以出新意、去陈言为第一着。
”(卷六)三、反拟古、反格调:“明七子论诗,蔽于古而不知今”(卷三),“专唱官商大调,易生人厌”(卷四),此说亦批判了明七子的后继者沈德潜。
性灵说的诗才论主张:一、诗人创作须具备特殊才能。
“性灵”的本义即指人灵智的本性,故亦称灵性。
袁枚论诗则有“笔性灵”、“笔性笨”之分。
(见《补遗》卷二)“笔性灵”则有诗才,乃针对翁方纲以考据为诗而发的:经学渊深,而诗多涩闷,所谓学人之诗,读之令人不欢。
(卷四)二、诗人创作时产生灵感现象。
首先,灵感降临时诗人处于艺术思维的高一潮,“兴会所至,容易成篇”(卷二)。
其次,灵感持续时间甚短,不易把握,当“兴会已过”,化“千万力气”亦不易再得。
(见卷三)最后,灵感的偶然性与必要性相统一。
书中引唐诗喻之: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
中国古代社会阶层划分
《中国古代社会阶层划分》士:始指商、西周、春秋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
惟周初的士占有土地和奴隶。
春秋的士在军事上是军队的主力,政治上任卿大夫的家臣,经济上或有食田,或有俸禄。
春秋战国期间,由于社会经济的变动,失去了贵族特权,取得了小块土地所有权,逐渐转化为地主阶级或自耕农的一局部。
同时,出现了大批专门以思想、教育为职业的文士,中国知识分子阶层开场形成。
《书.酒诰》:“庶士有正,越庶伯君子,其尔典听朕教。
〞“祈父,予王之爪士,胡转予于恤,靡所底止。
〞《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左传.昭公七年》:“大夫臣士,士臣阜。
〞伯峻注引俞正燮《癸已类稿.仆臣台义》:“士那么卫士之长。
〞农:亦称“农人〞、“农民〞、“农夫〞“倬彼甫田,岁取十千。
我取其,食我农人。
〞毛传:“尊者食新,农夫食。
〞《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国家,百官具,农工皆有职以事上。
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汉书.食货志上》:“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晦,百晦之收不过百石。
春耕夏耘,秋获冬臧,伐薪樵,治官府,给繇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征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夕改。
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以偿债者矣。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七一九引《黄志》:“上农资累巨万。
次农自足产业,不仰给于人。
下农无寸土一椽,全仰给于人。
〞众人:简称“众〞。
商、西周时的下层平民。
一般从事农业生产。
与奴隶不同,其身分是自由的,有当兵的权利和对政的时机。
西周的“众人〞大多数原来是殷商本族的成员,其中或最初即为劳动群众,或那么逐渐由贵族地位下降而来。
《殷虚书契续编》卷二第二十八叶第五片:“王大令众人曰:勰田,其受年。
〞“勰田〞谓协力耕作。
《殷虚书契前编》卷四第三十叶第二片:“贞惟小臣令众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思三平斋《国学小议》(一)1、《贺龙年》龙为中华图腾。
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南宋)罗愿《尔雅翼》称 "龙有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 龙为四灵之首,人为万物之灵,友为一生之福,今为龙年之幸。
(宋)文天祥《元日》诗云:"铁马风尘暗,金龙日月新。
"2、《新年好!》以新辞旧,旧度;以静制躁,躁伏;以简行道,道明;以诚求真,真如;以勤做事,事顺;以省守慎,慎独;以清修身,身正;以敬处世,世睦。
飞龙在天,金蛇狂舞;开岁多宜,新年百福。
3、《"简单,真好"小议》(台湾)圣严法师说:"遇事正面解读,逆向思考;成事确立方向,锲而不舍。
" 今悟:大事,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难事,进则百了,退则万难;实事,去浮取实,处常得实;急事,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做事,化繁为简;成事,以简克繁。
简单,真好。
4、《"品味之心"小议》(明)陈眉公《小窗幽记》云:"臞字不能尽梅,淡字不能尽梨,韵字不能尽水仙,艳字不能尽海棠。
" 今悟:静字不能尽兰,雅字不能尽菊,贵字不能尽牡丹,清字不能尽修竹,梅兰竹菊,君子之谓;清静淡雅,品味之心。
5、《"涉世之大"小议》圣严法师说:"踏踏实实做人,心胸要广大;稳稳当当做事,着眼宜深远。
" 今悟:明明白白处事,目光要远大;和和气气处众,行为要正大;实实在在处友,胸怀要宏大;平平常常处世,内心要强大。
6、《"信、疑、悟"小议》(明)莲池大师《禅关策进》录佛迹颐庵真禅师语云:"信有十分,疑有十分;疑有十分,悟有十分." 今悟:信、疑、悟:求学、问道、明理之论。
信须正信,方能循序渐进;疑须敢疑,方能怀远致近;悟须明悟,方能了然生命。
坚信,人生向上;参疑,蕴璞怀真;豁悟,心为根本。
7、《"大雅平淡"小议》淡的思想,源自道家。
庄子说:"游心于淡,顺物自然." 诗书之境重平淡。
苏东坡说:"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 黄庭坚说:"平淡而山高水远。
" 处世为人重平淡。
为人,淡泊之心;为事,淡定之行。
董其昌说:"大雅平淡,关乎神明。
"8、《"人生耐苦"小议》星云大师说:"珍惜生命者,感叹人生苦短;挥霍生命者,埋怨人生苦长;认识生命者,了悟人生苦多;主宰生命者,不惧人生苦空。
" 今悟:看开生命者,了然人生苦乐;直面人生者,傲然人生苦难;追索生命者,欣然人生苦心;把握生命者,决然人生苦战。
9、《"人生多艰"小议》(清末民初)归终居士云:"盖风雨如晦,坎坷嶒嶝,人生多艰,必也在污淖中学自洁,在磨难中学自强,息欲修业,方能感与应俱适,心与境两应." 今悟:盖风雨无阻,锐意前行,天地广阔;在奋斗中学自立,在生活中学自尊,在纷华中学自慎;方能心与身皆诚,知与行俱真。
10、《"知心之友"小议》(宋)王安石诗云:"人生乐在相知心。
" 朋友,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道相益,同心相行;同难相助,同尊相敬。
"莫逆于心,遂相与友"(庄子)。
为友,诚处用心,敬处入手,信处力行,淡处相厚。
11、《"把握人生"小议》星云大师《366天与大师相会》说:"凡事不要等待!把握现在,才有希望的未来;把握当下,才有美好的人生。
" 今悟:生命不能虚度!把握机遇,才有奋斗的制胜,把握真知,才有艰苦的持恒;把握缘分,才有匡助的友朋;把握大势,才有不悔的行程。
12、《"人有四友"小议》《佛说孛经》云:"有友如花,有友如秤,有友如山,有友如地."花友、秤友为损友,山友、地友为益友。
所谓花友,"好时插头,萎时捐之"。
所谓秤友,"物重头低,物轻则仰"。
何谓山友,给人依靠,给人力量。
何谓地友,"施给养护,恩厚不薄"。
择友必慎,可交益友,不交损友。
13、《"荣华富贵"小议》《法苑珠林》云:"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
" 今悟:奋身第一荣,谦己第一华,读书第一富,诚心第一贵。
奋身、谦己,读书、诚心,人生有此:荣华富贵。
14、《"春夏秋冬"小议》(明)吕坤说:"进德修业在少年,道明德立在中年,义精仁熟在晚年。
" 今悟:雪融冰消是春汛,波涌风腾是夏江,养深积厚是秋水,洗尽尘心是冬泓。
15、《"世路坎坷"小议》(宋)邓深《次韵答杜友》诗云:"人生天地间,世路多坎坷。
" 世路坎坷,才明白阅历的可贵;道路坎坷,才明白朋友的可贵;心路坎坷,才明白思想的可贵;正路坎坷,才明白坚持的可贵。
苏东坡诗云:"坎坷识天意,淹留见人情。
" 历尽坎坷,人生无悔。
16、《"忧以天下"小议》(宋)李邦献《省心杂言》说:"忧天下国家者,其虑深,其志大,其利博,其言似迂,其合似寡,其遇亦难。
" 今悟:砭时弊通病者,其心诚,其思远,其智深,其言似激,其行似愚,其意亦切。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太史公说:"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
"17、《"三字诀"小议》(战国)王诩《鬼谷子》说:"听贵聪,智贵明,辞贵奇."又说:"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 今悟:口贵慎,气贵柔,胸贵宽,遵此者,可随缘;违此者,必断缘.骨贵硬,神贵清,足贵坚,行此者,事可圆;背此者,事必乱.(明)方孝孺《逊志斋集》说:"学贵要,虑贵远,信贵笃,行贵果."18、《"应事之心"小议》(明)吕新吾云:"有以名利之说来者,勿问大小,悉宜应以淡心;有以是非之说来者,勿问彼此,悉宜处以平心;有以学问之说来者,勿问合否,悉宜承以虚心." 今悟:有以处世之说来者,勿问成败,悉宜应以定心;有以修身之说来者,勿问得失,悉宜归以静心;有以交友之说来者,勿问亲疏,悉宜达以诚心。
19、《"读书三境"小议》读书第一境:"红袖添香读闲书"。
此为分别境,主客两分,人书相扰。
读书第二境:"雪夜闭门读禁书"。
此为契合境,人境合一,清心归静。
读书第三境:"秉烛执酒读奇书"。
此为明妙境,烛照心间,妙不可言。
读闲书,其心淡然;读禁书,其心了然;读奇书,其心超然。
20、《"人生要诀"小议》星云大师云:"成功的秘密,在于对目标的坚定有恒;成功的要诀,在于对因缘的了然于胸。
” 今悟:人生的秘密,在于对物质的知足常乐;人生的要诀,在于对精神的孜孜以求。
命运的秘密,在于对逆境的越挫越勇;命运的要诀,在于对顺境的反省内求。
21、《"读史之心"小议》中国史学有三大名著:(唐)刘知己《史通》、(宋)郑樵《二十略》、(清)章学诚《文史通义》。
刘知己说:"盖君子以博闻多识为工,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
" 读史知兴亡,学史明因果。
读书以明道入心为贵,读史以明鉴存真为贵。
读史之心,通识求真。
22、《"读史之心"小议》中国史学有三大名著:(唐)刘知己《史通》、(宋)郑樵《二十略》、(清)章学诚《文史通义》。
刘知己说:"盖君子以博闻多识为工,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
" 读史知兴亡,学史明因果。
读书以明道入心为贵,读史以明鉴存真为贵。
读史之心,通识求真23、《"遇事之时"小议》(清)曾国藩《家书》云:"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今悟:凡事皆有极复杂之时,拆得开的,便是智者。
凡事皆有极关键之时,抓得住的,便是明者。
凡事皆有极矛盾之时,看得透的,便是悟者。
凡事皆有极重大之时,沉得住的,便是静者。
24、《"今生有缘"再议》星云大师《366天与大师同在》说:"每一时间都是黎明,每一挑战都是机会,每一逆境都是考验,每一善行都是创造." 今悟:每一担当都是投缘,每一砥砺都是机缘,每一进步都是随缘,每一舍得都是了缘。
25、《"人生真义"小议》人生真义,以自然之象为贵。
如梅凌寒霜,浮动暗香;如兰抱幽贞,空谷清芳;如竹生高节,劲挺新篁;如菊采东篱,悠然夕阳。
此四者,皆自然之象。
人在清风来往处,平生最重是自强。
26、《"真妙善学"小议》(清)姚鼐云:"学者当潜心玩索,令胸中有浸润深厚之味,不须急急著述,斯为善学。
" 今悟:识者当专心苦读,令心中有精义入神之趣,不可匆匆流览,方为真学。
静者当清心细品,令目中有悠然南山之韵,不必步步循规,实为妙学。
27、《"人生心归处"小议》(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云:"会心处不必在远。
" 今悟:明心处不必在言,清心处不必在闲,洗心处不必在水,静心处不必在山,爽心处不必在风,悟心处不必在天。
人生心归处,奋志万里帆。
28、《"品味之心"小议》(明)陈眉公《小窗幽记》云:"臞字不能尽梅,淡字不能尽梨,韵字不能尽水仙,艳字不能尽海棠。
" 今悟:静字不能尽兰,雅字不能尽菊,贵字不能尽牡丹,清字不能尽修竹,梅兰竹菊,君子之谓;清静淡雅,品味之心。
29、《"识如箭"小议》章太炎说:"学问须有自己意思;专法他人,而自己无独立之精神,大为不可。
" 今悟:做人、做事、做学,需有主见、正见、识见。
(清)袁枚《续诗品》说:"不学古人,法无一可;全拟古人,何处著我。
" 学如弓,识如箭,见引之,方中的。
30、《"人生耐苦"小议》星云大师说:"珍惜生命者,感叹人生苦短;挥霍生命者,埋怨人生苦长;认识生命者,了悟人生苦多;主宰生命者,不惧人生苦空。
" 今悟:看开生命者,了然人生苦乐;直面人生者,傲然人生苦难;追索生命者,欣然人生苦心;把握生命者,决然人生苦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