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中低产田的治理电子教案
关于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的教案设计
![关于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的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30cce8f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97.png)
关于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低产田的地理背景、分布特点和主要成因。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中低产田的地理背景、分布特点和主要成因。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地理知识分析中低产田治理的措施。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吗?(2)引导学生回顾我国耕地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2.探究中低产田的地理背景(1)展示中低产田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找出中低产田的主要分布区域。
(2)引导学生分析中低产田分布区域的地理背景,如气候、地形、土壤等。
3.分析中低产田的主要成因(1)让学生分组讨论,列举导致中低产田的主要因素。
4.探讨中低产田治理措施(1)让学生思考:针对中低产田的成因,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治理措施?①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②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灌溉效率;③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种植模式;④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民科技水平。
5.案例分析(1)展示某地区中低产田治理前后的对比图,让学生观察并分析治理措施的效果。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四、课后作业1.列举我国中低产田的主要分布区域,并分析其地理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为某地区中低产田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议。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中低产田的地理背景、主要成因和治理措施,使学生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
但在课堂互动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1)通过展示我国耕地资源分布图,与学生对话: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们能发现哪些区域的中低产田分布较为集中?生:我发现北方地区和西南地区的中低产田比较多。
《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教案设计
![《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2635833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f2.png)
《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教案设计第一章:中低产田治理的概述1.1 引入:介绍中低产田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2 教学内容:解释中低产田的定义和特征;阐述中低产田治理的目的和意义。
1.3 教学活动: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中低产田治理的理解。
1.4 作业:要求学生收集有关中低产田治理的案例,进行简要介绍。
第二章:中低产田的成因与分布2.1 引入:讨论中低产田形成的原因。
2.2 教学内容:分析土壤质量、水资源、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对中低产田形成的影响;介绍人类活动对中低产田分布的影响。
2.3 教学活动:进行小组研究,分析特定地区中低产田的成因和分布情况。
2.4 作业:要求学生调查当地中低产田的成因和分布情况,进行简要报告。
第三章:中低产田治理的技术方法3.1 引入:探讨中低产田治理的技术方法。
3.2 教学内容:介绍改良土壤、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调整作物种植结构等治理方法;阐述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新型农业模式的运用。
3.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不同治理方法的理解和看法。
3.4 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种中低产田治理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第四章:中低产田治理的案例分析4.1 引入:分析成功的中低产田治理案例。
4.2 教学内容:介绍国内外成功的中低产田治理案例,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和经验。
4.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分析特定案例的成功因素和可借鉴之处。
第五章:中低产田治理的挑战与未来发展5.1 引入:讨论中低产田治理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5.2 教学内容:分析政策支持、资金投入、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挑战;探讨中低产田治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5.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中低产田治理挑战和未来发展的看法。
第六章:中低产田治理的政策与法规6.1 引入:介绍中低产田治理政策与法规的重要性。
6.2 教学内容:分析国家相关政策与法规对中低产田治理的指导作用;阐述地方政府在中低产田治理中的责任与义务。
关于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的教案设计
![关于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的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dcde275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2e.png)
关于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的教案设计第一章:中低产田治理的定义与重要性教学目标:1. 理解中低产田的定义及其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2. 掌握中低产田治理的方法和目的。
教学内容:1. 中低产田的定义:介绍中低产田的概念,解释其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比例和分布情况。
2. 中低产田治理的重要性:分析中低产田治理对于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益、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我国中低产田分布图,引起学生对中低产田治理的关注。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中低产田治理的方法和目的,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3. 分享成果: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总结中低产田治理的方法和目的。
第二章:中低产田的类型与特征教学目标:1. 了解中低产田的类型及其特征。
2. 掌握不同类型中低产田的治理策略。
教学内容:1. 不同类型的中低产田:介绍不同类型中低产田的特点,如盐碱地、干旱地、荒漠化土地等。
2. 中低产田治理策略:分析不同类型中低产田的治理策略,如改良土壤、灌溉排水、植被恢复等。
教学活动:1. 图片展示:展示不同类型中低产田的图片,让学生直观了解其特征。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类型中低产田的治理策略,鼓励他们提出实际案例和解决方案。
3. 分享成果: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总结不同类型中低产田的治理策略。
第三章:中低产田治理的科技手段教学目标:1. 了解中低产田治理中应用的科技手段。
2. 掌握不同科技手段的作用和效果。
教学内容:1. 土壤改良技术:介绍土壤改良技术如生物技术、化学改良等在中低产田治理中的应用。
2. 灌溉与排水技术:分析灌溉和排水技术如滴灌、喷灌、雨水收集等在中低产田治理中的作用和效果。
3. 植被恢复技术:探讨植被恢复技术如植被种植、生物固沙等在中低产田治理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视频观看:播放有关中低产田治理科技手段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其作用和效果。
《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教案设计
![《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f7c2350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b3.png)
《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教案设计第一章:中低产田治理的概述1.1 教学目标1. 理解中低产田的概念及其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2. 掌握中低产田治理的意义和目的。
3. 了解我国中低产田治理的政策和措施。
1.2 教学内容1. 中低产田的概念及其分类。
2. 中低产田在我国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3. 中低产田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 我国中低产田治理的政策和措施。
1.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中低产田的概念、分类和分布情况。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中低产田治理的实例。
3. 采用讨论法,探讨中低产田治理的意义和必要性。
1.4 教学评价1. 考查学生对中低产田概念的理解。
2. 考查学生对中低产田分布情况的认识。
3. 考查学生对中低产田治理政策和措施的了解。
第二章:中低产田的分布与成因2.1 教学目标1. 掌握中低产田在我国的分布特点。
2. 理解中低产田的成因。
3. 分析地理环境对中低产田分布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1. 中低产田在我国的分布特点。
2. 中低产田的成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3. 地理环境对中低产田分布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1. 采用地图分析法,让学生观察中低产田在我国的分布特点。
2. 采用讲授法,讲解中低产田的成因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析地理环境对中低产田分布的影响。
2.4 教学评价1. 考查学生对中低产田分布特点的掌握。
2. 考查学生对中低产田成因的理解。
3. 考查学生对地理环境对中低产田分布影响的分析能力。
第三章:中低产田治理的技术方法3.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低产田治理的技术方法。
2. 掌握各种治理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3. 分析不同治理技术在不同地区的适用性。
3.2 教学内容1. 中低产田治理的技术方法,包括改良土壤、水资源利用、肥料施用等。
2. 各种治理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3. 不同治理技术在不同地区的适用性。
3.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各种治理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中低产田治理方案的教案设计
![中低产田治理方案的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7a4f710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78.png)
本教案设计旨在探讨中低产田治理的方案,通过学习,使学生对中低产田的治理有基本的认知和了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本课程设计分为三个部分: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
一、课前预习中低产田是指地力较差,生产效果不如其他土地的土地。
其治理方案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土地改良、施肥等。
中低产田治理方案的目的就是要提高中低产田的生产力,以减轻土地的负担,提高农民的收入。
学生在自学阶段需要参考资料进行学习,找到自己需要的相关知识。
二、课堂教学1.知识点讲解中低产田的治理包括土地利用的改良和改进,施用有机肥料、作物种植等。
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老师将对中低产田治理的主要内容进行讲解,包括如何使用有机肥料,如何施用化肥,如何种植作物等。
2.实际操作学生按照老师所说的要求进行操作,包括实验设计和资料整理。
实验可以是对不同土地施用不同配方的有机肥料,观察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或是对不同施肥量和种植方式对收成的影响等。
3.讨论与分享学生根据对实验操作的观察和资料整理,进行讨论和分享,以及对实验进行总结和分析,探讨实验结果,分析优缺点,以及改进方案。
三、课后作业1.学生可以学习相关的课外资料,提高对中低产田治理方案的认知和了解。
2.学生根据本次实验的结果,用简洁的语言写一篇实验报告,谈论实验的过程,结果,分析和改进方案。
中低产田治理方案需要综合考虑环境因素、土地改良、作物种植等多方面因素,以唤醒中低产田的潜力,并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本教案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进而提升学习效果,加深对中低产田治理方案的理解和掌握。
高中地理 6.2《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教案 旧人教版选修2
![高中地理 6.2《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教案 旧人教版选修2](https://img.taocdn.com/s3/m/f6322b7277232f60ddcca17a.png)
第六单元农业低产区的治理—以黄淮海平原为例6.2 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黄淮海平原低湿涝洼地地势低平的自然环境和鱼塘——台田综合治理模式。
2.掌握黄淮海平原盐碱地水盐运动的基本特征和盐碱地改造的核心和方法。
能力目标能够从黄淮海中低产田的治理的案例中,总结出治理中低产田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并形成具有治理中低产田的一般途径的能力。
德育目标从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的治理经验中,学习科学的人地观、科学的研究态度,以及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心。
●教学重点“因地制宜”和“以治水为中心”是治理中低产田要贯彻的基本原则,“洼”怎么样?水怎么样?如何解决洼——涝,水——盐碱的问题?这些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内容。
●教学难点“鱼塘——台田”模式和“调控水盐运动”的作用过程和意义是本节的难点。
两部分知识需要一定的想象思维能力和结合理化生等学科的知识。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师生共同设疑发问,学生之间讨论答问,教师总结评价的方法●教学准备投影片:1.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地、地下水和沙地的分布图2.辛洼店某一地形断面(AB)与水位示意图3.鱼塘——台田示意图4.有关内容表格等●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面积占整个地区土地的80%,其改造治理的意义深远。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早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在山东禹城设立研究基地,对本区内的旱涝碱进行综合治理实验,为我国中、低产田的改造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也是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改造的一个缩影。
这节课我们就以此为例,探讨研究我国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问题。
[讲授新课](板书)§6.2 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承转)黄淮海平原上众多的中低产田中,涝洼地、盐碱地有100多万公顷,是农业的低产区,产量低而不稳,也使得这里的农村经济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也了解了涝洼盐碱地的形成原因,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原因。
公开课教案中低产田综合治理
![公开课教案中低产田综合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3000bbb73186bceb18e8bb23.png)
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教学目标1.以黄淮海平原禹城地区的两个试验区为例,了解低湿地(涝洼地)和盐碱地等中、低产田的治理方法以及所取得的可喜成就。
2.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地理评价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应以积极的态度改造自然,但改造的措施和结果最终应能促进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低湿地(涝洼地)和盐碱地等农业中、低产田的治理和改造。
教学方法图像分析法、讨论探究法、比较思维法。
学法指导学会运用人文地理的基本方法和原理思考和分析问题。
教具准备自制投影片:1.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地、地下水和沙地的分布图。
2.山东禹城辛店洼某一地形断面(AB)与水位示意图。
3.鱼塘——台田示意图。
4.盐碱化土壤水盐运动示意图。
录像或图片:5.黄淮海平原低湿地(涝洼地)的景观。
6.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景观。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请同学们回忆:1.黄淮海平原具有限制性因素在土地中的哪三种所占的比重较大?2.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的治理重点应是哪些土地类型,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略)[承转]黄淮海平原上的100多万公顷涝洼盐碱地是农业低产区,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山东省禹城市建立了综合试验站。
这节课我们就以禹城市的辛店洼和北丘洼这两个试验基地为例,了解对涝洼地、盐碱地的治理和所取得的成就。
【讲授新课】[板书]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板书]一、低湿地的治理与开发[板书]1.辛店洼的位置与自然条件[展示投影片]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地、地下水和沙地的分布图。
[学生观察]1.山东禹城市在黄淮海平原中的位置。
2.根据图中的信息,判断山东禹城市中、低产田的类型。
3.辛店洼试验基地的位置。
[学生回答]1.山东的禹城市位于黄淮海平原的中部。
2.山东禹城地区的地下水位的埋藏深度大多在1米以下,可知这一地区既有涝洼地的分布,也有盐碱地的分布,尤其是盐碱地在图中有明确的显现。
“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教学设计
![“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2db12a731b765ce040814ad.png)
高中地理选修(二)第六单元《农业低产区的治理》第二节“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教学设计四川绵阳普明中学陈彪一、教材分析:中低产田的治理是我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因为土地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基数大,增长快,人均耕地持续下降;因水土流失和荒漠化,耕地还在不断减少,土地承载力接近极限,而且中低产田在农用耕地中的比例高达71%以上;中低产田分布广,全国各地均有,即使在大城市郊区和长三角、珠三角等高产地区也有分布。
粮食增产举步维艰,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在有限土地上增产粮食成为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由于高产田的基础产量已经很高,增产潜力极小,解决我国粮食问题,就不得不把眼光放在中低产田的改造上。
本节采用案例分析方法,根据自然条件差异,抓住主要矛盾,分别介绍辛店洼低湿地和北丘洼盐碱地的综合治理思路与方法。
辛店洼因地势低平,滞涝严重,但土质较好,水资源丰富,采用类似于珠三角基塘生产的鱼塘-台田模式;北丘洼因频繁的旱涝灾害,土地盐碱化严重。
气候变化是土壤盐碱化的根本原因,水盐运动是土壤盐碱化的直接原因,所以认识水盐运动规律,找寻调控水盐运动的方法,是实现土体脱盐的基本思路。
这个过程旨在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黄准海平原低湿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和水盐运动基本规律。
②掌握低湿地治理的鱼塘—台田模式和盐碱地改造的核心与方法。
③从低湿地治理思路和方法中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创新思维的能力④培养学生区域定位和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和文字资料,从感性知识开始,前后联系,学以致用,探究未知②讨论探究法,比较思维法,认识改造思路③低湿地和盐碱地治理前后景观图片和录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人类应以积极的态度和可持续发展方法改造自然②学习科学的人地观和科学的研究态度③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教案设计
![《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a3b917b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76.png)
《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教案设计第一章:中低产田治理的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中低产田的定义及其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理解中低产田治理的重要性和意义。
掌握中低产田治理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1.2 教学内容:中低产田的定义及分类。
中低产田在我国的分布特点。
中低产田治理的重要性。
中低产田治理的基本方法。
中低产田治理的成功案例。
1.3 教学活动设计:引入讨论:什么是中低产田?它们在哪里?教师讲解:中低产田的分类和分布情况。
案例分析:介绍一些中低产田治理的成功案例。
小组讨论:讨论中低产田治理的重要性和意义。
小组任务:设计一份中低产田治理的策略。
1.4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任务中的参与情况。
学生理解度:评估学生对中低产田治理的基本方法和策略的理解。
第二章: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环境2.1 教学目标:了解中低产田的地理环境特点。
理解地理环境对中低产田治理的影响。
掌握改善中低产田地理环境的策略。
2.2 教学内容:中低产田的地理环境特点。
地理环境对中低产田治理的影响。
改善中低产田地理环境的策略。
2.3 教学活动设计:引入讨论:中低产田的地理环境有哪些特点?教师讲解:地理环境对中低产田治理的影响。
小组讨论:讨论改善中低产田地理环境的策略。
小组任务:设计一份改善中低产田地理环境的计划。
2.4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任务中的参与情况。
学生理解度:评估学生对中低产田地理环境特点的理解。
第三章:中低产田治理的技术方法3.1 教学目标:了解中低产田治理的技术方法。
理解各种技术方法的作用和适用条件。
掌握中低产田治理技术方法的选用原则。
3.2 教学内容:中低产田治理的常见技术方法。
各种技术方法的作用和适用条件。
中低产田治理技术方法的选用原则。
3.3 教学活动设计:引入讨论:中低产田治理有哪些技术方法?教师讲解:介绍各种技术方法的作用和适用条件。
小组讨论:讨论中低产田治理技术方法的选用原则。
小组任务:设计一份中低产田治理技术方法的选用计划。
关于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的教案设计
![关于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的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f9149f0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8b.png)
一、教案设计概述1.1 教学目标本章节旨在让学生了解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培养学生对土地资源利用和农业发展的关注。
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中低产田的分布、成因及治理措施,提高他们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1.2 教学内容(1)中低产田的定义及分类;(2)中低产田的分布特点;(3)中低产田形成的地理背景;(4)中低产田治理的意义和途径。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2.1 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准备相关教材、案例资料、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
2.2 学生准备学生需预习相关章节,了解基本概念,为课堂讨论做好充分准备。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中低产田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土地资源利用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3.2 讲授新课(1)介绍中低产田的定义及分类;(2)分析中低产田的分布特点;(3)讲解中低产田形成的地理背景;(4)阐述中低产田治理的意义和途径。
3.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中低产田治理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治理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3.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低产田治理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深入分析中低产田的成因6.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了解中低产田的成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能识别不同类型的中低产田,并理解其形成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
十二、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12.1 教学目标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12.2 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一些成功实施中低产田治理的农场或项目,了解治理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和管理措施。
12.3 教学方法采用现场教学法、实践操作法等,让学生亲自体验治理过程,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教案设计
![《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5456df9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a3.png)
《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教案设计第一章:中低产田治理的概述1.1 导入:介绍中低产田的概念及其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1.2 教学内容:解释中低产田的成因,分析其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影响。
1.3 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讨论,了解中低产田的特点和治理的重要性。
第二章:中低产田的治理策略2.1 导入:介绍中低产田治理的目标和意义。
2.2 教学内容:分析中低产田治理的策略,包括改良土壤、水资源利用、施肥等措施。
2.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不同治理策略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2.4 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种中低产田治理策略,并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可行性。
第三章:土壤改良技术3.1 导入:介绍土壤改良技术在中低产田治理中的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讲解土壤改良技术的方法,包括深翻、施肥、土壤调理剂等。
3.3 教学活动:进行土壤改良技术的实地考察或演示,让学生了解其操作过程和效果。
3.4 作业:让学生设计一个土壤改良的实验,观察其对中低产田土壤的改善效果。
第四章:水资源利用与治理4.1 导入:介绍水资源在中低产田治理中的作用。
4.2 教学内容:讲解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治理方法,包括灌溉、节水、排水等。
4.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水资源利用的模拟实验或讨论,让学生了解其重要性。
4.4 作业:让学生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分析其对中低产田治理的影响。
第五章:施肥与植物保护5.1 导入:介绍施肥和植物保护在中低产田治理中的作用。
5.2 教学内容:讲解合理施肥和植物保护的方法,包括化肥施用、病虫害防治等。
5.3 教学活动:让学生进行施肥和植物保护的实践操作,了解其操作要领和效果。
5.4 作业:让学生设计一个施肥和植物保护的计划,并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可行性。
第六章: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6.1 导入:讨论农业技术推广在中低产田治理中的重要性。
6.2 教学内容:分析农业技术推广的方法和途径,了解培训农民的技术转移过程。
区域地理:中低产田的治理
![区域地理:中低产田的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feb65f0d67ec102de3bd8927.png)
气候条件 干旱、气温 降水丰
上升快
富
水盐运动 水分蒸发旺 雨水淋
盛
洗
盐分状况 积盐
脱盐
干旱
温度低, 降水少
水分蒸发 水分蒸发
旺盛
少
积盐
盐分相 对稳定
水盐运动特征: 春秋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稳定
盐碱化严重后果: 农业低产,品种单一,收入微薄
2、盐碱地治理与开发: A、治理核心:
以治水为中心,பைடு நூலகம்善排灌系统,使用工程和生物等综合配 套技术,科学地调控土壤中的水盐运动,
中部是冲积低平原 、 东部是滨海平原。 。
地形中,中低产田多分布于 ,
高产稳产田多分布于
。
小结:
西部斜 缓平 原
黄淮海 平原
中部冲积 低平原
东部滨 海平原
高产稳 产田
起伏和缓,多岗地 、洼地
中低产田集中 分布区
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形成条件: 1、 气候与地形条件相结合: 起伏和缓,多岗地、洼地与当地气候 2、 产生灾害: 旱涝、盐碱、风沙危害 A、华北春季主要自然灾害: 春旱、风沙、沙尘暴、盐碱地 成因: 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且降水较少,因此气候干
B、治理关键: 使土壤脱盐,科学调控水盐运动 C、主要措施:
引淡淋盐、井排井灌、覆盖抑盐、生物措施
重度盐碱地
高产稳产农田
经过改造,提高单产,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显著的社 会、经济、生态效益,实现了该地区可持续发展。
气候因素:春 旱多风沙,夏 季降水集中
地形因素:多 起伏和缓的岗 地与岗间洼地
自然因素
据图分析:黄淮海平原 的低产田主要分布哪里, 与那里的自然条件有没 有关系?土地中的限制 性因素可能有哪些?
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教案(选修2)
![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教案(选修2)](https://img.taocdn.com/s3/m/de93870ab84ae45c3b358cec.png)
6.1 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
一、教学目的:了解我国特别是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治理的概况
二、教学重点: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的现状和成因分析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与自学辅导法
四、教学过程:
一、辽阔的冲积平原
1、范围
又称华北平原,位于黄河下游,地跨冀、鲁、豫、苏、皖、京、津五省二市,自古有“中原”之称。
2、形成
黄、淮、海河的堆积作用对其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
是高含沙河流合力冲积而成的典型冲积平原。
地势低平有岗地和洼地。
由三部分组成:
二、严重的旱涝、盐碱和风沙危害
1、成因
2、影响:这里农产品产量、人均收入等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存在很大差距
三、中、低产田分布比较集中
1、中、低产田的分布
2、中、低产田的限制因素(P41书图)
3、改造中、低产田的意义
(1)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小,提高农作物产量着眼于提高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
(2)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比重大,对这些土地的整治是本区发展农业,尤其是种植业的关键所在。
我的中低产田教案(教师)
![我的中低产田教案(教师)](https://img.taocdn.com/s3/m/77fbde4b2e3f5727a5e962d0.png)
第六单元一、华北平原自然概况 1 位置及范围 (1)位置: 2、平原地形 山以南,中低产田治理山以东, 河以北。
(2)范围:地跨冀、鲁、豫、苏、皖、京、津五省二市,自古有“中原之称。
(1)平原为主但多岗地河洼地,海拔多为 50m 左右,地势西高东低。
(2)思考:华北平原主要形成原因? 黄河、淮河和海河冲积而成 3、气候 (1)类型:温带季风气候(典型) (2)特点: 夏季 4、河流 (1)黄河 ①地上河:泥沙淤积,易成洪涝 ②断流成因: a 源头来水减少、上游引黄灌溉。
b 下游无河水注入且蒸发下渗严重, c 加之人们大量引水。
(2)淮河 多水患的原因: a 流域内年降水较多 b 支流众多 5、土壤 (1)特点:以棕壤、黄壤为主,中低产田广布。
(2)发展思路: 因土地后备不足,应挖掘现有耕地潜力,提高农业产量。
加强对旱涝、盐碱和风沙危害的治理。
二、华北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 1、旱、涝的治理 (1)华北春旱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成因:a 春季降水少,且气温回升快、多风蒸发强。
b 河网密度偏低且地下水相对短缺。
c 春季农业需水量大。
d 水资源利用不当,污染浪费现象严重 措施:a 完善蓄水和南水北调工程 b 发展节水农业,选择耐旱作物 c 工业实现循环用水,人们生活提倡节约用水 d 治理水题污染 (2) 、华北低洼地区洪涝的综合治理 措施:因地制宜,发展鱼塘—田台模式 这种模式的优势: a 减轻洪涝、干旱的危害 2、风沙危害的治理 b 实现多种经营,增加人们收入 c 流经主为平原,排水不畅 d 下游无入海水道 ,冬季 , 春季 。
3、土壤盐碱化的治理 三、课堂练习 1.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 A A.旱涝、盐碱、风沙 C.伏旱、台风、盐碱 ) B.春旱、夏涝、寒潮 D.低温、缺水、干旱2.黄淮海平原上许多起伏和缓的岗地的成因是( B ) A.人们为预防洪涝灾害修筑的堤坝废弃后形成 B.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主流影响的地方泥沙淤积形成的自然堤 C.为治理黄淮海平原的低湿地,修筑台田形成的 D.春旱时在大风吹扬下,风沙堆积而形成 3.黄淮海平原的气候,不具备的特征是( A.春旱多风沙 B.冬季寒冷干燥 D.降水集中且变率大 C.气温年较差较小 C)下表是我国某地多年平均气候统计资料,回答 4—7 题。
提升乡村振兴水平的中低产田治理教案
![提升乡村振兴水平的中低产田治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2fb3686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2a.png)
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要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从各个角度入手,其中中低产田的治理就是十分关键的一环。
本文将针对中低产田治理进行教案的编写,希望能够为实现乡村振兴水平的提升贡献一份力量!一、中低产田治理现状在中国,中低产田面积占全国耕地的70%以上,这些土地的收成受种植技术、耕作措施、肥料投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都会导致作物品质和产量的下降。
困扰中低产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退化:由于无节制的农业生产以及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等造成的环境问题,导致土地逐渐变得贫瘠,不利于作物的生长。
2.土地利用率低:很多农民只能通过常规的劳动方式来进行农田的管理,这既费时又费力,而且不容易发现各个土地之间的区别,中低产田的利用率也就比较低。
3.种植技术落后:对于一些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农民来说,种植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其无法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
二、中低产田治理的思路为进一步提高中低产田的利用效率,需要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来改善地力,提高作物产量。
中低产田治理的基本思路如下:1.科学肥料管理:要根据所种植的作物和土地的特点来合理地施肥,选择适合各种土地和作物的肥料,以达到最佳的保育土壤和培育作物的效果。
2.合理耕作措施:种植作物时,要加强对土壤的铺平、改善土质、保持土壤湿度和采用合适的农机具等耕作措施,以达到土壤松饱、水肥平衡和保护植物成长的要求。
3.科学种植管理:要通过科学的种植技术,提高作物的品质和产量,通过调整灌溉制度、做好无机盐措施、加强防病防虫等措施,达到提高农作物解决单位面积生产经济贡献的目的。
三、中低产田治理教案基于中低产田治理的基本思路,我们可以根据以下的教案来进行中低产田的治理:第一步:分析中低产田的土地质量状况,确定使用的耕作措施和肥料类型。
第二步:根据土地的作物要求和适宜种植方式,提高土地的肥力,进行改良土壤操作。
第三步:结合小麦、玉米等作物的作物特点,确定种植技术尤其是灌溉制度和种植面积分配。
高二地理6.2 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 教案 人教版
![高二地理6.2 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 教案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5224a1083c4bb4cf7ecd1b5.png)
高中地理6.2 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教案人教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的:1、掌握黄淮海平原低湿涝洼地地势低平的自然环境和鱼塘——台田综合治理模式。
2、掌握黄淮海平原盐碱地水盐运动的基本特征和盐碱地改造的核心和方法。
3、能够从黄淮海中低产田的治理的案例中,总结出治理低湿涝洼地、盐碱地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因地制宜”和“以治水为中心”是治理中低产田要贯彻的基本原则。
2、“鱼塘一台田”模式和“调控水盐运动”的作用过程和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有关课件等教学方法:问题引入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教学过程: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面积占整个地区土地的80%,其改造治理的意义深远。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早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在山东禹城设立研究基地,对本区内的旱涝碱进行综合治理实验,为我国中、低产田的改造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也是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改造的一个缩影。
黄淮海平原上众多的中低产田中,涝洼地、盐碱地有100多万公顷,是农业的低产区,产量低而不稳,也使得这里的农村经济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也了解了涝洼盐碱地的形成原因,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原因。
我们找出了这些限制因素后,就为我们研究克服和转变这些限制因素,提供了科学依据。
我们可以对症下药,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改造治理好这些中、低产田,进而提高农作物产量。
一、低洼地的治理与开发(以辛店洼为例)1、低洼地治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读课本图“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地、地下水和沙地的分布”,可以看出——辛店洼的自然条件特点:(1)地势低平;辛店洼洼底海拔17.5M,洼缘海拔19.5M,是全市最低点。
(2)渍涝严重;读课本图6.6,分析辛店洼渍涝严重的成因:(如下表6-5所示)(3)成土母质为黄河冲积物,土壤质地较好;(4)水资源丰富,水质较好。
问题:以往辛店洼曾采用挖沟排水的措施治理低洼地,但治理效果不明显,为什么?地势低洼,地下水位低。
《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教案设计
![《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614a70e524de518974b7dbe.png)
教学目标
1.了解黄淮海平原的范围、组成和地势特点,理解黄淮海平原宏观上平坦,微观上起伏不平的地势特征。
2.了解黄淮海平原上的旱涝、盐碱、风沙危害,理解它们是在黄淮海平原地形、气候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3.了解黄淮海平原上中、低产田的分布及其限制性因素,理解中、低产田改造的意义。
5.通过对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分布及治理意义的了解,提高对自然灾害、自然规律的了解,并对我国的土地国情有更正确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严重的旱涝、盐碱和风沙危害”,它既是中低产田形成的限制因素,也是中低产田治理中应针对解决的问题,理解旱涝、盐碱和风沙危害的形成原因,是治理中低产田的关键。
第二个重点是“中、低产田分布比较集中”。
华北平原是我国开发较早的农业区,也是我国重点的农业区。
但其农产品的商品率较低,原因就在于中、低产田面积较大,分布比较集中。
“严重的旱涝、盐碱和风沙危害”等灾害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形成中、低产田的影响。
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读图分析法,及师生互动式的讨论、探究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目前绝大部分农作物是从农田里生长出来的,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耕地,因此耕地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按我国耕地比例占全国lo%计算,我国有多少耕地?据统计,在这么多的耕地中,约有2/3的耕地质量很低。
这样的一批耕地上生长的农作物会怎样呢?这对我国的农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会产生何等大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表积聚,形成次生 盐碱化。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水土流失的成因
治理措施
自 然 原 因
人为 原因
降水:变率大,集中在夏 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
地形:从平原向山地高原 过渡,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 稳定
植被:从森林向草原过渡, 植被覆盖率低,削减降雨和地 表径流冲刷能力降低
土壤:由粉砂颗粒组成, 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 蚀能力低
(3、4、5月) 旺盛,地表干 缺乏风力屏障 地,使风沙肆
旱易起沙;春
虐
季多大风
盐碱
春、秋季节
干旱时节尤其 是春季,气温 回升快,蒸发 旺盛,致使土 壤中盐分向地 表集聚
地势低平,排 水不畅;地下 水位高,洼地 排水不畅;旱 涝灾害频发
大水漫灌,只 灌不排,导致 地下水位上升
读图思考:
11. .分华布北于平山原前缓高斜产平 原田及主东要南分部布的滨在海 平一排哪自原定水里然。 的 ,?环这坡不与 境些度易那 的平,形原利成里 关有于盐 碱系、?洪涝灾害。
22.低.华产北田主平要原分低布产在 北部田渤主海要之分滨,布由在于 地势哪低里洼?,与冬春那季里干 旱,自夏然秋条多件与,的已关发 生洪系涝?、盐碱、风沙
等危害。
低湿地的治理模式
项目 指导思想
生态模式
种养结构
鱼塘 台田
立体种养模式 治理效果
内容
因地制宜
成鱼养殖塘每个约0.3公顷,根据生物 的不同习性养殖不同的家禽和鱼类
台 田 高 1.5-2.0m , 根 据 需 要 在 台 田 坡 地和台地上种植不同的植物
表层养鸭,上层养白鲢和鳙鱼,中层 养草鱼,底层养鲤鱼和鲫鱼
果(苹果)粮(小麦、玉米等)间作, 果棉间作,果菜(韭菜、白菜等)间 作,果草间作
鱼—果—粮,鱼—果—棉,鱼—果— 菜,鱼—果—草
鱼塘—台田相互促进,立体开发,综 合治理
小流域综合治理
重点
保持水土
措施
工程措施、生物措施、 农业技术措施
毁林开荒、过渡樵 破坏植被 采、修建宫殿、轮荒、开矿源自方针保源、护坡、固沟
小流域综合治理
措施
固
沟
工
工
程
程 护
坡
措
工
程
施
保
源
工 程
建坝淤地
修小水库 营造防护林 (生物工程) 封坡育林育草
修筑水平梯田
平整土地 营造田林网 (生物工程)
试用地段
完善排灌系统;采 降水量大,土壤表层盐分被 取引淡 淋盐 , 井 排 雨淋洗,使土壤表层脱盐 井 灌 等 措 施 使 土 体
脱盐
同春季
采用覆盖措施, 建防护林网,减少
蒸发,抑制盐碱上
泛
降水少,气温低,蒸发弱,
盐分稳定
读图思考:
不• 排大,为水会什漫使么灌地大,下只水水灌位 上漫升灌地可下能盐碱导容致易盐随 地碱下化水问的题蒸发?富集到
读图思考:
因洼地低 于• 河为流什水么位不, 挖可渠以无用法挖将渠排 洼水地的的方水式排 走 入洼河地流的。水?
洼地
盐碱地的治理
水盐运动的特点
形成原因
治理措施
春季(旱季) 夏季(雨季) 秋季(旱季) 冬季(旱季)
积盐
淋盐
积盐 盐分 稳定
蒸发强烈,土壤中的盐分随
水沿土壤空隙上升到地表
以治水为中心,
生
不适宜耕种的 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地区
恢复地表植被
物
措 施
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团
大力种草植树,实行乔、 灌、草结合
有条件的地区
粒结构,提高土壤的 抗侵蚀能力防止暴雨
对表层土的冲刷
The End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建坝淤地
修小水库
营造防护林
修筑水平梯田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功能
沟谷地段
拦泥蓄水,防止沟 谷继续扩展
缓坡地段
拦截、含蓄坡面径 流,发展林果生产
部分塬面
合理利用水土,提 高劳动生产率
小流域综合治理
措施
试用地段
功能
农 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 业 间管理、增施肥料,以及 技 轮作套种
术
措 施
选育良种、地膜覆盖、喷 灌滴灌、科学施肥等
耕作区
提高肥力,保持水土、 发展生产
降8率暴月雨大水份,集)夏中且季(变多7 、地伏泄植土抬高洪势和被流能低缓破失力平坏,、不, 蓄 、河足洪床起水,不地保源水合表护能土理缺,力流开乏涵下失垦植养降加使被水,剧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
因素 灾害
多发季节
自然因素
气候
地形
人类不合理的 活动
风沙
干旱时节尤其
是春季,气温
人类不合理开
春季
回升快,蒸发 地势起伏和缓, 垦,出现沙荒
华北地区中低产田的治理
华北地区 114°E 40°N
120°E
32°N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
因素 灾害
多发季节
自然因素
气候
地形
干旱
春末夏初 (5、6月)
春季气温回升 很快,蒸发旺 盛,降水不足, 生活需水量大
人类不合理的 活动
不合理开垦使 地表植被覆盖 率低,涵养水 源能力下降
洪涝
夏季 (7、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