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变化中看欧洲大国的兴衰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大国的兴衰》读后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大国的兴衰》读后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大国的兴衰》读后评论一1987年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保罗?肯尼迪出版了《大国的兴衰》一书.该书从经济,政治,军事,国际关系等多方面阐述了500年以来世界大国的经济和军事变迁,并对未来的国际格局做了详细的预测. 作为一本饱受争议的畅销书,《大国的兴衰》并不是一部传统的经济抑或政治理论着作,而是作者大胆地将经济,军事和政治关系联系起来,并且将这种关系贯穿于 500多年的历史分析中,使得该书在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价值, 为读者观察国际事务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正如许知远在该书序言中写的:"判读一本书杰出与否的标志,除去它的思想深度,表达能力,想象力,显然还有一条更不可忽视——它是否具有里程碑意义."(《大国的兴衰》,陈景彪等译,国际文化出版社2006 年,P3.下引该书只注页码)从全书的整体结构来看,肯尼迪在论述的过程中采取了经济和军事战略相结合的方式,重点从经济和科学技术对国家实力影响的角度来解释国家的兴盛和衰落. 在肯尼迪看来,国家的兴衰不是取决于某个单一因素,而是取决于由经济,科技,政治,军事等力量组成的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明代的中国,到当今的美国,再到未来的世界五强,世界上的大国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没有一国可以永久地保持大国的地位,这也正是大国兴衰史的魅力所在. 《大国的兴衰》一书所涉及的一些具体观点对于当今的中国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或许这也是此书在中国广泛流行的原因吧.大国兴起与国家之间竞争的关系肯尼迪认为,国家间只有通过相互的竞争才能保持活力,没有竞争闭关锁国必然会导致国家的落后.在书中,肯尼迪通过同一时代的欧洲和中国实力变化的对比来证明自己的观点.500年前,欧洲的实力是无法和中国相提并论的.那时中国处于明朝时期,无论在管理制度,经济基础,还是农业技术方面, 都远远优越于欧洲,并且拥有强大的内聚力和改造外来征服者的能力.相反,当时的欧洲还丝毫看不出强大的趋势,"绝对看不出有一天它将出现在顶峰"(P4).但是,由于明朝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将自己封闭在世界的竞争之外,导致了中国后来的落后.与中国相反的是,由于欧洲"多样化的地形促进了分散政权的发展和继续存在"(P16),因此欧洲始终缺少一个强大统一的统治力量,这就使得各大国处于不断口评论的征战和竞争之中,带来的结果就是各国科学技术的共同进步,乃至欧洲后来的全面兴盛.从这个观点中,我们可以得出两个重要的启示.首先,扩大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 在全球化的时代中更加重要.竞争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它可以促使国家为了提高国际地位和获得话语权不断改进技术, 增强经济实力.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竞争的含义应更多地体现在跨国合作之中,竞争被赋予了更多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的内涵.这点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后起国家尤为重要.第二,在参与国际竞争的同时,不断改革和完善现行国内的政治和经济体制,以适应日益扩大和激烈的国际竞争的要求. 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对一国发展固然重要,但并不必然带来国家的兴盛,国内政治和经济体制的合理性也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历史发展的正反面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只有选择适合本国国情和实际的发展道路,才能增强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掌握主动权,才能在获取利益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国家间的相对实力与大国地位关系从世界格局中大国的起起落落来看,世界的经济中心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随着国家问的相对实力的变化而转变.值得注意的是,在评判一个大国抑或小国的时候,肯尼迪总是将其放置于国际关系的总体背景中去审视,即根据国家的相对实力的对比,而不是其自身力量的发展变化去评判.肯尼迪在书中不止一次强调, 54觉群书ChineseBookReviewMonthly二战后的英国,其实并非比战前的经济水平衰落,而是跟战后后起的美国和日本相比而言,其优势在消失,劣势在不断扩大. 在回顾历史变幻的同时,肯尼迪也从相对优势的角度对今天的美国敲响了警钟.今天的美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其经济和军事上的地位无人能够动摇,其在全球所占有的战略优势也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但是,肯尼迪敏锐地注意到,由于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控制领域的不断扩大,利益范围不断扩张,"美国全球利益和它所承担的义务的综合目前已远远超过它能同时保卫的能力"(P503),加上近年来日本以及中国的兴起,美国的相对实力已经遭到了削弱,其大国地位即将受到威胁.虽然肯尼迪的观点遭到了美国国内的广泛质疑,但是其审视问题的角度和对现实犀利的揭露,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同样,肯尼迪也含蓄地表达了世界要应对中国崛起的观点.虽然中国在今天仍然不具有和美国,欧盟等经济体相提并论的能力,但是,在他看来,中国拥有最为迅速的增长速度和巨大的增长潜力,拥有大量核武器和目益增长的常规武装力量.因此,从这种相对实力的变化来看,中国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这个世界新的主人.诚然, 肯尼迪的观点充分显露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迅猛发展对国际格局所带来的冲击,这给正处于摸索中前进的中国人民以重要的鼓励和信心,但是,我们也应当现实地认识到中国自身的绝对实力,充分认识到世界格局在竞争中难以预测的变化,不能就此盲目乐观.经济积累对国家兴衰的重要性肯尼迪在书中阐发了经济与军事的关了经济积累的重要性.在证明系,着重强调这一观点的过程中,肯尼迪并没有采用严格的理论论证,而是用史实来说明.作者指出,经济和科技力量是一国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力量的坚强后盾;经济的发展使得国家在安全上有了更高的诉求,因此更倾向于发展国家的防卫和军事力量, 并且利用军事上的优势向外扩张,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并从中赢得大国的身份. 但是,肯尼迪特别强调,经济实力的持续发展是军事实力的支撑.直接以追求在国际竞争中取胜为目的的大国,往往可以在短期内增强力量,但如果国家过分追求军事扩张而忽视了经济建设,国家的军事实力必将遭到严重削弱,扩张带来的庞大开支最终会导致大国的衰落.这是自古就已经一次次得以验证的规律.无论是过去奥斯曼帝国的衰落,还是当代美国遇到的困境, 无一不是对肯尼迪观点的最好的例证.相反,注重内部秩序和经济积累的国家,则将会在积累中逐渐强大,并且这种强大也更加持久.这点对于正处于上升阶段的中国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经济积累对国家兴衰的重要性,明确我们发展的目标.无论是大国的兴起,还是大国的衰落,都不可避免地和经济因素直接产生关系.经济是,国社会发展的基础,一国的兴盛和军事实力的强大必须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眼下我们应一心一意谋发展,脚踏实地地发展自身经济,要把国内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当作是追求的首要目标. 第二,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谋划我们的战略目标.对于当前中国来说,我们应当放眼未来,需要学会发评论?展和等待,不能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也不应急于追求国际地位和军事实力的扩大, 否则,盲目追求赶超战略的结果可能是"投资拉动导致的经济快速增长破灭,同时各种危机并发".(林毅夫:"'东亚奇迹'与可供替代的发展战略",《中国经济专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P105)我们应着力通过内部的改革和自我完善,在国际竞争中逐渐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并且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适当地扩大国际影响力.只有这样,我们所获得的国际地位才会更加牢固,更加持久.肯尼迪最后提出了对大多数政府的三项基本的要求:"为国家利益提供军事安全,满足公民的经济需求,保持经济持续增长."(P431)从简单意义上来说,就是处理好国防,消费,投资的关系.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这同样也是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和行为准则.在欣慰于自己发展现状的同时,我们同样需要关注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对比,控制好国防,消费和投资三者之间的关系,将其最大程度合理化,从而为我们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并为成为国际大国做好充分的准备.《大国的兴衰》一书在中国的流行,是因为它对我们近年来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也是因为它向世界各国发出了中国崛起的信号.《吴子兵法》有云:"是以有道之主,将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古人云: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在回顾大国兴衰史的时候,我们从中获得的更多是对现实的启示,这就是:不论未来世界谁主沉浮, 稳定发展,社会和谐,是当今中国的必然选择!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国际战略格局的历史演变
国际战略格局的历史演变近代以来世界格局的演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战略格局1.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多极均势格局(1648-1815)13世纪以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神圣罗马帝国皇权日益衰微各邦诸侯割据称雄。
信奉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的诸侯和信奉旧教天主教的诸侯在宗教纠纷掩饰下争夺地盘和反对皇帝专权并分别组成“新教联盟”(1608)和“天主教联盟”(1609)。
哈布斯堡王朝极力限制新教活动争取旧教诸侯重振帝国皇权并得到罗马教皇、西班牙和波兰贵族的支持。
法国为称霸欧洲力图使德意志保持分裂状态支持新教诸侯反抗皇权。
丹麦、瑞典早已觊觎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德意志领土和港湾荷兰和英国则不愿帝国势力在北欧扩张英国还企图削弱西班牙的势力。
这些国家都支持新教联盟。
1618年捷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起义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1612-1619)在位企图在捷克恢复天主教指定斐迪南二世为捷克国王。
斐迪南二世下令禁止布拉格新教徒的宗教活动拆毁其教堂并宣布参加新教集会者为暴民。
1618年5月23日武装群众冲进王宫把皇帝的钦差从窗口抛入壕沟,史称“掷出窗外事件”。
它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开端。
整场战争共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捷克阶段(1618年至1624年)、丹麦阶段(1625年-1629年)、瑞典阶段(1630年-1635年)及全欧混战阶段(1636年-1648年)最后以哈布斯堡王朝集团战败。
参战各国于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为止,共达三十年之久。
三十年战争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欧洲近代史的开始。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缔结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被认为是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
《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的签订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国际社会得以形成由它决定的国际法也真正产生。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构建的国际秩序影响深远一直延续到1815年维也纳会议所确立的维也纳体系。
合约主要内容●重申1555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和1635年的布拉格和约继续有效●哈布斯堡皇室承认新教在神圣罗马帝国内的合法地位同时新教诸侯和天主教诸侯在帝国内地位平等●神圣罗马帝国内阁诸侯邦国可自行订定官方宗教,其中归正宗加尔文教派获帝国承认为合法宗教●神圣罗马帝国内阁诸侯邦国有外交自主权唯不得对皇帝及皇室宣战●正式承认荷兰和瑞士为独立国家●哈布斯堡皇室的部分外奥地利领地被迫割与法国瑞典和部分帝国内的新教诸●法国得到洛林内梅林、图尔、凡尔登等3个主教区和除斯特拉斯堡外整个阿尔萨斯●瑞典获取西波美拉尼亚地区和维斯马城、不来梅-维尔登两个主教区,从而得到了波罗的海和北海南岸的重要港口●普鲁士获得东波美拉尼亚地区和马格德堡(Magdeburg)主教区●萨克森获得路萨蒂亚(Lusatia)地区●普法尔茨(Palatinate)公国一分为二,信奉天主教的上法普尔茨与巴伐利亚合并,信奉新教的下普法尔茨(莱茵兰-普法尔茨)维持独立●神圣罗马皇帝选举不得在现任皇帝在世时进行以免皇帝干预影响结果●法国和瑞典在神圣罗马帝国议会有代表权巴伐利亚公爵被封为选帝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影响: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神圣罗马帝国控制欧洲局面已经走向衰落使德意志完全成了地理概念。
《大国的兴衰》读书笔记_《大国的兴衰》读后感五篇
《大国的兴衰》读书笔记_《大国的兴衰》读后感五篇《大国的兴衰》读书笔记1《大国的兴衰》这是一部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宏伟巨著。
作者反思五百年世界各大国兴之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强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
大国的兴起,起于经济和科技发达,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征战扩张,大国兴衰,衷于国际生产力重心转移,过渡侵略扩张并造成经济和科技相对衰退落后。
保罗肯尼迪认为一个大国的成就,既不在于与过去比较获得多大进步,也不在于其当前拥有的财富和力量,而是取决于邻国的横向比较和其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地位。
这个观点与孟子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有相似之处,都强调竞争的重要性。
在《欧洲的奇迹》一章中,这个观点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为什么近代欧洲可以脱颖而出?正是由于欧洲各国长期存在的竞争关系,如军备竞赛,殖民地争夺。
一个国家兴起了,另外一个紧紧跟上,几乎没有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
这使得欧洲国家们得以保持前进。
反观《明朝的中国》一章,中国闭关自守,自认为是大国强国不需要发展,内部抑制商业的竞争性,在安稳的天朝旧梦中渐渐衰败。
因此,竞争是复兴的源泉,闭守则是衰败的土壤。
中华民族的复兴,竞争是必要的。
中国的复兴,竞争对手很多,邻近的日俄,印度,世界范围的欧美。
简单地从经济竞争而言,其中每一个经济体都是对世界经济起举足轻重作用的。
如西谚所讲"与高手过招的时候,弱者也会变成高手"。
更何况,我们不是弱者。
因此,中国的大企业应该做的不是守着国内市场,依靠排挤竞争的垄断来牟利,而是走出去,与外国企业进行竞争。
同时,也应该改变国内市场由某些大型国企垄断的局面,扶持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
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如今中国经济朝着市场化的方向不断深化,对于竞争而言,无疑是一件好事。
从经济方面来讲,无论是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还是保罗肯尼迪的"经济与战略之间的相互作用",都看到了经济对一个国家兴起的重要性。
欧洲地缘政治格局变化与全球大国关系
欧洲地缘政治格局变化与全球大国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地缘政治格局正在发生着变化,而这些变化不仅对欧洲自身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对全球大国关系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这个变化的背景下,欧洲的地缘政治地位与全球大国的关系正在发生变动,这既有挑战也有机遇。
首先,欧洲在地缘政治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欧盟的整合与分化,二是东欧国家的崛起。
欧盟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实现欧洲的一体化,而最近几年来,随着脱欧事件的发生和一些成员国的自我怀疑,欧盟的整合步伐受阻,出现了一定的分化趋势。
然而,与此同时,东欧一些国家如波兰和匈牙利正在崛起,他们在欧盟内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使得欧洲地缘政治格局出现了新的变数。
这些变化对全球大国的关系也产生了影响。
首先,对于美国而言,欧洲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使其在欧洲的影响力受到了一定的挑战。
传统上,美国一直是欧洲的盟友,并通过北约加强了与欧洲国家的关系。
然而,随着欧盟能力的增强和对美国的依赖减弱,美国在欧洲地区的影响力正在下降。
此外,欧盟的分化也使得美国难以寻求一个统一的对欧洲的战略。
这对于美国来说,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
挑战是因为美国需要重新调整与欧洲的关系,更加注重与波兰等东欧国家的合作;而机遇是因为美国可以通过与欧盟成员国的双边合作来增强在欧洲的影响力。
其次,对于中国而言,欧洲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也给其带来了新的机遇。
中国一直将欧洲视为战略合作伙伴,而欧盟则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
然而,由于欧盟的分化和东欧国家崛起,中国可以更加灵活地进行与欧洲的合作。
中国可以通过加强与波兰、匈牙利等国家的双边合作,进一步扩大在欧洲的影响力。
此外,欧洲也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中国可以通过投资和合作来巩固与欧洲的关系,从而实现互利共赢。
最后,对于俄罗斯而言,欧洲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也给其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俄罗斯一直试图通过加强与欧洲国家的关系来实现自身的地缘政治目标。
然而,由于欧盟的分化和东欧国家的崛起,俄罗斯发现自身在欧洲的影响力受到了限制。
大国的兴衰 读后感
我说兴衰——《大国的兴衰》读后感白驹过隙,抓不住滚滚的潮水,回首间,却只留下,沧桑的背影,苦言兴衰。
——前言当亘古的风穿过历史的深林,一束微弱的阳光难以照亮黑暗,风云变幻莫测,是黑夜的降临还是黎明的蓄势待发,都在一瞬之间。
一部《大国的兴衰》记载着无数的辉煌与衰败,一幕幕的悲喜剧构建成历史的车轮缓缓前行。
由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所写的《大国的兴衰》是一部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巨著。
据说这本书在1987年问世之后,曾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厚实的书册中弥漫着战争的硝烟,闪耀着科技的光芒······保罗•肯尼迪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和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向人们再现了一幅综合了军事,经济,国际关系的宏伟历史图景。
在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之中,大国的兴衰不再是封闭舞台上的自我演绎的故事,国与国之间相互的注视、冲突和融合成为影响历史走向不可忽视的力量。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中国正处在向工业化和现代化国家转变的关键阶段,吸取历史的教训,借鉴前人的经验,对一个正在成为世界瞩目的大国——中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保罗•肯尼迪首先从1500年的世界形势入手,描述了东方帝国在中央集权下稳定的政治体制和中西欧诸国之间的战乱不断的情形,指出欧洲社会在不断的冲突中产生了军事变革和经济的碰撞,从而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正如书中所说,当古老的东方被人们看作是神化般的天堂时,欧洲社会已经悄悄的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在接下来一个世纪中,欧洲大陆的大国之争持续不断,历史的天平倾向了法国,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这五个欧洲大国,而曾经属于西班牙和荷兰的演出,已经在历史的舞台上谢幕。
1815年后的一百年间,欧洲形成了战略均势,相对稳定的国际局势使得工业化的浪潮席卷欧洲大陆,科技的发展和军事系统的现代化成为这一时代战争成败的重要砝码。
当历史的车轮走到了二十世纪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和各国国力增长速度的差异导致了国与国之间力量的重新分配,国际局势愈发动荡不定。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从古至今,大国的兴起与衰落,贯穿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这不仅仅是一个国家、一个文明的盛衰,更是背后深层次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变迁。
当我翻开《大国的兴衰》这本书时,我仿佛被带入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与作者一同探索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国家背后的秘密。
一、历史的周期与大国的命运历史总是呈现一种周期性的规律。
每一个王朝、每一个帝国的崛起与衰落,似乎都遵循着某种冥冥之中的规律。
作者在书中详细描述了这种周期性的原因,不仅仅是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多的是内部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政治体制的演变。
资源与技术的挑战:每个国家的崛起都离不开对外部资源的利用和内部技术的创新。
但随着资源的枯竭和技术的滞后,国家的优势逐渐丧失。
社会结构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增长,社会阶层开始固化,贫富差距加大,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政治体制的僵化:当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无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时,国家的决策效率低下,无法及时应对挑战。
二、大国的崛起:经济与科技的双重驱动全球化的浪潮:大国的崛起往往与全球化的进程紧密相连。
通过参与国际贸易、文化交流和技术传播,大国得以快速积累财富和知识。
科技创新的引领: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从工业革命到信息时代,科技始终是大国崛起的基石。
制度的创新: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制度的保障。
制度创新为大国的崛起提供了稳定的内部环境。
三、大国的衰落:深层次矛盾的累积与爆发内部矛盾的激化:政治腐败、社会不公和民族矛盾等问题逐渐累积,最终导致国家内部的分裂。
外部挑战的应对失误:面对外部威胁和挑战,决策者往往因为短视或利益冲突而错失良机。
错失历史机遇:有时候,一个国家的发展会遭遇历史的转折点。
一旦错过这些机遇,国家的地位将很难再恢复。
四、国际关系的博弈与大国的地位大国之间的竞争:从地缘政治到经济利益,大国之间的竞争从未停止。
这种竞争往往决定着国际格局的走向。
联盟与合作:为了应对外部威胁和实现共同利益,大国之间经常结成联盟或进行合作。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大国的兴衰》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历史著作,通过对大国崛起与衰落的深入研究,作者揭示了历史中一些重要的规律与趋势。
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书籍,更是一本关于国家发展与命运的思考之作。
在《大国的兴衰》这本书中,作者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史料,深入分析了大国兴衰的原因和过程。
他指出,大国的兴衰与内外因素密不可分。
内因主要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因素,而外因则涉及国际关系、战争与和平等方面的因素。
首先,政治制度是大国兴衰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个强大的政治制度能够为国家提供稳定的统治和高效的决策机制,从而推动国家的发展。
相反,一个腐败的政治制度则可能导致国家的衰败。
例如,历史上的罗马帝国就因为腐败的政治制度而走向了衰落。
其次,经济发展也是大国兴衰的重要因素。
一个强大的经济实力能够支撑国家的军事力量和文化影响力,从而保持国家的地位和影响力。
然而,经济发展也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政策支持。
如果国家的经济政策不当或者经济结构不合理,就可能导致经济衰退和国力下降。
此外,文化传承也对大国的兴衰起到重要作用。
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往往能够吸引他国的关注和尊重。
文化传承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更是对新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一个没有文化自信的国家难以在国际舞台上取得长久的发展。
除了内因外,外部环境和国际关系也对大国的兴衰产生重要影响。
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使得大国必须具备灵活应对的能力。
战争与和平的变化也会对大国的命运产生深远影响。
历史上的一些大国因为战争而衰落,而另一些大国则因为和平而繁荣。
通过对历史上一些大国兴衰的案例分析,作者总结出了一些规律和趋势。
他指出,大国的兴衰往往呈现出周期性的特点。
一个国家在崛起的过程中,往往能够迅速积累实力并取得辉煌成就。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可能会面临内外挑战,从而导致国力下降和衰败。
这种周期性的兴衰规律在历史上反复出现,对于理解大国的命运具有重要意义。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大国的兴衰》是一本关于世界历史的著作,作者是亨利·基辛格。
这本书以历史的角度探讨了大国的兴衰原因,并对未来的世界格局进行了展望。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大国的兴衰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书中提到了大国兴衰的历史规律。
无论是古代帝国还是现代国家,都有一个相似的轨迹:从崛起到辉煌,再到衰落。
这个过程中,大国往往会面临内外因素的影响,如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外交政策等。
作者通过详细的历史案例,阐述了这些因素对大国兴衰的重要性。
例如,罗马帝国的衰落与内部政治腐败、军队士气低落以及外部入侵有关。
这些案例让我明白,大国的兴衰并非偶然,而是有其内在的规律性。
其次,书中强调了大国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在国际关系中,大国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竞争可以促进大国的发展,但也可能导致冲突和战争。
然而,书中也指出,大国之间的合作是实现和平与稳定的关键。
通过合作,大国可以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
这让我意识到,大国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需要平衡,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共赢的局面。
另外,书中还提到了大国的责任与使命。
作为一个大国,不仅要追求自身的利益,还要承担起维护全球和平与稳定的责任。
大国应该发挥自身的影响力和资源,为世界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这让我思考到,一个国家的兴衰不仅仅取决于自身的实力,更取决于其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和影响力。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大国的兴衰案例,如美国、英国、中国等。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我了解到不同国家的兴衰原因和特点。
例如,美国的崛起与其独特的政治制度和创新精神密不可分,而中国的崛起则与其庞大的人口和快速的经济发展有关。
这些案例让我深刻认识到,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发展道路,没有一种模式可以适用于所有国家。
综上所述,读完《大国的兴衰》让我对大国的兴衰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大国的兴衰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内在的规律性。
同时,大国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是不可分割的,只有通过平衡二者,才能实现和平与稳定。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保罗·肯尼迪(1945-),英格兰人,曾获牛津大学博士学位,皇家历史学会会长。
现为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重点研究和讲授当代战略和国际关系,是多所大学的客座研究员和客座教授。
曾撰写和编辑过10本有关海军史、帝国主义、英德关系、战略和外交等方面的著作。
而大国是指具有土地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与小国相比,具有生存能力强、战争潜力雄厚、回旋余地大等有利条件,有利于支持长期战争的国家本书总结了公元1500年以来大国兴衰的历史,论述的是近现代(即文艺复兴之后)的国家或国际力量,追述和阐明了自西欧建立“新君主国”和全球性跨洋国家系统以来,五个世纪中各大国的相互关系与兴亡盛衰。
毋庸赘言,这将涉及大量战争,特别是那些对国际秩序有巨大影响的、由大国联盟进行的大规模长期战争。
但是,这又不完全是一部军事史,它也追溯公元1500年以来世界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但它也不是一部经济史,本书重点是描绘国际体系中的一流强国在励精图治、富国强兵过程中经济与战略的相互影响。
并对“今后世界政治的格局”作了预言。
作者反思五百年来世界各大国兴亡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强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
大国兴起,起于经济和科技发达,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征战扩张,大国之衰,衰于国际生产力重心转移,过度侵略扩张并造成经济和科技相对衰退落后。
保罗•肯尼迪还对“今后世界政治的格局”作了预言。
他认为:第一,在最近的将来,没有任何国家可加入目前(1988年)由美国、苏联、中国、日本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组成的“五头政治”中去,也就是说,这些国家将是最后的大国。
第二,就五国而言,世界生产力量的平衡在某些方面已经从苏联、美国和从欧洲经济共同体,向有利于日本和中国的方向倾向。
虽然中国还落后于日本,但是它发展得最快。
第三,中国经受了长期的艰难困苦,它的现任领导人看来正在实现一个宏伟的、思想连贯和富于远见的战略,即在国家主义的意识指导下,平衡各方面的改革要求,利用一切注重实效的手段来竭力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浅谈大国兴衰规律及中国崛起之路这是一本史诗般的巨作,如果不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很难想象我会把一本长达500页的“纪录片”读完。
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论述的是近现代(即文艺复兴之后)的国家或国际力量,以及他们长达500年的相互关系与兴亡盛衰。
尽管在历史的车轮下曾经辉煌的帝国诸如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都已化为一抔黄土,但却也难以掩盖他们存在的痕迹。
如今,只剩下那些在散布世界各地透着古老气息的城市,才是那些历史的见证者,看着他们从晨钟中崛起,在夕阳下落幕,却也为我们这些后来者讲述曾经大国的荣光,指引着我们走向远方。
初读《大国的兴衰》之时,看到的第一个名字赫然是许知远,这让我感觉到有点吃惊,很期待那个充满思想的人会对本书给出怎样的评价,他的推荐序没有对这本书给出直接的评价却也在字里行间体现出了自己的想法,“肯尼迪先生是一个很糟糕的历史学家”看到这句话是我不禁莞尔。
许知远在序中给我们了很大的提示,让我们能在早早看清楚这本书缺点所在之后,以审慎的态度看待本书。
原书副标题为Economic Change and Military Conflict,很清楚地透露了这本书将是寻找军事冲突与经济变化之间的联系。
本书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1500-2000年间世界大国的兴衰史。
书分七章,从最后的大汉帝国—明朝开始,作者把明朝的衰亡归为深受中央集权的荼毒。
继而笔锋一转,把目光投向了欧洲令人惊奇的崛起,讲述了哈布斯堡家族令人唏嘘的兴衰史,欧洲均势逐渐成形以及在此过程中法国两次试图称霸的努力,欧洲协调慢慢走向崩溃以及两次世界大战,战后两极世界的形成的崩溃,以及21世纪国际关系基本现状。
肯尼迪用一种全球性的视野来描述这一切,他不但看到欧洲,还看到欧洲之外;不单看到政治,也看到经济地理,这使得整本书一直以一种大的视角,宏观的角度来描述。
肯尼迪无时无刻不把经济变化握在手中,他通过对各个大国之间的经济状况与军事力量之间的对比,就在前言中提出,一流国家在世界事务中的相对地位总是不断变化的。
大国的兴衰
历史•理论•战略——读《大国的兴衰》早就知悉《大国的兴衰》在学界的地位和影响,现在终于可以找到一段完整的时间来细细品读这本厚达600余页的著作。
作为国际一流的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在书中的确为我们详尽地勾勒了一幅500年来国际体系中主要大国的兴亡盛衰图。
但是作者显然并不想把自己的专著局限于纯粹的历史描述,而是融入了有别于以往的、清晰简约的经验型理论观点,用深层的历史观和理论来从浩瀚的史实中区分并提炼出重点与关键,继而把理论深深贯通于历史之中,用500年的大国兴衰史来诠释在文中一再被提及的论点,最终达到历史与理论的浑然一体,这确实只有少数具有自觉理论意识的高明史家才能做到。
不仅如此,肯尼迪更是一位高超的战略家,他在书中不是囿于历史与理论的圈子,而是根据理论引申出其大战略意涵、利用历史进行验证和比较其大战略思想,从而为国务家和外交家进行决策提供了更加直接的战略依托。
同样,作为一个有现实感的历史学家,肯尼迪在书中也依据过去的历史对最近的将来进行了预测和推论。
对此,下面将分别予以评述。
一、历史与理论可以想象有多少事件与思潮充斥于整整500年的世界近现代史,那么应该如何描述如此庞杂的历史呢?毋庸臵疑,想对其进行全面的起居注式的描述,从理论到实践都是不可能的。
无论是把历史作为“真实的历史”还是“思想的历史”,史家都需要有选择的描述并串通他所认为的重大历史事件。
但是任何选择都需要标准和基础,这个标准在历史学界是以历史观来表现的,在国际政治学界则以各种不同的理论加以反映。
由此,我们需要首先窥视《大国的兴衰》所进行的500年大国兴衰的历史概揽之理论视角与理论基底。
◆500年大国兴衰史的基本特征:大国的历史处于不断地变迁之中,而非稳定和恒久;一流国家在世界事务和国际体系中的相对地位总是不断变化。
◆历史变迁的基本动力与原因:各国经济、军事力量发展的不平衡。
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国国力的增长速度不同。
增长速度不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各国技术突破和组织形式的变革情况不同,此外还有各国的政治素质、战略水平、地理位臵、国民士气等。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大国的兴衰》是一本关于历史和国际政治的著作,作者是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
这本书主要探讨了大国崛起和衰落的原因,并对历史上几个大国的兴衰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大国的兴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对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产生了更多的思量。
首先,这本书通过对历史上几个大国的兴衰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揭示了大国兴衰的一些普遍规律。
作者指出,大国的兴衰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包括经济、军事、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
经济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基础,而军事实力则是维护国家利益和地位的重要手段。
政治稳定和高效的管理能力也是一个国家长期繁荣的关键。
此外,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对大国的兴衰产生着重要影响。
其次,作者还从全球视角出发,分析了大国兴衰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
他指出,大国的兴衰往往会引起国际关系的巨大变化。
当一个大国崛起时,它的影响力和地位会得到提升,与其他国家的竞争也会加剧。
然而,大国的衰落则可能导致国际秩序的动荡和重新洗牌。
这种变化对其他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它们及时调整自己的战略,以适应新的国际格局。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大国兴衰的原因产生了更多的思量。
作者在书中提到,大国兴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内部因素也包括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主要指的是国家内部的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而外部因素则是指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其他国家的影响。
大国兴衰的原因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没有简单的单一原因可以解释。
此外,我还对书中关于大国兴衰的案例分析印象深刻。
作者通过对历史上几个大国的兴衰进行详细的剖析,揭示了其中的规律和教训。
例如,罗马帝国的衰落与内部腐败、外部入侵以及经济崩溃等因素密切相关;英国的崛起则与工业革命、海上霸权和殖民扩张等因素有关。
这些案例不仅让我了解了历史,也让我对当今世界的大国兴衰有了更深入的思量。
综上所述,《大国的兴衰》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对大国兴衰的深入分析,我对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范文六篇)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范文六篇)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国的兴衰读后感(范文六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国的兴衰读后感(范文六篇)》。
第一篇:大国崛起读后感回顾500年来各个世界大国发展的历程,讨论大国崛起的关键性因素。
单一的因素一定是错误的,对于地处西北欧、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小国荷兰,是怎样成为17世纪的王者?在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上,以捕捞鲱鱼起家从事转口贸易,他们设计了造价更为低廉的船只,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业信誉,逐渐从中间商变成远洋航行的斗士。
日渐富有的荷兰市民从贵族手里买下了城市的自治权,并建立起一个充分保障商人权利的联省共和国。
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他们率先创办现代银行,发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
由于国土面积等天然因素,虽然17世纪末,荷兰逐渐失去左右世界的霸权。
但直到今天,荷兰人的生活依然富足,荷兰人开创的商业规则依然在影响世界。
“闭关锁国”不可能是条正确的道路。
我们不知道21世纪的变化将把大国带向何方,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将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
第二篇:大国崛起的读后感在这个星期里,我读了《小学生领先一步读历史――亲近大明》这本书。
原先对于明朝,我不怎么了解,《亲近大明》这本书把明朝的事都告诉了我,让我对明朝有了很多的了解。
明朝(1368――1644),他是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的朝代,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制度在这时迎来了成熟后的脱变。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了,旧的思想观念开始解体,老百姓相对自由些了,新东西多了。
14世纪,郑和下西洋开创了人类航海时代的新纪元,大明王朝船舱工业之盛、军容之威,曾经名震远西,大明王朝的船队将海上航线一鼓作气推进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
然而,在郑和之后,明朝政府分颁了海禁的政策,背对了海洋,不在对海洋有兴趣;明朝也错失了主动发展、建立海上优势的机会。
大国的兴衰
肯尼迪和他的《大国的兴衰》2010级科社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研究生阮鹏颖一、作者简介:保罗·肯尼迪(1945-),英格兰人,曾获牛津大学博士学位,皇家历史学会会长。
现为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重点研究和讲授当代战略和国际关系,是多所大学的客座研究员和客座教授,荣膺迪尔沃恩称号。
曾写和编辑过10本有关海军史、帝国主义、英德关系、战略和外交等方面的著作。
二、主要内容:《大国的兴衰》在写作结构上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将内容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时代”、“当代和未来”三个部分,以“西方世界的兴起”、“哈布斯堡家族称霸”、“金融·地理·战争”、“工业化与力量对比”、“中等强国的危机”、“两极世界的来临”、“两极世界的稳定与变革”、“面对21世纪”等八个章节对1500-2000年五百年间国际舞台上主要力量基于经济与军事互动的兴衰做了阐述与预测。
肯尼迪认为在综合经济力量和生产能力的对比变化与国际体系中各大国的地位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
由于国际体系中各国国力增长速度不同,而技术突破和组织形式的变革可使一国比另一国得到更大的优势,所以一流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相对地位总是不断变化的。
经济力量的转移预示着新大国的崛起。
旧的大国面对新兴大国的挑战,新兴大国面对传统大国的遏制,展开了无序性和竞争性的对抗,使得过去五个世纪的国际事务史基本上是一部战争史,或至少是一部备战史。
一场令人烦恼的长期战争能够作为试金石检验双方力量,而在一场大国间(通常是联盟间)的长期战争中,胜利往往属于有坚实经济基础的一方,或属于最后仍有财源的一方。
《大国的兴衰》从东方文明的日渐衰落与“西方世界的兴起”开始。
1500年之后的东方,包括明帝国和伊斯兰世界,依然在割裂的世界中保持着地区大国的威仪,并在很多领域保持着领先的水平,但由于越来越多的受到专制集权和对创见、异端和商业的极端保守态度的影响,已经使帝国的航船失去了在历史的汪洋中乘风破浪的前进动力,日渐衰落。
大国兴衰的历史经验
大国兴衰的历史经验自古以来,大国兴衰的历史经验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从古罗马帝国的兴衰,到英国的崛起与衰落,再到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每一个大国的兴衰都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本文将探讨大国兴衰的历史经验,我们将采用历史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上的大国兴衰案例,来揭示其背后的规律和原因。
我们还将运用比较研究法,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来进一步理解大国兴衰的复杂性,以期为当今世界提供一些启示。
一、大国兴衰的概念首先我们需要搞清两个问题,即:大国的定义以及兴衰的定义。
大国是指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实力的国家。
兴衰是指一个国家的崛起和衰落,包括其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政治影响力等方面的增强和减弱。
二、大国兴衰的背景造成大国兴衰的原因有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科技进步、国际关系的变化、国内政策和社会变化。
1.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变化,使得一些国家崛起,一些国家衰落。
2.科技进步: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使得一些国家在某一时期内具有优势,从而崛起。
3.国际关系的变化:国际关系的紧张和缓和,使得一些国家在某些时期内崛起,一些国家在某些时期内衰落。
4.国内政策和社会变化:国家的国内政策和社会变化,也影响着国家的兴衰。
二、大国兴衰的历史轨迹1.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等文明古国的兴衰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等文明古国的兴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因素,包括地理、气候、社会等原因。
(1)地理环境: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地理环境对于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两地区的地理位置都位于河流的冲积平原上,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然而,这种地理环境也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如洪水、干旱等,这些灾害导致粮食减产,进而影响文明的兴衰。
(2)气候变迁:地球上的气候在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变化,这些变化对文明古国的兴衰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地球进入了一个寒冷期,这导致了两河流域的农业减产,进而影响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兴衰。
大国的兴衰及对中国崛起的启示(成品)
保证了美国政治制度的长期稳定和延续 (2)一战后势力扩大,在华盛顿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原因: 充分利用第二次科技革命成果;一战中大发战争 横财,力量更加强大。
(3)1929年首先在美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一 次经济危机。美国遭到沉重打击。为此,罗斯福实施“新政” (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调整农业生产、以工代赈,社 会救济)。罗斯福新政虽然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但减轻 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巩固 了资本主义的统治,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遏制了 美国法西斯势力。二战中,美国加入了反祛西斯战争行列,为反 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1、葡萄牙与西班牙 (一)兴起:新航路开辟后,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扩张, 控制了东西方海上通道,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 原因:①地处大西洋沿岸,地理环境优越。②国家统 一,建立中央集权。③热衷探险,勇于对外开拓。④ 最先完成地理大发现,占有发展先机。
地理位置、中央集 权、航海技术高超、 传播基督教的精神 动力
(二)衰落: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国打败
衰落原因:没有把掠夺的金银等财富转化为资本,而 是用于奢侈腐化的生活,工商业落后,于是衰落下去。
2 荷兰
(一)兴起:17世纪十分强盛,尤其海上贸易非常 发达,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原因:①地处大西洋沿岸,地理环境优越。②在早期的殖民扩 张中,把金银等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③最早 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尼德兰革命),建立了完全独立的资产阶 级统治的共和制国家。
3、二战后大国地位的丧失
二战后英国虽然也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但由 于综合国力远落后于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唯美国马首是 瞻;在经济上依赖美国马歇尔计划,金融中心完全由伦 敦转到纽约,沦为一个二流资本主义国家。 二战后,英国加入北约,50~70年代经济迅速发展, 并加入欧共体。 1)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被美德日赶上和超过; 原因: 2)两次世界大战的削弱 3)殖民体系的瓦解 4)国土相对较小,资源有限。 衰落总因:科技 战争 殖民地 保守思想
欧洲的体系与国际关系
欧洲的体系与国际关系欧洲地区一直以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还是政治合作等方面。
欧洲的体系和国际关系对全球格局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将探讨欧洲的体系以及欧洲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
一、欧洲的体系1. 地理环境的影响欧洲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对欧洲的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地中海、北海及波罗的海等多个海洋使得欧洲成为海上贸易的重要枢纽,同时也促进了欧洲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欧洲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气候条件,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2. 政治体系的发展欧洲的体系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政治体系的转变。
从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到近代的民族国家体系,再到二战后的欧洲一体化进程,欧洲的政治体系逐渐演变为以欧盟为核心的多层次政治结构。
这种结构使得欧洲国家的利益与命运紧密相联,为共同繁荣与和平提供了坚实保障。
3. 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性欧洲的体系还体现在经济一体化的成功上。
欧洲国家通过建立共同市场、货币联盟等方式加强了经济合作与交流。
欧元成为了多个国家的共同货币,促进了贸易的便利与经济的发展。
同时,欧洲在国际贸易和投资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二、欧洲与其他国际关系1. 欧洲联盟与成员国欧洲联盟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核心机构,由28个成员国组成。
欧盟成立的初衷是增进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与政治稳定,共同应对挑战。
欧盟在决策制定、法律规范、经济政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欧盟也在外交事务上代表成员国的利益,与其他国际组织和国家展开合作与对话。
2. 欧洲与北美关系欧洲与北美的关系是全球最重要的两个经济体之间的关系之一。
经济合作是两个地区关系的重要基石,欧洲与北美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往来十分频繁。
此外,欧洲与北美还在安全合作、科技创新等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全球性挑战。
3. 欧洲与亚洲关系欧洲与亚洲的关系也日益密切。
欧洲与亚洲经济体量庞大,经济合作和贸易投资对双方都具有重要意义。
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
题记:制度有历史的规定性,因为这一原因,对历史背景敏感是必要的。
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文/保险学人制度有历史的规定性,因为这一原因,对历史背景敏感是必要的。
即使在革命之后,新制度的建立者也并不是从历史的真空中起步。
最终无论何时,习俗、规范、宗教信仰,以及许多其他被继承的制度都制约着行动。
这几天想静静地思考一些问题,闲暇之余,得以有机会系统观看前不久中央电视台2频道播放的大型纪录电视片《大国崛起》,对九个大国的兴衰史作了一个扼要的、生动的介绍。
看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诸强的兴衰变迁。
简要地就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先谈谈个人的几点观后感,然后再把该片的简介附后,供您回顾和参考。
如有不妥,并请指正。
谨致谢忱!本来西方大国还应该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和奥地利等,可能这些国家的历史还不够典型;而荷兰尽管有其曾经的辉煌,但我总觉得是昙花一现,进入20世纪鲜见有其突出的大国地位,我个人认为仍属“小国”之列,如果替代,可能意大利是比较好的替代品。
由此可见,影片对大国的定义,并没有以国土和人口的大小或多少来衡量,而多以鼎盛时期的辉煌稍作界定,且尚不够统一。
这点或许需要改进和完善!那么,该片所定义的大国,有什么共同点呢?一、曾经有过(或正在经历)对外扩张的历史或大规模的殖民扩张行为,给被奴役国家带来了先进的理念,是一种被奴役的改进;二、曾经或正在称霸世界、或进行殖民统治,都曾盛极一时,且从其衰败的历程给其他国家以警示;三、曾经经历推翻封建王权或殖民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制度;四、曾经或正在在工业、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和社会改革方面有过突出表现,引领时代的进步,用更时髦的话讲就是与时俱进;五、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曾经发生过重大影响(包括正反两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历史的发展。
影片所介绍的九个国家,基本上都具备上述的条件。
显然,中国是个东方大国,但却不能“入围”世界大国之列,甚至连日本都不如。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1500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1500英文回答:After reading "The Rise and Fall of Great Powers," I couldn't help but reflect on the intricate dynamics that govern the fate of nations throughout history. It is fascinating to see how empires rise to power through conquest, innovation, and cultural influence, only to eventually succumb to internal strife, external threats, or simply the passage of time.One example that comes to mind is the Roman Empire, which at its peak controlled a vast territory stretching from Europe to the Middle East. The Romans built an impressive network of roads, aqueducts, and buildings, and their legal system and language left a lasting impact on Western civilization. However, over time, the empire became too large to govern effectively, leading to corruption, economic instability, and ultimately, its collapse.On the other hand, we have the rise of the United States as a global superpower in the 20th century. Through industrializa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military prowess, the U.S. emerged victorious from World War II and became the leader of the free world during the Cold War. However, recent challenges such as economic inequality, political polarization, and competition from rising powers like China have raised questions about the sustainability of American power in the long run.In both cases, the rise and fall of great powers can be attributed to a combina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Strong leadership, economic prosperity, military strength, and cultural influence all play a role in shaping the destiny of nations. However, hubris, corruption, complacency, and external threats can also contribute to their downfall.Overall, "The Rise and Fall of Great Powers" serves as a sobering reminder that no empire is immune to the forces of history. As the saying goes, "pride comes before a fall," and it is essential for nations to learn from thepast in order to avoid repeating the mistakes that have led to the downfall of great powers in the past.中文回答:读完《大国的兴衰》,让我不禁思考起历史中那些统治命运的复杂动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国际关系体系的变化中看欧洲大国的兴衰现代国际体系源于欧洲国际体系,而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变化大致经历着如下变化:经历三十年战争之后形成的威斯特法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俾斯麦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以及欧共体等6个发展阶段。
在这6个发展阶段中,起主流作用的无非就是法国、英国、德国等几个大国,本文通过分析不同国籍关系体系的一个建立与瓦解的过程,了解欧洲大国的兴衰更替。
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可以这样说,欧洲国际关系体系滥觞于意大利体系,而意大利体系的存在是以五个势均力敌的城邦及其互动形成的,五个城邦分别是威尼斯、米兰、佛罗伦萨、热那亚以及那不勒斯,随着法国和西班牙入侵意大利以及西班牙的收复失地运动使得西欧国际势力发生改变,意大利城邦体系崩溃,西班牙成为意大利的主宰。
随着西班牙的扩大,在查理五世时期(1519——1556)西班牙与奥地利实际上合而为一,在外交上着力参与对法国的意大利战争控制富庶的意大利,力图清除新教势力将分散的德意志诸邦统一在皇帝之下,同时守护、巩固和扩大哈布斯堡的版图争取包围乃至最终征服最大劲敌法国,建立对其他国家的领导地位。
然而,随着帝国对外不断兼并战争,带来的国家财政的超支,最终导致“过渡伸展”政策带来的帝国的衰落。
而法国仍坚持“均势政策”(与东方、中欧与南方三方结盟体系相对抗),在此政策下,查理五世摆脱不了在欧陆和地中海受法国和土耳其两大强敌夹攻的困境,称霸图谋终告失败。
法土结盟打败查理五世独霸欧洲图谋,为现代史上欧洲均势之外部源泉和外部动因的最初重大表现,即法国援引欧洲外缘的“侧翼大国”的决定性干预。
在查理五世称霸的美梦破灭之后,其子腓力二世继承其大部分领土,对外依旧实行“扩张”政策,但是,这次是在荷兰和英国的干预下彻底失败。
腓力二世的失败使得哈布斯堡王朝实力大为削弱,而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使得哈布斯堡王朝彻底失去大国地位。
因为三十年战争的主战场在德国,所以除了哈布斯堡王朝丧失大国地位,还直接导致德意志帝国经济严重衰败与民族分裂,直
至两百年以后,即19世纪前半期,德国的经济才恢复元气。
可以说三十年战争,促进荷兰的独立、法国的兴起;导致德国的分裂、西班牙的衰落等,而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欧洲近代外交史的开端,是近代意义上的第一个国际关系体系。
二、维也纳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存在的三大基石分别是主权国家、国际法及均势原则,在这个体系下欧洲存在的六个大国为:法、英、奥、瑞典、西、荷。
随着主权国家意识的增长,法国的霸权主义也在蔓延,拿破仑追求的欧洲霸权关系到主权国家的生死存亡,引起它们尤其是侧翼大国——英俄的联合奋力抗击。
而法俄矛盾的不可调和性,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政策伤害了俄国利益;并且法驻军华沙大公国威胁了俄国的安全与利益。
并且,英国的海权一如既往地阻遏了旨在横霸欧洲的法国的陆权,而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为英国带来巨大生产力(充实的财政),传统的商业和制海权得到进一步发展,使得这一时期,英法矛盾、法俄矛盾异常尖锐。
除此之外,法国的入侵和征服激发了欧洲广泛的反法民族主义解放战争,民族主义创造了法国革命的形态与规模,其扩散也导致其成为法国的克星。
侵略扩张的兼并战争一般走向失败,拿破仑战败的国际政治后果是,法国退出了对欧陆霸权的争夺,使欧洲权势向两翼集聚,出现英俄超级大国的雏形。
而法国战败后的新的国际体系——维也纳体系则是由一系列合约形成的,分别是英与俄普奥订双边条约《肖蒙条约》以及第一次《巴黎合约》,可以这样说,维也纳体系是由“原则+保障机制=新国际关系体系”构成。
它不仅仅是一种体系和格局,也是当时欧洲政治家们尝试建立某种国际新秩序的体现,这时,欧洲的五大国分别是英、俄、普、奥、以及法国。
三、俾斯麦体系
自三十年战争后,德国民族得到分裂,虽然在之后的时代里,德国仍然是欧洲的一个大国身份而存在的,但是其自身实力得到严重削弱,而俾斯麦的出现,在他雄才大略的领导下,不仅实现了德国的统一,也成功建立并维持了有利于德国的欧洲大陆均势,缓解了德国的战略压力,我们称之为“俾斯麦体系”。
普法矛盾一直是欧洲的一大“定时炸弹”,关于边界冲突问题此起彼伏,而
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法国战败,使得法国蒙受耻辱,却未能使法国屈服,两国于这次战争中的结怨更加严重。
1871年完成德国统一后,为巩固德国在欧洲的核心地位,同时防止出现反德大同盟,俾斯麦采取了一种纯权术型外交,精心构建大半由秘密外交组成的外交体系。
在该体系下,较大地缓解了德国潜在的孤立,防止反德同盟的形成,并且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核心思想是:建立以德国为中心的大陆联盟体系,孤立和打击法国,避免法、俄两国夹击德国,巩固和保障德国在欧洲大陆业已取得的优势地位。
具体外交战略可以概括为在均势外交原则指导下的联奥、拉俄、亲英、反法。
与前两个国际关系不同的是,俾斯麦体系更是由一条又一条互相联系的条约共同构成。
首先是德奥、德俄三皇同盟的签订。
1972年9月份,奥皇约瑟夫与威廉一世在柏林会晤,俄皇亚历山大二世加入,史称“三皇会晤”。
三国外长达成协议:尽力维持普法战后欧洲边界;三国一致行动解决东方问题;一致防止革命运动,但是未规定具体义务。
并且,德国于1873年5月、6月分别与俄国签订《彼得堡军事专约》、与奥《兴伯隆协定》,协议侧重于军事的协作,协定的签订反映了三国有矛盾也有需求,它很不稳定。
而在1873和1875年的两次德法危机,使得三国关系退化。
经历了一系列战争与冲突,于1881年恢复《三皇同盟》,而恢复三皇同盟是俾斯麦构建其复杂大陆同盟体系的重要一环。
它增加了彼此在安全保障方面应尽善意中立的条款:例如法德战,奥俄中立;俄与土或英战,德奥中立;奥与意大利战,俄中立。
三大君主国重新聚合起来,并恢复了对俄奥关系的某种控制,从而也恢复了对欧政治局势的控制。
可以说,俾斯麦体系是俾斯麦个人依靠成熟灵活的外交手腕形成的,在俾斯麦退任后,其继承者缺乏他的战略眼光,使德国重现陷入被动局面,俾斯麦体系濒临崩溃。
四、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以及雅尔塔体系
无论是一战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还是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都是战胜国对战后世界的安排,在一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受到严格的管制,例如海外殖民地被瓜分、重新划分疆界、裁减军队等,战后的德国进入“困难”时期。
正是因为一战这种“掠夺式”的处理方式,更加激起了德国民众的民族复仇心理,
等时机成熟后与本国的军国主义相结合,再次给世界人民带来沉重灾难。
特别是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当时世界五大国家分别是美苏英法中,很明显,德国丧失大国地位,随着战争的破坏,英国和法国国力也大为削弱,尤其是法国,在二战期间曾出现亡国的灾难。
五、欧共体的形成
二战结束后形成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英国、法国等其他欧洲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均受到严重破坏,战后重建工作迫在眉睫。
在苏联和美国的支持下,欧洲一度分裂,随着战后欧洲国家的恢复,欧洲开始出现“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要求摆脱美苏控制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为减弱欧洲联合的阻力,欧洲首先从经济上的合作开始,逐渐向政治、外交领域扩大,可以说是经历三次大规模的扩展,形成今天的欧盟。
欧盟的形成与发展,推动了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同时,也是欧洲国家团结、整体实力壮大的又一体现。
六、结语
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到欧盟的成立,可以说是整个欧洲近500年的一个发展历史,每次国际新体系的出现与旧体系的崩溃,总是伴随着欧洲国家实力的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