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一节气象与水文灾害学案人教版必修1.doc
第六单元自然灾害(一)气象灾害与防灾减灾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近年来发生的典型气象灾害案例,如台风、暴雨、干旱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提出问题:“这些灾害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对人类和自然环境有哪些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总结气象灾害的定义和特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气象灾害与防灾减灾”。
(二)讲授新知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于气象灾害的认识相对较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案例分析为主线,结合图表、影像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气象灾害的成因、特点及影响,从而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在探讨和交流中共同成长。
第六单元自然灾害(一)气象灾害与防灾减灾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
一、案例背景
在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的第六单元“自然灾害(一)气象灾害与防灾减灾”中,我们面临的是气候异常所带来的各种气象灾害问题。这些灾害不仅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困扰,还给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因此,本节课的重要内容是通过了解气象灾害的成因、特点及影响,提高学生对气象灾害的认识,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培养学生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真实案例,深入了解气象灾害的成因、特点及影响。
2.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影像资料展示法,直观地呈现气象灾害的严重性,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4.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实地考察,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如果你是防灾减灾工作者,你会如何制定防灾减灾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4.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对气象灾害进行监测、预警和评估。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听专家讲座等多种途径,收集气象灾害的相关信息,提高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气象灾害应对演练,培养实际操作与动手能力。
在课堂讨论环节,我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气象灾害,分析其成因、影响及应对措施,并鼓励学生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此外,我还邀请当地气象部门的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救助等方面的知识。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设计了一个气象灾害应对演练活动。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如受灾群众、救援人员、新闻记者等,模拟气象灾害发生时的应对场景。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气象灾害应对的紧迫性和复杂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掌握气象灾害的基本知识,增强防范意识,提高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象灾害的种类、成因、特点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的影响。
2.掌握气象灾害的预警信号、防范措施及应急救助方法。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气象灾害的图片、视频资料,营造直观生动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如模拟气象灾害发生时的紧急疏散、救援等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引发学生思考。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强:本节课通过设计气象灾害应对演练活动,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气象灾害的应对措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人教版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气象灾害学案设计
地理导学案6.1 气象灾害【学习目标】【新课精讲】一、洪涝灾害1.概念:因的降水或短时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分布(1)气候因素:主要分布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地形因素:沿河、沿海地势地区。
3.危害(1)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水困难等。
(2)引发河流泥沙淤塞、等生态问题。
(3)过后易发,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4.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主要分布在区各大江河的平原以及广大山区。
链接生活:洪水是否一定形成洪灾?提示:不一定。
只有洪水溢出或者冲垮河岸、湖岸,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灾害时,才形成洪灾。
二、干旱灾害1.干旱与干旱灾害干旱是因长时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和时,称为干旱灾害。
2.旱灾频发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地区,其中以非洲最严重。
3.旱灾的危害(1)易造成大量减产甚至绝产;(2)影响牧草生长,加剧和沙漠化;(3)引发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甚至影响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
(4)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4.我国旱灾的成因及分布(1)成因:东部季风区降水、。
(2)多发区: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尤以地区最频繁、影响最严重。
链接生活:华北地区冬季降水比春季少,为什么我们不说它“冬旱”更为严重?提示:春季正值冬小麦返青季节,需水量大,降水少可能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冬季,春小麦越冬,处在休眠状态,降水少不影响小麦的生长与收成,因此不造成灾害。
三、台风灾害1.概念:在或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2.结构:、旋涡风雨区和外围大风区。
3.危害(1)狂风能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2)暴雨会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并危害近海养殖;(3)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教案:第六章 第1节 气象与水文灾害 含答案
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一节气象灾害与水文灾害一、教学目标1.能了解气象灾害的概念。
2.了解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危害,以及监测防御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各种气象灾害的危害及其防御措施。
2.难点:各种气象灾害的原因及时空分布。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问答法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记者谭红报道:2020年7月14日,记者从江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获悉,根据各地上报,截至14日11时统计, 7月6日开始的洪涝灾害有南昌、景德镇、九江、上饶等10个设区市和赣江新区共99个县(市、区,含功能区)635.1万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64.2万人,需紧急生活救助25.7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583.4千公顷,绝收108.6千公顷,倒塌房屋656户1477间,严重损坏房屋1258户2729间,一般损坏房屋4401户7896间,直接经济损失112.9亿元,灾情还在进一步统计核查中。
师:同学们,新闻中提到的洪涝灾害属于哪种类型的灾害呢?生:气象灾害。
[新课教学]:(板书)概念: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称为气象灾害。
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
下面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台风这种气象灾害。
(板书)一、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洪涝灾害的分布主要受气候因素和地形因素的影响。
从气候因素看,洪涝灾害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从地形因素看,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常受洪涝威胁。
洪涝危害巨大。
洪水常常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洪涝还会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此外,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1.1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六章自然灾害本章概述〔课标导航〕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2.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核心素养〕学习本章内容,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等,观察、识别、描述一些自然灾害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
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说明一些自然灾害现象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综合思维)。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灾害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学法点拨〕本章共四节内容,第一、二节沿着自然灾害的形成以及对人类造成的影响为主线逐步展开;第三、四节以“监测—防御”为线索贯穿始终。
第一节“气象灾害”,以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四种灾害对人类的影响图片为引子,探讨了这四种灾害的形成过程、对人类造成的影响以及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第二节“地质灾害”,首先从成因上探讨了地震、滑坡、泥石流的发生过程(形成条件),然后结合资料探讨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最后讲述了地质灾害在我国的分布。
第三节“防灾减灾”,首先从防灾减灾的工作指导方针入手,讲述了防灾减灾工作的主要任务,然后以地震和洪涝为例,介绍了自救与互救的方法和措施。
第四节“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介绍了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在防灾减灾中发挥的显著作用。
〔生涯规划〕项目专业或大学与本章知识相关的专业气象学、地质学、环境监测、地理信息科学与本章知识相关的知名大学(不分先后顺序)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海南大学第一节气象灾害第1课时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学习目标核心素养目标1.理解洪涝灾害的概念、分布,并掌握其带人地协调观: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气象来的影响。
2.理解干旱灾害的概念、分布,并掌握其带来的影响。
灾害加剧的重要原因。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6.1气象灾害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6.1气象灾害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一节气象灾害一、洪涝灾害1.定义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影响洪涝灾害分布的因素(1)气候因素:洪涝灾害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地形因素:多分布在沿河、沿海地势低洼的地区。
3.危害(1)淹没农田、聚落等。
(2)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
(3)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4)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5)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6)人口越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
4.我国的洪涝灾害(1)我国是世界上洪涝频繁且灾害严重的国家。
(2)主要分布: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二、干旱灾害1.干旱: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2.旱灾: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时,称为干旱灾害。
3.分布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
4.危害(1)极易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甚至颗粒无收。
(2)影响畜牧业,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3)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
(4)严重时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5)极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5.我国的干旱灾害(1)我国旱灾的发生范围广泛。
(2)东部季风区:因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易发生旱灾。
(3)旱灾多发区: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其中华北地区的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
三、台风灾害1.定义:台风是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漩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2.多发海域: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
2021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1气象与水文灾害教学基础案课件人教版必修一.ppt
在某些海区,由于海水被太阳 晒得很热,近海面的空气就会 向高空运动,这时它周围较冷 的空气乘势补缺,由于地球自 转产生的偏向力,运动中的空 气也开始旋转起来。
如果气温一直很高,又没有其 它因素干扰,气流旋转速度就 会越来越快,最终形成台风。
西北地区常年干旱,且人口和 耕地较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因此并不能造成较大损失。
干旱灾害的危害
干旱中,叶子打卷儿的玉米
对于种植业,干旱极易造成农作物 减产乃至颗粒无收;对于畜牧业, 干旱容易导致草场退化和土地沙漠 化;干旱严重时还会造成水资源短 缺,人畜饮水困难。
此外,干旱还容易诱发沙尘暴、火 灾、虫灾等。例如,旱灾经常和蝗 灾相伴发生。
洪涝
成因分析:
自然: ①气候 ②地形 ③水文(河道宽窄、弯曲程度、顶托作用等)④水 系(流域面积、泄洪通道等)⑤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 人为: ①破坏植被—调蓄径流能力下降,水土流失淤积抬高河床 ②围湖造田、围垦湿地—导致其对径流调蓄能力下降 ③地面硬化—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
注:顶托作用是指支流水流被干流高水位所阻,形成的壅水现象。在黄河下游汇入的支流, 如沁河、天然文岩渠、金堤河、大清河等,因干流河床淤高,遇黄河涨水,支流来水就受到 顶托。海水涨潮或河、湖水位增高,挡住流入的河水,使不易下泄。
• (4)台风有益的影响:
• 台风会带来丰沛的降水,可以缓解某些地区的旱情。台风带来大风阴雨天气,可以使一些地区降温消暑 。
• 寒潮有益的影响:
• ①寒潮有助于地球表面热量交换。寒潮携带大量冷空气向热带倾泻,使地面热量进行大规模交换,这非 常有助于自然界的生态保持平衡,保持物种的繁茂。
• ②寒潮是风调雨顺的保障。例如,中国受季风影响,冬天气候干旱,为枯水期。但每当寒潮南侵时,常 会带来大范围的雨雪天气,缓解了冬天的旱情,使农作物受益。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气象与水文灾害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气象与水文灾害【课程标准原文】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核心素养定位1.结合地图识记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的概念。
(区域认知)2.结合地图能够阐述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
(综合思维)3.通过地图和图像材料,分析气象与水文灾害的成因、特点和危害。
(综合思维)知识体系导引知识点一洪涝灾害读洪涝灾害相关示意图,梳理基础知识。
1.洪涝灾害的概念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洪涝灾害的分布(1)从气候因素看,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从地形因素看,主要分布在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
(3)由图甲可知我国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此外,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3.洪涝灾害产生的危害(1)淹没农田、聚落等。
(2)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
(3)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4)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5)洪涝过后易引发瘟疫,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知识链接]1.概念: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2.如何判断某种现象和过程是否属于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具有明显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是指自然灾害是发生在自然界的异常现象,社会属性是指自然灾害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危害。
如下图所示:[学法指导]1.分析雨涝原因的技巧2.干旱与旱灾的区别技巧干旱是一种现象,而旱灾是一种因干旱而形成的灾害,也就是说干旱是旱灾的致灾因子。
长期无降水,或降水稀少↓干旱不能满足生,产生活、植物生长需要,阻碍经济发展↓旱灾知识点二干旱灾害1.概念干旱是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
2.危害(1)造成农业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6.1 气象灾害学案
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一节气象灾害1.识记主要的气象灾害类型及特点。
2.掌握洪涝、旱灾、台风灾害、寒潮灾害的发生分布及危害。
1.重点:各种气象灾害的危害。
2.难点:洪涝、旱灾、台风灾害、寒潮灾害成因分析。
一、洪涝灾害1.定义洪涝灾害是因或短时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影响洪涝灾害分布的因素(1)气候因素:洪涝灾害主要分布于区、区、区、区。
(2)地形因素:多分布在沿河、沿海的地区。
3.危害(1)淹没、等。
(2)破坏、、等基础设施。
(3)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4)引发河流、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5)洪涝过后易发,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6)人口越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
4.我国的洪涝灾害(1)我国是世界上洪涝频繁且灾害严重的国家。
(2)主要分布:区各大江河的。
广大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二、干旱灾害1.干旱: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的现象。
2.旱灾:当干旱持续时间,影响时,称为干旱灾害。
3.分布地区:、和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
4.危害(1)极易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甚至颗粒无收。
(2)影响,影响、加剧和沙漠化。
(3)引发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
(4)严重时影响和社会稳定。
(5)极易引发、、等灾害。
5.我国的干旱灾害(1)我国旱灾的发生范围广泛。
(2)东部季风区:因降水变化、变化大,易发生旱灾。
(3)旱灾多发区:华北、、西南和,其中的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
三、台风灾害1.定义:台风是在或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级以上。
2.多发海域: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
3.台风灾害——狂风、暴雨、风暴潮(1)狂风: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
(2)暴雨: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危害近海养殖等。
(3)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等。
第六章第一节气象灾害教学设计—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气象灾害的定义、分类及成因,掌握常见的气象灾害,如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的基本知识。
2.学会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了解我国气象灾害的分布规律。
3.掌握气象灾害预测、预警及应对措施,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确保作业质量,按时完成。
2.作业完成后,进行小组内互评,相互学习,提高作业效果。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4.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将作业成果与同学们分享,共同提高。
-结合课本知识,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气象灾害的实际情况,提高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3.多元化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小组合作学习:
-分组讨论、共同探究气象灾害的成因、影响和防治措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5.案例分析:
3.撰写一篇关于气象灾害对家乡影响的调查报告。学生需要通过查阅资料、访谈当地居民等方式,了解家乡常见的气象灾害及其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防灾减灾建议。
4.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我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整理一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获取指南,以便在日常生活中及时获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5.结合地理信息技术,探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应对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4.地理信息技术在气象灾害中的应用:介绍地理信息技术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分析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一节气象灾害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气象灾害水平1:能廨粮農畫料持I醫工慕尖嘗的类堕.木平2:鋼合帶料•节例说聊主费气霞贞害荊母底幕件朋危古.水甲3:値幅烈剧卿科■许析14创地K語见弋卑坂濡的磴用.水平析气■究害与人类沾动的关氟01k预习准备区精心准笛夯实基础一、洪涝灾害1 •含义:洪涝灾害是因口w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口02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 •主要影响因素及分布区3 •危害(1) 对生产、生活的危害:淹没口06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口07基础设施,造成人员坐伤亡、卑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2) 对自然环境的危害:引发河流泥沙淤塞、口!°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4 .影响洪涝灾害损失的因素:灾害强度、口□人口密度、已2经济发展水平。
5 •我国洪涝灾害分布:东部季风区口13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山区。
1. 判断正误。
(1) 西北干旱区不会出现洪涝。
(X) fl然灾霑的庖曲.(2)植树造林会减少洪涝灾害。
(“)2. 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是()A. 内陆地区B.极地地区C.沿海地区D.高山地区答案C解析沿海地区地势低洼,易发生洪涝灾害。
3 .读我国洪涝灾害分布图,说明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提示特点:东南多,西北少。
原因:我国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减少。
二、干旱灾害1.含义:干旱是因长时期口0!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口03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简称旱灾。
2 .旱灾分布31. 判断正误。
(1)旱灾就是降水过少。
(X)(2)人类活动也会导致旱灾。
(V)2 •中国旱灾发生频率高的主导因素是()A.纬度高低B.海陆位置C.植被密度D.气候特点答案D解析中国以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降水不稳定、季节变化大。
3 •旱灾一定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吗?提示不一定。
旱灾主要是降水异常减少形成的。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一节气象灾害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六章 自然灾难 第一节 气象灾难必备学问·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一、洪涝灾难 1.形成2.分布影响因素(1)气候因素:多发于________气候区、亚热带潮湿气候区、温带________气候区等。
(2)地形因素:________、________地势低凹地区常受洪涝威逼。
3.主要危害(1)沉没农田、聚落等,破坏________,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饮用水困难等。
(2)引发河流泥沙淤塞、________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3)威逼人类身体健康。
4.危害特点:人口越________,经济发展水平________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
5.我国的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________,广阔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推断】(1)长江流域发生洪水与人类活动无关。
( )(2)我国易发生水旱灾难的主要缘由受季风影响大。
( ) 【学问链接1】 自然灾难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不同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防灾抗灾实力不同,同一自然灾难的危害程度存在着地域差异,分析如下图所示:二、干旱灾难 1.形成2.危害⎩⎪⎨⎪⎧农作物减产影响畜牧业,加剧 和沙漠化引发 短缺,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引发 、火灾、虫灾等灾难 3.主要分布(1)世界分布:________、亚洲和________的内陆地区。
(2)我国分布东部季风区⎩⎪⎨⎪⎧旱灾多发区:华北、 、西南和江淮最频繁、影响最严峻区: 地区【推断】(1)旱灾是危害我国最严峻的自然灾难。
( ) (2)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少,旱灾最为严峻。
( ) (3)我国北方地区干旱成灾率高于南方地区。
( ) (4)华北春旱和长江流域伏旱成因相同。
( ) 【学法指导】 东部季风区是我国旱灾频发区的缘由我国东部地区深受季风的影响,夏季风到来时间的早晚、势力的强弱、停留时间的长短等都干脆影响着降水量的多少及其时间安排,降水不仅季节变更大,而且年际变更大,不稳定的降水是干旱频发的主要缘由。
第六单元自然灾害(一)气象灾害与防灾减灾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
3.学生在面对气象灾害时,可能缺乏有效的防灾减灾知识,需要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4.学生在小组合作和讨论中,能够积极参与,但部分学生可能过于依赖他人,需要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六单元自然灾害(一)气象灾害与防灾减灾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的定义、分类及特点,掌握常见的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的基本知识。
2.使学生掌握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学会分析气象灾害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1.展示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典型气象灾害案例,如台风“山竹”、暴雨洪涝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气象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提问:“为什么会有气象灾害发生?”“气象灾害对我们生活有哪些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气象灾害?”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难点:分析气象灾害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不同气象灾害之间的联系;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和分析气象灾害相关数据。
2.重点: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分析和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克服依赖性,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和分析气象灾害相关数据,提高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第六章第一节气象灾害学案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21年)(1)
第一节气象灾难课标呈现·素养导读主干学问·宏观把握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难的成因。
核心素养,引导同学熟悉洪涝、干旱等气象灾难类型及其分布,提高同学地理实践力和区域认知的核心素养。
2.利用地理视频等资料,关心同学解释洪涝和干旱的成因,培育同学的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一、洪涝灾难从气候因素看多发于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潮湿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等从地形因素看沿河、沿海地势低凹地区我国的分布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此外,宽阔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1)沉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根底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2)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开展。
(3)易发疫情,威逼人类身体健康。
(4)人口越密集、经济开展水平越高的地区,造成的损失越大。
二、干旱灾难2.分布(1)世界: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
(2)我国: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
3.危害(1)农作物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
(2)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3)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开展和社会稳定。
(4)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难。
[温馨提示]干旱不同于旱灾干旱是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特别偏少造成空气枯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只有当干旱现象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时,才成为旱灾。
三、台风灾难1.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猛烈开展的大气旋涡,中心四周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2.分布(1)世界:西北太平洋海疆。
(2)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多发于夏秋季节。
3.危害狂风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暴雨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难,并危害近海养殖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四、寒潮灾难1.形成:因强冷空气快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围的猛烈降温,气温24小时内下降8 ℃及以上,且使得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 ℃以下,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气象与水文灾害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一节气象与水文灾害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年级:姓名:第一节 气象灾害本节是介绍有关自然灾害知识,本章内容学生在生活中感触较多的,每年度会有自然灾害对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但学生对自然灾害的了解只限于现象,而对灾害的形成、危害和防治没有系统的了解。
高一学生已经掌握部分地理基础知识,有了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此阶段正是学生求知欲旺盛、参与意识强的时期。
通过认识发生在身边的自然灾害,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索兴趣。
在教材中运用了大量的实例对概念进行说明,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自然灾害就在我们身边。
通过对本节地理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地理知识能增强他们的生活和生存能力。
1. 重点:各种气象灾害的危害。
2. 难点:洪涝、旱灾、台风灾害、寒潮灾害成因分析。
多媒体自制教具导入[导入新课]《管子·度地篇》中提到,故善為國者,必先除其五害。
水,一害也。
旱,一害也。
風霧雹霜,一害也。
厲(瘟疫),一害也。
蟲,一害也。
此謂五害。
五害之屬,水最為大。
可以看到五害中,气象灾害占了很大比例,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危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气象灾害》。
教师板书:气象灾害教师补充: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称为气象灾害。
主要的气象灾害有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
下面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洪涝这种气象灾害。
教师板书:一、洪涝灾害教师设问:什么是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哪里?有什么危害?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P100-P101,然后回答,教师进行小结归纳(教师讲)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这里重点强调洪涝包括洪水和涝灾。
那么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哪里?(教师讲)从气候的角度来看:洪涝灾害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1气象与水文灾害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台风灾害 读台风剖面图,回答 6~8 题。
6.关于台风的源地,叙述正确的是( B ) A.台风形成于中低纬度的洋面上 B.台风是热带或副热带海面上形成的大气漩涡 C.台风中心的最大风力在 12 级以上 D.东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
8.(双选)关于台风灾害,正确的是( AB ) A.狂风—吹倒房屋,拔起大树 B.暴雨—引发洪水、泥石流 C.风暴潮—摧毁近海养殖厂 D.我国台风多发于春夏季节
解析: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C 错;台风多发于夏秋 季节,D 错。
寒潮灾害
9.关于寒潮,叙述正确的是( D ) A.冷空气入侵就是寒潮 B.寒潮都会带来雨雪和冻害 C.寒潮一定会使农作物受损 D.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受损也可能是寒潮造成
解析:影响我国的寒潮主要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A 错;青藏Biblioteka 原海拔高,不是寒潮的影响区,D 错。
四、 寒潮灾害 1.什么是寒潮? 提示:强冷空气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 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2.寒潮主要发生的地区和时间。 提示: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 3.寒潮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提示:农作物遭受冻害和损失;大风、大雪、冻雨造成畜牧 业损失;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
解析:积水淹没洼地并带来生命财产损失才叫洪涝灾害,A 错;洪涝灾害与气候和地形有关,C 错;平原地区更易发洪涝灾 害,D 错。
2.下列气候类型,易发洪涝灾害的是( D )
①亚热带季风气候 ②热带雨林气候
③热带草原气候 ④温带季风气候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季风气候区降雨季节变化大,且季风往往不稳定,降水 变率大,故季风气候区易发生洪涝灾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气象灾害
学习目标
1.能了解气象灾害的概念。
2.了解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危害,以及监测防御的重
要性。
学习要点
1.重点:理解各种气象灾害的危害及其防御措施。
2.难点:各种气象灾害的原因及时空分布。
学习过程
一、洪涝灾害
1.洪涝灾害是因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
造成和的一种灾害。
2.洪涝灾害的分布主要受因素和因素的影响。
3.从气候因素看,洪涝灾害主要分布于、亚热带湿润气候
区、、。
4.从地形因素看,、地势低洼地区常受洪涝威胁。
5.洪涝危害巨大。
洪水常常淹没、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设
施,造成伤亡、农作物、交通、人畜困难等。
6.洪涝还会引发河流、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
发展。
7.洪涝过后易发,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8.人口越、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
9.武汉位于与长江交汇处,地势,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水平,遇特大
暴雨洪涝侵袭,则损失严重。
10.我国是世界上洪涝且灾害的国家之一。
11.我国的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12.此外,广大
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二、干旱灾害
1.干旱是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造成的空气、土壤的现象。
2.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灾害,简称。
3.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旱灾发生的地区,其中的旱灾最严重。
4.干旱极易造成农作物大量,乃至颗粒无收。
干旱也会影响,主要表现在影响牧草、加剧草场和。
5.干旱还会引发短缺,造成人畜困难,严重时甚至影响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
6.干旱极易引发、、等灾害。
7.我国旱灾的发生范围,很多地区不同程度地遭受旱灾。
8.东部季风区由于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易发生旱灾。
9.华北、、西南和是旱灾多发区,其中地区的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
三、台风灾害
1.台风是在或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级以上。
2. 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
3.一个发展成熟的台风,由、和三部分组成。
4.外围大风区的风速从外向内;最的降水产生在旋涡风雨区;台风眼的天气表现为、少云和。
5.台风天气常伴随着、暴雨、等,并带来严重的自然灾害。
6.狂风能够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等;暴雨会引发洪水、、等灾害,并危害;风暴潮海岸,破坏,造成海水。
7.我国受台风灾害影响严重。
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源于,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地区,多发于夏秋季节。
四、寒潮灾害
1.寒潮是因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气温24小时内下降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C以下,并伴有大风、雨雪、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2.寒潮主要发生在北半球纬度地区的深秋到时节,势力强大的寒潮甚至可影响到地区。
3.寒潮带来的剧烈降温往往使农作物遭受,造成农业损失;伴随的大风、大雪、冻
雨会造成损失,阻断,破坏通信设施和等。
4.在我国,寒潮是主要的气象灾害。
5.影响我国的寒潮主要发源于、西伯利亚地区。
势力强大的寒潮,会自向
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
达标检测
1.广东省突发性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居全国之首,其中最常见的气象灾害有( )
A.寒潮、洪涝、台风
B.台风、暴雨
C.低温冷害、冰雹、干旱
D.海啸、风暴潮、干旱
2.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是( )
A.西北大西洋
B.西北太平洋
C.印度洋
D.东南太平洋
3.下列关于我国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洪涝灾害北方多于南方
B.我国东北一定不会出现洪涝
C.我国长江上游比中下游更易出现洪涝
D.华北地区夏季容易出现洪涝
4.洪涝灾害危害巨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
B.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C.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温室效应等生态问题
D.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广东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气象灾害多以台风、暴雨为主,B项正确。
2.答案:B
解析: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B正确。
3.答案:D
解析:我国南方降水大于北方,因此我国南方经常发生洪涝灾害,故A不正确;我国东北地区大部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容易出现洪涝灾害,B错误;从地形因素看,江河中下游地势更低,更容易发生洪涝灾害,C错误;华北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降水集中,容易出现洪涝灾害,D正确。
故答案选D项。
4.答案:C
解析:洪涝会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温室效应与温室气体增多有关,C错误。
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