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组学技术在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cxr
微生物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菌种鉴定中的应用
微生物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菌种鉴定中的应用第一章:概述微生物是指肉眼无法看见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等。
菌种鉴定是对微生物的识别和分类,是微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菌种鉴定方法主要依靠生化试验、形态学和生长特性等方面进行鉴定,但这些方法存在鉴定周期长、准确性较低等缺点,对于一些复杂菌株的鉴定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为了提高菌种鉴定的准确性和快速性,人们开始尝试用蛋白质组学技术进行菌种鉴定。
第二章:微生物蛋白质组学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是指对生物体内的蛋白质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微生物蛋白质组学技术是指对微生物中所有蛋白质的分析和研究。
微生物蛋白质组学技术主要包括两种方法:一种是质谱法,即利用质谱仪对微生物中的蛋白质进行分析和鉴定;另一种是电泳法,即利用凝胶电泳对微生物中的蛋白质进行分离和鉴定。
第三章:微生物蛋白质组学技术因为其高效、准确、快速的优点,在菌种鉴定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下面将就微生物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菌种鉴定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1. 识别无法被传统方法鉴定的菌株微生物蛋白质组学技术能够鉴定那些传统方法无法识别的菌株,因为它可以快速分析微生物中的蛋白质组成,从而得到准确的菌株识别信息。
例如,微生物蛋白质组学技术能够鉴定P. aeruginosa多个缺乏传统特征的菌株,并确认这些菌株属于同一物种,证明其和传统特征呈现出的差异与新的生态环境有关。
2. 能够进行高通量鉴定微生物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实现高通量鉴定,即可以同时鉴定多个菌株,大大提高了鉴定的效率。
例如,一项研究对37种属于Pseudomonadales阶的微生物菌株进行了鉴定,得到了高质量的蛋白质组数据,并且获得了大量的特征谱图数据,提供了一种基于特征谱的菌株鉴定方法。
3. 能够分析相近菌株之间的关系微生物蛋白质组学技术能够分析相近菌株之间的关系,即可以快速地鉴定微生物的亲缘关系。
例如,一项研究对10种属于Aeromonas属的菌株进行鉴定,发现这些菌株的蛋白质组成分复杂,但有一些特定的蛋白质可用于鉴定相似菌株和亲缘菌株之间的区别。
蛋白质组学在微生物制药中的应用
蛋白质组学在微生物制药中的应用王玉霞元英进Ìì½ò 300072Ïà¹Ø¼¼ÊõÖصã¶Ôµ°°×ÖÊ×éѧÔÚ΢ÉúÎïÖÆÒ©ÁìÓòµÄÓ¦ÓÃ×÷ÁËÏêϸµÄ²ûÊöϸ¾úÄÍÒ©ÐÔÑо¿ÒßÃçÑÐÖÆÊÂʵ֤Ã÷з½·¨µÄ²»¶ÏÓ¿ÏÖºÍÍêÉÆ关键词蛋白质组学质谱始于公元10世纪对天花的预防疫苗抗体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病源微生物抗药性的蔓延和新疾病的涌现等问题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基因组学的研究极大促进了疾病发生机制的研究及新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同时也为微生物制药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之后蛋白质组学可以直接在蛋白质水平上研究蛋白质表达变化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及蛋白质的作用机制开发更有效的药物微生物培养条件可以严格控制等特点另外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已积累了丰富的数据微生物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微生物的生理学和致病机理2 蛋白质组学的相关技术蛋白质组学研究成功与否蛋白质组的研究实质上是在细胞水平上对蛋白质进行大规模的平行分离和分析因此高灵敏度目前一种是经典分析途径2.1 经典分析途径所谓经典分析途径切取感兴趣的蛋白点最后用一些相关软件在蛋白质数据库中搜寻和匹配二维凝胶电泳是经典蛋白质组学究中最强有力的技术它可以同时分离几百乃至几千个蛋白质它重复性差A小分子易向负极漂移1977年解决了SCA不能分离碱性蛋白质的缺陷1982年让它在塑料支持膜上聚合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用传统的Edman降解等方法很难实现高通量和快速的鉴定已成为蛋白质组发展中当之无愧的核心工具重现性不好制约了蛋白质组学的进一步发展蛋白质混合物不经电泳分离再经串连质谱最终通过计算机联网查询来鉴定蛋白些技术和方法上的缺陷上样量的限制能等同的分离高丰度和低丰度的蛋白质重复性好在不久的将来多维LC-MS/MS途径很有可能取代2DE-MS途径在蛋白质组研究中的核心地位蛋白质经二维凝胶电泳分离以后通过比较单个蛋白点染色的强度来定量而银染线性范围太窄且影响后续的质谱鉴定两者都不适合定量测定目前钌螯合剂两类[10~11]ÊÊÓÚ¶¨Á¿·ÖÎöAmersham公司又推出一种2D-DIGE技术[12]´Ó¶ø¿Ë·þÁ˲»Í¬Äý½º¼äÖظ´ÐÔ²îµÄÎÊÌâ3.2 利用质谱定量的技术对于具有相同离子化能力的蛋白质或多肽得到其相对量的数值用一种质量标签来标记一种状态下的蛋白质进行质谱分析就可以知道这种蛋白质表达量的变化Isotope-CodedAffinity Tag, ICAT4 蛋白质组学在微生物制药中的应用4.1 针对微生物的基础研究将基因克隆基因敲除等传统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与DNA芯片从总体上分析微生物不同生长时期基因型可以获得许多微生物生理学的基础数据有利于弄清疾病发生发展和药物治疗的分子机制疫苗研制和新药筛选Tina等[16]用同位素亲和标签技术对假单孢菌P. aeruginosa 在镁离子存在下的蛋白表达进行了定量分析其中145个蛋白在镁离子存在下表达发生了变化在镁离子浓度较低的情况下Meike等[17]对利什曼原虫从前鞭毛体向无鞭毛体转变前后的蛋白质组进行比较这对进一步研究转变机理奠定了基础鉴定出11个主要的病毒蛋白每个病毒中只有10个拷贝数表现了该方法的高灵敏度和宽覆盖范围从而发现病原菌中致病的毒力因子He等[19]对结核分枝杆菌M. tuberculosis 毒力菌株H37Rv 和突变毒力衰减菌株H37Ra的蛋白质组进行了比较并克隆了所鉴定的蛋白的基因第一个差异蛋白点分析确定为Rv2346cRv1197ÕâËĸöµ°°×ÓÐÏÔÖøµÄͬԴÇÒÓÐÏàͬµÄëÄÖ¸ÎÆÆ×Rv2347c分析发现菌株H37Ra中有多处突变而不能编码蛋白Rv2347c使菌株H37Ra的毒力有所衰减发现弓浆虫分泌的致密颗粒蛋白GRA7与弓浆虫的毒力有关稳定期GRA7表达量的减少对应于菌株毒力的减弱疏水性很强在寄生虫和被感染的宿主细胞中4.3 细菌耐药性的研究病原菌的抗药性一直是临床上面临的很棘手的一个问题因此也可以用于微生物抗药性机制的研究头孢噻吩发现抗生素的作用引起至少9个蛋白表达量增加它们分别为甲硫氨酸亚砜还原酶转录延伸因子糖磷酸转移酶系的一个组分病原菌感受到抗生素的刺激后4.4免疫靶点和诊断靶点的确定为了开发新药以解决微生物抗药性问题理论上而实际上不准确性使靶点的确定和选择有了一定的困难已广泛应用于宿主对病原菌的体液和细胞的免疫应答研究中来寻找新的免疫靶点和诊断靶点Chen等[22]用阿霉素(DOX)处理乳癌细胞MCF7Ñо¿·¢ÏÖ±íÏÖ³öÀàËÆ·Ö»¯µÄ±íÐÍ×Ô´ß»¯ÒºÅݺÍÏËά״ÎïÖÊDOX存在下HSP27而另外两种与胁迫条件有关的蛋白HSP60和二硫化物异构酶却没有明显的变化因此调节HSP27的表达水平可能是抗肿瘤和抑制肿瘤生长的潜在治疗靶点费时费力筛选后可得到理想的抗体他们从健康人和葡萄状球菌感染者身上的大约100种血清中筛选出葡萄状球菌的抗体得到了21种葡萄状球菌免疫原蛋白TOF MS鉴定了15种蛋白首先利用生物信息学得到杆菌B. anthracis的染色体全序列草图及注释毒性和功能以及分子量大小等标准对该杆菌的膜蛋白用二维凝胶电泳分离后与该杆菌免疫动物的血清进行交叉反应得到8个候选疫苗EA1, Sap, 2个SLH和过氧化物还原酶 AhpC4.6 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从杆菌B. thuringiensis中提取的结晶蛋白CrylAc是市售的一种农作物的杀虫剂建立了M. Sexta中肠细胞刷状边缘的蛋白质组图谱这些蛋白的鉴定是药物作用模式研究的开端使新药的开发迫在眉睫应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比较药物合成前后蛋白质表达的变化可以提高药物的产量确定了金霉素链霉菌中与氯代四环素生物合成相关的主要蛋白前面确定的与氯代四环素合成相关的蛋白表达量明显提高该研究用延长因子Tu做内标用放射性自显影法测定了与氯代四环素生物合成相关蛋白的表达动力学近年来Lelia等[27]对天蓝色链霉菌的对数生长期和稳定期的蛋白质组进行了详细地比较分析末端测序鉴定了6个蛋白Hesketh等[28]将二维凝胶电泳与MALDI-TOF MS结合Jana 等[29]比较了不同营养源和环境刺激下天蓝色链霉菌的蛋白质组的差异Hesketh等[30]用蛋白质组学方法证明与天蓝色链霉菌抗生素合成相关的酶以多种形式且在细胞中特定的位置存在该菌株可以产生一种能抑制多种人体常见病原菌的抗生物质笔者运用二维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药物合成过程中蛋白质表达的变化鉴定了几个与药物合成相关的蛋白构建基因工程菌奠定了基础新方法新观点蛋白质组学对新药研究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它能否直接产生新的药物而减少对新药开发中的盲目性增加新药的临床实验通过率随着样品制备质谱技术蛋白质组学将为药物研究与开发带来根本性的变革tris(bethophenanthroline disulfonate) as fluorescent stains for protein detection in g2001,1:699~704[11] Lopez M F, Berggren K, Chernokalskaya E, et al. A comparison of silver stain and SYPRO Ruby ProteinGel stain with respect to protein detection in two-dimensional gels and identification by peptide mass profiling. Electrophoresis, 2000, 21:3673~3683[12] Tonge R, Shaw J, Middleton B, et al. Valid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luorescence two-dimensionaldifferential gel electrophoresis proteomics technology. Proteomics, 2001,1(3):377~396[13] Oda Y, Huang K, Cross F R, et al. Accurate quantitative of protein expression and site-specificphosphorylation. 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9,96,6591~6596[14] Gygi S P, Rist B, Gerber S A, et al.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complex protein mixtures using isotope-codedaffinity tags. Nat Biotechnol, 1999,17:994~999[15] Goshe M B, Conrads T P, Panisko E A, et al. Phosphoprotein isotope-coded affinity tag approach forisolating and quantitating phosphorpeptides in proteome-wide analysis. Anal Chem, 2001,73(11):2578~2586[16] Tina G, Manhong W, Robert K E, et al. Proteomic analysis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grown undermagnesium limitation. J Am Soc Mass Spectrom, 2003,14:742~751[17] Meike T, Iris B. Comparative proteome analysis of Lieshmania donavani at different stages oftransformation from promastigotes to amastigotes. Med Microbio Immunol. 2001,190:33~36[18] Dirk C, Andreas F R H, Chia H S, e t al. Analysis of the Adenovirus type 5 proteome by liquidchromatography and tadem mass spectrometry methods. 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 2002,1:501~513[19] He X Y, .Zhuang Y H, Zhang X G, et al. Comparative proteome analysis of culture supernatant proteins of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H37Rv and H37Ra. Microbes and infection, 2003,5:851~856[20] Nevdeck A, Stachelhaus S, Nischik N, et al. Expression varance biochemical and immunologicalproperties of Toxoplasma gondii dense granule protein GRA7. Microbes Infect. 2002,4(6):581~590[21] Sing V K, Jayaswal R K. Cell wall-active antibiotic induced proteins of staphyloccus aureus identifiedusing a proteomic approach. FEMS Microbiology Letters. FEMS Microbiology Letters. 2001,199(1):79~84 [22] Chen S T, Pan T L, Tsai Y C, et al. Proteomics reveals protein profile changes in doxrubicin-treatedMCF7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s. Cancer Lett, 2002,18(1):95~107[23] Oresta VBiotechnol, 2001,57:717~724[27] Lelia O, Luciana P, Hugo C G. Characterization of stationary-phase proteins in Stryptomyces coelicolorA3(2). FEMS Microbiology Letters,1998,162:275~281[28] Hesketh A R, Chuandra G, Shaw A D, et al. Primary an d secondary metabolism, and post-translationalprotein modifications, as portrayed by proteomic analysis of Streptomyces coelicolor. Molecular Microbiology.2002,46(4):917~932[29]Jana N, Jiri V, Peter B, et al. Proteomic studies of diauxic lag in the differentiating prokaryoteStryptomyces coelicolor reveal a regulatory network of stress-induced proteins and central metabolic enzymes. Molecular Microbiology. 2003,48(5):1289[30] Hesketh A R, Chater K F. Evidence from proteomics that some of the enzymes of a ctinorthodinbiosynthesis have more than one form and may occupy didtinctive cellular locations. J Ind Microbiol Biotechnol.2003,30:523~529摘要微生物药物历史悠久微生物药物种类繁多疫苗抗体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病源微生物抗药性的蔓延和新疾病的涌现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和几十种生物的全基因组测序工作的结束蛋白质组学得到了蓬勃发展蛋白质修饰有利于弄清疾病发生发展及药物治疗的分子机制蛋白质组学研究成功与否蛋白质组的研究实质上是在细胞水平上对蛋白质进行大规模的平行分离和分析本文综述了蛋白质组学的相关技术同时对利用蛋白点染色强度定量的技术和利用质谱定量的技术进行了描述从总体上分析微生物不同生长时期基因型可以大力推动诊断靶点的确定病原菌的抗药性一直是临床上面临的很棘手的一个问题另外应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比较药物合成前后蛋白质表达的变化可以得到提高药物产量的方法用大量实例说明目前蛋白质组学在微生物基础研究药物靶点确定药理研究以及药物合成机制研究等方面的巨大作用新方法的不断涌现和完善蛋白质组学在微生物制药中的应用作者:王玉霞, 乔建军, 元英进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制药工程系,天津,300072本文链接:/Conference_6053113.aspx授权使用:广东药学院(gdyxyip),授权号:cb9bfc0e-d017-4b46-82f5-9e0f00b488ac下载时间:2010年10月14日。
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在微生物学领域,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它们通过研究微生物的基因组和蛋白质组,揭示微生物的遗传信息以及代谢机制等内容,为微生物研究提供了非常有力的工具。
本文将详细探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一、基因组学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1. 基因组学在微生物分类学中的应用基因组学的发展使得微生物分类学可以更准确地进行物种分类和系统发育分析。
通过对微生物基因组的解析,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基因类型、基因数量、基因分布、基因簇等信息,从而对微生物进行分类和演化分析,这对于微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基因组学在微生物代谢途径和生物合成研究中的应用微生物代谢途径和生物合成研究是基础生物学和微生物学领域的重要内容。
基因组学技术可以通过对微生物基因组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深入挖掘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和生物合成机制,如此可以提高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3. 基因组学在微生物基因工程中的应用基因组学技术可以被应用到微生物基因工程中,进而促进微生物的代谢途径调控、重建以及生物合成工程的设计。
这些都是基因组学在微生物研究方面的重要应用,也为微生物资源的改良和开发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
二、蛋白质组学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1. 蛋白质组学在微生物代谢途径和生物合成研究中的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为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和生物合成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通过分析微生物的蛋白质组,可以揭示其重要的功能性蛋白质和酶的信息,加深对微生物代谢途径和生物合成机制的了解。
同时,结合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进行蛋白质水平的代谢途径重建以及生物合成的控制研究,从而为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提供重要途径。
2. 蛋白质组学在微生物蛋白质分泌路和附着过程中的应用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对微生物的蛋白质分泌和附着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
蛋白质组学技术能够对微生物蛋白质分泌中的酶、分泌途径和分泌因子等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加深对微生物的分泌机制的理解。
蛋白质组学在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蛋白质组学在生物研究中的应用蛋白质组学是一种生物学研究方法,它研究的是生物体中所有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等方面。
蛋白质是生物体中最基本的分子之一,它们具有很多不同的生物学功能,包括酶催化、信号传递、细胞结构支撑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蛋白质组学在生物研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下面我们将探讨蛋白质组学在生物研究中的主要应用。
1. 疾病诊断蛋白质组学可以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监测。
许多常见的疾病都会导致生物体中某些蛋白质的含量、结构、或者功能发生改变。
这些改变可以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来检测到。
例如,癌症患者的血液中可能会含有某些肿瘤标志物,这些标志物可以通过蛋白质组学方法来检测。
有些医学检测技术已经将蛋白质组学方法成功应用于肿瘤标志物的检测。
2. 药物筛选蛋白质组学可以用于药物的筛选和评估。
通过对不同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深入了解,可以为疾病的治疗和药物开发提供重要的信息。
许多支持药物研发的公司和实验室已经将蛋白质组学技术用于药物的筛选和评估,以提高药物的效果并降低毒副作用。
3. 功能研究蛋白质组学可以用于功能研究。
许多生物体中的蛋白质还没有被研究过,或者其功能还不太清楚。
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对这些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深入研究,为新药物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4. 蛋白质互作研究蛋白质组学可以用于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许多不同的蛋白质功能可能存在于复合物中,而不是单个蛋白质分子中。
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通过分析复合物中的一系列蛋白质来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更好地了解生物体的生命过程。
总之,蛋白质组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物学研究方法。
通过深入了解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等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体的生命过程,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以及加快新药物的研发进程。
希望这篇文章可以让你更好地了解蛋白质组学在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近年来,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了研究生物系统的重要手段之一。
蛋白质组学技术是指通过分析细胞或组织中的所有蛋白质,来研究细胞及组织内生化过程的一种高通量技术。
本文将从蛋白质组学技术的概念、主要方法、应用领域等方面,对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介绍,以了解蛋白质组学技术对于生物医学研究的推动作用。
一、蛋白质组学技术的概念蛋白质组学技术是研究蛋白质组的一种高通量技术,通常是通过高通量的蛋白质鉴定和分析,以及基于大规模蛋白质互作网络的研究来全面描述细胞或组织中的蛋白质表达和功能。
蛋白质组学技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生命体系内部复杂性和功能方面的研究,对于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蛋白质组学技术的主要方法1.蛋白质磷酸化分析蛋白质磷酸化作为一种常见的后转录修饰,不仅能够影响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还能够参与很多生命活动的调节和调控。
因此,分析蛋白质磷酸化状态对于研究细胞和组织内生化过程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蛋白质组学技术的磷酸化分析通常采用质谱技术来实现,包括磁珠富集、酸性PAGE等方式,可以非常精准地鉴定和定量蛋白质磷酸化水平。
2.蛋白质质量谱分析蛋白质组学技术的质谱分析是各种技术中最为常用和广泛应用的一种。
主要通过蛋白质的鉴定以及鉴定后的分析,了解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以推动生命科学的发展。
质谱技术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组学分析,常用的方法有MALDI-TOF-MS和ESI-MS等。
3.蛋白质分离技术蛋白质分离技术是蛋白质组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蛋白质分离技术的目的是将蛋白质复杂的混合物分解为不同的组分,并使这些组分的蛋白质易于分析。
常用的蛋白质分离技术主要包括凝胶电泳和液相色谱等。
三、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应用领域1.疾病诊断和预测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常常用于疾病诊断和预测中。
例如,在肿瘤学中,可以通过解析肿瘤细胞中的蛋白质组,确定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进而帮助医生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
高通量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高通量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蛋白质组学已经成为研究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
而高通量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则是在这个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本文将重点探讨这一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并深入探究其原理与发展。
一、高通量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原理与发展高通量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源于代谢组学和基因组学领域的研究,是一种通过大规模筛选、鉴定和定量蛋白质的方法。
其核心技术是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可以实现同时对几千种蛋白质进行快速、高效的分离和鉴定。
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表达的比较、特异性标记、定量和空间分布等研究领域。
近年来,高通量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节点。
首先,以反向蛋白质组学技术为代表的“假两组实验证明了高通量技术的可靠性和价值。
其次,液相色谱分离技术的不断升级和串联质谱的强化,更加发挥了技术的优势。
最后,以MRM(重复反应监测)为代表的靶向蛋白质鉴定技术,使得定量蛋白质组学成为一种定量化、高通量检测技术。
二、1、癌症研究高通量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癌症研究中的应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肿瘤的生物学特性,鉴定癌症相关的分子标志物,并发现其在肿瘤进展和预后方面的显著性。
比如,这项技术可以用于分析角膜癌的蛋白质组,从而帮助诊断和治疗该癌症。
此外,高通量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还可用于监测肿瘤细胞内蛋白质调控网络中的变化,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肿瘤细胞内的信号传递机制。
2、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是目前医学领域中一个不可避免却又困扰人们的难题。
高通量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帮助寻找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早期诊断标志物等。
通过使用该技术检测大鼠或人类脑组织,在神经元生存、突触传递和神经细胞死亡等方面有所突破。
这种技术不仅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的新方法,更是其未来超越成果的重要途径之一。
3、代谢疾病研究高通量定量蛋白质组技术在代谢疾病研究中的应用同样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及其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及其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蛋白质是生物体内最为重要的基本物质,不仅构成了生物体的大部分结构和功能,而且直接参与到生物体内的代谢、信号转导和调控等过程中。
因此,对蛋白质的研究一直是生物学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蛋白质组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逐渐兴起,并逐渐成为研究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蛋白质组学是指通过系统性、高通量、定量的方法研究生物体内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学科。
它主要借助于质谱分析技术、基因芯片技术、蛋白质芯片技术以及相关的分离、纯化、鉴定和定量等方法,来揭示生物体内蛋白质的总体结构和变化,进而深入探究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生理和病理机制,以及它们与其他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控关系。
在生物医学领域中,蛋白质组学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手段。
例如,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过程中,蛋白质组学可以揭示蛋白质因子的组合变化,发现新的生物标志物,探究疾病相关分子的生理和病理机制,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尤其是在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等病症的研究中,蛋白质组学已经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除了在医学领域,蛋白质组学也被广泛应用于其他生物学领域中。
例如,在植物学领域中,蛋白质组学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研究植物的种子发育、生长发育、逆境适应。
通过分析植物内各种蛋白质的结构和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深入探究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分子机制。
蛋白质组学在微生物学、动物学、海洋学等生物学领域中,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总之,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蛋白质组学在研究生物体内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蛋白质组学在未来的生物学领域中将会有更广泛的应用和深入的研究。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蛋白质是生命体系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成分之一。
蛋白质组学技术是一种应用生物技术手段,研究生物体内所有蛋白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表达、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的科学。
它已经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一、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基本原理蛋白质组学包括蛋白质质谱分析、蛋白质芯片技术、蛋白质结构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等方法。
其中,蛋白质质谱分析是蛋白质组学技术中最常用且最基本的技术手段之一。
蛋白质质谱分析是通过将待测样品进行分离,然后通过质谱仪测量蛋白质组分质量与荷电比。
通过比较不同条件下蛋白质质谱的差异,可以确定其表达水平、修饰状态和生物学功能等信息,这为研究生命界的生长、发育、疾病和健康提供了基础性的信息。
蛋白质芯片技术是利用微阵列技术,将大量蛋白质固定在芯片上,并用来确定细胞、生物、组织、疾病和药物作用等因素对蛋白质的影响。
蛋白质芯片技术也可以用来发现新的分子标志物,建立蛋白质互作网络,研究蛋白质与DNA、RNA和代谢产物等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蛋白质结构研究则是通过高通量亲水基柱或氢-氘交换质谱技术、圆二色谱仪、核磁共振技术等,对蛋白质的三维结构进行分析与研究。
通过研究蛋白质三维结构,可以详细研究蛋白质的功能机制及其对药物的响应,为药物设计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确定疾病的类型和预测疾病的转归等方面。
例如,通过蛋白质质谱分析技术,可以鉴定出肿瘤标记物如PSA、CA125、AFP等的含量,对肿瘤的诊断和鉴别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蛋白质质谱也可以确定糖尿病的患者的血浆蛋白质组的变化,这样就可以根据糖尿病的病情进行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
三、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药物研发及临床评估中的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药物研发和临床评估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药物的研发过程中一般分为靶标发现、药物筛选、药效研究、药物安全性评估等阶段,而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为每个阶段提供不同的支持。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近年来,生物学领域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在医学诊断中已经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对生物体内的蛋白质进行全面、系统性地研究,以期发现与疾病相关的蛋白质和病理生理机制,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全面、精准、有效的依据。
一、蛋白质组学技术能够发现很多疾病的生物标志物蛋白质是生物体内最主要的分子之一,能够发挥各种各样的生物学功能。
在不同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生物体内的蛋白质种类、含量、修饰、分布等都可能发生变化。
因此,通过对蛋白质的全面研究,可以发现很多潜在的疾病生物标志物,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防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例如,临床上已经使用较为广泛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作为前列腺癌的诊断指标。
然而,PSA并不是所有前列腺癌患者的标志物,而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通过分析患者体液、组织等样本中的所有蛋白质,寻找出与前列腺癌特异性相关的蛋白质,从而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准确性。
二、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研究复杂疾病的发病机制诸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都是非常复杂的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到许多基因调控、分子信号传导、代谢通路等方面的生物学机制。
蛋白质组学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对这些复杂疾病的发病机制进行研究。
例如,目前已经使用较为广泛的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药物赫赛汀,是一种针对HER2阳性乳腺癌的单克隆抗体。
然而,HER2阳性乳腺癌在发病机制方面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通过比较HER2阳性和HER2阴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蛋白质组成差异,分析与HER2阳性乳腺癌相关的蛋白质生物学机制,为该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三、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改善传统诊断方法的效能在某些疾病的诊断中,传统的诊断方法往往存在一些局限性,而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改善传统诊断方法的效能。
例如,肺癌的早期诊断一直是临床上的一个难题。
目前使用的主要是肺癌标志物CEA等单一或少量标志物,但是这些标志物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都比较低。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生物学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
蛋白质是生物体内最基本的分子之一,它们参与了细胞中的各种生命过程,如代谢、信号传导等。
因此,对蛋白质的研究对于理解生命珍贵的调节过程和生命起源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一、蛋白质组学技术简介蛋白质组学是系统性地分析生物体中所有蛋白质种类、数量、结构和功能的一种技术方法。
它对于了解蛋白质的表达、相互作用、后修饰和功能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蛋白质组学技术包括蛋白质质谱、蛋白质芯片、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等。
其中,蛋白质质谱技术是以检测和分析蛋白质的质量和质量分布为基础的一种方法。
该技术在分析蛋白质种类、表达水平、亚细胞定位和后修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而蛋白质芯片技术则是以固相法对于大量特定蛋白质的分析为基础,它可以用于高通量筛选蛋白质相互作用蛋白或者特定靶点的小分子抑制剂。
二、蛋白质组学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应用在疾病研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研究表明,细胞中的所有生物分子都存在于复杂的网络中,并相互影响,这种网络形式称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
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帮助我们从整体上了解这种相互作用网络对于细胞功能的影响。
例如,在研究癌症病理生理过程中,对于已知癌症蛋白的特异性分析特别重要。
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用于寻找不同癌症样本的蛋白质表达谱,从而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具体的例子。
同时,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还可以分析相关信号通路和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变化,推动发现癌症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
三、蛋白质组学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药物研发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生物技术公司在研究药物靶标时,大多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进行分析。
这种分析可以从统计学角度来评估潜在的药物靶标,并对药物靶点具有更好的了解。
例如,在药物研发过程中,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用于识别新的药物靶点,从而开发针对特定药物靶点的药物。
蛋白质组学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蛋白质组学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在当今生物医学领域,蛋白质组学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功能,为我们揭示生命的奥秘,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蛋白质组学,简单来说,就是对细胞、组织或生物体在特定时间和条件下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的研究。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执行者,它们参与了细胞的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
与基因组相比,蛋白质组更加动态和复杂。
基因组在个体一生中相对稳定,而蛋白质组会随着细胞的状态、环境的变化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而不断改变。
因此,研究蛋白质组对于深入理解生命现象和疾病机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疾病诊断方面,蛋白质组学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许多疾病在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但蛋白质组的变化却已经悄然发生。
通过对患者和健康人群的蛋白质组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与疾病相关的特异性蛋白质标志物。
例如,在癌症的早期诊断中,蛋白质组学技术能够检测到血液或组织中微量的肿瘤标志物蛋白,从而实现早期发现和干预。
此外,对于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蛋白质组学也为寻找敏感和特异的诊断标志物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在疾病治疗方面,蛋白质组学为药物研发开辟了新的途径。
药物的作用机制通常是通过与特定的蛋白质靶点相互作用来发挥疗效。
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全面了解药物作用后蛋白质的表达和修饰变化,从而评估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同时,还可以发现新的药物靶点,为开发创新药物提供线索。
例如,针对某些癌症相关的蛋白质靶点,研发出了特异性的靶向药物,显著提高了治疗效果,减少了副作用。
蛋白质组学在疾病预后评估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监测患者治疗过程中蛋白质组的动态变化,可以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和治疗效果。
例如,在某些肿瘤的治疗中,蛋白质组学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容易复发,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随访策略。
除了在疾病领域的应用,蛋白质组学在基础医学研究中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它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细胞的分化、发育和凋亡等基本生命过程中蛋白质的作用和调控机制。
蛋白质组学技术及其在病原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皮 类细胞 ,而 这类细 胞在 肿瘤 中总 是与 血管 、基质细 胞等
混 杂 。所 以 ,常 规 采用 的癌和 癌旁组 织 或肿瘤 与正常 组 织 进 行差 异比较 ,实 际上 是多种 细胞 甚至 组织蛋 白质 组混 合 物 的比 较 。而 蛋 白质 组研 究 需 要 的 通常 是 单 一 的 细胞 类
所谓 蛋 白质组 (rt me, 即指 某 一物 种 、个体 、组 Poe ) o
织 、细胞 乃至 体液在 精确 控制 其环 境条件 之下 ,特 定时 刻
趋 势有 以下几个 方 面。 21 蛋 白质 组研 究 中的样 品 制备 . 由于 样 品和 原 始材 料
的 种类繁 多 ,最佳 的对 各种类 型的 样品制 备方 法必须 通过 经 验来决 定 。通常 可采 用细胞 或组 织 中的全 蛋 白质 组分进
杂 ,而且状 态 不一 。如肿 瘤组 织 中 ,பைடு நூலகம் 生癌变 的往往 是上
规模 、有 系统地 研究 蛋 白质的特 征及 结构 ,包括 蛋 白质的 表达 水平 、翻 译后修 饰 、蛋 白质问的 相互 作用 等 。
蛋 白质组 学研 究对 象主要 集 中在原 核生物 和基 因 序列
被 完全 搞清 或大 部分 已知 的生 物体 上 【。对人 类蛋 白质组 2 ] 的研 究 目前 多围绕 于特异 的组 织 、细 胞和 疾病 方面 ,并 已
物理 、化学 、生物 学性 质与 功能 ,最终 获得 每个 蛋 白质 的 性质 ,表达 变化 及翻 译后加 工等 各方 面的 大规模信 息 【 。 2 '
蛋 白质组 学(rt mi ) 以蛋 白质组 为研 究对 象 ,大 Poe c 是 o s
如专 门分离 出细胞 核 、线粒 体或 高尔基 体等 细胞器 的蛋 白 质成分 。样 品预 分级不 仅可 以提 高低 丰度蛋 白质 的上样 量 和检 测 ,还 可 以针对 某一细 胞器 的蛋 白质组 进行研 究 。对 临床 组织样 本进 行研 究 ,寻找疾病 标 记分 子是 蛋 白质组 研 究 的 重要 方 向 之 一 。但 临 床 样本 都 是 各 种 细胞 或 组 织 混
蛋白质组学研究相关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蛋白质组学研究相关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蛋白质组学是研究生物体内所有蛋白质的种类、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领域,也是继基因组学之后的重要研究方向。
在生物医学研究中,蛋白质组学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技术和应用。
1. 蛋白质分离和纯化技术:包括凝胶电泳、液相色谱等。
这些技术能够将复杂的蛋白质混合物分离为不同的组分,为后续的分析和研究提供样品。
2. 质谱技术:质谱是蛋白质组学中最重要的分析工具,包括质谱仪、蛋白质鉴定和定量等。
通过质谱技术,可以对蛋白质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揭示其氨基酸序列和修饰状态。
3. 蛋白质组分析技术:包括蛋白质组干扰检测(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蛋白质组功能注释(Protein function annotation)、蛋白质组结构预测(Protein structure prediction)等技术,用于研究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功能和结构。
4. 蛋白质组学数据分析和生物信息学:生物医学研究涉及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蛋白质组学数据分析和生物信息学提供了分析工具和方法,帮助研究人员解释和解读蛋白质组学数据,发现潜在的生物学信息。
在生物医学研究中,蛋白质组学的应用非常广泛,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作用:1. 临床诊断: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发现新的生物标志物,用于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例如肿瘤标志物的筛查和临床预后评估。
2. 药物研发和靶点发现:蛋白质质谱技术可以用于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寻找新的药物靶点和开发药物,为个体化药物治疗提供依据。
3. 疾病机制研究: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揭示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例如癌症细胞的蛋白质表达变化,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靶点。
4.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揭示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为疾病发生的调控机制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蛋白质组学技术和应用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揭示生命活动的分子机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新药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
蛋白质组学研究在细胞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蛋白质组学研究在细胞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中的应用蛋白质组学研究是细胞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中的重要分支,通过全面分析蛋白质组成和功能,可以揭示细胞和组织的生物学过程以及疾病发生机制,促进新药研发和个性化医疗的实现。
以下将详细介绍蛋白质组学在细胞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1.揭示蛋白质的组成和表达水平:通过蛋白质组学研究,可以全面了解细胞内蛋白质的组成,并对不同条件下蛋白质的表达水平进行定量分析。
这有助于深入理解细胞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2.鉴定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对蛋白质功能的调节具有重要影响,如磷酸化、乙酰化等。
蛋白质组学可以鉴定和定量各种翻译后修饰,并深入探究其调控机制和生物学功能。
3.研究蛋白-蛋白相互作用:蛋白质在细胞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功能网络。
蛋白质组学可以帮助鉴定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并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进一步探究细胞内的功能模块和信号传导通路。
4.分析细胞信号通路:蛋白质激酶和磷酸酶等调节细胞信号通路的关键蛋白质。
蛋白质组学可以帮助鉴定细胞中的激酶和磷酸酶,并定量其活性和翻译后修饰状态,从而深入研究细胞信号通路的调节机制。
5.剖析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是细胞生物学中重要的调控过程。
蛋白质组学可以鉴定和定量参与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蛋白质,深入揭示其调控机制和关键控制节点。
6.探索细胞分化和干细胞转化:蛋白质组学可以帮助鉴定参与细胞分化和干细胞转化的关键蛋白质,并解析其调控机制和功能,为干细胞研究和组织再生提供重要基础。
1.诊断疾病和筛选生物标志物:蛋白质组学可以通过比较健康群体和患病群体的蛋白质组成和表达水平,发现与疾病相关的蛋白质差异,从而筛选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测。
例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疾病的早期诊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2.研究疾病发生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蛋白质组学可以帮助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
通过分析蛋白质组成和表达水平的差异,可以发现关键的蛋白质变化,进而解析疾病的发病机理。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现代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现代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一词,源于蛋白质(protein)与基因组学(genomics)两个词的组合,意指“一种基因组所表达的全套蛋白质”,即包括一种细胞乃至一种生物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
蛋白质组本质上指的是在大规模水平上研究蛋白质的特征,包括蛋白质的表达水平,翻译后的修饰,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等,由此获得蛋白质水平上的关于疾病发生,细胞代谢等过程的整体而全面的认识。
随着技术的发展,蛋白质组学技术在微生物研究中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蛋白质组的研究不仅能为生命活动规律提供物质基础,也能为众多种疾病机理的阐明及攻克提供理论根据和解决途径。
通过对正常个体及病理个体间的蛋白质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找到某些“疾病特异性的蛋白质分子”,它们可成为新药物设计的分子靶点,或者也会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分子标志。
那些世界范围内销路最好的药物本身是蛋白质或其作用靶点为某种蛋白质分子。
因此,蛋白质组学研究不仅是探索生命奥秘的必须工作,也能为人类健康事业带来巨大的利益。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已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
在这个时代,生命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功能基因组学,包括结构基因组研究和蛋白质组研究等。
尽管现在已有多个物种的基因组被测序,但在这些基因组中通常有一半以上基因的功能是未知的。
目前功能基因组中所采用的策略,如基因芯片、基因表达序列分析等,都是从细胞中mRNA的角度来考虑的,其前提是细胞中mRNA的水平反映了蛋白质表达的水平。
但事实并不完全如此,从DNA mRNA 蛋白质,存在三个层次的调控,即转录水平调控(Transcriptional control ),翻译水平调控(Translational control),翻译后水平调控(Post-translational control )。
从mRNA角度考虑,实际上仅包括了转录水平调控,并不能全面代表蛋白质表达水平。
整合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整合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生物研究中的应用蛋白质组学是指研究整个细胞、组织或生物体内所有蛋白质的性质和数量的学科。
它通过系统性地分析蛋白质的存在、表达、功能和相互作用等特征,揭示生物体内的分子机理及疾病发生的机制。
近年来,随着蛋白质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蛋白质组学和质谱分析技术的结合应用,蛋白质组学在生物研究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本文将围绕整合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生物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一番探讨。
一、蛋白质组学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目前,蛋白质组学技术已经成为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工具。
比如,癌症研究领域中往往会通过分析肿瘤细胞中的蛋白质组成来鉴别癌症的类型,此外还可以利用这些蛋白质来预测病程、评估疗效和寻找新的治疗靶点。
另外,在心血管疾病方面,蛋白质组学技术能够通过分析血液中的蛋白质来诊断心肌梗死、高血压等疾病,确定患者的预后,并为治疗提供依据。
在临床医学领域,蛋白质组学和分子诊断技术已经成为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
二、蛋白质组学在基因组学领域的应用基因组学研究是通过对基因组DNA序列的分析,揭示基因的结构和组织特征以及基因与表型之间的关联,包括了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多种技术。
其中,蛋白质组学技术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基因组DNA信息表达的机理和生物过程的细节特征。
在基因组学领域,蛋白质组学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转录后修饰(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PTM)方面的研究。
蛋白质的PTM是指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如磷酸化、乙酰化、甲基化等。
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对蛋白质的PTM进行高通量的鉴定和定量,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了解蛋白质转录后修饰与生命过程的关系。
三、蛋白质组学在分子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分子生命科学研究是指通过研究生物分子(如蛋白质、DNA、RNA、糖类等)及其相互作用、代谢途径、信号转导等特征,来揭示生命过程的分子机理。
这种研究方向需要借助分子生物学、生化学等技术,并逐渐发展出以蛋白质组学为核心的技术路线。
蛋白质组学及其在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精品课件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是将样品均匀包 埋在固体基质并形成晶体,当用337nm的氮 激光照射晶体时,基质吸收激光提供的能 量而汽化,样品分子解吸附,基质-样品 间发生电荷转移使样品分子电离。
“软电离”的特点
分子电离时保留整个分子的完整性, 不会形成碎片离子。
灵敏度高、快速、能同时提供样品的 精确分子量和结构信息、既可定性又 可定量、并能有效地与各种色谱联用 来分析复杂体系。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1/5/ 162021/5/16M ay 16, 2021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21/5/162021/5/ 162021/5/162021/5/16
蛋白质组学发展依赖于高通量分离、鉴 定和解析蛋白质技术的进步。
重要技术突破主要包括三点: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内容
1、蛋白质表达模式(或蛋白质组组成)的研究
蛋白质组组成的分析鉴定是蛋白质组学中的 与基因组学相对应的主要内容。它要求对蛋白质组 进行表征,即实现所有蛋白质的分离、鉴定及其图 谱化。双向凝胶电泳(2-DE)和质谱(Mass spectrometry)技术是当前分离鉴定蛋白质的两大支 柱技术
采用凝胶技术和非凝胶技术进行蛋白质组学研究 的基本路线
在非凝胶分离技术中,高效液相色谱由于其分离 原理多样,易于组合多维分离模式和与质谱直接 联用而获得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高效液相色谱的原理:溶于流动相中各组分经过 固定相时,与固定相发生相互作用,由于相互作 用大小、强弱的不同,各组分在固定相中滞留的 时间不同,由此从固定相中流出的先后也不同, 最终使不同组成成分得到分离。
Bjellgvist等发展并完善了固相pH梯 度等电聚焦技术,GÖ rg等成功地将之 应用于双向电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在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Application of Proteomics based on Mass Spectrum in the microorganismidentification / classification微生物这类非常微小而又种类繁多的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近20年来,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艾滋病(HIV)、军团菌病、莱姆病(Lyme)、埃博拉出血热(Ebola)、拉沙热(Lassa)、O139型霍乱、致病性大肠杆菌O157:H7引起的出血性肠炎、肠弯曲菌肠炎、汉坦病毒、B组轮状病毒腹泻、疯牛病(克-雅氏病)、禽流感等等,这些新传染病的出现严重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后果。
同时,随着经济贸易的全球化,国际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也加速了一些传染病的全球化进程,加快了新发传染病的传播速度,也使一些过去得到控制的传染病如结核、多抗药性的链球菌属感染等重新蔓延。
当然,除过病原菌以外,腐败菌、有益菌及环境微生物等与我们的健康和生活亦密切相关,这种微生物的多样性为全球制药产业、环境治理、食品工业以及生物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储备,同时也对人类的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所以快速、准确鉴定微生物日益成为临床、环境和工业领域的迫切需要,各个国家从来都是不遗余力的在建立、健全菌种资源保存库的同时,积极研究开发快速、准确鉴定微生物身份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致力于建立健全微生物资源保存库和鉴定标准库,在临床上为传染病的快速筛查、检测、分离、鉴定、追踪、预警、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尽管微生物鉴定系统实现了鉴定过程的规范化和程序化,将微生物对底物的生化类型与已建立数据库类型相比较来鉴定微生物,但其反应准确性受接种物浓度、孵育条件和试验解释等的影响。
自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微生物鉴定系统不断发展,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尤其是基于质谱技术的蛋白质组技术和代谢组技术在微生物研究领域的介入,使得微生物鉴定达到了快速、准确、大规模、高通量的水平。
一、微生物鉴定系统方法的发展(一)微生物鉴定的传统方法微生物传统的鉴定方法是建立在微生物的形态学、生态学、细胞生理和生化以及基因的基础上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生化方法该法检测微生物实际上是测定微生物特异性酶。
由于各种微生物所具有的酶系统不完全相同,对许多物质的分解能力亦不一致。
因此可利用不同底物产生的不同代谢产物来间接检测该微生物内酶的有无,从而达到检测特定微生物的目的。
2.免疫学技术免疫学技术是利用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观察和研究组织细胞、特定抗原(抗体)的定性和定量技术。
各种形式的免疫分析方法如放射免疫分析(RIA)、酶联免疫分析(EIA)、间接酶联免疫吸附(ELISA)、荧光免疫分析(FIA)、生物发光免疫分析(BIA)、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IA)等,直接检测微生物或通过间接检测微生物的成份及微生物代谢产物(如毒素)检出微生物。
各大文献数据库提供的数据显示,几乎建立了所有病原体的血清学检测方法,表明该方法也成为了一种实验室常用的成熟的检测技术。
3.分子生物学及分子遗传学方法分子生物学及分子遗传学学科的发展,使人们对微生物的认识逐渐从外部结构特征转向内部基因结构特征,微生物的检测也相应的从生化、免疫方法转向基因水平的检测。
主要有核酸的碱基组成如DNA中G+C mol%含量测定等,核酸的分子杂交如DNA-DNA/rRNA杂交分析、核酸分子探针杂交等,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电泳核型(EK)分析,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rDNA序列分析,多位点酶电泳(mutilocus enzyme electrophoresis, MEE),16srDNA 、18SrDNA、26SrDNA D1/D2测序鉴定分析等,分子生物学与免疫学相结合的方法则有免疫PCR和PCR-ELISA等。
4.生物传感器生物传感器是将新兴的传感器技术和分子诊断技术相结合而成的一种新技术。
由于生物传感器检测准确、操作简便等特点,近年来已经在许多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生物分子相互作用、药物筛选、临床诊断、食物检测等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临床中用于病原体检测的以DNA生物传感器最为常见。
5.色谱技术色谱技术是以化学分析手段为基础的研究微生物的方法,主要用于细菌的的化学分类。
(二)微生物鉴定自动化仪器的应用目前,用于微生物鉴定系统的自动化仪器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根据表型(主要指新陈代谢途径)来鉴定,另一大类是根据基因来鉴定(现在比较流行的是根据16sRNA的基因来分类鉴定)。
根据表型鉴定原理来提供微生物鉴定系统的公司主要有比较著名的法国梅里埃,美国Biolog、Sherlock等,根据基因鉴定原理提供产品的公司有美国的杜邦公司和美国应用生物系统公司(ABI),比较成功的例子见表1。
2004年美国药典分析微生物学专家委员会Scott V.W.Sutton等人对各种微生物鉴定技术做了比较和评论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由曼彻斯特都市大学和NTTC共同开发MALDI TOF MS plus MicrobeLynx系统建立的数据库规模包括有大约3500个光谱条目,覆盖100余个属400余种,该结果表明,MALDI -TOF MS介入微生物鉴定系统的优势和所取得的卓越成果已初露端倪。
表1 微生物鉴定系统及其反应原理表2 微生物鉴定系统数据库规模和表型/基因型分类(三)微生物鉴定的新阶段-MALDI BioTyper从以上微生物鉴定的传统技术以及基于传统的生理生化和基因基础上的自动化仪器技术来看,它们均需要经过培养繁殖、分离纯化等步骤,然后再根据表型和基因型来进行鉴定,但是由于微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的复杂性,目前自然界中只有极少部分微生物能够得到培养,这严重阻碍了对微生物验明身份即鉴定的研究,也严重阻碍了对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研究和微生物资源的开发。
而且就这些方法的本质来看,都是建立在已知的生理生化指标上的,其鉴定能力很有限。
虽然随着越来越多的致病微生物和模式微生物基因组全序列测定的完成,基于基因组学的技术也应用于微生物的鉴定系统,但要想通过基因序列,按传统的方法彻底研究海量数据的微生物基因的产物仍非易事,从已经完成测序的一些微生物来看,有许多开放读码框架(ORF)无法确定其功能,人们意识到有必要重新回到蛋白质的水平上来研究微生物,这就需要有一种高灵敏度高通量的大规模蛋白质研究手段,于是微生物“蛋白质组(proteomics)”研究应运而生。
作为“蛋白质组”支柱技术的MALDI-TOF-MS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为微生物鉴定研发的CLINPROT TM中的MALDI BioTyper系统以经推出,就受到微生物鉴定和分类领域热烈的迎取,在这方面表现突出的当属德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Deutsche Sammlung von Mikroorganismen und Zellkulturen,DSMZ)。
DSMZ是德国生物材料资源中心,现今储藏并维持着大约14000培养物,代表着不同种类微生物6900种,包括古菌、细菌、酵母和真菌。
CLINPROT BioTyper除了被DSMZ用于微生物鉴定和分类的研究外,还被用于微生物种质的质控以及不同微生物系统发生的研究。
下面将这种崭新的快速、方便并经济的鉴定微生物菌株的新一代技术作一概述。
二、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在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1. 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技术MALDI BioTyper - 微生物鉴定和分类系统概述对于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技术MALDI BioTyper系统在微生物鉴定和分类中,可完成三个方面的工作:①对于一系列已知微生物,可获得MALDI-TOF MS数据库,即建立已知微生物的标准蛋白质组指纹质谱数据库;②对于未知微生物,则制备未鉴定微生物样品,利用MALDI-TOF MS获得质谱数据,再采用提供的软件包,将获得的质谱数据与已知微生物的标准蛋白质组指纹质谱数据库进行比较,以鉴定具有相同或相似质谱数据的已知微生物,再建立未知微生物的标准蛋白质组指纹质谱数据库;③采用提供的软件包工具,可以利用已建立的已知和未知微生物标准蛋白质组指纹质谱数据库用于临床、环境、工业未知样品的鉴定。
这方面的工作是在质谱采集谱图后,由BioTyper软件进行微生物如细菌、酵母、真菌等的鉴定、分类和去冗余(dereplication)。
BioTyper分析软件整合了质谱操作功能和鉴定以及分类的功能,用户可以自定义滤波(Smoothing)处理参数、数据衰减或基线校正,所以所得结果是专业的峰列表。
用于鉴定未知微生物的模式匹配是通过比较所产生的峰的列表同含有种和亚种特征谱图信息的谱图库比较而获得。
软件自动产生峰列表并提取代表一个种群的一定数量谱图的典型峰。
未知微生物的鉴定是通过将它们独特的峰列表和数据库比较而完成的,由质谱测得的质量和强度相关性产生匹配分值,并用匹配分值来给结果定级(见图1)。
MALDI BioTyper能够通过一个复杂的校正运算对谱峰质量偏差进行校正,从而增加数据库搜索的可信度。
在获得峰后,软件可以设定一个公认的起始误差窗口和一个期望的调整结果,在调节范围内将一个新的峰列表校正为一个已知的峰列表,对偏离了5000ppm的质谱图都能够成功鉴定。
对于系统树的去冗余、聚类和产生,MALDI BioTyper通过模式匹配计算库中所有主要谱图的相似性,这些谱图各自具有独特的谱峰,采用这个相似分值可以构建系统树;根据主成分分析,可以对一套谱图进行自动多变量分析(见图2);可获得基于主成分计算基础之上的多种多样的聚类计算和可视化系统树(见图3)。
2. 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技术MALDI BioTyper的技术路线蛋白质组指纹图谱法建立微生物鉴定标准库,不是基于微生物的生理生化指标和基因,而是根据微生物的蛋白质组表达谱的比较来进行的,因此更为准确和直接。
采用MALDI BioTyper对微生物鉴定和分类研究的一般工作流程是一个直线性路径(见图4)。
它从一个单克隆或其它生物材料开始,样品可以在几分钟内被分析。
每个样本的自动谱图获取可以在几秒钟内完成,并且可以实现数据向专门鉴定软件的无缝传输。
图4 微生物鉴定/分类的一般流程Fig. 4: General workflow for microorganism identification / classification 该操作流程包括以下步骤,即选择未知微生物、取微生物在MALDI点靶、产生MALDI-TOF特征峰、BioTyper数据解析、获得鉴定物种,见图5。
①样品制备各种细菌(革兰氏阳性/革兰氏阴性)、酵母、真菌、孢子都可以作为样品,多数简单的样品分析从将少量生物材料直接放置到MALDI-TOF靶盘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