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原子结构知识中的8种决定关系
原子的结构
B.硫原子核内有16个质子 C.硫原子最外层电子的能量低于第二层电子的能量
图3-2-1
D.硫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答案 B 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电荷数,弧线表示电子
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
电子离核越远,能量越高。一般,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
知识点二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1.电子层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有的电子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有的电子 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科学家形象地将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 2.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原子核外电子分布在不同的电子层上,电子离核越近,能量越低;离核越 远,能量越高。 3.原子结构示意图
图3-2-1
2.关于原子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所有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原子中不存在带电粒子,故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D.原子只能构成分子,不能构成物质 答案 B 有一种氢原子的原子核内没有中子,A项错误;原子是由带正 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由于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所以整 个原子不显电性,C项错误;原子既可以构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如银、铜等金属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D项错误。
例3 已知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n kg,一个A原子的质量为m kg,则A原
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可表示为
。
解析 相对原子质量是以碳12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
与它相比较所得的比,据此可求得Ar(A)=
mkg nkg 1
=12m 。
n
12
答案 12m
n
题型一 考查原子结构示意图
例1 (2016山东威海中考)图3-2-2为某原子结构模型的示意图,其中a、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原子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原子一、原子概述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它是构成分子和所有化学元素的最小单位。
原子由原子核和环绕其周围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包含了质子和中子,而电子则在核外的特定轨道上运动。
二、原子核与电子1.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2. 电子:带有负电,围绕原子核运动。
电子的运动轨迹形成了不同的能级和亚能级。
三、原子的性质1. 原子序数:原子序数等于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也是原子核外电子的数量,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2.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质量主要由原子核的质量决定,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相近,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
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质量与1/12个碳-12原子质量的比值。
3. 同位素:具有相同原子序数(即相同数量的质子)但不同质量数(即不同数量的中子)的原子称为同位素。
四、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排列所有已知元素的表格。
表中元素按照周期(横行)和族(纵列)分布,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位于同一族。
五、化学键1. 离子键:正离子和负离子之间的静电相互吸引形成的化学键。
2. 共价键:两个或多个原子共享一对或多对电子形成的化学键。
3. 金属键:金属原子间的电子可以自由移动,形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化学键。
六、原子的化学反应原子通过得失电子或共享电子形成化学键,从而参与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遵循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七、原子的表示方法1. 元素符号:一个或两个字母的符号代表一种元素,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 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相应的数字表示一个化合物的组成。
八、原子的分类1. 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延展性,容易形成正离子。
2. 非金属元素:通常不导电,容易形成负离子。
3. 稀有气体元素: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不易与其他元素发生反应。
九、原子与分子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稳定组合。
分子可以是同种原子组成的单质分子,也可以是不同原子组成的化合物分子。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原子结构是研究物质世界最基本单位的科学分支。
元素周期表则是化学界最重要的工具之一,用于系统地组织和分类所有已知的化学元素。
本文将探索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内容。
一、原子结构原子是物质的最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荷。
原子的核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而电子则以云状分布在核外。
原子序数(也称为质子数)决定了一个元素的性质。
例如,氢原子具有一个质子,氧原子具有八个质子。
质子数不变的情况下,中子数可以有所变化,形成同一元素的不同同位素。
电子数与质子数相等,保持原子处于电中性。
原子的大小可以通过半径来衡量。
原子半径可以分为共价半径和离子半径,共价半径用于描述共价键中的原子间距离,离子半径用于描述形成离子的原子的半径。
原子半径的大小与元素的位置有关,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半径一般会逐渐增加。
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总质量决定了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用于比较不同元素原子质量的大小,并通常以国际单位制下的原子质量单位表示。
二、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一种组织和分类元素的表格。
它按原子序数的增加顺序排列元素,并将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垂直列中。
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869年,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首次提出,现代周期表则由亨利·莫西莫等科学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扩展。
元素周期表主要由元素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和分类周期数等信息组成。
元素的符号通常由一个或两个字母组成,以简洁的方式代表元素的名称。
原子序数表示元素核中质子的数量,也对应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相对原子质量用于比较同一元素不同同位素的质量大小。
分类周期数将元素划分为不同的周期和组,揭示了元素之间的重要关系。
根据元素周期表的布局,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关元素特性的信息。
在周期表的水平行中,原子半径一般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小。
在垂直列中,原子半径通常随着周期数的增加而增加。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原子的结构 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重难点有效突破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巩固练习原子的结构【学习目标】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知道不同种类原子的区别。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进行简单的计算。
3.记住两个等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要点梳理】要点一、原子的构成(《原子的构成》)1.原子是由下列粒子构成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带负电荷)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带正电荷)以及中子(不带电)构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
例如:普通的氢原子核内没有中子。
2.原子中的等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原子整体是呈电中性的粒子。
3.原子内部结构揭秘—散射实验(如下图所示):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α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轰击金箔时,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
实验结论:(1)原子核体积很小,原子内部有很大空间,所以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2)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经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3)金原子核的质量比α粒子大得多,当α粒子碰到体积很小的金原子核被弹了回来。
【要点诠释】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区分原子的种类,依据的是原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因为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同。
要点二、相对原子质量1.概念: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常考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常考知识点总结一、原子的结构——原子弹的基石考点1 原子的构成1.成原子的粒子⒉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不显电性。
考点2 相对原子质量⒈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碳-12原子质量的1/12。
⒉表达式:Ar=其他原子的质量/(碳-12的质量×1/12)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⒊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考点3 元素⒈元素的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⒉元素的种类决定于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
⒊地壳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质量分数):氧、硅、铝、铁,其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非金属元素)是氧,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⒋生物细胞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氧、碳、氢、氮。
二、元素——宇宙大爆炸考点4 元素符号⒈元素符号:用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元素。
⒉书写:⑴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H、O、S、C、P等。
⑵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即“一大二小”),如:Ca、Na、Mg、Zn等。
⒊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⑴表示一种元素;⑵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H:①表示氢元素②表示一个氢原子2H:表示二个氢原子,2H不能说成二个氢元素注意: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即讲种类,又讲个数。
考点5 物质组成⒈物质由元素组成: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⒉物质由粒子(分子、原子、离子)构成。
例如:⑴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⑵金是由金原子构成的。
⑶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⒊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如: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考点6 元素周期表⒈元素周期表⑴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7个周期。
⑵周期表每一个纵行叫做一族,共有16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
⒉元素周期表的意义⑴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知识的重要工具;⑵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⑶由于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似,可以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一定区域寻找新物质(如农药、催化剂、半导体材料等)。
初中化学原子结构知识点详解图文
初中化学原子结构知识点详解图文初中化学原子结构知识点详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的科学。
在化学中,原子结构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理解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的基础。
本文将从原子的基本构成,电子排布及其能级结构,以及元素周期表的组成等方面详细介绍化学原子结构的知识点。
一、原子的基本构成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带正电荷的质子、无电荷的中子以及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集中在原子核内,而电子则绕着原子核运动。
质子是带有正电荷的基本粒子,其电荷数目与电子相等,质子的质量大约为1个质子质量单位(am),常用符号为p+。
中子是无电荷的基本粒子,其质量与质子相似,中子的质量也约为1个质子质量单位,常用符号为n。
电子是带有负电荷的基本粒子,其电荷数目与质子相等,但质量约为质子和中子的1/1836,常用符号为e-。
二、电子排布及其能级结构电子的排布遵循一定的规则,主要体现在电子的层、壳和轨道的概念上。
1. 层和壳层是指离原子核越远的区域,以K、L、M、N等字母表示。
其中K层离原子核最近,L层次之,以此类推。
壳是指由电子占据的层,每个层可以容纳一定数量的电子。
具体来说,K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L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M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N层最多容纳32个电子。
2. 轨道轨道是指电子在原子中运动的区域,每个层包含多个轨道。
根据轨道的形状和能级不同,可分为s轨道、p轨道、d轨道和f轨道。
s轨道为最简单的轨道,只能容纳2个电子。
p轨道则能容纳6个电子,分为px、py和pz三个方向。
d轨道能容纳10个电子,有5个不同的空间方向。
f轨道能容纳14个电子,有7个不同的空间方向。
3. 能级结构在原子中,每个层都有不同的能级。
能级越高,所含电子的能量越大。
每个能级分为多个轨道,电子按照一定的规则填充进入轨道。
兼顾电子的能量最低和电子排布的稳定性原则,电子填充原则有次序为:1s、2s、2p、3s、3p、4s、3d、4p等。
初中化学原子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原子知识点总结初中化学是学生接触化学科学的起始阶段,其中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是化学学习的基础。
以下是初中化学中关于原子的知识点总结。
一、原子的基本认识1. 原子定义: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由原子核和围绕核的电子组成。
2. 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带正电。
3. 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的负电荷粒子。
4. 原子的性质: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其电子排布决定。
二、原子的组成1. 质子:带有正电荷,存在于原子核中,其数量决定了元素的原子序数。
2. 中子:不带电,也存在于原子核中,质量与质子相近。
3. 电子:带有负电荷,围绕原子核运动,数量与质子相等,从而保持原子电中性。
三、原子的表示方法1. 元素符号:用一个或两个字母表示元素,如氢(H)、氧(O)。
2. 原子表示式:用元素符号和相应的数字表示原子,如氢原子表示为H,氧原子表示为O。
3. 原子结构图:用图形表示原子的结构,圆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即质子数。
四、原子的量1. 相对原子质量:以碳-12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与此标准的比值。
2. 摩尔:物质的量单位,1摩尔任何物质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约6.022×10^23)个粒子。
五、原子的化学性质1. 化学键:原子通过共享、转移或重新排列电子形成的稳定结构。
2. 离子键:正负离子通过电荷吸引形成的化学键。
3. 共价键: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共享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4. 原子价:原子形成化学键时可共享或转移的电子数。
六、原子的周期律1. 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元素表,显示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2. 周期:周期表中按原子序数增加的行,表示电子层数的增加。
3. 主族元素:周期表中第1至第2和第13至第18列的元素,其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有关。
4. 过渡元素:周期表中第3至第12列的元素,其特点是拥有不完全填充的d轨道。
七、原子的同位素1. 同位素:具有相同原子序数(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的原子。
初中化学原子与分子总结
原子与分子1、原子定义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
对于原子的认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
但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2、分子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因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都是宏观现象,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现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保持的。
(2)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分子的性质(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一般说来,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距离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
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同时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相同的。
原子的构成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中子:不带电原子不带电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
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
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九年级原子结构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原子结构知识点总结原子结构是化学中的基础知识,它涉及到原子的组成以及原子的性质。
本文将对九年级学生必须掌握的原子结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基本概念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电子在原子核周围的能层上运动。
二、元素符号和元素符号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元素符号是表示元素的一两个字母,通常来自元素名称的拉丁文缩写,例如氢的符号是H,氧的符号是O。
三、电子结构原子的电子排列方式称为电子结构。
基本原则是:1. 电子按照能级从低到高的顺序填充。
能级按照K、L、M、N 等字母来表示,K能级最靠近原子核。
2. 每个能级最多容纳固定数量的电子,第一能级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能级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三能级最多容纳18个电子。
3. 原子外层电子数目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四、原子序数和质子数原子的质子数等于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也等于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原子序数。
例如,氧元素的原子序数为8,质子数也为8。
五、同位素同位素是指具有相同质子数但质量数不同的原子。
同位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但质量不同。
六、离子离子是具有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正离子是电子数目比质子少的原子或原子团,负离子是电子数目比质子多的原子或原子团。
七、原子的平衡状态原子的平衡状态是指原子内外电子数目相等时的状态。
原子通过得电子或失电子来实现平衡。
得电子后的原子形成负离子,失电子后的原子形成正离子。
八、原子的价电子原子外层最活跃的电子称为价电子。
原子通过共享、转移或捐赠价电子来与其他原子形成化学键。
九、同位素的应用同位素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例如用于放射治疗、碳-14用于碳定年、同位素示踪等。
十、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将所有已知元素按照原子序数排列并划分成周期和族。
周期数表示原子中能级最高的电子能级,族数表示原子外层电子数。
总结:九年级的原子结构知识点包括基本概念、元素符号、电子结构、原子序数和质子数、同位素、离子、原子的平衡状态、原子的价电子、同位素的应用以及元素周期表。
原子的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原子的结构和元素周期表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是化学反应的基础。
了解原子的结构对于理解化学性质和反应机制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原子的结构以及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性和应用。
一、原子的结构原子由核和电子构成。
核包含着质子和中子,而电子则绕核运动。
质子具有正电荷,中子没有电荷,电子具有负电荷。
质子和中子构成了原子的核,而电子则分布在核的周围的能级上。
原子的质子数就是它的原子序数,通常用字母Z表示。
例如,氢的原子序数是1,氧的原子序数是8。
质子数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和元素的种类。
电子的数目与原子的质子数相等,因此正常情况下原子是电中性的。
电子分布在以核为中心的能级上,不同的能级容纳的电子数有限,一般来说,第1能级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2能级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3能级最多容纳18个电子。
二、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原子的质子数和电子排布规律组织的表格。
它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的增加顺序排列,相邻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元素周期表的每一行称为一个周期,目前总共有7个周期。
周期的长度是根据电子能级的填充顺序决定的。
每一个周期的结束都意味着一个新的能级开始填充电子。
元素周期表的每一列称为一个族,目前总共有18个族。
族决定了元素的主要化学性质,一般来说,同一族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反应和化合价。
周期表上的元素用符号表示,例如氢元素的符号是H,氧元素的符号是O。
每个元素的方格中通常还包含了元素的名字和相对原子质量。
三、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性和应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研究和应用的基础。
它提供了化学元素的有序排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元素的性质和规律。
通过元素周期表,我们可以快速了解元素的基本性质,包括原子半径、电负性、离子化能和电子亲和能等。
这些性质有助于我们预测和解释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
元素周期表还对于研究元素的同位素、同系物和同族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周期表,我们可以找到同一族的元素,从而推断它们在反应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此外,元素周期表还指导着我们对新元素的发现和研究。
初中化学原子结构知识框架构建
初中化学原子结构知识框架构建原子结构是化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揭示了物质的微观本质和性质。
构建一个良好的原子结构知识框架对于初中化学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
下面,我将为您构建初中化学原子结构知识框架。
I. 原子的基本认识A. 原子的定义:是构成一切物质的最小粒子。
B. 原子的特点:具有稳定的结构、质量和电荷。
C. 原子的组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II. 质子、中子和电子A. 质子1. 定义:带有正电荷的基本粒子。
2. 作用:质子的数量决定了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的化学性质。
B. 中子1. 定义:不带电的基本粒子。
2. 作用:中子的数量决定了同位素的存在和稳定性。
C. 电子1. 定义:带有负电荷的基本粒子。
2. 作用:电子参与化学反应,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反应性。
III. 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A. 道尔顿模型1. 提出者:约翰·道尔顿。
2. 内容:认为原子是坚硬、不可分割的小球。
B. 汤姆孙模型1. 提出者:J.J. 汤姆孙。
2. 内容:认为原子是一个带有正电荷的球体,电子均匀分布在球体中。
C. 卢瑟福模型1. 提出者:欧内斯特·卢瑟福。
2. 内容:认为原子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电子绕核运动。
IV. 核和电子的结构A. 核1. 核的组成: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2. 核的特点:密度大、质量集中、带正电荷。
B. 电子1. 电子的轨道:分为K层、L层、M层等,并按一定规则填充电子。
2. 电子的能级:不同层次的能级不同。
3. 电子的排布:按“2、8、8...”的规则排布。
V. 原子的稳定性和反应A. 原子的稳定性1. 最外层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趋向于满层时,原子稳定。
2. 八个电子规则:八个电子为满层,原子更加稳定。
B. 原子的反应性1. 原子的价电子: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反应性。
2. 原子的电子交换:原子通过失去或获得电子来达到稳定态。
VI. 结论初中化学原子结构知识框架的构建包括原子的基本认识、质子、中子和电子的特点以及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等内容。
初中化学原子结构知识点归纳
初中化学原子结构知识点归纳原子结构是化学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原子的组成、构造以及性质等方面。
在初中化学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原子结构知识点。
下面将对初中化学原子结构知识点进行归纳。
第一,原子的组成。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构成。
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质子和中子分别构成原子核的正电荷和质量。
而电子则围绕原子核成不同的能级轨道运动,负电子和原子核的正电荷相互吸引形成稳定的原子结构。
第二,原子核的性质。
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它包含质子和中子。
质子是带正电荷的粒子,质子的数量决定了原子的元素性质,也称为原子序数。
中子是电中性的粒子,它的数量可以不同,同一个元素的不同中子数形成同位素,同位素的存在使得原子质量可以有不同值。
第三,电子的性质。
电子是负电荷的粒子,它以不同的能级轨道围绕原子核运动。
电子的数量与质子数量相等,确保了原子的电中性。
电子的能级轨道分为K、L、M、N等能级,每个能级可以容纳不同数量的电子。
在填充轨道时,要按照能级从低到高的顺序填充电子。
第四,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性质进行排列的表格,它反映了元素的周期性发展趋势。
元素周期表可以分为周期和族两个方向。
在周期方向上,原子序数递增,同时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
在族方向上,元素具有相似的电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第五,同位素的概念。
同位素是同一个元素中质子数量相同而中子数量不同的原子。
同位素有相同的原子序数,但原子质量不同。
同位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但物理性质可能有差异。
医学上利用同位素进行放射性示踪和治疗,工业上利用同位素进行放射性示踪和核能的利用等。
第六,化学键的形成。
原子结构不稳定的原因在于电子云的作用力相对较弱,因此原子会通过化学键的形式,与其他原子结合形成化合物。
化学键根据电子的转移或共享情况可以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
离子键是通过质子和电子的转移形成的,共价键是通过电子的共享形成的。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构成物质的奥秘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案设计隆回九龙学校罗安一、【教材分析】《原子的结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 第1课时的内容。
本节教材将视野放到了微观的世界,它沿着发现问题(矛盾)——实验现象分析——建立模型——解释现象的思路进行编写,可以弥补学生直接经验不足的局限,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必拘泥于对概念定义的文字辨析,防止学生死记硬背。
可以这样说,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知识链中的重要一环,它将贯穿化学学习的始终。
二、【学情分析】初中生易于接受宏观的感性认识,而对于微观的抽象知识则难以理解。
本课题之前学生对微观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对原子的构成认识起来将十分困难。
因此要用模型、图片、表格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架起从宏观到微观的桥梁。
三、【设计理念】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教师重在引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以理论为基础的合作探究式教学。
力求做到两个体现和三个突出。
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突出以理论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突出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氛围。
同时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以便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能说出原子的结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能通过分析、推理得出原子的电性关系、数量关系;②了解原子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
2、过程与方法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初步应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会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②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教学难点:原子的构成。
六、【教学过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知识回顾,情境导入】【自主学习,感悟新知】【合作交流,领悟新知】【盘点收获,整理所学】【达标检测,巩固提升】以理论探究活动为核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做出猜想、构建模型验证猜想,从而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跨越。
原子的结构课标解读
原子的结构课标解读一、课程性质与地位《原子的结构》是初中化学课程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它涉及到原子构成、元素周期表、核外电子排布等内容。
本课时的学习,对于学生理解化学基本概念、掌握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以及后续学习元素化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标准要求1.了解原子的构成,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知道原子核一般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知道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知道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了解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序数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的关系,初步学会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知道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和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4.知道离子是原子或分子失去或获得电子形成的,知道离子的形成过程和离子所带的电荷与电性。
5.了解原子的质量单位为“原子质量”,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及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
6.能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及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7.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言等多种方式等多种方式描述和解释一些简单的事实,并与同学交流、讨论有关信息。
9.能从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等方面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
10.初步形成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观念,养成从原子、分子的角度认识常见物质组成和物质变化的思想方法。
11.体会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三、课程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的构成;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知道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一般等于元素的化合价;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及适当的化学用语等多种方式等多种方式描述和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进一步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能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2.能运用微粒的观点说明物质的三态变化的主要原因。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原子的结构和性质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原子的结构和性质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原子的结构和性质化学作为一门探究物质本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它的基础是对原子结构和性质的了解。
本文将对初中化学中与原子相关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一、原子的基本概念和认识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化学元素的最小单位。
原子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质子、中子和电子。
1. 质子:质子位于原子核中,具有正电荷,质量约为1.67×10^-27千克,符号为p+。
2. 中子:中子也位于原子核中,不带电荷,质量与质子相当,约为1.67×10^-27千克,符号为n^0。
3. 电子:电子位于原子外层的电子壳中,带有负电荷,质量约为9.11×10^-31千克,符号为e^-。
二、原子的结构原子的结构主要包括原子核和电子壳。
1. 原子核: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是原子的中心部分,具有正电荷。
其直径约为10^-14米,约占整个原子体积的1/10000。
2. 电子壳:电子壳是由电子组成的,围绕原子核的外部轨道运动。
根据电子能量不同,可以分为K壳、L壳、M壳等多个壳层。
三、原子的性质原子的性质包括原子序数、元素符号、质量数、原子量、同位素等。
1. 原子序数:原子序数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表示原子核中质子或电子的数量,也叫做元素的序数,一般用字母Z表示。
2. 元素符号:元素符号是对元素名称的简称,采用拉丁字母表示,如氧元素的符号为O。
3. 质量数:质量数是原子核中质子与中子的总数,一般用字母A表示。
4. 原子量:原子量是指元素相对于碳-12同位素的质量的比值,并没有单位。
例如,氧元素的相对原子量为16。
四、同位素同位素是指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相同元素)但质量数不同的原子。
同位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但物理性质和核反应性可能会不同。
五、半衰期半衰期是指放射性核素衰变活度减少到初始活度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具有不同的半衰期,而半衰期的长短决定了放射性同位素的用途和特点。
八电子稳定结构理论助初中化学入门
八电子稳定结构理论助初中化学入门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八电子稳定原理。
根据这一原理,元素会倾向于通过成键或者离子键的形式与其他原子相互作用,以使其最外层电子层(价壳层)的电子数目达到8个。
当原子的价壳层电子数接近8个时,这个原子就更加稳定。
这种稳定状态被称为八电子稳定结构。
根据八电子稳定原理,我们可以了解到,元素有多种成键方式。
主要有共价键和离子键两种形式。
共价键是指两个非金属原子通过共享电子对来形成化学键。
在共价键中,原子通过共享价壳层电子来达到8个电子的目标。
共价键的形成需要原子中存在未成对电子,每个原子都会提供一个电子形成共价键。
当共享的是两个电子对时,形成的共价键就是双键;当共享一个电子对时,形成的共价键就是单键。
例如,氯气(Cl2)中,两个氯原子通过共享一个电子对形成共价键。
这样,每个氯原子都能够达到8个电子的丰满稳定状态。
离子键是指由正负电荷相互吸引而形成的化学键。
离子键的形成通常是发生在金属和非金属之间。
金属元素通常具有较少的价壳层电子,而非金属元素通常具有较多的价壳层电子。
当金属和非金属原子相互作用时,金属原子会将其价电子转移给非金属原子,形成离子化合物。
例如,氯化钠(NaCl)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组成的,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变成正离子,而氯原子获得一个电子变成负离子。
这样,钠和氯原子都能够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状态。
然而,并非所有原子都可以通过成键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状态。
有一些元素拥有更多的电子,例如硫(S)和磷(P)。
这些元素可以与其他元素形成多个共价键。
例如,硫的八电子稳定结构是通过形成两对电子共享成双键的形式来达到的。
另外,还有一些例外情况。
例如,氢元素只需要2个电子就能达到稳定状态,因此在氢化合物中,氢原子只能形成单个共价键。
另外,有一些元素如十字花科元素(氟、氯、溴、碘)和钙属元素虽然可以形成共价键,但它们在一些情况下也能通过形成离子键来达到稳定状态。
在初中化学中,八电子稳定结构理论是帮助我们理解原子成键行为的基本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原子结构知识中的8种决定关系
01
质子数决定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
02
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03
质子数、中子数决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04
电子能量的高低决定电子运动区域距离原子核的远近因为离核越近的电子能量越低,越远的能量越高。
05
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类别
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
<4为金属,
>或=4为非金属,
=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稀有气体元素。
06
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
<4为失电子,
>或=4为得电子,
=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稳定。
07
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合价
原子失电子后元素显正价,
得电子后元素显负价,
化合价数值=得失电子数
08
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原子失电子后为阳离子,
得电子后为阴离子,
电荷数=得失电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