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式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文虎《化学式与化合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化学式的含义;知道常见物质化学式的读法和写法。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化学用语的宏观意义和微观意义;
知道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展学生合作、竞争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化学式的定义和含义;(2)化学式的读法和写法。
难点:元素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本课题为四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本节课我设计了六个环节完成教学,分别为:情景引入→构建概念→读其“音”→写其“形”→明其“义”→拓展训练环节一(情景引入):首先创设情境:投影展示水的汉语、日语、法语、英语单词,并响起水流声。
设问:大家听见了声音,想到了什么物质有没有一种语言是国际通用的呢水的化学用语用什么表示(H2O)
设计意图:通过水的多国语言设置悬念,引出水的化学式,凸显出化学用语的通用性。
环节二(构建概念):
教师讲解:几个字母可以构成多个单词,几种元素也可以组成多种物质。元素可以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的组成用化学式表示。如果说元素符号是化学用语的“字
母”,那么化学式就是化学用语的“单词”;什么是化学式呢化学式就是用
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有一个初步认识,物质和化学元素一样可用相应的化学用语来表示,从而引出化学式的定义。
教师讲解:本节课就是用元素符号这一化学学科特有的“字”来组成化学学科特有的“词”——化学式,将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联系起来!这就要求我们要:
正确地读其“音”,规范地写其“形”,深刻地明其“义”!
设计意图:用化学式把宏观物质、微观结构和表达符号三者之间建构起三重表征的关系,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环节三(读其“音”):
提出问题:你会读化学式吗教师先简单介绍单质化学式的读法,再重点介绍化合物的化学式读法。
设计意图:打破教材原先的编排顺序,先学读写,后学含义;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环节四(写其“形”):
提出问题:你会写化学式吗
活动探究(化学拼图小游戏):用老师准备好的元素符号和数字卡片将下列纯净物的化学式在黑板上拼凑起来,并借助小磁铁摆在相应的位置上。
铁、硫、磷、氦气、氖气、氩气、氢气、氧气、氮气、水、过氧化氢、二氧
化碳、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四氧化三铁、二氧化锰、氯化钾、氯化钠。
设计意图:用拼图游戏的形式将化学式进行分类,让学生去思考并总结:
物质的化学式在写法上有何规律
写法口诀:金前非金后,氧后非氧前;
读写秘籍:先读后写,先写后读。
环节五(明其“义”):
提出问题:你知道化学式的涵义吗(同步播放氧气、水、二氧化碳的微观模型动画) 设计意图:通过微观模型动画让学生去感悟:化学式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了
一座桥梁,所以它有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的意义。再通过展示图片,化抽象
为直观,以学生最熟悉的物质为例,通过图片进一步说明“H 2O ” 的含义。 创新设计:把教材中原有的卡通版人物对话图片改成了明星脸图谱。
设计意图:把明星们请进课堂,吸引学生眼球的同时让学生感觉更亲切,有助于学生的
理解、记忆。 学生归纳:得出化学式的四层含义。
教师讲解:在化学世界里,没有生命的阿拉伯数字也变得鲜活起来,它们在不同的位置
显示着不同的含义。
讨论分析:下列符号H 、2H 、H 2、2H 2各表示什么意义
设计意图:将化学符号及数字跟分子、原子的微观模拟图联系起来,从微观的角度去理
解问题的本质,有助于难点的突破。
归纳总结:元素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
1、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每个分子中的原子个数;
2、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
3、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
4、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个数。
环节六(拓展训练): 化学“自助餐”:
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把课堂练习设置成一个自助餐式的互动游戏——砸蛋选题,三道题分别对应易、中、难三个梯度。
1、金蛋题:请你说出“CO 2”这个化学式的四层含义。
2、银蛋题:用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填空。
(1)两个水分子 (2)三个铁原子
(3)八个氮分子 (4)n 个一氧化碳分子
3、铜蛋题(师生互动练习):你能用下列粒子模型拼出以下化学符号吗(略)
的相关内容,以便为现学内容找到知识迁移的落脚点,为后续学习扫清障碍、埋下伏笔。
“以学定教”是指根据学生的实际来确定自己的教学,包括教法的选择、学法指导都植根于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
让学生学会学习,
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
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
在师生互动中生成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