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劝学 理解性默写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0课理解性默写练习(《劝学》+《师说》)(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0课理解性默写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劝学》1.孔子日“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2.《劝学》中写青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胜于蓝;冰,是水变成的,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置悬念,吸引人读下去。
3.《劝学>中写直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即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不可能恢复到挺直的状态,以此论证学习可以让人的本性得到根本的改变,进而论证学习不可以停下来。
4.《劝学》中,荀子说即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通过火烤把它加工成车轮,也能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此来阐述学习可以修身养性。
5.《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木”与“金”的变化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引出君子无过,在于博学。
6.《劝学》中写直木为轮,不能再变直,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能智明无过,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劝学》中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而获得的。
“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见,学习及反思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8.《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论述了“品德高尚的人每天反省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无错”。
高考语文理解性默写大全
高考语文理解性默写大全一《劝学》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 《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学不可以已”。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 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二《逍遥游》1.在《逍遥游》中描绘大鹏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 《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3. 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 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5.庄子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着以现实社会的四种人的具体描述,文中描写四种人的句子分别是: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6.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并列句了三类人的句子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7.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8.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统编版必修上《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
统编版必修上《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1.《劝学》1.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
”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2.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3.一块木头即使直到“”程度,用一种火烤的方法也会使其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4.“,,”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5.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劝学》中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外还有冰,,。
也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6.《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7.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8.《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9.即使极力眺望远方,也不如借助地势的改变来拓宽视野“,。
”荀子用这两句话说明要善于借助外力提升自己。
10.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11.《劝学》中说虽然脚力不佳,但只要借助车马,一样可以轻松到达远方“,,。
”12. 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好马与劣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13.《劝学》中以“借船渡水”为喻说明善于凭借外物来达到目标的句子是“,,。
”14.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
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5.《劝学》中说声音借助风力会增强传播效果,听的人自然也听得清晰“,,。
”16.《赤壁赋》中写到“舞幽壑之潜蛟”蛟龙非深渊不潜,因此《劝学》以蛟龙生渊为喻,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17.如果不持之以恒,即使容易做到的事情也不会成功。
《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
《劝学》理解性默写1. 荀子在《劝学》中,用“青出于蓝”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
”2. 荀子在《劝学》中,用“冰寒于水”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
”3.荀子在《劝学》中,用“以木为轮”的比喻,说明学习对于人的巨大改造作用的三句是:“,,。
”4. 荀子在《劝学》中,用树木为喻,从反面说明学习可以使人产生本质变化的三句是:“,,。
”5. 荀子在《劝学》中,用“金”“木”作比,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发生根本变化的两句是:“,。
”6. 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和反省自我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
”7.《论语》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荀子在《劝学》中,也有两句论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两句是:“,。
”8. 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望远的比喻,说明学习的效果的两句是:“,。
”9. 荀子在《劝学》中,用顺风呼喊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
”10. 荀子在《劝学》中,用借助船只能够横渡江河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
”11. 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本性并非与众不同,而能成为君子,是因为立于善于借助学习以获得各种知识的道理的两句是:“,。
”12. 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积累善行能够成就美德,使人达到极高的思想境界的三句是:“,,。
”13. 荀子在《劝学》中,用细流成海反面设喻,论述学习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14.荀子在《劝学》中,用骏马、劣马正反对比设喻,论述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四个句子是:“,;,。
”15.荀子在《劝学》中,用蚯蚓为喻论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五个句子是:“,,,,。
”16. 荀子在《劝学》中,用螃蟹为喻反面论述学习不能浮躁的三个句子是:“,,。
”17.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观点相同。
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 7.写女子在断墙上眺望心上人,见到心上人后前后行为 差异的句子是: 。 • 8.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 是: 。 • 9.写女子为人妇后早晚辛苦劳动的句子是: 写男子变化无常,三心二意的句子是:
.
• 10.女子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的句子:“
• 11.女子表明自己不幸生活的感受和决心的句子: “ ” • 13.表明文中女子热情、温柔的句子: 。
• 14.《离骚》中表明作者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也是以 古贤为榜样的两句(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不失 正义):“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 15.《离骚》中屈原委婉表达自己后悔选择做官,想要 归隐的两句: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 16.《离骚》中屈原表达趁着迷途未远,赶紧回到正路 的两句: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 17.《离骚》中屈原通过自己退隐后骑马到达长满兰草 的水边和长满椒树的山岗表明自己从朝廷隐退为了修养 自己的两句: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 18.《离骚》中屈原表明自己在朝中被指责,不如隐退 的两句: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 (六)《诗经· 卫风· 氓》 • 1.写女子在无奈下与男子约定婚期的句子是:将 子无怒,秋以为期。 • 2.用动物比喻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句子是:于嗟 鸠兮,无食桑葚。 3.写女子家人对其不理解的句子是:兄弟不知, 咥其笑矣。 • 4.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一句是:总角之 宴,言笑晏晏。 • 5.写女子不愿同氓终老的句子是:及尔偕老,老 使我怨。 • 6.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一句是: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理解性默写
• (一)《劝学》 1.《劝学》篇中的 印证了“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 学不可以已 2.韩愈《师说》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 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 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知明而行无过矣。 4. 《劝学》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 不舍,金石可镂。 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 7. 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 之所学也。 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子是:
《劝学》《师说》l理解默写及答案
《劝学》《师说》1、荀子《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2、《荀子·劝学》一文开头用“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句,以“木”和“金”为喻来说明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够取得进步的道理。
3、荀子在《劝学》中阐说“学”和“思”的关系的句子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
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积善成德__, __而神明自得__,___圣心备焉__”的观点5、荀子在《劝学》中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为喻,引出“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_。
”的结论,强调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秉性。
6、《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7、韩愈在《师说》中阐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的两句话是“__闻道有先后_ ,__术业有专攻__”。
8、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___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_,__欲人之无惑也难矣__” 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9、韩愈在《师说》中用“__师者__,__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正面解释了教师的职能和任务。
10、《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__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师不必贤于弟子__”的观点是相同的。
11、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的句子是:“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师说》理解性情境性默写填空
《师说》理解性默写填空1.《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与《师说》中哪两句意思相同。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2.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的两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5.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习,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6.韩愈赞赏李蟠博学多才,不受当时不良风气的影响的句子【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7.《师说》中,表明老师的职责的句子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8.说明人不是天生就明白知识道理,所以会遇到很多困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9.“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10.有了疑惑却不从师学习,其导致的结果是【其为惑也,终不解矣】11.强调老师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老师代表着道理知识的两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从师学习不在乎他的身份地位,年龄大小【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13.感慨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不复存在,人们的疑惑问题难以解决的两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14.《师说》中交代圣人超出常人,越来越圣明的原因是【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15.交代普通人资质平庸,越来越愚昧的原因的两句【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16.交代李蟠热爱学习,精通典籍的两句【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17.关于学习从师这件事,一般人对于自己的孩子的态度【爱其子,择师而教之】18.一般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从师学习,而自己却截然相反【于其身也,则耻师焉】19.交代年龄大的人,一般懂得道理早于年龄小的人【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0.交代出生晚的人,也有可能懂得道理早于出生早的人【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21.《师说》开篇提出什么论点,然后交代了老师的哪些作用?【古之学者必有师。
《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集训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
《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集训1.【2016全国1卷】《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2.【2017全国3卷】《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
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3.《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
4.【广东省深圳市2020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荀子在《劝学》中,以君子之言提出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又以“木”“金”为喻,认为“_________________”,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无过。
5. 【2019届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在《劝学》中,荀子认为原来笔直的木材做成车轮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火烤使它这样的。
6.【2020届福建省龙岩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荀子·劝学》用博喻的方式强调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其中用雕刻作比来正面说明坚持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广东省广州市广雅中学2018届高考模拟测试】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8.【广东省汕头市2018届高三普通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在《劝学》中,荀子用登高望远、顺风疾呼、骑马行千里、划桨渡江河等四个类比,推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
1.荀子认为人的赋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改正,所以他特殊看重进修.“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惟的动身点,他在《劝学》中起首提出进修不成以停滞,就是想抓住症结,解决基本问题,在文中对应的语句是: .2.在文顶用比方解释事物经由必定的变更,可以进步的句子是:,.,.3.在文顶用比方的手段,借助木头经由烘烤后产生变更,即使再烘烤也不克不及回复复兴了,解释事物经由必定的变更,还可以转变本来的状况的语句是:,,.4.有时作者又采取比较的办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形组织在一路,形成光鲜对比,以加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进修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比较以说理的句子是:,;, .5.《劝学》中从不和设喻,强调进修重在积聚,假如不重视积聚,便无法达到弘远目的的句子是:,;,.6.《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方,从见.闻.陆.水等方面说清楚明了在现实生涯中因为应用和借助外界前提所起的主要感化,从而解释人借助进修,就能填补本身的缺少,取得更明显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7.在《劝学》中强调进修应该专一,假如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8.《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了进修和思虑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9.《劝学》以镌刻为喻,强调进修应该保持,解释只有保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10.在《劝学》中强调进修应该居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假如居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11.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方,论证了进修的意义在于可以或许进步本身,转变本身,从不合的角度和正面来阐述的不雅点.1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不学而能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出的不雅点,继续并成长了孔子对进修的熟悉.1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劝学》中的“青,,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出先生或后人超出前人的思惟.14.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 , ”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惟一致.15., ,《劝学》中经由过程“木”于“金”的变更来进一步解释客不雅事物经由人工改革,可以转变本来的状况.16.《劝学》中荀子认为人的常识.道德.才干是后天不竭普遍进修改革获得的.“金”要锐利,需“就砺”;人要改革成为“”的正人,就要“”,可见,进修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17.荀子《劝学》中, ,,强调了成天幻想不如少焉进修收成大的道理.18. ,是说正人的禀赋赋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合,然而最终却超出一般人,是因为,说清楚明了应用进修可以填补本身缺少的道理.19.古代诗文中,有很多借助描述“风雨”来抒发情绪的,《劝学》顶用,来形象阐述积聚的主要性.20.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阐述了积聚的主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21.只要保持,就会成功.正如《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22., ,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鬼域”的“居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 形成光鲜比较,凸起了进修必须居心专一,才干获得成功.23.荀子在《劝学》中说,正人须要经由过程普遍进修来晋升本身的两个句子是:,.24.《劝学》中强调正人并不是有何差别,只是擅长借助外力的一句:,.25.中国古代的黉舍教导十分蓬勃,从中心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本来他所说的“师”,有其奇特寄义,并与那些教孩童的先生进行比较,以明白本身所说的先生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黉舍先生,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发蒙教师的句子是:,, .26.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比较,鞭挞“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比较,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成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揣摸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蠢的原因的语句是:, ,?27.本文认为子择师和本身不从师作比较,韩愈直接点明本身的立场,认为如许做,最终导致的成果是:,.28.《劝学》中荀子强调自省的意义是: ,.29.“勿以善小而不无”,只要积聚就有大收成,固《劝学》中荀子说,,.30.磨铁成针,进修要持之以恒.《劝学》中,证清楚明了这一不雅点.31.《劝学》顶用蟹作喻之句 ,,.32.《师说》一文批评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白的指出了从师的尺度:,,,.3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所描述的现象一样.34.中国事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度,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指出教师感化的一句是:,.35.《师说》一文不但有周密的论证思绪,并且有简练活泼的说话表达,文中,就凝练地归纳综合了“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的荒诞心态.36.肄业须要量力而行的精力,不懂的就要去寻找,或是向他人就教,正如《师说》中所说,,或师焉,或不焉,不然,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评的对象一样:本末颠倒,愚蠢人做出糊涂事来,,.37.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先生和教小孩子念书的先生是不一样的,即彼孺子之师,,.38.博学虽然宝贵,但也不克不及疏忽自我检查.《荀子.劝学》中强调自我检查具有主要感化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39.韩愈《师说》中点明“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的名句是:,.40.韩愈《师说》中写在巫医乐工百工之人身上消失的可怪的现象的名句是:“,.”41.韩愈在《师说》中,阐述了师生各有所长,可以互相进修,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2.《荀子.劝学》中标明进修要持之以恒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3.荀子认为人道本“恶”,且认为后天进修可以改革人,是以他的《劝学》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劝勉人们进修文化常识,而是劝工资“善”,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44.《劝学》中强调幻想不如实践(进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5.韩愈在《师说》中诠释了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6.《劝学》用“故”归纳上文,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方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经由过程进修和参省才干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地步.47.唐代古文活动的建议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进修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个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进修的主要性.48.《师说》一文经由过程“古之圣人”与“今之世人”比较,批评了“今之世人,,”的错误立场.49.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进修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合的立场,对其子“”;对自身“”.50.《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托言谢绝从师进修的语是:, .51.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工百工之人看待从师进修的立场不合,产生了一种出人料想的成果:“巫医乐工百工之人,正人不齿,,!”52.《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纪大小无关的两句是:,?53.从师立场不合,成果也不合.古之圣人才干超出一般人很远,,今之世人才干低于圣人很多,,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合的成果:是故,.54.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启事是:, .55.“没有人是生成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一致.56.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没有固定的先生,普遍进修,看重师道的业绩,进一步解释从师的须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的语句是:..1.荀子认为人的赋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改正,所以他特殊看重进修.“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惟的动身点,他在《劝学》中起首提出进修不成以停滞,就是想抓住症结,解决基本问题,在文中对应的语句是:学不成以已2.在文顶用比方解释事物经由必定的变更,可以进步的句子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在文顶用比方的手段,借助木头经由烘烤后产生变更,即使再烘烤也不克不及回复复兴了,解释事物经由必定的变更,还可以转变本来的状况的语句是: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4.有时作者又采取比较的办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形组织在一路,形成光鲜对比,以加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进修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比较以说理的句子是:骐骥一跃,不克不及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5.《劝学》中从不和设喻,强调进修重在积聚,假如不重视积聚,便无法达到弘远目的的句子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6.《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方,从见.闻.陆.水等方面说清楚明了在现实生涯中因为应用和借助外界前提所起的主要感化,从而解释人借助进修,就能填补本身的缺少,取得更明显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正人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7.在《劝学》中强调进修应该专一,假如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依靠者,居心躁也.8.《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了进修和思虑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转瞬之所学也.9.以镌刻为喻,强调进修应该保持,解释只有保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0.在文中强调进修应该居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假如居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蚓无帮凶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鬼域,居心一也.11.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方,论证了进修的意义在于可以或许进步本身,转变本身,从不合的角度和正面来阐述“学不成以已”的不雅点.1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不学而能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学不成以已的不雅点,继续并成长了孔子对进修的熟悉.1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出先生或后人超出前人的思惟.14.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惟一致.1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经由过程“木”于“金”的变更来进一步解释客不雅事物经由人工改革,可以转变本来的状况.16.荀子认为人的常识.道德.才干是后天不竭普遍进修改革获得的.“金”要锐利,需“就砺”;人要改革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正人,就要“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可见,进修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17.荀子《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转瞬之所学也,强调了成天幻想不如少焉进修收成大的道理.18. 正人生非异也,是说正人的禀赋赋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合,然而最终却超出一般人,是因为善假于物也,说清楚明了应用进修可以填补本身缺少的道理. 19.古代诗文中,有很多借助描述“风雨”来抒发情绪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来形象阐述积聚的主要性.20.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阐述了积聚的主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1.只要保持,就会成功.正如《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2.蚓无帮凶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鬼域”的“居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非蛇鳝之穴无可依靠者,居心躁也.形成光鲜比较,凸起了进修必须居心专一,才干获得成功.23.荀子在《劝学》中说,正人须要经由过程普遍进修来晋升本身的两个句子是:正人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4.《劝学》中强调正人并不是有何差别,只是擅长借助外力的一句:正人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5.中国古代的黉舍教导十分蓬勃,从中心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本来他所说的“师”,有其奇特寄义,并与那些教孩童的先生进行比较,以明白本身所说的先生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黉舍先生,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发蒙教师的句子是:彼孺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6.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比较,鞭挞“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比较,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成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揣摸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蠢的原因的语句是:圣人之所认为圣,愚人之所认为愚,其皆出于此乎?27.本文认为子择师和本身不从师作比较,韩愈直接点明本身的立场,认为如许做,最终导致的成果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8.《劝学》中荀子强调自省的意义是“正人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29.“勿以善小而不无”,只要积聚就有大收成,固《劝学》中荀子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30.磨铁成针,进修要持之以恒.《劝学》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证实这一不雅点.31.《劝学》顶用蟹作喻之句“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依靠者,居心躁也.”32.《师说》一文批评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白的指出了从师的尺度: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所描述的现象一样.34.中国事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度,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指出教师感化的一句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5.《师说》一文不但有周密的论证思绪,并且有简练活泼的说话表达,文中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就凝练地归纳综合了“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的荒诞心态.36.肄业须要量力而行的精力,不懂的就要去寻找,或是向他人就教,正如《师说》中所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不然,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评的对象一样:本末颠倒,愚蠢人做出糊涂事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7.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先生和教小孩子念书的先生是不一样的,即彼孺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38.博学虽然宝贵,但也不克不及疏忽自我检查.《荀子.劝学》中强调自我检查具有主要感化的两个句子是正人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9.韩愈《师说》中点明“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的名句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40.韩愈《师说》中写在巫医乐工百工之人身上消失的可怪的现象的名句是今其智乃反不克不及及,其可怪也欤41.韩愈在《师说》中,阐述了师生各有所长,可以互相进修,其原因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42.《荀子.劝学》中标明进修要持之以恒的两句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43.荀子认为人道本“恶”,且认为后天进修可以改革人,是以他的《劝学》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劝勉人们进修文化常识,而是劝工资“善”,文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可见.44.《劝学》中强调幻想不如实践(进修)的句子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转瞬之所学也.45.韩愈在《师说》中诠释了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这两句话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46.《劝学》用“故”归纳上文,又用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方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经由过程进修和参省才干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地步.47.唐代古文活动的建议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进修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个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进修的主要性.48.《师说》一文经由过程“古之圣人”与“今之世人”比较,批评了“今之世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的错误立场.49.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进修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合的立场,对其子“择师而教之”;对自身“则耻师焉”.50.《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托言谢绝从师进修的语句是: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51.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工百工之人看待从师进修的立场不合,产生了一种出人料想的成果:“巫医乐工百工之人,正人不齿,今其智乃反不克不及及其可怪也欤!”52.《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纪大小无关的两句是: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53.从师立场不合,成果也不合.古之圣人才干超出一般人很远,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世人才干低于圣人很多,而耻学于师,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合的成果:是故圣益圣,愚益愚.54.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启事是:余嘉其能行旧道,作《师说》以贻之.55.“没有人是生成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人非不学而能者,孰能无惑”一致.56.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没有固定的先生,普遍进修,看重师道的业绩,进一步解释从师的须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的语句是: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高考必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64篇)
高中必背篇目理解性背诵默写(1)《劝学》1.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并在后来形成一句常用成语的句子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韩愈在《师说》篇中指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这与《荀子·劝学》篇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的观点是相同的。
3.只要坚持就会成功。
正如《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逍遥游》1.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借助“大鹏直上”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其中“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一句后来演变成了一个成语“扶摇直上”2.承上启下的句子: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3.哪几句表明才算是真正的逍遥游?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3)《师说》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观点是相同的。
2.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择师的标准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阿房宫赋》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
杜牧《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
2.通过阿房宫的兴毁提示秦王历史教训,文中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5)《赤壁赋》1.形容洞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这都是通过音乐引起想像,运用一系列比喻描写听者的感受。
《劝学》理解性默写
《劝学》理解性默写(一)1.荀子在《劝学》中论述学习作用时用了五个比喻,先用“,;,”来说明学习的作用,接着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强调学习能够弥补不足。
2.韩愈《师说》中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这与《荀子·劝学》中“,”的观点相同。
3.《劝学》强调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因而警喻说:“,;,。
”4.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5.“勿以善小而不为”,只要积累就有大收获,固荀子说“,,。
”《劝学》理解性默写(二)6.荀子在《劝学》中用蟹作喻强调学习必须专一的句子是“,,。
”7.荀子《劝学》中的“,”二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8.荀子《劝学》中“,”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9.荀子《劝学》中说君子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了一般人,是因为“,”,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10.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风雨”来抒发感情的名句。
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1.《劝学》中说明即使原来是地地道道的“不善”之人,经过学习,也可以“改变”成完全合乎道德规范的人的比喻句是:,,。
,,。
《劝学》答案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6.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7.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9.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10.积土成山风雨兴焉1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师说》理解性默写
1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12.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 而师之。
精选可编辑ppt
6
《师说》理解性默写(二)
• 1、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
3、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
聚而笑之。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精选可编辑ppt
2
• 5、《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 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 “___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 “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 6、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 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正如《师说》 中所说“ ____ ,___,____,____, ”, 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 象一样,本末倒置,“ _____,_____”。
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或不
焉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精选可编辑ppt
3
• 7、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 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 之师,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8、《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 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10、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犹且从师而问焉 而耻学于师 圣益圣,
愚益愚
10、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
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
中告诉我们原因:“
,
。”
(7)韩愈《师说》中“两句总结了士大夫之族师道不复的原因:
“
,
。”
(8)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重教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
教师的作用句子是:“
,
。”
(9)《师说》中,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
“
,
,
,
。”
【解答】故答案为: (1)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重点字:绳) (2)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重点字:善)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重点字:博) (4)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重点字:锲)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重点字:贤) (6)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重点字:惑) (7)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重点字:谀) (8)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重点字:惑) (9)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重点字:遗) (10)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重点字:庸)
两句是:“
,
?”
(10)《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的原因是:“
,
。”
(1)《师说》中论述的中心论点是:
。
(2)韩愈《师说》一文中认为,出生在自己前面的,懂得道理固然
比自己早的两句:
。
(3)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慨叹两句是:
。
(4)韩愈《师说》中写在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身上出现的可怪的现象
3.【解答】(1)古之学者必有师。(重点字:必)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重点字:固)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重点字:惑)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重点字:欤) (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重点字:谀)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 专攻,如是而已。(重点字:攻) 4.【解答】故答案为: (1)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重点字:道) (2)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重点字:生) (3)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重点字:萧)
《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原卷版)-高考语文古诗文名句名篇默写(统编版全五册)
第04练必修上册《劝学》《师说》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韩愈《师说》中点明“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句默写。
(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和名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意思接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在《劝学》中论述“品德高尚的人每天反省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无错”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劝学》中用蚯蚓“爪牙”不利、“筋骨”不强来证明用心专一的好处,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相反的事例来揭示用心不专的坏处。
(6)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慨叹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劝学》、《师说》文化常识、文言挖空、文言文知识点、理解性默写一篇通
《劝学》、《师说》文化常识、文言挖空、文言文知识点、理解性默写一篇通01文言挖空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停止)。
青,取之于(从)蓝,而(表转折,然而、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结)之,而(却)寒于水。
木直中(合乎)绳。
輮(通煣,使弯曲)以为(把它做成)轮,其曲(弯度)中规(圆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
故(所以)木受绳则直,金就(接近,靠近)砺(磨刀石)则利,君子博学而日(每天)参省(对自己检查,省察)乎(相当于:于)己,则知(通智,智慧)明而(并且,而且)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表修饰)思矣,不如须臾之(取独)所学也;吾尝(曾经)跂(提起脚后跟)而(表修饰,一说表承接)望矣,不如登高之(取独)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但是,却)见者远;顺风而(表修饰)呼,声非加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也,而闻者彰。
假(借助,利用)舆马者,非利足(脚走得快)也,而致(到达)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游水)也,而绝(横渡)江河,君子生(通性,资质,禀赋)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起)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上(向上)食埃土,下(往下)饮黄泉,用心一(专一)也。
蟹六跪而(表并列,可不译)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
师说韩愈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
师者,所以(用来……的,或者……的凭借)传道受(通授,传授)业解惑也。
劝学与师说的名句理解型默写
《劝学》
1、点明劝学的主旨的句子
2、以“刀剑、木头”设喻,说明人要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
3、揭示君子内涵,且说明成为君子办法的句子
4、指明君子天性的句子
5、诠释“圣心备焉”的条件的句子
6、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理相同的句子
7、与“笨鸟先飞”道理相同的句子
8、在当代被赋予“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含义的句子
9、强调学习比思考重要的句子
10、将踮脚和登高比较,说明学习能让人见识广博的句子
11、从正面设喻,用雕刻来讲坚持道理的句子
12、运用比喻,说明先天条件固然好,但是也需后天就坚持学习的句子
13、说明蚯蚓因专心而自由自在、无处不达的句子
14、以山为喻,说明学习要积累的句子
15、讲明“水、渊、龙”三者关系,告诫我们学习要积累的句子
《师说》
1、开门见山点明师说中心论点的句子
2、精准概括教师职能的句子
3、指明从师标准的句子
4、表明韩愈不以年龄作为择师标准的句子
5、对主次不分、本末倒置的成年人进行嘲讽的句子
6、揭示士大夫不能从师学习的心理原因的句子
7、引用孔子名言作为论据的句子
8、诠释新型师生关系的句子
9、说明教学相长的原因的句子
10、对士大夫智力低下进行嘲弄的句子
11、揭示“众人”智力水平和从师态度的句子
12、解释“圣益圣”的原因的句子
13、对作用甚微的童子之师进行批判的句子
14、说明百工之人智力高于士大夫之族的原因的句子
15、从方面证明教师解惑作用的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理解性默写
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 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
”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 ”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 ,_________ 。
”
5、《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6、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正如《师说》中所说“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象一样,本末倒置,“_________ ,_________ ”。
7、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_________ ,_________ 。
”
8、《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 ,_________ 。
9、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_________ ”;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________”,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是故
“________ ,_________ ”。
10、“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_________ ,_________ ?”一致。
参考答案: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7、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8、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9、犹且从师而问焉而耻学于师圣益圣,愚益愚
10、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劝学》理解性默写
1、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
“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劝学》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在文中对应的语句是:。
2、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
是:,;,。
3、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4、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5、《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
6、《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最后由此得出结论:,。
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
8、《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
是:,。
9、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10、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
,,,,。
《劝学》理解性默写答案
1、学不可以已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4、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6、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7、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9、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0、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