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学前心理学名词解释题
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历年真题名词解释
2013.721.个性化教育:是指承认儿童的能力差异,从而按照不同的能力制订不同的教育目标,充分地发展每一个儿童的可能性和每一个儿童的能力的教育活动过程22.智力技能:也称认知技能或心智技能,是指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
23.亲子互动风格:亲子互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24.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2013.421.学习关键期:儿童行为学习的关键期同动物一样,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将会很少甚至没有22.平行游戏法:是指教师接近儿童,并且用相同的游戏材料玩同样的游戏,但教师不予儿童相互交往,不参与儿童游戏。
23.教育活动设计:是指在教育活动开始之前对教育过程中的一切预先加以筹划,从而安排教育情境,以期达成教育目标的系统性设计。
24.亲子互动:就是父母与子女在心理和行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2012.71.自我效能感:就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行为活动能否导致特定结果的预期,而不是为行为将产生的结果的直接预期。
简而言之,就是个体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完成某一成就行为进行预期主观判断时所产生的体验。
2.概念形成:是指学习者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具体例证中,通过归纳的方法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初级概念的过程。
3.亲子互动:就是父母与子女在心理和行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4.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2012.41.合作游戏法:当儿童专注于游戏时,教师以合作的身份加入游戏过程,但仍然由儿童掌握游戏的进程。
2.学习关键期:儿童行为学习的关键期同动物一样,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将会很少甚至没有3.移情:是指对另一个人在某一特殊情景中情绪体验的理解和分享。
学前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究幼儿教育,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习与教育的心理现象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
3. 观察法:是指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连续地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的研究方法。
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需要,有计划的对事实的考察、现状的了解、材料的搜集来认识教育问题或探讨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认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际测定来收集有关的数据资料并加以分析,来解释教育活动的效果,探索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中通过实践和训练而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心理变化过程。
狭义的学习主要指人的学习,它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一语言为中介,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积极主动地掌握个体和社会经验的过程。
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掌握书本上的间接经验为主的,未参与未来生活实践做准备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认知活动。
指获得任意的、认为的和字面的联系的过程。
代表的新知识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程度。
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最容易学习和获得某种心理与行为反应并且一旦错过就难以弥补的特定阶段。
13. 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或行为比较容易,心理某方年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类学习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解释和说明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指导人类学习,特别是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心理学原理或学说。
桑代克根据动物学习实验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认为机体处在问题情况中会发出许多反应,由于满意的结果,最终学会正确反应。
学前心理学考试名词解释集
《学前心理学》重要概念·术语解释1、实验室实验法:在特殊装备的实验室内,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心理研究的一种方法。
2、教育心理实验法:是把学前儿童心理的研究和教育过程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
它是自然实验法的一种重要形式。
3、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前(0~6岁)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4、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5、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6、关键期:儿童成长过程中,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或发展某种能力的时期,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觉方面。
7、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8、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9、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
10、儿童年龄特征:是儿童所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特征。
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1、转折期: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12、危机期: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各种表现,所以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
13、选择性注意:指儿童偏向于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多,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的现象。
14、无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意志的努力、自然而然产生的注意。
是不自主的、被动的注意。
15、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在集中于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
它是注意的一种重要品质,使幼儿游戏、学习活动等获得良好效果的基本保证。
16、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能动的积极的状态。
17、注意的范围:又叫注意的广度,指人在比较短的时间片断中所能清楚地知觉到的事物的数量。
学前教育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一。
.名词解释:1,班级授课制(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得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2。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3.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认为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他们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4。
依法治校:是指学校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文件规定为依据,完善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和纪律,使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5.变量:所谓变量是指在量上或质上可以有变异的因素或特征。
6。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下,直接观察被试的行为和行为特征,并予以记录,以便提供可用作分析的素材的一种方法.研究者对观察情境不加任何控制条件,不影响被观察者的行为。
7.学校教育制度: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8、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9、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10、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
11、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做罗森塔尔效应,或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12。
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13、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一般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14、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024年4月 学前教育心理学 00882 自考真题
2024年4月学前教育心理学自考真题课程代码:00882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指向学习与教育过程中人的A.心理现象B.学习行为C.教育行为D.实践活动2.学前教育心理研究中常用的调查方法主要有问卷法、活动产品分析法和A.访谈法B.自编测验C.现场实验D.科学观察3.幼儿园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社会活动是A.师幼互动B.幼幼互动C.师师互动D.教学互动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译作结构主义学习理论,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A.达尔文B.皮亚杰C.维果茨基D.布鲁纳5.个体对自身的信息加工过程的内部调节与控制能力,加涅称之为A.加工系统B.预期系统C.认知策略D.复核策略6.幼儿教师职业承诺包括规范承诺、继续承诺和A.人际承诺B.组织承诺C.专业承诺D.感情承诺7.婴儿学习的最早方式表现为习惯化与A.模仿B.观察C.社会化D.条件反射的形成8.从发展过程考察儿童学习,把幼儿学习划分为三种方式:自然学习、非正式学习和A.正式学习B.社会学习C.观察学习D.结构化学习9.尚未被言语或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是“尚未言明的”或“难以言传的”知识,指的是A.陈述性知识B.程序性知识D.隐性知识10.两个或多个命题常因有某个共同的成分而相互联系在一起,从而构成了A.概念网络B.命题网络C.表象系统D.图式系统11.智力活动是靠内部言语及词的作用进行的,是以词的形式在“心里”完成的动作,这体现出智力技能的A.形式性B.观念性C.简缩性D.表面性12.感觉与统合障碍称为A.感觉统合下降B.感觉统合误差C.感觉统合失调D.感觉统合失误13.幼儿道德教育的核心和基础是A.道德认知教育B.道德情感教育C.道德行为教育D.道德意志教育14.人们在产生道德行为的过程中,能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为完成一定道德行为而做出的克服困难的努力,以实现预定目的的能力是指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15.家庭是幼儿社会化的最初执行者,其中直接影响个体社会化发展方向的是A.教养方式B.家庭结构C.家庭氛围D.家庭榜样16.幼儿创造性自我表现的高峰期通常发生在A.2~4岁B.3~5岁C.4~6岁D.5~7岁17.哥白尼“日心说”推翻传统“地心说”显示的是A.杰出性创造B.首创性创造C.发明性创造D.技术性创造18.首次提出“发展适宜性教育”这一概念的组织是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B.美国幼儿教育协会C.儿童权利基金会D.世界学前教育年会19.现代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从“教练”转变为学习的B.“专家”C.“向导”D.“管理者”20.幼儿伙伴交往的基本途径是A.游戏B.生活C.社区D.教学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广东2022年4月自考00384学前心理学真题及答案
202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学前心理学试题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不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的是()A.客观性原则B.活动性原则C.适宜性原则D.发展性原则2.儿童心理发展某种特征的形成,或儿童某种能力的发展,在某一个时期容易出现,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产生。
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的时期,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A.转折期B.危险期C.关键期D.敏感期3.注意在集中于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是注意的()A.范围B.稳定性C.分配D.选择性4.符号表象记忆产生于()A.0~1岁B.0~1.5岁C.0~2岁D.1岁以后5.3~6岁儿童记忆主要以()为主。
A.无意记忆B.有意记忆C.短时记忆D.长时记忆6.下列不是幼儿想像夸张的原因是()A.认知水平的限制B.情绪对想像的影响C.想像对情绪的影响D.想像表现能力的局限7.想像的特点包括()①形象性②独特性③新颖性④创造性A.①④B.②④C.①③D.③④8.幼儿的想像一端接近________,另一端接近________。
()A.记忆;创造性思维的阶段B.创造性思维的阶段;记忆C.表象;创造性思维的阶段D.创造性思维的阶段;表象9.儿童概括的发生发展可以分为3个递进的阶段,分别是(A)A.直观的概括→动作的概括→语词的概括B.动作的概括→直观的概括→语词的概括C.直观的概括→语词的概括→动作的概括D.语词的概括→直观的概括→动作的概括10.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不包括()A.经验性B.拟人性C.全面性D.近视性11.儿童动作有意性的发展出现了较大质变,可以说是意志行动的萌芽的年龄是()A.8个月左右B.1岁左右C.1岁半到2岁D.2岁以后12.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划分能力,其中一类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下列属于一般能力的是()A.注意力B.数学能力C.模仿能力D.创造能力13.班都拉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题库附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具体形象思维: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
2.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婴幼儿以依恋行为(如微笑、啼哭、吸吮、喊叫、抓握、偎依和跟随等)表达对依恋对象的依恋关系。
3.观察学习:就是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称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
4.性别稳定性:是指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其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
5.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至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解释概念或术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6.记忆的恢复现象P142指学习某种材料后,像个一段时间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17.直接判断P205、主要是感知形式的判断,不需要复杂的思维加工18.转导推理P208是一些从特殊事例到另一些特殊事例的推理,这种推理还不是逻辑推理,而是属于以前概念的推理19.出声的自言自语P250是内部言语发展的初级形态,是在外部言语基础上,产生内部言语的过度形态20.自我意识P327是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存在以及自己对周围的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4分)1.个体心理是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2.颜色视觉方面的一个重要缺陷是——色盲。
3.婴儿三种不同的典型气质类型是——容易抚育型、——抚育困难型、——启动缓慢型。
4.观察他人的过程有——注意、——保持、——运动复现、——动机等4个组成部分。
5.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设计的视崖装置是——知觉研究中的一个经典实验装置。
6.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再——前后,然后是——左右7.儿童在音乐世界中扮演着——感知者、——表现者和——欣赏者的角色。
8.婴儿的情绪和情感表现为易——变换、易——冲动、易——感染、易——暴露的特点。
《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之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之名词解释1.家庭互动:是指家庭中各成员之间行为和行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2.平行游戏法:是指教师接近儿童,并且用相同的游戏材料玩同样的游戏,但教师不予儿童相互交往,不参与儿童游戏。
3.学习(广义的理解):学习是任何动物在生活中通过实践和训练而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心理变化过程。
4.亲子互动:就是伏努与子女在心理和行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5.互动:也称相互作用,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交互作用或行为的仙湖影响。
是以个人的行为引起另一个人的行为或改变其价值观的任何过程。
6.师幼互动: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
7.应激:是指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适应能力的一种需求。
8.心理素质:一个稳定的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
9.绝对评价:是以幼儿在教育活动中所表现的现状与既定的教育活动目标所作的比较。
10.个人内评价:是比较同一个体在同一教育活动中会不同教育活动间的成绩或能力差异的评价。
11.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境:是教师或教师与幼儿共同根据教育活动目标和内容所设置的教育活动场景。
12.幼儿园教育评价:是把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产生(或将要产生)的行为和人格的变化(或变化的可能),对照一定的价值标准进行判断的过程。
13.指导:一种是指令性的,即“指示教导”之意;一种是指向性的,即“指点引导”之意。
14.非指导性教学策略:教师主要对幼儿实施移情、无条件积极关注和真诚,这样就能指导幼儿认识自我15.系统的教师指导:是一种步步推进的指导方法,它从遇到问题始,到解决问题止,整个发现过程都予以必要的指导。
16.教学事件:学习的内部过程与之相对应并对学习过程起促进作用的外部条件。
17.个性化教育:是指承认儿童的能力差异,从而按照不同的能力制订不同的教育目标,充分地发展每一个儿童的可能性和每一个儿童的能力的教育活动过程。
18.合作游戏法:当儿童专注于游戏时,教师以合作的身份加入游戏过程,但仍然由儿童掌握游戏的进程。
2022年自考专业(学前教育)学前心理学考试真题及答案
2022年自考专业(学前教育)学前心理学考试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题1、学前儿童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并通过活动表现出来的。
因此,讨论学前儿童的心理进展应遵循的原则是A.客观性原则B.进展性原则C.活动性原则D.主动性原则2、讨论者通过学前儿童的家长、老师或其他熟识儿童生活的成人,去了解儿童的心理表现的讨论方法是A.调查访问法B.测验法C.试验法D.观看法3、百年前和几十年前儿童心理学讨论所揭示的儿童心理进展年龄特征的基本点,至今仍旧适用于当代儿童,体现了儿童心理进展年龄特征的A.可变性B.稳定性C.不变性D.进展性4、依据现行儿童心理进展阶段的划分,1~3岁是A.婴儿期B.学前期C.学龄期D.先学前期5、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进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进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是儿童心理的A.最近进展区B.敏感期C.关键期D.转折期6、物体轻轻地触及新生儿的脚掌时,他本能地竖起大脚趾,伸开小趾。
这样,5个脚趾形成扇形。
这种反射称为A.抓握反射B.蜷缩反射C.巴宾斯基反射D.巴布金反射7、幼儿在教室里竖起小耳朵专心地听老师讲故事,两只小眼睛认真地盯着黑板上的挂图,聚精会神地思索着老师提出的问题。
这里的查看答案【二、名词解释】1儿童心理进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学问和形成某种力量或行为比较简单、儿童心理某个方面进展最为快速的时期。
2留意的范围,又叫留意的广度,是指人在比较短的时间片断中所能清晰地知觉到的事物的数量。
3工作记忆是指在短时记忆过程中,把新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学问阅历联系起来的记忆。
4抽象规律思维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的思维,是通过概括、推断和推理进行的。
5意志是指成人根据预定目的,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
【三、简答题】1记忆有意性的进展和记忆策略的形成有亲密联系,可以说,幼儿有了自觉完成记忆任务的意识以后,也就产生运用记忆策略的要求,并且在实践中渐渐形成运用记忆策略的力量。
学前儿童心理学练习题参考答案名词解释
《学前儿童心理学》练习题参考答案一一、名词解释1.消退抑制:由于条件刺激物不再受到无条件刺激物的强化,而使条件反射逐渐消退,称为消退抑制。
2.怯生:婴儿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出的害怕反应通常称为怯生。
3.绝对感受性:是指幼儿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是指幼儿分辨不同声音的最小差别的能力。
4.自变量:由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变化的变量,是能独立的变化并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条件、因素或条件的组合。
5.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指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
6.最近发展区: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
7.深度知觉:即立体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
8.儿语:母亲自发地根据婴儿对母亲话语的反应采取有效的声调,这就是儿语。
9.视敏度: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对象在体积、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俗称“视力”。
10.分离焦虑:是指婴儿与某个人产生了依恋以后,又要与所依恋的人分离,表现出的伤心、痛苦,并且强烈的拒绝分离。
11.镜像自我:从外界(客观、他人)得到的关于自己的印象为社会自我。
镜像自我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是他人关于自己外表、形象的印象;第二是他人对自己外表评判的印象;第三是某些自我感觉。
12.自我描述性言语:指的是婴儿用来描述自己行为的那些单词句,和包括由“我”、“我的”及自己的名字加上谓语成分所构成的句子。
:、简答题1.婴儿动作发展有何规律?(1)从整体动作到局部动作(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首尾规律)(3)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远近规律)(4)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大小规律)(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2.婴儿自我意识发展的指标是什么?(1)对特征的识别。
(2)对于模仿实验者演示的动作感到苦恼。
学前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究幼儿教育,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习与教育的心理现象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
3. 观察法:是指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连续地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的研究方法。
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需要,有计划的对事实的考察、现状的了解、材料的搜集来认识教育问题或探讨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认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际测定来收集有关的数据资料并加以分析,来解释教育活动的效果,探索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中通过实践和训练而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心理变化过程。
狭义的学习主要指人的学习,它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一语言为中介,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积极主动地掌握个体和社会经验的过程。
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掌握书本上的间接经验为主的,未参与未来生活实践做准备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认知活动。
的、认为的和字面的联系的过程。
代表的新知识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程度。
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最容易学习和获得某种心理与行为反应并且一旦错过就难以弥补的特定阶段。
13. 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或行为比较容易,心理某方年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类学习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解释和说明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指导人类学习,特别是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心理学原理或学说。
物学习实验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认为机体处在问题情况中会发出许多反应,由于满意的结果,最终学会正确反应。
学前心理学试卷及答案
学前心理学试卷及答案【篇一: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
2. 视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辨别具有一定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3.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中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4. 多重趋避冲突是指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
5. 亲社会行为通常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或倾向。
二、单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d )。
a.0-1岁b.0-3岁c.0-5岁d.0-6岁2.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颜色、声音、气味等个别属性的反映,是(d )。
a.想象b.记忆c.知觉d.感觉3. 视觉悬崖装置是用来测查婴儿的( c )。
a.形状知觉b.大小知觉c.深度知觉d.方位知觉4. 第一个创立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最早研究遗忘进程的心理学家是( d )。
a.陈鹤琴b.布鲁纳c.皮亚杰d.艾宾浩斯5.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大量的或经常发生的是( a )。
a.工具性攻击行为b.敌意性攻击行为 c.言语性攻击行为d.生理性攻击行为三、简答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0分)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2. 简述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1)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2)从想象的单纯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3)从想象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3. 简述幼儿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不断发展(2)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4)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4. 简述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基本特点。
(1)情绪情感的社会化(2)情绪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3)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化5. 简述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学前心理学名词解释
倾向于,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意天良理学规律的科学”。
之老阳三干创作育,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习与教育的心理现象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
3. 观察法:是指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连续地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资料的研究方法。
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需要,有计划的对事实的考察、现状的了解、资料的搜集来认识教育问题或探讨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认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丈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采取尺度化的丈量工具,依照规定的程序,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际测定来收集有关的数据资料并加以分析,来解释教育活动的效果,探索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上讲,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中通过实践和训练而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心理变更过程。
狭义的学习主要指人的学习,它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一语言为中介,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积极主动地掌握个体和社会经验的过程。
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掌握书本上的间接经验为主的,未介入未来生活实践做准备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认知活动。
获得任意的、认为的和字面的联系的过程。
以符号为代表的新知识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程度。
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最容易学习和获得某种心理与行为反应而且一旦错过就难以弥补的特定阶段。
13. 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或行为比较容易,心理某方年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是解释人类学习活动的实质和规律,解释和说明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指导人类学习,特别是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心理学原理或学说。
克根据动物学习实验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认为机体处在问题情况中会发出许多反应,由于满意的结果,最终学会正确反应。
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之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之名词解释1.家庭互动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
2.平行游戏法是指教师用相同的游戏材料和方法与儿童玩游戏,但不干预儿童之间的交往。
3.研究是任何动物在生活中通过实践和训练而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心理变化过程。
4.亲子互动是指父母与子女在心理和行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5.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交互作用或行为的相互影响。
6.师幼互动是指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
7.应激是指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适应能力的一种需求。
8.心理素质是一个稳定的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
9.绝对评价是以幼儿在教育活动中表现的现状与既定的教育活动目标作比较的评价。
10.个人内评价是比较同一个体在同一教育活动中的成绩或能力差异的评价。
11.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境是教师或教师与幼儿共同设置的教育活动场景。
12.幼儿园教育评价是对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产生(或将要产生)的行为和人格的变化(或变化的可能)进行判断的过程。
13.指导有指示教导和指点引导两种含义。
14.非指导性教学策略是教师通过移情、无条件积极关注和真诚来指导幼儿认识自我。
15.系统的教师指导是一种步步推进的指导方法,从遇到问题到解决问题全过程予以必要的指导。
16.教学事件是对研究过程起促进作用的外部条件。
17.个性化教育是根据不同儿童的能力制订不同的教育目标,充分发展每个儿童的潜力和能力的教育活动过程。
18.合作游戏法是教师以合作的身份加入游戏过程,但不干预儿童之间的交往。
19.自我导向是指一个人的行动总是他想做什么和要怎么做的结果。
20.内在动机是产生于个人或活动本身的参与动机或内驱力,其报偿产生于所从事的活动本身。
2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39.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XXX提出了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向学生提供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知觉、观察和理解内在联系或关系,调动学生研究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学前心理学名词解释
倾向于,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是研究幼儿教育,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习与教育的心理现象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
3. 观察法:是指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连续地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的研究方法。
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需要,有计划的对事实的考察、现状的了解、材料的搜集来认识教育问题或探讨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认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际测定来收集有关的数据资料并加以分析,来解释教育活动的效果,探索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上讲,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中通过实践和训练而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心理变化过程。
狭义的学习主要指人的学习,它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一语言为中介,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积极主动地掌握个体和社会经验的过程。
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掌握书本上的间接经验为主的,未参与未来生活实践做准备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认知活动。
指获得任意的、认为的和字面的联系的过程。
以符号为代表的新知识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程度。
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最容易学习和获得某种心理与行为反应并且一旦错过就难以弥补的特定阶段。
13. 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或行为比较容易,心理某方年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是解释人类学习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解释和说明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指导人类学习,特别是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心理学原理或学说。
桑代克根据动物学习实验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认为机体处在问题情况中会发出许多反应,由于满意的结果,最终学会正确反应。
自考学前心理学名词解释题
名词解释题目录1.1.心理1.2.学前儿童心理学1.3.观察法1.4.测验法1.5.作品分析法2.1.年龄特征2.2.儿童年龄特征2.3.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2.4.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2.5.儿童心理发展的危机期2.6.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2.7.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2.8.最近发展区2.9.手眼协调动作2.10.五指分工3.1.注意3.2.定向性注意3.3.选择性注意.3.4.无意注意3.5.有意注意3.6.注意的选择3.7.注意的范围3.8.注意的稳定性3.9.注意的分配4.1.感觉4.2.知觉4.3.视觉敏度4.4.颜色视觉4.5.弱视4.6.色盲4.7.触觉4.8.适应现象4.9.对比现象5.1.记忆5.2.幼年健忘5.3.记忆广度5.4.工作记忆5.5.表象5.6.延迟模仿5.7.机械记忆5.8.意义记忆5.9.保持5.10.艾宾浩斯遗忘曲线5.11.干扰说6.1.想象6.2.无意想象6.3.有意想象6.4.再造想象6.5.创造想象7.1.思维7.2.客体永久性7.3.类比推理7.4.“展开式”8.1.语言8.2.言语8.3.内部言语8.4.语音意识9.1.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论”9.2.情绪丰富化9.3.情绪深刻化9.4.道德感9.5.理智感9.6.美感10.1.从整体到局部规律10.2.首尾规律10.3.近远规律10.4.大小规律10.5.无有规律10.6.坚持性10.7.意志行动10.8.外部障碍10.9.内部障碍11.1.个性11.2.自我意识11.3.需要11.4.动机11.5.兴趣11.6.气质11.7.性格11.8.能力11.9.智力分化论11.l0.智力复合论11.11.智力内容变化论12.1.社会性发展12.2.亲子关系12.3.性别角色12.4.性别行为12.5.男女双性化12.6.亲社会行为12.7.攻击性行为12.8.社会性12.9.挫折13.1.生理成熟13.2.早期隔离(剥夺)实验13.3.遗传决定论13.4.环境决定论13.5.二因素论13.6.相互作用论名词解释题答案1.1.心理: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考学前心理学名词解释题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名词解释题目录.心理.学前儿童心理学.观察法.测验法.作品分析法.年龄特征.儿童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危机期.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最近发展区.手眼协调动作.五指分工.注意.定向性注意.选择性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注意的选择.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感觉.知觉.视觉敏度.颜色视觉.弱视.色盲.触觉.适应现象.对比现象.记忆.幼年健忘.记忆广度.工作记忆.表象.延迟模仿.机械记忆.意义记忆.保持.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干扰说.想象.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思维.客体永久性.类比推理.“展开式”.语言.言语.内部言语.语音意识.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论”.情绪丰富化.情绪深刻化.道德感.理智感.美感.从整体到局部规律.首尾规律.近远规律.大小规律.无有规律.坚持性.意志行动.外部障碍.内部障碍.个性.自我意识.需要.动机.兴趣.气质.性格.能力.智力分化论.智力复合论.智力内容变化论.社会性发展.亲子关系.性别角色.性别行为.男女双性化.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社会性.挫折.生理成熟.早期隔离(剥夺)实验.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二因素论.相互作用论名词解释题答案.心理: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体现在:(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
.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主要内容包括个体心理的发生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
运用观察法了解学前儿童,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测验法: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
测验主要用于查明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年龄心理发展的差异。
.作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
.年龄特征: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
.儿童年龄特征:儿童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和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也是顺序性和方向性的统一。
.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儿童心理发展的危机期: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各种表现,所以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形成某种能力、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的形成:(1)与生理发展的加速期有关;(2)与儿童心理发展本身的状态有关;(3)与儿童心理的整体发展有关。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的时期,称儿童心理发展关键时期。
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觉方面。
.最近发展区:儿童能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能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最近发展区大小是心理发展潜能的标志,也是可接受教育程度的标志,在儿童心理发展每一时刻都存在,同时又不断变化,因人而异。
.手眼协调动作:指眼睛的视线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手的运动和眼球的运动协调一致,即能抓住看到的东西。
.五指分工:大拇指和其他四指的动作逐渐分开,活动时采取对立方向,坐爬动作有利于它的发展。
.注意: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能动的状态,指向性和集中性是两个特点。
.定向性注意:由婴儿与生俱来的定向性反射发展而来,主要是由外物的特点引起的,又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式。
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占据的地位日益缩小,但不会消失。
.选择性注意:指儿童偏向于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多,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的现象。
.无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的努力、自然而然产生的注意,是不自主的、被动的注意。
.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必要时还需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有意识支配的、主动的注意。
.注意的选择:指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做出选择性的反映,使儿童在一定的时刻选择重要的或符合需要的对象,并做出清晰的反映,它的发展依赖于生理的成熟,与后天的学习、训练,个人的知识经验以及兴趣、情绪有关。
.注意的范围:又叫注意的广度,指人在比较短的时间性片断中所能清楚地知觉到的事物的数量。
它是注意的一种重要品质,有一定的生理制约性,还取决于对象的特点以及注意者本人的知识经验。
.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在集中于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它是注意的一种重要品质,是幼儿游戏、学习活动等获得良好效果的基本保证,幼儿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及幼儿自身的状态都有关系。
.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注意指向于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即在同一时间内,同时注意两个以上的事物或同时从事两种以上的活动。
基本条件是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几种活动中至少有一种是非常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程度。
.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于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
包括视、听、嗅、味、肤、动与平衡觉等。
.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
它反映刺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视觉敏度: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
.弱视:是视觉发育障碍的一种常见病,弱视者视力达不到正常水平,两眼不能同时注意一个目标,无立体感,不能判断自身的空间位置,分不清物体离自己的远近高低,定位不准确,不能完成精细动作。
.色盲:一般是先天遗传的,男性多,女性少,是颜色视觉异常的表现。
大体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红绿色弱4种。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
在学前儿童认识世界和人际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
.适应现象: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这种现象叫适应现象。
.对比现象: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的对比,分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
.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恢复三个环节,其中恢复又分为再认和再现两种形式。
.幼年健忘:指3岁前的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的现象,和幼小儿童大脑皮质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也和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细胞间的连接——突触的功能成熟水平有关。
.记忆广度:指单位时间内能够识记的材料的数量,人类短时记忆的广度一般为7±2个信息单位,其增长受生理发展水平的局限。
.工作记忆:指在短时记忆过程中,把新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的记忆。
在幼儿期随年龄的增长,工作记忆的能力越来越高。
.表象:指过去感知而当前没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在头脑中出现的形象。
据加工创造的程度,表象可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两种,还可分为具体表象和符号表象两种。
.延迟模仿:当刺激物出现后,不是立即模仿,而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突然出现模仿行动。
儿童的延迟模仿和表象发展有关。
.机械记忆:指对所记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不理解,应用简单的、机械重复的方式进行记忆,即平时所说的“死记硬背”。
.意义记忆:指根据所记材料的内容、意义及其逻辑关系的理解,运用一定的记忆策略进行的记忆,因此又称理解记忆或逻辑记忆。
.保持:是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即把感知过的事物,练习过的动作,体验过的情绪情感,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在头脑中的储存和巩固的过程,是识记和恢复的中间环节。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的揭示遗忘规律的图像表示方法,基本内容是:遗忘在学习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简单说就是: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干扰说:是揭示遗忘原因的一种理论学说,内容是:遗忘是因为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一旦排除干扰,记忆就能恢复,干扰因素很多,主要是学习材料、疲劳和紧张情绪等的干扰。
.想象: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性和新颖性是两大基本特征;主要处理图形信息,是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人们头脑中的表征,不是词或符号;形成的新形象,可以是未曾感知过的,还可以是现实中不存在甚至不可能有的形象,但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无意想象:是一种无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
它是在某种刺激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的过程,梦和幻觉都是特例。
.有意想象:是据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据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图解、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其新形象一般是以前已经存在的。
.创造想象:是根据自己的创见,独立地构造新形象的过程,具有首创性、独立性、新颖性等特点。
.思维: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基本特点就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客体永久性:即能够找到不在眼前的物体,确信在眼前消失了的东西仍然存在。
在这之前,物体在儿童眼前消失,他就不再找,似乎物体已经不存在。
是儿童处于智慧的萌芽阶段的标志。
.类比推理:是一种逻辑推理,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归纳推理,它是对事物或数量之间关系的发现和应用。
.“展开式”:指儿童的推理是一步步进行的,进行缓慢,主要通过外部语言和动作表现出来。
.语言:是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交流工具,是交流的双方共同使用的。
每个民族都有其共同的语言,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言语:个人使用语言的过程,包括理解别人运用的和自己运用语言的过程。
通过言语活动互相交往,交流思想。
儿童言语发展,首先表现在掌握语言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能够越来越完善地运用语言来和别人交往。
.内部言语:儿童身心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是外部言语的内化,是思维过程的依靠,对心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幼儿内部言语的产生也是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一个质变。
.语音意识:对语音的意识,指对语音的自觉态度,儿童语音意识的发生,使儿童把语言活动作为自觉的活动,能够有意地控制自己的发音活动,对于幼儿学习正确发音、普通话以至于外语,都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