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礼节》教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时:4学时
第一节礼仪的含义
一、礼
礼源于古代人类的祭祀活动。礼的繁体字为:禮,《辞海》对礼的解释为:①本谓敬神,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②为表敬意或表隆重而举行的仪式;③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由此可见,礼仪涵义非常丰富,可以理解为: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
3、平等原则
礼仪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任何人都有平等使用的权力。不能因身份、地位、收入、职业等的不同而礼仪的使用范围不同。在交际场合,任何人都应一视同仁平等地对待对方,都应按礼仪要求尊重对方,不能厚此薄彼,区别对待。
4、宽容原则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可能会因为文化层次、风俗习惯、职业、
“仪”的含义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指法度、准则。如:“置此为法,立此为仪……”(《墨子·天志》)。
2、指典范、表率。如:“上者,下之仪也”、礼仪小姐。
3、指容貌、风度。如:仪表、仪态。
4、指礼物。如:贺仪、谢仪。
礼仪是行礼的过程和仪式,是指在日常交往中人们所认同和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人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行为规范,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有着各自不同的行为规范,所以礼仪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2、古代礼仪的形成时期——尧舜时期制定的礼仪经过夏、商、周这三个时代1000余年的总结、推广而日趋完善。周朝前期历经文王、武王、成王三个君主,重新“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政,而民和睦,颂声兴”。周公还在朝延设置礼官,专门掌管天下礼仪,使礼仪臻于完备。在这个时期,礼仪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奴隶主开始将原始的宗教礼仪发展为符合奴隶社会政治需要的“礼制”,并将礼仪制度化,形成了典章制度和刑典法律。特别是《周礼》、
四、礼貌
礼貌是指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言谈举止。礼貌的具体要求是:热情友好,尊重他人;待人接物落落大方、不卑不亢;办事慎重而不推诿;行为举止有教养,符合职业素质要求等。
第二节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一、礼仪的起源
二、礼仪的发展
(一)古代礼仪发展的四个时期
1、古代礼仪的孕育时期——尧舜时期。古代尧舜时期,已经有了成文的礼仪制度,即“五礼”: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事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3、古代礼仪的变革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礼仪也产生了分化。礼仪制度国礼,民众交往的礼俗逐渐成为家礼。《管子.牧民》中有“大礼”和“小礼”之说,注释为“礼这大者在国家典章制度,其小者在平民日用居处行为之间。”以孔子、孟子为赌注儒家学者系统地阐述了起源、本质和功能,第一次在理论上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社会等级秩序划分及其意义。
二、礼仪
礼仪与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礼”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表示敬意的通称。如:敬礼、礼貌。
2、为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而举行的仪式。如:婚礼、葬礼、典礼。
3、泛指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如:“齐之以礼”(《论语·为政》),朱熹注曰:“礼,谓制度品节也”。
4、指礼物。如:送礼、礼品。
(二)中国现代礼仪与古代礼仪的差异
中国现代古代礼仪的继承和发展,是吸收了中国古代礼仪的精华,融入了时代精神兼收并蓄了不同的文化而形成的,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中国现代古代礼仪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特征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古代礼仪的发展,基本上与中国文明的进程同步,它规定秩序,制定仪式,曾是中国礼治的基础,并被视为社会法制的必要补充,对于促进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现代礼仪是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符合国际惯例,具有时代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礼仪规范。与古代礼仪的繁文缛节相比,现代礼仪的礼节仪式更趋于简单化而易于保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多地体现了相互尊重,而不必再恪守等级森严的封建礼教。
第三节礼仪的原则与特征
一、礼仪的原则
在学习和运用礼仪的过程中,应掌握一些具有普遍性、共同性、指导性的礼仪规律,这些礼仪规律也称之为礼仪的原则。
礼仪概述
教学目标:掌握礼仪的基本概念,
了解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把握礼仪的原则和特征,
认识礼仪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内容:
■礼仪的含义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礼仪的原则与特征
■礼仪的功能与作用
教学重点:礼仪百度文库旅游服务中的功能、作用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对礼仪的基本原则、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4、古代礼仪的强化时期——秦汉到清末,纵观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礼仪,自秦汉以后的历代统治都都推崇儒家的“社治”。汉武帝时期,“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确定之后,礼仪作为社会道德、行为标准、精神支柱,其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统治者根据自己的统治需要,在演习周礼的基础上,不断对礼制加以修改、补充、完善。“导之以德,齐之以礼”,让人们以“礼”为准绳,不得逾越。这种“以礼治国”的做法,对于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统治者还在朝廷设置掌管天下礼仪的官僚机构,如汉代的大鸿胪、尚书礼曹,魏晋时的祠部(北魏又称仪曹),隋唐以后的礼部尚书(清末改为典礼院)等。
礼仪的原则归纳起来有如下六个方面:
1、尊敬原则
礼仪源起敬神,后发展演变为尊重他人,由此说明尊敬是礼仪的核心宗旨。在人际交往中尊敬他人是自身良好品质和素养的体现,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不尊敬他人则是失礼的表现,同时也会失去他人的尊重。掌握了尊敬原则,就等于掌握了礼仪的灵魂。
2、遵守原则
礼仪是约定俗成的,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这种社会规范是为维护社会稳定而形成和存在的,它实际上反映了人们的共同利益和要求。社会成员都应自觉自愿地遵守执行,用礼仪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只有共同遵守礼仪规范,社会才更有秩序,社会才更加文明。
英语“礼仪”一词是由法语“egiguette”演变而来的,原意为法庭上用的一种通行证。这种通行证上面记载着人们进入法庭应遵守的注意事项,后来被引用到其他公共场合,成为大家都愿意共同遵守的礼仪。
三、礼节
礼节是待人接物的具体礼仪要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互致问候、表达祝愿、相互帮助以及相互交流表示尊重的惯用形式。
第一节礼仪的含义
一、礼
礼源于古代人类的祭祀活动。礼的繁体字为:禮,《辞海》对礼的解释为:①本谓敬神,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②为表敬意或表隆重而举行的仪式;③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由此可见,礼仪涵义非常丰富,可以理解为: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
3、平等原则
礼仪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任何人都有平等使用的权力。不能因身份、地位、收入、职业等的不同而礼仪的使用范围不同。在交际场合,任何人都应一视同仁平等地对待对方,都应按礼仪要求尊重对方,不能厚此薄彼,区别对待。
4、宽容原则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可能会因为文化层次、风俗习惯、职业、
“仪”的含义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指法度、准则。如:“置此为法,立此为仪……”(《墨子·天志》)。
2、指典范、表率。如:“上者,下之仪也”、礼仪小姐。
3、指容貌、风度。如:仪表、仪态。
4、指礼物。如:贺仪、谢仪。
礼仪是行礼的过程和仪式,是指在日常交往中人们所认同和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人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行为规范,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有着各自不同的行为规范,所以礼仪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2、古代礼仪的形成时期——尧舜时期制定的礼仪经过夏、商、周这三个时代1000余年的总结、推广而日趋完善。周朝前期历经文王、武王、成王三个君主,重新“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政,而民和睦,颂声兴”。周公还在朝延设置礼官,专门掌管天下礼仪,使礼仪臻于完备。在这个时期,礼仪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奴隶主开始将原始的宗教礼仪发展为符合奴隶社会政治需要的“礼制”,并将礼仪制度化,形成了典章制度和刑典法律。特别是《周礼》、
四、礼貌
礼貌是指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言谈举止。礼貌的具体要求是:热情友好,尊重他人;待人接物落落大方、不卑不亢;办事慎重而不推诿;行为举止有教养,符合职业素质要求等。
第二节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一、礼仪的起源
二、礼仪的发展
(一)古代礼仪发展的四个时期
1、古代礼仪的孕育时期——尧舜时期。古代尧舜时期,已经有了成文的礼仪制度,即“五礼”: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事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3、古代礼仪的变革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礼仪也产生了分化。礼仪制度国礼,民众交往的礼俗逐渐成为家礼。《管子.牧民》中有“大礼”和“小礼”之说,注释为“礼这大者在国家典章制度,其小者在平民日用居处行为之间。”以孔子、孟子为赌注儒家学者系统地阐述了起源、本质和功能,第一次在理论上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社会等级秩序划分及其意义。
二、礼仪
礼仪与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礼”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表示敬意的通称。如:敬礼、礼貌。
2、为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而举行的仪式。如:婚礼、葬礼、典礼。
3、泛指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如:“齐之以礼”(《论语·为政》),朱熹注曰:“礼,谓制度品节也”。
4、指礼物。如:送礼、礼品。
(二)中国现代礼仪与古代礼仪的差异
中国现代古代礼仪的继承和发展,是吸收了中国古代礼仪的精华,融入了时代精神兼收并蓄了不同的文化而形成的,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中国现代古代礼仪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特征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古代礼仪的发展,基本上与中国文明的进程同步,它规定秩序,制定仪式,曾是中国礼治的基础,并被视为社会法制的必要补充,对于促进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现代礼仪是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符合国际惯例,具有时代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礼仪规范。与古代礼仪的繁文缛节相比,现代礼仪的礼节仪式更趋于简单化而易于保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多地体现了相互尊重,而不必再恪守等级森严的封建礼教。
第三节礼仪的原则与特征
一、礼仪的原则
在学习和运用礼仪的过程中,应掌握一些具有普遍性、共同性、指导性的礼仪规律,这些礼仪规律也称之为礼仪的原则。
礼仪概述
教学目标:掌握礼仪的基本概念,
了解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把握礼仪的原则和特征,
认识礼仪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内容:
■礼仪的含义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礼仪的原则与特征
■礼仪的功能与作用
教学重点:礼仪百度文库旅游服务中的功能、作用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对礼仪的基本原则、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4、古代礼仪的强化时期——秦汉到清末,纵观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礼仪,自秦汉以后的历代统治都都推崇儒家的“社治”。汉武帝时期,“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确定之后,礼仪作为社会道德、行为标准、精神支柱,其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统治者根据自己的统治需要,在演习周礼的基础上,不断对礼制加以修改、补充、完善。“导之以德,齐之以礼”,让人们以“礼”为准绳,不得逾越。这种“以礼治国”的做法,对于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统治者还在朝廷设置掌管天下礼仪的官僚机构,如汉代的大鸿胪、尚书礼曹,魏晋时的祠部(北魏又称仪曹),隋唐以后的礼部尚书(清末改为典礼院)等。
礼仪的原则归纳起来有如下六个方面:
1、尊敬原则
礼仪源起敬神,后发展演变为尊重他人,由此说明尊敬是礼仪的核心宗旨。在人际交往中尊敬他人是自身良好品质和素养的体现,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不尊敬他人则是失礼的表现,同时也会失去他人的尊重。掌握了尊敬原则,就等于掌握了礼仪的灵魂。
2、遵守原则
礼仪是约定俗成的,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这种社会规范是为维护社会稳定而形成和存在的,它实际上反映了人们的共同利益和要求。社会成员都应自觉自愿地遵守执行,用礼仪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只有共同遵守礼仪规范,社会才更有秩序,社会才更加文明。
英语“礼仪”一词是由法语“egiguette”演变而来的,原意为法庭上用的一种通行证。这种通行证上面记载着人们进入法庭应遵守的注意事项,后来被引用到其他公共场合,成为大家都愿意共同遵守的礼仪。
三、礼节
礼节是待人接物的具体礼仪要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互致问候、表达祝愿、相互帮助以及相互交流表示尊重的惯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