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酶的作用机制和酶的调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章酶的作用机制和酶的调节
教学目的:掌握酶的活性部位结构与功能、酶活性的别构调节、酶原激活,了解酶高效性原因
教学重点:酶活性部位的结构与功能及酶的活性的别构调节
教学难点:酶活性的别构调节
教学方法:多媒体
教学内容:
一、酶的活性部位及确定方法
(一)酶活性部位概念及特点
1、酶的活性中心(活性部位):指酶分子中的表面有一个必需基团比较集中、并构成一定空间结构的微小区域。酶活性中心的基团,按其功能可分为结合基团和催化基团。
活性中心的基团都是维持酶活性的必需基团,
2、酶活性部位的共同点:
(1)酶活性部位仅占酶体积的很小一部分,通常只占整个酶分子体积的1~2%,酶分子是大分子物质,由很多氨基酸构成,而活性部位仅由几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催化部位一般由2~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结合部位氨基酸残基数目,不同的酶有所不同。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
(2)酶的活性部位具有三维结构,构成酶活性中心的基团,可位于同一条肽链上,也可位于不同的肽链上,在一级结构上可能相距甚远,但在空间结构上位置必须相互靠近;酶的空间结构受物理或化学因素影响时,酶的活性部位可能会遭破坏,酶会失活。(3)活性中心的结合基团与底物专一性结合,这需要活性部位的基团精确排列。活性部位具有一定的柔韧性,活性部位的结构并不是与底物的结构正好互补。
在酶与底物结合过程中,酶活性中心的构象在底物的诱导下可发生形变,然后嵌合互补形成中间产物,而底物在酶活性中心的诱导下也可发生形变,变的易与酶结合,有时是两者的构象同时发生变化后才互补契合(诱导契合学说)。
(4)酶活性部位位于酶分子表面的一个裂缝内,底物分子或底物分子的一部分结合到裂缝中,裂缝内的非极性基团较多,形成一个疏水环境,提高与底物的结合能力,也有极性的氨基酸残基,以便与底物结合并催化底物发生反应。
(5)底物通过较弱的次级键与酶结合。
组成酶活性中心的氨基酸残基,常见的有:组氨酸、赖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半胱氨酸和酪氨酸
3、研究酶活性部位的方法
(1)共价修饰
(2)亲和标记法
(3)切除法
(4)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法
二、酶促反应机制
(一)基元催化的分子机制:酶的催化作用包括若干基元催化。
1、酸碱催化
2、共价催化
3、金属离子催化
(二)酶具有高催化能力的原因
1、底物与酶的邻近效应与定向效应
2 、底物分子中的敏感键发生“张力”与“形变”
3、电荷极化和多元催化
4、酶活性部位微环境的影响
二、酶活性的别构调节
(一)酶的别构效应
别构调节酶又叫配体调节酶或变构酶,别构酶的活性部位与调节部位。
别构剂(或效应物),凡能使酶分子发生别构效应的物质叫别构物或效应物;因别构效应导致酶活性增加的物质叫正效应物或别构激活剂,因别构效应导致酶活性降低的物质叫负效应物或别构抑制剂。别构物可以是代谢的中间产物或终产物或底物或其它物质。如果别构物是底物,这种别构调节叫同促别构效应;这种酶分子上有两个以上底物结合部位,当一个底物与酶的一个亚基结合后,可以改变另一底物分子与酶的另一亚基结合,如果一个亚基的活性部位与底物结合后,增加了其余亚基上空活性部位与另一底物结合,这种调节叫正同促效应(或正协同同促作用),这种酶叫正同促别构酶(或正协同同促酶),如果降低了其余亚基上空活性部位与另一底物结合,叫负同促效应(负协同同促作用),这种酶叫负同促效应酶(或负协同同促酶)。如果别构物不是底物,这种调节属于异促别构效应。这种酶的活性部位可与底物结合,调节部位与效应物结合,这种酶叫异促效应酶。如天冬氨酸转氨甲酰酶的底物——天冬氨酸,效应物是CTP和ATP,即效应物不是底物。
很多别构酶既具有同促效应又具有异促效应。既受底物分子的调节,也受底物分子以外的其它代谢分子调节。
(二) 别构酶的特点
1、已知的别构酶都是寡聚酶
2、别构酶的动力学,是“S”形曲线,“S”曲线的特点:在某一底物浓度范围内,只要[S]有较小的改变就能引起酶促反应速度较大的改变。
对于负协同酶,v对[S]作图,类似于米氏双曲线,但又不完全相同,我们叫“表观双曲线”,
3、对于异促别构酶,调节物对别构酶的底物饱和曲线影响比较复杂,可将异促效应酶和异促效应物分为K系统和V系统寻找共性
K系统的效应物叫K型效应物,凡是改变底物的K0.5而不改变反应的Vmax的效应物叫K型效应物;异促激活剂的K0.5变小,异促抑制剂的K0.5变大。
V系统的V型型效应物,凡是改变Vmax而不改变K0.5的效应物为V型效应物,异促激活剂的Vmax变大,异促抑制剂的Vmax变小。
目前常用齐变模型和序变模型解释别构酶的调节机制。
1、齐变模型(协同模型、对称模型或WMC模型):
2、序变模型(或渐变模型或KNF模型)
三、别构酶举例——天冬氨酸转氨甲酰酶(ATCase)
1、ATCase的结构
2、催化特点:
四、酶的共价修饰调节
(一)酶的可逆共价修饰调节(化学修饰调节)
1、概念:通过其它酶对酶分子中的某些基团进行化学修饰,使酶处于活性和无活性的互变状态,达到调节酶活性的目的。
2、特点:
(1)被修饰的酶有活化型和非活化型两种,在特定酶催化下可互变。
(2)在特定酶催化下,被修饰酶可逆地与某一化学基团结合,改变酶分子构象,影响
酶活性,不涉及共价键变化
(3)磷酸化的化学修饰要消耗能量,一个亚基进行磷酸化要消耗一个ATP。
(4)化学修饰具有放大作用。
(5)共价修饰常见的几种形式
•磷酸化与脱磷酸化
•甲基化与脱甲基化
•腺苷化与脱腺苷化
•-SH与-S-S-的互变
(二)酶原的激活——不可逆共价调节
无活性的酶是有活性酶的前体称为酶原。酶原转变成有活性的酶的过程称为酶原的激活。这个过程实质上是酶活性中心的形成和暴露的过程。
1、胰凝乳蛋白酶的活化
胰凝乳蛋白酶在胰脏中合成,以酶原的形式分泌到十二指肠中,在这里被激活。
该酶原是含245个氨基酸残基的一条肽链组成,由5个二硫键维系立体结构。
当此酶原受到胰蛋白酶作用后,在Arg15与Ile16间的肽键切断,产生具有很高催化活性的π-胰凝乳蛋白酶,但不稳定。此π-胰凝乳蛋白酶再作用于其它π-胰凝乳蛋白酶,使其失去2个二肽(Ser14-Arg15和Thr147-Asn148),形成稳定的α-胰凝乳蛋白酶,α-胰凝乳蛋白酶由3条肽链(A、B、C)组成,在A与B、B与C肽链之间有二硫键相连。α-胰凝乳蛋白酶只有π-胰凝乳蛋白酶活性的40%,但它能稳定存在。
2、胃蛋白酶的激活
胃蛋白酶原是胃壁细胞分泌的,在胃腔中被激活。
胃蛋白酶原由39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胃蛋白酶原的激活过程是:在胃酸(HCI)或本身作用下,从N-末端水解下44个氨基酸残基——碱性的前体多肽片段,变成高度酸性的有活性的胃蛋白酶。
在pH高(中性)时,切下的碱性前体多肽片段中的6个Lys和Arg的侧链与胃蛋白酶的Glu和Asp侧链的羧基形成盐键,这时胃蛋白酶原无活性,在pH1~2时,羧基质子化,碱性前体多肽片段不能与胃蛋白酶Glu和Asp的羧基结合,而从胃蛋白酶上解离下来,酶原构象变化,形成和暴露出酶的活性中心,将前体水解,酶原表现出活性的酶。
3、胰蛋白酶原的激活
胰蛋白酶原是在胰脏中合成的,在肠腔中在有Ca2+的环境中由肠激酶或胰蛋白酶激活。
胰蛋白酶的激活过程是:肠激酶或胰蛋白酶在Lys6-Ile7切断肽键,即从N-末端切下一个6肽,导致酶的构象发生变化,使组氨酸、丝氨酸的氨基酸的残基互相靠近,构成活性中心。完成酶原激活。
胰蛋白酶在胰脏分泌蛋白酶原激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五、同工酶(isoenzyme)
1、概念:能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在蛋白质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和免疫性能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的一组酶。
如:乳酸脱H酶是由四个亚基组成的寡聚酶,亚基分为两种,H型(心肌型)、M型(骨骼肌型),后来在鼠、兔和动物睾丸及精子中发现了乳酸脱H酶的另一种同工酶,即LDH—X,也是四聚体,构成LDH-X的亚基称为C亚基。
2、生物学功能
本章作业:P195第1、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