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的核心环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的核心环节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它不仅决定课堂教学内容,而且提供了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和方法。小学数学教材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实现小学数学教育目标的重要工具,是这门学科进行教与学的主要材料,主要依据。熟练的掌握教材的内容,熟悉小学各年级教材的体系,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

教师备课,要读透教材,在正确领会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课堂教学。因此,读透教材是备课的核心环节。

一、理清脉络,用好教材

(一)整体研读,抓住联系

从整体上掌握教材,做到正确理解每一册、每一单元、每一节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把握住知识的贯通和延伸。如学习人教版五年级的观察物体这一课时,学生上课前就大声嚷嚷,幼儿园,和二年级就学过了,还学。没错是学了,但不同的年级学的深度不一样,探究的广度不一样,五年级的孩子不仅要知道观察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所看到的物体的面不同,有时也相同,还要让孩子知道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时从一个位置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教师还要组织孩子更加深入的探究,是不是从一个位置观察所有物体都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呢?注重培养孩子通过看到的面,去推理,想象看不到的面有几个,通过观察物体上面的形状想到物体下面的形状。通过左面想到右面。通过前想到后。通过训练孩子观察一个物体的能力,提升到观察一组物体的能力。同时这一教学

又为学习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埋下伏笔。这就是要求老师要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在每一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孩子没有意识到,但作为教师应把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二)课时分析,突出重点

从数学发展史来看,人类对数学的认识,存在着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些质变,在教材中就是重点。所以数学知识中的飞跃,学生认识的转折,就是教材的重点。在分析教材时,必须明确教材重点,教学时必须突出重点,以保证学生正确理解。就如我在教学《观察物体》第一课时,书中有一道看图连线题。给3个长方形,和一个普通长方体。问这3个长方形分别是长方体的正面,左面,前面哪个位置观察到的。大多学生都会连。但有部分学生连错。我很纳闷,于是,我把教材中的情境图又看了一遍,我获取到一个信息。我不能把这道题简单的就让孩子连一连就过去,而应该在他们做此题之前加上这么一句话“要想只看到第1个长方形,你应该站在这个长方体的哪个位置观察”这么一说,孩子们起码会在脑中停顿一下,进行思考,进行想象,进行推理,自己到底应该处于哪个位置观察,就只能看到这个长方形,而就不会出现在一个位置看到3个长方形,或2个长方形的错误思维。第二次在上这一课时,所有的孩子都连对了,因为他们没有机会犯错了。反思这一教学过程,让我体会到,我们在解读分析教材时,必须明确教材的重点,教学时必须突出重点,设计多种策略,做到重点之处细细描绘,指令明确。备课,是教师时时刻刻的反思和一生的准备。

二、化静为动,激活教材

就数学而言,它有两个侧面:一个是形式层面的数学,及静态的知识;一个是发现层面的数学,及动态的思维。一般来说,作为呈现给学生学习的材料,往往都是高度概括和抽象化的静态知识,而隐藏在静态知识背后的关于知识产生和形成时艰难的探索历程、丰富的思维过程、精彩动人的故事等数学文化和数学背景,是很难一一列入教材的。教学时,我们要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把静止的画面变为动态的情境,把教材“冰冷的美丽”变为学生“火热的思考”,使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引发学生产生数学问题和主动建构知识。如我在上最大公因数一课时,课前通过看教材情景图,和例题。从教材中我获取到的教学信息,应让孩子充分体验在方格纸上铺地砖的过程,教师设计不同规格的长方形如长16厘米,宽12厘米的,长32厘米,宽24厘米的方格纸等,在这些纸上铺正方形的地砖(要求整数)。这样静态动教学变活了,所有的孩子都爱画,都爱想,都在比谁设计的正方形刚刚好,为什么?谁设计的地砖,铺得最快,为什么?最后通过多次的实验,寻找到公因数,最小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问题上,如果要铺得快,就用16和12的最大公因数4为边长的地砖,如果只要铺满,就用16和12的公因数1或2为边长的地砖铺。然后在进入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上的探究活动,寻找出最优化和最喜欢的方法,最后能应用这些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上的问题。教师在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目标下,引导孩子参与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明白我为何

而学,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样的探索历程。

三、联系实际,活用教材

教材只能作为上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必须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活”用教材。如“方程的意义”教材用天平做实验,引出方程的意义。但此实验操作实施却有难度。一学校天平少无法做到人人亲自动手操作。二实验操作时,天平很难平衡,虽然反复调试,有时仍有误差,浪费时间,学生在下面心系操作无心观察。鉴于此,我们提供一组式子:(1)12×5; (2)63÷7=9 ; (3)40a=100; (4)b+7=23; (5) 45-6 ;(6)c+10.根据分类思想让学生分类,使学生在分类的探究活动中归纳出方程的意义及方程与等式的区别与联系。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合理从组,优化教材

教材虽是最主要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教师在充分使用教材的同时,也可针对教材中的局限性灵活的处理,大胆的改造,从而加大探索力度,提高思维难度,增加教学密度,提升教学效度,使教学资源更加优化。如教学“小数的乘法”揭示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后,直接跳至“小数乘小数”的教学,而后让学生自己研究“小数乘整数”、“整数乘小数”的算法。这样重组教材,一方面有效防止了原来教材先教学“小数乘整数”、“整数乘小数”时给学生留下的“小数点对齐”的错觉,克服了小数加减法带来的负迁移。现在先教学“小数乘小数”正面强化了小数乘法的算理,因为“小数乘

小数”计算中算理表现的更为清晰、突出和典型,然后由一般到特殊,“小数乘整数”、“整数乘小数”计算就相对比较简单,完全可以让学生“顺水推舟”;另一方面,这样大跨步的整体性教学,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益。

总之,教学中教师既要基于教材、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教材所蕴涵的教育因素,有效、合理地使用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受教材的过分束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利用广泛的教学资源,活用教材,创生教材,实现教材的再创造与二次开发。只有认真研读教材,感悟教材,领会教材,才能把握教材,创造性的使用好教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