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主要内容:

第一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第二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三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四节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本章引言:

本章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习这一章,要掌握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掌握社会形态的划分法和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弄清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要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包括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以及革命和改革、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唯物史观:马克思两大发现之一

(1) 历史唯心主义的缺陷

第一、把精神的东西当作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意识指导下进行的,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唯心史观看到了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这种特殊性,但是却片面地扩大夸大了这种特殊性.它只是从意识和精神的方面理解社会同自然界的区别,却没有看到社会对自然界的深刻依赖性、社会生活本身的物质性和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性。

第二、片面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心史观注意的中心只是少数历史人物的活动,它把人民群众看作是"惰性"的物质、无知的"群氓"(旧)(2)唯心史观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第一,社会历史根源。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及其规律的充分暴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发展的状况。

第二,阶级根源。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由于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分离,剥削阶级垄断了精神文化活动,他们总是夸大精神的作用,贬低物质生产、鄙视体力劳动,抹煞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竭力鼓吹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为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与剥削制度的合理性、永恒性作辩护和论证。

第三,认识根源。认识根源讲的是人们在认识中犯错误的可能性和原因

3,物史观创立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以往哲学家仅从人们的思想动机去研究社会历史的局限,努力寻找隐藏在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出发解释一切社会历史现象,否定唯心史观而创立唯物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的含义;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

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注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都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2.社会意识

(1)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

(3)1.从意识主体划分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4)2.从意识内容层次划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5)3.从对经济基础的关系划分分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称之为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2.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2)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的含义

生产关系的含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生产力

(1)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2)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3)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

生产力;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实体性要素

(基本要素)科学技术,科学管理(渗透性要素)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1.劳动资料的含义

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尺度,是划分经济时代的客观标志。

2.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3.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分为两类;

一类是未经过劳动加工改造直接纳入生产过程的天然存在物,即自然物。

另一类是经过加工改造后,再投入生产过程的客观存在物,即原料。

劳动对象是现实生产的必要前提,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和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生产关系

(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3)生产关系的构成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长品分配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4)生产关系的两种基本类型

〈1>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2>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2)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首先,这一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2)其次,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点:

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