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合集下载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 引言人类社会是指由人类组成的具有一定组织形式和社会关系的系统。

在进化过程中,人类社会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形成了自身的规律与特征。

本文将探讨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对社会进步的影响。

2.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2.1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引起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一种相对不可阻挡的内在动力,推动社会向着更加先进的形式演进。

2.2 社会形态的更替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一种不断演进的趋势。

这种演进表现为一种社会形态的更替,例如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

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其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随着时代的推移,一种社会形态逐步被另一种所取代。

2.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是指社会生产力的总和,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力水平以及生产组织形式等。

上层建筑是指在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宗教、哲学等制度。

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表明,经济基础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上层建筑的相应变革。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的,二者相互作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2.4 社会进步的推动力社会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

社会进步体现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等。

随着社会进步的不断推进,人类社会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组织形式也随之改善和提升。

3. 认识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意义认识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通过深入了解社会发展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从而使社会变革更加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其次,运用社会发展规律可以指导国家和社会的治理。

了解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使社会治理更加有效,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此外,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还可以对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同自然界的运动发展一样,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也有其自身的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深刻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等一系列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和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指导原则。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主要缺陷: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创立的唯物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也称自然环境)是指与人类生活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物质条件的总和。

它包括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等。

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要的物质前提,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第一,地理环境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人类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通过劳动取得的,但是如果只有劳动而没有劳动对象,没有地理环境,也不能创造出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所以,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

03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03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革命性变革。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它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类在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中把自然物改造成为适合人类需要的物质资料的力量。

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

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是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两者的矛盾运动过程。

这种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马原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口因素 物质生产方式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 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 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 产方式的制约。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
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
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 01 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并且
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 02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马克思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 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 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 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 发展。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中的作用。
生 产 关 系 的 变 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它对 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生产力
真舒服!
生产关系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 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真难受!
生产力
生产关系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过程:
要求: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
劳动对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进入生产过 程的那部分自然界,即自然界直接提供的用于 生产的自然物;
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加工的劳动对象,即原料。
劳动者
是指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 ,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 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现代科学技 术作为生产 力的内在要 素直接影响 生产力的其 他要素。
氏族成员平均所有
奴 隶 主 所 有 生产 归 资料 地 主 所 有
原 始 社 会
奴 隶 社 会 封 建 社 会 私 有 制 社 会 公 有 制 社 会
资 本 家 所 有
全社会共同所有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作用的 统一整体。(内容与形式)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 状况的规律
当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发生相应的变化时,必须通过变革 旧的上层建筑,来变革经济基础,以适 应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要求。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不反映特定的经济 基础、也并不为特定经济基础服务的社会意 识形式。
3 .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 1
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以对实践为基础
的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意识的某些形式具有鲜 明的阶级性。
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实现的。
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 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概念
•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 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水平:表现为生产发展的现实程度。 生产力性质: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技术性质,主要是劳 动资料的性质。 生产力状况:表现为生产力的运行状态或发展态势 生产力发展要求:指现实的生产力不断获得解放和发 展的基本要求。
其二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 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 依据。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其三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 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实现以公有制为 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 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 依据。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马哲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哲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哲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上,由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演变引起的。

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变,是一种历史上的必然发展过程。

不同社会形态的演变,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下发生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指出,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社会的生产力决定社会的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所拥有的一切物质和技术力量,以及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

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推动了社会形态的演变。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的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包括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地位、权力关系等。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生产关系也不同。

例如,在奴隶社会中,存在着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剥削关系;在封建社会中,存在着封建主与农民之间的剥削关系;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剥削关系。

再次,马克思主义论述了社会形态的历史演变规律。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原始共产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社会形态的演变。

最后,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任何主观意志的干扰。

社会的发展是通过人类社会的内部矛盾推动的,不是由个人的意志或任何外在力量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将最终导致它的崩溃,而共产主义社会将成为人类社会的最终形态。

总结起来,马哲第三章中,马克思主义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趋势。

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并强调社会的生产力决定了社会的生产关系。

在人类社会的不同阶段中,社会的生产关系不同,但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个人意志的干扰。

通过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答: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一、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理解“经济上落后的国家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把提琴”。
答: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二)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之间在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பைடு நூலகம் (三)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有其客
观基础和现实根源,同时又和以往社会意识的成果有着历史继承关系。
(四)各种社会意识形式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2; 这句话反映的是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之间在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由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按理说,意识形态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状况应该是相一致的,即经济上发达的国家,其社会意识也应该是先进的,反之亦然。但事实并不如此,有的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其社会意识发展水平不一定是较高的;而经济发展程度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又往往在思想领域超过经济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原因是社会意识中其重要部分属于上层建筑,它并不直接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要经过生产关系中介作用,才能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因而经济发展状况不能直接决定社会意识水平。二是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够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出现,仍然要以经济发展一定水平为前提,同时还和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背景、阶级斗争形势、民族传统等等的影响分不开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了社会存 在,从而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 历史唯心主义把社会历史看做是精神的发 展史。
历史唯心主义的具体形态
1、基督教的历史观 2、英雄史观 3、费尔巴哈的历史观 等等
基督教的历史观
基督教认为是 历史是上帝创 造的。
费尔巴哈的历史观
地理环境是指人 类生存和发展所 处的各种自然条 件的总和,包括 气候、土壤、地 形地貌、矿藏和 动植物分布等等。
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 构成、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
生产方式是决定性因素
虽然地理环境、人口 因素对民族国家会产 生各种各样的影响, 但是并不会产生决定 性的影响。只有生产 方式是决定性因素。
国体和政体
马克思主义依据国家的性质和政权的组织 形式,相应地将国家分为国体和政体两个 方面。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 组织形式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规律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 上层建筑。 然后,上层建筑对经 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 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 规律,就是上层建筑 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 状况的规律。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 规律
社会存在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而生产方 式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
生产力即生产能力。 生产力三要素是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 动者,三者缺一不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 生产过程、渗透在生 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 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 力。 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 发展非常重要,尤其 是现代社会 。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3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3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中的智能性要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①它可以武装劳动者,转化为劳动者的生产、管理经验和技能,提高劳动生 产率 ②它可以物化为劳动资料,使劳动工具日益复杂化,成为改造自然的强大手 段 ③科技的广泛应用可以科学合理地利用劳动对象,创造出新的劳动对象。 ④科学技术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成为现代生产力的生长点和决定性因 素。
(2)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人口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 人口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 • 人口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 人口不是社会革命的原因。 马尔萨斯:人口决定论(数量级、几何级;战争和疾病)
(3)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 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决定社会的结构、形式和面貌 • 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化
否适应经济基础
四、社会形态的更替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 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统一体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三)社会形态更替必然性和历史选择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前进性和曲折性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 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1)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实体性要素) ①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衡量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尺度 ②劳动者是生产力系统中的主导因素。
第三节 人民群总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总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人民群众的内涵: 1、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指一切对历史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不同历 史阶段它的内容有很大不同。 2、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起巨大作用的人物 3、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马哲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哲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 1、统一性 、
原始社会 奴隶制社会 封建制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社会
2、多样性 、 个别国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社会形态的跨越 有些国家在历史发展一定阶段的社会形态不够 典型 有些国家在一定时期社会形态长期停滞甚至倒退 同一种社会形态,不同的国家呈现不同的特点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 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 生产力: 生产力:
• 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 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 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 量。
•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
•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 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经济关系。
• 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 史性 • 生产力的水平、性质、状 况和发展要求等是理解生 产力的主要范畴
国体与政体: 国体与政体:
•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表明国家
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 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
式,即政权构成形式,表明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 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实现自己的统治
• 二者的关系: 二者的关系:
•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国体 • 政体为国体服务,并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重要作 用
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 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 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行政制度; 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行政制度; 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 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 监狱等
练习题: 练习题:
• 一、单选
• 1、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的奴 隶,是革命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并过着默默无 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对奴隶 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至垂 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是无耻之徒。”这三种奴隶的思想 意识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是由于( ) • A人的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 B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 • C人的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 • D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生产关系的构成。 从静态看,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所构成。 从动态看,生产关系由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构成。
(2)生产关系的类型
(1)两种基本类型。即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和私有制的生产关系。
(2)五种历史类型。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奴隶制的生产关 系、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的生 产关系。
四是将科学运用于生产的组织和管理,提高企业管理和经济管理的 水平。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
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 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生产关系的内容和形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 (1)地理环境 :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
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山脉、河流、森林、矿藏、动 植物分布状况等。
1.孟母迁居的故事(地理环境) 2、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人们的思想意识有 所不同
1、社会存在
• (2)人口因素

不仅指人口的数量,而且还包括人口的质量、构成、分布、 迁徙、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它的发展是和社会存在的发展不 完全一致的。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 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 1.科学技术的作用
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是科学
其三
技术重要作用的最集中的表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 ×科技
科技
•“劳动生产力是随着 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 步而不断发展的。”
——马克思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共产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二)社会形态的划分
1.经济社会形态
(2)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 依赖性社会(自然经济社会)、物的依赖性 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 会(产品经济社会)。
产品经济


商品经济
3.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最集 中地表现在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 渡中。
三、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革命
1.社会革命的含义:是革命阶级为改变旧的经 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进行的政治斗争,是阶级斗 争的最高表现形式。
2.社会革命的作用:社会革命对社会历史的 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交 换

自然经济
物 换

(二)社会形态的划分
2.技术社会形态
•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 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把人类历 史划分为:
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概述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概述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概述
人类社会发展史,也就是从早期社会文明到现在全球化社会的发展、
演变史,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
主义社会。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最为原始最为简单的形态,它通常以部落社会的
形式存在,它的特点是劳动分工简单、财富分配均等、社会关系紧密、社
会经济活动尚未完成社会转型、劳动工具尚未精细化、宗教信仰以及文化
习俗形成的初级阶段,它的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特点:权力集中的情况下,家族联盟尚未分裂,社会组织形式以部落社会为主,劳动分配较为平均,
财富分配较为均等,而且形成了以劳动为主的自然经济形态。

奴隶制社会是原始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主要特点是以奴隶主人和奴
隶为基础的专制社会,社会经济基础形成,社会劳动分工程度加深,奴隶
参与社会生产活动,已经建立起以金钱、土地及其他固定财产为基础的社
会制度,社会关系以主奴、上下级的关系为主,家族联盟瓦解,社会组织
以国家制度为主,社会经济发展较快,财富分配不均,专制统治,私有制、集体所有制、分封制、兼併制等非共同体社会形式出现,以及劳动工具开
始精细化。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建筑 关系
其他社会意识形式
不反映特定经济基础、 不为特定经济基础服务,
不具有阶级性
其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这个社会精神的标志
2021/1/15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 用于社会存在。
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 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 在)
艺术:通过塑造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并表现 作者审美评价的一种意识形态。
道德: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 总和。
宗教观念:是统治人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 颠倒的虚幻的反映。
哲学: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021/1/15
二是政治上层建筑
• 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 有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 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 察、法庭和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
影响最大 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
社会进步和发展
能动性
落后的或反动的社会意识 阻碍、延缓社会历史发展
2021/1/15
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 程度和时间各不相同
社会意识能动作用之实现
• 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 ——马克思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列宁
2021/1/15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 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 资料

氏族成员平均所有 奴隶主所有 地主所有 资本家所有 全社会共同所有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私公 有有 封建社会 制 制 社社 资本主义社会 会 会 共产主义社会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⑵ 地理环境与人口因素
•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 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 产领域。
• 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 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的主体,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状况对社会存在和 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 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都不能脱离社会生 产而发生作用,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 更替。
⑴ 这一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 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 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⑵ 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 政策的重要依据。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㈠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 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⑵客观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把在社会历史之外的某种 神秘的、虚幻的精神力量,如“天命”、“神”、 “绝对精神”看成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历史的意义在于“超人” 的诞生,“超人”具有“决定 一切的力量”,“可以使千万 年的历史生色” ;人民群众 “是一堆任人使用的无定形的 材料,是一块需要雕刻家加工 的石头”。
本案例体现了哪些原理?
•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南方的种植园经济决定了当时南方联盟要坚守,扩张黑人 奴隶制。而北方的工业经济必然要解放劳动力,主张废除 奴隶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 济基础。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维护了国家统
一,在全国实行自由的资本主义制度,解放了生产力。战 争期间实行的一系列措施,解放了黑奴,赢得了民心,最 终改变了战争的格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主要内容:第一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第二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第三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第四节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本章引言:本章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学习这一章,要掌握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掌握社会形态的划分法和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弄清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要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包括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以及革命和改革、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唯物史观:马克思两大发现之一(1) 历史唯心主义的缺陷第一、把精神的东西当作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意识指导下进行的,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唯心史观看到了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这种特殊性,但是却片面地扩大夸大了这种特殊性.它只是从意识和精神的方面理解社会同自然界的区别,却没有看到社会对自然界的深刻依赖性、社会生活本身的物质性和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性。

第二、片面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心史观注意的中心只是少数历史人物的活动,它把人民群众看作是"惰性"的物质、无知的"群氓"(旧)(2)唯心史观产生和存在的根源第一,社会历史根源。

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及其规律的充分暴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发展的状况。

第二,阶级根源。

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由于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分离,剥削阶级垄断了精神文化活动,他们总是夸大精神的作用,贬低物质生产、鄙视体力劳动,抹煞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竭力鼓吹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为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与剥削制度的合理性、永恒性作辩护和论证。

第三,认识根源。

认识根源讲的是人们在认识中犯错误的可能性和原因3,物史观创立的重大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以往哲学家仅从人们的思想动机去研究社会历史的局限,努力寻找隐藏在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出发解释一切社会历史现象,否定唯心史观而创立唯物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社会存在的含义;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注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都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2.社会意识(1)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3)1.从意识主体划分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4)2.从意识内容层次划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5)3.从对经济基础的关系划分分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称之为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2.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2)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的含义生产关系的含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一).生产力(1)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2)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3)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生产力;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实体性要素(基本要素)科学技术,科学管理(渗透性要素)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1.劳动资料的含义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尺度,是划分经济时代的客观标志。

2.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生产力中。

起主导作用。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3.劳动对象劳动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未经过劳动加工改造直接纳入生产过程的天然存在物,即自然物。

另一类是经过加工改造后,再投入生产过程的客观存在物,即原料。

劳动对象是现实生产的必要前提,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和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生产关系(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3)生产关系的构成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长品分配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4)生产关系的两种基本类型〈1>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2>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1)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2)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首先,这一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2)其次,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点: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2.上层建筑(1)上层建筑及其构成(一)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二)上层建筑的构成观念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1.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2.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3.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4.国家同原始氏族组织不同(1)国家是按照地域来划分国民的,而不再以血缘关系来划分(2)国家要依靠强制性或暴力手段以及征收赋税来维系国体和政体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这是决定国家阶级性质的方面。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

它表明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己的政权,实现自己的统治国体和政体的关系:一般来说,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于国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并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重要作用。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着其变革的方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

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注意: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情况的复杂性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一)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依据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2.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就某一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发展的历程而言,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种种复杂情况和特点,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形式的多样性。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

1.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2.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社会形态的更替,还表现为历史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