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必修五《说 木叶 》导学案2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说“木叶”》导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5
《说“木叶”》导学目标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学习并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
导学重难点1、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
2、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自主学习1、积累字词字音筌( ) 迢远( ) 窸窣( ) 灼灼( ) 寒砧( )释义亭皋:冉冉:绵密:窸窣:疏朗:相去无几:不落于言筌:2、请简介本文作者的相关知识。
3、本文的题目有什么含义?三、阅读文本,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找出1—3段都涉及了哪些诗句?作用是什么?明确:作用: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段)第二部分:(第段)第三部分:(第段)四、合作探究研读4、5、6三段,思考并交流以下问题:1、试辨析“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完成表格)并概括.“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1)区别:(2)艺术特征:2、本文谈到诗歌意象的暗示性,在我国诗歌中,如“梅”“柳”“草”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联想。
试举例说明。
(学生能举出意象具有代表性的诗句,并能分析出诗歌中意象的暗示意即可。
)3、拓展:读诗要抓意象,明意境。
那么意象是什么?传统意象都有什么含义呢?五、总结学了这一课,你的收获是什么?结合所学内容谈谈。
参考答案自主学习1、注音:quán tiáo xī sū zhuó zhēn释义:亭皋:水边的平地。
冉冉:(1)(毛、枝条等)柔软下垂的样子;(2)慢慢地。
绵密:(1)稠密;(2)(言行、思虑)细密周到。
窸窣:拟声词。
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文中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疏朗:(1)稀疏而清晰;(2)开朗。
相去无几: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
不落于言筌:不在语言上留下用功的痕迹。
2、林庚先生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必修五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导学案.doc
三(⑦) 总结"落叶”与"落木 象 性
布 置 作 业
《约1分钟〉
古诗词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 一样,成为难以言传 的精妙语言,如“菊”、“莲”、“松”、“杜鹃”、“秋蝉”……请根据课文 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理论,自选一意象,体味其在古诗中的艺术 特点。
拓 展 训 练
(三)拓展迁移,触类旁通(约8分钟〉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 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同的感情,比如我们刚刚讨论过的“木叶”、 “树叶”等等,但也有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 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下列诗词中的意象,表现的感情就不尽一致,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试做分析。
晚泊岳阳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6不在深 层次纠 缠,只要 结合诗句 认识“柳”
“月”等 意象的特 点以及它 的暗示意 味即可。
7运用文 中阐述的 知识和道 理指导学 生进行诗 歌意象品 味练习
拓 展 训 练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理解起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有难度,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但那不是
比较一下,看上面两组诗句有什么规律?
主要的,
第一组诗句中全有“木叶”或“落木”这样的意象,共同点如下:
关键是用
课
①都是秋季,都有“秋风扫落叶”的空阔的意境
心比较出
文
②色彩上有“黄色”的感觉
课 文 研 读
《说木叶》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说木叶》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学习目标: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学习过程:一、名句积累(识记)“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吴均的《答柳恽》)“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曹植的《野田黄雀行》)“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二、基础知识(识记)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窸窣()寒砧()迢远()袅袅()桅杆()亭皋()翩跹()2、识记字形diàn()青diàn()粉zhàn()放万应dìng()起dìng ()干zào()暴zào()简liàn()提liàn()桅gān()渔gān()3、解释下列成语得鱼忘筌quán得意忘言三、整体把握:概括每一部分所写的内容第一部分(1-3)第二部分(4-6)第三部分(7)四、研读细节1、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读第5段)2、既然木叶和树叶在概念上完全一致,那么它们带给人们的感觉是否相同,为什么?(读第6段)3、分析“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和“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这两句诗作者表达的情感的不同。
4、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五、迁移练习1.注意下列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的不同生长环境,试对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做出分析,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些怎样的情感。
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9《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树叶”和“木叶”以及“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
2.学习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重点难点】1.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2.学习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学法指导】查阅资料、信息筛选、批注式阅读、交流讨论、启发指导,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1.知人论世:林庚,字静希。
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2006年10月4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
著有《春夜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人李白》、《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十一部文集。
《说“木叶”》选自《唐诗综论》。
林庚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被称为“清华四剑客”;晚年的林庚先生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
林庚先生被称为“喧闹时代的隐退者”,在为先生九十华诞祝寿的时候,有人曾向先生请教过他的长寿之道,先生回答说:“有两条,一条是一切都是身外之物;再一条就是多吃胡萝卜。
”林庚先生所说的“一切都是身外之物”,这首先是指的淡泊名利,可以说是保有陶渊明之风,承继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
【学习过程】一、知识梳理1.先读课文,读准下列加横线字的字音:林庚()袅袅()陆厥()橘徕()柳恽()涔阳()征戍()橘颂()冉冉()沈佺期()无妨()陇首()寒砧()门栓()得鱼忘筌()桅杆()漂泊()疏朗()亭皋()秋风袅袅()窸窣()迢远()翩翩起舞()灼灼其华()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袅袅:洗练:传诵:传颂:不落于言筌:二、文本解读1.文章基本结构及理解填空: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至三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说“木叶”》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学习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
“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初步感悟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
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学习难点:
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学习课时二课时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诗歌鉴赏知识,鉴赏诗歌的意象
概念:意象就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景物形象。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方法:
时空(远近、俯仰、早晚、四季等)
感官(嗅觉、触觉、听觉、味觉、视觉)
动静(动态、静态、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虚实(虚写、实写、虚实相生、化虚为实)
色彩(色彩鲜明、色彩斑斓)
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用典等)
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到相关诗句,识别诗歌意象,结合诗歌分析意象特征。
(找意象并概括意象特点)景
第二步、根据诗中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组合的特点。
(概括景象(意境)的氛围特点)境
第三步、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
(剖析作者思想及其情感)情
二、快速阅读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1、给加点的汉字注音。
袅袅陆厥王褒橘徕服兮淮南皎皎灼灼陇首秋去飞柳恽寒砧征戍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3.9《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前置性学习设计【学习目标】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情境导入】一、导入: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诗: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请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明确:“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在古诗词中多用于写离别的情景,表达离愁别绪。
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原因一是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习俗;二是“柳”与“留”谐音。
像“杨柳”这样的具有暗示性的概念,不知不觉的影响着人们。
感染着人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看看作者又是如何来分析“木叶”的暗示意思的。
【问题导学】一、阅读文本,整体感知1.结合课下注释整理本文的重点字音、字形、字义。
(整理到笔记本上)(概括内容要点的方法提示:考点解读:概括内容要点实质上就是准确理解文章局部、整体的内容要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要恰当地概括文章要点,需要阅读者具有较强的阐释能力和综合能力。
要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必须总览全文,把握整篇文章,而不可拘泥于某些词语,要善于找全文、全段的中心句、指示句、过渡句、起首句、总结句,把握全文脉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找准内容要点,不遗漏,也不把无关紧要的内容筛选进去。
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具体方法如下:(1)直接提取要点。
可从原文中直接摘录关键词语或中心句、重点句,提取出这样的词语和句子,经过删改,可转化为自己的答案。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要点。
有些文章,中心句、重点句并不明显,就需自己对内容进行条分缕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如怕遗漏,可先分部分、分层次,将其脉络把握,再概括层意。
(3)概括性语句的选用一般是判断句。
在判断时一定切记要结合原文内容整体感知,不可臆断,也不可只抓只言片语,要结合作者写作意图,避免以偏赅全和随意拔高。
《说木叶》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
《说木叶》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说木叶》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1《说木叶》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说木叶》是一部非常经典的日本动漫作品,它讲述了忍者村寒冰(木叶村)里一群年轻人的成长历程,展现了他们在保护自己村庄的同时,也在不断面对困难和成长的故事。
本文将结合中学课程的学习内容,为大家分析《说木叶》中的核心价值观和思维方法,并探讨这些观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一、核心价值观《说木叶》中最为突出的核心价值观是“信念”。
在忍者世界中,死亡、背叛、变故等都是家常便饭,而能坚持初心、坚持信念的人才能够成为真正的英雄。
小南在面对人质被挟持的情况下坚持和平解决问题,鸣人怀着对忍者梦的信念去追求自己的未来,佐助在面对同村的背叛时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这些都展示了“信念”的力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树立起自己的信念,并坚持不懈地去追寻它。
另外,勇气、责任以及团队协作也是《说木叶》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
在忍者世界中,忍者们常常面对艰难险阻,而团队协作、勇气和责任成为了他们成功的关键。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勇敢地面对困难,承担责任,并且尝试与他人合作,共同寻求解决困难的方法。
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并不断成长和进步。
二、思维方法与技巧在《说木叶》中,角色们展现出了很多优秀的思维方法和技巧,这些方法和技巧可以让我们从中受益并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实际应用。
1. 强化自我控制能力。
在忍者世界中,自我控制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整个世界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危机,因此忍者们需要学会自我保护,时刻保持清醒头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加强自我控制能力,让自己更加稳定和有信心地面对生活。
2. 通过学习来提升能力和技能。
忍者们拥有各种各样的技能和能力,通过学习和不断锻炼才得以将这些能力不断提升和完善。
同样,我们在生活中也需要学习和不断进步,以便不断提高我们的能力和技能,更好地完成我们的目标。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导学案
艺术特征繁茂的枝叶
枝叶的绿色
枝干褐绿色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黄色、干燥的质感
意思情味饱满疏朗
适用场合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秋风叶落
③“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是不一致的。
②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③说说“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的区别
【教师点拨】抓关键语句,删繁就简,突出特征。通过比较发现不同,利于理解。
【整合答案】古人常借深秋季节写离人游子的愁绪,所以他们对“秋”有特殊的敏感。
写“秋”,莫过于写叶子凋零的树木。尽管“木”与“树”含义差不多,但人们由“木”和“树”这两个字所产生的联想却很不相同。①“木” →(潜在的形象)木头、木料、木板→(联想)树干→疏朗→秋天→离人游子的愁绪。
《说“木叶”》导学案
导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古诗词名句;学习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过程
与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培养细读深究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诗歌语言的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导
学
策
略
教学
重难点
1、理解“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木叶”与“落木”的不同意味,了解其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差别;“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的理解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导学案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导学案《说“木叶”》导学案(教师版)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1.概括介绍教学内容《说“木叶”》一文借“木叶”及相关的“树”“落木”“落叶”等诗歌常见意象,形象地阐述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理论,文学色彩较浓,对于学生如何鉴赏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2.分析教学内容特点《说“木叶”》要阐释的是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理论,却以“说木叶”为题,显得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值得学生借鉴。
3.分析教学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与前后章节(课)的联系《说“木叶”》所在的人教版必修模块五第三单元是全套模块中的第二个议论文单元,也是唯一的一个文艺评论和文艺随笔单元。
这一单元的三篇课文——《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或者评论某种美学现象,或者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都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
而《说“木叶”》一文,就是咬文嚼字的范例。
学习这篇文章,除了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还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平时阅读诗歌的艺术体验,去探讨与课文相关的某些问题,加深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
(二)教学对象分析1.分析学生的情感特点和认知特点本篇课文的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普遍善于联想,敢于创新,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2.分析学生已具备的与本课相联系的知识与技能、问题解决的方法,以及生活经验等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在新课改背景的指引下已经阅读了不少的文艺作品,也具有了一定的艺术体验,而刚刚接触过的《咬文嚼字》更让他们回味不已,加上身为青年的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因此有条件从感性到理性,在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上学习《说“木叶”》。
3.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存在的困难点高二的学生已经学过不少诗歌,懂得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但是还不太懂得与诗歌有关的理论知识,在写作技巧方面也需要进一步的指导。
(三)教学环境分析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本课教学适合多媒体教学环境,而学校刚好具备这一条件,因此,选定多媒体教室环境。
高中语文必修5《说“木叶”》导学案
2、根据诗歌语言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理解“木”与“树”、“木叶”与“树叶”、“落木”与“落叶”、“落木”与“木叶”的不同意味。
导入目标学生共同背诵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阐述个人对诗句的境界的感受。
杜甫的这两句诗历来以境界阔达闻名,在极其萧飒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重要的因素是“落木”传递出了这种意境。
让我们一同走进林庚的《说“木叶”》,详细探究其中的奥妙。
达成目标一、走近作者林庚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193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此后,林庚陆续出版了《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林庚诗逊等诗集和诗、论合编的《问路集》及诗性哲理随笔《空间的驰想》。
学生们这样回忆自己的老师:80年代初,林庚先生给那时的师兄师姐上了一堂“告别课”。
为了这一堂课,林先生整整准备了一两个月。
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本来已经不用备课,可是先生说要讲出最高的水准来,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好教案。
讲完这节课,先生回家后大病一场。
燕园,少了一位良师;天堂,多了一位诗人。
――载自北京大学校园网静希先生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
——袁行霈学生活动:利用有关资料,对作者自然情况以及文学成就、创作主张进行自学了解三、知识积累:诵读课文,初步感知(一)、基础自测(运用工具书自行解决识记字词,做好读书笔记)1、注音:万应锭()桅()杆接踵()而至寒砧()迢()远窸窣()沈佺.期()门闩 ( ) 心有余悸()姣姣()袅袅..()柳恽.()2、阅读文本整体把握(1)在文中找出与树有关的诗句,和叶有关的诗句.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
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
(2)思考:文题“说‘木叶’”表明了作者的论题,作者就此论题阐述了自己怎样的看法? 阅读文本,抓住关键语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9《说“木叶”》知识梳理学案2
《说“木叶”》学案在古代诗词中,有一些事物拥有美好而丰富的意蕴,比如:“柳”写留恋,“月”寄相思,“云”象征着游子,“梅”体现着傲骨。
那么,在古代诗词中常常出现的“木叶”又是怎样一个意象呢?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一文,就探究了“木叶”这一意象的形成及其负载的特定意蕴。
学习本文,首先要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以及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说“木叶”》是一篇文艺随笔,可作为“咬文嚼字”的范例,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入手,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想象力,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指出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林庚先生深谙诗歌妙道,本文命中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撩开了诗歌神秘的面纱。
很值得一提的是,林先生没有摆出“理论”的面孔来吓唬读者,没有故弄玄虚地搬弄术语,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对古诗“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通过精到的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
这样,读者也会在一种“潜在的力量”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参悟了深蕴其中的道理,走进诗歌的殿堂,体味到“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歌语言的特点和鉴赏诗歌语言的方法获得实感。
林庚(1910—2006),字静希。
现代诗人、文学史家,原籍福建闽侯。
先后任教于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
著有《春夜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诗集及《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
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
1.注字音2.写汉字3.解词义寒砧:秋后的捣衣声。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说“木叶”》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5
《说“木叶”》【教学目标】1、学问与力量(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示意性的理论。
(2)了解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2、过程与方法(1)能运用本课所学学问及获得的力量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2)引导同学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诗句的美丽意蕴来打动同学,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以及对诗的热忱,使同学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宠爱,增加民族自信念和骄傲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为运用文中阐述的学问和道理指导同学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教学用时】一课时。
一、导入上一篇课文我们学习了《咬文嚼字》,知道了文字与思想感情之间存在着亲密关系,无论阅读与写作,我们都要有一字不愿放松的谨严精神。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样一种贵重的精神再次走进中国古典诗歌的奇特世界,去深化咬嚼一番。
请填补:,不尽长江滚滚来。
什么是落木?——就是树叶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枯木,而用落叶?(众说纷纭)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请教专家给我们解答吧!二、作家简介毕业于清华高校并担当北京高校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既是诗人,又是学者。
楚辞争辩、唐诗争辩堪称林庚教授“双璧”。
在唐诗争辩方面,他提出了有名的“盛唐气象”论,还对盛唐诗歌进行了艺术概括———“少年精神”。
三、研读课文,争辩问题1.时至暮秋,《说“木叶”》一文消灭可谓恰逢其时。
一个简洁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什么?——树。
2.同学们说那是树,我说是木,可以吗?请生物科代表告知我们,在生物学上,树与木有何区分?——用生物学的概念说,二者没有区分。
3.既然生物上的树与木无大区分,为何我们的却称之为树,鲜有称之为木的呢?由于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得形象是大不一样的,有同学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吗?启发:像姑娘还是像小伙,像怎样的姑娘小伙子?明确:树——枝繁叶茂、动听葱郁,蓬蓬松松(像一位圆润、丰满、婀娜的少女)木——木头、木板、木料,干枯、孤独、笔直、黄褐色(像一位铮铮铁汉)4.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缘由在什么地方?明确:树——繁茂的枝叶和密密层层的浓荫,有饱满深厚之感(枝繁叶茂,浓阴匝地)木——落光了叶子,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让人联想到落叶。
【高中】高中语文说木叶导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5
【关键字】高中甘肃省金昌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说木叶》导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5编号:励志语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课题:说木叶时数(第周第 2 课时)班级:编写人:编写时间:审核人:审批人:学习目标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
合作互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学习重点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互动与展示下边诗词中“梅”这一意象,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试做一点辨析。
古代诗歌中类似“梅”的意象不胜枚举,不妨多找出一些,大家相互交流。
(诗词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是诗人喜欢歌咏的对象之一。
但作者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
王安石《梅花》,表现了梅花“凌寒独自开”的高贵品格。
我国古代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是高贵圣洁的象征,这首《梅花》的意象表现的就是我国这种传统文化精神学习难点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
自主研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目标与导入各位同学,有个成语叫"一字千金"。
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
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
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
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
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
同学说那是树,我说那是木,可以吗?(请生物课代表告诉我,在生物学上,树与木有何区别?)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
自学与诊断1.“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2.说说“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的不同。
3.“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提示:“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
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第二,“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
2017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说“木叶”导学案2
读《寻找幸福》片段:
幸福在哪儿?
幸福该是 沙漠中的一片绿洲吧?茫茫沙漠中,我们艰难跋涉,口干舌燥,望眼欲穿……最终,却只见到几丛沙棘;
幸福该是大海中闪亮的珍珠吧?禁不住那晶莹的诱惑,我们涉江探海,使出浑身解数……末了,却只捡到几只贝壳;
自学与诊断
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他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例如:月
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
互动与展示
(1)既然作者深知,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 “落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那为何还要大做文章呢?
(2)在作者看来,古代诗歌中用“木”用“叶”而单单不用“树叶”,并非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那么真正原因是什 么呢?
(3)作者认为“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呢?请用原文的话加以概括。
不知树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2)自我酝酿
找准角度,选好材料,组织好语言。
(3)自我展示
可以先在小组说,然后推出代表在全班说,也可以直接在班上交流。
(4)互相评价
幸福该是漫长旅途中的一座舒适的城堡吧?当我们饥肠辘辘、疲惫不堪 地需要歇息时,见到的只是一处简屋陋室;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语文人教必修五9说木叶第2课时导学案
题目《说“木叶”》第2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2、根据诗歌语言特点,领略诗歌意象的象征意味,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根据诗歌语言特点,领略诗歌意象的象征意味,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学习方法一、朗读法二、探究法三、分析与归纳等方法相结合四、举一反三迁移应用〖知识链接〗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提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阅读文章第5段)诗歌中的形象,即意象,具有暗示性。
意象无论在任何诗人笔下,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具有了一定约定俗成的意义,它们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化入了中国人的思维。
“木”“叶”如此,更有其他意象。
如松、菊、梅、竹、兰等多用来表达高洁情操,关山、杨柳、兰舟、长亭等物多用作挥写离别之苦,而南山、幽居、禅寺等则多与隐逸情怀相连。
这些意象呈现出丰富多彩、相对稳定的含义,从而为我们理解诗歌内容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2002年全国卷17题选择了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题目为:“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许多考生或不明其意,或张冠李戴。
由于”折柳“的寓意又影响了第二个问题的思考,因此此题得分普遍较低。
究其原因,乃不知古典诗词的许多意象有着特别的含义。
“柳”,留,二字同音,有“留客”的含义。
因此古人有折柳赠送的习俗,也寓示着朋友、亲人将要远离。
“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
汉乐府就有《折杨柳》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
此曲一起,“何人不起故园情”呢?弄懂来龙去脉,寓意自然明矣。
由此启发在古诗鉴赏备考复习中,不能不熟知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
诗歌意象“意象”一词是诗词欣赏的一个重要概念。
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作家作品”〖合作学习〗一、完成表格,并总结出“木”的艺术特征1、填表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励志语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课题:说木叶时数(第周第 2 课时)班级:编写人:编写时间:审核人:审批人:
学习目标
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
略诗歌的精妙之处。
合
作
互
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
学习重点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互
动
与
展
示
下边诗词中“梅”这一意象,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试做一点辨析。
古代诗歌中类似“梅”的意象不胜枚举,不妨多找出一些,大家相互交流。
(诗词略)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
“梅”是诗人喜欢歌咏的对象之一。
但作者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
王安石《梅花》,表现了梅花“凌寒独自开”的高贵品格。
我国古代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是高贵圣洁的象征,这首《梅花》的意象表现的就是我国这种传统文化精神
学习难点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
自主研讨
学生活动教学设计
目
标
与
导
入
各位同学,有个成语叫"一字千金"。
文学作品中,一个
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
尤
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
情感与博大的意境。
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
这
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
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
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
同学说那是
树,我说那是木,
可以吗?(请生物
课代表告诉我,在
生物学上,树与木
有何区别?)
用生物学的概念来
说,两者没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