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峨眉山月歌 教学设计教案

合集下载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优秀6篇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优秀6篇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优秀6篇《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认得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习借助图画和解释理解古诗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三个层次(第一步读准、读通,第二步读懂字词句,第三步思索读、体会读)的朗读,达到理解诗文大意然后背诵的目的。

3、情感与态度:感悟诗的情境,体会思念家乡、亲友的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背诵诗文。

难点:理解诗句,整体感悟诗歌情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温习旧知,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学过的诗歌,引出本诗。

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很多古诗中都会有景色的描写,诗人寄情于景,借景抒情。

老师这里有一幅画,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幻灯片)在这幅画中你都看到了什么?(李白、月亮、床······)师:看到这些景物,可以让我们想到哪一首学习过的唐诗呢?(《静夜思》)师:这首诗的是?(李白)大家一起来背一背吧!(集体背诵)师:在这首诗里你认为哪个字写得最好?(思)为什么呢?(“思”字点明白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思念家乡)他是借什么来表达的这种感情呢?(月亮)师:今日,我们再一起学习一首李白的与月亮有关的诗。

(板书:峨眉山月歌)二、层层深入,学习新课1、自读诗文,读准,读通。

师:大家齐读诗的题目。

想一想,在这首诗中,诗人会描写什么景色呢?(重点捉住“月”)请大家大声地朗读这首诗,要看准字音,字型,读通诗句。

倘若碰到不认得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该怎么办呢?(看课下的解释,问老师,问同桌······),读三遍到五遍。

老师巡察,矫正要求认得的字词。

检查朗读,点人读。

(注意矫正,评价)【多读】认得生字,字音,写法师:大家读得都特别好,老师也想读一读。

(范读)师:男同学和女同学分开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的声音最洪亮,字音最精准。

【部编版】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部编版】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词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词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唐代的伟大诗人李白非常喜欢月亮,我们以前学过的《静夜思》《古朗月行》就是他写的,他还写了许多和月亮有关的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另外一首诗《峨眉山月歌》。

二、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

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将进酒》《蜀道难》等。

2、创作背景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

三、吟读诗,感知音韵美1、读准字音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qiāng)江水流。

夜发清溪(xī)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yú)州。

2、读准韵律节奏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视频朗读3、教师范读4、抽生齐读5、全班齐读四、赏读,感知意境美1、圈画诗中地名。

提示:这首诗一共28个字,可是却有五个地名。

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

峨眉山:峨眉山位于北纬30°附近,四川省西南部,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势陡峭,风景秀丽,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山上的万佛顶最高,海拔3099米,高出峨眉平原2700多米。

《峨眉郡志》云:"云鬘凝翠,鬒黛遥妆,真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故名峨眉山。

《峨眉山月歌》教案

《峨眉山月歌》教案

《峨眉山月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畅地诵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3.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诗歌的诵读、背诵、理解。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情感。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读法、情读法。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介绍作者李白及诗歌特点,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整体感知:让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思考以下问题:诗歌描绘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深入理解: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具体描写,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
情感。

4.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强调重点与难点。

5.作业布置: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七年级上册语文《峨眉山月歌》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峨眉山月歌》教案

《峨眉山月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诗歌中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o掌握“峨眉山”“平羌”等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o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理解诗歌的意境。

2.教学难点o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离乡之情和对友人的思念。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 分钟)o播放一段峨眉山的风景视频,让学生描述所看到的景色,从而引出课题。

2.作者简介(3 分钟)o简单介绍李白的生平、诗歌风格和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初读课文(10 分钟)o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纠正读音,如“峨眉山(é méi shān)”“平羌(píng qiāng)”。

o教师讲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如“影”“君”等。

o学生再次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4.诗歌赏析(15 分钟)o学生默读诗歌,思考:诗歌描绘了哪些景象?o小组讨论:这些景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o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手法,感受诗人的情感。

o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画面。

5.课堂总结(5 分钟)o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o再次朗读诗歌,加深印象。

五、作业安排1.背诵并默写《峨眉山月歌》。

2.收集李白的其他山水诗,读一读并与同学交流。

六、板书设计峨眉山月歌李白景象: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情感:离乡之情、思念友人手法:借景抒情七、教学反思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但在初读环节,对于个别字音的纠正还可以更加细致。

在诗歌赏析部分,部分学生对借景抒情手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今后应加强相关的引导和练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

《峨眉山月歌》教案(优秀10篇)

《峨眉山月歌》教案(优秀10篇)

《峨眉山月歌》教案(优秀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峨眉山月歌》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这是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是优秀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峨眉山月歌》诗句的意思。

3.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

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背诵诗文。

难点:理解诗句,整体感悟诗歌情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自主阅读、整体把握1.出示《静夜思》插图幻灯片。

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哪首古诗?在这首诗里你认为哪个字写得最好?2.过渡引入: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一首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诗。

(板书:《峨眉山月歌》李白)3.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初读,要求正确。

4.师范读。

5.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6.检查朗读,指名读;比较读。

(注意纠正,评价)二、重点突破、语意兼得1.解诗题(1)整体感知古诗。

○1为何写“峨眉山月”?○2比较《静夜思》、《峨眉山月歌》的异同之处。

大家刚才背诵了《静夜思》,也多次朗读了《峨眉山月歌》,这两首诗有一些相似之处,找一找在哪里?(板书:思,月)两首诗中都有一个“思”字,而且诗人都是借月亮表达了一种感情。

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

例如,在《静夜思》里,诗人借月亮抒发感情,他是在哪里看的月亮?(床前)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

那么这首《峨眉山月歌》里,诗人还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吗?请大家再读这首古诗,找出表示位置变化的字词。

入流发向下(结合诗句,解释这些词的意思)○3诗人的位置是变化的,那么诗中提到了哪些地点呢?自读诗文,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用笔圈出你找到的地方。

找出地点的词:峨眉平羌清溪三峡渝州2.明诗意(1)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
5.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6.增强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解析、创作等环节,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与新教材要求相符,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能力、创新意识及文化自信,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以《峨眉山月歌》为载体,尝试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通过整个教学过程,我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1.导入新课环节:我在导入环节提出的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月亮的美景?”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迅速进入课堂氛围。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可以尝试更多元化的导入方法,如图片、视频等,以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4)诗词背景理解:学生对古诗词背景知识的了解有限,可能影响对诗词的理解。
突破方法:教师提供相关背景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与重点紧密围绕《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诗词朗读技巧、理解意境、学习创作技巧以及了解文化背景。通过明确难点和重点,教师可以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确保学生对古诗词知识的理解透彻。
(3)创作技巧学习:学习并运用李白在《峨眉山月歌》中的描写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举例:诗句“夜发清溪向三峡”,运用了动态描写,表现出诗人在夜间行船的情景。
(4)文化背景了解:了解李白及其创作背景,理解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举例:介绍李白生平,以及他为何能创作出如此优美动人的诗篇。
2.教学难点
(1)诗词韵律感知:对于七年级学生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理解古诗词的韵律结构有一定难度。

七年级语文上册《峨眉山月歌》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峨眉山月歌》教案、教学设计
此外,学生在面对古典诗词时,可能会遇到理解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课文,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使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能力。总之,教师需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峨眉山月歌》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如“青冥”、“澄澈”等,以及古诗的对仗、韵律特点。
4.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朗读、背诵、创作中体验古典诗词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珍惜家园的情感。
2.通过学习《峨眉山月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他人的美好品质。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4.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句式进行写作,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引导学生探究《峨眉山月歌》的意境美、情感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采用启发式、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3.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深入解读,帮助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诗词填空: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诗词填空,巩固词汇和句式。
"下面是一道诗词填空的练习,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将空缺的词语填写完整。"
2.创作练习:鼓励学生以《峨眉山月歌》为蓝本,创作一首描绘家乡的诗歌。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以《峨眉山月歌》为参考,创作一首描绘自己家乡的诗歌。"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人教版语文七上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上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上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一. 教材分析《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描绘了峨眉山月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基本结构和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感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峨眉山月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欣赏诗歌的美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和感悟,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领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美,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峨眉山月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领会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美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教学法: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峨眉山月歌》相关的课件,包括诗歌全文、图片、音乐等。

2.道具:准备一些与诗歌相关的道具,如图片、模型等,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峨眉山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欣赏。

然后,播放《峨眉山月歌》的音乐,让学生在美好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接着,解读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峨眉山月歌》 教学设计

《峨眉山月歌》 教学设计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和背诵《峨眉山月歌》。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帮助学生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4、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描绘的峨眉山月的景象以及诗人的思乡之情。

(2)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如“半轮秋”“影入平羌”等。

2、教学难点(1)体会诗人在诗中运用的独特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出的复杂情感。

(2)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诗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合作交流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与诗歌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峨眉山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峨眉山的壮丽景色。

(2)提问学生:“看到这样美丽的山景,你们会想到什么?”引导学生自由发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与峨眉山有关的古诗——《峨眉山月歌》。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诗人李白的生平经历和诗歌风格。

(2)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情。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错误。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诗歌讲解(1)逐句讲解诗歌的含义,重点解释“半轮秋”“影入平羌”“思君不见下渝州”等词句。

(2)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峨眉山月的美丽和诗人旅途的孤独。

5、深入探究(1)组织学生讨论:诗人为什么要写峨眉山月?峨眉山月在诗中有什么象征意义?(2)探讨诗人的思乡之情是如何通过峨眉山月表现出来的?(3)让学生思考诗歌的艺术特色,如简洁明快的语言、巧妙的构思等。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
1.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峨眉山月歌》,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2.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指导学生从诗词的意境、修辞和表达技巧等方面进行赏析,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思维品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深入挖掘诗句内涵,发展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2.教学难点
-意境的深入理解: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图片或情境创设帮助学生感知。
-修辞手法的运用:识别修辞手法相对容易,但如何将其运用到写作中,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难点。
-朗读情感的把握:如何将诗句中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对学生来说是个挑战,需要指导学生理解诗句背后的情感,并在朗读中进行传达。
在实践活动中,分组讨论和诗词朗读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较好。但在实验操作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诗词朗读技巧上还有待提高。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让他们更好地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如何在生活中发现并描绘自然美这一主题有很高的热情。但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表达观点不够清晰,逻辑性不强。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口语表达练习,如即兴演讲、辩论等,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感悟。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领略了《峨眉山月歌》中的自然美景,还学习了如何通过诗歌表达情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感悟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学会发现美、表达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精品教案_5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精品教案_5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试着用华调有感情地吟诵诗歌。

3.找出诗歌描绘的意象,描绘诗歌所展现的画面。

4.理解诗歌的意思,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朗读、吟诵、背诵诗歌。

难点:找意象,描绘画面。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

今天,我们就来听诗仙李白吟一首:《峨眉山月歌》。

(板书课题)二、听读正音:峨羌渝三.华调吟诵:1.确定类型:七言平起绝句。

2.明确节奏: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点拨:节奏2442,平长仄短韵长,节奏分明,)3.学生练习。

4.全班一起吟诵。

5.分角色(男、女PK)吟诵。

四、理解诗意。

(点拨:结合作者的经历、身世及写作背景中寻找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关键信息,充分利用课本给出的注释信息等)1.走近作者: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唐代诗人,有“诗仙”之称。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旱发白帝城》等多首。

他因写诗而闻名,为当时的人们所激赏,称赞他的诗可以“泣鬼神”。

他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

2.了解背景: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

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秋天。

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地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峨眉山在今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有两峰相对,望之如蛾眉,故名。

)3.结合注释理解。

①学生结合注解,自行理解诗歌含义。

(个别提问,师解答)②当众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③分享自己对诗歌含义的理解。

预设:半轮:(看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诗句中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细节:介绍李白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联系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峨眉山月歌》这一古诗词。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月亮的变化?”(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人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自然景象的赞美。
其次,对于诗句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意象,学生们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贴近生活的比喻来解释,但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部分内容还需要进一步简化或者通过更多的互动来加深理解。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注意到学生们对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有着自己的见解,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还不够自信,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诗词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更多地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提供更多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峨眉山月歌》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以及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传承古典文化。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章节为“课外古诗词诵读”,主要教学内容为《峨眉山月歌》。内容包括:诗句朗读、词语解析、诗句赏析、背景了解及作者简介。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理解诗句的含义,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体验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峨眉山月歌》教案

《峨眉山月歌》教案

《峨眉山月歌》教案第一篇:《峨眉山月歌》教案《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重点)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峨眉山月歌》诗句的意思。

(重点)3.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

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难点)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静夜思》插图幻灯片。

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哪首古诗?在这首诗里你认为哪个字写得最好?2.过渡引入: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一首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诗。

(板书:《峨眉山月歌》李白)二、自主阅读整体把握1、作者及作品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官至供奉翰林。

因性格傲岸,不为权贵所容,使他对腐败社会加深了认识,写下了许多抨击帝王权贵荒淫奢侈和控诉现实政治黑暗的诗篇。

诗仙李白从二十四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四川之后,便浪迹天涯,四海为家了,直到他六十二岁时,在安徽长江边的采石矶醉酒落水仙逝,一生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不少足迹,所到之处,留下了不胜枚举的动人华章。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

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yè)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2、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三、合作与交流(一).解诗题1、为何写“峨眉山月”?比较《静夜思》、《峨眉山月歌》的异同之处。

大家刚才背诵了《静夜思》,也多次朗读了《峨眉山月歌》,这两首诗有一些相似之处,找一找在哪里?(板书:思,月)两首诗中都有一个“思”字,而且诗人都是借月亮表达了一种感情。

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

例如,在《静夜思》里,诗人借月亮抒发感情,他是在哪里看的月亮?(床前)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
a.描述峨眉山月的景象,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b.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c.引导学生进行诗词朗读,培养语感和审美情趣。
二、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峨眉山月歌》,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古代诗词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至于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但有时他们的观点过于天马行空,缺乏实际可行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关注古诗词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帮助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但在课后反馈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诗词背景及作者简介这部分内容掌握得不够扎实。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对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和复习。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分析如何将古诗词融入现代生活,并解决问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探讨了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创作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诗句解析:分析诗句的词义、句式、韵律,以及意象、修辞手法等,如“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等诗句的核心意象。
-情感表达:理解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所表达的情感,以及诗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举例解释:
-在讲解诗句解析时,重点分析“半轮秋”中的意象,让学生理解诗人如何通过简单的词语勾勒出月夜的宁静与美丽。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公开课教案_1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公开课教案_1

《峨眉山月歌》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品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离别诗歌中所蕴含的情谊。

教学重点:熟读并能够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方法:朗读、引导。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教师配乐朗诵。

二、导语: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的文化瑰宝,它用它优美的句子、动听的声韵、整齐的格式、唯美的意境描绘了一幅幅各种题材的生动画面,在这些题材中,有一种题材由于古代交通不便,通讯设备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相别数载都难以相见,因此被古人特别的看重。

那么这种题材是什么呢?那就是——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当然也更少不了吟诗话别,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一首关于离别的诗——《峨眉山月歌》!板书——峨眉山月歌三、作者介绍:峨眉山月歌的作者是李白,那么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李白呢?大屏幕——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他因写诗而闻名,为当时的人们所激赏,称赞他的诗可以“泣鬼神”。

他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李白写了很多名垂千古的著名诗篇,今天我们学的就是李白这些著名诗篇中的其中一首!下面大家就来读一读这首诗,看看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

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呢?生答。

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这些,那么你能不能根据你在读的过程中的感受来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呢?学生读。

2.背景简介:好,大家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对这首诗歌进行了朗读。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峨眉山月歌古诗》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峨眉山月歌古诗》教案
2、小组、男女生赛读3、练习背诵。
4、默写《峨眉山月歌》。
教后记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文
今天,我们欣赏李白的一首诗《峨眉山月歌》。读题。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初读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师范度读,要求:正确、节奏
3、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下——顺江而下。
一、二句:提问:“初次离开家乡的李白会想些什么呢?”三、四句从字面上看没有写月亮,你能读懂字面上的意思吗?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㈣品味诗境
1、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诗人渐渐远去,沿岸山重水复,月亮或隐或现,此时的月亮已不再像故乡峨眉山的月,诗人内心感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何?(惆怅迷惘)
(2)想象诗人行船于平羌江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⑶再次品题:峨眉山月歌。升华主题
“暗生 思月怀乡之情”、 “思君/不见/下渝洲。”
难怪古往今来的诗人似乎特别钟情于月亮,情到深处总会望月抒情
四、当堂作业
1、诵读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感悟,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峨眉/山月/半轮秋,(秋:暗衬月色之美),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读:惆怅)
xx中学教案
年级
七年级
学科
语文
教师
李x
任教班级
初一(1、x)
课题
峨眉山月歌
主备人
李x
课型
新授
课时
一课时
授课时间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解释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能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 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通过解读诗歌意象理解诗歌主旨,从而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解释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能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通过解读诗歌意象理解诗歌主旨,从而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月亮与中国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千百年来,文人们对明月倾注了太多的情感。

他们将月融于人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使月与人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

唐代的伟大诗人李白非常喜欢月亮,我们以前学过他的《静夜思》《古朗月行》,他还写了许多和月亮有关的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另外一首诗《峨眉山月歌》。

二、预习检查1、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李杜”。

李白的诗歌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夸张,并惯于采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情。

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

2、背景资料《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

写于李白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

他怀着“遍谒(yè)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他把峨眉山月作为歌咏对象,通过咏月来表示对蜀地的依恋和对故人的思念。

3、读准字音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qiāng)江水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学情分析
诗歌意境清朗秀美,风致自然天成,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

3重点难点
1.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2.能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教学过程
从历史上看,我们是个特别喜欢月亮的民族。

入晚,我们抬头望月,想起住在那里面的嫦娥、吴刚、白兔和蟾蜍,再想起古典诗词中有关月亮的佳篇名句,有一种特别的感受。

如果这也算是一种民族心理,那么最善于表现这种心理的诗人就是李白了。

“太白十诗九言月”,明月经过诗人反复歌咏成为美丽皎洁动人的形象,赋予了它特别的生命和感情。

活动2【讲授】走进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
一、?“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俱杯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
二、作者简介: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
杜”。

三、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

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四、朗读诗歌,理解大意。

活动3【活动】学习《峨眉山月歌》
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

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

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活动4【练习】巩固
⑴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

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
⑵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答:
活动5【作业】课后习题
1、完成习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