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美国史论文题录(1954-2004)

合集下载

试析美国的五四运动研究——以博士论文为考察中心

试析美国的五四运动研究——以博士论文为考察中心
究 提供 了有 益 的 启 示 。
关键词 : 博士论文 ; 美国; 四运动研 究; 况 五 概 中图分 类号 : 0 2 K9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6 1 34 (00 0 0 3 0 17 — 82 2 1 ) 3— 0 4— 5
发生 于九十 多 年前 的五 四运动 , 一 场 震古 是 烁今 的思想 启蒙 运 动 , 也是 百 年 中 国现 代 化 运动 的一个 意义 深远 的历史转 折点 。它凝 聚着 近代 中 国思 想变革 的风 云 , 动着 中 国现代 历 史 进程 的 牵 神经 。正 因为如 此 , 四运 动 不 仅成 为 国 内学 者 五 最感兴 趣 的课 题 之 一 , 而且 也 早 已成 为 美 国学 界
L oadH. G ro n rn .h l n o pldadE id , otrl iettn nC i,ABbi rpyo td s nW sr enr D. od nadFakJ Suma C m i dt .D oa s r i s hn : ilga h u i een en e c D s ao o o fS e i t
D s t i s nC i , 7 — 95 Sa l adL no : n e i a i t r s17 ; r k o p hl a o pe n d s rt ie a n o h a 1 1 17 . et n dn U i rt o W s n o Pe , 8 Fa s hS u nC m ida E i o n 9 t e o v sy f h g n s 9 nJs m l d —
收稿 日期 :0 9— 9—1 20 0 1
作者简介 : 吴原元 (97 )男 , 东乡人 , 师 , 1 一 , 江西 7 讲 历史学博 士 , 主要研究方向为美 国的中国研究与 中美关系。

汤因比《历史研究》简介

汤因比《历史研究》简介

汤因比《历史研究》简介汤因比《历史研究》简介一、《历史研究》简介作者:(英国)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1889-1975年)类型:历史学论著成书时间:1939-1961年二、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生平汤因比,英国著名历史学家。

出生在伦敦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受到良好教育。

他的母亲是英国第一代女大学生,也是一位历史学家,在母亲的影响下,汤因比从小就喜爱历史。

他7岁学习拉丁语,8岁学习希腊语,曾先后就读于温契斯特公学和牛津大学。

一战期间,他在英国外交部情报局工作,1918年作为英国代表团的顾问参加巴黎和会。

1919年担任伦敦大学教授。

1920年开始主编《国际事务概览》,1937年被选为英国皇家科学院研究员。

二战期间,担任英国外交部研究司司长。

1947年赴美国讲学。

1955年,牛津大学和伯明翰大学同时授予他荣誉文学博士。

1975年,汤因比因病去世。

推荐阅读版本:刘北成、郭小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三、《历史研究》内容摘要汤因比的宏伟计划是要比较各种文明的历史,从大历史的角度来发现它们兴衰的原因和过程。

他反对把民族国家当作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而应当从文明的角度去考察历史。

因为国家正是在文明的怀抱中诞生和消亡的。

什么是文明?汤因比认为,文明是指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的某一群人类所构成的社会整体,这个整体包括若干同样类型的国家。

据此,他从人类近6000年的历史发展中,划分出26个文明形态,其中21种得到了发展。

它们是:西方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伊朗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远东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叙利亚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国文明、米诺斯文明、苏美尔文明、赫梯文明、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安第斯文明、墨西哥文明、于加丹文明和玛雅文明。

另外五个停滞发展的是:波斯尼亚文明、爱斯基摩文明、游牧文明、奥斯曼文明和斯巴达文明。

每一种文明都有某个占统治地位的倾向,如古希腊文明的倾向是美学,古印度文明的倾向是宗教,古中国文明的倾向是伦理道德。

《历史研究》读书笔记

《历史研究》读书笔记

《历史研究》读书笔记
《历史研究》是一本书,由美国历史学家和学者吉尔伯特·米勒·巴克
卷(Gilbert M. Bletcher)编写。

这本书的内容由许多研究领域的历史学
家编写,并包括研究方法,有关历史学研究的概念和理论,以及有关历史教
学方法和历史教育最佳实践的讨论。

《历史研究》从必要的历史研究基础讲起,例如引论,收集史料,检查
历史档案,档案学,以及潜在的“历史社会学”的讨论。

它还提供了有关使
用叙述历史和小故事理论的指导。

在《历史研究》中,作者探讨了一些特定的历史写作主题,如世界史,
军事史,海洋史,历史区域,社会史,政治史和宗教历史等,以解决各种特
定领域内的问题。

它还涵盖了多学科研究,如宏观历史学,历史理论,人文
素养,基础历史学,以及历史研究学术方法,以及评估和分析历史材料以及
当代历史等。

最后,《历史研究》还介绍了一些技巧,如游历史研究,建议历史学研
究中尽可能使用最新的计算机技术,以及建议历史领域的学术研究者使用期
刊和书目的出版物。

总而言之,《历史研究》是一本有关历史研究和教育的强有力的参考书,既有研究领域的历史学家,也有学者可以从中受益。

它的内容不仅丰富,而
且对对历史学研究者来说有用,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深入研究历史。

汤因比《历史研究》的成就与争议

汤因比《历史研究》的成就与争议

汤因比《历史研究》的成就与争议历史学家汤因比与《历史研究》的关系,可以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这部巨著为他赢得了世界性声誉,但也曾引发争议,甚至使汤因比“跌落神坛”。

要理解这一切,自然需要去了解这本著作诞生的来龙去脉。

完整的《历史研究》一共12卷,其出版历程跨越27年(1934—1961)。

若从汤因比开始酝酿这部作品的1920年算起,则是41年,基本上囊括了汤因比的大半生。

在如此长的时间里完成的作品,不能不受到作者人生际遇变化的影响,因此有必要结合其人生来阅读《历史研究》。

威廉·麦克尼尔的《阿诺德·汤因比传》为我们追索汤因比与《历史研究》的关系打开了一扇窗。

这本传记详细考证了《历史研究》从酝酿到诞生的过程,并对如何评价、理解这部作品乃至汤因比本人发表了看法。

青年锐气:《历史研究》的酝酿在麦克尼尔眼里,《历史研究》最大的贡献应在于,开启了一种宏观、平等地囊括所有人类文明的系统研究,这与他自己所坚持的全球史研究是相通的。

麦克尼尔通过大量史料,追溯了汤因比这种世界性视野的形成经过。

汤因比的母亲曾担任历史教师,叔叔阿诺德是以研究工业革命知名的史学家,哈利叔公曾是远洋商船的船长,这样的家庭环境给汤因比提供了关注历史和开阔视野的启蒙教育。

英国传统的精英教育则给汤因比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从温彻斯特公学到牛津巴利奥尔学院,成绩优异的汤因比已经展现出成为史学家的基本素养,他不受牛津大学当时排斥宏观思考的课程和氛围影响,坚持从宏观视角思考历史。

1910年的汤因比立下了远大志向:“我希望成为一名史学巨擘——这不是出于虚荣,而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确实还有大量工作有待完成,并且我渴望自己在其中承担尽可能多的任务。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成为汤因比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一战爆发后,他辞去在巴利奥尔学院的教职,走出象牙塔,积极参与政府情报工作。

耳闻目睹战争带来的巨大创伤,汤因比感受到似乎历史在重演,他想起了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雅典、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的罗马,于是开始思考历史循环的模式与可能性。

美国文学论文美国历史论文

美国文学论文美国历史论文

从传统文化视角看美国自然主义文学内涵◎ 周 进〔作者简介〕周进,上海商学院副教授,上海 200000。

文学作品的内容与文化的关系无须赘言,“人类原始文化时期,有文学神话内容,以幻想的方式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工业文明时期有工业文明的文学内容,文学的‘时代性’、‘民族性’,实际上是文学的‘文化性’的代码用语。

同是古代诗歌,为何古希腊和印度是鸿篇巨制,而希伯莱和中国却是短章小曲?所有这些都可以在文化中找到根源”〔1〕。

纵观中华文化的发展轨迹不难看出,中国文化与美国自然主义之间存在着诸交点,两者均讲求“己”与“物”的相互依存关系(“己”就是自己,也就是主体,“物”就是外物,也就是自然和社会客体),两者均推崇宿命、遗传、环境的主导作用。

所不同的是,中国文化更多融入和谐积极的元素,强调“天人合一”;而美国自然主义则更多着眼于命运的不可掌控性,渲染人类来自大自然的偶然,也必将灭亡于大自然的偶然的悲观思想,带有更多的宿命色彩。

在以往有关中华传统文化和美国自然主义的学术讨论中,其研究主体往往是单向的、割裂的,关注点更【摘 要】 文学作为文化系统中的子系统,其系统功能、特征均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纵观中国文化的发展轨迹不难看出,中国文化与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之间存在着诸多交点,两者均讲求“己”与“物”的相互依存关系,均推崇宿命论、遗传决定论和环境造人的理念。

在以往有关中华传统文化和美国自然主义的学术讨论中,其研究主体往往是单向的、割裂的,关注点更多集中在文学所折射出的文化之“异”,而非文化之“同”。

本文则力图去“异”存“同”,对美国自然主义文学创作的反思有助于我们消除文化隔阂,全方位地解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纵深性和多元特征。

【关键词】 近朱者赤;罪感文化;人性论;环境决定论;宿命论;遗传论【中图分类号】 I0-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0139(2010)04-0126-4多集中在文学所折射出的文化之“异”,而非文化之“同”,本文则力图从中华传统文化的多维视角比对美国自然主义的文学创作,去“异”存“同”,拓宽文化和文学之间的“边界”,消除文化间的排斥和对抗。

历史研究论文范文案例与探讨

历史研究论文范文案例与探讨

历史研究论文范文案例与探讨历史研究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对过去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历史现象,并且对当前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就历史研究论文的写作进行讨论,并给出一个范文案例。

一、历史研究论文的基本结构历史研究论文通常由导言、论文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组成。

导言部分主要介绍研究主题的背景和意义,明确研究目的和重要性,提出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论文正文是整篇论文的核心部分,包括研究对象的介绍、历史背景的分析、研究方法的运用、论证过程的展开等内容。

结论部分则对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进行总结,概括分析并回答研究问题,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二、范文案例:古希腊民主制度的演变导言:古希腊民主制度是古代民主的重要范例,对于现代民主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论文将主要研究古希腊民主制度的起源与演变,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论文正文:一、古希腊民主制度的起源古希腊是现代民主的发源地之一,其民主制度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

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形成是在克里斯提尼斯和索隆时期的改革中逐渐发展而来的。

这一时期的改革开辟了公民参与政治决策的道路,促进了古希腊民主制度的诞生。

二、古希腊民主制度的演变古希腊民主制度的演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历了奴隶制度、中产阶级的崛起和民主制度的完善等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希腊民主制度逐渐从少数人的专制统治向广大公民参与决策过程的民主政治转变。

此外,古希腊民主制度的演变也受到其他政治制度的影响,如典型的斯巴达政体对雅典民主制度的制衡作用。

三、古希腊民主制度的特点古希腊民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直接民主制度,即民众直接参与政治决策。

在雅典民主制度中,公民可以通过集会和选举的方式,对政治事务进行讨论和决策。

此外,古希腊民主制度还注重公民平等和法治原则的确立,保障了个人权利与人民利益的平衡。

结论:古希腊民主制度的演变是历史上重要的政治进步,对后世民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美国的文化和历史研究

美国的文化和历史研究

美国的文化和历史研究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其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使其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

历史和文化研究一直是美国社会学、人文学和人类学的关键话题。

文化研究美国的文化研究始于20世纪初,当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开始探索美国文化中的多元性。

研究的重点是探索不同人群之间的文化差异。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文化研究开始流行起来。

人们对文化的不同方面——如音乐、电影、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文化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

人们开始探索文化如何影响社会和政治制度,研究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今天,文化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广泛的领域,涵盖了许多不同的主题和方向。

研究的主题包括种族、社会阶层、性别、艺术和媒体等方面。

文化研究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

历史研究历史研究是美国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美国历史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当时欧洲移民开始在北美建立殖民地。

在美国革命期间,美国正式获得了独立,并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其后,美国开始迎来一段快速发展的时期,包括西部开垦、移民潮和科技进步等方面。

在现代,历史研究已经成为了一个广泛的领域。

历史研究的主题包括美国的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以及美国在全球经济和政治中的角色等。

历史研究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美国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通过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事件和人物,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美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结论美国的文化和历史研究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领域。

这些研究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美国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为美国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洞察。

美国早期历史研究

美国早期历史研究

中国的美国早期史研究:回顾与前瞻中国的美国早期史研究:回顾与前瞻李剑鸣文发表:《美国研究》/2007年第2期;学术交流网/美国历史评论/2007年12月5日转发英文标题:A Review of the Study of Early American History in China晚清士人在最初接触美国历史知识时,就曾涉及早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到了美国立国的历史;徐继畬在所著《瀛环志略》中,则对乔治·华盛顿和美国建国史做了一些介绍。

到20世纪初年,美国革命、华盛顿和《美国宪法》的名称以及相关史事,不时出现在中国改革派和革命家的政论时评当中。

【注释】杨玉圣:《中国人的美国观》,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20、43~72页。

【注尾】但是,关于美国早期史的学术性探讨,则是相当晚近的事情。

从20世纪初到1978年的3/4世纪里,中国的世界史教学与研究处在草创时期,美国史也不例外。

除了一般通史性著作中涉及美国早期的史事以外,专门的早期史著述可谓凤毛麟角。

【注释】1978年以前中国学者撰写的美国早期史著作有: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美国独立战争》(上海商务印书馆,1912年版)、胡伯恳《美国独立》(上海开明书店,1936年版)、刘祚昌《美国独立战争简史》(华东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黄绍湘《美国早期发展史》(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郭圣铭《美国独立战争》(商务印书馆,1973、1984年版)等;专题论文仅有几篇论述早期奴隶制、独立战争和“谢斯起义”的文章。

【注尾】1978年以后,情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虽然早期史领域的专著寥寥可数,但论文的数量已然相当可观,涉及的课题逐渐增多,研究的条件大为改善;与此同时,未来早期史研究的重点和走向,也变得逐渐清晰明朗起来。

一这里所说的美国早期史,是指1815年以前的美国史。

【注释】这里的“美国”换成英文应当是“America”,而不是“The United States”(合众国)。

美国史论文

美国史论文

美国印象我不知道其他人选择研读“美国史”的原因是什么,而我是想来真正读懂美国的。

我想要近距离了解在这个如今的“超级大国”背后,有着怎样惊心动魄的历史足迹,而如今的它又是怎样一个生动的国度。

不可否认的是,“第一印象”往往能够说明一个事物的最大特点。

我可以猜想到许多人在听到“美国”这个词的时候,脑袋里蹦出来的词会是“超级大国”、“好莱坞大片”、“高端”,甚至是“苹果”。

这可能就是美国给人的“第一印象”。

当然,能给人这样的印象必然有其原因所在。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第一大国,几乎在世界发展的各个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

这也是它给人一种强大的感觉的原因。

然而“第一印象”绝非完整的印象。

但渐渐地,美国印象开始脸谱化、统一化,这并非指所有人都执统一意见,而是指它的形象仿佛成了一个永远强大永远不变的大国。

在对一个国家的了解上,许多人渐渐失去了其中该有的趣味和态度,将这个国家的形象硬生生刻在了脑袋里,或许呆上几年,又或许永远不变了。

对我而言,一个国家不仅仅意味着一个群体。

它的土地,它的民族,它的实力,乃至它的灵魂,都是可以令人滔滔不绝的话题。

真正了解一个国家的人,是绝非用几个单词就可以概括所有的。

这也成为了我强烈地想要了解美国的初衷——希望更加清晰和系统地去了解和获取这个国家的真实印象。

首先,“美国”本身是一个繁复的词条。

字典会言简意赅地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由五十个州和一个联邦直辖特区组成的宪政联邦共和制发达国家。

它的国土面积超过962万平方公里。

强大的美国不仅幅员辽阔,更具有高居全球第一的国民经济。

最重要的是它具有其他国家难以望其项背的综合实力,其在全球的政治、经济、军事、娱乐等众多领域的庞大影响力更是其他国家所无法匹敌的——这可能会是你从资料上看到的第一眼信息。

然而当我在课堂上看美国时,最先看到的,却是它在历史与政治中的样子。

少了些许对头号强国的仰望视角,多了些许岁月沉淀之后的传奇色彩与品读气质。

既然是“美国史”,那我就得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研究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

《历史研究》格式

《历史研究》格式

《历史研究》格式篇一:《历史研究》格式关于引文注释的规定为便于学术交流和推进本社期刊编辑工作的规范化,在研究和借鉴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注释规定的基础上,我们对原有引文注释规范进行了补充和完善,特制定新的规定。

本规定适用于《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内刊》和《历史研究》。

一、注释体例及标注位置文献引证方式采用注释体例。

注释放置于当页下(脚注)。

注释序号用①,②,③……标识,每页单独排序。

正文中的注释序号统一置于包含引文的句子(有时候也可能是词或词组)或段落标点符号之后。

二、注释的标注格式(一)非连续出版物1.著作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责任方式为著时,“著”可省略,其他责任方式不可省略。

引用翻译著作时,将译者作为第二责任者置于文献题名之后。

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等经典著作应使用最新版本。

示例:赵景深:《文坛忆旧》,上海:北新书局,1948年,第43页。

谢兴尧整理:《荣庆日记》,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75页。

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北京:法律出版社,2019年,第3页。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5页。

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11-12页。

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9页。

佚名:《晚清洋务运动事类汇钞五十七种》上册,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8年,第56页。

狄葆贤:《平等阁笔记》,上海:有正书局,[出版时间不详],第8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6页。

2.析出文献标注顺序: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集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集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汤因比《历史研究》

汤因比《历史研究》

汤因比《历史研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1889——1975)是当代影响最大的英国史学家之一。

他出身学术世家,其叔父阿诺德·汤因比就是牛津大学的经济学家兼历史学家,并以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著称,他对工业化时代的社会紧张关系深感忧虑,曾参与调解劳资纠纷,主张国家重视社会福利并反对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这对小汤因比后来形成对“西方文明”与现代性的批判立场有潜在的影响。

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专长希腊-拜占庭史与现代国际关系史,在这些方面有公认的学术造诣,但在此之外他更以知识渊博出名。

与叔父一样,他也不是个纯粹书斋型学者,他曾数次进入英国外交部工作,作为英国代表团成员参加过巴黎和会,搞过情报工作,当过《曼彻斯特卫报》的战地记者,还担任过英国皇家国际事务学会外交研究部主任与外交部研究司司长。

这些经历使他成为一个——借用以塞亚.柏林的话说——“刺猬”与“狐狸”兼于一身的人物。

汤因比的著作种类不算很多,但篇幅堪称等身。

他的《历史研究》开始酝酿于1921年,1927年起撰写,后因担任公职与时逢战争而断断续续,在1934———1961年间先后出版了12卷,但按其设想仍属未完之稿。

1946、1957年D.C.索默维尔将当时已发表的前10卷缩写成两卷的简本问世(后来的曹未风等中译本把它分成上中下三卷出版)。

到1966年,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汤因比在无法完成宏大计划的遗憾中以出版《变革与习惯》一书为这一著述工程作了总结,这时距他着手此巨著已有45年之久。

缩写者索默维尔曾这样总结汤因比的心路旅程:“作者出生在维多利亚晚期的乐观主义时代,在壮年时期身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深深感到在他自己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和古代希腊社会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他所受的主要教育又正是古代希腊式的。

这就在他的心中引起了这样的问题:文明为什么会死亡?古代希腊文明的命运是否也就是现代西方文明的命运?结果,他的探索便扩大到了包括所有已知文明的衰落和解体问题,以作为研究这个问题的佐证。

汤因比与《历史研究》

汤因比与《历史研究》

汤因比与《历史研究》《历史研究》这部风靡全球、脍炙人口的历史哲学巨著,卷帙浩繁涵盖广泛,最初六册出版时,一般人对它整个体大思精的研究系统,很难把握住主要的脉络所在,直到索麦维尔将这套巨著缩写为节本后,才成为畅销不衰的人文著作。

在欧西以外的各地区,产生了爆炸性的震撼,成为知识分子手边必备的参考读物。

到后来,《历史研究》第七至十卷出版.再由索麦威尔缩编,在美国学术界引起长久的激荡。

1961年,《历史研究》第十二卷出版。

该卷为汤氏对读者批评的答复和对原书的修正。

他为此曾作过这样的说明:这一本书,与出版于1934至1954年的十册《历史研究》原著,已有相当的不同。

当然,目前这一版本,由于事件不断流动、知识不断增加,其本身也必定会有过时的一天。

只要人类继续存在,则人类历史、或任何其他的人类活动,使都不可能获得确定。

故而,只要本书能够促使它的读者,对于艰苦万状,但又极端迷人的人类历史沧桑流衍,采取一种广大包容的看法,本书的目标也就算已达成了。

这样,汤因比的《历史研究》,由原来十卷本,六千三百九十页,三百一十五万字,变为配有史图和地名,以及“再商榷”——答复批评和修正已说的十二卷本,洋洋五百万言以上的历史巨著。

1972年,牛津大学出版部又与泰姆斯及赫德逊公司联合出版了汤氏自行缩节的《图解修订本》,此节本图文并茂形式新颖,包容了汤因比晚年的定见。

在十二卷本的《历史研究》中,《历史研究》一书的开头,汤因比就尖锐指出,以往历史研究的一大缺陷,就是把民族国家作为历史研究的一般范围,这大大限制了历史学家的眼界。

事实上,欧洲没有一个民族国家能够独立地说明自身的历史问题。

因此,应该把历史现象放到更大的范围内加以比较和考察,这种更大的范围就是文明。

文明是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联系的某一群人,可以同时包括几个同样类型的国家。

文明自身又包含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其中文化构成一个文明社会的精髓。

文明具有两个特点:第一,都经历起源、生长、衰落、解体和死亡5个发展阶段。

解读历史研究的重要学术期刊

解读历史研究的重要学术期刊

解读历史研究的重要学术期刊学术期刊是学术界重要的信息资源和研究成果发布平台,对于历史研究领域也不例外。

重要的历史研究学术期刊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材料,还具备审稿严谨、学术性强的特点,为广大历史研究者提供了可靠的学术参考和研究平台。

本文将对几个在历史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的重要学术期刊进行解读,并介绍它们的特点和对历史研究的贡献。

一、《历史研究》《历史研究》是中国历史学界顶尖的学术期刊之一。

该期刊侧重于对中国历史的深入研究和全面展示,覆盖了古代、近代、现代各个历史时期。

在学术质量上,《历史研究》严把关,注重学术性和原创性,每一篇文章都经过精心挑选和严格审稿。

这使得《历史研究》得以成为历史学界的重要引领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历史研究者。

该学术期刊还设有“专题研究”栏目,将一些热点、前沿的历史问题进行深度分析,为学术界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

二、《历史学》《历史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期刊,具备较高的学术声誉和学术影响力。

该期刊刊发的文章在理论研究和学术观点的创新上非常出类拔萃,对于推动历史学研究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历史学》还注重实证研究,在历史数据和史料的搜集整理、研究方法的探索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同时,该期刊还组织了不少重要的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促进了学术界的交流和合作。

三、《国外历史研究》《国外历史研究》作为一本专门刊登国外历史研究论文的学术期刊,对扩展学者们的研究视野和提高历史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该期刊聚焦于国外历史领域的前沿课题和研究成果,公开发表了大量的国外优秀历史学家的研究文章。

《国外历史研究》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理论观点,还为中国历史学界的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国外历史学研究的窗口。

四、《近代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是中国现代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期刊,以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为主要方向。

该期刊关注近代史研究的新问题、新动态,着力挖掘近现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内在规律和重大事件的历史渊源。

美国外交历史研究论文

美国外交历史研究论文

二战后的美国外交历史研究刘赵喆【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外交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以此为分水岭,可以看出美国的外交逐渐从威尔逊时期的脱离世界,远离战争的闭关理想主义外交理念走向以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为理念的现实主义外交。

本文将从美国的外交文化历史由来、二战后美国的外交联盟建立历程,以及当代的美国与俄罗斯的外交战略博弈几个方面探讨美国的大国现实主义外交思维。

关键词:二战后美国联盟外交外交博弈一、美国外交文化的由来美国的历史是一部殖民民族发展的历史。

美利坚民族文化价值体系是英国清教主义、理想主义和新大陆移民拓植历史相结合的产物。

不同于美洲本土的封闭拉丁文化和玛雅文明,也与英伦贵族“日不落帝国”的殖民扩张性外交有所差异。

它以基督教文明为其道德价值基础,以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为其核心,因其独有的历史而兼具多元、兼容、开放和自由竞争的特性。

而实际上美国人是一个务实主义者,由此发展起来的实用主义哲学在美国最为发达,它是典型的美国生活方式的产物。

因此,美国的外交现实主义也拥有着牢固的思想基础。

美国的外交政策,往往带有强烈的“人权观”。

20世纪70年代,卡特总统正式提出了“人权外交”政策。

从此,在全球范围内追求人权成为美国对外政策一个重要特征。

即使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对敌对国家使用武力或者经济制裁,美国也依然是在“维护人权,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帜下行事。

美国人权思想直接继承了英国清教和辉格党传统,深受西欧自由文化思潮影响,尤其是启蒙运动。

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以理性为武器向封建专制、宗教专制和旧有的信仰发起了挑战,这时所形成的人权思想对美国人权政策的形成产生直接的痕迹,因为这一时期人权思想家的理论直接被美国人用以制定美国的人权政策。

例如荷兰启蒙学者格劳修斯的“人道主义干预学说”以及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人民主权说”中的进步因素,就帮助美国形成了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人权政策,在近现代世界中发挥过先进作用。

汤因比《历史研究》

汤因比《历史研究》
《历史研究》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新的历史写作方式, 即通过对不同文明形态的深入分析,揭示历史发展的深层规 律和动力。
《历史研究》的主要观点
汤因比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多个文明形态交替 出现的,每个文明形态都有其产生、发展、衰落 和灭亡的过程。
汤因比还提出了"挑战与回应"的理论,认为每一 个文明形态都是在回应自然和社会环境所提出的 挑战中产生和发展的。
02
汤因比对历史的研究方法具有独创性,他提出了"文明形态学"的理论,认为历 史是由多个不同的文明形态所构成的,这些文明形态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共性 和特性。
03
汤因比的主要著作包括《历史研究》和《人类与大地》。其中,《历史研究》 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也是本大纲的主要讨论对象。
《历史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历史研究》的创作背景是汤因比对于传统历史写作的不满 ,他认为传统历史写作缺乏对历史事件的深度分析和解释。
01
社会组织的起源
汤因比认为,人类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是家庭,但家庭并不是唯一的社
会组织形式。在家庭的基础上,人们通过血缘、地缘等关系形成了更
复杂的社会组织。
02
社会组织的演变
随着生产力和思想观念的发展,社会组织也在不断演变。从氏族、部
落到国家、城市,这些不同的社会组织形式都对应着不同的历史阶段

03
社会组织的多样性
《历史研究》的局限性与不足之处
文化形态学理论的局限性
01
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学理论存在一些局限性,如过于强调文化的
独立性和自主性,忽视了文化交流和互动的一面。
比较历史学的局限性
02
汤因比的比较历史学研究虽然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存在一些局

美国清史资料及其研究情况述略

美国清史资料及其研究情况述略

美国清史资料及其研究情况述略【摘要】美国清史资料是指记录和研究美国历史中敏感或困难的事件和人物的资料。

这些资料的来源丰富多样,包括政府文件、个人日记、新闻报道等。

内容涉及美国的种族歧视、战争罪行、政治腐败等议题。

近年来,学者们通过不断探索和整理这些资料,为清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成果。

他们采取了丰富多样的研究方法,如档案搜集、口述历史等。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美国历史的呈现,也对社会反思和历史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未来,研究者们将继续深入挖掘美国清史资料,探索更多未知的历史真相,为美国历史研究和教育贡献更多有益的知识。

美国清史资料的重要性在于揭示历史真相,推动社会进步,为人们认识历史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美国清史资料、研究、来源、内容、近年研究现状、方法、成果、重要性、展望、引言、背景介绍、研究目的、结论。

1. 引言1.1 背景介绍美国清史资料及其研究情况述略引言:美国清史资料是指一系列关于美国历史的文献、档案和资料,主要涵盖美国独立战争、奴隶制度、西部拓荒以及其他重要历史事件的记录和信息。

这些资料对于研究美国历史、社会变迁以及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是了解美国国家发展和特色的重要窗口。

通过对美国清史资料的梳理和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美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揭示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原因,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美国社会的演变过程。

美国清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社会意义,也对推动美国历史研究的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1.2 研究目的美国清史资料及其研究情况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而本文旨在探讨其研究目的。

通过对美国清史资料的来源、内容、近年来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成果进行分析,我们旨在揭示美国清史资料对于了解美国历史、推动学术研究的重要性。

我们还将探讨未来研究展望,希望能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通过对美国清史资料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美国历史的发展轨迹,探讨其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从而更好地理解美国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和发展。

小论文(2015 第2学期)美国史

小论文(2015 第2学期)美国史

上海师范大学标准试卷2014 ~ 2015 学年第二学期考试日期2015 年12 月31 日美国史话(小论文)英语专业本科13 年级班姓名学号试题内容:写一篇1000字左右关于美国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论文。

选题自由,可以写关于美国历史中的各个方面,如语言、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

我承诺:以下内容是完全由我自己独立完成的。

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分标准: 美国史话(小论文)2014 ~ 2015 学年第二学期考试日期2015 年12 月31 日英语专业本科13 年级混合班评阅符号说明:(以下符号仅供参考。

《历史研究》二审

《历史研究》二审

《历史研究》二审
二审评价:汤XX先生的《历史研究》一书,围绕人们称之为文明的社会类型首次出现以来人类历史经验的性质与范式问题,展开了一以贯之的论述。

这种论述在史料的属性所允许的范围内,从当代历史家们所知晓的人类历史的各个方面广泛抽取例证,并在每个阶段上予以“证明”。

在这些举例说明中,有一些非常详尽的论述。

由于《历史研究》一书的这种特性,节略本编者的任务一般而言就很简单了,即原封不动地保留这些论证,只是对陈述加以简化,对例证的数量做某种程度的压缩,对说明的细节进行较多的删节。

我认为这个节略本对汤XX先生在已出版的那部未完成著作的前六卷中提出的历史哲学做了充分说明。

倘若本书没有做到这一点,汤因比先生显然不会同意它的出版。

但如果有人以为它是原著的无可挑剔的替代品,我会感到非常遗憾。

对于“商业目的”而言,这个节略本也许是个恰如其分的替代之物;但对于愉悦而言,它就无疑不是什么替代了,因为原著的迷人之处主要在于书中大量挥洒自如的举证说明上。

人们会觉得只有这样一部鸿篇巨制才在审美意义上堪与它的宏大题目相提并论。

我已在极大程度上利用了原作的段落和句子,所以我并不担心这个节略本会单调乏味,但我也同样确信原著更加出神入化。

美国历史研究论文

美国历史研究论文

美国历史研究论文简介本文旨在探讨美国历史领域的研究论文的撰写方法和注意事项。

根据您的需要,以下是一些提示和建议供参考。

内容结构一篇研究论文通常包含以下几个主要部分:1. 引言:- 简要介绍研究主题和背景;- 提出研究问题和目的;- 引入相关的理论框架或方法论。

2. 文献综述:- 回顾相关研究领域的重要文献;- 分析不同学者的观点和争议;- 确定自己研究的定位和意义。

3. 研究方法:- 描述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解释为什么选择这种方法和数据。

4. 研究结果:- 呈现和解释研究所得的结果;- 通过图表或实例来支持结论。

5. 讨论和分析:- 对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和解释;- 探讨可能的解释、原因和影响。

6. 结论:- 总结研究的主要发现;- 强调研究的局限性;- 提出进一步的研究建议。

注意事项在撰写美国历史研究论文时,请注意以下几点:1. 选择合适的主题:选取感兴趣且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主题进行深入研究。

2. 深入阅读和理解文献:在撰写前,密切阅读和理解相关文献,并在文献综述中反映自己的研究框架。

3. 清晰和准确的表达:用清晰、准确和简洁的句子来表达研究问题、方法和结果,避免使用含糊或模糊的表达方式。

4. 数据和证据支持:使用可靠的数据和充分的证据来支持研究的结论和观点。

5. 引用规范:在引用他人观点、数据或研究成果时,请确保准确标注引用来源,避免抄袭问题。

6. 语言和格式规范:遵循学术论文的语言和格式规范,包括适当的引用风格、页码和参考文献格式等。

请根据具体要求和研究内容进行认真撰写,并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优化论文的结构和内容。

祝您的研究论文取得优秀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研究》美国史论文题录(1954-
2004)
《历史研究》美国史论文题录(1954-2004)
2004年第4期
肖华锋:美国黑幕揭发运动:大众化杂志、进步知识分子与公共舆论
2004年第1期
彭小瑜:罗马天主教语境中的美国历史和民族——奥雷斯蒂斯•布朗森论移民的美国化
李剑鸣:美国革命时期马萨诸塞立宪运动的意义和影响
2003年第6期
王晓德: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重商主义政策及其影响
2003年第4期
王立新:美国国家认同的形成及其对美国外交的影响
陈兼:张曙光著《经济冷战:美国对华经济禁运和中苏同盟》
2003年第3期
刘晓原:“蒙古问题”与冷战初期美国对华政策
2003年第2期
王铭:美国的亚洲移民史研究
2002年第3期
王立新:“文化侵略”与“文化帝国主义”:美国传教士在华活动两种评价范式辨析
王旭:对美国大都市区历史地位的再认识
崔丕:美国《共同防卫援助统制法(1951)》的形成及其影响2002年第2期
牛军: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九年美苏国共关系
顾宁:关于亚洲冷战的中美对话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2002年第1期
李剑鸣:英国的殖民地政策与北美独立运动的兴起
白建才:近年来美国的冷战史研究
2001年第6期
梁茂信:当代美国大都市区中心城市的困境
2001年第3期
周钢、田吉贡:美国西部野马的驯养使用与保护
刘文涛、杨成良:十九世纪美国的德意志和爱尔兰移民之比较2001年第2期
王立新:华盛顿体系与中国国民革命:二十年代中美关系新探高春常:英国历史传统与北美奴隶制的起源
2000年第4期
李剑鸣: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前的政治辩论及其意义
2000年第3期
任东来:1934—1936年间中美关系中的白银外交
2000年第1期
崔丕:美国经济遏制战略与高新技术转让限制
1999年第6期
郭沂纹:刘文涛著《伟大的解放者——林肯》
1999年第5期
杨奎松:美苏冷战的起源及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张小明:美国对中苏同盟的认识与反应
1999年第2期
杨生茂:论乔治•班克拉夫特史学——兼释“鉴别吸收”和“学以致用”
1999年第1期
陶文钊:费正清与美国的中国学
1998年第4期
董小川:美国政教分离制度的历史思考
王晓德:试论务实传统对美国外交的影响
1998年第2期
李喜所:关于传教士与晚清现代化关系的思考——评《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
戴超武:梁茂信著《美国移民政策研究》
1997年第6期
王旭:工业城市发展的周期及其阶段性特征——美国中西部与中国东北部比较
梁茂信:美国革命时期黑奴制合法地位的确立
1997年第3期
于群、程舒伟:美国的香港政策(1942—1960)
王晓德:美国对外关系的文化探源
张友伦:美国史研究百年回顾
宋强、秦志:评《美国对亚太政策的演变,1776—1995》
1997年第2期
李晓岗:战后美国犹太人民族凝聚力的盛衰
杨令侠:加拿大魁北克省分离运动的历史渊源
王笛:近年美国关于近代中美关系的研究
1996年第6期
徐蓝:从“橙色”计划到“彩虹”计划——太平洋战争前美国的战略演变
崔丕、侯文富: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81/1号文件形成问题研究
王锦瑭:美国企业史研究
罗志田:读《敌对与冲突的由来——美国对新中国的政策与中美关系(1949—1950)》
李剑鸣:评《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
1996年第2期
张友伦:美国民主制度的形成、发展和问题
刘祚昌:杰斐逊麦迪逊与共和党的兴起
1996年第1期
于群: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152号文件的形成
王笛:近年美国关于近代中国城市的研究
1995年第6期
陶文钊:开罗会议是美国对华政策的转折点吗•
1995年第4期
崔丕:美国关于日本战争赔偿政策的演变
金卫星:美国对德绥靖的“韦尔斯计划”
1995年第2期
时殷弘:美国与现代中国——《中美关系史(1911—1950)》评析
1994年第6期
张少华:汉密尔顿“工商立国”与杰斐逊“农业立国”之争
黄绍湘:《美国工人运动史》评介
1994年第4期
王在帮: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兴衰
1994年第2期
刘祚昌:杰斐逊与美国现代化
张友伦:二次大战后美国工人阶级结构的变化——兼评美国学者关于阶级的理论
王晴佳:美国的中国学研究述评
1993年第4期
陶文钊:1949—1950年美国对华政策与承认问题
张友伦:关于美国1787年西北法令的评价问题
郭沂纹:评《美国军事史纲》
1993年第2期
何顺果:略论美国的立国精神
张敏谦:从殖民地走向独立的弗吉尼亚
李剑鸣:美国印第安人保留地制度的形成与作用
1992年第6期
张定河:论美国联邦制的确立及其历史作用
1992年第5期
满运龙:马萨诸塞政治体制的确立
1992年第4期
何顺果:美国西部城市的起源机及其类型
王旭:美国西部的开发与城市化
1992年第3期
崔丕: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13/2号文件形成探微1992年第1期
李剑鸣:两个世界文明汇合与北美印第安人的历史命运1991年第6期
时殷弘:美国与吴庭艳独裁政权的确立
刘文涛:《杰斐逊传》简评
1991年第2期
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三论
时春荣:论当代美国黑人文化的复兴
1990年第4期
章百家:美国对华政策新解——评《从赫尔利到马歇尔》
刘绪贻:富兰克林•罗斯福与联邦最高法院斗争的性质
满云龙:共和修正派与当代美国思想史学
1990年第1期
章百家:美国对华政策新解——评《从赫尔利到马歇尔》
刘绪贻:富兰克林•罗斯福与联邦最高法院斗争的性质
满云龙:共和修正派与当代美国思想史学
1989年第4期
黄振、方英义:美国革命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1989年第3期
黄绍湘:美国的总统制
邓蜀生:美国移民政策的演变及其动因
王旭:富有生机的美国城市经理制
1989年第1期
沈长云:关于奴隶制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商讨
丁则勤、丁克逊:太平洋战争前美国在美日谈判第一阶段的远东政策1988年第6期
韩铁:第一次世界大战到新政初期美国的合作自由主义
1988年第5期
郑会欣:1933年的中美棉麦借款
1988年第4期
程洪:美国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趋势与特点
1988年第3期
(美)迈克尔•亨特:美国关于中国对外关系史研究的问题与前景
1987年第5期
余志森:美国独立前后政治体制的演变
1987年第3期
章百家: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对美政策
何迪:1945-1949年中国共产党对美政策的演变
袁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美国对华政策观
章百家:1945-1955年中美关系史学术讨论会述评
何顺果:加利福尼亚金矿发现及其历史意义
1986年第6期
何顺果:关于美国国内市场形成问题
1986年第5期
丁则勤、丁克迅:美日的私人议和活动与《日美谅解案》的形成
1986年第3期
文颖:《美国著名妇女人物辞典》简介
1985年第4期
牛大勇:美国对华政策与“四•一二”政变的关系——兼与沈予同志商榷1984年第6期
冯承柏:美国工厂制确立年代质疑
1984年第3期
何顺果:西进在美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张友伦:评价美国西进运动的几个问题
1984年第1期
黄绍湘:开创我国美国史研究新局面的浅见
1983年第5期
田浩:五十年代初期美国的对华政策——杜勒斯德外交权术与吉田信件的由来1983年第4期
陈兼: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一年美国的对德政策
1983年第3期
陈兼: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一年美国的对德政策
1982年第5期
杨宗遂:再谈“波士顿茶会”
1982年第2期
叶笃义译注:司徒雷登一九四六至一九四八致美国国务卿的若干电文
1982年第1期
刘祚昌:美国殖民地时代的议会制度
1980年第4期
刘祚昌:略论托马斯•杰弗逊的民主思想
1980年第3期
罗荣渠:关于中美关系史和美国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1979年第12期
俞辛淳、王敦书美国对日政策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1979年第11期
李世洞:美国历史资料的搜集与管理
1979年第10期
杨宗遂:“波士顿茶会”及其汉译名之辨正
1978年第8期
冯承伯: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美国的绥靖政策
1978年第2期
冯承伯、李元良:马汉的海上实力论
1976年第6期
南开大学美国史研究室等: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黑暗的一章——西方殖民者奴役和贩卖黑人的血腥罪行
1966年第1期
张小辰:《“新边疆”是美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产物》一文读后
1964年第4期
陈原:美国侵华“专使”顾盛在中国
1964年第2期
邓楚川:威尔逊与中国
1963年第6期
罗荣渠:门罗主义的起源和实质——美国早期扩张主义思想的发展1958年第11期
杨诗浩:介绍“瓜分中国的斗争和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1895-1900年”1957年第8期
邵鼎勋:美日帝国主义在武装干涉苏维埃远东时期的矛盾和斗争
1956年第10期
邵鼎勋:美日帝国主义在武装干涉苏维埃远东时期的矛盾和斗争
1956年第9期
邵鼎勋:美国资产阶级对日本的初期掠夺
1954年第4期
程秋原:关于《美国简明史》的几点意见
1954年第3期
丁名楠:介绍金承化著《美国侵朝史》
1954年第2期
孙毓棠:美帝国主义攫占三都澳的阴谋与所谓“海军借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