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名词解释精选
心理学 名词解释
78自尊感的功效:自尊的人渴望表现自己,进取心强,关心自我形象,对平等有强烈的要求,热爱真理,尊重客观现实,因此自尊心能使人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成为推动人不断进取的巨大动力。缺乏自尊心会使人产生自卑心理,自轻自贱,妄自菲薄甚至自暴自弃。缺乏自尊心的儿童在和他人交往时常常发生困难,有了孤独感,荣誉,成就地位等社会要求水平降低,丧失积极向上的勇气和决心,变得意志小城,遇到挫折有可能就此沉沦
4.意志:是人自觉的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调节和支配行动,从而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5.挫折感:是个人动机性的活动受到阻碍后所引起的情绪反应。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和阻碍,预订目标不能实现是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也就是俗话说的碰钉子。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行为
72个性倾向性: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特征,他是推动人际性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虽活跃的因素,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73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
74气质的体液说: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
75高级神经活动与气质:强度,均衡性,灵活性
76气质类型及特点:胆汁质型 性情暴躁,动作迅猛,多血质,活泼型,性情活跃,动作灵敏,粘液质,稳重型,性情沉稳,动作迟缓,抑郁质,抑制型,性情脆弱,动作迟钝
11.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的存在以及自己与周围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
12.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贯穿着积极思维的知觉,观察是最高级的感知觉水平。
13.观察力:即观察的能力,是经过后天的系统训练逐渐形成的一种带有个性心理特点的能力。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认知、情感、行为以及个体和集体的心理特征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学名词的解释:1. 认知:认知是指人类主观意识中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过程,包括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
2. 情绪:情绪是指个体对于外界刺激产生的主观感受和生理变化,如快乐、悲伤、愤怒等。
3. 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是指个体心理功能异常导致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4.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指通过心理学的方法来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和改善心理健康。
5. 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是指个体对情绪的感知、理解、表达和调节的能力。
6. 人格:人格是指个体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包括性格、态度、价值观等。
7. 自尊: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评价和看法。
8. 社交心理学:社交心理学是指研究个体与他人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心理学领域。
9.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指研究个体通过经验和后天的学习过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等。
10. 决策:决策是指个体在做出选择时进行的思考和判断过程。
11. 催眠:催眠是一种心理状态,通过特定的方法和技巧让个体进入放松和专注的状态。
12. 人机交互:人机交互是指研究人类与计算机及其他智能设备之间的交互和通信方式。
13. 内隐记忆:内隐记忆是指存储在大脑中不易被意识到,但在行为和情感中发挥作用的记忆。
14. 多元智力: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个体具有多种不同的智力类型,如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等。
15. 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指个体通过追求个人目标和发展潜力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成就。
这些是心理学中一些常见的名词解释,它们帮助我们理解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背后的原理,深入了解自己和他人。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
(又称随意后注意)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
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
(正迁移、负迁移)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理想、空想P46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的动力性特征:指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实验法:是一种有严格控制的、特殊的观察形式,是有目的、有方向、严格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和行为的出现或变化,从而进行规律性探讨的研究方法。
3、反射: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4、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
5、感觉:是在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所做出的反映。
6、表象:是曾经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心理形式。
7、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及学习活动对后来的学习产生的干扰作用。
8、后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与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
9、超额学习:是在完全识记了材料并足以正确回忆之后,又继续增加学习或练习的次数,使学习的巩固水平超过能背诵的程度。
10、遗忘:是当识记正确时,由于保持不牢固或产生干扰而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发生错误的再认或回忆的现象。
1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认识。
12、想象:是人根据头脑中的已有表象经过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
即通过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
13、求异思维:也叫发散思维,是对所要解决的一个新问题从多方面加以思考,并提出许多新假设和找到许多新答案的思维方式。
14、创造性思维:是人以新的方式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活动。
15、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的描绘在人头脑里构成相应新表象的过程。
16、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7、意志:就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8、情商:也称情感商数,是人的情绪、情感发展水平的一种指标,也就是一个人感受、理解、控制、运用、表达自己及他人情感的能力。
19、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
20、智力:就是使人能顺利地解决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
心理学名词解释
基础心理学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动力:是指人对各管事物的态度以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是人从事活动的指向性和基本动力。
3.心理特征:是人在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中形成并稳定表现的特征。
4.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心理现象与行为表现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和记录,经过分析以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的方法。
5.相关研究法:是发现人的人格特质、行为或事件之间相互关联的程度的方法。
6.实验法:是指有计划、有目的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现象,然后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7.心理测验法:是运用标准化测验工具(问卷或量表)度量个体间对某一事物反应的差异,或一组被试在不同时间或情境中的反应差异。
8.调查法:是指就某问题要求被调查者自由表达意见或态度,以此分析群体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
9.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
10.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特定神经结构,是执行反射活动的生理基础。
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11.无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反射。
12.条件反射: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而建立起来的反射,其神经连系是暂时的。
13.经典型条件反射:一个原来不能引起某种无条件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总是伴随着某个能引起无条件反射的刺激物出现,重复多次后,该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无条件反射。
14.动力定型:在社会实践中,如果一个人长期的从事某项活动,客观刺激按先后与强弱作用于有机体,由于大脑皮层具有系统性机能,把这些刺激有规律的协调成条件反射链锁系统。
15.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刺激情境中,个体的反应结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以后这种操作及活动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16.强化:是个体反应之后呈现强化物,及任何可以增加先前反应频率的事件。
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个体心理:人是以个体为单位而存在的,个体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
2.认知: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心理的最基本的过程。
3.观察法:是一种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观察,从中发现学年里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4.实验法:是指创设并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对其引起的某种心理及行为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根据实验情境的不同,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两种。
5.意识:是指个体所拥有的对现实生活的知觉体验。
6.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7.催眠:是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一种介于清醒与睡眠之间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8.感觉:是人们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的最初阶段。
外部的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的头脑接受和加工了这些刺激的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的过程,就是感觉。
9.知觉:人们通过感官获得挖补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分析与解释后,产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这就是知觉。
10.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11.韦伯定律:德国生理学家韦伯曾系统研究了人类的差别阈限,并提出了心理学史上的第一个“自然定律”-韦伯定律,该定律的核心观点是:引起最小可觉差的刺激变化量和原刺激强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12.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似动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
13.三色论:三色论认为,有三类视锥细胞,分别对红、绿和蓝这三种不同波长的光敏感。
当它们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
14.对立过程理论:对立过程理论认为,颜色视觉产生于三个基本的系统,每个系统包含两种对立的成分,分别是红-绿,蓝-黄和黑-白。
所谓对立,就是指当一对系统中的一种颜色成分(如红色)被激活时,对另外一种成分的感受就会被抑制。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1、感觉: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2、联觉:联觉是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就叫联觉。
3、知觉:知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4、提取失败说:这种理论认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遗忘是失去了线索或线索错误所致,而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索所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
5、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须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6、智力:智力指人们顺利地解决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注意力。
7、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认为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8、学习: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9、观察学习: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的操作。
10、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够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任务关联起来。
11、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12、学习迁移: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影响。
13、技能: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14、高原现象: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在新的动作组织体系还没有建立之前,往往会出现一个进步暂时停顿的时期,这就是高原期。
心理学名词解释(精选)
心理学名词解释(精选)心理学名词解释(精选)一、自我概念(Self-Concept)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理解和感受。
它包括了个体对自己外在特征(如性别、年龄、身体形态等)和内在特征(如价值观、兴趣爱好、人格特点等)的描述和评价。
自我概念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受到个人经历、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自我概念的健康与否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二、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认知失调理论指出,当个体同时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冲突的认知(信念、态度、价值观等)时,会产生一种不舒服的心理状态,即认知失调。
为了减少这种不一致产生的矛盾,个体通常会经历一系列的认知调整过程,以使认知保持一致。
这种调整可以通过修改行为、调整态度、忽视冲突信息等方式来实现。
认知失调的解决有助于个体的心理稳定和行为一致性。
三、条件反射(Pavlovian Conditioning)条件反射是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刺激与特定的行为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使得该行为对该刺激做出反应。
条件反射的经典实验是巴甫洛夫的狗实验,他发现当给狗提供食物的同时发出一个响铃声,经过多次实验后,狗在听到响铃声时就会流口水。
这一实验揭示了刺激与行为之间的条件联系,并为后来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提供了重要基础。
四、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情绪智力是指个体在情绪管理、情绪认知和情绪应对等方面的能力。
它包括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知和理解、情绪表达和调节、情绪驱动下的决策能力等。
情绪智力对于个体的生活和工作具有重要影响,能够提高人际关系的质量、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情绪健康的维持。
五、认知开放性(Cognitive Openness)认知开放性是指个体对新知识、新观念和新经验的接受程度和渴望。
具有认知开放性的人更倾向于接受新想法、新观点和新挑战,愿意尝试新事物,并乐于接受新的观点和意见。
心理学名词解释(精选)
心理学名词解释(精选)1.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做观察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
6.反射弧: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
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的过程。
10.抑制过程: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的过程。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散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
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B:1、并列结合学习:当新知识相对于原有的知识结构不存在上位、下位关系,只是和认知结构中的某些观念具有一般的吻合性时,新知识则可用原有知识进行类化或外推获得,并与原认知结构产生一种并列的组合,产生联合的意义。
2、编码:把短时记忆的信息改变成为容易加工和接受的形式的过程。
3、禀赋优异儿童:智商140以上者或在特殊性向测验有突出表现者或在创造性能测验中得分超群者。
4、标准测验:即标准化测验和标准化考试,一种大规模的、具有统一标准的、按照系统的科学程序组织的、并对误差做了严格控制的测验。
C:1、创造性思维: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创造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
2、测量:用数学方式对人的行为的描述。
3、测验: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程序对学生某一方面的学习成绩进行测量。
D:1、代表性学习: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它们代表什么。
2、倒摄抑制:以后学习的内容干扰以前学习的内容。
3、动机性遗忘:与不快不安和内疚相关的遗忘,其实质是一种压抑,是人们维持自己心理平衡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4、动作技能:以机体外部动作或运动占主导地位的技能。
5、多媒体学习包:由同时或先后在自学情况下使用的多媒体资料组成。
学习包通常处理课程内单个课题。
6、对比误差:即教师对和自己的倾向相反的学生学习给予较低评价的一种误差。
F:1、发展:随着生理年龄的推移,作为内部和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个体的整个体系内产生的机能构造上的变化过程。
2、发现学习:以培养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的学习。
3、发散思维: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组眼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
4、访谈法:指的是在教育心理学中有研究者提出与研究课题有关的问题要求教育工作者、家长、学生本人或者其他人口头回答。
G1、过度学习:达到最低限度领会以后或者达到勉强可以回忆的程度以后,对某一课题继续进行学习。
2、高原现象: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一般在练习的中期,会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就是练习曲线上的高原区。
心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心理学名词解释一、效应1.序列位置效应: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最初效应)近因效应:新近获得的信息(最近效应)2.刻板效应(P58)——社会刻板印象: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个人,认为他们都具有在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的个体差异。
3.晕轮效应——光环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
4.投射效应——以己度人、疑邻盗斧、将心比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因个体具有某种特性而推断他人也具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的社会心理现象。
5.登门槛效应(低球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6.霍桑效应——宣泄效应又称霍索恩效应,是心理学上的一种实验者效应,是指当被观察着知道自己成为被观察对象而改变行为倾向的反应。
启示:1)给予学生额外的关注,真的会造就这个人。
【从旁观者角度】2)你认为自己是什么人,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从学生自身角度】(这里的被观察着认为他们被抽到是因为他们是优秀的、被关注的)7.启动效应启动效应是指由于之前受某一刺激的影响而使得之后对同一刺激的提取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
8.南风效应---温暖法则拉封丹(法)9.星座效应——巴纳姆效应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将某些特性往自己身上套)10.马太效应——好的越好,差的越差。
★我们倾向于对优秀者表扬鼓励更多,而对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
11.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团体面临外在威胁时,会更加团结12.詹森效应(P174)平时成绩好,因情绪紧张而在正式场合不能正常发挥的效应。
13.德西效应(不好,不应采用)当学习者对学习产生内在动机时,如果人为的给予外在鼓励,反而会降低其学习动机。
14.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P103)正向的肯定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15.维持性期望效应老师认为学生将维持以前的发展模式,而对学生特别是差生的改变视而不见,甚至否认的现象。
心理学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一、1、统觉:赫尔巴特的术语,指意识观念由无意识中选择那些能通过融合或复合而与自身合为一体的观念的同化过程。
2、统觉团:赫尔巴特的术语,指一个观念的统觉不仅使这个观念成为意识的,且使它被意识观念的整体所同化。
该整体就被称为统觉团。
3、四段教学法:赫尔巴特根据其统觉思想,把教学过程分成四个阶段,即四段教学法:1、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2、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建立联系;3、系统——作出概括和结论;4、方法——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习题解答、书面作业等)。
同这四个阶段相应的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
4、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二、5、学习:由经验引起的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6、智慧技能:加涅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之一,指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能力。
7、情境性问题解决:指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结构不良问题。
8、认知策略:指运用有关人们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支配人的学习、记忆或认知行为,并提高其学习、记忆或认知效率的能力。
9、言语信息:指能用言语(或语言)表达的知识。
10、动作技能:指通过练习获得的、按一定规则协调自身肌肉运动的能力。
11、态度:指习得的对人、对事、对物、对己的反应倾向。
三、12、学习的顿悟说:格式塔学派对学习的解释,认为学习是突然领悟到的知觉经验的重新组织。
13、图式:这里指巴特利特的术语,是个体头脑中原有的观念,对个体的记忆和提取新信息会产生重要影响。
14、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描述的一种条件作用形式,指原先的中性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重复匹配呈现,获得了由无条件刺激所引起的反应。
15、操作条件反应:斯金纳描述的条件作用形式,指机体自发的反应因有强化或无强化的伴随而相应增加或降低重复出现的概率。
16、桑代克三大学习定律:指桑代克在实验基础上提出的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练习律指联结的应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联结的失用(不练习)会导致联结的减弱或遗忘;效果律指导致满意后果的行为被加强,带来烦恼的行为则被削弱或淘汰。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1、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P4)2、被试:指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P13)3、自变量:由实验者操纵变化的变量。
(P19)4、因变量:由自变量而引起的某种特定反应。
(P19)5、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P41)6、绝对感受性:人能觉察出客观事物最小的刺激量的感受能力。
(P50)7、差别感受性:指人刚刚能觉察两个同类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P50)8、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P51)9、感觉对比:指感受器因同时有两种刺激或先后相继的两种刺激,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P52)10、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整体反映。
(P55)11、空间知觉:人对客观世界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方位和远近等空间关系的反映。
(P65)12、时间知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顺序性的反映。
(P66)13、运动知觉:物体在空间位移、移动速度及人体自身运动状态在人脑中的反映。
(P67)14、记忆: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以及再现。
(P83)15、外显记忆: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的提取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记忆。
(P87下)16、内隐记忆:指在不需要有意提取的情况下,个体已有的经验自动地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P88上)17、遗忘:指信息不能够从信息系统中提取,或者提取发生错误。
18、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记忆的干扰作用。
(P103)19、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记忆的干扰作用。
(P103)20、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间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P135)21、抽象: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对事物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进行认识的过程。
(P137)22、集中思维: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
心理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个体心理是指个人所拥有的或在个人情),进而对起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知构造。
自我效能理论以为,人们的行为不单受身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
它包含心理动法。
P17 信息加工学习是一个有头有尾的过程,行为结果的影响,并且受经过人的认知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色四检查法是在自然条件下,经过发问的方这一过程可分为若干阶段,每一阶段需因素形成的对结果希望的先行因素的个方面。
P1 式收集资料,看法认识被检核对象的心进行不一样的信息加工,即信息加工学习影响,并提出了却果希望以外的另一种集体心理是在集体的共同生活条件和理与行为的研究方法。
它包含口头检查论。
希望——效能希望,即人对自己能够进环境中产生的,它是该集体内个体心理(讲话)和书面检查(问卷)两种。
P18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行某一行为的实行能力德推测或判断,特色的典型表现,而非个体心理特色的个案法是对单个被试进行深入而详细到认知主义此后的进一步发展,被誉为也就是人们对自己行为努力的主观推简单总和。
P5 的察看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今世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
主张世测。
P76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和心理现象的原由的研究方法。
P18 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关于世界的理解和学习迁徙简称为迁徙,即在一种学习中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角色认知赐教师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行给予意义倒是由每一个人自己决定的。
获取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向。
它主要包含动机,需要,兴趣,世为规范的认识和认识阶段,表现为认识意义学习,马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响。
P85界观等心理成分。
P1 教师角色所肩负的社会职责,能够将教学习者认知构造中已有的适合看法建形式训练说也叫官能训练说以为学习心理过程指个体的心理是一种动向的师所充任的角色与社会上其余角色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影响接的内容其实不重要,重点在于所学对象的活动过程,包含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分开来。
(完整版)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1.感觉:感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外部感觉:是感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
3.内部感觉:是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
4.视敏度:也成视力,是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5.听觉:是声波作用于听分析器所产生的感觉。
6.嗅觉:是对物质固有的气味的感觉。
7.味觉:是对物质的某些特征,如酸甜苦咸等味道的感觉。
8.肤觉:又叫皮肤觉,是对物质接触皮肤的情况及温度的感觉。
9.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是内脏器官的异常变化作用于内脏分析器时所产生的感觉。
10.平衡觉:是对身体的感觉,也称姿势感觉或静觉。
11.运动觉:是关节肌肉的感觉。
12.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13.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够吸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14.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15.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一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
16.差别阈限:又叫最小可觉差,是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17.差别感受性:能够感受刺激之间这一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18.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9.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0.感觉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
21.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22.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23.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4.空间知觉:是指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25.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的反映。
26.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知觉。
27.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连续的运动。
28.诱导运动:由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现象。
心理学名词解释
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它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2、思维:是人脑间接地概括地对客观事物的放映。
人的思维是借助概念、表象和动作,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认识事物的一般的和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心理过程。
3、情绪:情绪(emotion)和情感(affection)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是个体对当前所面临的事物与正在进行的活动或已形成的观点之间的关系的体验和反映。
4、心境:心境是指微弱而持久,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
具有弥漫性,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的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
5、人格:一般认为,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6、性格:性格(character)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它是一个人的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
7、潜意识:是指人的心理结构的深层,那些我们意识不到的,但却激发我们大多数的言语、情感和行为的原始冲动或本能欲望。
8、心理评估(psychological assessment):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作出的鉴定。
所谓心理品质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特征等内容,如情绪状态、记忆、智力等。
9、心理应激:个体在应激源作用下,通过认知、应对、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等中间多因素的影响或中介,最终以心理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
10、认知评价:是指个体从自己的角度对遇到应激源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同时也估计面临应激源时个体可动用的应对应激源的资源。
11、应对:应对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稳定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12、心身疾病: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或称心理生理疾病(psychopsysiological diseases),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
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的合,差异特征。
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
如望梅生津。
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如成语谈虎色变,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类和动物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神经元:又称为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单位,一般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个部分。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应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觉感受性。
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
由感觉器官。
传导神经。
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
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 .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心境:是微弱而持久地情绪状态。
道德感: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别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6.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的发生,发展规律。一般以人的整个生活历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不同的心理特点,但广义的讲,它也包括动物心理学。
7.教育心理学:只要研究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改进师资培训和学业考试,并推动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创造力等。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第一章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的规律的科学。详细的说,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实验心理学: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心理学分支,它借助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科学心理发展初期的那些传统课题。如感觉,知觉,学习,动机和情绪等。
第三章感觉与感知
1.感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他们转化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从而形成完整影象的过程。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3.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一集中。
4.生物节律:人和动物的一些行为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比如鸟类的季节性迁徙、动物的冬眠;人的心理活动也体现着周期性变化,比如白天工作,夜晚睡觉,等等。这些节律称为生物节律,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他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时间的进程。
5.日节律: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他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的循环,此外,也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比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研究发现,在完全与外部时间线索隔离的条件下。人依然能够显示出日节律。然而,有趣的是在这中隔离的情况下,周期为25小时。
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观察法: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有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3、测验法: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4、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5、现场实验法: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6、实验室实验法:是指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
7、认知: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
认知的特征有:认知方式,认知策略,认知速度和认知成绩。
8、口语报告法:也称“大声想”,即经过一定训练后,让被试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大声说出头脑内进行的活动,时候由心理学家对之进行分析。
9、调查法: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10、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11、注意:是和意识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但它不同于意识,也不同于对某一事物反映的感知、思维等认知过程。
简单地说,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12、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2、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地注意。
13、随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14、生物节律:人的心理活动也体现着周期性变化,如白天工作,夜晚睡觉,这是活动与休息的一日循环。
15、日节律:在人和动物身体上都存在,它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此外也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
心理学名词解释精选
心理学名词解释精选
一、认知:是指个体对自身、他人和环境的知觉、感知、思维、记忆、判断与解决问题等认知过程的总称。
二、情绪: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情感体验,包括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感状态。
三、行为:是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中所展现的各种动作、反应和
表现,可以是肢体上的行动,也可以是非肢体上的表达。
四、思维:是指个体在面对问题和信息时进行的思考、推理和
判断等认知过程。
五、研究:是指个体通过经验、训练和教育等方式获取新知识、技能或行为方式的过程。
六、人格:是指个体的个性、气质、态度、价值观和特征等组
合形成的独特的心理结构。
七、意识:是指个体对自我存在和外部事物的知觉和觉察,包括清醒、梦境和无意识等不同层次的意识状态。
八、记忆:是指个体对过去经历和研究所形成的经验和信息的储存、保持和再现的心理过程。
九、动机:是指个体内部驱使和激发行为的力量和动力,包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和欲望。
十、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领域,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绪和行为等心理过程。
以上是心理学中常见的一些名词解释,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心理学的相关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关键期:有些研究者根据动物心理实验提出了“关键年龄”或“关键期”的概念,认为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这个关键的“好时机”就是关键年龄或关键期。
3.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稳定性,显示出阶段的顺序,每一个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是稳定的共同的。
4.智商:是智力商数的概念,表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主要有两种计算方法,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
5.气质: 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6.诱因: 指能够激起有机体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和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7.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体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8.挫折: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时产生的不良情绪反应。
9.构想:指心理学理论所涉及的抽象而属假设性质的概念成特质。
10.焦虑(障碍):指受不合平现实或不合平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
11.服从: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也是人际互动的基本方式之一。
12.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的情境下由催眠师生诱导形成的。
13.心向:也称“心理定势”,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14.概念: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示。
15.内涵:概念所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外延:是概念的范围16.推理: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
17.想像: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8.适应:指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提高感受性也可以降低感受性。
19.手段(目的分析法):先有个目标,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手段来减少这个差异。
20.性格: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镶嵌了许多社会道德含义。
21.个性特质: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它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三种。
22.口语板告:也称“大声想”,即经过一定训练后,让被试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大声说出头脑内进行的活动,事后出心理学家对之进行分析。
23.心理健康:1.广义:指一种高效,满意而持续的心理状态2.狭义: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
24.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
25.信度:即可靠性,是指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26.常模: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由总体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
27.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28.效度: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量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
29.从众: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或想象的群体影响或压力而向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30.编码:是记忆的第一个基本过程,它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收和使用的形式。
3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32.社会知觉: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做出判断和推测的过程33.超感知觉:指通过不同于正常人类感官而获得有关外部世界,其他人或未来的信息的可能性。
34.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识活动的高级形式。
35.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36.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37.不随意注意:指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和努力的注意。
38.随意后注意: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39.学习: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40.发现学习:在缺乏经验传授的条件下,个体自己去独立发现创造经验的过程。
41.意义学习: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进行新的学习,理解新的信息。
42.机械学习:在缺乏某种先前经验的情况下,靠死记硬背进行学习。
43.知识学习:通过学习而形成合乎法则的适应方式,有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
44.社会规范的学习:把外在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
45.接受学习: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无需自己去独立发现。
学习者将传授者呈现的材料加以和组织,以便在必要时再现或加以利用。
46.智力: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47.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48.晶体智力: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一般由教育和经验决定的,它随着年龄的增长不但不下降还会有所增长。
49.社会干扰:指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在一起从事某项工作时而使个体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
50.社会情化: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个人付出的努力会比单独时完成任务偏少的现象。
51.社会助长: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52.社会性发展: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适合于自己生活的社会情境的人格,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过程。
53.压力:也叫应激,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刺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组成的。
54.压力源:我们将这些具有威胁性和伤害性并因此带来压力感受的事件或环境称为压力源。
55.躯体性压力源:通过对人的躯体直接发生刺激作用而造成身心紧张状态的刺激物,包括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刺激物。
56.心理性压力源:来自人们头脑中的紧张性信息。
57.文化性压力源:最常见的是文化迁移,即以一种语言环境或文化背景进入到另一种语言环境或文化背景中,使人面临全新的生活环境,陌生的风俗习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产生压力。
58.社会性压力源:主要指造成个人生活方式上的变化,并要求人们对其做出调整和适应的情景与事件,它包括个人生活中的变化也包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事件。
P15659.日节律: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它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此外,也还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
P3060.生物节律: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跟着时间的进程。
61.需要: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不平衡状态,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源泉。
62.支配需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人际关系的需要。
63.情感需要:指个体爱受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
64.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65.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66.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即事实类信息,包括字词,定义,人名,事件,概念和观念,陈述性记忆的内容可以用语言表达。
67.程序性记忆: 又称技能记忆,如怎样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通常包括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过程,既有多个动作间序列联系,也包括在同一瞬间同时进行的动作间的横向联系,这两方面共同构成复合体是无法用语言清楚表述的。
68.情景记忆:是对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
69.语义记忆:是对字词、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它与一般的特定事件没什么联系。
70.动机:为了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71.社会动机: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
72.成就动机: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就会努力克服困难,尽力达到目标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73.匮乏动机:指个体试图恢复自己生理和心理平衡状态的动机,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便趋于消失。
74.工作动机:是最为有效最为复杂的社会性动机之一,是一种使个体努力工作,高质量创新并不断完善自己工作的表现。
75.内在动机:由个体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
76.成长动机:是被高级需要所驱使的动机,是指个体试图超过他人以往成就的动机,在这种动机驱使下,人们愿意承受不确定性,紧张乃至痛苦,以使自身的潜能得以实现.77.交往动机: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
78.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反映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换成神经冲动传进大脑而产生的。
79.超感觉:是通过不同于正常人类感官而获得的有关外部世界,其他人或未来的信息的可能性。
80.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的临界值.81.差别感觉阈限(视觉):表示人们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觉察能力。
82.启发式:通过观察当前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的相似关系,利用经验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83.算法式:指依照正规的,机械性的途径解决问题84.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知风格。
85.社会刻板效应: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86.首因效应: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87.近因效应:......后来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88.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89.能力: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
90.一般能力:也叫“普通能力”,指大多数活动共同需要的能力,是人们所共有的最基本的能力,适用于广泛的活动范围,符合多种活动的要求并保证人们比较容易和有效的掌握知识。
91.特殊能力:又称“专门能力”指为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需的能力,只在特殊活动领域内发生作用,是完成有关活动必不可少的能力。
92.测验法: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