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与他的儒诗
杜甫的叙事诗

1.《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2.《新婚别》杜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饮中八仙歌》杜甫.拼音版

饮y ǐn 中zh ōn ɡ八b ā仙xi ān 歌ɡē【唐t án ɡ】杜d ù甫f ǔ知zh ī章zh ān ɡ骑q í马m ǎ似s ì乘ch én ɡ船chu án ,眼y ǎn 花hu ā落lu ò井j ǐn ɡ水shu ǐ底d ǐ眠mi án 。
汝r ǔ阳y án ɡ三s ān 斗d òu 始sh ǐ朝ch áo 天ti ān ,道d ào 逢f én ɡ麴q ū车ch ē口k ǒu 流li ú涎xi án,恨h èn 不b ù移y í封f ēn ɡ向xi àn ɡ酒ji ǔ泉qu án 。
左zu ǒ相xi ān ɡ日r ì兴x īn ɡ费f èi 万w àn 钱qi án ,饮y ǐn 如r ú长zh ǎn ɡ鲸j īn ɡ吸x ī百b ǎi 川chu ān ,衔xi án 杯b ēi 乐l è圣sh èn ɡ称ch ēn ɡ避b ì贤xi án 。
宗z ōn ɡ之zh ī潇xi āo 洒s ǎ美m ěi 少sh ào 年ni án ,举j ǔ觞sh ān ɡ白b ái 眼y ǎn 望w àn ɡ青q īn ɡ天ti ān ,皎ji ǎo 如r ú玉y ù树sh ù临l ín 风f ēn ɡ前qi án 。
苏s ū晋j ìn 长zh ǎn ɡ斋zh āi 绣xi ù佛f ó前qi án ,醉zu ì中zh ōn ɡ往w ǎn ɡ往w ǎn ɡ爱ài 逃t áo 禅ch án 。
杜甫《绝句》(其二)翻译和赏析

杜甫《绝句》其二翻译和赏析杜甫《绝句》(其二)翻译和赏析这首诗《绝句二首》中的第二首,写于公元764年暮春,当时诗人杜甫正漂泊西南,住在其在成都的草堂。
全诗描写出了暮春时的美丽景色,濡饱墨于纸面,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杜甫《绝句》(其二)翻译和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出自杜甫《绝句》(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参考译文江水碧波浩荡,衬托水鸟雪白羽毛,山峦郁郁苍苍,红花相映,便要燃烧。
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赏析《绝句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组诗作品。
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
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
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风光。
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十分旖旎,十分灿烂。
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
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
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
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拓展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的个人资料简介和他的诗

杜甫的个人资料简介和他的诗杜甫的个人资料简介和他的诗如下:1、唐代诗人杜甫简介及代表作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2、杜甫简介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3、杜甫代表作《谴怀》《昔游》《卜居》《堂成》《蜀相》《为农》《有客》《狂夫》《舍》《江村》《野老》《遣兴》《南邻》《恨别》《客至》《江亭》《可惜》《独酌》《寒食》《石镜》《琴台》《病柏》《枯棕》《不见》《大雨》《四松》《归雁》《去蜀》《除草》《丈人山》《成都府》《石笋行》《赠花卿》《少年行》《大麦行》《题桃树》《漫城二诗》《春夜喜雨》《草堂即事》《绝句二首》《绝句四首》《戏作花卿歌》《望岳》《酬高使君相赠》《春日江村五首》《春水生二绝》《绝句六首》《春望》《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天末怀李白》《月夜忆舍弟》《兵车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兖州城楼》《登楼》《月夜》《潼关吏》《新安吏》《垂老别》《旅夜书怀》《水槛遣心二首》4、杜甫代表作名句1、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古代读书诗】杜甫《题郑十八著作丈故居》

【古代读书诗】杜甫《题郑十八著作丈故居》题郑十八著作丈故居[唐]杜甫台州地阔海冥冥,云水长和岛屿青。
乱后故人双别泪,春深逐客一浮萍。
酒酣懒舞谁相拽,诗罢能吟不复听。
第五桥东流恨水,皇陂岸北结愁亭。
贾生对鵩伤王傅,苏武看羊陷贼庭。
可念此翁怀直道,也沾新国用轻刑。
祢衡实恐遭江夏,方朔虚传是岁星。
穷巷悄然车马绝,案头干死读书萤。
【注释】(1)郑十八:即郑虔(685—764),字若齐(一字弱齐、若斋),河南荥阳荥泽人。
天宝九年七月,唐玄宗专门设置了一所供官家子弟读书的“广文馆”,特意任命郑虔为广文馆博士。
故时人称郑虔为“郑广文”或“广文先生”。
天宝十三载(754),迁著作郎,从五品上,掌撰朝廷碑志、祝文、祭文等。
十五载,安史之乱爆发,文武百官被掳去洛阳,安禄山伪授水部郎中之职,虔托病未就,潜以密章致肃宗,以表忠心。
安史之乱平息后,却以三等罪流贬台州司户参军。
至德二年(757)寒冬腊月,郑虔以老弱残身长途跋涉来到台州。
郑虔在台州八年,老死于是。
《新唐书》卷二○二有传。
(2)阔,在这里作僻远解。
据《旧唐书·地理志》载,台州在京城长安东南4177里处。
(3)贾生即贾谊,是西汉著名的政论家和文学家。
十八岁时,因能诵读诗书、善于作文,为郡人所称誉。
廷尉吴公将他推荐给文帝,任博士。
不久,迁太中大夫。
后被大臣周勃、灌婴等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
在长沙三年,有鵩鸟飞进他的住所。
贾谊面对这只类似猫头鹰的不祥之鸟,而感伤身世,作《鵩鸟赋》以自慰。
(4)苏武是汉武帝时的栘中厩监。
天汉元年(前100)以中郎将出使匈奴。
后因故被拘留,匈奴单于胁迫他投降。
苏武不从,被徙至北海(今贝加尔湖),让他放牧公羊,等到公羊产子才能释放(威胁不准归汉)。
苏武啮雪食草籽,持汉节牧羊十九年,节旄尽落而不屈。
后来昭帝即位,与匈奴和亲,苏武才被遣回还,拜为典属国。
宣帝时,赐爵关内侯。
(5)祢衡是汉末文学家。
他少有辩才,长于文笔,性刚傲物。
曹操想与他见面,祢衡却自称狂病,不肯前往。
《赠李白》原文及赏析

《赠李白》原文及赏析《赠李白》原文及赏析《赠李白》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赠别诗,是杜甫所作两首《赠李白》的第一首,为五言古诗。
该诗热情讴歌了李白的高洁志向,表达了对污浊尘世的愤恨之情,字里行间充盈着诗人超凡脱俗的高尚情操。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赠李白》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赠李白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原文: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译文旅居东都的两年中,我所经历的那些机智灵巧的事情,最使人讨厌。
我是个居住在郊野民间的人,但对于发了臭的`牛羊肉,也是不吃的,即使常常连粗食都吃不饱。
难道我就不能吃青精饭,使脸色长得好一些吗?我感到最困难的是缺乏炼金丹的药物(原材料),在这深山老林之中,好像用扫帚扫过了一样,连药物的痕迹都没有了。
您这个朝廷里才德杰出的人,脱身金马门,独去寻讨幽隐。
我也要离开东都,到梁宋去游览,到时我一定去访问您。
注释客,旅居他乡。
历,经过。
厌,厌恶。
机巧,机智灵巧。
习俗难居也。
东都,隋置,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废。
公元628年(唐贞观二年),号洛阳宫,公元657年(唐显庆二年),诏改东都。
腥羶,则臭味弗投。
草食曰羶,牛羊之属。
水族曰腥,鱼鳖之属。
对,对头,敌手。
岂,难道。
无,没有。
青精饭,《陶隐居登真隐诀》:“太极真人青精乾食(饣迅)饭法。
采用南烛草带有露水的叶及茎皮,煮取汁,浸米蒸之,令饭作青碧色,高格曝乾,当三蒸曝,每蒸辄以叶汁溲令浥浥。
日可服二升,勿服血食,填胃补髓,消灭三虫。
久服可延寿益颜。
”饣迅(xùn音迅),鸟饭。
苦,因某种情况而感到困难。
大药,道家的金丹。
青精不如大药,叹避世引年之无术也。
金闺,金马门的别称,亦指封建朝廷。
彦,旧时士的美称。
《孔安国传》:“美士曰彦。
”幽讨,谓寻讨幽隐。
瑶草,仙草,也泛指珍异之草。
汉东方朔《与友人书》:“不可使尘网名韁拘锁,怡然长笑,脱去十洲三岛,相期拾瑶草,吞日月之精华,共轻擧耳。
”简析这首五言古诗《赠李白》为杜甫公元744年(唐天宝三载)所作。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原文、赏析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出自唐代杜甫的《哀江头》
原文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杜甫的诗30首

杜甫的诗杜甫的诗30首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杜甫的诗30首,欢迎大家参考。
1、《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3、《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4、《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7、《野望》金华山北涪水西,仲冬风日始凄凄。
山连越巂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
独鹤不知何事舞,饥乌似欲向人啼。
射洪春酒寒仍绿,目极伤神谁为携。
8、《即事》百宝装腰带,真珠络臂鞲。
笑时花近眼,舞罢锦缠头。
9、《对雪》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10、《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1、《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12、《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13、《寒食》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
汀烟轻冉冉,竹日静晖晖。
田父要皆去,邻家闹不违。
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
14、《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江村》译文鉴赏及注释赏析

杜甫《江村》译文鉴赏及注释赏析《江村》是由杜甫所创作的,这首诗在一片宁静的氛围里,细腻地描画了优美恬淡的景物,随意地叙写了闲适温馨的生活情趣。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江村》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江村》唐代: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堂上一作:梁上)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译文浣花溪清澈的江水,弯弯曲曲地绕村而流,在长长的夏日中,事事都显恬静、安闲。
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中的白鸥相亲相近,相伴相随。
相伴多年的妻子在纸上画着棋盘,年幼的儿子敲弯了钢针要做成鱼钩。
只要有老朋友给予一些钱米,我除了这个还有什么可奢求的呢?《江村》注释江村:江畔村庄。
清江:清澈的江水。
江:指锦江,岷江的支流,在成都西郊的一段称浣花溪。
曲:曲折。
抱:怀拥,环绕。
长夏:长长的夏日。
幽:宁静,安闲。
自去自来:来去自由,无拘无束。
相亲相近:相互亲近。
画纸为棋局:在纸上画棋盘。
稚子:年幼的儿子。
禄米:古代官吏的俸给,这里指钱米。
“但有”句,一说为“多病所须惟药物”。
微躯:微贱的身躯,是作者自谦之词。
《江村》"多病所需唯药物"、"但有故人供禄米"分析《江村》一诗的尾联上句,有两种版本,对于该两种版本的优劣,有说法认为:“先看“多病所需唯药物”句。
上面我们已经感知了诗人幽居江村的快乐与闲适只是表面的,诗人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己:年老多病之身所需的唯有药物,能满足这微薄的希望,微贱之躯夫复何求?而我们体会:乱离之世,命如蝼蚁,药物又有何用,不过苟延残喘而已;正是暂得安宁,家人相聚,才想到珍惜生命,也好让这艰难得来的快乐延续下去,这应该是很朴素很低微很不得已的一种希望。
可这希望能否满足呢?将尾联下句“微躯此外更何求”连起来读,就会发现那只是一种奢望。
读到此,想到此,我们会不会为老杜的辛苦艰难的生存境况而洒下同情之泪?再看“但有故人供禄米”句。
杜甫《石壕吏》的翻译

杜甫《石壕吏》的翻译杜甫《石壕吏》的翻译你们有读过《石壕吏》课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石壕吏》翻译及相关知识,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石壕吏唐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作者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作者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
(诗人)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
(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 杜甫石壕吏阅读理解:1,诗中集中而又形象地反映“吏”与“妇”的尖锐矛盾的诗句是?答: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2,“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答:不好,原诗“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
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改后的诗句表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
杜甫石壕吏中心大意: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作品简介:这是杜甫著名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之一。
杜甫《饮中八仙歌》译文及赏析

杜甫《饮中八仙歌》译文及赏析杜甫《饮中八仙歌》译文及赏析《饮中八仙歌》唐代:杜甫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斗酒一作:一斗)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饮中八仙歌》译文贺知章酒后骑马,晃晃悠悠,如在乘船。
他眼睛昏花坠入井中,竟在井底睡着了。
汝阳王李琎饮酒三斗以后才去觐见天子。
路上碰到装载酒曲的车,酒味引得口水直流,为自己没能封在水味如酒的酒泉郡而遗憾。
左相李适为每日之兴起不惜花费万钱,饮酒如长鲸吞吸百川之水。
自称举杯豪饮是为了脱略政事,以便让贤。
崔宗之是一个潇洒的美少年,举杯饮酒时,常常傲视青天,俊美之姿有如玉树临风。
苏晋虽在佛前斋戒吃素,饮起酒来常把佛门戒律忘得干干净净。
李白饮酒一斗,立可赋诗百篇,他去长安街酒肆饮酒,常常醉眠于酒家。
天子在湖池游宴,召他为诗作序,他因酒醉不肯上船,自称是酒中之仙。
张旭饮酒三杯,即挥毫作书,时人称为草圣。
他常不拘小节,在王公贵戚面前脱帽露顶,挥笔疾书,若得神助,其书如云烟之泻于纸张。
焦遂五杯酒下肚,才得精神振奋。
在酒席上高谈阔论,常常语惊四座。
《饮中八仙歌》注释知章:即贺知章,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官至秘书监。
性旷放纵诞,自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
他在长安一见李白,便称他为“谪仙人”,解所佩金龟换酒痛饮。
这两句写贺知章醉后骑马,摇摇晃晃,像乘船一样。
醉眼昏花,跌落井中淹死。
汝阳:汝阳王李琎,唐玄宗的侄子。
朝天:朝见天子。
此谓李痛饮后才入朝。
麴车.酒车。
移封:改换封地。
酒泉:郡名,在今甘肃酒泉县。
传说郡城下有泉,味如酒。
故名酒泉。
左相:指左丞相李适之,天宝元年(742年)八月为左丞相,天宝五年(746年)四月,为李林甫排挤罢相。
杜甫李龟年古诗

杜甫李龟年古诗杜甫和李龟年是唐朝时期的两位著名诗人,他们的诗歌作品代表了唐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本文将为您介绍和分析杜甫和李龟年的古诗作品,以展示他们独特的才华和对社会现象的关注。
第一部分:杜甫的古诗作品1. 《登高》积年深恶黄公作,卧病浮名实可厌。
时人犹遣予弟子,岂惟丹青仍异端。
这是杜甫创作的一首古诗,表达了他对社会腐败现象的不满和对志士仁人的称赞。
通过对权贵作风的批判,他呼吁社会应该追求真正的道德和价值观。
2.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这首古诗是杜甫对战争的描写和对人民苦难的关切。
他以自己的家庭为切入点,展现了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痛苦和困境,同时鼓励人们通过诗书来寻求安慰和希望。
第二部分:李龟年的古诗作品1. 《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是李龟年创作的一首短小精悍的古诗,以农民为主题,揭露了社会上农民贫困的现状。
通过对农民默默耕耘的描写,他呼吁社会应该关注农民的生活状况,改善他们的境遇。
2. 《秋夕》銮舆卧病起,灵光一闪忽。
示我银烛短,信子夜飞去。
明星何下射,露寒不敢沾。
群动兼起倒,夜阑更由近。
南阗如濯锦,北斗照离宫。
绛帻遥相望,玉房空枕空。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宫廷故事,展现了李龟年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和细腻的艺术表达。
通过对宫廷华丽场景的描绘,加上对明星、夜空的形容,他创造了一种神秘、浪漫的氛围。
总结:杜甫和李龟年是唐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两位重要诗人。
他们的诗作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公和人民的苦难,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他们的作品既有社会批判的声音,又有富有情感的个人体验,无论是对社会问题的呼吁还是对人类情感的展现,都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杜甫《秋兴八首其八》全诗注释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其八》全诗注释赏析《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是杜诗七律的代表作。
第八首回忆当年与旧友共游长安附近昆吾、御宿、渼陂等名胜的诗意豪情。
下面是杜甫《秋兴八首其八》全诗注释赏析,供大家参考!秋兴八首(其八)杜甫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注释:[1]昆吾:汉武帝上林苑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西。
《汉书·扬雄传》:“武帝广开上林,东南至宜春、鼎湖、昆吾。
”御宿:即御宿川,又称樊川,在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杜曲至韦曲一带。
《三辅黄图》卷四:“御宿苑,在长安城南御宿川中。
汉武帝为离宫别院,禁御人不得入。
往来游观,止宿其中,故曰御宿。
”逶迤:道路曲折的样子。
[2]紫阁峰:终南山峰名,在今陕西户县东南。
阴:山之北、水之南,称阴。
渼(měi)陂(bēi):水名,在今陕西户县西,唐时风景名胜之地。
陂,池塘湖泊。
紫阁峰在渼陂之南,陂中可以看到紫阁峰秀美的倒影。
[3]香稻啄馀鹦鹉粒:即使是剩下的香稻粒,也是鹦鹉吃剩下的。
本句为倒装语序。
[4]碧梧:即使碧梧枝老,也是凤凰所栖。
同上句一样,是倒装语序。
此二句写渼陂物产之美,其中满是珍禽异树。
[5]拾翠:拾取翠鸟的羽毛。
相问:赠送礼物,以示情意。
《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6]仙侣:指春游之伴侣,“仙”字形容其美好。
晚更移:指天色已晚,尚要移船他处,以尽游赏之兴。
[7]彩笔:五彩之笔,喻指华美艳丽的文笔。
《南史·江淹传》:“又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
’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
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干气象:喻指自己曾于天宝十载上《三大礼》赋,得唐玄宗赞赏。
[8]白头:指年老。
望:望京华。
杜甫草堂——大廨---导游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是成都的杜甫草堂。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为了区别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和杜牧即“小李杜”,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崇尚“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思想。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尊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草堂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也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踪遗迹地。
我们今天主要游览的是草堂中的其中一处景点——大廨。
在游览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大廨,“廨”在古代是官署的意思,也就是古代官吏办公的场所。
杜甫的一生仕途坎坷,始终不得重用。
在后世重修草堂时,考虑到杜甫曾经做官,应该有办公的场所,大廨便由此得命名。
大家请看,大廨正中的就是杜甫的铜像了,映入我们眼帘的这尊铜像就是我国著名的雕塑家钱邵武先生的杰作。
这尊铜像呈跪姿,身材精瘦,以较为抽象和夸张的艺术造型,来表现诗人饱经忧患的一生和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我们在此驻足凝视,仿佛时光已经倒流回一千二百多年前,诗人正漂泊在江河之上,他跪立船头,手抚诗卷,头部微仰,双眉紧蹙,仿佛正向苍天发出“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的沉重慨叹。
相信大家看到这尊塑像肯定会有疑惑,为什么作者会把杜甫塑得如此消瘦呢?其实原因有三点。
第一点是政治方面,杜甫从小就对诗书文辞耳濡目染,习得满腹经纶,可惜空有才华却与功名利禄无缘。
天宝年间,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
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都被拒绝了。
安史之乱后,杜甫被乱军俘获,侥幸逃脱后投奔了肃宗,却又在不久后因房琯一事劝谏肃宗被牵怒,贬去华州。
杜甫对政治感到非常失望,立秋后辞官,年底到达成都,当上了校检工部员外郎一职。
艰难的生活使他看到了社会现实及民间疾苦,但是杜甫的一生从官艰难,,一个小小的九品芝麻官又怎能如他所愿报效国家呢?第二是生活方面,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百姓逃难,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杜甫的简介和他的诗

杜甫的简介和他的诗杜甫(712年-770年),唐代著名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圣”,其诗作在唐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出生于河南巩县一个贫苦家庭,自幼聪颖好学,有志向成为一名文学家。
杜甫的文学生涯开始于20岁,他十分重视学习,并以此为职业方向。
他先在大陆书院拜师学习《易经》,后又转至西昆仑电教师学习琴棋书画,但总体上是自学成材。
杜甫的诗歌作品涵盖了多个主题,如山水、战争、爱情、政治等等,他的成就得到了很多现代文学界的推崇。
杜甫以其深刻优美的诗句、对社会不满和人民无量的爱情为人所知。
其中,他最重要的四大作品是《石壕吏》、《感遇·其六》、《范阳夜泊》和《登高》。
《石壕吏》是杜甫创作的首篇长诗,描写了一位在战争中逐渐堕落、被人所遗忘的小兵。
这首诗反映出了杜甫对战争的悲悯与人性的矛盾。
《感遇·其六》源自于他与妻子的互相热爱,富有爱情色彩和宗教操守。
《范阳夜泊》则描述了他在范阳夜泊的经历,富有冷峻的美感。
《登高》描写了他在难以抗拒的命运中仍享受自然美好,表达了他对自由幸福的追求。
除此之外,杜甫的作品中还有《春望》、《三吏》、《春夜喜雨》、《绝句》等等,涵盖了各种风格。
他的诗歌作品无论是在内容、结构还是美学价值上都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被后来的文艺大师所借鉴和模仿。
杜甫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的思想、文采和才华。
他对社会的观察和洞察,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性和人道的关怀,都充满了思想深度和启示性。
他对语言和文学的驾驭也非常熟练,他的诗歌语言优美精练,表现出柔媚、刚健、雄浑和婉约等多种风格。
总的来说,杜甫的作品是唐代文学中的典范,体现了他对时代变革的真实反映,对社会和人命格局的关照,以及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他的诗歌一直是后世文学界研究和吸取的重要基础,因此也被誉为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诗圣和诗仙的诗

诗圣和诗仙的诗《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衍生注释:风急:风速快。
猿啸哀:猿猴的叫声凄凉悲哀。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无边:没有边际。
萧萧: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
万里:形容路途遥远。
悲秋:因秋景而悲伤。
常作客:长期漂泊在外。
百年:一生。
多病:身体多病。
独登台:独自登上高台。
艰难:生活困苦艰难。
苦恨:极恨。
繁霜鬓:两鬓白发增多。
潦倒:穷困失意。
二、赏析:这首诗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壮阔的秋景图,风急天高,猿声哀鸣,渚清沙白,飞鸟盘旋,无边的落叶萧萧而下,不尽的长江滚滚而来,营造出一种雄浑而悲壮的氛围。
中间四句则表达了诗人常年漂泊、年老多病、孤独寂寞的愁苦之情,万里悲秋,百年多病,独登高台,心中的艰难苦恨和无奈尽显。
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凄凉晚景,因生活艰难和疾病而两鬓斑白,连浊酒也不能再饮。
整首诗沉郁顿挫,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的风格特点。
三、作者介绍: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他的诗歌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民生疾苦,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度的艺术价值,被誉为“诗史”。
他的代表作有《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吏》等。
四、运用片段:“哎呀,我最近的生活真是像杜甫诗里写的那样,‘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孤独又无奈啊!”《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
唐代催妆诗

唐代催妆诗唐代催妆诗---题石壕吏二首作者: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妾身选胜如有神,自谓表裹可立成。
不图命压阿谁手,偏在今年压向君。
”这是何等的气概,这又是何等的才情!从前读到这首诗时,心中感慨万千,这么多年过去了,也该好好赏赏这些让我们曾经感动的句子了。
至于后面写的“如有神”之类的话,更是让我感到美得震撼。
其实那个女子和其他的漂亮女子并没什么两样,她只是因为丈夫出征而远离故乡,以便有朝一日能够团聚,一解思亲之苦。
她选择了大胆而颇具冒险精神的职业——艺妓。
在古代,女子地位本就不高,何况是卖艺不卖身的艺妓?她一定吃尽了常人所不能吃的苦头吧。
“不图命压阿谁手,偏在今年压向君。
”在战争中,有多少人像她这样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一切,用柔软的腰肢掩藏悲伤与泪水。
然而当我们听到妇人的话语时,我们却又要说些什么呢?他走进了一家首饰店,“黄金四万两,拣得如花四五枚。
”买下了几个漂亮的钗子。
是的,即使是金钗,在那个时候也是极其昂贵的。
更何况,她要把它送给自己的丈夫呢。
真是爱他呀,她知道他讨厌见到铜臭。
他就要回来了,带着自己攒下的金钱,买下了几个玉钗,给她的,只是一个玉钗。
那女子正是石壕吏中的妻子呀,其中还有一个同样美丽温婉的女子。
她和丈夫是那样恩爱,但丈夫却一定会抛弃她。
对了,为了挽救自己的丈夫,她剪下了自己的一绺头发。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她必然是决绝的,因为她的丈夫,是个连眼泪都舍不得流的硬汉子。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样的一个女子,竟让我觉得脆弱。
可想而知,当初她决定跟随丈夫去战场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一切的准备。
她已经预料到,最后的结局——大约是相拥而泣,可现在,她并没有哭,只是说了这么一句。
丈夫在,父母在,她知道父母必然会来探望,会相信丈夫的忠贞。
她看着丈夫的背影消失在门外,对她挥挥手,让她早些回去,好好照顾老人和孩子。
《南邻》_杜甫的诗词

精心整理《南邻》_杜甫的诗词南邻[唐]杜甫[注释][译文]不能算是穷人。
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都习惯了,总是乐呵呵的,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觅食,它们已被驯服了。
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野渡的船只能容下两三个人。
天色已晚,江边的白沙滩,翠绿的竹林渐渐笼罩在夜色中,锦里先生把我们送出柴门,此时一轮明月刚刚升起。
距离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
在一个秋天的傍晚,杜甫从他家走出,路上,也许是回家以后,写了这首《南邻》诗。
说它是诗吧,却又是画;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道诗。
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
到人家作客,这家人家给予杜甫的印象是怎样的呢?诗人首先看到的,主人是,从“惯看宾客儿童喜”到“相送柴门月色新”,不难想象,主人是殷勤接待,客人是竟日淹留。
中间“具鸡黍”、“话桑麻”这类事情,都略而不写。
这是诗人的剪裁,也是画家的选景。
(马茂元)-----------------------------------------------顾宸曰:南邻,朱山人也,后有《过朱山人水亭》诗。
左思诗:“南邻击钟罄。
”锦里先生乌角巾①,园收芋栗不全贫②。
惯看宾客儿童喜③,得食阶除鸟雀驯④。
秋水才深四五尺⑤,野航恰受两三人⑥。
白沙翠竹江村暮⑦,相送柴门月色新⑧。
《南归第。
:”谢”⑥《萧何世家》:多者两三人。
⑦《湘中记》:白沙如霜雪。
梁昭明太子《扇赋》:“折翠竹之枝。
”⑧吴筠诗:“相送出江浔。
”申涵光曰:“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语疏落而不酸。
今人作七律,全无生气,而矫之者又单弱无体裁,读杜诸律,可悟不整为整之妙。
顾宸曰:周折《名义考》云:“园收芋栗未全贫”,与《山衣》诗“呼儿登山收橡栗”同意。
芧栗,即,橡栗,乃烁木子也。
《庄子。
徐无鬼》:先生居山食芧栗。
此一说也。
王洙云:成都风俗曰:“大饥不饥,蜀有蹲鸥。
”《史记》:卓氏曰:“岷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
”注云:大芋也,扬雄《蜀都赋》言“闲蹲鸱之沃野”,又言“傣栗皱发”,则芋栗明为两物。
杜甫和他的朋友的故事

杜甫和他的朋友的故事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人道主义色彩,被誉为“诗圣”。
然而,除了他的诗歌作品外,他和他的朋友们的故事也是值得我们去探究的。
在杜甫年轻时,他曾结交了一位叫做李世民的朋友。
李世民是唐朝著名的皇子,后来成为了唐朝的皇帝。
据传言,杜甫是通过李世民的推荐才得以在朝廷中得到一份官职的。
此外,杜甫还与另一位著名诗人李白相交。
李白当时是唐朝的名士,他与杜甫一同游历名山大川,写下了不少千古绝唱。
虽然两人的性格迥异,但他们却都是为了追求真理和理想而奋斗的人。
在杜甫中年时期,他又结交了一位名叫王之涣的朋友。
王之涣是唐朝的一位著名文学家,曾经向杜甫推荐了不少好的读书之路。
杜甫也曾经为他写下过不少感人肺腑的诗歌。
总的来说,杜甫和他的朋友们之间的故事既有传奇色彩,又有真挚情感。
他们彼此扶持、共同探讨诗歌艺术的过程,也是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杜甫及其作品的重要途径之一。
- 1 -。
古词《雨过苏端(端置酒)》(作者杜甫)原文全文、诗意赏析

雨过苏端(端置酒)
杜甫[唐代]
鸡鸣风雨交,久旱云亦好。
杖藜入春泥,无食起我早。
诸家忆所历,一饭迹便扫。
苏侯得数过,欢喜每倾倒。
也复可怜人,呼儿具梨枣。
浊醪必在眼,尽醉摅怀抱。
红稠屋角花,碧委墙隅草。
亲宾纵谈谑,喧闹畏衰老。
况蒙霈泽垂,粮粒或自保。
妻孥隔军垒,拨弃不拟道。
赏析
全诗分三段,首段四句起,后两段各八句。
首段言冒雨访苏端。
久旱得雨,为何说“亦好”,此是照下句而言。
盖访友须晴,但旱后得雨,虽雨亦好也。
“无食起我早”,犹陶渊明诗言“饥来驱我去”。
次段记苏君款待之情。
《杜臆》:一饭扫迹,世情类然,苏独数过倾倒,意良厚矣。
又且呼儿具果,延宾取醉,非食而弗爱敬者比。
此即年称“文章有神交有道”也。
末段述雨后遣怀之意。
花草增妍,粮粒有望。
作者处于流离穷困之中,作对景舒愁语,亦无可如何而安之耳。
关于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圣杜甫与他的儒诗
内容摘要:有人说,杜甫是在集大成的时代里一位集大成的诗人,他的集大成不仅仅表现在艺术方面,而且还表现在内容方面。
他把小我的感情与大我的感情集合在一起,他以自己的生命抒写他的诗篇,以自己的生活实践他的诗篇,把自己的生命与诗歌完全结合在一起,他全部的作品是他整个的生命和生活的实践,他的作品是他生命追求和个人崇仰的完美演绎。
关键词:杜诗的儒家情怀形成“儒”的三要素
杜甫(712-770),字子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西南)人,生于巩县,是晋代名将杜预之后,祖父杜审言,初唐著名诗人。
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关口,并成为衔接这个历史转变的伟大诗人。
在他的诗歌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中唐诗人在盛唐诗人那样的艺术高峰前面,表现出拓展新的诗歌艺术领域的巨大努力。
他的诗记述的是时事,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画面,,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因而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更因为处处洋溢着深厚的儒家思想情操,为历代文人所崇仰,后人也称他为“诗圣”。
北宋爱国将领李纲在《重校正杜子美集序》中说杜诗“平时读之,未见其工,迨亲更兵火丧乱之后,诵其诗如出乎其时,犁然有当于人心,然后知其语之妙也。
”南宋爱国将领文天祥兵败被俘,有《集杜诗》二百首,《序》说:“凡我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
”杜诗的儒家情怀,首先体现在它的思想内容上。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唐玄宗开元三十三年,杜甫赴洛阳应进,落第,于是游齐赵一带,这诗是游泰山时所作。
诗中描绘了泰山高大而磅礴的气象,以及自己企图攀登绝顶的心情,“凌绝顶”——杜甫如是说。
他想爬到最高的山顶上,那时候“一览众山小”——往下一看,所有的山峰都俯伏在脚下了。
《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望岳》正体现了中国儒家的这种精神。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月夜》)写他身在长安,日夜思家的忧郁。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
惜哉瑶池饭,日晏昆仑丘。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抒写其思念古代贤君,忧念时局的心情,融景于情,寄慨遥深。
杜甫生于玄宗的时代,玄宗万年沉湎酒色,不理朝政,所以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天宝之乱,也有对朝政的批评。
但他对君主不是冷嘲热讽地指责,而是满腔热情地关怀。
他的批评无怨,只是深表惋惜。
于是他说:“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当国家发生重大的灾难和不幸的时候,他一方面真正同情那些受苦受难的百姓,另一方面对朝廷政治的腐败堕落真正地痛心疾首,可他的诗里边凡是讲到朝廷和君主的,无论他多么为之难过,他依然是爱他的君主的。
尽管会有人批评杜甫缺乏“革命”精神,但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一件事情,由于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他既忠义奋发,积极用世,又固守君臣伦理之间的道德。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到此结束,表达了作者听到捷报后欣喜若狂的心情。
如此看来,杜甫真的是按照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来要求自己了。
在他的诗中,表现“忠君恋阙、仁民爱物”的儒家情怀的作品很多,如《春望》、《哀江头》、《北征》、《兵车行》等等。
在那个“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的时代里,他以一颗仁者之心,站在“民为本、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立场,去写民间的痛苦和不幸,去写时代的悲哀,以圣誉之,实至名归。
杜诗不仅仅在思想内容上极富儒家情怀,而且在艺术风格上蕴藏着儒的精华。
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格。
沉郁,是感情的悲概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的表达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由于各种不幸交织在一起,所以杜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悲慨满怀,沉郁阔大。
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欲出时,却又及时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
这是因为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情怀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如《梦李白二首》,梦中见其来,又疑其真来;分明他已真来,又疑其何以能逃出牢笼,定非真来;说他并非真来,又分明见其月色下的憔悴颜色。
真真幻幻,表现的是浓到如酒的情谊,深沉低回,波浪起伏。
《北征》、《洗兵马》、《壮游》等都是这样的例子。
再次在选择意象上,杜甫多用如“瘦马”、“病桔”、“菰”等这些被损害与被遗弃的生物,表现了深沉而忧郁的情思,忧国忧时的情怀。
我们不否认,人生来就有才能和资质的不同。
但是,天才是重要的,天才生长的环境也是重要的。
一个人所生长的环境背景以及此环境背景所结合的传统对个人才能有重要的影响。
杜甫何以能够深入生活,面对生活,关心人民大众,并“以天下为己任”,将天下的治乱安危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当作自己的责任,任重而道远,既有环境的影响,又有性格的因素。
一、现实的磨练
唐玄宗后期,沉溺于声色,挥霍无度,且又沉迷于道教和佛教,疏于朝政。
于是,权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先后独揽大权。
这两人屡起大狱,朝政在倾轧和清洗中一塌糊涂。
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十分激烈,民不聊生。
后来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给唐代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
战火所及之处,州县破残、万室空虚、疮痍满目。
这一段历史,给唐诗带来了不少变化。
战乱的生活题材很自然地进入诗歌创作,杜甫吧更多的眼光转向了社会底层,去写百姓的苦难。
杜甫把客观的真实与叙述和主观的强烈抒情融为一体,把个人的情感和伦理道德的价值合一了。
李白是一位了不起的天才,但他的诗多半是从自己出发,杜甫不是这样,他真的是深入生活,关心大众,情之所系,未离时局,未弃人物,像他的“三吏”、“三别”等很多诗,所反映的都是人民大众的生活,可以说,是现实让杜甫的儒家情怀日益俱增。
二、家庭的熏习
杜甫的家庭有中国儒家读书仕宦的传统,并且不仅仅是读书仕宦的文学诗歌传统,而且有一种品格道德的传统。
杜甫的十三代以前有一位很有名的远祖叫杜预,文武双全。
其祖父杜审言也是一位诗人,初唐时为五言律诗这种体裁的奠定作出了贡献。
同时,今人常颂屈原,说屈原如此忠义,当然一方面是因为他本来就有一种热烈深厚的感情,另一方面,他也是楚国的宗室,而家族观念对中国人影响非常深刻。
杜甫的外祖母是唐朝的宗室,是义阳王李琮之女。
死忠,是为国家而死;死孝,是为父母尽孝而死;死悌,是为兄弟而死。
这三者,都在义阳王一家身上得到很好的体现。
此外,杜甫在南北朝时有一位叫杜叔毗的先祖,名列在《周书》的孝义传中。
可见,无论是在他的父亲还是他的母亲的家族都有孝义的传统,所以,正由于这种耳濡目染的熏陶,形成了杜甫奉儒守素、忠君恋阙、仁民爱物的思想,他因此也能写出“字字句句皆是泪”的佳句。
三、性格决定人生
杜甫的诗歌主要表现了他对于国家和人民的一份关怀,在他的始终,他把伦理道德的感情和他私人的本性的感情结合起来,打成了一片。
因为这份关怀是出自于他的天性,所以他的胸襟比一般人博大,感情的分量也比一般人深厚。
杜甫的一生是坎坷的,仕途失意、遭遇
祸乱、生活辛酸。
但这在历史的长河里并不罕见。
同是属于感发生命的诗人,他却比李白少了一份“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非凡自信,少了一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少了一份“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凛然风骨。
他是敏感的,极易悲天悯人的诗人,尽管他在年轻的时候也有过南北漫游、裘马轻狂的生活,也曾写过一些萧散自然的诗,也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巨大抱负,但是在那些忧患相仍的岁月里,他更多的是感怀身世,忧国、忧民、忧时,感情深沉,看花溅泪,听鸟惊心。
他的诗主要不是面向自然的,而是面向社会的;不是抒发个人理想的,而是描写苍生的,”先天下之忧而有,后天下之乐而乐“。
“大风卷水,林木为催。
壮士拂剑,浩然弥哀。
萧萧落叶,漏雨苍苔”(《二十四诗品》),此品名为“悲慨”,正好用以形容杜甫的儒士气质。
从唐诗的发展看,杜甫是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杜诗是唐诗发展的一个转折。
而杜甫更为重要的,是他身上集中了中国文化传统里一些最重要的品质,即仁民爱物、忧国忧民的情怀。
这些当然不是诗歌传统本身,但它却决定了杜诗的基本品质,并在历代士人人格的形成上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诗圣”的“圣”的影响衣被后人,直至现代而不衰。
参考文献
1《叶嘉莹说杜甫诗》叶嘉莹著中华书局出版2008
2《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管锥编>与杜甫新解》钱钟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5《唐诗杂论》闻一多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6《杜诗详注》仇兆鳌注中华书局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