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文与自科文阅读设题十大特点

合集下载

社科类文章阅读 技巧

社科类文章阅读 技巧

社科类文章阅读说明:社科类文章阅读也叫做小阅读。

本题目共有三个小题,每一个3分,合计9分。

完成时间大约13分钟。

一、考试大纲的要求:1、理解能力:理解重要概念和重要的句子的含义。

2、分析综合能力: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社科类文章阅读考什么?1)理解信息的能力2)筛选信息的能力3)整合信息的能力4)概括信息的能力5)短时的专注能力(完成时间13分钟)三、社科类文本的特点:1)篇幅较小,文字比较简洁,也称作“千字文”。

2)侧重大众化、通俗化的报道。

3)信息密度比较大。

4)成果价值高,成果发布时间近,常常是最新的往往又是水平最高的理论成果。

四、命题方式:客观选择题1)概念理解2)句子理解3)内容理解(混合交叉考查)五、做题技巧:第一步:读懂文本。

依托一个句号,读一读,停一停,回过头去想一想,看看自己读出来些什么,然后圈点勾画把重要的信息标注出来。

第二步:读懂题目。

首先看明白题干,选择正确的还是选择错误的。

并且明白题干的题意。

然后把四个答题支看明白意思,逐一把它们还原到文章中去。

寻找到有效的阅读区域。

第三步:确定答案。

上下文对照比较,辨析异同,确定答案。

六、常见的错误类型:1)偷换概念:在解释概念或者转述文意时。

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有时候仅仅增加或者减少了一两个词语。

2)无中生有:命题者故意在干扰项中设置原文中没有的信息。

或者选项中的几个词语在原文中都有,但在原文中的不同位置,选句中通过另外的组合形成了一种新的说法。

3)张冠李戴:把甲的观点、发明、发现、特点等说成是乙的。

4)混淆范围:涉及到部分与整体,偶尔和往往,轻度与严重等。

尤其侧重文本是否有“之一”“重要的”“也许”等词语。

5)混淆时态: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没有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这一现象涉及已然和未然,可能和必然等。

17高考试题:课标卷现代文(社科文)阅读命题特点和解题方略

17高考试题:课标卷现代文(社科文)阅读命题特点和解题方略

2017高考试题:课标卷现代文(社科文)阅读命题特点和解题方略【摘要】针对现代文(社科文)阅读得分低下和高三教师解题指导滞后的情况,找寻命题路数和解题方略。

指出信息转译能力是从文段中找出与题干相关或相对应的内容,并对该内容进行意义转述,转述之后要达到等值性;推断是中学语文教学进行思维训练的一种常见方式,是在已知信息基础上推理得出所需未知信息的一种阅读策略。

【关键词】解题方略转译能力推断能力课标卷第一大题现代文阅读,近年来的选文都是社科类文本,选文内容较为深奥,再加上出题形式为3道选择题12个选项,很多考生被题干绕得头昏脑涨,无所适从,得分不高。

原因在于高三老师解题指导滞后,大多数老师的阅读指导还停留在快速浏览和局部比对的层面,找不到相应的解题方略。

那么,如何对现代文(社科文)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呢?一、把握命题路数从近几年的命题来看,第1题和第2题都是对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和转译能力的考查,第1题侧重于文本前半部分的信息,第2题侧重于文本后半部分的信息。

仔细分析试题,两道题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第1题侧重于考查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培养考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如2015年课标I卷第1题“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宋代已经有了“典”这种信用形式,这在原文可以找到依据,而“借贷、质、押”等信用形式,早于宋代就产生了,不能作为宋代金融新特点的论据。

第2题侧重于文本核心概念的理解和表述。

如2015年课标I卷,四个选项都是围绕“宋代的信用工具”这个核心概念;2016年课标I卷则是围绕两个核心概念:一个是对“旧史学”的态度,一个是对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的认识。

第3题,集中考查文本的推断能力,下文将展开论述。

二、找寻解题方略(一)信息转译的等值性信息转译能力是从文段中找出与题干相关或相对应的内容,并对该内容进行意义转述的能力。

信息转译的核心要求就是进行意义转述之后要达到等值性,扩大、缩小或者曲解文本的选项都是错误的。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自然科学和社科类阅读题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自然科学和社科类阅读题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自然科学和社科类阅读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自然科学和社科类阅读题
这两部分的内容考查,一般采用单项选择的形式,共设四个小题。

做好这四道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思考的严密、周详。

2.务必找到与试题选项对应的词、句、段,反复对照理解,仔细判断选项正误;依据原句进行推理要合理,否则成为“无中生有”。

3.了解设置干扰项的几种情况: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扩大或缩小概念的范围,缺乏依据,因果颠倒,先后错乱,张冠李戴等。

4.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有时选文可能枯燥,要保持大脑清醒。

静下心仔细阅读,力求准确理解。

答题技巧:
一是锁定题目的阅读区间,在第几段第几行,特别是涉及到第一、第二自然段的词语、句子的理解题。

二是一般第1、2题比较容易,可以直接找到原文中的位置,根据题干指向。

表述一般与原文一致的,大都正确。

三是第3、4题的设题难度稍微大一点。

设题的错误项大都与原文有些偏差。

细微处要搞清楚。

自然科技类文本阅读的特点和解读技巧

自然科技类文本阅读的特点和解读技巧

自然科技类‎文本阅读的‎特点和解读‎技巧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是‎高考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自然科‎学类阅读的‎文章紧紧跟‎踪现代高科‎技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在选取的各‎领域最新、最具前瞻性‎的研究成果‎中,尤其青睐生‎物学、生命科学等‎研究领域,并密切关注‎影响人类生‎存的引人注‎目的科技动‎态。

题材陌生,信息量大,错误选项与‎正确选项的‎差别细微而‎隐蔽,许多同学做‎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题‎的准确率都‎非常低,心里非常着‎急。

很多老师,尤其女老师‎对此也是望‎而却步。

其实,科技文阅读‎一般情况下‎是高考试题‎中较为容易‎的内容,只要思路清‎晰,认真细致,并掌握一定‎的方法,辅以必要的‎训练,短期内就可‎以收到显著‎的效果。

要攻克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题,可按以下五‎个步骤实施‎:一、读。

通读全文,争取完全读‎懂。

在读的过程‎中,如有个别语‎句不能够读‎懂,用笔勾画下‎来,继续阅读后‎面的内容,然后结合上‎下文,认真揣摩,力争把握全‎文的基本内‎容。

自然科学类‎文章的篇幅‎一般多在7‎00~800字,原文可能没‎有题目,这给我们把‎握文章主旨‎造成一定困‎难;而篇幅较短‎,阅读量小,又相对减小‎了难度。

做题之前一‎定要通读全‎文,迅速形成整‎体印象,初步了解主‎要信息。

要边读边理‎解,每读完一个‎长句或段落‎之后,可以在自己‎的头脑中“复述”一遍,以加深认识‎。

在通读全文‎时,应重点留意‎段的首句,因为这些句‎子大多揭示‎了本段的主‎要内容,常常与全文‎主旨密切相‎关。

一篇科技说‎明文一般在‎四段左右,把握首句,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许多重要‎的信息。

二、筛。

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句‎,以备解题之‎需。

关键词主要‎包括:文中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表示事物之‎间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对说明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及‎作用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主要是表程‎度、数量、范围、特征、功能的副词‎,如“目前”、“将”、“部分”、“全部”、“大概”、“也许”、“可能”、“最……”、“除……之外”等);有指代意义‎的词,如“其”、“这”、“如此”、“与此相反”等。

甘肃省白银市第一中学高考语文 专题专项复习 社科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题特点与应试对策

甘肃省白银市第一中学高考语文 专题专项复习 社科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题特点与应试对策

甘肃省白银市第一中学高考语文专题专项复习社科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题特点与应试对策新人教版30分,占总分的20%。

这类题目做得如何,直接关系高考的成败。

因而对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题特点作些分析,进而提出应试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文阅读试题的命题特点考生能够阅读一般的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三类文章在Ⅰ卷、Ⅱ卷中的安排有显著的特点,2001年以前,第Ⅰ卷选文一般都是科技类文章,从2001年开始,选用社会科学类文章。

第Ⅱ卷1999年以前是以社科类文章为主,1999年开始为文学作品。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语料选用的情况看,已形成Ⅰ卷科技类、社科类轮考,Ⅱ卷考文学作品的格局。

这种语料选择上互补的特点,体现了对学生阅读能力考查的全面性,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具有很好的导向性,也体现了高考命题“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的命题指导思想。

现代文阅读考什么语料选择仅是一个前提,最重要的当是考点的定位。

高考现代文阅读,不考死记硬背的知识、概念,而是考阅读的能力,对此《考试说明》有明确的要求,命题人也有过明确集中的阐述。

他们认为阅读“先是正确理解语义的问题;进一步则是能够根据不同的要求筛选出关键性语言信息;再进一步则是对这些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得出必要的结论”(《高考命题的理论与实践》)。

从近年的高考语文试题看,这三点一直是命题的落脚点,也是命题最突出的特点所在。

——语义理解义是阅读的基础。

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测试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所给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这里的“具体”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指代词和文中临时有指代作用的词语的含义。

②同义词、近义词的差别。

③在语境中被临时赋予的含义。

④和词语的表达作用相关的意义等。

和“关门”的含义。

(2001年全国高考21题)象征的手法。

“开门”和“关门”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在文中并没有现成的答案,须通观全文,找出相关句子,然后加以分析和概括。

文中与这两个词语相关的句子很多,其中最集中的要数第六自然段。

社科文答题思路论证上的特点

社科文答题思路论证上的特点

社科文答题思路论证上的特点(一)现代文阅读要求2001年《高考考试说明》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是: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具体考点如下: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2、分析综合(1)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3、鉴赏评价(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所谓“社会科学类”文章,是只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文章,包括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

所谓“自然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以及天文学、地质学、医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文章。

“文学作品”则指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

考点上,不同类的文章各有侧重:自然科学类的文章着重考查筛选和提取信息的能力;社会科学类的文章着重考查分析综合能力,包括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文学作品则着重考查评价鉴赏能力。

从2001年开始,高考命题在对阅读能力和思维方式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考试阅读的方向,按阅读的思维特点分类,即社科文和科技文类(侧重抽象思维)与文学作品类(侧重形象思维),从而突出了文学作品的地位。

(二)现代文阅读应试对策1、提高对文章整体阅读的能力所谓整体阅读,就是通过阅读,能从整体上把握语料:阅读科技文,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阅读社科文,应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语言有什么特色等;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弄清作品的体裁特点,然后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或事)等。

高考社科类文章的解题方法

高考社科类文章的解题方法

社科类文章解读技法初探一、考点说明一般社科类文本,主要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议论和说明类文章。

一般社科类文本主要从语文阅读理解的角度,考查对“高浓度信息”的快速阅读理解与把握的能力。

其考点为:1.理解: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⑴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⑵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⑶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选文特点1.时代感强。

常关注最新的考古发现,最新出现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世界政治形势等。

内容基本是人类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成果。

2.内容单一,结构相似。

科技类说明文,一般是围绕一个概念展开,对这个概念从几个方面加以阐释。

弄清文章的概念并分析概念。

三、解题方法探究许多同学往往拿到一份试卷,还没来得及看就匆匆答题,结果答得不够理想,这是造成论述类文本得分起伏不定的主要原因。

因此,我们在平时加强训练的同时,千万不要漠视质的提升,要把一份题目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科技文阅读的解题方法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我们养成一练四读的习惯,解题其实并不难。

所谓一练四读,即:①初读语料,了解语料的基本内容与精神实质;②二读题干及选项,大致把握命题的数量、命题范围、各题主要信息点;③三读语料,快速从语料中找到各题干及选项的对应点;④四读题干及选项,根据语料内容比较各选项,排除干扰项。

1、初读,圈点勾画,划读原文,标示重要信息: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

②重要问题及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语。

③关联词。

④中心句、要点句及过渡句。

⑤特殊句(判断句或有判断意义的句子;双重否定句;疑问句等)。

2、二读题干及选项。

即要弄清楚题目要求是什么: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

注意三类提示词:①“解释”“理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因应注意“内容方面”和“程度差异”;②“推测”“分析”——考查对文章延伸意义的理解,错因常在“程度差异”与“逻辑错误”;③“原因”“证据”——考查对文章逻辑关系的理解,错因与②同。

高考语文专题:社科文阅读分析

高考语文专题:社科文阅读分析

高考专项提高:社科文阅读分析【知识梳理】一、选文特点所谓科技文,是指研究自然科学与技术的文章。

高考中选用的科技文往往反映的是当今人类最先进的科技水平和最新的科研成果。

我们阅读它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技信息的过程。

社科文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科学的文章,包括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语言学、美学等。

二、解题技巧1.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进行阅读时,要注意有关主要说明事物的信息内容,尤其是有关事物概念、性质和范围等的信息。

动笔圈画重要词句,尤其是主要说明对象的修饰语和限制语。

理清文章的大致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2.认真审清题干要求。

审清题干要求是我们正确选择的关键,切不可因为粗心大意而看错题干,那样我们就不可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可以说题干要求是我们做题的标准,一定要看清题干是要选择正确的一项还是错误的一项。

3.锁定信息区域,将选项和有关原文进行对照。

将各个选项回放原文的有关信息区域,找到与之相关的文字,将各选项的片断仔细地与原文一一对照,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4.检验答案。

这一步为很大一部分考生所忽视。

很多考生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作出了选择,就不自觉的放松了。

其实,这一步是很重要的,也是很简单的。

用你选择的选项去回归题干和原文中的有关文字,重点对照,以确定我们选择的正确性。

高考科技文阅读题干扰项拟制方法例谈解答这类题最有效的办法是根据题干的要求,运用对应法选出符合文意的正确项,应用排除法确认不符合文意的干扰项进行“双保险”式的验证。

要能顺利地确认干扰项,就得了解命题者拟制干扰项的方法。

一般地说,高考科技说明文阅读题干扰项的拟制主要有下面8种方法:(一)夸大或缩小范围,以偏概全有意把原材料中适应判断的某类事物的一部分扩大到某类事物的全体,擅自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形成以偏概全的错误。

一般选项中出现“凡”、“所有”、“一切”、“全”、“都”这样的字眼时,我们要引起警惕。

现代文阅读专题十二:社科类文章阅读

现代文阅读专题十二:社科类文章阅读

现代文阅读专题十二:社科类文章阅读课标要求“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一、什么是一般社会科学类的文章社会科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变化的科学,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教育学、伦理学等。

社会科学类的文章,是用来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和描述社会科学研究的文章。

它既是探讨社会科学问题、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手段,也是概括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载体。

从文体上说,它应包括议论性和说明性等类别。

在“社会科学类文章”前加“一般”,表明考试选用的这类文章,专门化的程度不会太高,专业理论色彩不会太浓,专业的名词术语不会太多。

否则就不解称为“一般”。

社会考学类文章虽然涉及的面很广,但是,从历年考试的选文来看,侧重于选取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历史类的文章,因为它更接近于学生的实际。

二、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要领阅读社会科学类的文章,应该从理解重要词语,重要句子到对文章进行鉴赏、评价,全面观照,但应注重下列几点:1.归纳内容要点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言语的转化,即读者用自己的话语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社科文阅读检测,往往要从归纳内容要点的角度来出题。

2.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观点态度,是文章内容的核心,是文章的灵魂。

阅读中重视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很显然的,不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应包含这样两点要求:(1)确认作者的观点,能判断某种说法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2)能分析作者的观点,包括能分析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原因,说明作者是提出某种观点的依据。

这两点常常就是命题者考查对作者观点把握程度的命题角度。

3.分析文中所运用的材料社会科学类的议论文,总是要运用材料的。

不过,运用的具体情况则比较复杂。

有的是用来证实自己的观点,有的用来反驳别人的观点,有的用来表述某种看法。

从运用的角度来说,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还有局部肯定局部否定的,都要分辨清楚。

如陶行知《创造宣言》引用了歌德一句话“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有人误认为引这句话的意思说,有了勇气,便能创造。

举例阐述社科类文本的特征及其阅读教学策略

举例阐述社科类文本的特征及其阅读教学策略

举例阐述社科类文本的特征及其阅读教学策略社科类文本是指关于社会科学领域的论述、研究和分析,包括但不限于政治、经济、历史、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文章。

社科类文本具有以下特征:1. 理论性强:社科类文本通常涉及理论性较强的概念、原理和模型,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思维能力。

2. 逻辑性强:社科类文本通常采用逻辑推理和论证的方式进行表达,需要读者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3. 历史性强:社科类文本通常关注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的发展和演变,需要读者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脉络。

4. 多样性强:社科类文本涉及的领域广泛,内容多样,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

5. 实证性强:社科类文本通常通过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来支持观点和结论,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统计和研究方法的知识。

针对社科类文本的阅读教学策略如下:1. 建立背景知识:社科类文本常常涉及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讲解、问题导入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的背景知识。

2. 梳理逻辑结构:社科类文本通常有较强的逻辑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梳理文本的逻辑结构,理清主次关系,分析论证过程。

3. 分析关键词:社科类文本中常常有一些关键词和术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关键词的含义和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核心思想。

4. 引导思考问题:社科类文本通常提出一些问题或讨论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展开阅读和讨论。

5. 培养批判思维:社科类文本常常涉及争议性的观点和结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6. 进行实证研究:社科类文本常常通过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来支持观点和结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证研究,提高学生的统计和研究方法的能力。

7. 拓展阅读材料:社科类文本涉及的领域广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拓展材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8. 综合运用知识:社科类文本通常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各个学科的知识,进行跨学科的思考和分析。

社科类文章的语言特点

社科类文章的语言特点

社科类文章的语言特点作者:王光涛来源:《高中生学习·高二版》2016年第02期社科类文章的目的在于普及科学知识,所以它的语言除了准确、严密外,往往还具有趣味性、形象化、通俗易懂的特点,以便深入浅出地帮助读者轻松愉快地理解科学知识。

对科普文章语言的考查往往结合具体语句或段落进行分析。

社科类文章的语言特点1. 准确性。

(1)揣摩词语。

阅读时要推敲那些表达数字、范围及程度的修饰限制性词语,感受用词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即使是一些模糊词语也不能放过,如“大约”“估计”“可能”等。

模糊词语的使用恰恰说明作者用语的严谨。

(2)通过说明方法分析、品味语言。

如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可使语言表述准确。

2. 生动性。

用比喻、拟人等文学手法,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地介绍科学知识。

3. 通俗性。

多用口语、多引用,举例丰富,描写具体,让读者容易明白。

分析社科类文章语言特点的两个误区1. 不懂文本特点,不熟悉相关术语,答题语言不够简洁。

2. 答题不规范,不懂得“应题”,组织答案层次不清晰。

例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信息时代的侠客王小东什么是“黑客”?黑客是英文“hacker”的音译。

英语词典对于“hacker”的动词原形“hack”是这样解释的:黑客行为指未经授权便进入一个计算机的存储系统,如数据库。

对于“hacker”是这样解释的:黑客是嗜好编程或使用计算机的人。

就其英文原义来看,是比较中性的,虽然有“未经授权”等不合法的含义。

中文译成“黑客”,其贬义比英文原义似乎略重,但大致恰当,而有些书翻译成“计算机窃贼”就十分不恰当了。

用什么来比喻黑客最合适呢?我想,在中国文化中有一个极为贴切的概念来比喻黑客,这就是“侠”。

黑客就是信息空间中的“侠”,因而不妨译成“信息侠”。

在古代社会中“侠以武犯禁”,他们凭自己的武艺各行其是,独来独往,不受体制的束缚。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体制的监控能力加强,“侠”似乎消失了,至少是少了。

然而,新的信息技术似乎又提供了体制外的活动空间:黑客们凭自己的智慧犯禁,各行其是,独来独往。

高二语文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归纳总结及解析

高二语文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归纳总结及解析

高二语文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归纳总结及解析一、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兴象是唐代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与批评时的一个重要范畴。

兴象说的提出,标志着古典诗歌艺术的成熟。

盛唐诗歌批评家殷璠在《河岳英灵集》里多次提到“兴象”这一范畴,他批评齐梁诗风时说:“理则不足,言常有余;都无兴象,但贵轻艳。

”可见在盛唐诗人看来,齐梁绮靡的诗风,是缺少兴象的。

由此也可见,兴象之美,是唐诗经典作品的重要特点之一。

殷璠在对诗人、诗作进行具体的批评时,也常用“兴象”这个范畴。

如其评陶翰云:“既多兴象,复备风骨。

”又如其评孟浩然云:“浩然诗,文彩丰茸,经纬绵密,半遵雅调,全削凡体。

至如‘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无论兴象,兼复故实。

”兴象之兴,也是源出“六义”中的“比兴”之兴。

由“兴”字派生的诗学范畴有不少,如兴寄、兴趣、兴属、兴味等,其用意都在于揭示诗歌艺术的某种特征。

兴象则重在象,是兴与物象的结合。

齐梁诗歌多咏物之作、山水之词,应该说是具备物象的,但重在形似写物、属词比事,缺少兴寄的精神,所以说它缺乏兴象。

可见,兴象是与形似写物、属词比事相对的。

在另一方面,兴象也是与直叙相对而言,是指那种融寄着丰富的美感效果的写景咏物之词。

大凡诗之赋咏事物,常有两类,一为叙述,一为造境,前者为赋事,后者则为兴象。

试以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为例:“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首尾两联,都是叙事之语,中间两联则为写景咏物之语,也即兴象之语。

“兴象”诗学范畴的出现,与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发展历史有关。

我国的古代诗歌,在晋宋以前,以抒写情事为主,物象浑然于其中。

晋宋之后,山水与咏物之风兴起,写景艺术越来越发迭,物象成了诗歌的主要表现内容,以至刘勰《文心雕龙》专设《物色》一篇来论述这个问题。

但六朝的山水诗,多为纯粹地描摹景物,古人称为摹山范水,缺乏主观情感的融入。

高考复习专题:社科文阅读

高考复习专题:社科文阅读

考试题型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 句子的含义
设题类型 理解文中基本概念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 息 根据内容合理推断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 能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含 义,是高水平阅读的一项重要标准,也 是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社科文阅读 三步走
第一步:划读原文找“概念”
8、不明关系,强拉因果
或将毫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 强拉到一起,并强加因果关系,或 将有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的因果关 系颠倒,因说成果,果说成因。
例1、[题目选项] 下面不属于导致人类学缓慢 成长的原因的一项是:(浙江卷第8题) C.显著的民族差异,导致理解的困难。 [对应原文]在大部分历史中,人们一直受限 于他们的地理范围。没有到世界遥远地方旅 行的手段,对远远不同于人们自己的文化和 民族的观察是艰难的——如果不是不可能的 话。大范围的旅行通常是少数人独享的特权; 只有当适当的运输和通信方式得到发展,对 其他民族和文化的研究才盛行。
转述: 长期以来欧洲人没有意识到“野蛮人”的 行为与对他们自身的理解密切相关.( ) 同义变式转述
例4: 人们之所以不遗余力去追求财富,
是因为个人行为的基本动机是追求自 己的生存与发展. (2006年广东卷)
转述: 个人行为的基本动机是追求生存与发展,所 以人们才不遗余力地追求财富. ( ) 例5: 与其认为干栏居是巢居的演化,倒不如说干 栏居就是巢居的一种较高形式. (2006年山东卷) 转述: 干栏居是巢居的一种较高级形式. ( )
六、社科文中信息的转述
例1:大运河涉及黄河与长江这两个古代文 化、文明的核心地区,连接着燕文化、齐 鲁文化、吴越文化等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 化区域,其沿岸是古代中国人口集中、文 化遗址密集的地区。各个时代,大运河贯 穿之地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古迹,被誉为 “古代文化长廊”,其文物价值与意义非 同寻常。 (2006年全国卷2)

高三语文《高考社科文阅读的设题特点及解题策略》学案

高三语文《高考社科文阅读的设题特点及解题策略》学案

高考社科文阅读的设题特点及解题策略导学案(刘双林)复习目标:1.了解社科文阅读的设题特点2.探究干扰项的设置规律,掌握解题策略3.掌握阅读社科文的方法一、课前预习(一)完成四篇社科文阅读练习(二)研究题干,归纳考查重点(设题角度)1.《唐诗选》不取“龙城”而用“卢城”,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2.从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寓意的角度看,以下表述中不含象征意味的一项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4.下列对“湿地”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5.下列对“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休戚相关”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6.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7.本文认为图腾制度是最早的社会组织制度,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8.下列对图腾制度的解释,正确的一项9.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10.以下不能作为“布的出现远远早于纸的出现”这种说法依据的一项是11.以下关于纺坠的信息,错误的一项1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二、课堂探究——干扰项的设题规律和解题策略第一组: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07山东)A.沈德潜认为,“龙城飞将”是把卫青的事迹加到了李广身上,不能过于拘泥。

8.下列对图腾制度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08山东)C.同一氏族的各个部落的图腾不能互相重复,是图腾制度约定俗成的社会组织原则。

设题规律:解题策略:第二组:4.下列对“湿地”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08湖北)A.湿地指长期被静止或流动的水体覆盖的地域,如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

5.下列对“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休戚相关”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08湖北)B.自然资源丰富的湿地,是人类的“衣食父母”,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所有物资,如食物、饮水、能源等。

6.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08湖北)B.捕捞和采挖湿地动植物破坏了湿地的生态平衡,从而导致湿地生态功能的减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科文与自科文阅读设题十大特点解答高考社科文与自科文阅读题的基本思路是“采集有效信息——比照题干要求——判断选项正误”。

综观高考试卷中的社科文与自科文阅读试题,我们可以发现,命题者常将选项的干扰点设置在如下十大方面:一、部分与整体。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数量范围上设置干扰,故意将阅读材料中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对与其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

如:[对应文段]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的传授是在寺庙中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的,它用青藏高原所独有的植物、动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试题]关于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湖南卷第8题)B.中医学能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西医学对这些病则感到束手无策。

[剖析]原文“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而B项却将其表述成了“中医学能冶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犯了将“部分”表述为“整体”的错误。

二、已然与未然“已然”是事物已经产生的情况,“未然”是事物即将出现的情况。

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故意将“即将出现的情况”表述或推断为“已经产生的情况”。

如:[对应文段]胚胎干细胞另一个研究重点是用于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再将这些胰腺组织移植到体内,以根治糖尿病。

去年西班牙的研究者就将胰岛素基因转入小鼠的干细胞中,使之具有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再将这些干细胞植入患糖尿病的小鼠胰腺中,结果小鼠的糖尿病症状消失了。

胚胎干细胞还有多种可能的用途。

不过,医学界的美梦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

[试题]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全国卷I第10题)A.已经证实,把胰岛素基因转入人类胚胎干细胞可以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

[剖析]根据原文,“把胰岛素基因转入胚胎干细胞……”这项结果目前只在“小鼠”体内得以实现,至于在人类身上得以实现,“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

所以A项“已经证实,把胰岛素基因转入人类胚胎干细胞……”的推断犯了把“未然”误作为“已然”的错误。

三、先期与后期命题者在事物、现象产生、出现的时间上设置于扰,他们有时将先期表述为后期,有时将后期表述为先期,有时将先期或后期表述为“先期和后期”。

如:[对应文段]因为水由氢和氧原子构成,氢原子能够起到类似显微指南针的作用。

在身体暴露于一个强磁场,无线电波的脉冲传递到位后,原子核的能量便开始改变。

在脉冲之后,原子核返回先前的状态,一个共振波便发射出来。

这样,原子核振荡的微小变化就可以探测出来。

[试题]下列对“氢原子核能够起到类似显微指南针的作用”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福建卷第9题)C.在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无线电射频脉冲的前后,体内氢原子核便会产生微小振荡,发射出共振波。

D.在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无线电射频脉冲的前后,体内氢原子核能够通过磁共振图像反映出入体疾病的水分变化。

[剖析]原文“氢原子核能够起到类似显微指南针的作用”是在“无线电波的脉冲传递到位后”“在脉冲之后”。

而C项和D项却将其理解成了“在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无线电射频脉冲的前后”,这就犯了将“后期”误作为“先期和后期”的错误。

四、主要与次要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命题人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如:[对应文段]到宋代……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试题]下列关于“茶马占道”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全国卷Ⅲ第7题)B.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剖析]根据原文,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补充”了军费之需。

“补充”指“在主要事物之外追加一些”。

所以,B项说“主要来源”则主次颠倒。

五、选择与兼备事物产生某种结果都有一定的原因或条件,有时这些原因或条件之间是选择关系,任何一个原因或条件都可产生这种结果;有时这些原因或条件是兼备关系,只有同时具备了才会产生这种结果。

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有时将“选择”关系表述成“兼备”关系,有时将“兼备”关系表述成“选择”关系。

如:[对应文段]为了防止减压病,必须在出舱前吸纯氧,使体内的氮气逐渐排出。

吸纯氧的时间长短,根据密封座舱中氮的含量多少而定……如果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穿上它出舱行走,也不会产生减压病……[试题]下列对防止减压病的方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品茗)(湖北卷第8题)B.吸纯氧排氮并且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

[剖析]根据原文,无论采用“吸纯氧排氮”的方法,还是采用“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的方法,均可达到防止减压病的目的。

所以,对防止减压病而言,这两种方法是选择关系(原文中有“也不会”的语言提示),而B项却将其误达成了兼备关系(有“并且”的语言提示)。

六、原因与结果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因果关系上设置干扰,或将因果关系颠倒,或强加因果关系。

如:[对应文段]在我国,茶叶可依据制作过程中多酚类物质氧化程度的不同,分为红茶、绿茶、青茶、黄茶、白茶和黑茶六大类……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尽量减少多酚类物质的氧化,保持鲜叶的原色,富含维生素,称作不发酵茶,如产于黄山市的“屯绿”、苏州的“碧螺春”。

[试题]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项是(品茗)(广东卷第10题) A.茶被称为绿色保健饮料,而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又保留了鲜叶的原色,因而绿茶是茶叶中的精品。

[剖析]根据原文,“在制作过程中保留了鲜叶的原色”是所有绿茶的一个共性特点,与“是茶叶中的精品”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作者未将六种茶比较。

所以A项犯了强加因果的错误。

七、言此与言彼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有时题干要求从“此”对象入手作分析,而错项却从“彼”对象人手分析;有时题千要求从事物“此”方面入手作分析,而错项却从“彼”方面入手分析。

如:[对应文段]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杭衡。

“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第二段)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足绝对不可缺少的。

(第三段)[试题]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全国卷Ⅲ第8题)D.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

[剖析]根据原文,第二段说的是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第三段说的是藏族也很重视“茶马互市”的原因。

题干要求从“此”(宋朝统治者)入手分析,而D项却从“彼”(藏族)入手分析,这就犯了表述对象误判的错误。

八、肯定与否定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故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

如:[对应文段]网格协议使得人们几乎能够链接与计算机有关的其他任何东西:数据库、虚拟和可视化工具,甚至是计算机本身的计算能力。

[试题]下列有关“网格协议”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品茗)(辽宁卷第7题)D.网格协议能提供标准平台,但与计算机本身的计算能力无关。

[剖析]根据原文,网格协议是能使人们链接“计算机本身的计算能力”的,两者密切相关,而且原文对此用了“甚至”一词。

“甚至”指“提出突出的事例(有更进一层的意思)”。

而D项却将此判断为“与计算机本身的计算能力无关”,这就犯了将原文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的错误。

九、客观与夸大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能力,功能和效用。

如:[对应文段]在太空中,八面无着,双脚无用武之地,必须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的位置。

目前用的是喷气设备,安放在舱外活动航天服背部,叫喷气背包,通过三个自由度六个方向上的喷嘴喷气,以达到向任何方向运动的目的。

[试题]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项是()(湖北卷第10题)B.在太空中,航天员依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因此可以飘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行走范围是立体的。

[剖析]根据原文,航天员在太空中能做到的是“向任何方向运动”,而B项却将其夸大为“可以飘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这就犯了夸大事实的错误。

十、有据与凭空阅读材料中本无此意,而命题者却在设计的选项中故意凭空臆造出这种说法。

如:[对应文段]根据世界报业协会2003年6月13日发表的全球日报发行量排行榜,中国有3份报纸进入前20名:《参考消息》以日发行量270万份排在第9名,《人民日报》以日发行量186万份排在第18名,《羊城晚报》以日发行量150万份排在第20名。

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报纸消费国,日销量达8200万份。

仅次于中国的是日本,日销量是7080万份。

[试题]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上海卷第2题)A.不久前《参考消息》等3份中国报纸以其发行量巨大、国际影响深远而在全球日报发行量统计中名列前茅。

[剖析]根据原文,排名依据均为“发行量”,未提及“国际影响深远”,所以A项“国际影响深远”的说法就犯了凭空臆造的错误。

高考贵在知彼知己,深入探究高考命题者设置的上述十大雷区,对我们快捷地排除干扰、准确地筛选答案一定会起到极大的辅助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