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短文两篇》星垂平野阔,月涌大荒流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爱莲说》衬托手法解读
《爱莲说》赞美了莲花高洁傲岸、端庄正直的品质。
作者运用衬托手法,从情感、环境的不同角度,将莲花的形象描绘得更为充分、生动、鲜活。
情感衬托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世人的“甚爱”,是风气的表现;陶渊明的“独爱”,是真情的流露;在这二者的衬托下,作者“独爱”的莲花又会是怎样的呢?这为莲的形象巧妙地奠定了适当的情感基调,制造了阅读悬念,可谓起笔非凡。
环境衬托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作者在描绘莲花的形象时,先绘其生长环境,以彰显其性格品质。
在淤泥中,莲长出了莲茎,而其“身心”,却没有被这样的环境污染。
考验莲花品性的还有清清的涟漪,它们将莲花洗了又洗,涤了又涤,可莲花却并不妖艳妩媚。
这两个否定句,一正一反,定格了莲花的品性:端庄得体,绝不媚俗;矜持稳重,绝不过分。
数量衬托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在短文的结尾,作者反弹琵琶,以多衬少。
菊之爱“鲜”,为数不多;牡丹之爱“众”,为数太多;唯莲之爱“独”,仅有自己,“同予者何人”,是自问,更是反问,答案就在句中——根本没有呀!作者意在强调,世风日下,懂莲的人太少,君子太少。
这样,就将莲的形象、莲的精神,在感慨中传神地表达出来了。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知识点复习新人教版

第10课《短文两篇》1.文学常识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等。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
代表作品有《赤壁赋》《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2.文章思想内容《答谢中书书》: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
3.重点字词字音: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yuè)与其奇者(yù)未寝(qǐn )相与(yǔ)遂(suì)藻(zǎo)荇(xìng)竹柏(bǎi)猿(yuán)古今异义: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某个时候)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停止、休息)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盖竹柏影也(古义:大概是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清闲的人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想念)月色入户(古义:单扇的门今义:主要指人家)一词多义: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念无与为乐者(动词,和)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做动词,辉映)夕日欲颓(形容词做动词,坠落)相与步于中庭(名词做动词,散步)特殊句式:判断句: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省略句: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4.重点问题(1)《答谢中书书》写景是如何体现动静相衬之美的?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部编)第10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背景、赏析、注释、译文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部编)第10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背景、赏析、注释、译文答谢中书书南北朝:陶弘景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夕日一作:阳)文言知识古今异义①四时俱备(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备古义:具备今义:准备、具备)②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晓古义:清晨今义:知道)③夕日欲颓(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④古来共谈(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念无与为乐者:和。
书-----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谢答中书“书”:书信。
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鱼。
竞跃,竞相跳跃。
实: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
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是南朝文学家。
复:又。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奇:指山水之奇异。
鉴赏《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微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
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
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平和却很自然,且立意高远;接着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五十个字,却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
静物和动物,各自跃然在目,声响不绝于耳;形态各异,却浑然一体,鲜活如生。
阅读全文,则朗朗爽口,美文丽句脱口而出,顿时吐气如兰。
“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归纳之句又回首返顾,使得全文前后呼应,上下贯通。
就是最后简短的议论,也是言简意赅,切中文义。
统观全文,语言精练。
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短文两篇》ppt精品课件

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 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一种,
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
示例一:赞成兰花,兰花无论处于何处都是 默默无闻地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 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示例二:赞成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 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 困难的精神。
• 批评的是:逃避世俗,脱离劳动人民,不能 与时俱进,不能抵制腐败,不能培养自己的 意志(----周恩来在人群嘈杂的闹市区读书) 这种人在现代生活中,简直不能生存。
山引 水
景 人描
事
陋室铭
(不陋)
淡泊名利 安贫乐道
(德馨)
庐赞
托
物
言
志
亭
学习了《陋室铭》,我们看到了作 者那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是不是要 想达到较高的精神境界就必须放弃物质 上的追求呢?请发表你的看法。
重点词语
①名: 出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 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
②灵: 灵异
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 ③斯: 这
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④馨: 香气,这里指品
[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
德高尚
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 ⑤鸿儒:博学的人。鸿,
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
大。儒,有学问
人甚爱牡丹。 [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
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 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
②甚:很。 ③蕃:多。 ④独爱: 唯独喜爱。 ⑤盛: 很。
世人很喜欢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 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 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
[译文]我则惟独喜爱莲 ──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 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 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 (缠绕的)蔓,(也)没有 (旁逸的)枝;香气远播, 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 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 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 弄啊。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原文、译文及考点

八上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原文、译文及考点一、原文:答dá谢xiè中zhōnɡ书shū书shū山shān 川chuān 之zhī美měi ,古ɡǔ来lái 共ɡònɡ谈tán 。
高ɡāo 峰fēnɡ入rù云yún ,清qīnɡ流liú见jiàn 底dǐ。
两liǎnɡ岸àn 石shí壁bì,五wǔ色sè交jiāo 辉huī。
青qīnɡ林lín 翠cuì竹zhú,四sì时shí俱jù备bèi 。
晓xiǎo 雾wù将jiānɡ歇xiē,猿yuán 鸟niǎo 乱luàn 鸣mínɡ;夕xī日rì欲yù颓tuí,沉chén 鳞lín 竞jìnɡ跃yuè。
实shí是shì欲yù界jiè之zhī仙xiān 都dōu 。
自zì康kānɡ乐lè以yǐ来lái ,未wèi 复fù有yǒu 能nénɡ与yǔ其qí奇qí者zhě。
记jì承chénɡ天tiān 寺sì夜yè游yóu元yuán 丰fēnɡ六liù年nián 十shí月yuè十shí二èr 日rì夜yè,解jiě衣yī欲yù睡shuì,月yuè色sè入rù户hù,欣xīn 然rán 起qǐ行xínɡ。
念niàn 无wú与yǔ为wéi 乐lè者zhě,遂suí至zhì承chénɡ天tiān 寺sì寻xún 张zhānɡ怀huái 民mín 。
《短文两篇》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散文的基本概念。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文学体裁,它以平实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散文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贴近生活,反映人的内心世界。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两篇具体的短文。通过分析《背影》和《鹿柴》,了解散文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情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散文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散文表达情感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创作美的散文。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感受两篇短文的主旨思想,特别是作者对亲情和自然的情感表达。
-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学会从字词、句子、段落三个层面分析文本,把握文章结构。
-学习并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评析作品。
举例解释:
-在《背影》中,重点分析父亲送别场景的描写,理解其中蕴含的父爱深情。
二、核心素养目标
《短文两篇》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为: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分析并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品味;培养他们对生活中美好情感的关注,激发对家人、自然的热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学会从多角度审视问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语言运用,提高学生的表达与交流技巧,为终身学习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短文两篇》这节课后,我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反思。这节课让我深刻体会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感受作者情感的重要性。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和体会。
短文两篇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短文两篇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文案之劳形……以下是作者整理的短文两篇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短文两篇》教案○教学目标①知道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体会。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重点①知道两篇课文的深入内涵。
②知道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课前准备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爱好的问题,列出摸索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罗列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摸索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学《行道树》:①知道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②反复朗诵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教学设计导入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
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比方,“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
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
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入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朗诵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掌控朗诵的发音、停顿、重音、腔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识记字词(包括《第一次真好》)整体感知①自读,发觉问题让同学们独立浏览,调动自己的学习体会,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控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挑选、整理四人小组讨论,交换发觉的问题。
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课堂讨论,肯定摸索题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
人教小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短文两篇》整体规划

人教八年级上册第22课《短文两篇》整体规划一、教材分析《短文两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二课,此课包括《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文章。
《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以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
文章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文章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给人多方面的审美享受。
《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文学家周敦颐的名篇,全文精炼短小,却底蕴悠长,意味深远。
文章作者借写莲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两篇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百花园中的奇葩。
人教版语文从这一册开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本单元选有五篇文言文,除《陋室铭》和《爱莲说》外,这个单元的课文还有借虚构的故事表现作者的理想社会的《桃花源记》,表现古人高超技艺的《核舟记》,有描述理想社会、引人深思的《大道之行也》,以及杜甫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望岳》、《春望》、《石壕吏》。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将近二十篇文言文,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形成一定的文言文学习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懂课文。
八年级学生,十三四岁,一方面,他们还保留着少年儿童的天真烂漫,对于美好的事物他们有浓厚的兴趣,对于琅琅上口的文章仍保持着强烈的热爱,对于朗读不乏兴趣。
另一方面,他们的的心理发展趋于成熟,在形象思维丰富的同时,抽象思维有了较深层次的发展。
对于文学的欣赏不仅仅停留于感性体验而且具有了理性的分析与较高层次的审美。
三、教学设想1、“文”“言”并重,注重挖掘文章的文意之美。
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部重头戏。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我认为要充分重视,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文学欣赏的角度看,入选初中课本的文言文,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粹。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详细笔记。梳理重难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详细笔记。
梳理重难点第一篇《答谢中书书》学习目标:一、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全文。
(重点)二、把握文意,领会文章的意境,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学习不同的写景手法。
(难点)三、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题目解说:《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答”是“回复”“写给”的意思。
“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南朝人,曾任中书舍人,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作者名片: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有“山中宰相”之誉,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著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二牛图》等。
背景资料:文章写于南北朝时期。
这个时期,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山林的。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正是如此。
《答谢中书书》详细批注问题探究文章写景是如何体现动静相衬之美的?作者写景虽仅用几十字,却囊古今,含四时,兼晨昏,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
尤以动静变化与搭配最具匠心:一是山水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
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生动画卷。
《答谢中书书》写作特色分析一、优美的意境。
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和饱含感情的语言将其再现,激起了读者的审美性质,从而形成了文学作品的意境。
本文的意境之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山水相映之美,这里“高峰入云”,而山下“清流见底”,峰高水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这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还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景色绚丽动人;其三,晨昏变化之美,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景色,而四时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笔记

短文两篇笔记是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的主要内容,通过对这两篇短文的阅读和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道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来探讨这两篇笔记,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其中的含义和思想。
第一篇短文是《踏实努力的蜗牛》,通过描述蜗牛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踏实、努力地生活。
蜗牛尽管行动缓慢,但却不放弃前行,最终到达了终点。
这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即只要我们保持踏实努力的态度,就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在我看来,这篇短文深刻地寓意着人生的奋斗之路,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阻碍,都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毅力,不断前行,最终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这是一个非常积极向上的思想,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牢记的人生态度。
在第二篇短文《捐出春天的朵朵桃花》,通过描写王爷的善举,告诉我们要乐于助人、奉献爱心。
王爷为了让全城的人都能欣赏到桃花的美丽,不惜捐出了自己的园林。
这种伟大的奉献精神,深深触动了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奉献,乐于助人。
只有当每个人都乐于奉献爱心,整个社会才能更加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融洽。
我对这篇短文的理解是,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乐于奉献,这样才能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总结起来,这两篇短文都是具有鲜明的教育意义和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它们告诉我们要踏实努力,不断前行,同时也要乐于助人,奉献爱心。
这些思想和道理对于每个人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通过理解和领悟这些道理,我们能够更好地指导自己的生活,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人生修养。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从这两篇短文中受益,让这些价值观成为我们生活的指引。
《踏实努力的蜗牛》给人一种坚持不懈的力量,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踏实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这种精神和态度在我们的成长和生活中都非常重要。
对于学习特别是在学习中,我们也需要保持踏实努力的态度。
不管学习上遇到了多少困难和障碍,都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因为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我们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实现自己的目标。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27 短文两篇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 着人休撞五更钟。
贬官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
• 他始终热爱自然,热爱 生活,身处逆境,也能发 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无法 感到的美……他的一生是 载歌载舞的一生。
元丰( ),解衣( ), 月色( ),( )起行。念 ( ),遂( )。( )亦 ( ),相与( )。庭下 ( ),水中( ),盖 ( )。何夜( )?何处 ( )?但( )。
记 承天寺夜游
[北宋]苏轼
他是一个不可救药
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 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 的朋友,一个大文豪, 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 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 个诗人。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 解课文大意。
3、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 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 含的思想感情。
赏奇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我知道哪句更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月光如积水空明,竹 柏影似水中藻、荇交横。
话奇人
月是空明之月, 人是 之人。
悟奇情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因“乌
台诗案”,被贬黄州,那是一个 荒凉的小镇,在黄州他没有薪俸, 生活困难,没有住所,就租了50 亩地,种植粮食当农夫,还给自 己取了一个新的名号叫“苏东 坡”。
何夜无月?何处 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21岁中进士,“奋力有当世 志”。
38岁任密州太守:扫灭蝗虫, 赈贫救孤。
40岁任徐州太守:抗洪救灾, 力挽狂澜。
44岁至48岁任黄州团练副使。
53岁任杭州太守,疏浚西湖, 修建苏堤。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27 短文两篇(1)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 和张怀民一起在承天寺的庭院中赏月。
结合课本注释,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打算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门 高兴的样子 考虑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
于是
找
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
休息 共同,一起
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 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照进门里,于是 我高兴地起床出了房门。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 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对寺院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 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 作者感慨深微而又自解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 境。
贬谪中的感慨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 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发挥想象,将课文改写成白话散文。
朗读指导 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 (xìng)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读课文,知叙事:
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
思考: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用 一 句话概括,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 2、疏通文意,识记文言词汇。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 的思想感情。
了解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我国北宋著名的文 学家,出生于四川眉山,与父苏 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是 “唐宋八大家” 之一 。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文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文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白话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1.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说课稿2.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课文原文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诗四首》课文4.八年级语文上《落日的幻觉》课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两篇》课件新人教版

共:共同。作者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 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有高雅情趣的人相比肩。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入:耸入。见:看见。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写 出了仰视、俯察两种视角。
其他词释义 交:交相。具:都。将:将要。乱: 纷乱。竞:争相,争着。
检测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00多年的历史。塔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
承天寺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 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 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 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 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
•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 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 意见,时人称为“山中 宰相”。
写作背景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 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 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 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 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 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 品的名作。
美 2 这个字出现在文中那句话中?这句话在全 文起什么作用?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统领全文
3.作者是怎样写出清丽的山水之美的?
• 四时之景:
1. 高峰入云 2. 清流见底
山水相映之美(俯视、仰视)
3. 两岸石壁 4. 青林翠竹
色彩相配之美(平视)
• 晨昏之景:
1.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晨昏变化之美
2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答/谢中书/书
陶弘朗景读——感受文章的节奏音韵之美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

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和古今山 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隐居避世的追求。
“欲界”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用“欲界”而不用“人间”?
时代背景
柔然
土谷浑
北魏 齐
南北朝时期,神州大地 群雄割据,生灵涂炭
不少文人雅士和士大夫选择隐居山林, 寄情山水 文人在书信中描绘山水,寄托情思 本文就是其中名篇
答谢中书书
答复
书信
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 “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 性文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抒情 散文起源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与 审美性巧妙融合。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 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 思想家、医学家。 侍读于君王之侧,后厌倦世事纷扰 ,遁隐茅山。 梁武帝每次遇到国家大事,常去山 中向他征求意见,当时的人们称他 为“山中宰相”。
高 峰 入 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Leabharlann 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 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yù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康乐
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18岁时 承袭祖父的爵位,受封为康乐公。
谢灵运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大规模 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他的作品标志着 中国山水诗歌的真正形成。因此,他 被称为“山水诗之祖”,在中国文学 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赢得了中国 山水诗派开山鼻祖的称号。
八年级语文上册 5.22 短文两篇课文解析素材 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课文解析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译文】山不一定要多高,有仙人居住就成了名山。
水不一定要多深,有了龙居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注释】有仙则名: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古代传说,仙人多住在山上。
名,有名、著名。
有龙则灵: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龙,古代传说中能兴云作雨的一种神奇的动物。
灵,灵异。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有美好的德行。
【注释】斯:这。
惟:这里是“只”的意思。
吾:我。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注释】苔:苔藓类植物,常贴地面生长,根、茎、叶不明显。
上:长上。
入:映入。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一起谈笑的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往来的没有学识浅薄的人。
【注释】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译文】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注释】调素琴:这里指弹琴。
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阅:看,观览。
金经:指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既)没有(嘈杂的)乐声来扰乱两耳,也没有(冗繁的)官府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注释】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之:助词,调节音节,无实义。
劳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身体劳累。
形。
形体、身体。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译文】它就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四蜀扬子云的亭子。
【注释】诸葛:诸葛亮,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三国时蜀国的丞相,著名政治家。
西蜀:现在的四川省。
子云:扬雄,西汉时文学家,字子云。
这里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意思是说,它们虽然简陋,但因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注释】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原意为“有何陋”,此语出自《论语子罕》,原句是:“君以比喻起兴,以虚(山水)衬实(陋室主人),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短文两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闲话爱情》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两篇充满了情感和思考的短文。
在这两篇文章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描绘了爱情和人生的意义,引起了我对于爱情和生命的深入思考。
让我们来看看《闲话爱情》。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一则传闻,讲述了一个身世显赫、风度翩翩的男子与一个平凡却深爱他的女子之间的感人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男主角虽然深爱着女主角,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与她在一起,最终两人分离,女主角守望着爱情,男主角在外奋斗,但最终两人都无法找到彼此。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爱情的无奈和坚持。
我也开始思考爱情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以及当爱情面对种种考验时,人们应该如何坚守自己的爱情信念。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这篇短文讲述了一个陌生女人给主人公写信的故事。
在这封来信中,女主人公向男主人公诉说了自己曾经对他的爱慕之情,以及对于生活的烦恼和迷茫。
通过这封信,作者让我意识到了爱情无处不在,并且让我开始思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以及对于生活的态度。
这篇短文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到,爱情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情感堆积,而是需要经营和珍惜的。
从这两篇短文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和生命的意义。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对于爱情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浅薄的表面上,却很少从更深层次去思考。
通过阅读这两篇文章,我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它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以及应该怎样去对待它。
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用心去感受和珍惜生命中的每一段爱情,和每一个与我有关的人。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中的这两篇短文,《闲话爱情》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给了我极大的启发。
在作者深刻的文笔和情感描绘下,我对于爱情和生命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希望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对于爱情和生活的理解,让自己成为更加成熟、更加有爱心的人。
《闲话爱情》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两篇文章深刻地描绘了爱情和人生的意义,引发了我对于这些话题的深入思考。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年级语⽂上册第27课《短⽂两篇》教案(新版)新⼈教版27 短⽂两篇知识与技能1.注重整体感知。
发挥学⽣的主体作⽤,学⽣通过注释和⼯具书,对⽂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注意培养学⽣的⽂⾔⽂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过程与⽅法1.诵读,体味语⾔的⾃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2.从叙事写景的⾓度⽐较两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答谢中书书》:感受祖国⼭川之美。
2.《记承天寺夜游》:培养豁达宽⼴的胸襟。
重点整体感知作品内容。
难点反复诵读,体味语⾔之美。
诵读法、课外资料延伸法。
1.预习课⽂,扫清⽂字障碍。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及苏轼的⽣平,了解《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
2课时对于祖国的秀美⼭川,⽆数位⽂⼈在赞羡的同时,也作了⼤量的描写,但⽤书信这⼀⽂体进⾏描摹并且成为名篇的却并不多。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书信⽂体写的《答谢中书书》,从中感受他所描绘的⼭川之美。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
幼有异慧,年四五岁即以荻为笔在灰中学书,读书万卷,未及弱冠,齐⾼帝即引为诸王侍读。
后隐居于句容茅⼭,⾃号华阳隐居。
因梁武帝早年与之游,即位后,逢有朝廷吉凶征兆等⼤事,常前去征询他的意见,时⼈称他为“⼭中宰相”。
好神仙之术,爱⼭⽔。
著作甚多,⼤都亡佚,诗⽂今传《陶隐居集》辑本⼀卷。
陶弘景⽣活在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荡,社会混浊,他遁逊⼭林,从⼤⾃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所以他在《答谢中书书》中以描画⼭⽔昭⽰⾃⼰所好,并作为对友⼈的安慰。
1.明确学习⽬标。
2.范读课⽂。
(1)学⽣听读课⽂,注意句⼦的节奏、轻重⾳等,初步感知课⽂。
(2)⾃由朗读两三遍课⽂,进⼀步感知课⽂,做到流利地朗读。
3.疏通⽂意。
(1)学⽣借助注释和⼯具书疏通⽂意。
如遇问题,先在四⼈⼩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明确重点词语。
五⾊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欲颓.:坠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一时之跬步臻千里之遥程《《《《《《《《《《《《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短文两篇》一、积累与运用1. 给下面的字注音。
陋()铭()馨()牍()鸿()儒()淤()涟()蔓()苔()蜀()逸(噫()2. 下列句中加点的单音节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哪个双音节词,并填入括号内。
(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惟吾德馨()(4)苔痕上阶绿()(5)可以调素琴()(6)出淤泥而不染()(7)香远益清()(8)宜乎众矣()3.选择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恰当的一项。
(1)无案牍之劳形 A.无/案牍之劳形B.无案牍/之劳形C.无案牍之/劳形D.无案牍/之/劳形(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给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义项。
(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A.应当 B.适宜 C.当然(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A.新鲜 B.少 C.鲜艳(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A.否则 B.却 C.那么,就(4)无丝竹之乱耳 A.助词、的B.代词,它C.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5)可以调素琴 A.能够,用现代汉语“可以” B.可以用 C.能凭借(6)濯清涟而不妖 A.美丽而不庄重 B.妖气 C.装束奇异(7)同予者何人 A.赞成 B.同意 C.和……一样(8)亭亭净植 A.植物 B.栽种 C.树立6.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词性变化及在句中的意思。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无丝竹之乱耳(4)无案牍之劳形(5)不蔓不枝(6)香远益清7.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1)无案牍之劳形古义:今义:(2)惟吾德馨古义:今义:(3)谈笑有鸿儒古义:今义:(4)无丝竹之乱耳古义:今义:(5)宜乎众矣古义:今义:8.将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
(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孔子云:何陋之有?(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8)莲之爱,同予者何人?9.填空。
(1)本来是指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的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我们学过唐代(人名)的(书名),这篇文章押韵的韵脚有、、、、、、、。
(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以,也可以,我们学的《爱莲说》就属于这类文体,其作者是(时代)的(人名),选自《》。
(3)《陋室铭》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一种的节操和的情趣。
《爱莲说》用“莲”自况,婉曲批判了当时、的世风。
10.把握两篇短文的文意,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下列各题。
(1)《陋室铭》中哪句话能提挈全文大意?(2)《陋室铭》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并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3)《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段话有什么寓意?(4)《爱莲说》以菊、牡丹来衬托莲,用意是什么?从中看出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二、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1.在选文中用“‖”将以上文段划分为三个层次。
12.解释下列词语(1)斯:(2)馨:(3)案牍:(4)劳形:13.下面所列各项不同类的一项是A.孔子云:何陋之有?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4.点明全文主旨的语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是:。
15.指出龙、仙比喻什么?16.上面这段文字出自《》,作者是。
他通过这篇铭文,表达了自己的节操和的情趣。
(二)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7.给下列字注音:蕃()濯()亵()鲜()18.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晋陶渊明独爱菊(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19.文中画线的句子的句式是A.省略句B.判断句C.被动句20.下面句中加点字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①可爱者甚蕃(多)②濯清涟而不妖(洗涤)③亭亭净植(种植)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态度不庄重)⑤陶后鲜有闻(陶渊明的后代、后裔)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②④D.③⑤⑥21.用上面文段中的原句回答。
(1)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
22.《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
文中牡丹、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牡丹”比喻“莲花”比喻看法:2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的角度而言,是说爱牡丹的多而爱莲者少,作者的言外之意是,这句话讽刺的社会世态是。
24.下列诗句中咏菊的有,咏莲的有,咏牡丹的有。
A.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B.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C.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D.惟有绿荷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E.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25.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花,并用一句话概括喜爱的原因:最喜爱的花:喜爱的原因:。
(三)汉匡衡(人名)好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及(烛光透不过来)。
衡因洞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有文氏者,家富多书,衡乃助其劳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而问之,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其言,与之书,终成大学(大学问家)。
26.解释加点字的意思(1)好学()(2)洞壁()(3)求偿()(4)邑有文氏者()27.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文。
(1)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2)主人感其言,与之书。
28.给以上文段加一个小标题。
29.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后谈谈你的想法。
(写一段话,字数不超200字)三、写作30.题目:《爱说》提示:按照《爱莲说》一文的结构,仿写一篇《爱×说》,“×”可以补写为“花、草、树、木、鱼、虫”等等,字数300字左右。
参考答案:一、1.lòumínɡxīndúhónɡrúyūliánmàntáishǔyìyì3.(1)出名(2)灵异、灵性(3)德行(4)台阶(5)调弄(6)沾染(7)更加(8)应当4.(1)A (2)D5.(1)A (2)B (3)C (4)C (5)B (6)A (7)C (8)C6.(1)名词用作动词出名(2)形容词用作动词成为灵异的水(3)形容词用作动词使……乱(4)动词作使动用法使……劳累(5)蔓、枝:名词用作动词蔓枝缠绕(6)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清: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得清幽7.(1)身样子(2)美好芳香(3)大、渊博今常指鸿雁、书信(4)泛指管弦乐器今指丝绸、竹子(5)当、当然今为合适、应当8.(1)水不在于深,有了蛟龙就灵异了。
(2)这是简陋的屋子,好在主人我有美好的德行。
(3)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
(4)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5)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6)我只喜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
(7)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
(8)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9.(1)铭刘禹锡《陋室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2)说明议论用来抒发感情宋朝周敦颐周元公集(3)高洁傲岸安贫乐道趋炎附势追求富贵10.(1)“惟吾德馨”提挈全文大意(2)表达居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同时“陋室”的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3)这段话将莲人格化,是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赞美她是“花之君子”。
在这里,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意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4)作者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用意在于表达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从中看出作者在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中,并不愿意隐逸,也不贪慕富贵;在污浊的世间,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二、(一)11.……‖苔痕……‖南阳……12.(1)这(2)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3)官府的公文(4)使身体劳累13.A 1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15.龙、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16.陋室铭刘禹锡高洁傲岸安贫乐道(二)17.fánzhuóxièxiǎn18.(1)晋/陶渊明/独爱菊(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19.B 20.C 21.(1)花之君子者也(2)出淤泥而不染22.富贵的人品德高尚的人看法:对有些拜金主义者的贪图富贵追名逐利行为表示鄙夷和厌恶,他们的“有钱能使鬼推磨”是造成世风日衰的祸根,这种“牡丹之爱”要受到批评和否定。
23.爱慕富贵的人多,作者的知己少讽刺了追逐名利的世态24.BC DE A (三)25.(略,言之成理即可)26.(1)喜欢(2)凿洞(3)报酬(4)同乡27.(1)希望能得到主人家的书全部读完它们。
(2)主人被他的话感动了,就借给他书。
28.凿壁借光或凿壁偷光29.(略)三、30.(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