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中历史第二、三分册梳理
上海高中历史第二分册整理
第二分册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距今1万年前后,我国远古先民已学会栽培稻、粟,进入农耕时代。
神话传说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炎黄传说在这当中占有突出地位。
考古发现解释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
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在时间与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
处于青铜时代的商朝有着精美的青铜制作技术和成熟的甲骨文字。
用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可以证明商代的历史是信史。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开始农耕生活。
标志着人类实现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农业革命)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早的农耕聚落。
陕西临潼的羌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羌寨遗址所呈现的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表明当时还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原始农耕:南稻北栗,南北并存神话传说: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最重要的是炎黄传说。
其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第二课)文献和考古中的夏文化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7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
从“公天下”的禅让制→“家天下”的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使历史的必然趋势)《礼记》说:夏之前是“大同之世”,夏之后进入“小康之世”。
考古学家发现,时间上与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址。
宫殿式建筑的出现说明社会分化明显。
也进入了青铜时代。
国家的特征:设官分职,军队,监狱,刑法等(第三课)商朝和青铜文化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11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
商朝也因文献、甲骨文和考古资料成为信史。
商朝时期的国家是一种方国与方国的联合体,称为“方国联盟”。
商朝的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他是商人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
商朝的青铜器(代表:司母戊鼎)功能: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王室和贵族的礼典、祭祀等重要活动。
上海高中历史第三分册复习资料
第三分册复习资料第17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知道1、960年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定都开封,建立北宋。
北宋与辽、西夏,南宋与金、西夏等民族政权长期并立。
宋代的统一是不完全的,不同于汉唐的大一统。
2、科举制度的完善(1)北宋科举考试分解试、省试和殿试等三级。
(2)创设“弥封”、“誊录”等制度规则,并不以诗赋取士,而增加策论考试。
理解1、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逐步完善、兴盛的科举制保证了公正和公平。
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产生了积极影响。
2、文官体制(比较重要)北宋建国之初面临的两大威胁(北宋文官体制产生的原因和历史背景):吸取唐末五代以来屡屡发生的地方上藩镇将领拥兵自重(地方势力威胁中央集权)、中央内部禁军将领篡夺皇位(中央的武将威胁皇权)的历史教训,宋太祖进行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以此来巩固北宋王朝的长久统治。
北宋初年制度创设的内容:A.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和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
枢密院长官一般由文官担任。
B.宋朝实行“内重外轻”的方针,将强壮士兵编入中央的禁军,以老弱者充任地方上的厢军和乡兵。
C.采取“更戍法”,轮流变换军队驻地,使得“兵无常帅、帅无常兵”,以防将领割据对抗中央。
D.(文官体制的特点:)宋朝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
以文制武,防止武将专权。
通过科举制度来大量选拔文人担任官职。
文官在朝廷内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央及地方重要官员大都由文人担任,形成了一个由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皇帝也尊敬士大夫,不杀士大夫。
此外,还实行官、职、差遣分立的制度。
北宋初年制度创设的影响:正面影响:有效地防止了将领分立割据、拥兵对抗朝廷情况的发生,消除了武将乱政的隐患,加强了中央集权和皇权,巩固了北宋政权、维护了来之不易的统一局面。
负面影响: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费”等三冗问题,并最终使北宋陷入“积贫”、“积弱”局面。
上海高考历史考纲第3分册整理
第三分册1.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定都开封。
2.“重文轻武”的基本内容:1背景:鉴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历史教训。
2内容:宋太祖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和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
枢密使一般由文官担任。
实行内重外轻的方针,拣选强壮士兵编入中央禁军,地方上则留老弱者充任厢军和乡兵。
采取更戍法。
3影响:宋初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3.科举制的完善:宋朝科举考试分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
有创设了“弥封”、“誊录”等制度规则。
宋中期以后,废除了单纯记忆背诵性的考试内容(“帖经”,不以诗赋的优劣取士,增加策论考试,以考核士子对儒家典籍的理解和对社会事务的分析能力。
4.辽的建立:91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称帝建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
5.澶渊之盟:1005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后,宋辽间的战争状态才告结束,双方维持了百余年的和好关系。
6.西夏的建立: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摆脱对宋辽的依附,建西夏7.金的建立:1115年,女真首领阿骨打仿照汉制,建国,国号大金8.靖康之变和南宋的建立:1127年,攻入宋都开封的金军俘虏北宋徽宗、钦宗二帝及后妃贵戚等数千人北撤,史称“靖康之变”。
同年,钦宗之弟赵构在南京被拥立为帝,是为宋高宗。
后定都临安(今杭州,延续宋朝政权,史称“南宋”9.蒙古崛起与南宋灭亡:1206年,蒙古各部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全蒙古大汗,尊号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
忽必烈继承汗位后, 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
三年后,元军在厓山一役中消灭南宋流亡政权,南宋灭亡10.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1背景:两宋时期的社会经济有了较全面的发展。
民间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国内外贸易与城镇商业超过唐代2过程:魏晋南北朝(奠基→唐朝中后期(开始南移→南宋(完成3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南方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北方因战乱人口减少、城镇衰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南方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4表现:农业,商业,手工业11.海上丝绸之路:1原因:1由于西夏的兴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2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从海路前来通商的国家有50多个。
2023年上海高中历史会考考纲知识点含答案
第一分册考纲知识点古代东方是最先跨入文明社会旳地区。
这些地区旳古代居民得益于大河流域旳水利之便, 发展了以农业为基础旳社会经济。
2.四大文明古国: 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中国。
3、两河流域基本上位于今天旳亚洲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
4. 楔形文字是迄今为止被发现旳最古老旳文字之一, 由苏美尔人发明。
6、5. 汉穆拉比在位期间, 古巴比伦王国势力臻于极盛, 是古代两河流域历史上最辉煌旳时期。
7、《汉穆拉比法典》旳作用、历史价值和特点。
作用: 更有效地规范王国旳社会秩序, 深入巩固王国旳统治。
历史价值: (1)是目前已知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旳成文法典;(2)是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旳第一手文献。
特点:(1)全面维护统治集团旳主线利益;(2)保留了原始习惯法法旳部分内容;(3)否认了血亲复仇等原始风俗, 有一定进步意义。
7、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 其地理范围与今天旳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体相称。
尼罗河旳定期泛滥带来了充沛水量, 使这一地区成为古代文明旳发祥地。
8、古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旳专制统治。
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旳专制君主。
9、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为自己修筑旳陵墓。
其中, 最负盛名旳就是胡夫金字塔和哈夫拉金字塔。
10、金字塔旳象征意义。
(1)是法老专制权力旳象征;(2)也是古埃及人来世信奉旳详细体现。
11. 古埃及人发明了象形文字。
书写材料中, 纸草旳使用最为普遍。
12.古印度文明来源于印度河流域文明, 土著达罗毗荼人发明了这一文明。
13、约公元前14 世纪, 雅利安人旳部落出目前了印度河地区, 征服了土著部落, 后扩展到恒河流域。
14.当雅利安人旳氏族制度走向解体时, 社会分裂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大种姓集团, 被称为种姓制度。
特点:四大种姓在理论上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旳社会集团。
15.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 创始人为希达多。
佛教经典总称为三藏经或大藏经。
上海新教材历史第二分册复习资料
第6课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1.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韩、魏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2.商鞅变法是秦国由弱变强、后来居上,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3.大一统帝国的建立时间:前221年秦王嬴政兼并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4.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为了控制大一统局面,秦开创了中央集权体制。
具体措施为:①定皇帝名号,确立皇权至高无上②中央设立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③地方建立郡县制④中央、地方各级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一切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
为了巩固中央集权体制,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以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修建直道、驰道以保证政令的畅通;移民实边修建长城已抵御匈奴的侵扰;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
秦的统一奠定了中华民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秦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其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则进一步加深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第7课秦末农民起义1.秦的暴政秦短命而亡的原因:秦统治者的横征暴敛(赋役沉重、刑法残酷)已远超社会承受限度,是秦亡主要原因;秦统治者沿用打天下的经验治理天下,不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秦统治者不能审时度势,改弦易撤,一味重功利、恃酷法,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民怨沸腾;秦统治集团内讧、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加速秦朝灭亡。
2.第一次农民起义的时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3.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3年,刘邦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第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1.汉承秦制:汉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继承秦制但政令宽疏。
汉高祖刘邦错误以为秦乃孤立而亡,故分封同姓诸侯,形成郡国并行局面。
但随着封国实力的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终致“吴楚七国之乱”。
2.布衣将相之局:西周的世卿世禄制度,到战国时受到很大打击。
各国的政治改革,都将废除世卿世禄列为主要内容,并代之以军功受爵和由国君任命官吏。
上海高中历史第三分册--知识整理(全)
历史第三册知识整理第17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知道:1、宋朝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
北宋长期与辽、西夏以及后起的金等民族政权并立。
2、科举制度的完善:宋朝科举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
为防范考官考生徇私舞弊,又创立了“弥封”、“誊录"等制度规则,保证科举考试的公正和公平.增加策论考试。
理解:1、文官体制:①集中兵权—-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军队部署实行“内重外轻”原则;更戍法;②重用文官——通过科举大量提拔文人做官,重要官职由文人担当,形成文官政府;官、职、差遣分离。
2、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不仅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产生了积极影响.第19课多民族政权的并立知道:1、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1005年,北宋、辽订立澶渊之盟,结束战争状态,维持百余年和好。
1044年,西夏与宋、辽达成和议,形成三国鼎立局势。
2、金与南宋的对峙:1115年,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仿汉制,称帝建国,国号大金。
“靖康之变”和南宋的建立:1127年,攻入宋都开封的金军俘虏徽宗、钦宗二帝及后妃贵戚数千人北撤,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同年,赵构称帝,定都临安,建立南宋。
岳飞率军与金骑兵在郾城会战,大获全胜.1141年,“绍兴和议”,宋金长期对峙。
3、蒙古崛起与南宋灭亡:铁木真(尊号“成吉思汗”),建大蒙古国(地跨欧亚).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南宋灭亡。
理解:宋、辽、西夏、金并立时期的榷场——官府管理、控制;经济文化交流的渠道。
第2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知道: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表现:农业——水田农具的改进、农业耕作技术的成熟、稻麦轮作的推广;人口压力促进耕地开垦,出现圩田、沙田、梯田;水稻居粮作物首位,太湖流域为全国粮仓(“苏湖熟,天下足");经济作物种植很普遍,桑蚕业中心南移。
华师大版 上海高中教材《高中历史》 1-7册整理
《高中历史》Beta 1第一章:世界古代史第一节:古代东方考点: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A)两河流域是指西亚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中下游区域,东临伊朗,西临阿拉伯大沙漠,北极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相当于今日之伊拉克,在希腊语中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
处于亚非欧交界处。
考点:楔形文字与《吉尔伽美什》(A)一.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又被称为“钉头文字”引起书写笔画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
公元前3100年,苏美尔人就开始使用这种文字,它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二.《吉尔伽美什》《吉尔伽美什》是古代流域的著名史诗,用楔形文字写成,并通过泥版文书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是至今保存的为数不多的古代优秀文字作品之一。
考点:《汉穆拉比法典》(B)背景:公元前1792年,汉穆拉比成为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
他在位期间逐渐统一了两河流域,国力臻于极盛,古代两河流域也随之迎来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目的:更有效的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内容与价值:《汉穆拉比法典》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不是第一部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法制价值)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内容)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第一手文献。
法典保留了诸如神明裁决,同态复仇等原始习惯法的部分内容,但同时也否定了血亲复仇,私人报复,抢婚等原始风俗的合法性,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法典一再强调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严禁奴隶逃亡和藏匿奴隶,倒卖奴隶的行为,充分显示出法典的时代特征。
考点: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A)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
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
他强化王权神授的观念,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并控制着所有军队,掌握着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上海高中历史第三分册知识点整理
第三分册知识点整理1、北宋的建立( A): 960 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建立宋朝,定都开封2、北宋与辽(契丹人耶律阿保机)、西夏(党项人元昊)及金(女真人完颜阿骨打)等民族政权的并立(A)3、文官体制( C):原因: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
内容:军事上:在中央,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兵权;在地方,实行内重外轻的方针和更戍法,防止武将专权;政治上: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形成一个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文官政府,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
影响:(利)有效防止唐末五代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重演,加强了中央集权;(弊)造成冗兵、冗官、冗费导致积贫积弱的局面。
科举制完善:制度上设“殿试” ,规则上创“弥封” “誊录”,内容上废帖经,增“策论” 4、澶渊之盟( A):北宋和辽签订,维持百年和平5、靖康之变与南宋建立(A):金打入北宋都城开封,北宋灭亡,南逃后建立南宋。
6、岳飞抗金与绍兴和议(A):南宋和金签订绍兴和议(南宋与辽不能并存,因为辽被金灭后南宋建)7、榷场( B):宋与其他政权并立时期在边境设立的贸易市场,促进经济文化交流8、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忽必烈建立元朝(A)9、南宋时期,经济中心南移完成(A)10、南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表现(B):农业——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粮仓,“苏湖熟,天下足”手工业——纺织、制瓷(景德镇)、造船;商业——交子(最早纸币)11、海上丝绸之路( A):三大港(广州、泉州、明州);管理机构:市舶司兴起原因:西夏的建立,导致陆路受阻12、活字印刷( B):北宋毕昇发明, 13C 东传朝鲜日本,西传至欧洲,对文化有积极影响13、火药( B):唐末开始用于战争,南宋“突火枪”,元“火铳”,13C 随蒙古西征西传14、沈括与《梦溪笔谈》( B):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15、大都( A):元朝的首都,政治中心及商业大都市16、行省制度( C):中央——中书省,管辖腹里(大都及其周边地区);地方——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西藏——宣政院;澎湖和琉球(今台湾)——澎湖巡检司意义:省沿用至今,影响深远;加强中央与地方、中原与边疆的联系,促进民族融合17、朱元璋建立明朝( A):1368 年,朱元璋建明朝,定都应天(南京)18、内阁制度与皇权的加强(C):目的:巩固统治过程: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朱棣确立内阁制度19、厂卫:直接听命于皇帝的特务机构(朱元璋设锦衣卫。
高二历史2分册会考知识提纲(上海)
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知识点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1)原始农耕:原始农耕诞生的时间、标志和意义;姜寨遗址的特征【A】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开始农耕生活。
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意义:除了粟、黍、水稻之外,起源于中国的粮食作物还有稷和大豆等。
历史悠久的农业,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文明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特征: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姜寨遗址所呈现的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表明当时还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中国早期农业的特征;农耕聚落产生的原因【B】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格局,是中国早期农业的一大特点。
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居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2)中华文明的起源: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的形式【A】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经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而得以保留传承的。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B】中华大地文明的起源,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璀璨夺目。
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族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1)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夏王朝和国家的基本特征【B】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从文献记载来看,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夏朝已设官分职,夏王的左右设有各种专职的文武官员。
夏朝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了监狱,并制定刑法以镇压反抗者。
(2)二里头遗址与夏史探究: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居民的经济生活【A】在二里头遗存中,发据出两座类似宫殿的遗迹。
依据地面上的遗迹,可以复原出一座面阔八间、进深三间的殿堂,堂前是庭院,四周有相连的廊庑。
宫殿式建筑的出现,说明了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已很明显。
二里头居民的经济生活大体以农业为主,饲养有家畜。
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大多属于礼器和祭器。
上海高中历史复习资料第二分册完整版
历史第二分册资料第六版 2015.1
写在最前:本资料原始版本来自于互联网,经大幅度增加修改内容和深度优化排版后发布于互联网,版权 归修改作者所有,不推荐再次修改电子版本(将严重影响排版)。由于本资料最初编写目的仅 为让修改作者更好地复习历史学科,结合上课笔记编成,故本资料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同学的复 习计划,敬请原谅。2015 年 1 月起本资料的所有权利转交给第二修改作者黄珍妮。
【A】周公“制礼作乐”: 周公辅政七年,政绩斐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制定礼乐制度。 礼起源于原始先民的习俗仪式,后逐渐演变为人们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范,起
到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周公制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 以显示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的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周公又创作舞乐, 史诗与音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①秦的暴政,役重、税重、法酷。
②用打天下的经验治理天下并不适应社会的需要(缺乏统治经验)。
③沿用旧政,如戍边问题。
④统治集团争权夺利(内斗)。
⑤六国臣民对秦朝的分离倾向(刘邦、项羽)。
⑥陈胜、吴广起义。
第4页共9页
校训:志存高远,自强不息——苏步青
历史第二分册资料第六版 2015.1
第七课 秦末农民起义
第1页共9页
校训:志存高远,自强不息——苏步青
历史第二分册资料第六版 2015.1
第三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
商汤 BC1600 建立—纣王商桀 BC1046 年灭亡。
内外服制:
【B】信史:
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
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上海高中历史会考第2册 知识点
第二分册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要点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1、原始农耕:距今1万年前后。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的特征:农耕聚落,共同耕作,平均分配,处于原始社会阶段。
原始农耕出现的标志是谷物栽培和牲畜驯养;意义: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2、神话传说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
炎帝、黄帝的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文献中占有突出地位。
3、中华考古遗址的分布特征:满天星斗,八方雄起;核心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1.文献记载中的夏: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传说中的夏:公元前2070年启建立夏,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文献中的夏:从儒家典籍《礼记·礼运》文献记载来看,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夏朝已设官分职,并拥有军队、监狱和刑法。
2.考古发掘的夏: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址是时间与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的。
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为夏史探索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
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1.商朝的历史是信史:B (公元前1600年汤)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
商朝的历史因甲骨卜辞、考古发现(河南安阳殷墟)和文献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2.青铜器:司母戊鼎(世界最大);特征:①制作精良,造型独特,纹饰瑰丽。
②以礼器为主,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
3.甲骨文:是商人在龟甲兽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
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
甲骨文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实施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4、方国联盟:商与周边方国存在着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方国则臣服或归附于商。
方国向背是商朝兴衰的晴雨表。
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1.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武王克商),在牧野之战打败商军,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史称“西周”。
2.周初的政治:封邦建国制(分封制)的内容为了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
一方面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另一方面,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
上海历史第三分册知识点(完整版)
第三分册第17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A】宋朝的建立建立者:赵匡胤时间:公元960年定都:开封通过:陈桥兵变宋建国后,先后消灭南北割据政权,结束了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基本实现了统一。
但辽政权已雄踞北方,西北党项族的势力范围也很大,宋朝的统一是不完全的。
宋长期与辽、西夏以及后起的金等民族政权并立。
【B】文官体制原因:A.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 B.与西夏、辽并立。
军事:A.961年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B.枢密院主军政(发兵、调兵)、三衙统兵、皇帝总揽兵权;C.方针:内重外轻(中央军实力远大于地方军);D.更戍法(主要为禁军):兵将分离;后果——削弱了战斗力,加强了皇权。
政治:A.基本国策:重文轻武(重视文化教育、文官政府、科举制度);防范武将专权,不以开国功臣及其后代组成统治集团,通过科举制度来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
宋朝的文官在朝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副相)、正副枢密使以及地方要员等,大都由文人担任,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B.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
官:只表示品级的高低和相应的俸禄;职:授予某些有名望官员的荣衔;差:才是实际担当的职务整理:文官制度积极文化繁荣,教育发展(科举制完善)(重文轻武)消除军阀乱政消极军队战斗力下降“三冗”——冗官、冗兵、冗费“两积”(积贫积弱)权力中央地方皇权相权【A】科举制的完善改革措施:宋朝科举考试分为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
为防范考官考生徇私舞弊,又创设了“弥封”、“誊录”等制度规则,以保证科举考试的公平和公正。
改革内容:宋初仍承唐代以来的方式,主要以诗赋取人。
宋中期以后,废除了单纯记忆背诵性的考试内容(“帖经”),增加策论(重要)考试,以考核士子对儒家典籍的理解和对社会事务的分析能力。
改革影响:通过改革而逐步完善、兴盛的科举制,不仅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产生了积极影响。
上海高中历史教材1-7分册_整理
第一册第一单元古代东方单元核心概念:(1)在人类历史上,古代东方是最先跨入文明社会门槛的地区。
大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在北非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南亚的印度河流域等地先后出现了一批早期国家。
这些地区的古代居民得益于大河流域的水利之便,发展了以灌溉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并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
(2)古代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建造了金字塔。
古代两河流域的居民创造了楔形文字,制定了《汉穆拉比法典》。
(3)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社会结构的特征。
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并逐步发展为世界性宗教。
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
一、王国的更替: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A)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
二、楔形文字与《吉尔伽美什》:楔形文字(A)楔形文字,古代苏美尔人创造的象形文字,又被称为“钉头文字”,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三、《汉穆拉比法典》(B)汉穆拉比颁布,用楔形文字写成。
1、目的:为了更有效地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2、内容: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3、意义:《汉穆拉比法典》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古代埃及。
一、法老专制统治: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A)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
他强化王权神授的观念,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识视为法律,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并控制着所有军队,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知识点梳理(第二、三分册)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单元核心: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
距今1万年前后,我国远古先民已学会栽培稻、粟,进入农耕时代。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
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揭示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点。
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
到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
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精美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和成熟的甲骨文字,说明商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1.原始农耕:①根据人类制造工具的历程考古学家一般将人类早期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区分依据是根据的使用。
②诞生时间:距今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③标志:学会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
④早期先民生存方式:群居。
⑤原始渔猎采集的缺点:来源不稳定。
⑥意义: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⑦姜寨遗址的特征:聚族定居,共同耕作、平均分配。
⑧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格局(南稻北粟),是中国早期农业的一大特点。
⑨农耕聚落产生的原因: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
⑩早起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的形式:以神话传说的形式口耳相传。
2.八方雄起:①起源特点:最迟至距今5000——4000年前,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②核心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也是部族迁徙、分和、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
③墓葬: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
二、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1.从“公天下”到“家天下”:①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②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大同之世”到“小康之世”的演变。
③国家特征:设官分职;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监狱;制定刑法。
2.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①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为夏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
②遗存内容:宫殿式建筑遗址;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已进入早期青铜时代。
③社会特征:国家私有制和阶级分化。
3.二重证据法:①20世纪中国考古学和考据学的重大革新。
提出者为王国维。
②内容:地下实物与纸上遗文互相释证;异族故书与吾国旧籍互相补正;外来观念与固有材料互相参证。
三、商朝与青铜文化1.内外服制:①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信使)的王朝,建立于BC16世纪,都城殷,建立者汤。
②信使:文献+考古资料+甲骨卜辞。
③“内服”(大邑商)是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外服”(四方)是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
④夏商周:三个并列的部落,三个更替的王朝。
2、青铜时代:①司母戊鼎:青铜器的代表。
②特征:主要是礼器(兼有炊具);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利的功能。
③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商人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④商朝经济:农业(石器木器等农具);耨田(施肥技术进步)。
⑤风气:饮酒极盛,致政治腐败。
⑥信奉鬼神,卜辞极盛。
第二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单元核心:西周确立的封邦建国体制,周公倡导的德治与礼制,是周王朝的两大创设。
经历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动,中央集权官僚体制取代了封建世袭贵族制,大国兼并战争催生了“天下定于一”局面的产生。
急剧的社会变动,推动了思想家的活跃和思想创造力的发挥。
“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世界古代历史上灿烂的思想学术奇观之一。
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时期。
四、封邦建国和礼乐文化1.封邦建国:①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后,建立了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
②分封制:关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目的(对新征服地区进行有效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对象(王室子弟、原殷邦方国的首领、殷人后裔、功臣,同时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作用(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提高了王权的地位,周王成为“天下”的共主)。
③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具有严格等级秩序,与分封制紧密相连。
④井田制:西周主要的土地、经济制度。
2.周公“制礼作乐”:①周公政绩:辅佐武王幼子成王;平定三监之乱;倡导“敬天保民”;推行“封邦建国体制”;制定礼乐制度(影响最大的)。
②礼乐制度:提倡等级制度;维系社会秩序与认同感;以“德治”治天下。
③礼乐文化:礼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它起源于原始先民的习俗仪式。
周公将礼的规范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并以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五、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1.社会大变革:①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②春秋五霸:齐桓公(管仲为相,尊王攘夷)→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③最深刻的变革来自经济领域。
④内容(影响):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空旷生地的被开辟成农耕熟地,耕地不能转让买卖的规定的逐渐失效,使井田制瓦解;随着农业的发展,私人手工业、商业也活跃起来(整个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政治上各国当政者进行不同程度的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改革(内政改革);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
⑤君主集权的专制制度已开始在各国建立,宗旨只有取消封建贵族特权,将分封集中于君主一人。
⑥西周与东周的对比: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西周封邦建国体制土地国有、井田制严格的礼乐制度东周列国纷争,改革内政土地私有,争地;奖励农耕,逐利礼乐崩坏、百家争鸣2.百家争鸣:①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方案,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
②五大因素:政治、经济、文化及人才、学术自由、学派(各学派既互相争斗又互相学习借鉴,富有创造力和生命力)。
③代表学派:主要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影响儒家孔子“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人治”、“德治”在世不得志、汉朝以后逐渐成为正统,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协孟子“仁政”荀子熔法、礼于一炉调人际关系。
)法家韩非子“法治”,实行君主集权制积极:适应时代需要,受到当政者欢迎;促成统一完成。
消极:专制独断、严刑峻法,激化矛盾道家老子“无为而治”、朴素辩证法思想有利于缓解各类社会矛盾;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六、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1.从列国纷争到秦统一:①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韩、魏。
②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除世袭世禄制;改革户籍制度、编什伍组织,实行连坐法;推行县制。
③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④秦统一六国的原因:客观(七国争雄,促进社会区域性统一;各国内政改革,在政治及经济制度建设上出现趋同倾向);主观(商鞅变法,使秦由弱变强、后来居上。
)2.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①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确立“皇帝”称号);皇权至上(掌握军政、司法、立法等大权);皇位世袭(确立“家天下”的皇位世袭制)。
②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丞相(左右各一,百官之首,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副丞相,监察百官,位低权重)、太尉(掌军务、虚有其位);九卿→分工负责司法、财政等政务。
③郡县制度:郡守等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
④秦国的统一:政治(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经济(统一货币及度量衡);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统一思想);建造驰道和直道,保证政令畅通;建筑长城,抵御匈奴侵扰;⑤中央集权制的影响:积极(利于国家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进步;奠定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消极(专制统治与暴政激化了社会矛盾)。
⑥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分封制郡县制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按地域进行划分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有封地郡县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吏有俸禄而无封地诸侯国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郡县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七、秦末农民起义1.秦的暴政:①秦短命而亡的原因:秦的暴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造成民怨沸腾的局面(根本原因);横征暴敛,滥用民力(建长城、修驰道、戍五岭、造阿房宫、建骊山墓);法律苛刻(一人犯法,亲戚邻里都要连坐);秦二世夺位,统治者忙于宫廷斗争,大肆诛杀宗室朝臣,加速秦的灭亡。
2.第一次农民起义:①首义:BC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揭开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②项羽巨鹿之战大败秦军,BC206年,秦王婴投降,秦朝灭亡。
③楚汉战争:秦亡后,刘邦与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打败了项羽。
④西汉的建立:BC202年,刘邦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第三单元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单元核心:汉承秦制,革除前朝弊政,休养生息,国力有所增强。
在此基础上,汉武帝加强集权,外御强敌,使汉代声威远扬四方,成为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强国之一。
光武帝削平群雄,把汉王朝从衰弱中挽救过来,重振国势。
然而以豪强地主为社会基础的地方势力日渐膨胀,最终演化为三国鼎立、南北长期对峙的分裂局面。
分分合合之中,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的推进,为历史进程增添了新的动力,中国走向新的统一。
八、大统一帝国的重建1.汉承秦制:①背景:汉朝政局初定,百废待举。
②特点:继承但不完全继承秦制。
③内容:政治(承秦中央集权体制,但政令施行宽简疏缓,省刑约法;地方郡国并行);经济(以农为本,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思想(黄老思想,清净无为)。
④郡国并行制:汉初随着同姓诸侯封国实力的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也日益明朗,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
2.布衣将相之局:①发展历程:西周(世卿世禄)→战国(军功爵,国君任免)→秦末(王侯将相不必贵胄)→汉初(布衣将相之局)②庶民皇帝及布衣将相对西汉政治的影响:利(了解民间疾苦,节俭务实;鉴亡教训,听取儒生建议);弊(缺乏统治经验)。
3.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①产生原因:人心所向厌恶战争;反映朴实谨厚的作风相。
②作用:形成了“史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称“文景之治”。
③内容:与民休息、以农为本、轻徭薄赋、省刑约法。
④“无为而治”影响:利(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恢复);弊(但豪族的势力也随之膨胀壮大,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社会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凸显)。
九、汉武帝时代1.从“无为”到“有为”:①背景:经济复苏,财富日斗;汉武帝雄才大略,锐意进取。
②表现:内朝(又叫“中朝”,皇帝与亲信近臣形成宫廷决策核心);外朝(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设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控;颁布“推恩令”,削弱封侯势力,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三次对匈奴的战争,战和战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