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简介及完成人对项目主要贡献汇总材料一、c-c偶联反应的合成

合集下载

c-o偶联方法 -回复

c-o偶联方法 -回复

c-o偶联方法-回复CO偶联方法(CO-coupling method)引言:随着有机合成领域的发展,研究人员不断探索各种进一步扩展碳-碳键的方法。

其中,CO偶联方法是一种重要的合成策略,能够实现将含有一氧化碳(CO)的低价原料转化为高附加值的有机化合物。

本文将一步一步介绍这一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第一节:CO偶联方法的原理1.1 什么是CO偶联方法CO偶联方法,又称为CO-coupling方法,是指利用含有一氧化碳(CO)的原料与其他有机物发生偶联反应,形成新的碳-碳键。

这一方法可以实现原本无法通过传统方法构建的化学键,为有机合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1.2 CO偶联反应的机制CO偶联反应的机制主要分为两类:全还原型和部分还原型。

全还原型反应是指一氧化碳被还原为甲烷,并与其他物质发生偶联反应;而部分还原型反应中,一氧化碳被部分还原为甲酸、甲醇或甲基,与其他物质发生偶联反应。

1.3 常见的CO偶联反应类型CO偶联方法包含多种反应类型,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氢化物输送偶联反应(Hydrogen Autotransfer Coupling):通过氢化物进行还原,实现CO与其他有机物的偶联。

(2)碘催化CO偶联反应(Iodine-Catalyzed Coupling):利用碘化物催化剂促进CO的还原和偶联反应。

(3)有机金属催化CO偶联反应(Organometallic-Catalyzed Coupling):利用有机金属配合物作为催化剂,促进CO与其他有机物的偶联。

第二节:CO偶联方法的应用2.1 CO偶联方法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CO偶联方法可以用于构建药物分子中的特定键合,例如构建芳香化合物、杂环化合物等。

通过该方法,可以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药物分子,为药物研发提供新的途径。

2.2 CO偶联方法在有机材料合成中的应用CO偶联方法还可用于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材料,例如有机光电材料、有机磁性材料等。

通过该方法,可以实现简单、高效的合成流程,为有机材料的制备和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靶向磷酸甘油酸激酶PGK1的新型抑制剂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以及基于C-H和C-C键官能团化的合成方法学研

靶向磷酸甘油酸激酶PGK1的新型抑制剂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以及基于C-H和C-C键官能团化的合成方法学研

靶向磷酸甘油酸激酶PGK1的新型抑制剂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以及基于C-H和C-C键官能团化的合成方法学研究第一部分靶向磷酸甘油酸激酶PGK1的新型抑制剂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与正常细胞相比,肿瘤细胞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能量代谢异常,具有更高的糖酵解速率。

这种与肿瘤密切相关的代谢变化被称作Warburg效应。

因此,如果能够关闭肿瘤细胞的能量工厂,就可以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磷酸甘油酸激酶PGK1是糖酵解过程中的关键酶,能够催化产生ATP,在肿瘤能量代谢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PGK1是一类极具临床研究价值的抗肿瘤药物靶标。

然而,目前靶向PGK1的抗肿瘤药物研究并不多见,主要由于缺少具有开发前景的先导化合物。

在本文第二章,我们根据文献已报道的特拉唑嗪与PGK1蛋白的共晶结构,通过生物电子等排、骨架跃迁、优势片段整合等策略,设计合成了一类具有显著PGK1抑制活性的喹唑啉类化合物。

构效关系研究发现:喹唑啉母核4位取代基以吗啉环最优;在2位取代基中,以饱和的2-呋喃甲酰胺取代时PGK1酶活最好;而当6位的取代基是氯原子,PGK1抑制活性显著提高。

通过体外分子水平PGK1抑制活性研究,我们发现大部分所合成的喹唑啉类化合物在50μM的浓度下能够明显抑制PGK1活性,在细胞水平能够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其中,化合物2-31对PGK1高表达的人肝癌细胞HepG2的增殖抑制活性最好,其IC<sub>50</sub>值为2.2μM;此外,该化合物对其他多种PGK1高表达的肿瘤细胞同样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

分子对接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相比特拉唑嗪产生了更加明显的疏水相互作用。

糖酵解通路实验表明,该类化合物主要通过特异性地抑制PGK1活性来阻断肿瘤细胞糖酵解通路。

细胞水平的钙流实验结果显示,相比先导化合物特拉唑嗪,化合物2-31对α-肾上腺素受体的抑制活性降低了196倍。

药代动力学实验结果显示,其生物利用度达91.4%。

卤代芳烃的c-c键耦合反应

卤代芳烃的c-c键耦合反应

卤代芳烃的c-c键耦合反应
卤代芳烃的C-C键耦合反应是一种在有机合成中构建新的碳碳键的重要方法。

这类反应通常涉及到过渡金属催化,尤其是钯催化剂,在卤代芳烃或卤代烯烃与另一分子(如烯烃、炔烃、硼酸或有机锌试剂等)之间形成新的C-C键。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卤代芳烃C-C键耦合反应:
1. Heck反应:这是一种卤代芳烃或卤代烯烃与烯烃在碱和钯催化下生成取代烯烃的反应。

2. Suzuki偶联反应:在这个反应中,卤代芳烃与活化的硼酸在钯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偶联,生成联苯类化合物。

这个反应对水不敏感,可以容忍多种活性官能团存在,并且副产物无毒且易于除去,适合工业化生产。

3. Negishi偶联反应:这是卤代芳烃与有机锌试剂在钯催化剂作用下进行的偶联反应,适用于一些其他方法难以偶联的底物。

4. 亲电交叉偶联反应:这种反应可以在两个不同亲电试剂间发生,通常是在电化学条件下,通过阴极还原生成碳负离子,然后与另一亲电试剂发生偶联。

此外,在选择耦合反应时,需要考虑底物的活性、位阻效应以及电子效应。

一般来说,碘代和三氟甲磺酸盐的活性较高,溴代次之,氯代最低。

对于贫电子的卤代芳烃,可能需要过量使用以提高反应效果。

总的来说,这些耦合反应由于条件温和、效率高,已经成为有机合成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广泛应用于药物合成、材料科学等领域。

类石墨烯碳基材料电催化剂c-c偶联

类石墨烯碳基材料电催化剂c-c偶联

类石墨烯碳基材料电催化剂c-c偶联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单层组成的二维晶体材料,其具有极高的导电性、热导性和机械强度,因此在电催化剂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在石墨烯碳基材料电催化剂中,C-C偶联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反应,本文将就石墨烯碳基材料电催化剂C-C偶联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石墨烯碳基材料电催化剂C-C偶联的意义电催化剂是指能够促进电化学反应并提高其速率或降低其活化能的材料。

C-C偶联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可以将两个碳原子经过共轭化学键连接在一起,形成碳-碳键。

在电催化剂中,C-C偶联可以用来构筑一些重要的有机分子,如烯烃、芳香烃等,这些有机分子在化学合成和能源转化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石墨烯碳基材料电催化剂C-C偶联的研究现状目前,石墨烯碳基材料电催化剂C-C偶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石墨烯碳基材料的C-C偶联反应机理研究;2)石墨烯碳基材料电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研究;3)石墨烯碳基材料电催化剂C-C偶联在有机合成和能源转化中的应用研究。

针对第一个方面,一些研究者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手段,研究了石墨烯碳基材料的C-C偶联反应机理。

他们发现,石墨烯碳基材料可以通过活化C-H键、C-O键等方式,促进C-C偶联反应的进行,形成新的碳-碳键。

这些研究成果为进一步设计高效的石墨烯碳基材料电催化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针对第二个方面,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些新的制备方法,如化学气相沉积法、化学氧化还原法、原子层沉积法等,来制备具有良好电催化性能的石墨烯碳基材料。

这些制备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控石墨烯的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从而提高其在C-C偶联反应中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

针对第三个方面,一些研究者将石墨烯碳基材料电催化剂应用于有机合成和能源转化中。

他们发现,石墨烯碳基材料电催化剂在芳烃加氢、环氧烷开环、甲酸电化学合成等反应中显示出了良好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这为将石墨烯碳基材料电催化剂应用于工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基础。

浙江大学第四期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学院指导-浙江大学化学系

浙江大学第四期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学院指导-浙江大学化学系

浙江大学化学系第十四期SRTP学生结题答辩成绩登记表(第一组)院/校级序号学生立项负责人姓名年级项目名称指导教师姓名与职称参与学生姓名院级 1 陈婉化学09 基于药物释放的功能化聚酯的合成郑豪副教授钟婷校级 2 冯建东化学09 生物纳米电子光学体系及器件邬建敏教授,苏彬教授校级 3 胡天楠应化09 雷公藤内酯醇-聚天冬酰胺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药效学研究汤谷平教授校级 4 金哲化学09 硫酚与二溴乙烯类化合物的偶联反应研究孙翠荣教授余敏露院级 5 李恺宁化学09 铜催化串联反应的相关研究包伟良教授朱正齐校级 6 娄琦化学09 微流控微珠免疫分析系统的研究方群教授院级7 沈珊珊化学09 双取代环糊精衍生物的合成崔艳丽副教授校级8 谭璐化学09 酶促三组份生成吡啶酮反应研究林贤福教授院级9 王启闻应化09 葡萄糖加重脂多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炎症反应研究陈莹莹副教授(医学院)余望舒校级10 王训师化学09 掺杂对丙烷丙烯酸Mo-V-Te-Nb-O催化剂的作用研究陆维敏教授陈杰,徐晓斌校级11 徐俊波化学09 多孔氧化铝膜为模板的功能性聚电解质纳米管的制备黄建国教授院级12 战超应化09 多羧酸类配体构筑的金属有机骨架结构的合成及表征吴传德教授校级13 郑丽萍化学09 分子印技术的量子化学研究郭伟强教授蒋佳绮院级14 周盛铭化学09 Dawson结构钨钒磷杂多酸-有机杂化材料的制备与导电性能研究吴庆银教授浙江大学化学系第十四期SRTP学生结题答辩成绩登记表(第二组)院/校级序号学生立项负责人姓名年级项目名称指导教师姓名与职称参与学生姓名校级 1 韩志达化学09 基于季铵盐吡啶羧酸配体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合成及表征吴传德教授院级 2 胡敏捷化学09 Keggin结构三元杂多酸H6PW9V3O40·nH2O的合成与导电性能研究吴庆银教授校级 3 贾文翰化学09 护肤品部分功能的分析化学手段测评王敏副教授校级 4 李俊化学09 碳中心自由基与不饱和化合物的自由基加成反应研究傅春玲教授院级 5 刘昭明化学09 修饰性蒙脱土负载药物/基因有序释放的研究汤谷平教授校级 6 任安妮化学09 修饰的杯[4]芳烃对生物极性客体分子识别研究滕启文教授院级7 王海洋化学09 基于氨基酸衍生物构筑的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研究吴传德教授校级8 王苗洁化学09 骨相关细胞的矿化包被及其生物学应用唐睿康教授陈婉院级9 邬涣东应化09 亚铜盐催化和碳氢活化串联反应研究包伟良教授郑骏楠校级10 吴丹娴化学09 等离子体催化法处理易挥发有机物的研究郑小明教授校级11 姚之慧化学09 不饱和酮酸酯安于不对称有机催化反应研究马成教授院级12 张月姣化学09 基于苯并21-冠-7的机械互锁结构的构筑黄飞鹤教授校级13 郑帅化学09 糖肽类抗生素Mannopeptimycins的合成史炳锋特聘研究员院级14 朱伟铭化学09 取代型Dawson结构杂多酸H9P2W15V3O62·nH2O的合成与导电性能研究吴庆银教授浙江大学化学系第十四期SRTP学生结题答辩成绩登记表(第三组)院/校级序号学生立项负责人姓名年级项目名称指导教师姓名与职称参与学生姓名校级 1 胡公方化学09 新型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吕萍教授院级 2 黄文峰化学09 基于金电极的溶液中镉离子检测王敏副教授校级 3 江湘儿化学09 机械互锁结构的功能化研究黄飞鹤教授校级 4 林磊淼化学09 Ti、O缺陷存在的条件下TiO2催化水分解吴韬教授院级 5 彭迪蒙化学09 Keggin结构钨钒磷杂多酸-有机杂化材料的制备与导电性能研究吴庆银教授校级 6 孙世烨化学09 含有机基因的钛硅微米球的合成及其在烯烃环氧化反应中的应用肖丽萍副教授李桐,贾伯阳院级7 王荟慧应化09 碳氢燃料热氧化安定性研究郭永胜副研究员边超群,潘舒翔校级8 王天行化学09 光诱导费贵金属掺杂二氧化钛的表面改性及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范杰教授院级9 吴建洲化学09 推进剂纳米金属添加剂制备郭永胜副研究员林斌慧,岑一欣省创10 吴尚泽化学08 联烯醛与金属试剂的高选择性加成反应研究傅春玲教授校级11 邢博化学09 铜盐催化下的C-H键活化/C-O键偶联反应包伟良教授王凯校级12 尹欣驰化学09 一种崭新的碳碳键断裂及碳杂偶联反应潘远江教授张克院级13 章姣姣应化09 用于生物和环境分析的金纳米探针研究苏彬特聘研究员沈明远省创14 赵婕化学08 金红型二氧化钛纳米仿生材料的制备和应用黄建国教授院级15 周璐化学09 新型BODIPY类衍生物的合成及荧光性能表征吕萍教授。

2017年度浙江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奖项目展示

2017年度浙江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奖项目展示

末直接混合压片技术,将原料与辅料以等量递加方式混 合,确保含量均匀度A+2.2S≤12,并调整关键辅料最佳配 比和用量,提高片剂崩解溶出效果,将分散均匀性能控制 在2分钟内。
该 项目获 得 授 权 国 家 发明 专 利 3 项,新药 证书 3 项,并 参与国家标准的起草制订。经专家鉴定,项目产品工艺技术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项目产品拥有自主品牌(“京诺”“京可 新”),已列入国家医保目录,近3年累计销售额突破12亿元, 利税突破3.70亿元,对比进口药用药成本下降55%以上,累 计为国家节省医保经费超15亿元,其中瑞舒伐他汀钙片连续 两年被评为中国化学制药行业调血脂类优秀产品。
晚粳稻优异种质春江12的创制与利用
主要完成人:吴明国、张小明、林建荣、叶胜海、宋昕蔚等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项目提出利用不同生态类型品种杂交、定向创制晚粳稻 优异种质的新思路,创制出聚合丰抗优、早花时、矮秆大穗、 配合力好等有利性状的优异种质春江12,育成粳稻不育系、 杂交粳稻、籼粳杂交稻、常规粳稻4种类型新品种,是国内育 成品种类型最丰富的晚粳稻种质;发明了早花时、高柱头外露 率晚粳稻不育系和迟花时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的选育方 法,通过缩小父母本花时差,解决亚种间杂交稻制种产量不高
超薄壁高精度弯曲成形装备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பைடு நூலகம்
主要完成人:张树有、冯毅雄、林伟明、蒋兰芳、徐敬华等 主要完成单位:浙江金马逊机械有限公司、浙江大学等 1.提出并实现了弯曲成形装备超薄壁抑制隐性溃变抗 皱裂技术,构建了抑制微观隐性皱纹波溃变抗皱裂模型, 揭 示了管 壁 隐性 被 击溃 进而失稳并显性 纵 向 皱 裂 机 理 。 2.提出并实现了弯曲成形装备小弯径截面均衡保形技术, 构建了多向应力耦合作用的弯曲过程截面力致形变模型, 揭示了小弯径弯曲成形截面畸变与弯曲角度、弯曲半径、切

有机合成中的光催化CC键偶联反应研究

有机合成中的光催化CC键偶联反应研究

有机合成中的光催化CC键偶联反应研究光催化CC键偶联反应作为有机合成领域的一种重要反应,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

其独特的特点使得它在有机合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对光催化CC键偶联反应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并分析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一、光催化CC键偶联反应的基本原理光催化CC键偶联反应是利用光催化剂在可见光的激发下发生的键偶联反应。

其基本原理是,光催化剂通过吸收光能,激发到激发态,并与底物发生反应,最终形成C-C键的连接。

这一反应过程具有较高的原子经济性和高选择性,使得其在有机合成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光催化CC键偶联反应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光催化CC键偶联反应在有机合成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研究人员通过合成不同的光催化剂,调节反应条件和底物结构,实现了一系列高效、高选择性的CC键偶联反应。

本节将对其中几个重要的研究成果进行概述。

首先,以无机光敏剂为例。

研究人员通过合成各种不同的无机光敏剂,如Ru、Ir等,成功实现了多种不同底物的CC键偶联反应。

这些无机光敏剂具有较长的寿命和高度的光稳定性,适用于光催化反应中。

其次,以有机光催化剂为例。

有机光催化剂因其结构多样性和可调性,在光催化CC键偶联反应中也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研究人员通过设计合成具有特定结构的有机光催化剂,实现了对底物的高度选择性催化。

例如,利用有机光催化剂可以将烯烃底物与醛底物进行CC键偶联反应,形成C-C键的构建。

另外,研究人员通过改进反应条件,如调节pH、溶剂和光源等,进一步提高了光催化CC键偶联反应的产率和选择性。

例如,将反应条件优化到空气中进行反应,可以避免使用惰性气体,提高反应的可持续性。

三、光催化CC键偶联反应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光催化CC键偶联反应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不仅可以构建已有的碳碳键,还可以形成新型的碳碳键,进一步扩展有机合成的化学空间。

光催化CC键偶联反应在天然产物合成中的应用是一个重要方向。

研究人员利用光催化CC键偶联反应成功合成了多种复杂的天然产物分子。

Cu催化的C-X(X=C,O,S)键偶联反应研究及其在有机功能分子合成中的应用

Cu催化的C-X(X=C,O,S)键偶联反应研究及其在有机功能分子合成中的应用

Cu催化的C-X(X=C,O,S)键偶联反应研究及其在有机功能分子合成中的应用Cu催化的C-X(X=C,O,S)键偶联反应研究及其在有机功能分子合成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有机化学的不断发展,Cu催化的C-X(X=C,O,S)键偶联反应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方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由于其高效、选择性和可控性等优势,该反应逐渐成为有机合成领域的热点研究内容,并在合成材料、药物和天然产物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首先,我们先来介绍Cu催化的C-C键偶联反应。

在这类反应中,Cu作为催化剂可以促使碳原子与另一种碳原子发生键合反应。

例如,Cu催化的Suzuki偶联反应以及Sonogashira偶联反应等,通过在Cu表面吸附的配体的辅助下,使得苯环上的卤素经过还原消除与有机卤素或有机金属发生反应,从而实现了酚、醇、醚等化合物的合成。

此外,Cu还可以催化烯烃的双键加成反应,通过与烯烃中的双键进行配位,进而与C-X键发生消除反应,实现了烯烃与有机卤素的偶联反应。

由于这些反应条件温和、易于操作,且原料易得且便宜,因此在有机功能分子合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而对于Cu催化的C-O键偶联反应,我们主要介绍其在合成醚和酯化反应中的应用。

例如,Cu催化的醚化反应可以通过醇与醚合成物发生Sn2取代反应,从而合成出醚化合物。

此外,Cu催化的氰基酯化反应也是一种重要的C-O键偶联反应。

在这类反应中,Cu催化剂可以促使腈与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酯化合物。

这些反应在药物合成以及材料化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除了C-C键和C-O键偶联反应,Cu催化的C-S键偶联反应也是有机合成中的重要反应之一。

例如,Cu催化的S-Aryl化反应可以通过芳基硫醇与卤代烃发生反应,生成芳基硫醚。

此外,Cu催化的S-acetylation反应也是实现C-S键偶联的重要反应,可以通过酰基硫醇与卤代烃等反应,合成出酰基硫醚。

总的来说,Cu催化的C-X(X=C,O,S)键偶联反应是有机合成中重要的方法之一。

16年度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建议授奖项目名单

16年度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建议授奖项目名单

附件2016年度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建议授奖项目名单================ 甘肃省科技功臣奖================贾正平================ 甘肃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6-Z1-001 寒旱区遥感与数据同化的基础理论与方法推荐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主要完成人:李新、程国栋、黄春林、车涛、晋锐2016-Z1-002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群落构建与地上/地下反馈机制推荐单位:兰州大学主要完成人:杜国祯、牛克昌、杨中领、王刚、刘永俊二等奖2016-Z2-003 高温下材料的摩擦磨损与润滑研究推荐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主要完成人:杨军、毕秦岭、喇培清、朱圣宇、薛群基2016-Z2-004 C-C偶联反应的合成方法学及其在杂环衍生化中的应用研究推荐单位:甘肃省教育厅主要完成人:王喜存、权正军、霍聪德、贾晓东、达玉霞三等奖2016-Z3-005 Ag/Cu/Fe掺杂ZnO纳米结构的制备及光电和气敏特性研究推荐单位:甘肃省教育厅主要完成人:马书懿、陈彦、徐小丽、孙爱民、薛华2016-Z3-006 高强韧金属玻璃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开发与性能优化推荐单位:甘肃省教育厅主要完成人:赵燕春、袁小鹏、寇生中、李春燕2016-Z3-007 样品色谱分析前处理方法研究推荐单位:兰州大学主要完成人:张海霞、刘晓燕、姜晓满、杨彩玲2016-Z3-008 一氧化氮和过氧化氢调控植物不定根发生的功能研究推荐单位:甘肃省教育厅主要完成人:廖伟彪、郁继华、张美玲================ 甘肃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16-F1-001 马铃薯淀粉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污染控制推荐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主要完成人:刘刚、周添红、曾凡逵、赵鑫、高祥虎、王亚洲二等奖2016-F2-002 “源-网-用”综合一体化节能降损关键技术及决策支持平台开发推荐单位: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主要完成人:刘福潮、杨勇、韩永军、王维洲、张建华、杜培东2016-F2-003 荒漠戈壁重盐碱地改良与造林植草技术的应用推广推荐单位:兰州大学主要完成人:刘金荣、谢晓蓉、达军山、李春杰、张金林、杨有俊三等奖2016-F3-004 太阳能温控型恒温沼气池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推荐单位:甘肃省教育厅主要完成人:李金平、王燕、王昱、王春龙2016-F3-005 一种电机制动器保护系统推荐单位:天水市科技局主要完成人:李维谦、刘克林、董全宏、张斌斌、王芳2016-F3-006 祖师麻基源植物野生黄瑞香的人工种苗繁育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推荐单位:甘肃省教育厅主要完成人:闫芳、王勤礼、毛著鸿、高松、吕彪、许耀照================ 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6-J1-001 高山美利奴羊新品种培育及应用推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主要完成人:杨博辉、郭健、李范文、孙晓萍、王天翔、牛春娥、李桂英、岳耀敬、李文辉、王学炳、张万龙、冯瑞林、张军、安玉锋、梁育林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甘肃省绵羊繁育技术推广站、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绵羊育种场、金昌市绵羊繁育技术推广站、肃南县裕固族自治县高山细毛羊专业合作社、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农牧业委员会、天祝藏族自治县畜牧技术推广站2016-J1-002 大型电推进地面综合测试与评价系统推荐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第五一〇研究所主要完成人:李得天、张天平、张伟文、陈学康、杨俊泰、柏树、赵澜、王鷁、史楷、杨建斌、徐金灵、高军、颜昌林、温庆平、王润福主要完成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第五一〇研究所2016-J1-003 天然气地震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推荐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主要完成人:高建虎、雍学善、杜斌山、李胜军、王孝、桂金咏、王述江、刘应如、寇龙江、刘炳杨、郑红军、张小美、王洪求、张平、闫国亮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2016-J1-004 千万千瓦级风光发电集群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推荐单位: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主要完成人:王多、徐泰山、鲁宗相、汪宁渤、行舟、刘文颖、蔡旭、周强、马彦宏、王昊昊、乔颖、田德、张琛、李雪明、陈钊主要完成单位:甘肃省电力公司风电技术中心、南京南瑞集团公司、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许继集团有限公司、甘肃龙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华电福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甘肃分公司、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2016-J1-005 半干旱典型黄土区与沙地退化土地持续恢复技术推荐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主要完成人:赵学勇、马全林、张铜会、段争虎、李玉霖、左小安、李玉强、高永、张文军、刘新平、袁宏波、陈小红、黄文达、王少昆、罗亚勇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2016-J1-006 低硫高铅次生铜物料冶炼技术开发及产业化推荐单位:白银市科技局主要完成人:殷勤生、张康龙、汪友元、刘乾邦、王纯林、于建忠、刘忠平、魏勇、杨忠业、王永号、李杰、曹金武主要完成单位: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白银有色红鹭资源综合利用科技有限公司、西北矿冶研究院2016-J1-007 优质多抗玉米品种“金凯2号”选育及推广应用推荐单位:张掖市科技局主要完成人:郝铠、周积兵、吴国菁、黄有成、王长魁、李雁民、张立荣、陈晓军、陈建龙、张雅丽、张铁兵、黄有旺、梁双玲、张春蓉、张建飞主要完成单位:甘肃金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张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2016-J1-008 灾后边坡病害快速治理新结构及防护技术推荐单位: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郑静、朱本珍、安孟康、梁龙龙、孙书伟、于贵、苏俊霞、王文灿、李明、吴坤、赵燕洲、孟进宝、于玉贞、施艳秋、胡田飞主要完成单位: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甘肃中铁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内蒙古集通铁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板工务段、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西藏自治区公路局日喀则公路分局2016-J1-009 诱导抗性技术的开发及其在厚皮甜瓜综合防腐保鲜中的推广应用推荐单位:甘肃省教育厅主要完成人:毕阳、李永才、王毅、李学文、王乐光、葛永红、王军节、朱璇、陶永红、朱艳、李梅、张正科主要完成单位:甘肃农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瓜州县农业科技服务中心、民勤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2016-J1-010 阿尔茨海默病的内质网应激和基因组学研究及二苯乙烯苷的保护作用推荐单位:甘肃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甘肃省医学会)主要完成人:石向群、罗红波、雷红星、李芸、韩光春、郭建魁、杨金升、张志强、邵少举、李渊明、刘曌、王为民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总医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2016-J1-011 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的集成创新研究推荐单位:兰州市科技局主要完成人:谢定雄、王延震、谢静、甘义荣、李炯、冒锐、车团结、黄方炯、寇宗科、梁天香、苟永久、何晓东主要完成单位:甘肃省心血管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兰州百源基因技术有限公司、兰州大学第二医院2016-J1-012 20万吨/年超大型薄壁丁二醇(BYD)反应器研制推荐单位: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主要完成人:张凯、范飞、高亚萍、汤传健、马玉玫、朱映才、周彩云、王志刚、李永红、李巍、李向前、孔麦船、白滨荣、王正银、祁梦玲主要完成单位:兰州兰石重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二等奖2016-J2-013 ECG、CLO和FSH对绵羊发情和超排的效果与机理及应用研究推荐单位:西北民族大学主要完成人:魏锁成、赵兴绪、巩转娣、张勇、陈士恩、李玉孔、周占龙、刘渊、张啸、陈正博主要完成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榆中县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兰州市七里河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武威市畜牧兽医局、甘肃省山丹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6-J2-014 白龙江上游水源涵养林植被与土壤演替及相互关系研究推荐单位:甘肃省林业厅主要完成人:刘锦乾、杨永红、陈国鹏、曹秀文、丁全定、赵阳、赵栋、郭星、李兴民、侯亚莉主要完成单位:甘肃省白龙江林业管理局林业科学研究所2016-J2-015 半干旱区马铃薯全膜覆盖垄作高产增效机理及技术集成示范推荐单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主要完成人:张绪成、何小谦、于显枫、侯慧芝、刘生学、方彦杰、王娟、王红丽、韩儆仁、吴永斌主要完成单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甘肃定西百泉马铃薯有限公司、定西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甘肃省昕农福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甘肃省会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榆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定西市安定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16-J2-016 催化轻汽油醚化LNE-1/LNE-2技术开发与工业应用推荐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兰州化工研究中心主要完成人:李长明、刘怀元、王建军、李吉春、孔祥冰、张松显、任海鸥、张贵玉、李金阳、李秋颖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研究院兰州化工研究中心、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兰州石化分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呼和浩特石化分公司2016-J2-017 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工程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推荐单位:兰州大学主要完成人:张豫川、马安刚、汪国烈、滕文川、张森安、黄锐、慕青松主要完成单位:兰州大学、甘肃众联建设工程科技有限公司、甘肃土木工程科学研究院、甘肃中建市政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甘肃省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中机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2016-J2-018 当归等八种甘肃道地药材质量标准制订推荐单位: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甘肃省药学学会)主要完成人:宋平顺、赵建邦、封士兰、李成义、何禄仁、王兰霞、杨锡、李士博、李冬华、马潇主要完成单位:甘肃省药品检验研究院(原甘肃省药品检验所)、兰州大学药学院、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天士力中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原陇西中天药业有限公司)2016-J2-019 电工电气大容量试验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推荐单位:天水市科技局主要完成人:李平、康志林、牛小东、马超明、颉定文、张双荣、宁占虎、谢晓斌、龙虹毓、陆俊阳主要完成单位:甘肃电器科学研究院、天水长城成套开关股份有限公司2016-J2-020 电子束表面改性技术推荐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第五一〇研究所主要完成人:何俊、张永和、陈威、靳庆臣、刘志栋、张涛、王世伟、邱家稳、于斌、李兴利主要完成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第五一〇研究所2016-J2-021 东南沿海地区快速铁路特大桥综合施工技术研究推荐单位:中铁二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赵彦旭、王亮、律百军、王朝阳、盖涛、孙建平、陆兰萍、张辉、符朝印、胡琪主要完成单位:中铁二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二十一局集团路桥工程有限公司、中铁二十一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中铁二十一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2016-J2-022 动物医疗废弃物及养殖场废物处置技术研发与示范推荐单位:甘肃省农牧厅主要完成人:李国林、田华、徐琳娜、李国芳、唐春霞、赵桂荣、赵荣、赵惠春、刘显白、张玉亮主要完成单位:甘肃省外资项目管理办公室、定西市安定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2016-J2-023 发电机变流器电网适应性技术研究与应用推荐单位:甘肃省教育厅主要完成人:包广清、王晓兰、杨巧玲、吴国栋、周明星、徐欣、常勇主要完成单位:兰州理工大学、兰州电机股份有限公司2016-J2-024 分子遗传标记在早胜牛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推荐单位:甘肃省农牧厅主要完成人:容维中、王珂、徐建峰、郭海龙、桑国俊、杨明、保国俊、李振明、路贵畅、张新报主要完成单位:甘肃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宁县兴旺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泾川县裕康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平凉天源农牧有限责任公司2016-J2-025 甘肃山洪地质灾害精细化气象预报预警与风险管理技术研究应用推荐单位:甘肃省气象局主要完成人:王宝鉴、郭富赟、黄玉霞、赵成、傅朝、刘维成、张之贤、刘新伟、王有恒、王勇主要完成单位:兰州中心气象台、甘肃省地质灾害应急中心、西北区域气候中心2016-J2-026 甘肃省地膜覆盖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研究与集成应用推荐单位:甘肃省农牧厅主要完成人:赵贵宾、张永祥、邢国、岳云、张建荣、朱永永、熊春蓉、王成刚、张文贞、郑有才主要完成单位: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安定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庄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会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山丹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永靖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静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016-J2-027 甘肃省儿童慢性肾脏病尿液筛查及儿童肾疾病临床和基础的研究推荐单位:甘肃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甘肃省医学会)主要完成人:雷晓燕、孙永红、曹晓锋、陈军辉、高明东、高霞、霍龙伟、宋元春、赛依帕、王建军主要完成单位:甘肃省人民医院2016-J2-028 甘肃省沥青路面养护工程铣刨料的节能环保利用技术研究推荐单位:甘肃省交通运输厅主要完成人:李晓民、赵立、魏定邦、寇小舟、邹桂莲、孙振霞、钱普舟、张肃军、张正国、陈旭升主要完成单位:甘肃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兰州公路管理局、华南理工大学、酒泉公路管理局、庆阳公路管理局、白银公路管理局、金昌公路管理局2016-J2-029 甘肃省园艺设施建造技术及环境调控新设备的研究与应用推荐单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主要完成人:王晓巍、宋明军、张玉鑫、赵鹏、王志伟、高启盛、张文斌、刘柱、张国森、钱加绪主要完成单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兰州民生设施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白银市白银区科学技术局、张掖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凉州区蔬菜产业办公室、肃州区蔬菜技术服务中心2016-J2-030 高扬程梯级泵站节能改造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推荐单位:甘肃省水利厅主要完成人:徐存东、贾广钰、侯慧敏、康德奎、周鸿文、何玉琛、王燕、王学忠、韩立炜、王之君主要完成单位: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管理局、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兰州理工大学2016-J2-031 合水地区致密砂岩油藏开发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推荐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主要完成人:李安琪、李忠兴、赵继勇、屈雪峰、何崇康、李宪文、雷启鸿、王博、齐媛、陈文龙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2016-J2-032 核电站用核安全级中压开关设备关键技术的创建和应用推荐单位:天水市科技局主要完成人:刘爱华、陈康龙、邵旺海、郑丽、张炜、刘雪吉、杨熳、鲁刚、任国萍、王思润主要完成单位:天水长城开关厂有限公司、甘肃长城电工电器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2016-J2-033 褐煤蒸汽管回转干燥技术及装备推荐单位:天华化工机械及自动化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孙中心、赵旭、申涛、窦岩、史晋文、岳永飞、令永功、杨少华、曹善甫、董清生主要完成单位:天华化工机械及自动化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2016-J2-034 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苹果最佳建园模式研究推荐单位:甘肃省农牧厅主要完成人:陈佰鸿、王延秀、毛娟、范红年、徐巨涛、史晓峰、王海、刘玉莲、王选强、高永新主要完成单位:甘肃农业大学、宁县果业局、庆城县果业局、泾川县果业局、庄浪县果业局、麦积区果品产业局、灵台县果业局2016-J2-035 基于业务建模的石油化工行业能源管理研究与应用推荐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主要完成人:陆育锋、郭以东、王学文、吕正林、高允升、龚仁彬、王亦然、王崇亮、余洋、尤慧珍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2016-J2-036 基于智能优化及并行计算的图像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推荐单位:甘肃省教育厅主要完成人:党建武、王阳萍、杜晓刚、张振海、赵庶旭、张鑫、杨景玉、王松、沈瑜、李积英主要完成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兰州博才科技有限公司、兰州图灵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2016-J2-037 急倾斜(55°~74°)特厚易燃煤层长壁倾斜综放开采技术研究推荐单位:甘肃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主要完成人:谢俊文、程文东、仇安东、卢熹、上官科峰、王昀、杨世杰、周翔、范振东、贠东风主要完成单位:华亭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安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天地(常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2016-J2-038 集装箱用高强耐蚀不锈钢技术开发及产业化推荐单位:甘肃省冶金有色工业协会主要完成人:阮强、李具仓、徐斌、靳塞特、王建泽、薛文功、王军伟、杨兆、杨作宏、范宇翔主要完成单位: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6-J2-039 结构化森林经营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推荐单位:甘肃省林业厅主要完成人:惠刚盈、刘文桢、赵中华、胡艳波、沈亚洲、张弓乔、郭小龙、吕寻、袁一超、石小龙主要完成单位: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林业科学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甘肃省白龙江林业管理局林业科学研究所、庆阳市林业局2016-J2-040 金川铜炉渣选矿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化应用推荐单位:甘肃省冶金有色工业协会主要完成人:崔忠远、王玛斗、谢杰、张海廉、马忠鑫、赵寿红、秦磊、张秀品、李正录、李小龙主要完成单位: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6-J2-041 陇东地区致密气富集规律、地震关键技术研究与油气重大发现推荐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主要完成人:窦玉坛、廖建波、汪清辉、刘化清、洪忠、许建权、李相博、张猛刚、李智勇、刘秋良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2016-J2-042 氯浸渣自热式脱硫及贵金属富集技术研究与应用推荐单位:甘肃省冶金有色工业协会主要完成人:孙治忠、陆铮、何春文、史万敬、杨汝芸、刘陈、曹三成、贾苗、许明鹏、王金峰主要完成单位: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6-J2-043 马莲河流域水资源优化管理与雨洪资源保蓄利用技术研究推荐单位:甘肃省水利厅主要完成人:张新民、高雅玉、田晋华、景凌云、于惠、贾工作、吴玉锋、金毅、何鸿政、张丽萍主要完成单位:甘肃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庆阳市水利勘测规划设计院2016-J2-044 民勤绿洲防护带生态过程及其效能研究推荐单位:甘肃省林业厅主要完成人:杨自辉、王强强、詹科杰、郭树江、方峨天、张剑挥、张大彪、王多泽、赵翠莲、张锦春主要完成单位: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甘肃民勤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16-J2-045 镍合金板带自动拼焊设备开发及焊接工艺研究推荐单位:甘肃省冶金有色工业协会主要完成人:王希靖、刘学胜、陈克选、王江、柴廷玺、南宏强、张东、刘骁、张忠科、陈韩锋主要完成单位:兰州理工大学、金川镍钴研究设计院、金川集团镍合金有限公司2016-J2-046 苹果、梨采后生理病害与品质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示范推荐单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主要完成人:颉敏华、王学喜、刘树法、吴小华、陈柏、县炬炜、牛济军、刘北平、汤莹、王健康主要完成单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贮藏加工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天水裕源果蔬有限责任公司、甘肃条山农工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平凉金果有限责任公司、锦荣果蔬有限责任公司、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张掖试验场2016-J2-047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区家庭牧场资源的优化配置模式研究与示范推广推荐单位:甘肃省教育厅主要完成人:吴建平、杜文华、田新会、刘海波、蒲小剑、宫旭胤、杨博、田久胜、焦婷、宋谦主要完成单位:甘肃农业大学、甘肃农业科学院畜草与绿色农业研究所、玛曲县畜牧林业局、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农牧业委员会2016-J2-048 弱爆破技术在崩滑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应用推荐单位:甘肃省科学技术厅主要完成人:梁锐、刘国军、马泉、傅仁军、李森茂、张龙、贺红博、孔凡鹏、安恩向、唐铁红主要完成单位:甘肃省化工研究院、甘肃兰金民用爆炸高新技术公司、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北分公司2016-J2-049 生猪高效安全优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推荐单位:甘肃省教育厅主要完成人:滚双宝、姜天团、杨巧丽、姚拓、封洋、刘丽霞、张生伟、黄旺洲、王鹏飞、陈国顺主要完成单位: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现代养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北民族大学、定西市安定区畜牧技术推广站、陇南市畜牧兽医局、天水市麦积区畜牧兽医局、白银市畜牧兽医局2016-J2-050 食用向日葵杂交种SH361选育及示范推广推荐单位:甘肃省农牧厅主要完成人:李城德、周德录、达存莹、王德寿、尤艳蓉、李锦龙、赵婧、李联社、马玉霞、朱永永主要完成单位:甘肃德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三瑞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甘肃省农业信息中心、民勤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016-J2-051 天然党参多糖及其硒化物的制备、活性研究及应用推荐单位:兰州大学主要完成人:胡芳弟、陈嘉屿、苟于强、吴红梅、胡林海、贾孝荣、杨春霞、陈文霞、张培、孙伯禄主要完成单位:兰州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总医院、兰州古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原兰州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青黛中草药美容研究有限责任公司2016-J2-052 优质广适丰产糜子品种选育与应用推荐单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主要完成人:董孔军、杨天育、何继红、任瑞玉、张磊、王珍、郭菊梅、杨波、王永林、刘天鹏主要完成单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环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陇西县种子管理站、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2016-J2-053 优质旱地春小麦新品种甘春25号选育与示范推广推荐单位:甘肃省教育厅主要完成人:牛俊义、高玉红、牛小霞、刘宏胜、李映、吴兵、张平秀、郭丽琢、靳世峰、黄颖荣主要完成单位:甘肃农业大学、会宁县农牧局、甘肃省农业工程技术研究院2016-J2-054 优质抗病广适马铃薯新品种陇薯7号选育及推广应用推荐单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主要完成人:文国宏、李高峰、李建武、王一航、陆立银、张武、郑永伟、齐恩芳、张勇、李玉萍主要完成单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甘肃一航薯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甘肃爱兰马铃薯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天水丰谷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西和县何坝镇民旺马铃薯专业合作社、榆中县洋芋营销协会2016-J2-055 猪用CpG DNA 免疫佐剂中试生产及高效疫苗的应用示范推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主要完成人:景志忠、贾怀杰、曾爽、刘学荣、陈国华、何小兵、房永祥、张春祥、韩庆彦、高建平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中农威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甘肃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2016-J2-056 不同甲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和应急接种适宜技术研究推荐单位:甘肃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甘肃省医学会)主要完成人:张晓曙、安婧、王旭霞、李慧、赵晓虹、张宁静、刘建锋、梁雪枫、陈瑛、王平贵主要完成单位: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6-J2-057 高透明无规聚丙烯RP340R新产品开发推荐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兰州石化分公司主要完成人:赵东波、侯景涛、李丽、宋健强、张秋怡、龚真直、魏钦、崔琳、熊华伟、张红星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兰州石化分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研究院兰州化工研究中心2016-J2-058 高效促生防病微生物肥料研制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推荐单位:甘肃省农牧厅主要完成人:姚拓、郑阳、马丽萍、李建宏、孙丽娜、王理德、曾亮、李亚娟、李显刚、荣良燕。

化学合成项目总结(优秀5篇)

化学合成项目总结(优秀5篇)

化学合成项目总结(优秀5篇)化学合成项目总结篇1化学合成项目总结:基于项目经验的分析和总结一、项目背景和目标在本项目中,我们的目标是开发一种新的化学合成方法,以高效、高选择性地合成一种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化学物质。

这项研究的成功将为化学合成领域带来新的技术突破,有助于满足市场对相关产品的需求。

二、项目内容和实施过程本项目的主要任务包括:1.确定合适的合成路线: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和对目标化学物质的化学结构的分析,我们确定了若干条可能的合成路线。

2.合成实验设计:在确定了合成路线后,我们进行了合成实验的设计,包括所需的试剂、反应条件等。

3.合成实验实施:在实验室内,我们按照预定的合成路线和实验设计进行了合成实验,并收集了实验数据。

4.数据分析:我们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验证了合成的有效性,并对合成方法进行了优化。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困难,例如试剂的选择和配比的控制、反应条件的优化等。

通过反复试验和调整,我们最终成功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三、项目成果和创新点本项目的主要成果包括:1.成功开发了一种新的化学合成方法,具有高效、高选择性的特点。

2.通过实验验证了该合成方法的可行性,并确定了最佳的反应条件和试剂配比。

3.合成了一种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化学物质,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

本项目的主要创新点在于我们开发了一种新的化学合成方法,相对于传统的合成方法,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佳的选择性。

此外,我们还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优化了合成条件,提高了合成方法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四、项目总结和展望本项目成功地开发了一种新的化学合成方法,具有高效、高选择性的特点,合成了一种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化学物质。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化学合成领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相关领域,探索更多的化学合成方法和技术,以满足市场对化学物质不断增长的需求。

同时,我们也希望与更多的同行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化学合成领域的发展。

钯催化的碳—碳偶联反应研究简介

钯催化的碳—碳偶联反应研究简介

钯催化的碳—碳偶联反应研究简介作者:陶凤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年第15期摘要:在有机化学中,C-C键的形成是有机合成研究的重要内容,而过渡金属钯催化的偶联反应则是形成C-C键的一种有效手段。

目前钯催化的偶联反应已在科研、医药生产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偶联反应的种类较多,文章主要内容是简单介绍过渡金属钯在以下几种碳碳偶联反应以及合成中的应用。

关键词:钯催化;碳-碳键;偶联反应前言与一般催化剂相同,过渡金属催化的有机反应也只是改变了化学反应的速度,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使原来难于发生的反应变得容易进行。

过渡金属催化的有机反应常常具有很高的选择性,这种选择性决定了其在未来的偶联反应中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概括其选择性主要有以下几点:包括化学选择性、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

文章以下便针对常用的几种偶联反应进行简要分析。

1 常用偶联反应简介1.1 Stille偶联反应Stille偶联反应是有机锡化合物和不含β-氢的卤代烃(或三氟甲磺酸酯)在钯催化下发生的交叉偶联反应。

其机理最初就是由Stille根据转金属复合物的决速步骤而提出的四步循环机理。

四(三苯基膦)合钯(0)是最常用的钯催化剂。

对于Stille交叉偶联反应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添加物对这个反应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铜的添加物,对反应起着很大的作用,在反应过程中Cu与反应媒介生成了更加活泼的铜媒介,使得反应更易发生。

1.2 Negishi偶联反应Negishi交叉偶联反应有机锌试剂与卤代烃在钯配合物的催化下发生偶联反应,生成新的碳-碳键。

最早的报道见于1977年,这个反应可以进行Csp3-Csp2,也可以进行Csp3-Csp3之间进行的碳-碳键偶联。

反应整体上经过了卤代烃对金属的氧化加成、金属转移与还原消除这三步。

这个反应的卤代物的活性顺序为Zn>Mg>>Li。

对于锌试剂在温和条件下就能发生反应。

与格式试剂相比,锌试剂在官能团容忍度上更胜一筹。

c-c交叉偶联反应

c-c交叉偶联反应

c-c交叉偶联反应
C-C交叉偶联反应是有机合成领域中的一种重要反应类型,它通常用于构建碳-碳键的新方法。

这种反应可以将两个不同的碳原子上的基团连接起来,从而形成新的碳-碳键。

C-C交叉偶联反应通常由过渡金属催化剂促进,常见的催化剂包括钯、镍、铜等。

这种反应在有机合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合成天然产物、药物分子、功能材料等化合物。

C-C交叉偶联反应的优势在于可以构建复杂的有机分子结构,提高合成效率,减少中间步骤,从而降低合成成本。

C-C交叉偶联反应的机理通常涉及过渡金属催化剂与反应物分子之间的配位结合和还原消除等步骤,具体机理因反应类型和催化剂而异。

常见的C-C交叉偶联反应包括Suzuki偶联、Heck反应、Stille偶联、Negishi偶联等,它们在构建碳-碳键方面各具特点。

总的来说,C-C交叉偶联反应是有机合成中一种重要的反应类型,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研究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反应机理和催化剂设计,可以进一步拓展其应用范围,为有机化学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973项目结题总结报告_第六课题_20160923r

973项目结题总结报告_第六课题_20160923r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结题报告项目编号:2012CB721000项目名称:微生物药物创新与优产的人工合成体系课题编号:2012CB721006课题名称:新结构代谢物的高效制造课题承担单位(公章):上海交通大学课题承担单位法定代表人(签章):张杰课题负责人(签章):钟建江2016年9月一、计划任务完成情况(一)总体完成情况预期目标围绕细菌源生物碱、抗生素、三萜、杀菌肽等微生物药物研究对象:阐明生物合成途径,获得生物合成模块,设计合成新结构代谢物;构建体外生物合成途径,实现代谢物的体外高效制造;获悉与代谢物高产相关的关键生物功能模块,解析其对相关生物合成模块的作用机制;解析链霉菌底盘细胞中代谢物合成特点、与初级代谢途径及环境条件的关联,获得提高代谢物产量的调控策略;建立用于代谢物高效制造的装置与分析平台,实现微生物药物的高产和发酵工艺优化,增加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计划发表SCI论文24-31篇,申请专利9-11项,培养博士后1名、硕博士研究生35-45名。

完成情况课题总体进展基本按计划进行,较好地完成了预期目标,主要在以下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1.细菌源生物碱和抗生素生物合成的解析与新结构代谢物的设计合成通过分子遗传学、生物化学等手段,从多种细菌中克隆到二硫吡咯酮生物碱Holomycin和Thiolutin、吡咯里西啶生物碱Legonmycin、苯并噁唑类抗生物A33853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并进行了各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体内功能表征,获得了生物合成模块;通过代谢工程手段,设计合成了缩肽类抗生素FK228和A33853的新结构类似物,其中获得的3个全新A33853结构类似物,活性测试发现其生物活性均高于A33853。

2.7-磷酸景天庚酮糖的体外合成与新型抗菌肽的创制设计了7-磷酸景天庚酮糖的体外多酶合成体系,通过分子遗传学等手段从多种细菌中克隆到合成所需的各个模块,实现了7-磷酸景天庚酮糖的体外合成;并通过体外分步测试和优化,进一步提高了7-磷酸景天庚酮糖的体外合成效率。

《C-C键的合成》课件

《C-C键的合成》课件

多相催化剂合成
利用多相催化剂的优势, 可以实现高效合成C-C键。

金属有机化学合成
金属有机化合物可以催化 C-C键的形成,提供了合 成的新途径。
碳-碳交叉偶联反应
碳-碳交叉偶联反应是一种 重要且广泛应用的方法, 可用于构建复杂化合物。
C-C键的合成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合成天然产物
通过C-C键的合成可以合成复 杂的天然产物,为药物研发 和农业生产提供新途径。
2
新型催化剂的研究
研究人员致力于研发更高效、稳定的催化剂,以提高C-C键合成的效率。
3
新型合成路线的探索
通过寻找新的合成路线,可以发现更加高效、环境友好的C-C键合成方法。
结束语
通过学习C-C键的合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有机合成的原理,并将其应用于 药物研发、化学生物学及其他领域。
制药领域中的应用
C-C键合成方法在药物合成中 得到广泛应用,可以有效构 建药物分子的骨架。
化学生物学中的应 用
通过C-C键的合成可以合成具 有特定生物活性的分子,用 于研究和应用于生物领域。
C-C键的合成新研究进展
1
新型反应条件的开发
研究人员正在不断开发新型反应条件,以实现更高效、高选择性的C-C键合成。
《C-C键的合成》PPT课件
C-C键的合成是有机化学中非常重要的领域,本课件将介绍合成C-C键的背景、 典型反应以及应用和最新研究进展。
介绍C-C键的合成的背景和意义
C-C键的合成在有机合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了解其背景和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合成方法及 其应用领域。
典型的C-C键的合成反应

光催化糠醛c-c偶联燃料

光催化糠醛c-c偶联燃料

光催化糠醛c-c偶联燃料全文共四篇示例,供您参考第一篇示例: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的严峻形势,人们对于可再生清洁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光催化技术便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光催化通过光能的转化,促进化学反应的进行,具有可持续、环保、高效的特点,因此备受研究者们的关注。

光催化燃料的研究成果之一就是光催化糠醛C-C偶联燃料。

本文将从糠醛的特性出发,探究光催化糠醛C-C偶联燃料的制备、特性及应用前景。

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糠醛。

糠醛是一种有机化合物,俗称木醛,是在木质纤维的脱木聚糖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

糠醛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质化合物,具有丰富的来源,可广泛应用于生物质能源、化工、医药等领域。

由于糠醛的化学反应活性较低,直接利用价值有限。

提高糠醛的化学活性,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光催化糠醛C-C偶联燃料就是通过光催化技术,将糠醛等生物质资源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燃料。

在这一过程中,光催化剂的选择至关重要。

目前,TiO2、ZnO、SnO2等半导体材料常被用作光催化剂,它们通过吸收光能并产生电子-空穴对,从而促进光生电荷的分离和化学反应的进行。

还有一些贵金属如Pt、Pd等也被广泛应用于光催化反应中。

这些光催化剂的优异特性,为糠醛C-C偶联反应的进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光催化糠醛C-C偶联燃料的具体反应过程中,常见的催化剂包括Pd、Cu等金属催化剂。

在适当的光照条件下,糠醛可通过催化剂的作用,与另一分子中的羰基发生C-C键的偶联反应,生成高附加值的燃料,如乙醛、丙酮等。

这种糠醛C-C偶联燃料具有较高的转化率和选择性,为生物质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光催化糠醛C-C偶联燃料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材料,具有诸多优势。

以生物质资源作为原料,无需耗费大量的化石能源,有利于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对环境友好。

在光催化过程中,不需要外加能源,仅靠太阳光就能促进反应进行,节约了能源成本。

糠醛C-C偶联燃料的产物中含氧量较高,燃烧产生的污染物较低,符合环保要求。

碳碳偶联反应总结

碳碳偶联反应总结

碳碳偶联反应总结简介碳碳偶联反应是有机合成中一种重要的反应,通过将两个碳原子连接起来形成碳-碳键。

这种反应具有高效、可重复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合成、材料科学等领域。

本文将对碳碳偶联反应的一些常见机制和应用进行总结。

常见的碳碳偶联反应Suzuki 偶联Suzuki 偶联反应是最为常见的碳碳偶联反应之一。

该反应是通过钯催化剂催化下的芳基硼酸和芳基卤化物之间的偶联反应。

Suzuki 偶联反应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底物选择广泛等优点,在制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反应机制如下:芳基卤化物 + 芳基硼酸→ 偶联产物 + 钯催化剂 + 鹰嘴酸Heck 偶联Heck 偶联是一种通过钯催化剂催化下烯烃与芳基卤化物之间的偶联反应。

该反应具有高效、选择性高等优点,在有机合成中广泛应用。

Heck 偶联反应可以合成复杂的碳骨架,并且由于其底物选择性广泛,可以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有机分子。

反应机制如下:烯烃 + 芳基卤化物→ 偶联产物 + 钯催化剂 + 鹰嘴酸Negishi 偶联Negishi 偶联反应是通过钯催化剂催化下的有机锌试剂和有机卤化物之间的偶联反应。

Negishi 偶联反应具有底物适用范围广、官能团兼容性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中。

反应机制如下:有机锌试剂 + 有机卤化物→ 偶联产物 + 钯催化剂 + 锌盐碳碳偶联反应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碳碳偶联反应在药物合成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合理的反应设计和催化体系选择,可以高效地合成药物分子的碳骨架。

以下是一些具体案例:1.使用 Suzuki 偶联反应合成药物 Artesunate 的碳骨架。

该反应在碳-碳偶联的过程中使用了催化的芳基硼酸和卤代芳烃。

2.使用 Heck 偶联反应合成抗癌药物 Erlotinib 的碳骨架。

该反应通过钯催化剂催化下的烯烃与芳基卤化物之间的偶联反应进行。

3.使用 Negishi 偶联反应合成药物 Palbociclib 的碳骨架。

该反应通过钯催化剂催化下的有机锌试剂和有机卤化物之间的偶联反应进行。

偶联反应及举例资料

偶联反应及举例资料

偶联反应[编辑]偶联反应,也写作偶合反应或耦联反应,是两个化学实体(或单位)结合生成一个分子的有机化学反应。

狭义的偶联反应是涉及有机金属催化剂的碳-碳键形成反应,根据类型的不同,又可分为交叉偶联和自身偶联反应。

在偶联反应中有一类重要的反应,RM( R = 有机片段,M = 主基团中心)与 R'X的有机卤素化合物反应,形成具有新碳-碳键的产物R-R'o [1]由于在偶联反应的突出贡献,根岸英一、铃木章与理查德赫克共同被授予了 201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2]偶联反应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交叉偶联反应:两种不同的片段连接成一个分子,如:溴苯(PhBr)与氯乙烯形成苯乙烯(PhCH=CH2)。

自身偶联反应:相同的两个片段形成一个分子,如:碘苯(PhI )自身形成联苯(Ph-Ph)o反应机理[编辑]偶联反应的反应机理通常起始于有机卤代烃和催化剂的氧化加成。

第二步则是另一分子与其发生金属交换,即将两个待偶联的分子接于同一金属中心上。

最后一步是还原消除,即两个待偶联的分子结合在一起形成新分子并再生催化剂。

不饱和的有机基团通常易于发生偶联,这是由于它们在加合一步速度更快。

中间体通常不倾向发生3 -氢消除反应° [3]在一项计算化学研究中表明,不饱和有机基团更易于在金属中心上发生偶联反应。

[4]还原消除的速率高低如下:乙烯基-乙烯基> 苯基-苯基> 炔基-炔基> 烷基-烷基不对称的R-R'形式偶联反应,其活化能垒与反应能量与相应的对称偶联反应R-R与R' -R'的平均值相近,如:乙烯基—乙烯基> 乙烯基—烷基> 烷基—烷基。

另一种假说认为,在水溶液当中的偶联反应其实是通过自由基机理进行,而不是金属-参与机理。

[5]§崔化剂[编辑]偶联反应中最常用的金属催化剂是钯催化剂,有时也使用镍与铜催化剂。

钯催化剂当中常用的如:四(三苯基膦)钯等。

c-c交叉偶联反应

c-c交叉偶联反应

c-c交叉偶联反应C-C交叉偶联反应:构建碳-碳键的重要工具在有机合成领域,C-C交叉偶联反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反应,它可以用于构建碳-碳键,创造出多样化的有机分子结构。

这种反应可以实现不同碳原子之间的连接,从而在分子中引入新的官能团,为合成复杂化合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C-C交叉偶联反应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一个中间体来实现两个碳原子的偶联。

这个中间体通常是一个金属催化剂,它能够促使两个碳原子之间发生键的形成。

常用的金属催化剂有钯、铜等,它们能够与有机物中的卤素或卤代烷基发生配位反应,形成一个活性的中间体。

然后,这个活性中间体与另一个含有亲电性基团的有机物发生反应,从而实现两个碳原子的连接。

C-C交叉偶联反应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它可以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通常在常温下甚至是室温下就能够完成反应。

其次,它对于底物的适用范围很广,不仅可以用于芳香化合物的合成,也可以用于脂肪族化合物的合成。

此外,C-C交叉偶联反应还可以实现多步反应的简化,提高反应的效率和产率。

然而,C-C交叉偶联反应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选择合适的金属催化剂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的反应需要不同的催化剂条件。

其次,底物之间的选择性也是一个问题,有时会出现竞争性反应,导致产物的选择性降低。

此外,一些底物可能具有毒性或不稳定性,需要特殊的处理和条件。

尽管存在一些挑战,C-C交叉偶联反应仍然是有机合成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工具。

它在药物合成、材料化学和天然产物合成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合理设计反应条件和催化剂选择,可以实现高效、高产率的碳-碳键形成,从而为有机化学研究和工业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C-C交叉偶联反应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反应,可以用于构建碳-碳键,创造出多样化的有机分子结构。

它具有许多优点和应用前景,但也需要克服一些挑战。

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相信C-C交叉偶联反应将在有机化学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简介及完成人对项目主要贡献汇总材料一、c-c偶联反应的合成项目简介及完成人对项目主要贡献汇总材料一、C-C 偶联反应的合成方法学及其在杂环衍生化中的应用研究1、项目简介本项目针对国际药物合成中所涉及的有机合成方法学问题,围绕C-C键、C-杂原子键的构筑等有机合成方法学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用简单易得的原料为C-O, C-N,C-S,C-C键的构建提供了新合成方法。

主要研究内容、科学发现点包括:1. 首次实现了过渡金属催化3,4-二氢嘧啶硫酮与炔烃及羧酸亚铜盐的脱硫偶联/酰化/水合串联反应一步实现了C-C和C-N键的有效构建。

发展了Pd催化下磺酸嘧啶酯与苯硼酸、端炔、苯酚及苯胺的C-C、C-O及C-N交叉偶联反应。

2. 发现并扩展了三对溴苯胺自由基正离子六氯锑酸盐(TBPA+.)引发的甘氨酸类衍生物的sp3C-H键的催化氧化反应,以及甘氨酸类化合物与苯乙烯类衍生物的氧化-[4+2]环加成串联反应。

3. 首次实现了酰胺、多聚甲醛与苯乙烯等的三组分反应构建烯丙基胺骨架结构,为烯丙基胺结构的构筑提供了有益的合成方法。

4. 开展了廉价金属盐CuSO4-5H2O/NaAsc催化的Ullmann型C-N偶联反应。

5. 实现了生物质催化转化制备高附加值有机化学品的有效方法。

本项目自2009年1月至2013年7月共发表论文52篇,其中SCI化学二区论文8篇(其中包括Org. Lett. 2篇,Adv. Synth. Catal. 4篇,J. Org. Chem. 2篇),SCI三区论文(包括Org. Biomol. Chem.; Tetrahedron; Tetrahedron Lett.; Eur. J.Org. Chem.; Synlett等)17篇;获得厅局级二、三等奖各1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项,申请3项。

其中5篇代表性论文Org. Lett. 2012, 14, 4030–4033;1Org. Lett. 2010, 12, 732-735;Adv. Synth. Catal. 2013, 355, 891-900;Adv. Synth. Catal. 2013, 355, 1911–1916;Adv. Synt. Catal. 2012, 354, 2939-2948论文被Chem. Rev., Chem. Soc. Rev., 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重要刊物他人正面引用54次,平均每篇5.4次,单篇最高他引27次。

2、完成人对项目主要贡献王喜存:项目总负责,对研究成果1、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完成代表性论文1-3、5、6、9、10的研究内容的方案设计、部分合成实验和论文的撰写、投寄工作。

指导毕业硕士研究生12人,其中8人参与了本项目的实验研究工作。

权正军:对研究成果1、3、5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完成代表性论文3、5、6、9、10的研究内容的方案设计、部分合成实验和论文的撰写、投寄工作。

指导毕业硕士研究生6人,其中3参与了本项目的实验研究工作。

霍聪德:对研究成果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完成代表性论文4、8的研究内容的方案设计、部分合成实验和论文的撰写、投寄工作。

指导毕业硕士研究生5人,其中3人参与了本项目的实验研究工作。

贾晓东:对研究成果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完成代表性论文1、2的研究内容的方案设计、部分合成实验和论文的撰写工作。

指导毕业硕士研究生8人,其中3人参与了本项目的实验研究工作。

达玉霞:对研究成果5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完成代表性论文7-10的研究内容的部分实验工作和部分化合物的表征测试,负责课题的文献调研、资料查阅等工作。

二、金属Er/Cu/Ag掺杂ZnO纳米膜的磁控溅射、静电纺丝制备工艺及光电和气敏特性研究21、项目简介本项目研究的技术领域是凝聚态物理中的新型功能纳米半导体薄膜材料,主要针对金属掺杂ZnO纳米结构的磁控溅射、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及气敏光电特性研究。

围绕该研究课题,负责人马书懿教授累计培养青年教师6人,博士及硕士生35人。

历届研究生中,9人保送或考取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博士研究生,2人在跨国半导体公司工作。

项目组2004-2013年间发表SCI论文32篇,会议论文4篇,研究成果受国内外广泛关注,其中5篇代表性权威学术论文被其他学者SCI引用合计157次。

该项目研究工作对ZnO基纳米材料在光电子器件及气敏传感器的实际应用有指导意义。

代表性科研成果为:(1) 采用高压电纺丝结合后处理工艺成功制备获得大比表面积的多孔空心球形ZnO纳米结构,该结构材料对丙酮体现出优良气敏性能。

发表于《Mater. Lett.》,汤森路透HCP指数居同领域前3,,被NANOSCALE(2015,7(30):13051,IF:7.76) 及SCI REP-UK (2016,DOI:10.1038/srep18731,IF:5.228)等引33次。

(2) 实验探究找到了制备获得压应力最小的Cu掺杂ZnO复合膜样品的最佳工艺条件,该法制备的ZnO:Cu膜存在双蓝和双绿荧光发射。

发表在SCI期刊《Appl. Surf. Sci.》,已被JAP(2016,DOI:10.1063/1.4954001)等引48次。

(3)电化学阳极氧化法结合射频磁控溅射技术在单晶硅片上制备获得了ZnO/PS(多孔硅)纳米复合薄膜。

使用 PS 的氧结合模型和 ZnO 的本征缺陷模型解释了复合膜的发光机理。

研究成果发表在SCI期刊《J. Alloys Compd.》。

(4)采用高纯锌、银双靶射频共反应溅射技术沉积获得ZnO:Ag纳米薄膜,深入分析并很好的解释了Ag掺杂ZnO薄膜的光学带隙移动特性。

发表在3《Appl. Surf. Sci.》,他引34次。

(5)采用射频反应磁控溅射法制备了Fe掺杂ZnO薄膜,室温下的光致发光谱显示:ZnO:Fe薄膜有三个强发光峰:紫光峰(410 nm)、蓝光峰 (456 nm)及绿光峰(515 nm),并对发光峰起源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发表在《J. Alloys Compd.》。

2、完成人对项目主要贡献马书懿:全面负责本项目工作的文献调研、研究经费申请、立项、具体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施、实验测试数据的分析、SCI论文的写作和回答审稿人评审意见。

对本项目的各项成果均有主要贡献。

是全部5篇代表性论文的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陈彦:2004-2007年在西北师范大学攻读马书懿教授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西北民族大学工作,一直参与马书懿课题组的研究工作。

在本项目中为高压静电纺丝实验仪器的搭建做出了主要贡献,参与制备了空心球形ZnO纳米结构,系统研究了该球形纳米结构的结晶、微结构、形貌及气敏特性,作为主要参与人将该部分研究成果发表在Mater. Lett.上,见代表性论文1。

此外,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采用磁控溅射法制备Ag掺杂ZnO纳米薄膜,参与主要表征测试并对其微结构特征、光学带隙的调控作出阐释,见代表性论文4。

近10年来发表SCI论文20余篇。

徐小丽:2005-2008, 2012-2015年在西北师范大学分别攻读马书懿教授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自2004年起一直参与马书懿课题组的研究工作。

在本项目中作为主要完成人采用高真空射频反应共溅射法制备了贵金属Ag掺杂ZnO纳米薄膜,完成了膜结构的XRD及荧光光谱表征测试并对其结晶质量、晶粒尺寸变4化及荧光光谱分析作出阐释,作为主要撰写者撰写论文主要部分内容并发表于国际权威杂志《Appl. Surf. Sci.》2008年第55卷,见代表性论文4。

近10年来发表SCI论文20余篇。

孙爱民:自2002年起一直与马书懿课题组进行合作研究工作。

联合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甘肃省高校科研业务费项目(均为第二完成人)。

在本项目中作为主要完成人采用电化学阳极氧化法结合射频磁控溅射技术在单晶硅片上制备获得了ZnO/PS(多孔硅)纳米复合薄膜。

使用PS的氧结合模型和ZnO的本征缺陷模型解释了复合膜的发光机理。

是代表性论文3的主要作者。

和马书懿课题组联合发表论文30篇。

薛华:自2007年起一直与马书懿课题组进行合作研究工作。

在本项目中作为主要完成人采用高真空射频反应共溅射法制备了贵金属Ag掺杂ZnO纳米薄膜,完成了膜结构的XRD及荧光光谱表征测试并对其结晶质量、晶粒尺寸变化及荧光光谱分析作出阐释,是代表性论文4的第一作者。

和马书懿课题组联合发表论文10篇。

三、极端环境中复杂物理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研究1、项目简介本项目所属科学技术领域为物理学,是超冷、超强等极端条件下的综合交叉学科。

本项目组长期从事极端环境中复杂物理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开展的主要工作有:超冷原子系统中的非线性动力学,超强相对论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非线性行为以及超低温度中尘埃等离子体系统中的非线性波等三个方面。

这些研究工作解决了物理学中的一些复杂的非线性问题,并为相关的实验和技术有指导意义。

5针对超冷原子系统中的非线性动力学问题,提出了超冷原子-多聚物分子的转化方案,设计了高效、稳定产生超冷双原子分子的磁场脉冲链技术,为制备超冷分子及其量子态以及实现超冷原子系统的量子调控提供理论支撑。

针对超强相对论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非线性行为,研究了超短激光脉冲在预等离子体通道中的传播特性以及电磁孤立波的形成,得到了激光脉冲以不同行为传播时的初始激光等离子体参数,提出了一种获得高性能高品质单能离子束的双层靶辐射压力加速方案,为激光在低密等离子体中稳定长距离传输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对激光尾场加速中波破的产生和加速电子束的自注入等实验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针对超低温度下尘埃等离子体系统中的复杂非线性问题,建立了描述尘埃等离子体的运动方程组,运用摄动方法研究了尘埃颗粒大小分布、荷电量、离子-离子复合效应、粘滞系数、外加磁场和自旋量子效应等诸多因素对尘埃等离子体及尘埃等离子体晶格中各种非线性波动模式及其稳定性,研究了双孤子和多孤子的相互作用特征及其共振现象,为成功解释尘埃等离子体物理中发现的一些实验现象以及实现雷达目标隐身等空间探测技术提供理论支持。

本项目组围绕该课题,已经发表SCI 论文90 多篇,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拥有国家级理论物理专业建设与交流平台。

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内外相关科技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和引用,例如国际著名冷原子物理专家Kirk W Madison,Kai Bongs,Lincoln D Carr,Ana Maria Rey,Hui Zhai编著的综述书籍《Annual Review of Cold Atoms and Molecules》(Volume 2)(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2014))收录了本项目组超冷原子相关的研究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