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历程
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历程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历程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舆论工具,是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传播工具,也是党和人民政府联系群众的主要渠道之一。
广播电视事业几十年来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历程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一、创始阶段:(1940年—上个世纪70年代末)广播是人类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日益增长的对信息的需求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最早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和接收声音的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加拿大出生的费森登和被称为“无线电之父”的美国杰出发明家德福雷斯特,1906年圣诞节前夕费森登主持播出了世界上第一次语言广播。
1920年,威斯汀纽豪斯公司在匹兹堡建立的KDKA电台正式广播。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在延安试播。
当时它是新华社的口语广播组织,故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1943年被迫停止播音,到1945年,经多方努力才恢复播音,1947年改名“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于1948年迁到河北平山县继续播音。
1949年,北平解放后,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3月25日随党中央迁到北平改名北平新华广播电台。
1949年9月27日,改名为北京新华广播电台,12月5日改称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58年5月1日,我国大陆上建立的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试验播出黑白电视节目,9月2日正式开播,10月1日上海电视台建成,1978年,北京电视台改名中央电视台。
从1940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诞生,1958年第一座电视台诞生,建国后我国有计划地在中央及各省创建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
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挫折。
这一阶段广播电视事业主要体现党和政府宣传喉舌的特点。
二、发展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虽然50年代中国电视事业便已起步,但很长的时间里,它距离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很遥远。
直到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审判林彪、“四人帮”集团的实况,中国百姓在感受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政治春风的同时,才不知不觉迈入了名副其实的“电视时代”。
我国电视发展的历程

我国电视发展的历程我国电视发展的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在那个时候,电视还是一种稀有的奢侈品,只有少数富有的人家才能拥有。
然而,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视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
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我国电视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在这段时间里,电视广播编播技术逐渐成熟,节目也逐渐丰富起来。
人们通过电视了解了更多的信息和知识。
然而,由于技术限制和器材原因,我国的电视节目品质相对较低。
进入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电视发展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
这一时期,我国开始引进国外的技术和设备,提高了播放质量和编播效果。
同时,我国人民对电视节目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于是,电视剧、综艺节目和新闻节目成为最受欢迎的节目类型。
这一时期,电视娱乐化的发展同样为我国电视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电视发展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我国电视台数量大增,电视节目种类也更为多样化。
不仅有国家级的中央电视台,还有地方性的地方电视台,各种节目争奇斗艳。
同时,数字电视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使得电视观众不再局限于有限的节目选择,而是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等方式自行选择喜欢的节目。
这使得电视的普及程度更进一步。
进入21世纪,我国电视发展进入了一个信息时代的阶段。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高清、3D技术的发展,电视不再只是传统的电视机和机顶盒,而是与网络相结合的智能电视。
人们通过电视可以观看全球各地的节目和娱乐内容。
同时,电视台开始打造自己的网络平台,将电视节目与网络互动相结合。
这使得电视观众可以通过互动参与,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求。
当前,我国电视发展正进一步推进高清、超高清电视的发展,并加大了对4K、8K等高画质技术的支持力度。
同时,与互联网和手机等终端设备结合,推动电视与其他媒体的融合发展。
由于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高品质节目的需求不断增长,我国电视发展将会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总之,我国电视发展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多元化发展再到信息时代的发展历程。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历史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历史1958年的5月1日,中央电视台实验播出,当时叫北京电视台。
郭慎之在其专著《电视传播史》一书中这样划分中国电视发展历程:早期(1958~1966),“文化大革命”带来挫折(1967~1976),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77~1992),走进大市场(1993年至今)。
这是史学家们习惯使用的从事业发展角度出发的结果,可以说这是一种纯理论上的分析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局外人”对电视的看法。
假如,我们把中国电视的一开始就作为竞争格局下的媒体形式,或者说,从中国电视的诞生之日起,我们就把之作为一个必须要面对竞争的媒体形式。
那么,这46年5个月17天,就有了另外一种分析的角度和方法,这就是我今天所要说的主题:中国电视的频道化进程。
我更愿意从竞争的角度将中国电视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一、“台”时代:缺乏竞争的阶段:(1958年——90年代初期)在这一阶段,中国电视业几乎是没有竞争的,这个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1958年至1983年:这一阶段在现在的中国电视史上几乎很少会浓墨重彩的进行叙述,原因也很简单,那个时期电视还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大众媒介,还只是达官贵人家的奢侈品。
1983年——90年代初期一九八三年三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可说对之后十多年的电视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因为这次会议制定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市)「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和覆盖」的方针,一改以往「两级办电视」的发展格局,使中国电视业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自此,各省、市和自治区除了分别拥有一个电台、一个无线电视台和一个有线电视台外,还有一个教育台或经济台(其中上海在九十年代初更成为唯一一个拥有两个电台和两个无线台的直辖市),还有属下各地区(市)和县(市)级政府也自办电视台。
本来最初的「四级办电视」目的是调动各级政府的积极性,通过建立地方电视台的方法来提高电视人口的覆盖率,事实上也达到这效果,比如全国电视人口覆盖率就从一九八二年的57.3 %上升到一九九七年的87.6 %。
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的发展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的发展变迁1. 引言1.1 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广播电视作为主要的传媒工具,承担着宣传、教育、文化传播等多重功能,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广播电视是政府宣传思想政策的重要传播渠道,通过广播电视,政府可以向全国人民传达重要政策、新闻信息等,增进人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与支持。
广播电视还是社会公共信息的主要来源,为人们提供及时、权威的信息,促进社会的公共意识和舆论引导。
广播电视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通过电视节目的播出,传递国家文化和价值观念,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培养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
广播电视还是文化艺术作品的展示窗口,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推动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1.2 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始于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漫长历程。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广播电视产业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首先是广播电视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水平的提升,从单一的黑白电视向彩色电视的发展、从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的转变,使广播电视的清晰度和画质得到了大幅提升。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广播电视行业也逐渐实现了市场化运作,各个节目频道竞相涌现,内容丰富多样。
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广播电视节目也越来越吸收外国先进的制作理念和技术手段,展现了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的风貌。
广播电视产业的健康发展为社会文化建设、国家软实力提升和民族精神传承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这些发展历程中,广播电视始终扮演着与时俱进的重要角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容达到2000字要求,结束】。
2. 正文2.1 广播电视改革开放初期的挑战与突破广播电视改革开放初期的挑战与突破主要体现在政策、技术和市场三个方面。
在政策方面,改革开放初期广播电视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传统的官方媒体体制面临着改革的压力。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概况一、中国广播事业的产生与发展1、外国人在中国境内所办广播? 第一座外商所办广播电台——1922年,美国记者奥斯邦在上海建立的“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3个月),中国境内最早的广播电台;第二座外商所办广播电台——美国新孚洋行所办;? 第三座外商所办电台——美国开洛电话材料公司所办的广播电台—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租界内);日本人在中国所办广播:1925年7月,日本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第一座广播电台?a?a大连广播电台开始播音。
另外,日本在东北、华北等地都有专门的广播监管委员会;(中央放送局、华北广播协会等);小知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无线电广播的法令:2、北洋政府官办广播3、国民党政府官办广播开办时间: 国民党所办的第一家广播电台——1928年8月1日,国民党在南京建立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简称“中央广播电台”。
规模及影响力:1932年,国民党建成新的广播中心,是当时亚洲地区发射功率最大的广播电台。
管理机构: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4、旧中国的民营广播最早开办: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民营广播电台——1927年3月创办的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主要播送唱片并转播南方戏曲。
三种类型——教育性、商业性、宗教性广播电台。
管理政策:?°发表前的检查制?±,?°发表后的追惩制?±;最后结局:1941年以后,汪伪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禁止开办,一律停播;(二)新中国的广播事业(中国共产党的广播事业)1、新中国成立前的广播事业:红色中华通讯社(1)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成立于1940年12 月30日,后来被确定为中国人民广播诞生纪念日。
播出内容:国际国内及抗战消息、中国中央重要文件及重要通知、《新中华报》社论、《解放》周刊重要论文,音乐、名人演讲、科学常识、日语、故事等。
2、新中国成立后的广播事业1、初创期?a?a?°文革?±前的广播事业(1949-1966):广播网的建立与广播新闻的发展表现:广播电台数量增多,1965年底,电台84座;中国广播新闻无论在报道量、报道内容和形式方面都有较大发展,新闻播出次数增加,新闻品种日趋丰富。
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历程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历程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舆论工具,是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传播工具,也是党和人民政府联系群众的主要渠道之一。
广播电视事业几十年来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历程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一、创始阶段:(1940年—上个世纪70年代末)广播是人类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日益增长的对信息的需求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最早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和接收声音的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加拿大出生的费森登和被称为“无线电之父”的美国杰出发明家德福雷斯特,1906年圣诞节前夕费森登主持播出了世界上第一次语言广播。
1920年,威斯汀纽豪斯公司在匹兹堡建立的KDKA电台正式广播。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在延安试播。
当时它是新华社的口语广播组织,故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1943年被迫停止播音,到1945年,经多方努力才恢复播音,1947年改名“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于1948年迁到河北平山县继续播音。
1949年,北平解放后,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3月25日随党中央迁到北平改名北平新华广播电台。
1949年9月27日,改名为北京新华广播电台,12月5日改称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58年5月1日,我国大陆上建立的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试验播出黑白电视节目,9月2日正式开播,10月1日上海电视台建成,1978年,北京电视台改名中央电视台。
从1940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诞生,1958年第一座电视台诞生,建国后我国有计划地在中央及各省创建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
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挫折。
这一阶段广播电视事业主要体现党和政府宣传喉舌的特点。
二、发展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虽然50年代中国电视事业便已起步,但很长的时间里,它距离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很遥远。
直到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审判林彪、“四人帮”集团的实况,中国百姓在感受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政治春风的同时,才不知不觉迈入了名副其实的“电视时代”。
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历程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历程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舆论工具,是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传播工具,也是党和人民政府联系群众的主要渠道之一。
广播电视事业几十年来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历程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一、创始阶段:(1940年—上个世纪70年代末)广播是人类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日益增长的对信息的需求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最早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和接收声音的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加拿大出生的费森登和被称为“无线电之父”的美国杰出发明家德福雷斯特,1906年圣诞节前夕费森登主持播出了世界上第一次语言广播。
1920年,威斯汀纽豪斯公司在匹兹堡建立的KDKA电台正式广播。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在延安试播。
当时它是新华社的口语广播组织,故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1943年被迫停止播音,到1945年,经多方努力才恢复播音,1947年改名“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于1948年迁到河北平山县继续播音。
1949年,北平解放后,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3月25日随党中央迁到北平改名北平新华广播电台。
1949年9月27日,改名为北京新华广播电台,12月5日改称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58年5月1日,我国大陆上建立的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试验播出黑白电视节目,9月2日正式开播,10月1日上海电视台建成,1978年,北京电视台改名中央电视台。
从1940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诞生,1958年第一座电视台诞生,建国后我国有计划地在中央及各省创建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
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挫折。
这一阶段广播电视事业主要体现党和政府宣传喉舌的特点。
二、发展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虽然50年代中国电视事业便已起步,但很长的时间里,它距离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很遥远。
直到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审判林彪、“四人帮”集团的实况,中国百姓在感受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政治春风的同时,才不知不觉迈入了名副其实的“电视时代”。
中国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历程两大特色

中国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历程两大特色中国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广播电视媒介的起步阶段,主要特色是政府主导和垄断经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播电视行业迅速发展起来。
政府成立了中国广播公司和中国电视公司,并且广播电视媒体成为党和政府的宣传工具。
这一时期,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受到了政府的直接掌控,垄断经营模式成为主要特色。
二、改革开放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广播电视媒介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和发展。
主要特色是市场化和多样化。
随着政府对广播电视媒体的控制力度的松动,广播电视行业逐渐迈向市场经济,并且逐渐放开了对私有资本的限制,引进了国外的广播电视节目。
这一时期,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竞争化的趋势,广播电视节目形式和内容也得到了丰富和多样化。
在改革开放阶段,中国广播电视媒介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1.体制改革阶段:1980年代初,中国广播电视媒介开始进行体制改革。
政府成立了中国广播电视总局,实行垂直管理体制,推动广播电视媒介的市场化和多样化发展。
2.技术创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国广播电视媒介开始引进数字技术,实现了广播电视信号的数字化传输和接收。
这一技术创新使广播电视节目的传输质量得到了提高,为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内容创新阶段:进入21世纪,中国广播电视媒介开始注重内容创新。
政府鼓励广播电视媒介机构加强自主创作,提高节目质量,推出了一批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电视剧、综艺节目和纪录片。
同时,中国广播电视媒介也加强了与国外媒体的合作交流,引进了一些优秀的国外节目,丰富了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
总之,中国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历程具有政府主导和垄断经营的起步阶段特色,以及市场化和多样化的改革开放阶段特色。
在改革开放阶段,中国广播电视媒介经历了体制改革、技术创新和内容创新等重要阶段,不断提高了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和多样性。
我国广播电视传播技术的发展-精选文档

我国广播电视传播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是重要的传播媒体,也是我国最重要的媒体传播手段之一。
广播电视是以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作为技术支持的,广播电视传播技术的发展对广播电视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广播电视传播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把握其发展历程,可以对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1 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1.1 初始期新中国成立后,广播事业平稳发展,“文化大革命”时期,广播事业的发展陷入停顿状态,文革结束后,广播电台才被恢复,并迅速成长起来[ 1 ]。
我第一家电视台是北京电视台,当时的广播电视技术不先进,只能播放黑白电视节目。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在各省创立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引进先进的广播电视技术,迎来了广播电视事业的迅速发展。
1.2 发展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迎来了发展的重要机会,进入繁荣时代。
在这一时期,我国引进了先进的广播电视技术,建立了卫星地面收转站,使广播电视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
1.3 竞争期所谓的竞争期,是指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中,广播电视实行产业化管理。
广播电视的广告开始增多,为产业的经营带来很好收益。
90年代以后,我国的广播电视技术更加先进,应用了网络技术和卫星技术,创设了有线电视台和无线电视台,使广播电视普及到千家万户[ 2 ]。
1.4 整合期目前,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处于整合期,在数字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各个地方电视台都在推进广播电视的数字化进程。
国家为了统一管理,将宽带、有线和无线电视网络进行融合,以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金和资源。
2 我国广播电视技术的演变2.1 无线电波我国的广播电视传播技术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最开始应用的技术便是无线电波。
无线电波的广播技术以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输为载体,将电视广播信号发射出去。
因此,在应用无线电波技术时,首先应该建设一个无线电波的发射台,发射相应的电视广播信息,其次听众需要具备接收无线电波的设备,通过固定的频段收听信息。
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历程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历程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舆论工具,是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传播工具,也是党和人民政府联系群众的主要渠道之一。
广播电视事业几十年来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历程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一、创始阶段:(1940年—上个世纪70年代末)广播是人类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日益增长的对信息的需求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最早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和接收声音的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加拿大出生的费森登和被称为“无线电之父”的美国杰出发明家德福雷斯特,1906年圣诞节前夕费森登主持播出了世界上第一次语言广播。
1920年,威斯汀纽豪斯公司在匹兹堡建立的KDKA电台正式广播。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在试播。
当时它是新华社的口语广播组织,故称新华广播电台。
1943年被迫停止播音,到1945年,经多方努力才恢复播音,1947年改名“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于1948年迁到平山县继续播音。
1949年,北平解放后,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3月25日随党中央迁到北平改名北平新华广播电台。
1949年9月27日,改名为新华广播电台,12月5日改称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58年5月1日,我国大陆上建立的第一座电视台——电视台,试验播出黑白电视节目,9月2日正式开播,10月1日电视台建成,1978年,电视台改名中央电视台。
从1940年新华广播电台诞生,1958年第一座电视台诞生,建国后我国有计划地在中央及各省创建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
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挫折。
这一阶段广播电视事业主要体现党和政府宣传喉舌的特点。
二、发展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虽然50年代中国电视事业便已起步,但很长的时间里,它距离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很遥远。
直到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审判林彪、“四人帮”集团的实况,中国百姓在感受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政治春风的同时,才不知不觉迈入了名副其实的“电视时代”。
广电发展历程

广电发展历程
广电发展历程如下:
20世纪20年代,广播技术开始崭露头角,出现了第一批广播
电台。
这些电台在当时的社会中起到了传播新闻和娱乐的作用。
20世纪30年代,电视技术开始发展,并在一些国家开始广播
电视节目。
这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电视画面来获取新闻和娱乐内容。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广播电视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开始出现了彩色电视和立体声音效。
这使得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的出现使得
电视节目的选择更加丰富,人们可以观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节目。
21世纪以来,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广电媒体进
一步融合。
人们可以通过电视、手机和电脑等设备随时随地观看电视节目和获取新闻资讯。
与此同时,广电媒体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越来越多的内容创作者开始在网络上发布自己的作品,各类视频网站兴起。
这使得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观看内容,进一步推动了广电媒体的发展。
总之,广电发展经历了从无线电到电视,再到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技术革新。
这一过程中,广电媒体不断创新,逐渐走向多样化和个性化,为人们提供了更丰富的娱乐和信息选择。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历史悠久,从广播电视行业的若干历史阶段来看,可以分为多个发展阶段。
以下将从不同时期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历程。
早期的广播电视行业20世纪初期,广播电视技术逐渐兴起。
中国最早的广播电视机构可以追溯至上世纪20年代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
当时,广播电视作为传媒媒介开始走入人们的生活,成为大众获取信息和文化的途径。
公共广播电视时代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中国公共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阶段,以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为代表的国家广播电视机构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对中国的传媒业和公共信息传递起到了重要作用。
传媒市场化时代的到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的广播电视行业逐渐进入市场化时代。
随着私人广播电视媒体的兴起,传媒市场竞争激烈的格局加剧,广播电视媒体开始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压力。
数字化时代的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数字化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
中国的广播电视业也在数字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新媒体兴起,电视内容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用户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内容。
未来发展展望作为一个与时代联系紧密的行业,未来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仍将充满机遇与挑战。
随着科技进步和消费升级,中国广播电视业有望进一步拓展创新领域,提升内容质量和技术水平,为观众提供更多元化、高品质的传媒服务。
以上是对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历程的简要概述,广播电视作为文化传媒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将继续与中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密切相关,为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资料•中国广播电视网•中国中央电视台官网•中国广播电视行业协会。
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历程资料

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历程资料
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历程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迄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发展历史。
20 世
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在特殊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为
国家开创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1960 年,我国在西安发射第一个全国性的广播电视节目,开始了国家广播电视的历史,并于 1962 年成立了中国广播电视总台,作为国家广播电视发展的机构。
1969 年 7
月份,中央电视台(今中央电视台)在西安正式开播,拉开了我国电视台的开播序幕,中央
电视台后来发展为一个覆盖全国的卫星电视台。
1973 年,中央电视台开播全国联播,使
中国电视节目覆盖了全国。
20 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猛。
1987 年,第一套教育台中国
教育电视台正式开播,1991 年,新世纪九一一视频技术及联播卫星电视技术于中国首次
使用,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
此外,随着直播技术、网络技术的成熟,国家有线电
视事业也开始蓬勃发展,收视者的数量持续增长,2016 年有线电视收视率已达到 98.7%。
近年来,我国也开始大力发展电子媒体,推进电子媒体的生产、出版和播放的规范化
管理,积极推广多媒体应用,形成了以网络电视为核心的新型媒体传播体系,让公众更多
的有效获取社会资讯。
近两十年来,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完整的电视发
射覆盖网络,给全社会带来全新的信息次元。
在新的发展阶段,未来我国广播电视事业还
将继续加快发展,在信息传播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为改善人民的生活、加快社会发展作
出积极贡献。
中国电视行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电视行业的发展历程
1958年,中国成立了第一家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视总台。
这标志着中国电视行业的起步,电视节目开始在中国传播。
在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中国电视行业发展缓慢,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电视节目的数量和内容受到极大限制,只能宣传政府的意识形态和宣传内容。
1978年,随着开放的开始,中国电视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开始引进海外的电视节目、技术和设备,并与国外电视台进行合作。
这一时期,中国的电视剧开始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发展,引起了大量观众的追捧。
1995年,中国推出了全国性的有线电视网络,并开始向更多的家庭提供电视节目。
这一举措大大推动了中国电视行业的发展,并使更多的观众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电视节目。
21世纪初,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的电视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电视节目的种类和数量开始大幅增加,电视剧、综艺节目、纪录片等成为观众喜爱的节目类型。
同时,电视台开始积极开展跨界合作,将电视剧、电影、小说等内容进行跨媒体发展。
如今,中国的电视行业已经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
中国拥有众多的电视台和电视频道,电视节目的质量和内容得到了极大改善。
并且中国的电视节目也开始走向国际,一些优秀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被引进到国际市场。
总的来说,中国电视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从最初的电视台成立到现在的百花齐放,中国电视行业已经成为中国文化
传播的重要渠道,为观众提供了多样化、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观众需求的变化,中国电视行业将继续朝着更高的层次迈进。
中国电视机的发展历程.

• • •
中国第一台电视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电视测试卡
• 1959年,无锡市建立了我国第一座电视转播台。 • 1961年,全国共建有地方电视台19座。 •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调频广播技术得到了发展。 1971年共建成电视发射台和转播电视台80座。
60-70年代上海飞跃牌
电视尺寸只有12寸大小
70年代末
电视机开始进入普通老百姓的家庭
•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诞生。 • 中央电视台于1972年5月正式播出彩色电视节目, 上海电视台则于同年10月播出彩色电视节目。 • 1978年:国家批准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 。 • 我国彩电行业起步于七十年代初期,第一台彩色电 视机则于1970年12月26日在天津通信广播电视厂诞 生,从此便拉开了中国彩电的生产。但是,由于当 时经济条件等等方面的限制,这个时期我国彩电行 业发展仍然缓慢,电视机一些重点元器件仍然需要 进口,生产规模,产量,性能,质量等方面与同期 已进入高速发展的日本相比,差距明显拉大。
海尔3D网络4K智能电视
Tankertanker Design
• 中国的彩电企业在2008年开始投入互联网的研发,2009年实现了互联网电视 的量产。在彩电企业的推动下,中国大陆成为了全球智能电视渗透率最高的 市场。 • 近八年、近十年来,尤其进入LCD时代以来,应该说我们国家的电视企业掌 握核心技术的越来越强,无论是3D,无论是4K,包括曲面, 4K国内产品在 全球的占有率达到了85%。海信发布了威达,TCL发布了TCL爱奇艺, TCL在 2013年根据检测,前三季度市占率进入全球的第三位 ,这种市场 占有率表明了消费者对于一个品牌的认可程度。 • 中国的彩电产量从2001年四千万台水平,已经增长到 2013年接近1.3亿台的水平,中国的彩电产量已经占到 全球的54%,未来继续保持高增长的空间已经比较有限。 • 液晶电视面板国产化率会进一步提升,46到55英寸面板 供应的增加,大尺寸畅销,市场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 2014年的亮点,这里面有几个关键词,大尺寸化、 智能化、超高清化和新技术化,2014年最关注的还是在大尺寸。
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的发展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的发展变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经历了蓬勃发展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电视机的普及到广播电视产业的腾飞,从内容创作的多元化到科技创新的突破,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变迁,令人感慨万千。
改革开放伊始,电视机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必备物品,传统的黑白电视机被彩色电视机所取代,电视剧、新闻、综艺节目也进入千家万户。
1995年,我国完成了全国电视节目的覆盖,实现了对全国99.98%的县级行政区域的电视信号传送,广播电视的普及程度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与此电视行业的企业化趋势也愈发明显,媒体机构开始通过各种合作模式与市场进行深度融合,广告、赞助等商业手段也开始被广泛运用于电视节目的制作与传播。
在广播领域,FM广播、卫星广播等新技术的推广逐渐丰富了广播电视的形式。
1999年,第一家全国性的商业广播公司“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筹建获批,标志着广播电视事业迈出了媒体产业化的重要一步。
与此广播电视的内容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创新,音乐、新闻、教育等不同类型的节目开始在广播中出现,为广大听众提供了更为丰富多彩的媒体体验。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网络电视成为新的热点。
2008年,我国首个互联网电视试验频道正式开播,为互联网电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互联网电视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广播电视的形式,也为广场文化的传播打开了新的渠道,更为重要的是,网络电视的出现,拉近了观众与内容的距离,让观众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娱乐。
广播电视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也为中国文化的走向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004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推出了“对外中文广播”栏目,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和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中国国际电视台也在全球推出了中文、英文、西班牙文等多种语言的电视频道,进一步提升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效果。
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的发展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长,更在质量上有了质的飞跃。
广电发展历程

广电发展历程广播电视广播事业是我国通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涵盖广播、电视、在线媒体等多种媒体形式的广播业务。
广电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20世纪初,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刚刚开始起步。
1909年,上海滩上的沙特电气公司成为国内最早的广播宣传者,进行了一些模拟和实验性质的广播活动。
1912年,广播在北京得到了应用,由郭秉文先生创建的“大中华广播公司”开始正式运行,成为我国最早的广播电台。
20世纪20年代,广播电视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1924年,首个正式的广播电台——北京广播电台在北平正式开播,成为了中国广播电台的源头。
1928年,中国首个电视实验室在河北秦皇岛设立,进行了针孔摄影及机电声图的试验,开启了我国电视事业的先声。
20世纪50年代,广播电视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此时,中国广播电台成立了全国范围内的广播电视体制,逐渐将广播电视事业推向全民化。
1958年,中国第一座红外线遥控电视台——上海电视台成立,并且云南、辽宁、北京也相继成立了电视台。
1958年中国开始实行电视试点,重庆和北京成为全国第一批电视试点城市。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重要发展阶段。
1983年,国内第一部液晶示波器在中国电子器件工程公司研制成功,为电视领域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987年,中国电视行业推出了七一晚会,成为年轻人追求梦想的象征,也为中国广播电视事业树立了标杆。
进入21世纪,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得我国在广播电视技术和内容上实现了突破,展现了我国的崛起和实力。
现在,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已经基本实现了数字化、高清化的转型。
2015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布了《广播电视业面向互联网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14-2016)》,提出了加强广播电视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推动传统广电业与新兴媒体的创新和发展。
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最初的模拟广播电视到数字化、高清化的传输方式,再到互联网和智能电视的普及,广播电视事业已经成为人们了解世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中国广播电视史

增强文化认同感
广播电视节目中蕴含的民族文 化元素能够增强观众的文化认 同感,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
流。
对传媒产业的影响
1 2 3
拓展传媒市场
广播电视作为传统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 媒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推动了传媒产业的发 展和壮大。
创新传媒形态
广播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为传媒形态 的多样性提供了条件,如网络电视、手机电视 等新媒体形式的出现。
传播价值观
广播电视节目所蕴含的价值观能够 对观众产生影响,如弘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等。
对文化的影响
传承文化
广播电视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 载体,能够将传统文化、民族 文化等元素传承下去,使后人
了解历史、了解文化。
推动文化创新
广播电视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 时,也推动着文化创新,将传 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丰 富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03
中国广播电视的类型与特 点
广播的类型与特点
01
02
广播电台:以声音为主 要传播方式,通过无线 电波或导线传送,包括 调频广播和短波广播。 在中国,广播电台主要 由政府开办,传播新闻 、文化、娱乐等信息。
特点
03
04
05
1. 覆盖范围广:广播信 号可以覆盖全国乃至全 球,听众群体广泛。
2. 传播速度快:广播信 息传播速度快,能够及 时传递新闻和信息。
3. 伴随性收听:听众可 以在做其他事情的同时 收听广播,例如开车、 做家务等。
电视的类型与特点
01
02
电视台:通过电视信号 传送节目,包括地面电 视、有线电视和卫星电 视等。在中国,电视台 也主要由政府开办,播 放电视剧、新闻、综艺 等节目。
广播电视发展概况

内容监管加强
中国政府加强对广播电视 内容的监管,确保播出内 容的健康和安全。
技术升级与创新
中国广播电视技术不断升 级和创新,推动行业发展。
广播电视的发展趋势
5G技术的应用
01
随着5G技术的普及,广播电视将实现更高质量的传输和更丰富
互联网新媒体能够提供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信 息服务,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使得用户更加倾 向于使用新媒体。
互联网新媒体的互动性更强
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上的信息传播具有更强的互动 性,用户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参与 度更高。
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迅速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新媒体的发 展速度非常快,对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市场份额 造成威胁。
媒体融合对内容生产的影响
媒体融合环境下,信息内容更加丰富和多样,对广播电视媒体的内容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
媒体融合对广告市场的影响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广告主开始将更多的广告预算投向新媒体平台,对传统广播电视媒体 的广告市场带来冲击。
互联网新媒体对广播电视的冲击
1 2 3
互联网新媒体的用户粘性更高
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
01
02
03
1949年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中 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北京电 视台。
1980年代
中国广播电视进入快速发 展阶段,各地纷纷建立电 台、电视台。
2000年代
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广泛 应用,中国广播电视进入 数字化、网络化时代。
广播电视技术发展史
模拟信号时代
数字信号时代
早期的广播电视采用模拟信号传输,信号 质量较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历程
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舆论工具,是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传播工具,也是党和人民政府联系群众的主要渠道之一。
广播电视事业几十年来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历程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
一、创始阶段:(1940年—上个世纪70年代末)
广播是人类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日益增长的对信息的需求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最早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和接收声音的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加拿大出生的费森登和被称为“无线电之父”的美国杰出发明家德福雷斯特,1906年圣诞节前夕费森登主持播出了世界上第一次语言广播。
1920年,威斯汀纽豪斯公司在匹兹堡建立的KDKA电台正式广播。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在试播。
当时它是新华社的口语广播组织,故称新华广播电台。
1943年被迫停止播音,到1945年,经多方努力才恢复播音,1947年改名“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于1948年迁到平山县继续播音。
1949年,北平解放后,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3月25日随党中央迁到北平改名北平新华广播电台。
1949年9月27日,改名为新华广播电台,12月5日改称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58年5月1日,我国大陆上建立的第一座电视台——电视台,试验播出黑白电视节目,9月2日正式开播,10月1日电视台建成,1978年,电视台改名中央电视台。
从1940年新华广播电台诞生,1958年第一座电视台诞生,建国后我国有计划地在中央及各省创建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
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挫折。
这一阶段广播电视事业主要体现党和政府宣传喉舌的特点。
二、发展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
虽然50年代中国电视事业便已起步,但很长的时间里,它距离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很遥远。
直到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审判林彪、“四人帮”集团的实况,中国百姓在感受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政治春风的同时,才不知不觉迈入了名副其实的“电视时代”。
改革开放提供的有利契机,使得80年代成为电视业发展和繁荣的黄金时代。
1983年3月召开的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了实行中央、省、地市、县“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并于同年10月得到党中央的批准。
这一方针极推动了中国广播电.
.
视事业的全面发展。
到1990年底,中国有电视台509座,比1980年增长了13.4倍,电视覆盖率达到了79.4%。
各地建起的卫星地面收转站,使边远地区的人民群众都可以收看到电视节目。
1982年,中国中央电视台首次转播的世界杯足球赛,成为了中国球迷的盛大节日。
1984年,在传统的旧历年除夕夜,中央电视台首次举办了《春节联欢晚会》,这一形式甚至一直延续至今。
“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在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时期,给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带来了全面发展的政策指引和机遇,对于中国这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度来说,的确是普及广播电视的一种好办法,迅速提高了广播电视的覆盖率,将党中央的声音传遍全中国。
三、市场竞争阶段:(上个世纪90年代)
随着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广播电视也由原来的纯事业向产业化发展。
一方面,对影视节目的需求带动了我国电影,尤其是电视节目制作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广播电视作为主要的媒体,广告成为主要的收入来源,经济发达地区、运营较好的电视台逐渐由原来需要事业经费支撑向赢利阶段过渡。
电视台率先于1979年1月28日开始受理广告业务。
1979年2月,中央电视台开办《商业信息》节目,开始集中播送国外商业广告。
1980年1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该台有史以来的第一条广告。
到1983年时,全国广播电视广告营业额达到3400万元。
据中国广告协会统计的数字,全国电视台1998年电视广告为132.57亿元,1999年收入为156.15亿元,2000年广告收入为168.91亿元,据媒体报道,2001年电视广告收入有所下降,约为162亿元。
广播电视的广告收入大约可占全国广告营业总额的1/4左右。
进入90年代,有线网络与卫星技术应用在电视上,在加强覆盖的“四级办台”的方针及寻求市场发展两方面因素的同时作用下,出现了有线与无线、事业与企业、综合与专业的种种电视台,还有许多县以下的村镇也办电视的局面。
到90年代末,中国电视已经基本形成中央和地方、卫星、无线和有线向结合的现代化电视传播网络,无线电视台达到4943座,有线电视台1285座,共播出1005套电视节目,其中卫星频道三十多套。
国际频道信号已送往全球。
中国的电视机拥有量已经超过了3亿,电视观众也超过了10亿。
在这个阶段,我国的有线电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下一步的产业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上述数字无疑体现了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但同时一些并不具备办台条件的地区也一哄而上,一些具备办台条件的也没有在加强覆盖和市场发展二者中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这样就不免带来一些问题。
一是硬件的重复建设;二是无序竞争的产生,一个城.
.
市有几个电视台、几十个电视台同时播放一个节目、广告收费互相压价等情况不断出现;再者,电视台的管理也出现新的问题,“治散治滥”成为一项不得不进行的工作任务。
四、整合与数字化阶段(本世纪初至今)
随着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存在问题的暴露和突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发育,随着WTO的加入,我国广播电视行业面临着新的挑战,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的课题。
以国办[1999]82号文为标志,广播电视业新一轮改革启动了。
数字化、网络化给广播电视的改革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机。
这一轮改革的特征是整合分散实体,无线电视与有线电视合并,解决重复建设与无序竞争的耗,摆脱“挤外压”的局面,组建电视集团,打造广播电视业的“航空母舰”。
自2003年启动有线数字电视以来,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数发展迅猛。
截止今年上半年,中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已突破5000万大关;而各省市广播电视台数字化进程明显加快,省级以上广播电台、电视台制播系统的数字化率已达90%以上,许多省级台和城市台已经完成全台业务一体化网络系统建设,为广播电台、电视台从单一业务模式向多种业务模式转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008年奥运会之前,8个奥运比赛城市的地面数字电视正式开通,标志着我国地面广播电视数字化正在逐步深入开展起来。
除此之外,CMMB、直播星等领域也在近几年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在广播电视的中央一级管理机构方面,建国以来,机构设置、建制也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具体情况可参见附录中的“机构沿革一览表”,可以了解不同发展时期的情况。
附录:广播电视管理机构沿革一览表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