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肿瘤病例讨论
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15例临床分析
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15例临床分析发表时间:2013-02-21T16:47:23.24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34期供稿作者:贾凤华毛亚威[导读]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纵隔肿瘤的手术治疗。
贾凤华毛亚威(新沂市人民医院胸心外科江苏新沂 221400)【摘要】目的探讨胸腔镜下纵隔肿瘤的手术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
结果改组病例中胸腺瘤4例,神经源性肿瘤4例,支气管囊肿2例,纵隔畸胎瘤3例,脂肪瘤1例,心包囊肿1例;17例手术过程顺利,无并发症,住院日数6-9天。
结论胸腔镜对于纵隔肿瘤的手术治疗有明显的微创优势。
【关键词】胸腔镜纵隔肿瘤【中图分类号】R730.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4-0101-02现代电视胸腔镜(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外科技术的出现是20世纪九十年代胸外科领域的重大发展和成就。
近年来随着该项技术及设备的不断完善、发展,其适应范围已由初期的诊断性或简单的治疗性操作而扩展至更为复杂的胸腔手术操作。
我院2007年1月——2012年2月行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15例,手术效果及愈后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15例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16~52岁,平均年龄38.5岁;7例患者无症状,因体检和其他疾病就诊时发现;8例患者因胸闷、胸痛、咳嗽等症状就诊时发现。
病变位于前纵隔8例,中纵隔3例,后纵隔4例;右侧病变6例,左侧病变9例。
其中胸腺瘤4例,无重症肌无力;神经源性肿瘤4例,支气管囊肿2例,纵隔畸胎瘤3例,脂肪瘤1例,心包囊肿1例;肿瘤最大径3.0~5.0cm,平均4.2cm;囊性肿瘤6例,实质性肿瘤9例;住院日数6~9天,平均7.2天。
术前常规行胸部正侧位X-线检查、胸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以明确肿瘤的位置、大小、包膜是否完整、有无外侵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可否行胸腔镜手术。
5月9日病例讨论(B1型胸腺瘤)
• • • • 住院号201420387 CT号 C21510 男性患者,37岁。 体检发现纵隔占B1型)
正常胸腺的CT表现
• 胸腺位于前纵隔内的甲状腺心包间隙内,在升主动脉近端 和上腔静脉远端的前面,可向下延伸至心底部。异位胸腺 少见。从出生到青春期胸腺充满前纵隔。需要明确的是, 胸腺的形态随年龄而异,年轻人(特别是25岁以下者)的 “正常”胸腺的大小和 重量有较大的差异。 6岁以后的正 常胸腺很少能在胸片上见到, 但任何年龄儿童的胸腺在 CT片上都可见到 。胸腺为双叶结构,在靠近甲状腺的胸 腺尖部互相融合,边缘光滑;出生时胸腺的重量为 (22+13)g, 后逐渐增大,至青春期时约为34g。这种增 大主要发生在胸腺的头尾径,其前后径和横径的改变不大。 在青春期后的4-15a中胸腺发生快速的萎缩,脂肪取代了 萎缩的胸腺滤泡,60岁后,仅13%还能在组织学上见到残 存的胸腺组织。 • 正常胸腺呈方形,三角形。形态、密度随着年龄增长而改 变。
B1型胸腺瘤
• 罕见,占所有胸腺瘤的6-7%。 • 被认为是一种低度恶性潜能的肿瘤 • 组织学与正常胸腺组织难以区分,主要由类似胸腺上皮细 胞组成。 • 与正常非退化胸腺的区别主要在于结构上的不同。 • 肿瘤上皮细胞少而小,以分散的卵圆细胞出现 • 淋巴细胞样成分为密集排列的小淋巴细胞团,起染色质呈 块状。
胸内甲状腺肿
纵隔淋巴瘤
纵隔巨淋巴结增生症
男性,30岁。无明显原因胸闷不适3月
胸腺瘤的病理分型
• 胸腺组织在青春期后会经历正常的退化过程。 • 胸腺有两种主要细胞类型:内胚层来源的上皮细胞和骨髓 来源的淋巴细胞。 • 分类原则:主要根据肿瘤上皮细胞和胞核是否为梭形或卵 圆形(A型);或肿瘤细胞是否以圆形或多边形为主(B 型)。 • B型胸腺瘤根据淋巴细胞侵润的多少和肿瘤上皮细胞非典 性程度分为3个亚型:B1型(富于淋巴细胞型)、B2和B3 (富于上皮细胞型) BI型恶性潜能非常低。 • 组织学分型:上皮细胞型;淋巴细胞型;混合型。 • 良恶性:(1)非侵袭性,包膜光整。(2)侵袭性,包膜 不完整,向邻近侵犯 • 上皮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A型,AB型,B型,C型 • 目前采用的2004年WHO 对胸腺瘤的组织学分型:A型, AB型,B型(B1、B2,B3型) 。
纵隔病例讨论
术中探查见:右侧胸腔无积液,肺叶间裂分化尚可, 肿块位于胸腔顶部,边界尚清,呈分叶状,胸腔内瘤 体大小约 8×6×6cm ;向下压迫右肺上叶使之不张 ,与肺脏无粘连,与腔静脉存在间隙,但右锁骨下动 脉自起始处至远端约 6 ~ 8cm 被肿瘤包绕;肿瘤向 上生长至颈部,颈部瘤体大小约 4×3×2cm 。
林 XX DR237447
性 别:男 性 别:男 病 史:患者于 2007 年 12 月下旬无明显诱因出
现咳嗽、发热,咳少量白色粘痰,最高体温 37.8 ℃ ,多在傍晚发热,当时按感冒治疗(药物不 详),效果不佳,未系统治疗。此后上述症状反 复出现,诉有时手抖,按感冒自行服药(具体药 物不详),效果不佳。 2008 年 3 月初,患者再次 出现咳嗽、发热,体温 38.5℃ ,至当地医院就诊 ,行胸部 X 线检查示右上纵隔肿物(结果未见)
劳 xx DR237368 CT167826
性 别:男 年 龄: 4 岁 病 史:患者于 3 年余前因咳嗽、咳痰,在当地医院
行胸片检查发现胸部巨大肿物。无发热、畏寒,无盗 汗、咯血。无胸闷、胸痛、气促、呼吸困难。于 200 7-8-28 住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胸腔穿刺活检 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少许神经纤维,未见原始神经母细胞,病变不除 外分化型神经母细胞瘤。诊断为“神经母细胞瘤(分 化型)”。 2007-9-18 开始以神经母细胞瘤低危化疗 方案行第 1 次化疗。
术中所见:肿块主体位于右上纵隔,包膜完整,边界 清晰,内容物可见黄色豆腐渣样物;部分外侵与右侧 胸膜、右肺上叶纵隔面粘连。前纵隔及双侧肺门未见 肿大淋巴结。决定行囊肿切除术。
术后病理:送检“纵隔”组织为纤维结缔组织构成的 囊壁样结构。囊壁内衬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上皮下 组织疏松水肿,血管扩张充血,伴慢性炎细胞浸润。 另可见少量神经纤维。 “ 纵隔”支气管性囊肿。
纵隔典型病例分享——前纵隔淋巴瘤
纵隔典型病例分享——前纵隔淋巴瘤西府医学影像平台简介西府现泛指中国陕西省宝鸡市及其周边部分地区,这里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青铜器之乡”、也是“民间工艺美术之乡”。
这里人杰地灵,历史文化深厚。
西府医学影像微信公众平台,就诞生在这块灵秀之地上,是宝鸡市中心医院医学影像科官方平台。
简要病史·女,18岁·主诉:胸痛1周·现病史: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前胸部疼痛,呈持续性钝痛,无咳嗽、咳痰,无胸闷、气短不适。
不伴发热,无胸痛、气短、心慌、心悸等不适。
休息后症状无缓解。
影像资料病例特点1.年轻女性2.临床症状不典型,体感病史较短3.肿块巨大,以纵隔为轴对称生长4.肿块呈结节状,有多发肿块融合征象5.内乳动脉穿行其中,血管漂浮征6.主体位于前纵隔,有向中纵隔及后纵隔蔓延趋势病理结果镜下似见: ·(穿刺):代之以成熟T/B混杂排列、部分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结节,结节内见少量核大、核仁明显、深染的异型细胞,部分核呈干尸样、部分核呈泡状、陷窝样、胞浆透亮,其内见核分裂,间质胶原纤维增生病理诊断:·形态学结合免疫组化结果支持经典霍奇金淋巴瘤,结节硬化型。
免疫组化:大细胞:CD3(-),CD20(-),CD21(-),TdT (-),CDla(-),CK19(-),Ki-67(大细胞几乎100%),ALK (-),CD30(+),Pax-5(部分弱+),CD15(部分+),EMA (-),P53(+),Oct-2(-),Bob-1(个别+),CD10(-),EBV(-),MUM-1(+),Bcl-6(-),CD79α(-)概述·纵隔淋巴瘤以NHL多见,HL 鲜见·肿瘤发生于胸腺组织或淋巴结,仅局限于纵隔内,发病年龄较低,大多小于 40 岁,且女性发病高于男性,位于前纵隔者常见于青年人·该病进展迅速,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患者多因肿瘤产生的压迫症状,如呼吸道受阻、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影像表现·跨越中线向两侧对称性生长,边缘比较光整,少见分叶状改变·周围多个大小不一的淋巴结,呈融合或孤立存在·肿块与血管分界显示清楚,心脏大血管向后方推压移位·肿块围绕血管生长使血管被包埋犹如血管“插入”肿块内呈莲蓬状,最常受侵的是上腔静脉和左侧头臂静脉·病灶密度通常比较均匀,钙化少见,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CT值增强幅度多<30HU·也常并发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鉴别诊断——纵隔型肺癌40岁以上男性多见,纵隔旁肿块,可见毛刺和分叶,病灶较大时可见坏死囊变和钙化,周围组织受压推移,与心脏大血管接触面呈“凸出型”,邻近肺野可有阻塞性肺气肿。
纵膈肿瘤典型案例分析
常规术后误区: 术后快速补液 纵膈手术 肺部损伤小
及时听诊发现
听诊:双肺大量痰鸣音 ??? 生命体征正常??? 考虑:急性肺水肿非典型期 分析:术中失血多 快速输血 补液 手术对肺的牵拉 胀肺等损伤 病人基础体质差
纵隔肿瘤术后
病情观察病例分享
病情观察
视 触 叩
听
病例汇报
陈。。 女 47岁 无自觉症状 既往体健 社会支持差 纵膈肿瘤
纵膈的范围
前界:胸骨
后界:脊柱胸段
两侧:纵隔胸膜
上:胸廓上口 下:膈
分区
上纵隔 下纵隔
下纵隔
前纵隔
中纵隔
后纵隔
纵膈肿瘤的症状
1、呼吸道压迫症 2、神经系统症状, 交感神经受压表现为霍纳氏综合症:由于交感神经中枢至 眼部的通路上受到任何压迫和破坏,引起瞳孔缩小、眼球 内陷、上睑下垂及患侧面部无汗的综合征。; 喉返神经受压表现为声音嘶哑;累及膈神经引起呃逆、膈 肌麻痹。 肋间神经侵蚀时,可产生胸痛或感觉异常。 脊神经压迫引起肢体瘫痪。
纵膈肿瘤的症状
3、心血管症状,心慌、心律不齐、面部、颈部水 肿。 4、吞咽困难,肿瘤压迫或侵犯食管引起的
特殊症状:畸胎瘤破入支气管,患者咳出皮脂物及毛 发。支气管囊肿破裂与支气管相通,表现有支气 管胸膜瘘症状。极少数胸内甲状腺肿瘤的病人, 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状。胸腺瘤的病人,有时伴 有重症肌无力症状。
密切观察血氧波动及病人症状减慢输液滴速控制总量采取半坐卧位通知医生按急性肺水肿利尿对症处理顺利度过危险期康复出院试想班班交接听诊术前术后听诊随时听诊听诊的情况比监临床听诊对比肺占位50常规听诊组20天出院未常规听诊组28出院一个小小的听诊器yanbianendthankyou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此课件供参考
纵隔气肿病例讨论(优质特选)
精编材料
29
精编材料
30
内镜手术优点
创伤小 对机体内环境干扰轻
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低
住院时间短和节省医疗费用等状况精编材料 Nhomakorabea31
▪ 随着设备仪器的进步和对病人解剖、病理、 生理认识的不断更新,内镜手术的临床应 用,日趋增多,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除了在内镜下施行的手术种类和范围不断 增多,而且手术涉及的人群也不断扩大, 认为不宜施行内镜手术的人越来越少,所 以内镜手术所涉及到的病人病情和全身情 况差别也不断增大,有关内镜手术的麻醉 研究也越来越多。
精编材料
11
治疗
▪ 一般治疗:
▪
大多数纵膈气肿轻症者,经卧床休息,给予抗生素
及止痛、吸氧等一般处理,一周左右气体吸收痊愈。
▪ 局部排气治疗:
▪
对纵膈积气较多,有压迫症状,经一般处理仍不好转
者,可在局麻于胸骨上切迹处切开引流排气减压。有皮
下气肿者同样可做上胸部皮肤切开,挤压排气。
▪ 原发病治疗:
▪
因外伤、张力性气胸所致者迟早施行闭式引流术,对
精编材料
16
精编材料
17
二氧化碳增高原因
▪ 中枢抑制 ▪ 二氧化碳产生超过排出 ▪ 医源性引起二氧化碳增高
精编材料
18
▪ 二氧化碳正常值35-45mmHg,<80mmHg 时无严重并发症,90-120mmHg时出现室 压增高,心率增高,意识模糊甚至消失, >200mmHg时,中枢神经系统,脑血流增 加,颅内压增加昏迷。
精编材料
9
体征
▪ 如颈部、胸骨上窝或胸腋腹部皮下气肿时 有皮下握雪感,捻发音,胸骨后过清音, 心浊音界缩小或消失,心前区可听到与心 搏一致特殊摩擦音(咔哒声),严重者胸 颈部静脉回流障碍,静脉迂曲、低室压, 合并气胸者病侧叩诊呈鼓音,呼吸音消失。
纵膈肿瘤手术的麻醉处理——病例讨论总结小结
纵膈肿瘤手术的麻醉处理
一、术前访视的主要内容
1.病史
①肿瘤大小以及邻近器官受压迫的临床表现
②副肿瘤综合征的全身表现
2.体格检查
①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声音嘶哑、喘鸣
②头面部和上肢水肿、声音嘶哑
③低血压
3.实验室检查
重点关注特殊肿瘤的相关标志物
4.辅助检查
①影像学检查,包括胸部增强CT、MRI、FEG-PET、特殊肿瘤的相关检查
②肺功能检查意义不大,流速-容量环有助于判断气道梗阻
二、纵膈肿瘤患者全身麻醉安全性分级
1.安全
成人、无症状、CT显示气道最狭窄部位直径>正常值50%
2. 不安全
①症状严重的成人或儿童
②儿童、CT显示最狭窄部位直径<正常值50%,无论有无症状
3. 不确定
①儿童、CT显示气道最狭窄部位直径>正常值50%、症状分级轻中度
②成人、CT显示气道最狭窄部位直径<正常值50%、症状分级中度
③病史不详
三、气道状况无法确定患者的麻醉处理
1.术前了解患者的舒适体位,如果有可能在清醒情况下在狭窄部位以上建立气道
2.麻醉诱导时备硬质气管镜,可熟练使用硬镜的医生及外科医生到场,术后监测气道情况
3.诱导时使用七氟烷吸入麻醉诱导或静脉滴定丙泊酚及氯胺酮诱导
4.如可能的话保留自主呼吸
5.一旦出现气道受压,改变体位,使用硬质气管镜通过狭窄部位并通气,在气道得到保证后置入气管导
管交换器,或使用小口径硬质支气管镜外套气管导管直接插过狭窄部位
6.建立充足的静脉通路,可能存在SVC压迫着应建立下腔静脉通路
7.根据肿瘤本身及手术操作对血管的影响选择有创动脉监测,可选择双上肢、不受影响的一侧或下肢。
纵隔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手术治疗探讨
像学检查是确诊纵 隔肿瘤的最有效 的方 法, 另外, 加用B 超 影像学检查对 于分 辨囊性和实性肿瘤的判 隔肿瘤 ; 鉴 别诊 断; 手术 治疗; X线影 像 学; B 超影像 学
【 中 图分 类号 】R 7 3 4 . 5 【 文献 标 识 码 】A 【 文 章 编 号】1 6 7 2 — 5 6 5 4( 2 0 1 3) O 1 ( c ) 一 0 1 5 3 — 0 1
【 摘 要 】 目的 为 了进 一 步 探 讨 对 纵 隔 肿 瘤 患 者 的手 术 治 疗 方 法 和 疗 效 , 讨 论 纵 隔 肿 瘤 的诊 断 、 鉴 别 诊 断方 法 。 方 法 回顾 性 分
析2 0 0 8 年7 月一 2 0 l 2 年8 月期 间在 该 院 手术 治疗 的纵 隔肿 瘤 患 者 6 4 例病例资料, 讨 论 该 组 患 者 的 手术 方 法 , 术 后 统计 肿 瘤 切除 情况和术后死亡情况, 以此 平 均 手术 疗 效 , 最 后 讨 论 对 纵 隔肿 瘤 患 者 的 诊 断 和 鉴 别 诊 断 的方 法 。 结 果 本 组 6 4 例 患 者 全 部 施 行肿瘤切除术 , 肿瘤切除率9 3 . 7 5 %, 其 中有 4 8 例( 7 5 %) 为单纯切除, 1 6 例 合 并肺 部 的局 部 切 除 , 术 中因大 出血 死 亡 者 1 例, 术 后 死亡2 例( 死 因 为呼 吸 衰 竭 ) , 手 术 死 亡 率为 0 . 5 %。 结论 手 术切 除的 方 法 治 疗 纵 隔肿 瘤 患 者 的 临床 疗 效 满 意 , 对 胸 部 的 x线 影
选 择 合 适 的 切 口。 术 中 应 尽 可 能 地 完 本 文进 行 统 计 的 资 料 对 象 来 自于2 0 0 8 年7 月一 2 0 l 2 年8 月期 间 肿 瘤 所 在 部 位 的 具 体 情 况 ,
胸腔镜下纵膈肿物切除术中心跳骤停一例病例讨论 (1)ppt课件
开胸后其他病理生理改变
1、 开胸后胸膜腔及肺内压的改变及手术操作对肺门等部位的
刺激导致呼吸、循环及内分泌的功能障碍。 2、 体热和体液的大量散失
体位对呼吸的影响
(一)胸腔手术病人多被置于侧卧位,腹内脏器将膈肌推向胸内,使之 上升约4cm,两肺功能余气量(FRC)各减少约0.8L。
(二)清醒时,下胸侧通气量( V )大于上胸侧;受重力影响其血流量 (Q)也大于上胸侧,因此两肺V/Q比值无大改变,氧合功能也无大变 化。 (三)全麻使侧卧位病人FRC进一步减少0.4L。肌松药的应用及重力的影 响使上侧肺通气好,血流不足;而下侧肺因体位及纵隔下移及重量的 压迫及腹内压的增加肺 FRC 进一步减少,通气亦减少,而血流较多, 形成通气不足,血流过多。 (四)胸腔手术时上侧开胸为正压,手术操作,压迫等使上肺膨胀不全, 通气不足,因此,呼吸功能主要依赖于下侧肺及恰当的通气方法,才 能免除低氧和二氧化碳蓄积。
胸腔镜下纵膈肿物切除术中心 跳骤停一例病例讨论 (1)
病史
患者,男,50岁,身高175cm,因“间断胸痛半年 入院。既往史:高血压病史5年,血压最高达 160/100mmHg,自服长压敏降压治疗,血压控制尚 可,无药物过敏史,否认糖尿病、冠心病病史。
术前访视
患者一般情况可, 间断咳嗽、咳痰,咳中量白色粘痰, 痰易咳出,伴胸闷、气短,伴乏力,伴盗汗,伴潮热,体 温正常, 听诊:心脏听诊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 双肺听诊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 实验室检查:血生化、血常规、凝血功能、血气分析均 正常 心脏彩超、肺功能检查均正常 心电图示: 窦性心动过缓(56) 该患者为ASAI级,心功能I级。
(四)肺泡通气与血流灌注(V/Q)比率异常
纵隔典型病例分析
讨论
• 原发性纵隔脂肪肉瘤预后与肿瘤的病理分 型及手术是否切除彻底,有无侵犯周围组 织,有无血行及淋巴系统转移等有关。 • 高分化脂肪肉瘤预后较好,手术彻底切除 后局部复发和转移少见;黏液性肉瘤和去 分化脂肪肉瘤均易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 多形性脂肪肉瘤复发和转移率最高,预后 最差。
讨论
• 脂肪肉瘤出现复发的时候,可出现去分化 以及转化成其他亚型的情况,高分化型发 生率高,而且多转化为恶性程度更高的情 况。 • 肿瘤的病理分型、手术是否彻底是影响预 后的重要因素。
讨论
• 手术治疗为首选的治疗方法。手术治疗的 关键是尽早发现肿瘤和彻底切除肿瘤。术 中有时难以确定肿瘤的边界,手术时应彻 底清除术野内所有的脂肪组织,最大程度 的消灭亚临床病灶。为防止肿瘤的种植转 移,手术时避免瘤体破裂,如瘤体破裂需 反复冲洗胸腔。
讨论
• 术后放化疗的作用目前尚有争议,但大多 数文献报道建议行辅助治疗,有文献指出 放射治疗在脂肪肉瘤中的作用已得到肯定, 术后局部放疗会降低复发率,复发的病例 更建议行放化疗。放化疗总体效果不满意, 复发率较高。平均复发期约为3年。局部复 发多见, 远处转移相对较少。少数患者经二 次甚至多次手术后疗效满意, 生存率高( 最 长生存期达16 年)
讨论
• CT图像表现为囊性或囊实性的肿块,内有 多种不同密度的组织成分相互混杂分布, 包括脂肪组织、水样成分、软组织成分等, 骨化和钙化较常见。CT 值常为- 100~80 HU,骨化部分CT 值远高于此范围。CT值 大小不能完全鉴别分化良好的脂肪肉瘤和 脂肪瘤。CT 值越低,分化程度可能越高 。 MRI图像提示为混杂密度,不均匀的脂肪密 度,可见不规则的线形及条索状高密度影。
病史复习
病史复习
• 镜下所见脂肪细胞间见有脂肪母细胞, 纤维分隔内可见核深染异型的梭形细 胞。病理诊断:脂肪肉瘤,病理分型 为高分化型。
纵膈肿瘤典型案例分析
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多种治疗手段(如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 等)进行综合治疗,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常见的纵膈肿瘤症状包括胸痛、 呼吸困难、咳嗽、吞咽困难等。
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全身症状, 如发热、体重减轻、乏力等。
有些良性肿瘤可能无明显症状, 而恶性肿瘤则可能出现淋巴结肿
大、转移等症状。
02 纵膈肿瘤典型案例介绍
案例一:胸腺瘤
概述
治疗
胸腺瘤是一种常见的纵膈肿瘤,起源 于胸腺上皮细胞。它通常在成年早期 到中年期间发病,且男性发病率略高 于女性。
05 纵膈肿瘤的未来研究方向
新药研发
针对特定靶点的新药
针对纵膈肿瘤的特定基因突变或蛋白质靶点,开发新型的小分子药物或抗体药 物,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
免疫治疗药物
利用免疫系统的力量攻击肿瘤细胞,通过开发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细胞因子或 其他免疫调节剂,增强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对肿瘤的识别和攻击能力。
瘤。
健康生活方式
02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有助于降低患纵膈肿瘤的风险。
遗传咨询
03
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建议进行遗传咨询,了解家族遗传背景,
以便早期预防。
护理方法
心理支持 纵膈肿瘤患者常常面临较大的心 理压力,家属和医护人员应给予 充分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 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A
B
C
D
其他治疗
如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新型治疗方法, 仍处于研究阶段,未来可能为纵膈肿瘤的 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放疗
放疗可用于缩小肿瘤体积、缓解症状及控 制肿瘤生长。对于不能手术的恶性肿瘤患 者,放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纵隔肿块的CT病例讨论
颜 XX , A boy of 15 years of age. Mid dle school student. Complained of dysp hagia and shortness of breath for 3 mo
nths
Plain CT Chest, at the level of pulmonary apex, soft tissue window, showing nothing abnormal except the esophagus looked dilated and filled with air
Plain TA scan with soft tissue window, at the level a bit caudal to the previous slice, showi ng the trachea was shifted anteriorly and def ormed revealing flattened in shape, and the mass behind looked larger in size,. The ima ge of esophagus could not be delineated
Postcontrast TA scan through the middle portion of the sternal bo dy, showing the mass looked mildly enhanced
Postcontrast TA scan through aortic arch showing the tracheal bif urcation was deviated anteriorly, in the central portion of the mass there showed some patches of hypodense shadows
恶性纵隔肿瘤22例临床分析
恶性纵隔肿瘤22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总结22例纵隔恶性肿瘤的诊治体会。
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纵隔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
结果:22例术前均根据病史、体格检查,结合X 线胸片、胸部CT等确诊,其中根治性切除13例,姑息性切除4例,单纯开胸探查5例。
术后随访1~6年,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2%、36.4%和18.2%。
结论:纵隔恶性肿瘤首选手术治疗,对不能完全切除或不能切除的肿瘤,术后及时行放疗和化疗,可提高病人的生存率。
【关键词】纵隔恶性肿瘤;诊断;外科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多属良性肿瘤[1],恶性者较少。
恶性纵隔肿瘤因血运丰富,生长迅速,临床多侵犯、压迫邻近组织,表现为胸痛,呼吸、吞咽困难及上腔静脉梗阻等症状。
我院1987年8月~2007年6月共手术治疗纵隔恶性肿瘤22例,占同期纵隔肿瘤的23%,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男14例,女8例,年龄22~76岁,病程1~6个月,床多表现为胸痛、胸闷,其它伴随症状有咳嗽、发热、气短、声嘶、吞咽困难及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等。
术前均行X线胸片及胸部CT检查。
肿瘤位于前纵隔9例,中纵隔7例,后纵隔6例。
手术均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进行,其中根治性切除13例,姑息性切除4例,单纯开胸探查5例。
病理类型:恶性胸腺瘤10例,恶性神经源性肿瘤3例,恶性精原细胞瘤2例,恶性畸胎瘤1例,恶性脂肪肉瘤1例,恶性淋巴肉瘤1例,恶性间皮瘤1例,嗜银细胞癌1例,类癌1例,异位甲状腺癌1例。
2 结果本组院内死亡1例,死因为术后呼吸功能衰竭,余21例围术期无死亡,术后均行放疗和化疗。
术后随访1~6年,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2%、36.4%和18.2%。
3 讨论3.1 临床诊断:国内外文献报道的纵隔肿瘤以胸腺瘤、神经源性肿瘤及畸胎瘤的发病率最高,约占总数的65%左右,而其中恶性者占11%~23%[2]。
因纵隔恶性肿瘤以实质性为多,呈浸润性生长,瘤体增大较快,可以较早地出现压迫、刺激症状,所以临床症状的有无对判断其病变的良、恶性有一定意义。
原发性纵隔肿瘤150例诊治剖析
原发性纵隔肿瘤150例诊治剖析摘要】目的总结原发性纵隔肿瘤诊治经验。
方法回顾分析150例该种病例病案资料,找出可以借鉴的经验。
结果 150例中手术切除140例,死亡2例,另9例为恶性肿瘤转入肿瘤科放、化疗。
结论对该病,CT诊断作用最大,对术前良恶性的甄别,对术式决定意义重大。
做好术前、中、后各项事宜,将会提升治愈率。
【关键词】原发性纵隔肿瘤诊断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以下简称“纵隔肿瘤”)多见于胸心外科的住院病人。
病人初次门诊多在其他科室,然后转入本科门诊,收入病房。
从1990年3月至2009年7月,胸心外科病房,这类病人与同期全部病员总数比较,占4.17%,共150例。
这些病例诊断均经手术后病理报告证实。
我们回顾性的分析了这150例的病例资料,总结报道于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150例中男81例,女69例。
年龄17-77岁,平均41.7岁。
入院时重症肌无力者54例(占27.00%)、气促31例(占20.67%)、无痰性咳嗽30例(占20.0%)、胸闷胀感41例(占27.33%)、胸痛39例(占26.0%),其他,特别是恶性肿瘤尚有特定、相应的症状,如淋巴肉瘤低热、贫血、血象异常、全身浅淋巴结肿大等。
全部150例中,有141例经手术切除(占94.0%)。
另有9例(占6.0%)仅作活检,冰冻切片提示恶性肿瘤后即结束手术。
1.2 手术切口的选择应根据CT片上提示肿瘤的部位、大小、与周边组织关系,相应作出决定,原则是手术野暴露最大化,对生理干扰最小化,便于随手术的进行,而扩大手术野,且能彻底清除病灶。
我们的切口经验是,对于肿瘤较大,而粘连广泛者,主选后外侧切口,这种切口有利于解剖游离,暴露较好。
但对于瘤体较小,前纵隔的肿瘤,我们会采用到“T”半劈胸骨的切口,若是在CT上显示肿瘤与周边组织分界不清楚,为前上纵隔肿瘤的病例,我们会选择胸骨全劈的切口,这一切口,能充分显示上前部的肿瘤,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分泌胸腺素。
❖ 重量: 出生~50g
❖
成年:5~25g
❖ 部位:前上纵隔
❖ 外形:“H”状
❖ 胸腺瘤主要发生在成人,儿童极少见。平均 诊断年龄在45~52岁(5~80岁),女性稍 多见,且多伴重症肌无力 。
疾病分型
胸腺和人体其他器官一样,可发生良性或 恶性肿瘤,最常见的是胸腺瘤,其他肿瘤 或类肿瘤疾病还有:胸腺癌、胸腺囊肿、 胸腺脂肪瘤、胸腺增生等(见图3)。有多 种方法用于胸腺肿瘤的分类。 依据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分类方法,分为: 良性胸腺瘤(也称非侵袭性胸腺瘤)和恶 性胸腺瘤(侵袭性胸腺瘤)。
护理要点
❖ 9、适当的讲解疾病相关知识,讲解术后需患 者配合的相关事宜,如咳嗽、深呼吸,床上 便器的使用,各管道,饮食的相关知识。
❖ 10、指导、鼓励和协助病人先进行床上活动 ,再床边慢慢过度到床下活动。协助患者患 侧上肢肢体功能锻炼。
纵隔
❖定义:
❖纵隔(mediastinum):
是指左右侧胸膜腔之间,前为胸骨,
病史汇报
❖ 术后当天,患者血压高183/91mmHg,予心 痛定应用后血压下降至145/87mmHg。术后 患者呼吸平稳,无胸闷,听诊:两肺呼吸音 清,10月17日停左胸腔闭式引流管,左胸创 口敷料干燥,创口疼痛评分5分。患者情绪稳 定,能积极配合治疗。 10月23日康复出院。
病史汇报
❖ 术后异常化验:白蛋白36.4g/L,病理报告:( 纵隔)胸腺瘤,AB型;淋巴结慢性炎。
护理问题
❖ 根据患者情况,提出以下护理问题: ❖ P1、疼痛与手术创口,引流管放置有关。 ❖ P2、知识缺乏 ❖ P3、舒适的改变 ❖ P4、潜在并发症:出血、心律失常、感染。
护理要点
❖ 1、与一般胸外手术后护理相同。 ❖ 2、严密观察呼吸、血压、脉搏。 ❖ 3、保持胸腔引流管通畅,鼓励病人咳嗽、咳
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 4、术后注意渗血及出血情况。 ❖ 5、评估病人疼痛状况:让患者掌握疼痛的评
分标准,尽量减轻疼痛。
护理要点
❖ 6、疼痛较轻时,可指导并帮助病人转移注意 力和实施松弛疗法。
❖ 7、疼痛评分>4分者,可按医嘱给予止痛剂, 注意观察、预防、处理药物的不良反应。
❖ 8、在止痛剂起作用的最佳时间内安排所需的 活动,如翻身,治疗,进食,咳嗽等。
纵隔肿瘤
2013-10
查房教案
❖ 查房题目:11-16 黄春莲 纵隔肿瘤 ❖ 查房目标: ❖ 1.了解纵隔解剖. ❖ 2.了解胸腺的解剖. ❖ 3.掌握胸腺瘤的临床表现. ❖ 4.掌握胸腺瘤术后护理. ❖ 重点分析内容:老年患者术后高血压的护理 ❖ 拟提问题: ❖ 1.胸腺瘤临床表现有哪些? ❖ 2.胸腺瘤并发症有哪些? ❖ 3.胸腺瘤术后护理? ❖ 4、老年患者术后高血压的原因及护理
❖ B3型胸腺瘤:即上皮型、非典型、类鳞状上 皮胸腺瘤或分化好的胸腺癌。
❖ C型胸腺瘤:即胸腺癌,组织学上此型较其 他类型的胸腺瘤更具有恶性特征。
临床表现
❖ 1、50%~60%无症状。
❖ 2、25%以上患者有瘤体侵犯或压迫邻近纵隔结构所引起的 胸部局部症状,包括: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吞咽困难、 反复发作的呼吸道感染等。
❖ 中纵隔包括前上纵隔和后纵隔之间的所有组 织结构。
❖ 四分法:
上纵隔
纵隔
前纵隔(气管、心包前)
下纵隔 中纵隔(气管分叉、心脏)
后纵隔(气管、心包后)
纵隔的整体观
❖ 纵隔的概念 ❖ 纵隔的分区
四分法 三分法
纵膈肿瘤好发部位
前上纵隔:胸内甲状腺肿,胸腺瘤。 ❖ 前下纵隔:畸胎瘤 ❖ 后纵隔: 神经源性肿瘤 ❖ 中纵隔:支气管囊肿,心包囊肿。
病史介绍
❖ 11-16,黄春莲,女性,76岁,文盲,农民参 加农保。家庭和睦,有7子1女,经济条件可, 能承担医疗相关费用。
❖ 因“体检发现纵隔占位5小时”,2013-10-8 拟纵隔占位入院。既往有子宫内膜癌病史;。 CT检查提示:前纵隔占位,两侧上颌窦、筛 窦炎症,两侧下鼻甲肥大。
病史介绍
❖ 入院后经积极术前准备,于10月14日在全麻 下行左前上纵隔肿瘤切除术,术后诊断:左 纵隔肿瘤,胸腺瘤首先考虑。术后予特级护 理 ,6小时后半流质饮食,予吸氧、心电监 护、左胸腔闭式引流接低负压吸引、导尿、 右颈内静脉置管,抗炎、止血、止痛、化痰 等对症治疗。
❖ 3、恶性胸腺瘤转移多局限在胸腔内,可伴胸水,引起呼吸 困难、胸痛、胸部不适等症状。
临床表现
❖ 4、全身症状:18%的胸腺瘤患者有一般性全 身症状,如减重、疲劳、发热、盗汗等非特 异性症状。
❖ 可能与胸腺瘤并发的疾病多达30多种疾病, 最常见的四种是:重症肌无力、单纯红细胞 再生障碍性贫血、低丙种球蛋白血症、胸腺 外恶性肿瘤。
❖ 在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对胸腺瘤做出了新 的组织学分型,简述如下:
❖ A型胸腺瘤:即髓质型或梭型细胞胸腺瘤。
❖ AB型胸腺瘤:即混合型胸腺瘤。
❖ B型胸腺瘤:被分为3个亚型:
❖ B1型胸腺瘤:即富含淋巴细胞的胸腺瘤、淋 巴细胞型胸腺瘤、皮质为主型胸腺瘤或类器 官胸腺瘤;
❖ B2型胸腺瘤:即皮质型胸腺瘤;
纵膈肿瘤发病特点
❖ 纵隔肿瘤和囊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 ❖ 儿童纵隔肿块最常见为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
,约占50%,其次为淋巴瘤和生殖细胞肿瘤 ; ❖ 而成年人最常见纵隔肿瘤为前纵隔胸腺瘤, 后纵隔肿瘤相对少见 ❖ 纵隔肿瘤大多为良性,恶性较少。
胸腺
❖ 中枢淋巴器官(胚胎期有造血功能)
❖ 功能: 1.产生T淋巴细胞。
并发症
❖ 1.重症肌无力:是胸腺瘤最常见的并发症, 约占1/3的胸腺瘤并发重症肌无力,相反,重 症肌无力患者的10%~15%伴胸腺瘤。有人 认为,无MG的胸腺瘤,比伴MG胸腺瘤更趋 向恶性,预后也较后者差,这可能与伴有MG 的胸腺瘤常被早期发现有关。
后为胸椎,上接颈部,下止膈肌的间隙
纵隔分区与解剖
❖ 纵隔最早的分区是四分法模型,即分为 上纵隔、中纵隔、前纵隔、后纵隔。
❖ 常用的划分方法是把纵隔分为三部分, 前上纵隔、中纵隔、后纵隔
❖ 前上纵隔位于胸廓入口至膈肌之间,前界为 胸骨,后界为心包的前壁。
❖ 后纵隔由椎体前缘向后至肋骨,上界为胸廓 入口,下界为膈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