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对策

合集下载

淮南市地理环境

淮南市地理环境

淮南市地理环境
淮南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淮河中游,是皖南经济中心城市之一。

淮南市地理
环境得天独厚,既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又面临着一些挑战。

自然地理
淮南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境内有淮河、涡河等重要
河流穿城而过,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此外,淮南市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

经济地理
淮南市是中国重要的煤炭产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是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基
地之一。

同时,淮南市还以钢铁、化工等产业闻名,工业发达,是安徽省的工业重镇
之一。

城市规划
淮南市近年来城市规划不断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成为重要议题。

市区绿化率不断
提升,建设了一批公园绿地,改善了市民生活环境。

同时,城市交通便利,高速公路、铁路纵横交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未来展望
淮南市正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绿色发展。

未来,淮南
市将在绿色产业、生态旅游等领域持续发力,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总体而言,淮南市地理环境优越,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发展基础,面临着转
型升级的重要机遇和挑战。

淮南生态调研报告

淮南生态调研报告

淮南生态调研报告淮南是中国安徽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华东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淮南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解淮南的生态状况并提出改进措施,我们进行了生态调研。

我们先从淮南的水环境入手进行调研。

经过实地考察和数据收集,我们发现淮南的水资源供应面临严重的压力。

首先,淮南市水体污染严重,主要原因是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未能得到充分处理。

其次,水源地的退水问题,导致供水量减少。

此外,淮南市的河道治理不到位,河道被乱排污水严重破坏。

因此,我们建议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加强河道治理,并且完善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措施。

接着,我们对淮南的大气环境进行了调研。

我们发现,淮南的大气污染问题非常突出。

主要原因是工业废气排放和机动车尾气排放。

这导致了淮南市的空气质量不佳,严重影响了人民的身体健康。

为改善大气污染问题,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工业废气排放的监管和治理,推广清洁能源的利用,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管理,提高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等。

最后,我们对淮南的生态保护进行了调研。

我们发现,淮南的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城市化进程加快,绿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

同时,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野生动物栖息地破坏,部分物种濒临灭绝。

为保护淮南的生态系统,我们建议加强城市绿化工作,增加绿地面积,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等。

综上所述,淮南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

我们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改进建议: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加强生态保护工作。

希望淮南市政府能够重视这些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为淮南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淮南定居真实感受

淮南定居真实感受
然而,也存在一些可能的缺点:
1.空气质量差:由于淮南市的能源和重工业产业较为发达,空气质量可能会受到影响。
2.就业机会有限:虽然淮南市的产业较为多样化,但一些传统产业的就业机会可能有限。
3.社交生活相对单调:与一些大城市相比,淮南的社交生活可能相对单调,娱乐活动和社交场所相对较少。
总的来说,淮南定居的感受取决于个人的需求和偏好。如果你注重生活成本低、自然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等因素,那么淮南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如果你更看重就业机会、社交生活等方面,可能需要考虑其他城市。
2.自然环境优美:淮南处淮河之滨,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比如八公山、舜耕山等自然景观和寿县古城、淝水之战等历史文化遗址。
3.交通便利:淮南市内有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包括铁路、公路和水路等交通方式。这使得出行更加方便和快捷。
4.医疗教育资源丰富:淮南市内有多家医院和教育机构,能够满足居民的医疗和教育需求。
淮南定居真实感受
淮南定居的真实感受因人而异,但总的来说,淮南市是一个能源、煤化工、机械制造、纺织、食品等产业为主要支柱的城市,具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
对于在淮南定居的人来说,可能具有以下优点:
1.生活成本相对较低:与一些大城市相比,淮南的生活成本较低,包括房价、交通、食品等日常消费。这使得生活更加经济实惠。

淮南市大雾气候特点

淮南市大雾气候特点

淮南市大雾气候特点作者:朱公群韩帮军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16年第15期摘要:根据1996年-2015年20a地面观测资料分析,总结了淮南市大雾出现年、月际变化出现的规律;根据自淮南站有自动站数据lla以来,分析了大雾生消时间、持续存在时间及大雾出现所对应的气象要素。

结果表明:20a来出现大雾日数峰值即2006年、2008年,近3a大雾日数呈下降趋势;淮南大雾出雾最多的月份依次是12月、1月、11月;淮南市大雾容易在夜间到上午9:00前,12:00前消失,在13:00前存在较多;充沛的水汽、微风、合适的温压及静稳天气易出大雾。

关键字:大雾;气候;气象要素;淮南市雾的水平能见度在1.0km以下,它是由浮游在空中的大量微小水滴组成、略呈乳白色、是常见的视程障碍现象。

大雾对交通、航运和环境等都有严重的影响。

我国已有大量学者对大雾天气气候开展了研究。

康志明等指出夜间辐射热力强迫作用和950hPa以下的微风是大雾形成的动力因子。

何立富等的研究表明:地表净辐射引起的近地层冷却是大雾过程的触发和加强机制,低层暖平流的输入和边界层的浅层抬升是大雾长时间持续的原因。

大雾是局地性天气,在预报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

本文总结了1996-2015年20a淮南市大雾的年月际变化特点及近11a大雾生消特点,为本地大雾预报提供参考。

1.淮南市大雾气候特点1.1大雾的年、月变化特点根据淮南市1996-2015年20a的大雾观测记录统计,分析了大雾的年际、月际变化特点。

从图1a中可以看出,这20a淮南市年平均大雾日数为lO.5d,2006年和2009年出现了极大值、次极大值,分别为15d、14d。

从图1a可以看出大雾年出现日数的规律性,在1996-2002年每隔1a大雾出现高、低年,也就是前一年日数多,后一年日数就少点;从2003年开始这种规律被打破,单从2005年以后的变化曲线可以看出,大雾日数的变化幅度呈近似阻尼状态,振幅由大变小,2006年、2008年出现了这20a的极端最多、最少日数;近3a来大雾日数呈下降趋势。

淮南存在的环境问题

淮南存在的环境问题

淮南存在的环境问题自然环境:1、空气环境:污染较高。

因为大量煤矿、电厂的存在,淮南市及周边地区空气污染程度正在逐年升高,而该市有关环境部门出台和采取的措施却远远不能满足空气污染问题的持续恶化。

以往以田区的电厂和谢区的煤矿为主体的污染范围目前正在逐渐扩大至八公山、凤台等地,除毛集之外,其余地区也有不同程度污染现象。

2、水质环境:污染普通由于淮南在淮河的地理位置,造成流经淮南段的淮河水质本身就存在一定问题,再加上淮南目前存在的化肥厂、造纸厂以及其它相关的水污染企业的存在,令人对淮南的水质问题日益担心。

再加上最近几年淮南的餐饮业发展失重,城市污水的净化问题一直得不到良好解决。

3、声音环境:污染较低在主城区内由于有关部门的良好控制,噪音问题并不算突出。

(目前我还没有获得可靠的分贝测试结果)但周边地区,尤其以煤矿等重型工业厂区内的噪音问题相对来说比较突出。

经济环境投资环境:普通不算好,也不算差。

据了解,淮南市目前拥有两个开发区,一个是位于该市东部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另一个是谢家集李郢孜镇附近的工业开发区。

投资环境已初步实现,但仍然有待加强,相关的政府招商引资政策和土地政策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和肯定。

现有万向轴承、南港汽配、发强玻璃、宏泰钢铁等一批企业入驻。

目前尚无全额外资企业出现。

另外,在投入建设的山南新区在建成后,也将会成为新的投资开发新地。

结合淮南矿区实际情况,分析了淮南煤矿开采衍生出的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矿区土地塌陷对环境的影响和煤矿开采对矿区水体的污染。

土地塌陷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在于耕地的减少,植被破坏、水体污染、土地污染、大气污染等方面;矿区的水体污染体现在矿区地面水体、地下水及周围农田水域污染和矿区塌陷区水域污染两大方面。

结合矿区的环境现状,提出了矿区目前实施的综合治理措施如塌陷区的综合处理及固体废弃物的重复利用等,通过对环境的综合治理,实现矿区生态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气候变化对安徽省淮河区域旱涝灾害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气候变化对安徽省淮河区域旱涝灾害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响 , 水 的时 空 分 布 变 异 较 大 。地 理 条 件 上 由于 淮 降 河缺 乏 人 海通道 , 境河 道必 须承 泄 上 游 来 水 , 之 省 加 我 省 境 内 淮 河 段 河 道 平 缓 、 水 不 畅 , 沿 淮 多 洼 排 且
地 , 此旱 涝 灾 害 频 发 , 成 农 业 生 产 极 不 稳 定 , 因 造 是
利 用省 水利 厅 淮 河 区 域 14 9 9~ 19 9 4年 逐 年 受 灾面 积 、 成灾 面 积资料 【 从 灾 害面 积 方面 分析 该 区 ¨,
域旱 涝 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害的特 征 :
业 生产 环 境 以及 农 业 生 产 措 施 也 会 发 生 相 应 的 变 化 。 目前 有 关气 候 变 化 方 面 的 研 究 十 分 活 跃 , 空 时 尺 度不 同 , 问题 各有 侧 重 。本 文 主 要 针 对 安 徽 省 淮
摘要: 通过 历 史旱 涝 灾害 面 积和 产 量 资料 的统 计分 析 安徽 省 淮河 区域 旱 涝 灾 害和 降 水 分布 的演 变
规律 , 究气 候 变化 对该 区 旱涝 灾 害 和粮 食 减产 率 的影 响 , 在 分 析 未 来 气 候变 化 对 旱 涝 灾 害 影 研 并
响 的基 础 上阐 述减 缓 旱 涝灾 害 的适 应性 对 策 。
制约 该 区农业 生 产 的主 要 气 象 灾 害 。本 文 主 要从 农
() 3 淮河 区域 旱 涝 灾 害 比 例 。旱 涝 合 计 平 均 成 灾面 积 为 7 7万 h , 中 旱 灾 占 5 1 , 灾 占 m2 其 0. % 涝 4 . %, 9 9 旱涝 灾 大 体 相 等 。分 年代 看 , 0、0年 代 涝 5 6 灾略 高于 旱 灾 ,0年 代 旱 灾略 高 于 涝 灾 , 0年 代 涝 7 8 灾明 显高 于 旱灾 、 6成 多 , 入 9 占 进 0年 代 以来 , 灾 旱 又 明 显高 于 涝灾 。

淮南地区热岛效应调查报告-淮南二十六中

淮南地区热岛效应调查报告-淮南二十六中

S V一、研究目的为了探究什么是“热岛效应”以及对我们生活的城市的“热岛效应”情况作以调查和了解,针对切实情况的严重性与解决问题的迫切性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我们做了关于“城市热岛效应”的实践调查,并在调查中明确了目的,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了解什么是“热岛效应”。

二、通过测量各地区的温度推测“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

三、查阅资料,分析“热岛效应”的危害。

四、对市气象局加以采访,了解本市“热岛效应”的强弱。

五、针对“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寻找缓解其的有效方法。

六、通过亲身调查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

二、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久居都市的人们都有类似的体验:夏季里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要比郊区高出很多。

为了逃避酷热难耐的暑气,人们往往愿意跑到绿树成荫、河湖交错的郊区或乡村去享受一份清凉和惬意。

为什么在享受现代城市的舒适与便利时,都市人还要忍受炎炎酷暑的折磨?在此,我们想讨论一个与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的气象学现象,即城市的“热岛效应”。

根据科学观测和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的加剧固然有自然气候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人为原因。

热岛效应:城市化进程的副产品。

按照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延明的解释,城市热岛效应就是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中的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这种现象。

在气象学近地面大气等温线图上,温度以城市为中心向郊区递减。

郊外的广阔地区气温变化很小,如同一个平静的海面,而城区则是一个明显的高温区,现代都市的地表构成让能量吸收多散发慢,如同突出海面的岛屿。

由于这种岛屿代表着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原来,在我们所生活的这座现代化大都市里,地表是由水泥、混凝土和柏油马路所组成,而郊区的地表是由植被和土壤组成的,两者的热量平衡特征存在显著的差别。

城市特殊的地表使它吸收的阳光的热量要大于土壤,而且日益普及的空调等电器设备、数以百万的汽车以及各种人为的热量,也因此而被超量吸收。

所以城市地表对热的储存要远远大于市郊地区。

淮南矿区的生态修复及城市转型

淮南矿区的生态修复及城市转型

淮南矿区的生态修复及城市转型淮南市位于中国安徽省,是一个以煤炭资源开发为特色的传统工业城市。

在过去几十年里,淮南市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煤炭、钢铁等工业产业,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给淮南市带来了较高的经济增长,但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由于大量的煤炭开采和钢铁生产,淮南市的自然资源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地下矿井开采导致地表塌陷和地壳沉降,煤尘和工业废气排放对空气质量造成了污染,废水排放导致水资源的污染,土地资源的过度开采使得土壤退化严重。

这些环境问题不仅危害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限制了淮南市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改善环境问题,淮南市开始进行生态修复和城市转型。

生态修复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恢复或改善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的过程。

在淮南市,生态修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淮南市加大了对矿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通过关闭不合规的煤矿和钢铁厂,减少矿区开采和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淮南市还加大了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力度,通过实施土地整治、耕地保护等措施,修复和保护退化的土地资源。

淮南市积极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

通过发展有机农业、绿色种植等方式,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护农田和水资源。

淮南市还鼓励农民参与生态修复工作,通过种植绿色植物和修建湿地等方式,提高农田的生态功能。

淮南市还加大了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

通过加强工业企业的环保管理,促使企业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加强对废水和废气的治理,提高环境监测和排污管控的能力。

淮南市还积极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减少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依赖。

随着淮南市生态修复的不断推进,淮南市也在积极进行城市转型。

城市转型是指通过改变城市的发展路径,实现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淮南市在城市转型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淮南市积极发展环保产业。

通过发展环境科技企业、生态旅游等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淮南市致力于发展新能源产业。

通过积极引进和培育新能源企业,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安徽省沿淮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研究.doc

安徽省沿淮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研究.doc

安徽省沿淮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研究安徽省沿淮地区是指淮河沿岸以及湖洼地区(含行蓄洪区),包括淮河北岸的阜南、颖上、凤台、怀远、固镇、五河;淮河南岸的霍邱、寿县、长丰、定远、凤阳、明光等县市以及淮南、蚌埠两市,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沿淮地区是安徽省和华东地区的重要能源工业基地、农业经济区和粮棉主产区,现已形成以煤碳、电力、卷烟、机械、化工等为主的工业体系。

然而由于人口众多、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沿淮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非常严重,要实现安徽省淮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控制沿淮地区的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是当务之急。

一.主要生态环境问题1、工业体系及技术水平较为落后,生产过程中排废量较大。

沿淮地区17个县区市(淮南八公山区、谢家集区没有数据)2002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沿淮地区工业废水排放量4737万吨,COD、氨氮排放量分别为15250吨和2143.1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粉煤灰、煤矸石、废矿渣排放量分别为6564吨、33868吨和196.16万吨、230万吨、16.18万吨。

主要是因为主体产业如食品、纺织、能源、建材、冶金等均属资源密集型行业,体系重要建立在农产品加工及当地资源的开采的基础上,处于粗放的发展阶段,科技含金量低,能源、材料耗费过大,产生废水量多,难以达标排放,增大了对于资源生态的压力。

近几年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

但这类企业规模较小,对地方经济缺乏带动效应,生产效益低,技术水平落后,根本无力治理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物。

整体治理效率不高。

2、农业系统的运作模式落后,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显著(1)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指农业生产活动引起的各种污染物、病菌、沉淀物、营养物、病菌、盐份等,以低浓度大范围的形式于土壤内运动,并向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缓慢扩散的过程。

在施肥结构上,以氮磷化肥为主,而土壤中氮磷过分富集会加大其流失的危险性。

沿淮地区耕地面积4400万亩,过度的施用农药化肥产生的面源污染,正成为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潜在威胁因素之一。

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以淮南市为例

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以淮南市为例

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淮河以其固有的地理位置,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特别是淮河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区域内人口质量、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以及城乡协调等均有所提升,但差距依然十分明显。

文章在分析淮河经济带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淮河生态经济带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强人才发展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提出对策。

关键词: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城镇化中图分类号:F29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438(2024)02-0007-04(淮南联合大学安徽淮南232038)淮河流域自古以来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文化带。

然而,由于复杂的人文和自然等原因,淮河流域环境污染严重,生态被破坏程度深、贫困人口较多,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

尽管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淮河治理从未停止,但淮河流域经济发展一直比较滞后。

随着《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发改地区〔2018〕1588号)的发布,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发展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根据战略内容,淮河生态经济带共包括25个地市和4个县(市),其中,江苏省7个市,山东省4个市,安徽省8个市,河南省6个市1个县,安徽省8个市,河南省6个市1个县,湖北省3个市(县)。

[1]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发展建设,将彻底改变区域内生态破坏、经济落后的现象。

当前理论界对经济带的相关的研究较多,但结合新形势新变化的研究尚显不足,特别是运用国家“绿色发展”理念以及全面乡村振兴战略思维探讨,还略显滞后。

本文主要从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城镇化发展的视角,积极探求绿色先行、生态环保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一、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城镇化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稳步发展,特别是五大发展理念的实施以及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据统计,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9年的16020.7元增长到2021年的18931元,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倍差由2.64缩小到2.50。

分区气候特点

分区气候特点

第二节 分区气候特点一、淮北北部区(Ⅰ)该区位于暖温带气候,是全省热量条件最低的区域,0℃积温(指保证率80%,以下所述积温皆同)不足5300℃。

即相当10℃积温不足4800℃。

年平均气温15℃以下,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0.5℃以下,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小于27℃。

平均年极端最低气温-12.5℃。

越冬期50~60天,无霜期不足220天。

区内热量条件北部不如南部,东部不如西部。

区内年雨量800~850毫米,季节分配不均,6~9月雨量占年雨量的60%以上,冬春仅占22~26%,经常发生旱涝、霜冻、冰雹及秋季连阴雨危害。

就全年来说,区内水分条件出大于入,年干燥度指数为1.00~1.21之间。

〔Ⅰ1副区〕包括砀山、亳州、涡阳、太和、界首等县市,以及利辛、蒙城县北部,濉溪县的西部。

区内年平均气温14℃以上,但不足15℃,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或接近0℃,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不足28℃,年平均极端最低气温-12~-14℃,极端最低气温低于-20℃,日温小于0℃的天数50天以上。

平均年极端最高气温38.3~38.8℃,平均年日最高气温≥30℃的日数78~86天。

≥10℃积温4600~4800℃,≥10℃天数214~222天。

年雨量770~800毫米,年干燥度指数1.07~1.21。

是全省水分条件最差的区域,易出现春旱和干热风。

〔Ⅰ2副区〕包括萧县、宿州市、灵璧、泗县、淮北市、濉溪县的大部,及固镇县北部。

年平均气温14.3~14.6℃,1月平均气温0.1~0.5℃,平均年极端最低气温-12~-14℃,平均年极端最高气温38.0~38.2℃,年平均日最高气温≥30℃的日数73~79天;≥10℃积温4650~4800℃,≥10℃天数217~220天;年雨量840~900毫米,年干燥度指数0.99~1.06。

该区热量条件与Ⅰ副区相似,水分条件略好,易发生旱涝、霜冻、冰雹等灾害性天气。

宿州市和灵璧县是安徽省冰雹最多地区之一。

淮南生态调研报告

淮南生态调研报告

淮南生态调研报告引言淮南市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东临长江,南接鄂豫皖苏豫五省边界,西邻安庆、合肥,北靠蚌埠。

淮南市是以煤炭工业为主体的工矿城市,近年来,随着工业发展的加快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淮南市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报告通过对淮南市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调研,了解其生态状况、现存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淮南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实地考察、采访和文献资料收集等。

我们首先对淮南市的自然资源进行了详细调查,包括土壤质量、水资源负荷情况以及植被类型等。

然后,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采访,包括淮南市的政府官员、环境保护部门和当地居民等,了解他们对淮南市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看法。

此外,我们还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包括相关研究报告、专家观点和政府政策文件等。

现状分析自然资源状况淮南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石灰石、石膏等。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过度开采和不合理利用,淮南市的煤炭资源逐渐枯竭,矿区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严重等问题日益突出。

此外,淮南市的水环境也面临较大的压力,主要体现在水质污染、水资源供给不足和水生态系统破坏等方面。

生态环境问题淮南市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土地退化、空气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等。

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和水质恶化等,严重影响了农田生产力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空气污染主要源于工业排放和机动车尾气排放,导致大气中悬浮颗粒物和有害气体浓度超标,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水资源短缺主要是由于淮南市长期以来过分依赖地下水和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水资源供给不足。

对策建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淮南市应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政府官员、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心。

同时,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推进资源优化利用淮南市应加强对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合理开采和利用,推进资源优化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

淮南建国以来历年旱灾情况

淮南建国以来历年旱灾情况

淮南建国以来历年旱灾情况淮南市建国以来历年旱灾情况一九五三年淮南市大旱。

田家庵全年降雨591.4毫米,4至9月降雨418毫米,5月份仅降雨9毫米。

6月21 日田家庵淮河水位12.36米,可涉,凤台42.8万亩,市区8.04万亩,因旱减产。

一九五八年淮南市大旱。

5月至8月田家庵降雨273.2毫米,全年降雨681.9毫米。

7月4日田家庵淮河水位为12.42米。

凤台县40.5万亩,市区20万亩,受旱成灾,作物减产,秋种无水源。

一九五九年淮南市大旱。

6至9月田家庵降雨306.4毫米,7月份仅降雨22.4毫米。

8月8日田家庵淮河水位12.57米。

凤台县41.5万亩,市区32.26万亩被旱成灾,作物减产。

一九六六年淮南市秋旱严重。

8至10月仅降雨32.5毫米,9月份降雨1.1毫米,全年降雨535.4毫米,凤台县446.9毫米。

6月初出现旱情,7月旱情加剧。

7至10月为百日大旱,4个月降雨量,田家庵125.1毫米,凤台县85.5毫米。

10月以后旱情方才缓和。

7月1日,峡山口水位17.56米,田家庵水位17.52米,均为全年最高水位。

水库旱涸,内河湖无水可取。

中晚作物严重缺水减产,甚至绝收,冬麦因无水推迟下种。

凤台20万亩,市区12万亩被旱严重减产。

一九六七年淮南市大旱。

田家庵1至4月降雨85毫米,5至9月降雨269.9毫米,5月份仅降雨5.8毫米。

8月12日至9月7日滴雨未下,持续高温干旱,10月至12月降雨75.2毫米,凤台34.9万亩,市区28.8万亩,被旱减产,部分绝收。

一九七八年淮河流域性大旱。

全年降雨量,凤台474.9毫米,田家庵483.4毫米,1至4月四个月降雨,凤台97毫米,田家庵85毫米。

自3月份起,连续九个月未下过一次透地雨。

伏天严热,秋后仍持续高温干旱。

平原和湾地,缺水灌溉。

山丘地,人畜饮水发生困难。

由于淮河及其支流河湖等水位极低,毛集、桂集、河西、菱角湖、焦岗、架河、祁集、龚集、泥河、夹沟、新河等电力抽水站,只能维持1至2台机泵运行,而不能全部开机抽水。

最新关于安徽淮南市的简介

最新关于安徽淮南市的简介

3. 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1. 淮南市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01
2. 由于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淮南市的冬季并不寒冷,夏季炎热。
02
3. 亚热带季风气候使得淮南市的植物生长旺盛,物种丰富多样。
03
1. 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
01
02
03
1. 淮南市作为华夏文明的发 源地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 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1
2. 作为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淮南市在煤炭开采、加工等方面具有 显著的优势。
2
3. 淮南市的煤炭资源不仅为本地的工业生产提供了稳定的能源供应
3
,也为全国的能源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2. 农业发展稳定,粮食产量逐年增长
1. 农业发展稳定 ,粮食产量逐年增 长,这充分体现了
我国农业科技的进
1 步和农业生产力的
2.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公共设施完善,为居民提供了更多休闲 娱乐的选择,提升了生活品质。
3. 在城市建设的推动下,城市环境得到了改善,空气质量提升 ,居民的健康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3. 传统艺术如皖剧、徽派建筑等 ,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也是淮南市的独特魅力 所在。
2. 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 的重要流派之一,其特点是布 局严谨、装饰精美,具有很高 的艺术价值。
1. 工业基础雄厚,煤炭资源丰富
1. 淮南市的工业基础十分雄厚,拥有众多的大型工业企业和丰富的 煤炭资源。
2 1
2. 淮南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加大投入,提升 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旅游体验。
1. 随着服务业的飞速发展,旅游业在淮南市逐渐崭露头角, 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淮南经济生态变化调研报告

淮南经济生态变化调研报告

淮南经济生态变化调研报告淮南市是安徽省的一个重要工业城市,过去几十年来,淮南经济发展迅速,工业化程度高,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为了解淮南市在经济生态方面的变化以及相关的调控政策效果,本文对淮南市的经济生态进行了调研,并撰写了以下报告。

一、背景介绍淮南市是中国重要的煤炭资源基地之一,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大型的煤矿企业。

这些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淮南市的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二、经济生态变化1.煤炭行业的发展:煤炭行业一直是淮南市的支柱产业,但由于环保政策的影响,淮南市的煤矿企业近年来逐渐减少,煤炭产量也呈下降趋势。

同时,煤炭企业的环保措施也逐渐增加,如采用洗煤技术、安装污水处理设备等,减少了污染排放。

2.产业结构调整:为了减少对环境的依赖,淮南市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逐渐减少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而加大对清洁能源、节能环保产业的扶持力度。

这些努力带来了一些积极效果,如新能源产业的规模扩大、高技术产业的增加等。

3.生态环境建设:淮南市在建设生态环境方面也做出了一些努力。

例如,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大力推行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水污染治理措施等。

同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力度,建设了一批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区。

三、调控政策效果评估1.减少污染排放:通过加大环保投入,淮南市的煤炭企业逐渐采用了更先进的环保技术,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

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空气质量有所改善。

水污染物的排放也减少了,水质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2.产业结构调整:淮南市的产业结构在调整中逐渐趋于合理,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在逐步减少,清洁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得到了发展。

这有助于提高经济生态的质量,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3.生态环境建设:淮南市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湿地公园的建设增加了城市绿地覆盖率,提升了城市景观品质。

然而,由于建设周期较长,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效需要一定的时间验证。

淮南生态调研报告

淮南生态调研报告

淮南生态调研报告【摘要】淮南市是一个生态状况良好的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

本次研究旨在深入了解淮南市的生态现状和保护工作,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对淮南市的生态调研,我们发现该市存在着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如水污染、空气污染以及生态系统破坏等。

基于此,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建议,如加强水资源管理、提升空气质量以及开展生态修复工作等。

希望通过这些措施,能够促进淮南市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引言】淮南市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煤炭和矿产资源。

然而,在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淮南市的生态现状,本次研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以期达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水资源是淮南市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

然而,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淮南市的部分地区出现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推广水资源节约利用的意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并加大水资源的补给工作。

【空气质量】淮南市的空气质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工业废气的排放和车辆尾气的排放。

为了改善空气质量,需要加强环保意识的普及,提高大气污染物的净化能力,并加强对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监管,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生态系统】淮南市的生态系统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土地的过度开发、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等问题。

为了保护生态系统,需要积极推行生态修复工作,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并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和惩罚。

【结论】淮南市的生态环境现状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国民环保意识的提高,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通过加强水资源管理、改善空气质量和保护生态系统等措施,可以促进淮南市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关注并采纳我们的建议,为淮南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淮南环保整改措施

淮南环保整改措施

淮南环保整改措施淮南环保整改措施引言:淮南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是中国重要的传统工业城市之一。

然而,长期以来,淮南市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大气污染、水污染以及垃圾处理方面的挑战。

为了改善淮南市的环境质量,保护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淮南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环保整改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淮南市在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垃圾处理方面采取的整改措施,以及措施的效果和未来的挑战。

第一部分:大气污染整改措施大气污染是淮南市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主要的大气污染源包括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

为了改善大气质量,淮南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整改措施。

首先,淮南市政府加强了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和排放标准。

政府制定了更为严格的排放标准,强化了对重点企业的日常监督和检查,加强了对企业排放情况的监测和追踪。

对于违反环保法规和标准的企业,政府采取了严厉的处罚措施,并且限制其生产和运营。

其次,政府鼓励并支持企业的技术升级和转型。

淮南市政府设立了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用于鼓励企业进行节能减排和环境友好型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政府还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贷款和税收减免等支持措施,鼓励企业改造和更新污染治理设施。

再次,政府加大了对汽车尾气排放的监管力度。

政府推行了严格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对不符合标准的车辆进行处罚和淘汰,推广和鼓励购买新能源汽车。

政府还加大了对违反尾气排放标准的车辆的检查和处罚力度,严禁超标车辆上路行驶。

通过上述措施,淮南市在大气污染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监测数据显示,淮南市的空气质量明显改善,PM2.5和PM10浓度有所下降。

然而,淮南市仍然面临着大气污染问题。

主要的挑战包括工业企业整改不彻底、汽车尾气排放管理不严格以及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的不足。

第二部分:水污染整改措施水污染是淮南市的另一个重要环境问题。

淮南市位于淮河流域,水资源丰富,但由于工业生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淮南市的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改善水质,淮南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整改措施。

淮南市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手册

淮南市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手册

淮南市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手册随着气候变化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水旱灾害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淮南市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手册,是为了防范水旱灾害,减少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编写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淮南市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手册,以及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落实防御工作措施。

一、《淮南市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手册》的编制目的和意义《淮南市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手册》是为了规范淮南市防御水旱灾害的工作流程,完善防灾管理体系,加强应急救援,提高抗灾能力而编制的。

本手册是指导相关职能部门开展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依据。

《淮南市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手册》的编制意义不仅在于完善淮南市的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体系,还为市民提供了有效的防灾减灾知识,增强了市民的安全防范意识,使市民在水旱灾害发生时能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

二、《淮南市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手册》的主要内容《淮南市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手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水旱灾害防御预案根据各种水旱灾害的特点和发生规律,分别制定相应的水旱灾害防御预案,实现防范工作的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

2、水旱灾害等级划分根据淮南市的气象、水文、地质等基本情况,制定相应的水旱灾害等级划分标准。

不同等级的水旱灾害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防灾减灾措施综合考虑淮南市的地形、气候、水文等因素,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防范水旱灾害对城市的影响。

如:加强水库、河道的监管,完善排水系统,开展防汛减灾宣传等。

4、应急救援措施在灾害发生后,采取密切配合、统一指挥的应急救援措施,迅速组织力量开展救援工作,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5、防灾保险开展防灾保险,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和重建家园,缩小灾害带来的影响范围。

6、社会救助为受灾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必要的医疗救治服务。

7、利用科技手段加强监测和预警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及时监测并预警水旱灾害的发生,采取有效措施并遏制灾害的扩散。

三、如何落实《淮南市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手册》中的措施《淮南市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手册》的落实需要各相关职能部门和市民的共同努力。

淮南市2020年上半年大气污染防治

淮南市2020年上半年大气污染防治

淮南市2020年上半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总结一、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情况(一)空气质量变化情况。

1.空气质量的年际变化。

2020年上半年全市空气质量全面改善,PM2.5浓度为49.3微克/立方米,下降19%;PM10浓度为89.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1.2%;二氧化硫浓度为1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5.8%;二氧化氮浓度为2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3%;一氧化碳(24h)浓度为0.64毫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7%;臭氧(8h)浓度为10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0.5%;优良天数比例为72%,同比增长14.5个百分点。

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2天,占上半年比率为1.1%,同比减少1天。

2.空气质量达标情况。

上半年,PM2.5年平均浓度未达标;PM10年平均浓度未达标;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达标;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达标;一氧化碳24小时平均浓度达标;臭氧(8h)浓度达标。

(二)大气重污染过程分析上半年,重污染过程分别为:1月4日潘集区出现重污染过程,首要污染物PM2.5浓度208微克/立方米;1月12日除毛集实验区外全市出现重污染过程,潘集区污染最重,首要污染物PM2.5浓度267微克/立方米;1月13日潘集区、高新区出现重污染过程,潘集区污染最重,首要污染物PM2.5浓度218微克/立方米;1月14日除毛集实验区外全市出现重污染过程,潘集区污染最重,首要污染物PM2.5浓度231微克/立方米;1月21日潘集区、八公山区、高新区出现重污染过程,潘集区污染最重,首要污染物PM2.5浓度222微克/立方米。

二、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任务开展情况(一)优化调整产业结构1.优化产业布局。

一是继续推进重污染企业搬迁。

谢家集区2家原厂区已停产,1家已迁新址生产,1家新址在建;潘集区1家原厂在生产,新址在建;田家庵区5家,3家停产未择址,2家在生产未择址;经开区1家在生产未择址,4月29日已向德邦公司印发《关于德邦化工搬迁改造问题提示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南市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对策张中平1 刘正本1袁绪永2(1.安徽省淮南市气象局淮南232007;2.寿县气象局)摘要本文基于近52年来气象资料的分析,给出了淮南市气候变化的基本规律及其影响,并从趋利避害的角度,结合淮南市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实际,就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具体建议。

关键词气候特点气候变化影响对策1 气候特点淮南的气候属大陆性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表现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春寒而多雨,冬干而少雪,夏热而雨水充沛,秋爽而天气晴朗。

具体来说,有四个方面的显著特点:1.1 雨热同季的优越性淮南市年平均气温15.3℃,全年无霜期224天,年日照2279.2小时,年平均降雨量为937.2毫米。

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适中,无霜期长,适宜于稻、麦、油、豆等多种粮食作物种植与生长。

同时也孕育了“三山”“三水”(八公山、舜耕山、上窑山;淮河、瓦埠湖、高塘湖)的美好生态环境。

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光热水资源利用率高,气候资源相对更北地区较为丰富。

1.2 南北气候的过渡性淮南市位于北纬32~33度,位于这一纬度带的地区大致属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

但因这一地带的地理环境差异最为悬殊,所属气候类型也千差万别。

自江苏省盐城向西,分别出现了平原、丘陵、高山、高原、沙漠、濒海、近海等地形地貌,也就出现了海洋性季风气候、大陆性季风气候、西亚沙漠气候、地中海海洋性气候、美国大陆性季风气候等。

淮南大致是这一纬度带内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的一个地区。

淮南兼具南北气候的特点。

气候资源的多样性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多样性,农业生产也兼具南北特点。

例如,作物既有暖温带的小麦、大豆、山芋、高梁、玉米、绿豆、豌豆等,也有亚热带的水稻、油菜、麻类等。

1.3 两岸气候的差异性春秋时期就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之说,说明对淮河两岸气候的差异性早有认识。

淮河以南地区水田居多,作物多以水稻为主,渔业也有一定规模。

淮河以北多旱地,以小麦,大豆为主,沿淮夏季水稻也有种植。

统计表明,淮河以南地区气温比以北地区偏高,多年平均偏高0.3度。

降水量淮河以南多于淮河以北,多年平均偏高30毫米,在降雨日数上,淮河以南略多于淮河以北,但降水强度的极值出现在淮河以北。

淮河两岸的气候差异除天气气候成因外,还可能是因为:(1)地形不同。

淮河以南地区地形属于丘陵,岗地;而淮河以北地区属于淮北平原的一部分,其气候响应能力比淮河以南地区要快。

(2)城市的热岛效应。

淮河以南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中的气温高于外围郊区。

1.4 气象灾害的多发性淮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自然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地区。

一年四季都会有气象灾害出现:春季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冰雹、大风、倒春寒、寒潮、晚霜冻等。

夏季主要有台风、暴雨、洪涝、干旱、高温、雷暴、大风等。

秋季主要有台风、暴雨、低温、阴雨寡照、大雾等。

冬季主要有寒潮、冻害、大风、大雪、大雾等。

旱涝是淮南的主要气象灾害。

旱多于涝,涝重于旱。

2 近52年来的气候变化与影响2.1 气候有变暖趋势通过对1955-2006气象资料进行统计表明:年平均气温明显升高,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升温趋势最为突出。

1994年以来的13年中,年平均气温年年偏高,其中有8年异常偏高1.0℃以上,有3年(1998、2004和2006年)异常偏高1.5℃以上,而2006年年平均气温达17.2℃,异常偏高1.6℃,为1955年以来最暖的一年。

从四季温度年际变化来看,冬季(12~2月)、春季(3~5月)、秋季(9~11月)温度均有升高趋势,以冬春季升温趋势最为明显。

在时间分布上表现为入冬推迟、冬季变短,入春提前、春季变长。

自1990年以来,已连续出现了17个暖冬天气,除了2004、2005两年冬季平均气温正常外,其余年份均显著偏高,其中1998、2006两年冬季平均气温异常偏高2.5℃以上,是1955年以来最暖的两个冬季。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沟、塘、河、湖冬季结冰甚至封冻是常有的事,1954年末的冬季,淮河全线封冻,冰上可以走汽车。

而最近十几年,不仅河湖等大面积水体不会结冰,连沟塘也难得见到薄冰。

气候变化是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

在农业方面,空气中CO2浓度增大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使作物气候生产力增加。

同时作物有效积温和作物生长期也随温室效应增强而增加。

沿淮地区≥10℃积温平均增加15%,作物生长期延长大约30天,这对于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产量较为有利。

而暖冬天气有利于病毒、虫卵的越冬,对病虫害防治不利,农业生产成本也将因病虫害肆虐而增加。

同时暖冬易造成小麦、油菜冬前旺长,抗寒能力下降等。

气候变化对淮南市农业的影响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气候变暖导致热量条件改善,使农业种植制度发生变化。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沿淮淮北基本上以种植旱粮为主,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经过多年调整,大部分农田以一麦一稻为主;农作物种植品种发生改变,小麦种植一直以半冬性品种为主,由于冬季增温明显,现在春性品种面积有扩大倾向;年平均气温升高导致积温增加,作物成熟期提前。

最近7年(2001~2007),沿淮地区0℃和10℃积温,除2003年偏低外,其它6年均偏高。

积温总量增加对农作物的生长和成熟有促进作用。

午秋二季作物成熟期均有提前趋势,2007年秋季水稻的成熟期约提前5-7天;由于极端气候事件增加,旱涝灾害的强度和频率都在加大,农作物产量波动增大。

2.2 降水处多雨阶段近52年来,淮南市总体上年降水量略有增加,但年际、月际之间变幅较大,旱涝灾害增多,强度增大。

仅进入21世纪以来的7年中,就出现了2001年的大旱和2003、2005及2007年的严重洪涝。

2001年的汛期降水量只有172毫米,比大旱的1978年汛期降水(241毫米)还要少,而且是春夏秋三季连旱,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最近几年,淮河流域处于多雨期,2003、2005、2006、2007年汛期降水量均偏多3成以上,2007年更是偏多6成以上,6~8月降水量达到780毫米,形成了淮河流域仅次于1954年的特大洪水。

2007年7月8~9日,淮南市普降特大暴雨,其中凤台县新集日降水量达到462毫米,最大1小时降水量达到89毫米,均大大超过田家庵站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极值。

2.3 其它气象要素变化加剧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淮南全年无霜期天数明显增多,进入21世纪,平均无霜期比20世纪60年代增加了约16天。

全年日照时数有减少趋势,以2003年最为显著,全年日照时数偏少约400小时,其原因除了2003年阴雨日数较多外,也与最近几年电力、化工工业的发展,排放较多的气溶胶有关。

其它方面如大雾日数增加,也与空气污染有一定的关系。

蒸发量近年来有加大趋势。

这和淮南的城市化进程迅速,下垫面改变较大有直接联系,蒸发量增大将导致径流的变幅增大,旱涝发生的频率增加。

由于淮南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在城市气候中表现得越来越突出,由于城市下垫面的特殊性质、空气中由燃料产生的CO2较多及人为的空气热源等原因,城市气温明显高于郊区。

淮南市区平均气温比郊区高约1℃,最高、最低气温高约1.5~2.5℃,热岛效应明显。

3 应对气候变化的几点建议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2007年12月15日在印尼巴厘岛落幕,180多个国家在最后时刻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为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的温室气体减排谈判奠定了基础。

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虽然没有被要求限制排放量,但在抑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正作出积极的努力。

淮南作为工业化城市,作为产业单一的能源城市,其经济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和冲击。

为保持淮南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对于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建议从趋利避害的角度,从长计议,积极应对。

3.1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领导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就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加强领导,认真研究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方针和对策,协调解决本市社会经济发展中,需要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性问题。

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合力。

建立应对气候变化专家队伍,根据本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措施。

3.2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提高对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和对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能力;二是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较为专业化的防御队伍,建立完善公共气象信息发布和传播渠道;三是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科学普及,增强全民灾害意识,规划建设普及场所,普及灾害防御知识,最大限度地保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3 建立温室气体监测评估体系,积极参与国际碳汇交易据安徽省淮南市矿业集团透露,其下属公司因利用瓦斯而减少排放CO2的指标,去年被奥地利政府重金买断。

奥地利政府出资527万欧元,给该集团公司潘一、谢桥两个矿井在2007年到2012年期间由于利用瓦斯而减少排放CO2指标总量30%的部分预付款。

这就说明,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复杂应对局面中,也是发展与困难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行动,既保护全球环境,对发展中国家总体上来说也是有利的。

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为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规定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如不能完成将面临惩罚。

而事实上,发达国家根本无法单独完成《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减排任务,但《京都议定书》允许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项目提供资金和转让技术,来“购买”温室气体减排指标,这一机制被称为清洁发展机制(CDM)。

奥地利政府就是通过购买淮南矿业集团利用瓦斯而减少排放CO2的指标,来完成《京都议定书》中规定他必须承担的责任目标。

2007年全球碳交易市场为700亿美元,潘一、谢桥两矿的CO2就是在这样一个市场达成的交易。

淮南市应积极研究对策,建立和完善温室气体监测评估体系,积极申报国际减排指标项目,参与国际市场交易,将节能减排的成本进行转移,并充分利用交易资金和技术,对企业进行结构性调整或进行技术改造,减缓在能源生产和转换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3.4 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加强煤电化生产管理和技术改造,减少CO2排放。

在农村和条件适宜地区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沼气)、太阳能、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

2007年9月,安徽省气象局清洁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试验项目“风力提水,节能灌溉”,首次在马鞍山江心乡蔬菜基地安装并运行,开始为基地提供水源,这是充分利用风能资源欠丰富地区,大力发展环保型能源的一个成功先例。

3.5 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和对策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正面和负面都有,而对大部分地区则可能是负面的,总体而言,气候变化越剧烈,负面影响就越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