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六则、师说解析

合集下载

师说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师说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师说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师说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师说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後,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於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於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闻道有先後,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於时,学於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注释】1学者: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所以,用来……的。

道,指儒家之道。

受,通“授”,传授。

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

惑,疑难问题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

之:指知识和道理。

《论语·述而》载:“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4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5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

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6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师说》原文翻译及赏析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师说》原文翻译及赏析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师说》原文翻译及赏析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师说》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师说》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师说》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原文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古之圣人 【师说】译文及解析

古之圣人 【师说】译文及解析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出自《师说》,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後,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於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於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闻道有先後,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於时,学於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注释】1学者: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所以,用来……的。

道,指儒家之道。

受,通“授”,传授。

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

惑,疑难问题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

之:指知识和道理。

《论语·述而》载:“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4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5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

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师说》翻译】《师说》课文重点难点讲解

【《师说》翻译】《师说》课文重点难点讲解

【《师说》翻译】《师说》课文重点难点讲解1、本文的层次结构:第1段,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标准。

本段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句),阐述教师的作用。

作者用六个字概括了教师的三个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第二层(第2、3句),阐述从师的必要。

作者从反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说明有惑必须从师。

第三层(第4~6句),阐述择师的标准。

第6句是本段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概括地提出了择师的标准。

第2段,运用对比的方法,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本段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1、2句),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

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

第二层(第3~5句),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第三层(第6~8句),把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师的现象对比,批评“今之人”“小学而大遗”的不明智的作法。

第四层(第9~13句),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对比,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习。

第3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第2段和第3段,分别从反面和正面阐明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中心论点。

第4段,说明作《师说》的原因。

继第3段引“古之圣人”孔子从师的范例之后,以李蟠作为当时后生晚辈从师求学的范例,对李蟠是勉励,对当时求学的人是号召。

2、“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

“师说”就是论述从师学习的道理。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围绕这个中心,文章首先从正面立论,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

接着,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以众人的“耻学于师”反衬从师学习的重要。

在第3段中,又运用孔子的典型事例,进一步说明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师说文言文考点翻译

师说文言文考点翻译

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翻译:古时候的学者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知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考点分析:这句话是《师说》的总纲,强调了古代学者必须有老师的观念。

考点包括:古代学者与老师的密切关系、师道的重要性、老师的职责。

原文:“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翻译:因此,无论地位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纪大还是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考点分析:这句话阐述了师道的普遍性和平等性,无论身份地位如何,只要有道,就有师。

考点包括:师道的平等性、道的普遍性、师生关系的普遍性。

原文:“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问于其所以然,而问其所以成。

”翻译:我学习的是道,难道就因为他们的年纪比我先后来判定他们的学问吗?所以,不问他们为什么能这样做,而是问他们如何能做成。

考点分析:这句话强调了学习道的重要性,不应以年龄或地位来评判一个人的学问。

考点包括:学习道的重要性、评价学问的标准、师道与年龄、地位的关系。

原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翻译:老师,是用来传授知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人不是生来就懂得一切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而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疑惑,终究是不能解决的。

考点分析:这句话再次强调了老师的重要性,以及学习过程中跟随老师的必要性。

考点包括:老师的职责、学习过程中的困惑、跟随老师的必要性。

原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闻道也,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翻译:老师,是用来传授知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们懂得道理固然比我早;我懂得道理,我跟从他学习;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们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

考点分析:这句话说明了跟随老师学习的时间不分先后,只要有道,无论先后,都应该跟从学习。

韩愈师说讲解

韩愈师说讲解

韩愈师说讲解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

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

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

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全文篇幅虽不长,但涵义深广,论点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富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1。

师说赏析及全文解释

师说赏析及全文解释

师说赏析及全文解释(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师说赏析及全文解释2.《师说》韩愈【原文】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解析

《师说》解析

师说《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

韩愈针对魏晋以来的门第观念和“耻学于师”的坏风气,以非凡的勇气和知识,抨击时弊,弘扬世道,奖掖后辈,发扬新风,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其对教师职责和择师原则的论述,至今广为流传。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主张文以载道,恢复先秦两汉的的优秀散文传统。

他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能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

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来的作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文学体裁论说文作品出处《昌黎先生集》创作年代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作品名称《师说》作者韩愈古之[1]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2]传道[3]受[4]业[5]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6],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7],终不解矣。

生乎[8]吾前,其闻道[9]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10];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12]也。

嗟乎!师道[13]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14]也远矣,犹且[15]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16],其下[17]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18]。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9]。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20]也,则耻师焉,惑矣[21]。

彼童子之师[2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23]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24],小学而大遗[25],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26]乐师百工[27]之人,不耻相师[28]。

士大夫之族[29],曰师曰弟子云者[30],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31]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2]。

韩愈《师说》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韩愈《师说》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韩愈《师说》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儒家经典著作、解释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开。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以他为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没有地位高低贵贱,没有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的传统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太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普通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师说原文、翻译及赏析二

师说原文、翻译及赏析二

师说原文、翻译及赏析二分句赏析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理解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目的就是要恢复自孟子后已“失其传”的儒家道统。

正因为如此,他把“传道”视为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

“受业”“解惑”,都与此有关:“业”即“道之文”,指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而“解惑”也是为了“明道”。

由此可见,“师道”是贯穿全文的主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个判断就是上述内容的高度概括。

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理解。

有人认为这句话反映了韩愈轻视劳动人民的阶级偏见。

但有人认为不能这样看,因为这句话所在的第2段,都是贬斥上层“士大夫之族”,褒扬“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古之圣人”的,“君子不齿”句的主语“君子”,是指韩愈贬斥的上层“士大夫之族”,而不是韩愈自己。

韩愈在文章里一再用“君子”“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古之圣人”对比,贬前者,褒后者,当然不会把自己列入所谓的君子中,所以“君子不齿”只是对耻于从师的君子的讽刺,而没有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轻视。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评析:劈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断,紧接着概括指出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做为全文立论的出发点和依据。

然后句句顶接,推论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同时,一开头郑重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就隐然含有对“今之学者”不从师的批判意味,很自然地为第二段埋下了伏笔。

本句翻译时要注意“者……也……”和“所以”在句式中的含义和作用。

运用:(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评析:这一句是在前文已用老师的职能作出了理论论证和用孔子言行作了事实论证之后,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得出了进一步的结论。

这个结论,是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深化,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

《师说》解读与探究

《师说》解读与探究

《师说》解读与探究《师说》解读与探究预习提示《师说》,这里的“说”是一种文体。

“说”是“议”的意思,因此,“说”是一种议论文体。

但“说”也有变体,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大多数文字都是叙捕蛇者之言,只在最后才“说”,引出作者的一段议论。

而韩愈的《马说》则是夹叙夹议,属寓言体。

本文是“说”的正体,意思是说说“从师”的道理。

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

韩愈写这篇文章,目的就是抨击时弊,鼓吹从师。

全文分四段,第一段正面说明,作者将自己对于师道的看法概括为三点:一是学者必有师,二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三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这三个观点互相紧密关联。

第一个观点说明为什么要有师,第二个观点说明需要什么样的师,第三个观点说明师在何处。

第二段批判盛行于士大夫中的对于师道的糊涂观念,也有三点:一是耻学于师,二耻自身之师,三是耻相师。

作者通过对这些错误观念的批驳,也便从反面进一步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第三段引圣人孔子从师的事例证明“圣人无常师”,得出“师不必不如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结论。

最后,作者点明写作本文的目的,借以表明其“好古人”、“行古道”,坚定从师的决心。

全文结构严谨,论证周密,是一篇千古流传的佳作。

学习本文,要着重如下几点:1.本文是针对当时士大夫们轻师耻师而写的一篇带有很强的战斗色彩的文章,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战斗性。

因此,阅读本文,必须深入了解其写作的时代背景,方可领会文中语句的内在意义和时代意义,体会其批判的锋芒。

2.本文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它讲求说理的深刻,论辩的严谨,论证的有力。

所以,要认真研读文章的结构,研讨文章的论证方法,探究其论点和论据间内在的逻辑关联。

课文详解古①之学者②必有师。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①古:古代,指先秦和汉。

②学者:求学的人。

汉代治经学必有师承,各以家法教授。

如孔安国治古文《尚书》传都尉朝,都尉朝传庸生,庸生传胡常,胡常传徐敖;田何治《易经》传丁宽,丁宽传田王孙,田王孙传施雠、孟喜、梁丘贺。

高中必修课《师说》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高中必修课《师说》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高中必修课《师说》文言文翻译及赏析《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

《师说》文言文翻译及赏析有哪些?今天小编分享一些有关高中必修课《师说》文言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师说》文言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文言文翻译: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师说文言文注解翻译在线看

师说文言文注解翻译在线看

师说文言文注解|翻译在线看写法总述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论证,并辅之以感叹句来加强说服力。

例如第2段,首先用一个感叹句紧承前一段,转入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分析,然后从三方面作对比。

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次用对自己与对儿子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批判士大夫的错误想法,指出这是“师道不复”的真正原因。

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笔锋犀利。

几个感叹句,均有加强感染力的作用。

句式也有变化,“其皆出于此乎”,是用推测语气作判断;“吾未见其明也”是用肯定语气作判断;“其可怪也欤”,是用惊诧语气作判断。

“同”中有“变”,感情一层比一层强烈。

分析《师说》论点鲜明,结构严谨,正反对比,事实充分,说理透彻,气势磅礴,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文章先从历史事实“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能“传道受业解惑”、学者定会遇到疑难“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三个方面证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对于老师的年长年少,作者认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明确了择师的标准。

接着就从三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次用人们对自己与对儿子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揭露士大夫之族的错误想法,指出这是“师道不复”的真正原因。

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指出了他们在“从师”问题上的不同态度,点明了从师学习的重要。

作者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择师标准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论断。

为了证明这一论断,作者选择了孔子的言行来作证。

在当时人们的心中,孔子是圣人,圣人尚且如此,那一般人就更不必说了。

而且作者虽只用了寥寥数语,而孔子的言行却写得具体,因而很有说服力。

古之圣人【师说】译文及解析

古之圣人【师说】译文及解析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出自《师说》,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後,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於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於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闻道有先後,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於时,学於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注释】1学者: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所以,用来……的。

道,指儒家之道。

受,通“授”,传授。

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

惑,疑难问题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

之:指知识和道理。

《论语·述而》载:“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4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5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

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师说》详解

《师说》详解

《师说》详解《师说》整理一、通假字1.所以当一名传教士很好。

接受、传递、教导。

2.教这本书并学习它的句子。

“阅读”意味着“戏弄”。

3.或严老师,或缺席。

“不”的意思是“不”。

2、多义词师① 老师,所以说教也有助于消除疑虑。

(老师)② 困惑,但不是来自老师。

(跟着老师)③ 我可以向他学习。

(思考,采取…)④ 我们老师的方式(做与学)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n.作v.从师)⑥犹且从师而问焉(老师)⑦而耻学于师(老师)⑧则耻师焉(n.作v.从师)⑨或师焉,或不焉(n.作v.从师)⑩不耻相师。

(n.作v.学习)⑾师道之不复(n.作v.从师)(12)孔子向坛子学习(受……启发)①其为惑也(代词,那些,疑难问题)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代“生乎吾前”的人)③ 丈夫勇知道他生在我身上(代名词,他的)④ 他的出生很遥远(代名词,而不是“古代圣人”)⑤ 他的下一位圣人离他很远(代名词,而不是“今天的人”))⑥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大概)⑦其可怪也欤(这)之① 古代学者必须有老师②人非生而知之者(代,代知识,道理)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取独)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取独)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取独)⑥ 圣人之所以是圣人(这件事一代又一代)⑦ 男孩的老师(助词,de)⑧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代,代童子)⑨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宾语前置的(签名)⑩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这些人)⑾郯子之徒(代词,这一类)(12)六艺经典的传播很普遍(代词,这类)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著作)道① 因此,传教士被教导要消除怀疑(真理)② 老师很久没有讲道了(传统)③ 道(道德知识)的相似性也被混淆了①惑之不解(疑难问题)② 那就让老师感到羞耻和困惑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比)②而耻学于师(介,向)③于其身也(介,对于)④其皆出于此乎(介,从)⑤ 不限于时间(中等、被动、被动)乎① 当他出生在我之前时,他的听觉方式也坚定地走在我前面(引言,相当于“于”,在表中比较)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吗)③ 这一切都来自于此(模态粒子、表格推测、条形图)④ 呵!(语气助词,感叹词,与“Ho”连用,唉)三、古今同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

韩愈师说鉴赏

韩愈师说鉴赏

韩愈师说鉴赏《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

下面和小编一起赏析一下《师说》【分句赏析】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理解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目的就是要恢复自孟子后已“失其传”的儒家道统。

正因为如此,他把“传道”视为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

“受业”“解惑”,都与此有关:“业”即“道之文”,指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而“解惑”也是为了“明道”。

由此可见,“师道”是贯穿全文的主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个判断就是上述内容的高度概括。

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理解。

有人认为这句话反映了韩愈轻视劳动人民的阶级偏见。

但有人认为不能这样看,因为这句话所在的第2段,都是贬斥上层“士大夫之族”,褒扬“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古之圣人”的,“君子不齿”句的主语“君子”,是指韩愈贬斥的上层“士大夫之族”,而不是韩愈自己。

韩愈在文章里一再用“君子”“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古之圣人”对比,贬前者,褒后者,当然不会把自己列入所谓的君子中,所以“君子不齿”只是对耻于从师的君子的讽刺,而没有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轻视。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评析:劈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断,紧接着概括指出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做为全文立论的出发点和依据。

然后句句顶接,推论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同时,一开头郑重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就隐然含有对“今之学者”不从师的批判意味,很自然地为第二段埋下了伏笔。

本句翻译时要注意“者……也……”和“所以”在句式中的含义和作用。

运用:(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评析:这一句是在前文已用老师的`职能作出了理论论证和用孔子言行作了事实论证之后,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得出了进一步的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六则【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我是学中文的,可以给你做具体的讲解:按原文、注解、译文的顺序排列如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时”是在一定的时候,不是时不时、常常的意思“习”有两种说法: 1.复习; 2.实习,实践,演习。

人们多解释成复习,中学教材也这么解释,但是按照原北大中文系著名学者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一书中的解释,应该是后者,理由如下:1.习按其甲骨文的字形推断的本义是幼鸟学飞,由于幼鸟学飞需要实践,因此有演习,实践的意思2.孔子教给其弟子的具体知识是礼乐射御书术,射箭、驾车、礼仪、音乐等学问都需要不断演习操练,因此此处应该是演习的意思3.《礼记》里有“习礼乐”“习射”这样的话,都是演习的意思,可作为第二个理由的佐证“说”通“悦”,喜悦的意思“有朋”的“有”或曰同“友”,“友”是朋友,“朋”是弟子、朋党“人”是别人的意思孔子说:“学习而能够在适当的时候复习知识,不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你,你又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所为吗?”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本句的意思有两种说法:1.温习旧的知识,再学习新的知识2.温习旧的知识,并且在旧知识中找到新的所得我们更偏向于第二种,但中学教材中或不作注释以防争议,或解释成第一种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并且在旧知识中找到新的所得,就可以当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罔”有两种说法:1.惘然无所得2.被欺骗根据论语中的其他用例我们认为第二种解释更正确,以前的中学教材解释成第一种,现在的教材已经改过来了“殆”有三种说法:1.精神疲殆;2.迷惑;3.危险在论语的其他用例中只有后两种解释,根据对偶词的词义相近的规律,我们判断应为第二种解释,旧教材解释成第一种,是根据一些古人的注解做出的判断,没有依据,新教材已经改过来了孔子说:“光学习不思考,就会(因为不思甚解而)被欺骗;光思考不学习,就会(因为思路狭窄而)迷惑。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是以”就是“以是”,“凭借这个”的意思,意译为所以子贡问道:“孔文子凭借什么称作‘文’呢?”孔子说:“聪敏而又喜好学习,不把向比他地位低的人请教当作耻辱,凭借这个称作‘文’。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识”念做zhi4,记住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读音仍有残留,如博闻强识,标识中的“识”都念zhi4,不念shi2“厌”不是讨厌的意思,同“餍”,本义吃饱,引申出满足的意思“何有”是上古汉语的固定用法,是“何有其难”的意思,就教材解释成哪里有,说这是孔子的谦辞,其实是孔子的自负之语孔子说:“默默的记住,学习又不满足于已经学会的知识,教导别人从不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难的呢?”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三”是虚数,表示很多,不一定就是三个“其不善而改之”的前面承前省一个“择”字孔子说:“很多人走在一起,一定有我的老师:选择其中好的地方并且仿效它;选择其中不好的地方并且改正自己身上与他相同的毛病。

”师说【唐】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

(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

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

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解析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

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

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

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

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

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

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

与韩愈同时代的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可以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斗争精神。

对耻学于师,文章连续用了三个对比。

第一,古今对比,阐明耻学于师违背圣人之道,其后果只能是更加愚昧。

第二,将同一个人既明于择师教子的必要,却又不明于自己从师的必要,把这两种完全矛盾的做法加以对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揭示那些人确实糊涂不通道理。

第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对比,进一步道出士大夫的错误心理,发人深省地指出两种人的地位与智能的反差,更令人幡然醒晤。

全文分4段。

第1段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

“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

然后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

接着紧扣“解惑”二字,从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

最后紧扣“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