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新知
教学设计探究新知
教学设计探究新知针对教学设计探究新知的要求,我将以1200字以上的篇幅使用中文回答。
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教师对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规划和组织。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的目标是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培养学生的批判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下面,我将从教学设计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能力。
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组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发现能力。
其次,教学设计的内容应当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创造性。
我们可以通过选取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和创新思维。
此外,我们还可以引入一些新颖的学习资源和工具,如多媒体教学、虚拟实验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探究新知的效果。
第三,教学设计的教学方法应当灵活多样。
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实现学生探究新知的目标。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讲解、讨论、实验、实践等方式向学生传授新知识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小组合作等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
最后,教学设计的评价方式应当多元化。
我们可以采用定期测试、作业评价、项目报告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此外,我们还可以引入自评、互评等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思考,促进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的反思和提高。
综上所述,教学设计探究新知需要教师提前规划和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选取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使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探索和理解新知识,培养学生的批判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效果。
探究新知课件
证明:
△ACB ≌ △ADB. A
B
这两个条件够吗?
还要什么条件呢?
D
例1 已知: 如图,AC=AD ,∠CAB=∠DAB.
求证: △ACB ≌ △ADB.
C
证明:
△ACB ≌ △ADB. A
B
这两个条件够吗?
还要什么条件呢?
还要一条边
D
例1已知: 如图,AC=AD ,∠CAB=∠DAB.
求证: △ACB ≌ △ADB.
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可以证明两条线段相等 等、两个角相等。
2、 “边边角”能不Hale Waihona Puke 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答:不能
探究新知⑴
⑴边-角-边
(角夹在两条边的中间,形成两边夹一角)
做一做
已知两条线段和一个角,以这两条线段为边, 以这个角为这两条边的夹角,画一个三角形.
M
⑴ 3cm 4cm
45°
C
45°
A 4cm B
探究新知⑴
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 所有的三角形都全等吗?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1.在下列图中找出全等三角形
30º
Ⅰ
Ⅱ
ⅢⅢ
ⅣⅣ
5 cm
30º
Ⅴ
Ⅵ
30º
Ⅶ
Ⅷ
例1 已知: 如图:AC=AD ,∠CAB=∠DAB.
求证: △ACB ≌ △ADB.
C
证明:
△ACB ≌ △ADB A
B
这两个条件够吗?
D
例1 已知: 如图,AC=AD ,∠CAB=∠DAB.
求证: △ACB ≌ △ADB.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 为SAS(或边角边).
探究新知八个字环节
探究新知八个字环节科学探究式学习八个环节的顺序是: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记录结果;6.得出结论;7.表达与交流;8.完善结论。
他们之间的联系是:提出问题是探究的前题,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然后针对提出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做出种种假设;为了证实各种假设就要制定出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并且对做出的假设具有验证性的计划;然后学生严格按照制定的计划进行观察、实验等活动,确保计划的有效落实;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把得到的结果(不论是实验数据或搜集到的信息)要真实、准确地记录下来;在“记录结果”基础之上,通过“整理信息、分析数据”,再根据个人的经验、经历及认知结构等,得出符合个人所能理解的结论;接下来通过表达与交流,明确了自己得出的结论,同时,也了解到了与自己得出的结论不同的结论,最后学生评价、反思并修改自己得出的结论,最终,得出比较完善的结论,对提出的问题作一个比较全面、客观地解释。
科学探究式学习八个环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
所以在教学中既要遵循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又要根据实际内容的需要,突出某些侧重点,还有反复的训练和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实施计划”和“完善结论”这两个环节。
新课标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学习科学的途径,又是学习科学的方式,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
”一节完整的科学课也是以科学实验活动为中心展开的,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同时也加深对本节科学原理的理解,有助于科学教学的推进。
在小学阶段,尤其是农村小学,由于实验器材的不健全和实验活动的缺乏,这两方面学生实践得不是太好。
所以我觉得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对于“完善结论”这个环节,我觉得尤为重要。
“完善结论”就是对“得出结论”的评价、反思和修改,并且需要通过“表达与交流”的方式来进行。
让孩子在“猜想”中探究新知
起笔 彗 萎
审 莅
.
字 ,再看 它是不是 3的倍 数。 例如我选 6 ,可 以在数位 表 中这 样 分 配
数字为:3 0 2 1 , 3 0 2 1 + 3 = 1 0 0 7 ,3 0 2 1 是 3的倍数 。 学 生们在两分钟 内就写 出了很多 数 ,同时他们 也发现 ,选 3 、6 、9 的 同学 写 出的 数都 是 3的倍 数 ,选 5 、 7 、8的同学 写 出 的数 都不 是 3 的 倍 数 ,这是为什 么呢?肯定是与所选 的 数字有 关 了。这时 ,再启 发学 生想 , 数字 5 、6 、7 、8 、9与所 写数字之 间 的关 系 ,它们表示 的是所写数字 的什 么 ,表示所写数 字各位数字 的和。从
实验 、归纳 、完善 的过程 ,培养 了初 二 、动手操 作 ,启发猜想 步的分析 、综 合 、比较 、抽象 、概括 小学 生的思维特 点是以具体思 维 和推理 的能 力 ,同时也培养 了孩子的 题才能起 到一 石激起千层 浪 、抛砖 引 玉 的作 用呢 ?如在教学 “ 3的倍 数 的 为主 ,具有好动好奇 的心理特点 。因 探索意识和创新品质 。 特征 ”时 ,我先从 已有 的 知识 人手 , 此 ,教 学过程 中有 目的 、有组织地 让 三 、探究新知 .证明猜想 复 习 了 2的倍 数 、5的倍 数 的特征 , 学 生观察 、操作 ,通 过摆一摆 、量 一 在认知过程 中 ,学生产生 的猜 想 然后让 学生猜 想 :3 的倍 数有什 么特 量 等操 作活动 ,一方 面可 以满足学 生 得到初步 的举 例验证后 ,还需 要有充
一
雯歌逛受
著名科学 家牛顿有句名 言 : “ 没
探究新知练习巩固
21×3 = 3×21
你想起了什么知识?
乘法交换律:a b b a
二、探究新知
这里的字母可以表示分数吗?
乘法交换律:a b b a
乘法结合律:a b c a b c
乘法分配律: a bc ac bc
二、探究新知
同桌合作要求:
1.举例说明
三、练习巩固
2. 对比练习。
4 1 5 5 7
3 1 3 7 8
动笔前先思考: 怎样算比较简便?
三、练习巩固
3.开放练习。
在( )中填上适当的数,使计算简便。
3 15( ) 8
5 3 5 ( ) 13 8 13
4 11
(
)
5 1 12 6 4
二、探究新知
你做对了吗?
3 1 5 5 6 35 1
56 3 1
6 1
2
5 1 12 6 4
5 12 1 12
6
4
10 3
13
三、练习巩固
1. 基础练习。
请独立完成上述两题
(
)
四、课堂小结
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你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 你还有哪些疑问?
五、随堂作业
练习二 第12~14题
,计算出利用运算定律后的结果;
③对照两者的结果是否相等。
2.能否举出一个不相等的例子?
3.通过验证,我们得到的结论是:(
)
二、探究新知
整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二、探究新知
你能试一试吗?
3 1 5 5 6
探究新知
(二)探究新知
1、收集信息,理解问题。
教师:同学们,请仔细读题,你能从题目中提炼出什么信息?
学生1:乐乐一共喝了两次牛奶,第一次喝了杯,第二次喝了兑水后的杯。
学生2:第二次喝的纯牛奶比第一次少。
学生3:第二次喝的纯牛奶可能是杯。
学生4:问题是:乐乐一共喝了多少杯纯牛奶?可以用第一次加上第二次来解答。
教师:到底第二次喝了多少纯牛奶呢?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2、探索交流,分析与解答。
(1)演一演,画一画。
1. 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给每人提供一张长方形的纸来表示这杯纯牛奶,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分一分。
)
2. 学生组内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搜集学生资源,为下一环节的集体研讨做准备。
)
3. 组织研讨。
(2)说一说。
把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1”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就是。
第二次喝的纯牛奶是杯,水是。
一共喝的纯牛奶+= (杯)。
3、回顾与反思。
教师:我们利用画图法得出的结论到底对不对呢?可以怎样检验?
学生:可以从剩下的半杯兑过水的奶考虑:剩下的杯中有一半的纯奶和一半的水,所以剩下
的纯奶是杯,所以喝了杯纯牛奶是正确的。
教师:解决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每次喝的半杯中都是剩下纯牛奶的一半,第一次喝的是整杯纯牛奶的一半,第二次喝的是剩下半杯纯牛奶的一半。
)
教师:关键步骤利用了什么知识?
学生:分数的意义、分数加减法、画图法等知识。
探究新知学案
二、小组合作: 〈生生互动,人人开口,你行我也行! 〉
1、 (1)思考 P42 页《进京赶考》的故事中这个书生即使满腹学问,但能自立吗? (2)如果你是书生,你会怎么办?
七 年级 思想品德(下)探究新知学案 学习内容: 第三课 第二框 告别依赖 走向自立 学习目标: 1、认识依赖思想的危害性,树立自立意识
2、了解自立和自主的关系,能够承担自己的责任 3、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培养自立能力
主备:王瑞瑞
时间: 教学设计 生:自学 中的收(3)怎样树立自立意识? 2、阅读课本 43-44 页思考: (1)在以上情景中,你能看出这名中学生犯了哪些错误?缺少什么能力? (2)培养自立能力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三、展示反馈:<以组展示活动成果,亮出精彩的你!>
1、判断题: (1)告别依赖,一个重要的表现是独立地生活。( ) (2)自立就要所有事情自己做,拒绝他人的帮助。 ( ) (3)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的前提是依靠父母做主。( ) (4)人长大了,自立能力自然具备了,不要刻意去培养。 ( ) (5)依靠就是要依赖。( ) 2、单项选择题 : (1)培养自立能力最基本的就是( ) A.立足于当前的生活和学习,从小事做起 B.得到父母的各方面帮助 C.得到社会的特殊保护和关爱 D.有伟大理想,从大事做起 (2)人生需要自立,对于青少年而言,自立应该( ) ① 从现在开始 ② 从小事做起 ③ 彻底摆脱父母和老师 ④ 积极地尽可能地参与各种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自己 A① ② ③ B② ③ ④ C① ② ④ D① ③ ④ (3)自立与自主的关系是( ) A.自立与自主完全相同 B.自主与自立毫无关系 C.自立的前提是自主 D.自主的前提是自立 (4)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要学会游泳,就要在水中反复练习。这 告诉我们( ) A.要培养自立能力,就要大胆地投身社会实践 B.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的前提是要做 到自主 C.告别依赖,就要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 D.梨子的味道很好吃,游泳有利于身体 健康
探究新知
二、探索新知:1、教师提出:“你能说出你自己的准确位置吗?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有的说在第几组,有的说在第几排,并不准确具体,引导学生说出在第几组第几个,这样才能把一个人的位置确定了。
师:我听明白了,不过同学们有从门口开始数的,有从窗户那边开始数的,有的从前数的,也有倒着数的,因为标准不统一,所以说法也不同。
看来为了便于人了解,有必要统一标准。
那我们就从门口开始从左往右数分别是第一组、第二组...从前向后竖着数分别是第一排、第二排...现在你能重新说一说自己的准确位置吗?2、每个同学都能说出自己的位置,现在老师也用第几组第几排(板书:第几组第几排)的方法写下一个同学的位子你们看看这个位子上坐的是谁?(板书:第三组第四排)我再说几个同学的位置,如第四组第三排,第五组第二排等,有意让学生跟不上,产生简介记录的需要。
)3、全都记好了吗?有没有什么问题?没有,老师报的太快了那么,怎样才能快速而且准确的记录同学的位置呢?就一第三组第四排为例,你来想想办法!(学生成果预设:去掉第字;3.4;3,4...)4、理解数对的意义(1)同学们都创造了自己的独特的记录位置的方式,很有自己的想法。
其实呀,我们的数学家在很早的时候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你知道他是怎么解决的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在座位图上,每个座位都有一个横向的位置也有一个属相的位置,我们将这两个方向用线标出来,便形成了方格图,横向和纵向会形成交叉点,这些交叉点就是我们所在的位置,而交叉点都可以用两个数字来表示它横向和纵向的位置,如第三组第四排,就可以写成(3,4),两个数字中间用逗号隔开,像这样的一对数我们称为数对,它表示的是一个确定的位置。
(2)每一个位置都可以写成数对的格式,你能把你的位子写出来吗,并在方格纸上找到你的位置。
(3)我们可以用数对把全班同学的位置表示出来。
请你观察这些数对,你有什么发现?同一组的同学,数对的第一个数相同同一排的同学,数对的第二个数相同确定一个位置需要两个条件...。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知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因此,为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
必须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索。
从而,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品尝探索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
那么,怎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知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下功夫。
一、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习最好的激发是对所有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
由此可见,当学生面临新知识的时候,对新的学习材料兴趣的高低,最近影响着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为此,教学时,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潜在的智力因素,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的独特魅力,创设激发学生思维火花,主动求知的氛围,使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
比如:在教学《比的意义》开始时,教师在黑板上写一个‘.’,问学生这是什么?生:点,接着教师再添上一个‘.’变成“:”,生冒号,师添数字变为3:2,怎么读?生愕然了,师读3冒号2(生笑),师接着说,:语文中的冒号在数学中也有名称,叫比号,然后揭示课题“比的意义”,你们想知道什么呢?新课始,就给学生创设一个愉快的、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接着整个教学过程就围绕着学生想知道的不断创设“欲说不能”,“欲罢不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索状态。
二、重视学法指导,学会自主探究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学法指导被大家高度重视。
“授人以渔”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培养未来创造型人才的必要手段,也是一条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安排以学生“学”为轴心的教学活动,多方引导学生掌握探究方法。
(一)、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运用转化的方法,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究式教学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模式。
探究新知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本方案以小学科学课程为例,设计一堂探究新知的教学活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的呼吸作用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植物的呼吸作用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植物呼吸作用的具体过程。
四、教学准备1. 教学器材:植物样本、实验装置、记录表、多媒体设备等。
2. 教学资源:植物生长图片、相关视频、科学知识讲解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植物生长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特点。
2. 提问:植物是如何生长的?它们需要哪些条件?(二)探究新知1. 教师简要介绍植物的呼吸作用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个植物样本和实验装置。
3.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呼吸作用。
4.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植物的呼吸作用对生长的影响。
(三)巩固与应用1. 教师展示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植物呼吸作用的其他应用。
2.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关于植物呼吸作用的实际问题,并尝试解决。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植物呼吸作用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
六、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讨论等环节的表现,评价其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2. 成果性评价:评价学生在实验报告、讨论总结等方面的成果。
3. 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案中探究新知的优缺点
教案中探究新知的优缺点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其宗旨是培养创造性人才。
生命现象的千变万化,生物世界的丰富多彩, 生物实验手段的多种多样,以及生物新技术、新成果的不断出现等, 这一切都为生物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内容,很容易激起学生对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也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好素材。
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具有选题广、可操作性强、生动有趣、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课内课外联系紧密等诸多优点。
另外, 生物学的发展历程,诸多生物学家本身的道德示范, 使生物学蕴藏着丰富的人文价值。
自然万物的千姿百态使人产生了美感,生物进化理论隐含了丰富的哲理,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 而众多科学家身上所有的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和献身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 更是留给中学生们无价的精神财富。
结合生物科学实施探究式教学,可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学科素质和人文品质。
1 )在教与学的关系上。
正确处理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辨证关系,重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动性,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2)在教学组织上。
突破了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辅之以分组教学和个别学习,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做到了因材施教。
3 )在课程结构上。
强调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综合,以培养通,才。
4 )在教学内容上。
有效处理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力求教材建设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新潮流,及时吸收当今科技发展的新成果。
5 )在教学方法上。
主张应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使用研究方法、发现法等教学方法。
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但探究式教学由于其开放性与拓展性的特点,也给这种新课程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方法带来了天生的不足。
说课稿新知探究的步骤
说课稿新知探究的步骤
以下是我写的关于说课稿新知探究的步骤:
1.说教材: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
2.说教学目标:包括:课程标准,课文本身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
3.说教学重难点:一般针对课文最突出的特点。
4.说学情:这一条视情况而定,可不说。
5.说教法:比如:导读法,讲授法,圈点勾画法。
6.说教学过程:激趣导入,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度细品,深入挖掘;概括总结,训练迁移。
7.说板书
一般正规的说课如果时间允许的情景下,是要在说教学程序的过程中写出板书提纲的。
如果时间很紧张,你能够提前写在一张大纸上,张贴在黑板上也能够。
能够配合讲解适时出示,到达调控学生、吸引注意、使师生思路合拍共振的目的说出这样设计的理由。
如:能体现知识结构、突出重点难点、直观形象、利于巩固新知识、有审美价值等。
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
1、激趣导入
(1)观察一个由三角形拼成的美丽的图案。
这个图案像什么?这艘船都
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有几个三角形?
(2)揭示学习内容:三角形的分类
2、讨论分类方法
思考与讨论:你根据什么来进行分类?请在小组里交流。
3、学习按角的大小分类
(1)活动一
①小组长拿出信封(一)中的三角形。
②看一看、比一比每个三角形角的特点,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③议一议:为什么这样分?
(2)学生汇报,并说出分类的理由。
(3)引导学生给三角形命名。
(4)练一练:说出下面三角形分别是什么三角形?
(5)思考与讨论:在一个三角形内至少有几个锐角?
(6)游戏1
游戏规则:学生随机抽取信封里的三角形,如果能说出三角形的名称,并说说理由,则漂亮的三角形就属于你。
(7)游戏2
猜猜被信封遮住的可能是什么三角形。
4、学习三角形按边分类
(1)活动二
①小组长拿出信封(二)中的三角形。
②小组成员动手测量各个三角形每条边的长度。
③把这些三角形按边的特点分类。
讨论:为什么这样分?
(2)学生汇报测量情况。
三角形① 7cm、7cm、6cm 三角形② 5cm、5cm、5cm
三角形③ 4cm、3cm、5cm 三角形④ 7cm、7cm、7cm
三角形⑤ 5cm、5cm、8cm
(3)学生汇报分类情况。
(4)学生根据边的特点给三角形命名。
(5)思考与讨论: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吗?
(6)练一练:按照边的不同,说出下面三角形分别是什么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②
①③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新知。
1、数数,引出“万”。
师: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在数数的时候,可以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还能怎样数呢?
生:还能一百一百地数。
师:同学们知道,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像一、十、百、千这样的数数用的单位叫作计数单位。
那么能不能一千一千地数呢? 我们来试一试。
(1)出示例5中的一个大正方体。
师:这个大正方体里面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生:1000个。
师:这个大正方体里面有1000个小正方体,对吗?
生:对。
(2)一个大正方体有1000个小正方体,想一想:如果十个这样的大正方体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呢?我们一千一千地数。
(课件每点一下,出示一个大正方体)
生齐:1000, 2000,3000,4000, (9000)
师:再增加1个一千是多少?(课件点击最后一次,呈现第十个大正方体)
也就是说,10个一千是一万。
师:数数时可以用千作计数单位,一千一千地数。
(板书:一千一千地数)几个一千是一万?
生:10个一千是一万。
(接着板书:10个一千是一万)
板书: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齐读)
师:你能在计数器上一千一千地数,从一千数到一万吗?
生:边拨变数。
师:把千位上的珠子拨去,在万位上拨上一颗。
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9 个一千再添上1 个一千是几个一千, 10 个一千就是一万,一万里面有几个一千?
师小结:将来我们数更大的数的时候还可以一万一万地数,万也是一个计数单位。
2、整理数位顺序表
到目前为止,我们一共学习了哪些计数单位呢?(一、十、百、千、万)
师:每个计数单位都有自己的位置,计数单位所在的位置我们叫做数位.说一说你们认识了哪些数位?你们能不能自己制作一个数位顺序表?
学生动手整理,展示成果,汇报。
师:你觉得万位左边还有数位吗?
师总结:万位的左边还有很多,无数个计数单位,无数个数位,所以我们用省略号来表示.( 课件出示整理好的数位顺序表)
3、拨珠数数,认识“万”位。
师:同样的珠子放在不同的数位上所表示的数就不同,只用一个珠子你能在计数器上表示出
一个很大的数吗?
学生上来边拨边说(将这颗珠子放在万位上就可以表示10000)
师:放在百位上表示多少呢?十位呢?放在千位上呢?(一百、十、一千)
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
(从一千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一千零二十)。
4、做一做:数万以内的数。
(1)同学们,我们已经和“万”交上了朋友,现在你会数万以内的数吗?
课件出示教材83页做一做。
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
从四千九百五十起,一十一十地数到五千零五十。
从八千五百起,一百一百地数到九千三百。
学生活动,同桌互相数数。
谁愿意来展示一下? 刚才数数的时候,你觉得哪几个地方容易错?
借助计数器帮助理解记忆遇到拐弯数的数数读法。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经历从“数小木块”到“用计数器数”这个知识的抽象概括过程,借助计数器在数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的原理,理解十个一千是一万,培养学生数感。
5、感知10000有多大。
师:那一万有多大呢?你知道,10000张稿纸叠起来有多高吗?我们一起来看这一本书是100张,估一估,大约有几厘米?(1厘米)这样的两本书是多少张?约是几厘米?几本书是一千张呢?10本书是一千张。
1000张纸摞起来有这么高。
想象一下,10000张叠起来是几个这么高?(10个)大约有100厘米,也就是1米。
谁上来比一比1米离地面多高?
6、教学例6
感受了10000有多大,我们继续看屏幕(出示例6星星图)。
师:图中有多少颗星星,你能很快数出来吗?小组间讨论一下。
小组成员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方法并记下来,看哪个组数的又对又快。
指名汇报。
预设:
生1:一个小正方形里有100颗星星,24个小正方形有2400颗星星,与58颗星星合起来是2458颗星星。
生2:我先圈出1000颗星星,再圈出1000颗星星,一共圈出2个1000,再一百一百的圈,有四百,一行有十颗,5个十是五十,加上剩下的8颗,共有2458颗。
提问:谁还有补充?
两位同学在数的时候都是把相同的计数单位放在一起数,哪位同学的方法更方便更快捷?为什么?
师小结:同学们,我们在计数时能用千计数的用千计数,不够用千计数的用百计数,不够用百计数的用十计数,不够用十计数的用个计数。
如果用小正方体来表示这个数,可以怎么表示?(课件演示)
师:想一想,这个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把这个数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又怎么表示呢?
指名学生说出拨珠方法。
完成教材84页填空。
(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星星图使学生直观感受这个数很大,需要用“千”来计数,通过学生独立圈一圈,数一数的操作过程,加深学生对计数单位的认识,体会到计数的本质——用计数单位数并用加法相结合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