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化理论
乳化原理与乳化技术.

光源 透镜
溶胶 丁达尔效应
丁达尔现象
溶胶的运动性质
布郎运动—— 溶胶中的分散相粒子由于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做热运 动的分散介质的撞击而引起的无规则的运动。
布朗运动
溶胶的电学性质
(1)电泳-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带电的分散相粒子在分散介质中 向相反符号电极移动的现象。
++ +
++
+++
++ +
+
++
–
+++
则须继续加水直到变型。
初生皂法
用皂稳定的油/水或水/油型乳化体皆可用此法制备。将脂肪酸溶于油 中,将碱溶于水中,两相接触,在界面即有皂生成,因而得到稳定的
轮流加液法
将水和油轮流加入乳化剂中,每次只加少量。
混合方式
1、机械搅拌混合法 2、胶体磨混合法 3、超声波乳化器混合法 4、均质器混合法
机械搅拌混合法
三、化妆品中乳化剂的发展
化妆品所使用的乳化剂为数很多,纵观这类乳化剂的变迁,则与 化妆品的发展和乳化技术密切相关。
四、乳化体的类型与配制
1、油/水型乳化体 2、水/油型乳化体 3、微乳化体 4 5、彩色乳化体
油/水型乳化体
欲制备油/水型乳化体,必须选用一种在乳化体 的水相中溶解度较大的乳化剂。
35丁达尔现象tyndall一束波长大于溶胶分散相粒子尺寸的入射光照射到溶胶系统可发生散射现象溶胶丁达尔现象透镜光源丁达尔效应36布郎运动溶胶中的分散相粒子由于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做热运动的分散介质的撞击而引起的无规则的运动
乳化原理与乳化技术
第一节 乳化机理
二、乳化体的稳定 三、乳化体的分层、变型及破乳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理论与实践

2种切口的比较 种切口的比较
角膜隧道 麻醉 表面麻醉 Tenon下麻醉 Tenon下麻醉 结膜 完整 前房操作 容易 可见度 好 对眼球的牵拉 轻 手术时间 短 短 内皮损损伤 多 核硬度 不要太硬 手术类型转换 容易 成本 低 IOL植入容易度 容易 对感染的抵抗力 低 异物感 不明显 外观效果 好 诱导散光 明显 多 巩膜隧道 球周 球后 全身 切开 困难 较差 大 长 少 可以很硬 不容易转为ECCE 贵 难 强 明显 容易出血,外观出血或充血 少
优点 缺点
无粘弹剂也能够进行 不容易控制撕囊方向
在撕裂时
改用粘弹剂,改用镊子 补充注入粘弹剂,继续用 镊子进行
过熟期白内障和液化的白内障可用染色剂染色囊膜,如 Vision Blue (DORC)
水分离与水分划
• 水分离
– 水分离是囊袋内超声乳化术的一个重要手术步骤 – 水分离-将囊膜与晶体核周皮质分离
初学者超声乳化术相对和绝对禁忌症
绝对禁忌症 黑色白内障 晶体脱位白内障 前房内有玻璃体、脱位程度不等的白内障
晶体核硬度 分类
等级 1 2 3 4 5 U/S时间 微量 少量 中等 长 很长 色泽 透明或浅灰色 灰色或灰黄色 黄色或黄灰色 黄-琥玻,琥玻色 黑棕色、或黑色 晶体类型 皮质或后囊下 后囊下后极 核性或皮质性 核性、致密 完全致密 红光反射 良好 明显 好 差 无
针头与撕囊镊子撕囊的比较
工具 切口 前房填充物 器械 开始技术 连续技术 适应征 特别是 撕囊针 角膜或巩膜隧道 粘弹剂,BSS,空气 撕囊针 形成囊膜瓣 翻转囊膜埔于前囊膜上 节段一节段进行 简单病例 撕囊镊子 角膜或巩膜隧道 高分子粘弹剂 撕囊镊子 形成一小的囊膜瓣 镊子抓住瓣的根部,撕开,一 一个象限一个象限进行 各种情况的白内障, 小瞳孔、成熟期白内障、先天 性白内障等 撕开容易控制,可以处理难度 大的病例 需要粘弹剂
乳化的概念

乳状液的外观一般常呈乳白色不透明液状,乳状液之名即由此而得。乳状液的这种外观是与分散相粒子之大小有密切关系。由胶体的光学性质可知,对一多分散体系,其分散相与分散介质的折光率一般不同,光照射在分散微粒(液滴)上可以发生折射、反射、散射等现象。当液滴直径远大于入射光的波长时,主要发生光的反射(也可能有折射、吸收),当液滴直径远小于入射光波长时,则光可以完全透过,这时体系呈透明状。当液滴直径稍小于入射光波长时,则有光的散射现象发生,体系呈半透明状。一般乳状液的分散相液滴直径的大小大致在0.1-10μm(甚至更大)的范围,可见光波长为0.40-0.76μm,故乳状液中的反射较显著,因而一般乳状液是不透明的乳白色液体。这就是乳状液的微粒大小与外观之关系。对于液滴的直径在0.1μm以下的液-液分散体系,其外观是半透明的和透明,而不呈乳液状,常称为“微乳状液”,它的性质与乳状液有很大不同。
总之,可以这样说,界面张力的高低主要表明了乳状液形成之难易,并非为乳状液稳定性的必然的衡量标志。
(3) 界面膜的稳定理论 在体系中加入乳化剂后,在降低界面张力的同时,表面活性剂必然在界面发生吸附,形成一层界面膜。界面膜对分散相液滴具有保护作用,使其在布朗运动中的相互碰撞的液滴不易聚结,而液滴的聚结(破坏稳定性)是以界面膜的破裂为前提,因此,界面膜的机械强度是决定乳状液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
乳化的名词解释(一)

乳化的名词解释(一)乳化的名词解释1. 乳化剂•定义:乳化剂是一种能够在液体中分散并稳定微小液滴或气泡的物质。
•举例:常见的乳化剂有阿司匹林、蛋黄和肥皂等。
它们在水和油之间形成乳化系统,使得油水混合物能够保持稳定。
2. 乳化液•定义:乳化液是由两种或更多种互不相溶的液体经乳化剂稳定形成的混合物。
•举例:牛奶是一种常见的乳化液,其中脂肪球被乳化剂包裹,使其分散在水中形成乳状液体。
3. 乳化力•定义:乳化力是乳化剂在形成和维持乳化液中所起的稳定作用的能力。
•举例:某些物质具有较高的乳化力,例如卵磷脂,能够稳定乳化液的状态并防止油水分离。
4. 乳化稳定性•定义:乳化稳定性是乳化液在长时间储存或处理过程中保持均匀分散状态的能力。
•举例:某些乳化液具有较好的乳化稳定性,如酱油中的悬浮颗粒能够长时间保持分散而不沉淀或分层。
5. 乳化机理•定义:乳化机理是指乳化过程中乳化剂和液体相互作用形成乳化系统的理论基础。
•举例:乳化剂在乳化液中形成胶束结构,通过包裹液滴表面降低表面张力,使液体分散为微小液滴的过程属于乳化机理的范畴。
6. 乳化技术•定义:乳化技术是指利用乳化剂和相应的工艺设备实现液体乳化的过程。
•举例:食品加工中的搅拌机、乳化机和均质机等设备广泛应用于乳化技术,用于制备乳酪、果酱等乳化液体食品。
7. 微乳化•定义:微乳化是指乳化剂作用下形成的液体体系中,油滴或水滴的尺寸小于100纳米的稳定态结构。
•举例:某些药物微乳化液体制剂能够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提高药效。
8. 乳化态•定义:乳化态是指乳化液中油滴或水滴分散均匀且稳定的状态。
•举例:乳膏是一种典型的乳化态,其中油滴被乳化剂稳定成微小液滴,使得乳膏质地柔软。
以上是对乳化的相关名词进行解释说明的列举,从乳化剂、乳化液到乳化机理和乳化态,每个名词都有对应的定义和举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乳化过程和应用。
油包水的乳化原理

油包水的乳化原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油包水,是一种乳化技术,通过这种技术可以将一种液体或固体悬浮在另一种液体中形成乳液。
油包水的乳化原理是什么呢?让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
我们要了解乳化是什么。
乳化是指将两种不相溶的物质(一般来说是水和油)通过添加乳化剂使其混合在一起的过程。
在油包水的乳化中,油是连续相,水是分散相。
乳化剂是在水和油之间架起的桥梁,它可以使油和水之间发生作用,从而形成均匀的混合物。
乳化剂在油包水的乳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乳化剂通常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它的分子结构既包含亲水头部,又包含疏水尾部。
在乳化过程中,亲水头部会与水分子相互作用,疏水尾部则与油分子相互作用。
这样,乳化剂就能够将油和水结合在一起,形成乳状液。
在乳化过程中,乳化剂的添加量也是非常重要的。
添加过少的乳化剂可能导致乳化效果不佳,无法形成稳定的乳状液;而添加过多的乳化剂则可能导致过度乳化,使得乳状液变得过于稠密。
在油包水的乳化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适量添加乳化剂,以获得最佳的乳化效果。
乳化过程中的温度也对乳化效果有一定影响。
一般来说,乳化剂在所谓"HLB值"的作用下,在不同的温度下常常会有不同的表现,因此在进行乳化时需要根据所用乳化剂的HLB值和实际情况来调节温度,以获得最佳的乳化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油包水的乳化不仅可以用于食品行业,还可以应用于化妆品、医药、农药等领域。
在化妆品领域,乳化技术可以使得油性成分和水性成分结合在一起,使得产品更易于涂抹和吸收。
在医药领域,乳化技术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增强药效。
在农药领域,乳化技术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延长其有效期。
油包水的乳化原理是通过添加乳化剂将油和水混合在一起,形成乳状液。
在乳化过程中,乳化剂的种类、添加量以及温度等因素都会影响乳化效果。
通过乳化技术,可以实现不同液体或固体的混合,扩大了物质的应用范围,提高了产品的品质。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谢谢阅读!第二篇示例:油包水是一种乳化液,其原理是将油和水通过添加乳化剂等参数,使油和水混合并形成稳定的乳液。
化妆品乳化原理

化妆品乳化原理
化妆品乳化原理是指将两种互不溶解的液态成分混合在一起,形成均匀稳定的乳化体系。
乳化体系通常由两个相互接触的液体相和一个稳定剂组成。
乳化液的制备过程主要分为三个步骤:乳化剂的吸附,乳化剂吸附膜的弯曲,以及液滴的破碎和重组。
首先,乳化剂中的亲水基团吸附在水相中,疏水基团则吸附在油相中。
这样,乳化剂形成一个包围液滴的双层膜,称为胶束。
乳化剂的选择对乳化体系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其次,当乳化剂在水相和油相之间形成包围液滴的胶束时,当胶束的数量足够多时,胶束之间的排斥力会导致液滴的弯曲。
液滴的弯曲使得液滴之间的距离变小,增加了胶束之间的相互作用。
最后,液滴的弯曲使得液滴变得不稳定,容易破裂。
这就导致液滴的破碎和重组。
液滴破裂后重新组合成更小的液滴,并且由于乳化剂的存在,液滴之间的相互作用足够强大,从而形成稳定的乳化体系。
总结起来,乳化剂在化妆品乳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它能吸附在水相和油相界面形成胶束,通过液滴的破碎和重组过程形成稳定的乳化体系。
这种乳化原理使得化妆品能够同时包含水溶性和油溶性成分,使得化妆品更易于使用和均匀涂抹。
聚异丁烯乳液的乳化技术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聚异丁烯乳液的乳化技术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对聚异丁烯乳液乳化技术的基本介绍和背景,以便读者能够对接下来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以下是概述部分的一种可能的内容:1.1 概述聚异丁烯乳液是一种重要的胶粘剂和涂料成分,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乳化技术是制备聚异丁烯乳液的关键过程,通过将聚异丁烯溶解在水相中形成稳定的乳液态,实现其在水基胶粘剂和涂料中的应用。
乳化技术是将两种本来不相溶的液体通过添加表面活性剂和机械剪切等方法,使其混合形成乳状分散体系的过程。
乳化技术在聚异丁烯乳液制备中起着关键作用,能够将聚异丁烯完全分散在水中,并且保持其稳定性和均匀性,从而实现良好的应用性能。
本文将对聚异丁烯乳液的乳化技术原理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介绍乳化技术的定义和背景,阐明其在聚异丁烯乳液制备中的重要性。
然后,将重点介绍聚异丁烯乳液的应用领域,展示其在胶粘剂和涂料等领域的广泛运用。
最后,将详细介绍聚异丁烯乳液的制备原理,包括表面活性剂的选择、乳液稳定性的控制等方面内容。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能够深入了解聚异丁烯乳液的乳化技术原理,从而更好地理解乳化技术在聚异丁烯乳液制备中的应用和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接下来,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详细的阐述。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进行介绍,包括各个章节的标题和内容概述,让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整篇文章的逻辑结构和内容安排。
以下是文章1.2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建议: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主要部分,共涵盖了聚异丁烯乳液的乳化技术原理的相关内容。
引言部分(Chapter 1)主要介绍了本文的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首先,简要概述了聚异丁烯乳液的乳化技术原理的重要性。
其次,介绍了本文的章节结构和每个章节的基本内容。
最后,明确本文的目的,即通过对聚异丁烯乳液的乳化技术原理的深入研究,探讨其在聚异丁烯乳液制备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乳化的概念——精选推荐

乳化的概念:乳化是液-液界面现象,两种不相溶的液体,如油与水,在容器中分成两层,密度小的油在上层,密度大的水在下层。
若加入适当的表面活性剂在强烈的搅拌下,油被分散在水中,形成乳状液,该过程叫乳化。
乳化理论:乳状液是化妆品中最广泛的剂型,从水样的流体到粘稠的膏霜等。
因此,乳状液的讨论对化妆品的研究和生产及保存和使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乳状液概述乳状液(或称乳化体)是一种(或几种)液体以液珠形式分散在另一不相混容的液体之中所构成的分散体系。
乳状液中被分散的一相称作分散相或内相;另一相则称作分散介质或外相。
显然,内相是不连续相,外相是连续相。
乳状液的分散相液珠直径约在0.1-10μm,故乳状液是粗分散体系的胶体。
因此,稳定性较差和分散度低是乳状液的两个特征。
两个不相混容的纯液体不能形成稳定的乳状液,必须要加入第三组分(起稳定作用),才能形成乳状液。
例如,将苯和水放在试管里,无论怎样用力摇荡,静置后苯与水都会很快分离。
但是,如果往试管里加一点肥皂,再摇荡时就会形成象牛奶一样的乳白色液体。
仔细观察发现,此时苯以很小的液珠形式分散在水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这就是乳状液。
这里称形成乳状液的过程为乳化。
而称在此过程中所加入的添加物(如肥皂)为乳化剂。
在制备乳状液时,通常乳状液的一相是水,另一相是极性小的有机液体,习惯上统称为“油”。
根据内外相的性质,乳状液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油分散在水中,如牛奶、雪花膏等,简称为水包油型乳状液,用O/W表示;另一种是水分散在油中,如原油、香脂等,简称为油包水型乳状液,用W/O表示。
这里要指出的是,上面讲到的油、水相不一定是单一的组分,经常每一相都可包含有多种组分。
乳化理论_精品文档

HLB 的加和性例题
混合乳化剂中存在甲、乙、丙三种组分,其 HLB 分别是8、14、16,其用量为 3.0、0.5、 0.5 ,求混合物的 HLB 值。 解:
3.0
8
0.5
14
0.5
16 9.75
3.0 0.5 0.5 3.0 0.5 0.5
3.0 0.5 0.5
例题:配方中HLB 的计算和选择
稳定性
室温
50℃
○
×
○
×
○
×
○
×
○
×
○
×
○
×
○
○
○
×
冻、熔点 × ○ ○ ○ ○ ○ × ○ ○
乳化剂在化妆品中的用量
乳化剂质量 油相质量 乳化剂质量
10%~20%
高纯度化乳化剂 非烃乳化剂 囊体乳化剂 液晶乳化剂 天然系乳化剂 其他
乳状液的基本性质
外观和液珠的大小? 粘度? 稳定性?
化妆品工艺学理论部分
第一节 乳化理论
乳状液基本类型 乳化剂 乳状液性质 乳状液制备
乳状液定义及分类
1. 乳状液
乳状液是一个非均相体系,其中至少有一种 液体以液滴的形式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分 散的液珠直径一般大于 0.1μm。这种体系都 有一个最低稳定度,这个稳定度可因有表面 活性剂或固体粉末的存在而大大增加。
容器性质对乳状液类型的影响
水相
油相
煤油
变压器油
液体石蜡
容器 玻璃 塑料 玻璃 塑料 玻璃 塑料
蒸馏水
O/W W/O O/W W/O O/W W/O
油酸钠溶液(0.1mol·L-1) O/W 两种 O/W W/O —
—
磺酸钠溶液(0.1%)
0.2 乳化原理

多元醇脂肪酸酯 (Span系列)HLB计算 例题:斯潘-80 皂化值140,酸 值187。HLB=? 解:HLB=20(1-S/A) =20(1-147/187) =20(1-0.786) =4.3
HLB=20(1-S/A)
S:酯的皂化值 A:脂肪酸的酸值
酸值A:中和1克有机物 质中的酸性成分所需 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 月桂酸:276~280 失水山梨醇 硬脂酸:192~198 单油酸酯 油 酸:185~190 棕榈酸:225~230
油酸钠的分子结构
式:CH3(CH2)7CH=CH(CH2)7COONa
查表—COONa基团数值为19.1;—CH3、—CH2—
、 —CH=的基团数值均为-0.475则该分子的HLB 为
解:在分子结构中含有: —CH3 1个,— CH2— 14个,—CH= 2个以及COONa
∴ HLB=19.1- 0.475×17 +7=18
34
基团 —O— 醚 —OH 羟基 (失水山梨醇环) —(CH2CH2O)— 衍生基团 —CH3 —CH2—
基团数值 1.3 0.5 0.33 -0.475 -0.475
—COO—酯(失水山梨醇环) 6.8
—CH= -0.475 —(CH2CH2CH2O)— 衍生基团 -0.15
按分子基团结构计算
30
乳化各种油相所需HLB值
Í à Ó Ï Ô Á Ï W/OÐ Í ó Î ¿ ï Ó Í 4 ¯ À Ê ¯ Ó Í (° ×Ó Í ) 4 ² Ê · ¿ Á Ö 4 º Ó Ã Í 6~9 â » Ç ¯ Ê ¯ À ¯ * ® Ê ~Ê ® È ý ´ ¼ * ® Á Ê ù ´ ¼ ¡ ¢ ± ½ ® ° Ê Ë ´ ¼ Þ × Ã Ñ Ó Í
乳化定向楔理论

乳化定向楔理论这是1929年哈金斯(Harkins)早期提出的乳状液稳定理论。
他认为在界面上乳化剂的密度最大,乳化剂分子以横截面较大的一端定向的指向分散介质,即总是以“大头朝外,小头朝里”的方式在小液滴的外面形成保护膜,从几何空间结构观点来看这是合理的,从能量角度来说是复合能量最低原则的,因而形成的乳状液相对稳定。
并以此可解释乳化剂为一价金属皂液及二价金属皂液时,形成稳定的乳状液的机理。
乳化剂为一价金属皂在油-水界面上作定向排列时,以具有较大极性头基团伸向水相;非极性的碳氢键深入油相,这时不仅降低了界面张力,而且也形成了一层保护膜,由于一价金属皂的极性部分之横界面比非极性碳氢键的横界面大,于是横界面大的一端排在外圈,这样外相水就把内相油完全包围起来,形成稳定的O/W型的乳状液。
而乳化剂为二价金属皂液时,由于非极性碳氢键的横界面比极性基团的横界面大,于是极性基团(亲水的)伸向内相,所以内相是水,而非极性碳氢键(大头)伸向外相,外相是油相,这样就形成了稳定的W/O 型乳状液。
这种形成乳状液的方式,乳化剂分子在界面上的排列就像木楔插入内相一样,故称为“定向楔”理论。
此理论虽能定性的解释许多形成不同类型乳状液的原因,但常有不能用它解释的实例。
理论上不足之处在于它只是从几何结构来考虑乳状液的稳定性,实际影响乳状液稳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何况从几何上看,乳状液液滴的大小比乳化剂的分子要大得多,故液滴得曲表面对于其上得定向分子而言,实际近于平面,故乳化剂分子两端的大小就不是重要的,无所谓楔形插入了。
乳化原理1、乳化原理在制备乳状液时,是将分散相以细小的液滴分散于连续相中,这两个互不相溶的液相所形成的乳状液是不稳定的,而通过加入少量的乳化剂则能得到稳定的乳状液。
对此,科学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解释,这些乳状液的稳定机理,对研究、生产乳状液的化妆品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1)定向楔理论这是1929年哈金斯(Harkins)早期提出的乳状液稳定理论。
乳化实验原理

乳化实验原理乳化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研究乳化系统的形成和稳定性。
乳化是指两种不相溶的液体相互混合形成的胶状体系,其中一个液体以微小的液滴分散在另一个液体中。
乳化实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乳化剂的作用机理,探索乳化系统的稳定性,并为工业生产中的乳化过程提供参考依据。
乳化实验的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点:1. 乳化剂的作用机理:乳化剂是乳化实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乳化剂分子结构中同时含有亲水基团和疏水基团,可以在两相界面上形成吸附层,将两相液体分散相和连续相之间分离开来,形成乳化系统。
乳化剂的亲水基团与水相亲和力强,疏水基团与油相亲和力强,从而能够有效地降低两相液体的表面张力,促进液滴的形成和分散。
2. 乳化系统的稳定性:乳化实验可以研究乳化系统的稳定性。
乳化系统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乳化剂的性质和浓度、乳化液的pH值、温度等因素。
乳化剂的浓度增加可以增强乳化系统的稳定性,而过高或过低的浓度都会导致乳化系统的不稳定。
乳化液的pH值和温度的变化也会对乳化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通过乳化实验,我们可以探索这些因素对乳化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并优化实验条件,提高乳化系统的稳定性。
3. 乳化过程的研究:乳化实验可以研究乳化过程中液滴的形成和分散。
液滴的形成是乳化过程的关键步骤,乳化剂的存在可以降低液滴的形成能量,使液滴更容易形成。
通过改变乳化剂的类型、浓度和乳化液的搅拌速度等因素,可以探索液滴形成的机理和影响因素,并找到最佳的乳化条件。
4. 乳化系统的性质研究:乳化实验可以研究乳化系统的性质,如乳化液的黏度、流变性质等。
乳化液的黏度和流变性质与乳化剂的类型、浓度以及液滴的大小和分布有关。
通过乳化实验,可以测量乳化液的黏度和流变性质,进一步了解乳化系统的性质,并为工业生产中的乳化过程提供参考依据。
乳化实验是研究乳化系统的形成和稳定性的重要方法。
乳化剂的作用机理、乳化系统的稳定性、乳化过程的研究以及乳化系统的性质研究都是乳化实验的主要原理。
乳化现象知识点总结

乳化现象知识点总结一、概述乳化现象是指两种不相溶的液体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形成乳状液,其中一个液体以微小的液滴分散在另一个液体中。
乳化液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体系,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医药、农药、润滑油等领域。
乳化液的稳定性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表面活性剂的类型和浓度、混合模式、温度等。
二、乳化过程1. 乳化原理当两种不相溶的液体混合在一起时,由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的不同,两种液体会形成两个分离的相。
如果在混合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则表面活性剂的亲水基和疏水基会分别与不同的液体相互作用,形成一层表面活性剂膜。
当液体搅拌或者加入机械能时,表面活性剂的分子会利用机械能将两种不相溶的液体分散形成乳状液。
2. 乳化过程乳化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物理混合,即将两种不相溶的液体混合在一起;然后是加入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的分子头会与其中一个液体相互作用,疏水基与另一个液体相互作用;第三步是机械打散,通过搅拌或者其他机械作用,将乳化液分散成微小的润滴,形成乳状液。
三、乳化机制1. 乳化原理乳化原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机械乳化,即利用外力将两种不相溶的液体分散在一起;另一种是表面活性剂乳化,即利用表面活性剂的疏水基和亲水基与不同的液体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乳状液。
2.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表面活性剂是乳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物质,它在乳化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使得它能够同时与两种不相溶的液体相互作用;其次,表面活性剂的分子具有两种不同的部分,一种亲水基与水相相互作用,另一种疏水基与油相相互作用,这种双亲性使得表面活性剂能够调节两种不相溶液体之间的界面张力,从而促进乳化过程的进行;最后,表面活性剂的分子还能够形成一种稳定的包裹油滴的薄膜结构,有效防止油滴的聚集和凝聚,从而保持乳化液的稳定。
3. 乳化液的稳定性乳化液的稳定性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表面活性剂的类型和浓度、混合模式、温度等。
一般来说,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越高,乳化液的稳定性越好;搅拌速度越快,形成的乳状液越细腻,稳定性越好;温度也会影响乳化液的稳定性,一般来说,较低的温度更有利于乳化液的稳定。
香精基础知识4-乳化香精生产理论

1.分散相(油相)粒子大小的影响乳化香精,香是核心,乳化是基础,水乳交融是特点。
乳化香精属于水包油型(O/W)乳状液体,即分散相(内相)为油相,连续相(外相)为水。
乳化液体是一种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内相经机械作用分散后,增加了表面自由能,内相有相互聚集降低表面自由能的趋势。
另一方面,分散的小颗粒的布朗运动作用,促使其向浓度均匀的方向扩散,形成一个稳定的不平衡体系。
控制分散相(油相)粒子的大小,是配制乳化香精的技术关键。
实践证明,在乳化液中,控制分散相(油相)粒子的大小是非常重要的。
当分散相粒子的直径大于2um时,观察到的溶液为两相分离;分散相粒子的直径为1-2um时,溶液为乳白色;分散相粒子直径为1-0.1um时,溶液为蓝白色;分散相粒子直径为0.05um以下时,溶液则转为透明清液。
从斯托克斯定律出发,分散相粒子直径越小越好,但对乳化香精来说,还是应当考虑天然混浊感的问题。
粒子大于1.2um的乳化香精,乳化稳定性会下降;粒子小于0.1um 的乳化香精,用于饮料中反而会没有浊度;粒度在0.5-1.2um之间,能够产生最佳的乳浊液的效果。
乳化香精中分散相(油相)粒子的大小主要用重均质设备来控制。
2.油相相对密度与水相相对密度的影响乳化香精主要用于桔子、柠檬香型汽水或可乐型汽水中,其用量为0.1%左右。
饮用汽水的糖度一般是12-13(Brix),糖水的相对密度为1.04-1.05。
一般的桔子油、甜橙油的相对密度在0.84-0.86,高浓度的甜橙油相对密度为0.86-0.89。
根据上述数据不难看出,如果不对油相相对密度进行调整,由于油相相对密度远比水相的小,所配的乳液香精稳定性不佳。
实践和经验证明,分散相(油相)的相对密度调节在1.01-1.03之间乳化香精的稳定性最好。
为了得到比较稳定的乳化香精,分散相(油相)的相对密度比饮料糖水的相对密度小0.02左右为好。
为了增加分散相的相对密度,则要求增重剂与其他原料的调配比例应得当。
乳化现象

乳化现象1定义由于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使本来不能混合到一起的两种液体能够混到一起的现象称为乳化现象2应用具有乳化作用的表面活性剂称为乳化剂.乳化机理:加入表面活性剂后,由于表面活性剂的两亲性质,使之易于在油水界面上吸附并富集,降低了界面张力,改变了界面状态,从而使本来不能混合在一起的"油"和"水"两种液体能够混合到一起,其中一相液体离散为许多微粒分散于另一相液体中,成为乳状液.起乳化作用的有乳化香料,赋予饮料以香气和浊度,用高HLB值的聚甘油脂肪酸酯及皂树皂苷,可调制成乳化香料。
添加乳化香料的饮料多属酸性,而聚甘油脂肪酸酯和皂树苷耐酸性优,因而十分合适。
亲水性好与耐酸性高的卵磷脂也可使用。
酒精饮料、咖啡饮料、人造炼乳可使用甘油酸脂,山梨糖醇酐脂肪酸酯、丙二醇脂肪酸酯等低HLB值的亲油性乳化剂和其他亲水性乳化剂配合,可提高饮料及炼乳的乳化稳定性。
乳化乳化是一种液体以极微小液滴均匀地分散在互不相溶的另一种液体中的作用。
乳化是液-液界面现象,两种不相溶的液体,如油与水,在容器中分成两层,密度小的油在上层,密度大的水在下层。
若加入适当的表面活性剂在强烈的搅拌下,油被分散在水中,形成乳状液,该过程叫乳化。
1乳化理论乳状液是化妆品中最广泛的剂型,从水样的流体到粘稠的膏霜等。
因此,乳状液的讨论对化妆品的研究和生产,以及保存和使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制乳状液乳状液的制备在确定其合理的配方后,其乳化技术也是极其重要的。
化妆品的制备主要是混合技术。
虽然混合技术比较单纯,但作为化妆品,要求有多种功能和性质,要制备出性质优良和稳定的乳状液等化妆品,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3乳化方法制备乳状液的乳化方法,除了前述的初生皂法、剂在水中法、剂在油中法之外,还有:油水混通常此法是水、油两相分别在两个容器内进行,将亲油性的乳化剂溶于油相,将亲水性乳化剂溶于水相,而乳化在第三容器内(或在流水作业线之内)进行。
化妆品乳化培训计划

化妆品乳化培训计划一、培训背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美容护肤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而乳化是化妆品制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够使液态和固态成分均匀地混合在一起,从而提高产品的使用感和持久度。
因此,对于化妆品乳化技术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二、培训目标1. 能够深入了解乳化的原理以及其在化妆品制作中的重要性;2. 掌握乳化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3. 学会运用不同的乳化剂进行化妆品的配方设计;4. 提高乳化技术,使得制作出的化妆品具有更好的质地和效果。
三、培训内容1. 乳化原理及意义:(1)乳化的定义和作用;(2)乳化剂的分类及作用;(3)乳化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4)乳化对化妆品品质的影响。
2. 乳化技术的掌握:(1)乳化的基本步骤;(2)乳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3)乳化设备的选择和使用。
3. 乳化剂的应用:(1)主要的乳化剂及其特点;(2)乳化剂的选用原则;(3)乳化剂在配方中的运用。
4. 乳化技术的实际操作:(1)常见化妆品的乳化制作;(2)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3)乳化过程中的实时监控和调整。
四、培训方法1. 理论课程:通过讲解乳化原理、乳化剂分类及应用、乳化技术等内容,让学员对乳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 实践操作:在实验室中设置乳化制作的实际操作环节,让学员亲自动手操作,体验乳化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并学会解决问题。
3. 交流讨论:设置学员互动交流环节,让学员之间可以交流乳化经验、技术和疑问,共同提高。
五、培训时间本次培训计划为期三个月,每周一次理论课程,每周一次实践操作,中间安排两次交流讨论。
六、培训师资1. 乳化技术专家:具有丰富的乳化理论和实践经验,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乳化技术相关知识,指导学员进行实际操作。
2. 化妆品研发专家:负责讲解乳化剂的应用、乳化配方的设计以及乳化技术在化妆品研发中的应用。
七、培训评估1. 知识考核:在培训结束后进行乳化知识的理论考核,以检验学员对乳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容器性质对乳状液类型的影响
油相
容器 煤油 玻璃 O/W 塑料 W/O 两种 W/O O/W 变压器油 玻璃 O/W O/W O/W O/W 塑料 W/O W/O W/O O/W 液体石蜡 玻璃 O/W — O/W O/W 塑料 W/O — W/O O/W
水相 蒸馏水
油酸钠溶液(0.1mol· L-1) O/W 磺酸钠溶液(0.1%) 磺酸钠溶液(2%) O/W O/W
楔子理论
将乳化剂分子比喻为楔子,极性基团亲水, 非极性基团亲油,在界面层中,―大头”向外, “小头”密集钉在分散相液滴上,使它表面积 最小,界面吉布斯函数最低,界面膜更牢固。
油
水
水 油
乳化剂溶解度与乳状液的类型
油水两相中,对乳化剂溶解度大的一项为外相
不同分配系数对辛烷与水体系形成乳状液类型的关系
2. 乳状液的分类
内相——以液珠形式存在的不连续的那一相 外相——以连续形式存在的那一相
水包油型(O/W)乳状液——外相为水内 相为油的体系 油包水型(W/O)乳状液——外相为油内 相为水的体系
3.鉴别乳状液类型的方法
4. 影响乳状液类型的因素
相体积与乳状液的类型 乳化剂分子构型与乳状液的类型 乳化剂溶解度与乳状液的类型
例如:
水的体积占总体积的 26~74.02% 时, O/W 型和 W/O 型两种乳状液都有形 成的可能性 若小于 26% 只能形成 W/O 型乳状液
若大于 74.02% 只能形成 O/W 型乳状 液
乳化剂分子构性与乳状液的类型
乳化剂分子的空间构型对乳状液的类型 起重要作用。分子的空间构型是指分子中极 性基团与非极性基团的截面积大小之比,用 “d极 /d非极”表示。
例题:配方中HLB 的计算和选择
组分 含量 / % 油相 所需 HLB 值
白油 羊毛脂
35 1
(35/37) = 0.946 ( 1/37 ) = 0.027
×12 = 11.4 ×10 = 0.3
鲸蜡醇
全部油相 乳化剂 水
1
37 7 56
( 1/37 ) = 0.027
×15 = 0.4
计算需HLB值12.1
化妆品工艺学理论部分
第一节 乳化理论
乳状液基本类型 乳化剂 乳状液性质 乳状液制备
乳状液定义及分类
1. 乳状液
乳状液是一个非均相体系,其中至少有一种 液体以液滴的形式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分 散的液珠直径一般大于 0.1μm。这种体系都 有一个最低稳定度,这个稳定度可因有表面 活性剂或固体粉末的存在而大大增加。
脂肪酸钠形成混合膜,得到的是 W/O 型乳状液。 提高温度,脂肪酸向油相扩散,使界面膜上脂肪酸 钠的相对量提高,形成了用钠皂稳定的 O/W 型乳 状液,如果降温静置后,O/W 型又变成 W/O 型。
乳状液变型的温度叫做变型温度 ( PIT )。变型温度
与乳化剂浓度有关,一般随浓度的升高而升高。
电解质的影响
欲不发生分层,要使 |v| → 0 ,要求 ( ρ珠 - ρ介质 ) → 0 ,ρ珠 = ρ介质,两相密度差越小越好。 r 小,v 就小,有利于稳定,但 r 小,表面张力 大,体系能量大。 分层还和介质的粘度有关
变型(转型)
在某种因素的作用下,乳状液从 O/W 型变成 W/O 型,或从 W/O 型变成 O/W 型, 原来的分散相变成了分散介质,而原来的分 散介质变成了分散相。变型的因素有:
苯
硬脂酸钠(0.33%) 汽油 油酸钠(2%) 环烷酸钠(0.1mol· L-1)
控制破乳
防止破乳的发生,首先要考虑乳化剂的分子 作用,界面膜带电荷的多少,尽可能无电解 质和杂质电场。
二、乳化剂
乳化剂——凡是能提高乳状液稳定性的物质 统称为乳化剂。
水包油型乳化剂——能 形成稳定 O/W 型乳状 液
当多价正离子的量不多时,乳状液不会变型。
相体积的影响
如果液珠时球形的,当内相体积大于 74%, 乳化体会发生变型。如果液珠是多面体,内 相体积可以大大超过 74%。
均匀球形液滴
不均匀球形液滴
非球形液滴
温度的影响
例如:以脂肪酸钠作乳化剂的苯-水乳状液为例,假
如脂肪酸钠中有相当多的脂肪酸存在,由脂肪酸和
2% 乳化剂溶液的水溶性与 HLB 值的关系
水中溶解的情况 HLB 值 范围 1~4 水中溶解的情况 HLB 值 范围 8~10
不分散
稳定乳色分散体
分散得不好
3~6
半透明至透明分散体
10~13
激烈振荡后成乳色分散体
6~8
透明溶液
13+
HLB 的应用
设计化妆品的配方:首先要了解被乳 化的油脂和蜡所需的 HLB 值,选择的 乳化剂的 HLB 值要与之相吻合。
分配系数——乳化剂在水相和油相中的溶解度之比
聚结速率与乳状液的类型
当乳化剂、油和水一起搅拌时,油相和 水相都分散成了液滴,乳化剂分子吸附于液 滴上,聚结速率快的那一相将成为外相。
如果水滴的聚结速率远大于油滴,则形成 O/W 型乳状液 如果油滴的聚结速率远大于水滴,则形成 W/O 型乳状液 如果两种液滴聚结速率相近,相体积分数大者构 成外相
润湿性与乳状液的类型
容器壁对水或油的润湿性也会影响乳化剂的 类型。亲水性强的容器易形成 O/W 型乳液, 亲油性强的容器易形成 W/O 型乳液。
容器壁对某种液体容易润湿,这种液体在器壁上保 持一层连续相,搅拌时不易被分散。如果加入乳化 剂的量足以克服容器壁润湿的影响,乳液的类型由 乳化剂性质决定,容器壁的影响可以忽略。
可溶于油或亲油性物质具有较低的 HLB 值 可溶于水或亲水性物质具有较高的 HLB 值
HLB 值的范围及其应用 HLB 的范围 1.5~3.0 3~6 7~9 应用 消泡剂 (水/油)型乳化剂 润湿剂 HLB 的范围 8~18 13~15 15~18 应用 (油/水)型乳化剂 洗涤剂 增溶剂
3. 按其在水中的溶解度估算
电解质的影响体现在用离子型乳化剂得 到的乳状液,用非离子型乳化剂的乳液没有 影响。加入电解质的过程中,水相中乳化剂 向油相迁移,说明电解质使乳化剂疏水性提 高,所以会使乳状液从 O/W 型转成 W/O 型。
不同乳化剂的 NaCl 转相浓度
油相 乳化剂浓度 硬脂酸钠(0.33%) 油酸钠(2%) 环烷酸钠(0.1mol· L-1) NaCl 浓度/mol· L-1 0.5 2 1 0.5 2 1 类型 无 NaCl O/W O/W O/W O/W O/W O/W 有 NaCl W/O W/O W/O W/O W/O W/O
在实际应用中,化妆品的配方中油相 和乳化剂的组成往往不是单一的化学 组分,利用 HLB 的加和性计算混合组 成的 HLB 值。
HLB 的加和性例题
混合乳化剂中存在甲、乙、丙三种组分,其 HLB 分别是8、14、16,其用量为 3.0、0.5、 0.5 ,求混合物的 HLB 值。 解:
3.0 0.5 0.5 8 14 16 9.75 3.0 0.5 0.5 3.0 0.5 0.5 3.0 0.5 0.5
Stokes 公式只能描述球形粒子的运动速率,设一个 小圆珠在粘性介质中沉降或上升的速率为 v,半径 r,介质粘度 η,密度为 ρ球 和 ρ介质。
2 gr ( ρ珠 ρ介 质) v 9η
2
( ρ珠 - ρ介质 ) > 0 ,v > 0 ,液珠下沉,下向分层
( ρ珠 - ρ介质 ) < 0 ,v < 0 ,液珠上浮,上向分层
乳化剂 C16H33N(CH3)3Cl C16H33N(C4H9)2· C3H7I C16H33N(C8H17)2· C3H7I (C18H37)2N(CH3)2Cl 分配系数 100 65 35 4 乳状液类型 O/W O/W O/W W/O 稳定时间 很稳定 24天 3~5 min 5~10 min
乳化剂的效率
乳化剂效率——在稳定性允许的情况下,用 最少量的乳化剂,其油相的量与所需乳化剂 的量之比。 例如:将10 g 油乳化所需乳化剂的量分别为 S1 2g 乳化效率:10 / 2 = 5 S2 3g 10 / 3 = 3.3 S3 4g 10 / 4 = 2.5
选用乳化剂的一般原则
乳化剂类型的变更 相体积的影响 温度的影响 电解质的影响
乳化剂类型的变更
按楔子理论,乳化剂的构型是决定乳状液类 型的重要因素,如果某一乳化剂从一种构型 转变为另一种构型,就会导致乳状液变型。
例如:用钠皂稳定的乳状液是 O/W 型的,加入足 够量的 Ca2+、Mg2+或 Al3+ 能使乳状液变成 W/O型 2Na· 皂 + Mg2+ → Mg· 皂 + 2Na+
复合乳化剂的试验结果
乳化剂对 比例 3.5 : 3.5 HLB 11.1 12.0 12.9 10.8 11.8 12.8 10.7 11.7 稳定性 室温 ○ ○ ○ ○ ○ ○ ○ ○ 50℃ × × × × × × × ○ 冻、熔点 × ○ ○ ○ ○ ○ × ○
单棕榈酸失水山梨酯 聚氧乙烯单棕榈酸失水山梨酯
一价金属皂常形成 O/W 型乳状液 二价金属皂常形成 W/O 型乳状液
以辛烷与水为 1:1 的体系为例,选用相同浓 度为 0.1 mol· L-1 的乳化剂,所得乳状液类型 如下:
乳化剂 C12H25NHCOCH2N(CH3)2Cl | CH2C6H5 C16H33N(C4H9)2· C3H7I C16H33N(CH3)2· (CH2· C6H5)Cl C16H33N(CH3)3Cl (C18H37)2N(CH3)2Cl C16H33N(C8H17)2· C3H7I d极 / d非极 2.46~2.66 2.00 1.86 1.32 0.53~0.74 0.50 乳状液类型 O/W O/W O/W O/W W/O W/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