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 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 第五章 体质
结论:先天禀赋决定了体质的相对稳定性, 后天调养又使得体质不是一成不变的。
三、体质的表现形式 体质的表现形式体现于两方面:
体质的表现
生理体质—个体对外来刺激的生理反应性 (个体在体力、智力、本能方面的 特性;对气候、环境的适应性等) 病理体质—个体受病邪作用时的发病倾向 (机体对某些外邪的易感性,对病 证的易发性和发病后的易转性等)
男子以精为主,以肾为先天 内在因素 小儿为“纯阳之体”—阴阳处于蓬勃生长 年龄 状态 老人以肾气虚衰为先导—阴阳气血均衰退 心理 情志的异常变化导致体质下降,与某些 疾病发生有关
自然环境——地理,不同区域的人, 体质结构明显差异 外在因素 经济生活、意识形态、 社会地位 社会环境 影响体质 变化 职业、战争
三、正常体质 总体而言,健康人群体内阴阳是平衡的。 具体而言,不同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 或偏阴、或偏阳 ——不超过机体调节的适应 能力(常度之内)。
(一)阴阳平和质
形:体壮适中、目光有神,肤色明 润、食欲好、二便正常等 表现 气血阴阳充盛 功能协调 演化 病则易愈易治 神:性格开朗,生活安静自处,顺 应自然,精力充沛等 健康、不易生病、多长寿
四、体质所含内容 包括内部与外形两部分:
气质:是隶属于体质的一个较小概念,是个体心理特征的 总称(神态、意识、言行、风度中稳定的个体心理特征) 素质:是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体现于感觉运动器官和 神 内部 经系统(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柔韧性、协调 性、平衡性等) 性格:是人习惯化的稳定态度和行为方式表现出的个性心 理
(二)偏阳质
形:体瘦结实、面色偏红或微黑、食欲 旺、 喜冷畏热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概述)
体质学说概述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类型特征,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
一、体质的概念(一)体质的基本概念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换言之,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禀受于先天,受后天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人体个性特征。
(二)体质的构成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形与神的协调统一,这是生命存在和健康的基本特征。
健康,就是人体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精神心理方面的完好状态,正如张介宾《类经·藏象类》说:“形神俱备,乃为全体。
”神由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在,形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所舍之处;反过来,神是形的功能表现和主宰,神作用于形,对人体生命具有主导作用,能协调人体脏腑的生理机能。
因此,形壮则神旺,形衰则神衰。
体质概念包括了形、神两方面的内容,一定的形态结构必然产生出相应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而良好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是正常形态结构的反映,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体质的固有特征中综合地体现出来。
可见,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差异性构成。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人体形态结构上的差异性是个体体质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外部形态结构和内部形态结构(有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
根据中医学“司外揣内”的认识方法,内部形态结构与外观形象之间是有机的整体,外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外在表现,内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内在基础。
而体表形态最为直观,故备受古今中外体质研究者重视。
因此,形态结构在内部结构完好、协调的基础上,主要通过身体外形体现出来,它以躯体形态为基础,并与内部脏器结构有密切的关系,故人的体质特征首先表现为体表形态、体格、体型等方面的差异。
体表形态是个体外观形态的特征,包括体格、体型、体重、性征、体姿、面色、毛发、舌象、脉象等。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男子以肾为先天,以精、气为本;女子 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 男子多用气,故气
常不足;女子多用血,故血常不足。男子病多在 气分,女子病多在血分。男子之病,多由伤精耗 气,女子之病,多由伤血。
(四)饮食因素
饮食结构和营养状况对体质有明显的影响。 长期的饮食习惯和固定的膳食品种质量,日久可 因体内某些成分的增减等变化而影响体质。 (五)劳逸因素 活动和安逸是影响体质的又一重要因素。 适度的劳作或体育锻炼,可使气血调畅,筋 骨强壮,脏腑功能旺盛;适当的休息,有利于消 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维持人体正常的功能 活动。劳逸结合,有利于人体的身心健康,保持 良好的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
体质学说
体质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 体质学说概述
二、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三、 体质的分类 四、 影响体质的因素 五、 体质学说的应用
一、 体质学说概述
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 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特征、类 型、差异规律,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 演变过程的影响,并用以指导诊断和防治 疾病的理论知识。 体质学说既是养生防病的理论支撑, 又是个性化诊疗的理论基础。中医讲的 “因人制宜”,就是强调在诊治疾病时因 个人的体质差异而做相应的调整。
(六)情志因素
七情的变化,可以通过影响脏腑精气的变化,而影 响人体的体质。情志和调,则气血调畅,脏腑功能协调, 体质强壮;反之,长期、强烈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 的生理调节能力,可致脏腑精气的不足或紊乱,对体质 造成不良影响。
(七)地理因素 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地理特征,这些特征影响着不 同地域人群的饮食结构、居住条件、生活方式、社会民 俗等,从而导致其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上的差异。同 时,人类具有能动的适应性,由于自然环境条件不同, 人类各自形成了与其生存环境条件相协调的自我调节机 制和适应方式,从而产生并形成了不同自然条件下的体 质特征。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
气虚质保健穴
❖ 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前嵴外1横 指处;
❖ 气海穴: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 关元穴: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 神阙穴:位于脐窝中央。
常见体质的判定标准
3.阳虚质 (C型) ❖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
要特征。 ❖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
❖ 常见表现: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 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 多,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 心理特征:容易心烦急躁。 ❖ 发病倾向:易患疮疖、黄疸、热淋等病。
❖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的潮湿或气温偏高 环境较难适应。
湿热质饮食
方凹陷处。
常见体质的判定标准
7.血瘀质 (G型) ❖ 总体特征:血行不畅,以肤色晦黯、舌质紫黯等血瘀
表现为主要特征。 ❖ 形体特征:胖瘦均见。 ❖ 常见表现:肤色晦黯,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口
唇黯淡,舌黯或有瘀点,舌下络脉紫黯或增粗,脉涩 。 ❖ 心理特征:易烦,健忘。 ❖ 发病倾向:易患癥瘕及痛证,血证等。 ❖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寒邪。
,舌红少津,脉细数。 ❖ 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 ❖ 发病倾向: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从热化。 ❖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
阴虚质饮食
❖ 多食瘦猪肉、鸭肉、绿豆、冬瓜等甘凉滋润 之品,少食羊肉、韭菜、辣椒、葵花子等性 温燥烈之品。
❖ 食疗方:莲子百合煲瘦肉一一莲子(去芯) 15克,百合20克,猪瘦肉100克,盐适量。 制作:用莲子(去芯)、百合、猪瘦肉,加 水适量同煲,肉熟烂后用盐调味食用。本汤 具有清心润肺、益气荞麦(含致敏物质 荞麦荧光素)、蚕豆等。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第五章体质
体质影响着人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 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以及发病过 程中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理过程 中疾病发展的倾向性等,进而还影响着某 些疾病的证候类型和个体对治疗措施的反 应性,从而使人体的生、老、病、死等生 命过程,带有明显的个体特异性。
第一节
体质学说概述
一、体质学说概述
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 体质的概念、形成、特征、类型、差异规 律,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 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 的理论知识。
体 质 的 构 成
形
形态结构
生理活动 神 心理活动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
体表形态(外部形态结构):包括体格、体 型、体重、性征、体姿、面色、毛发、舌象、 脉象等。 体格:指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 和锻炼程度的状态,通过观察和测量身体各 部分的大小、形状、匀称程度、体重、胸围、 肩宽、骨盆宽度和皮肤和皮下组织的状况来 判断。 体型:指身体大小形态比例的形态特征,是 衡量体格的重要指标。主要观察形体之肥瘦 长短,皮肉之厚薄坚松,肤色之黑白苍嫩的 差异。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古今医家从不同角度对体质作了不同的分类。 《内经》曾提出过阴阳含量划分法、五行归 属划分法、形态与机能特征分类法、心理特 征分类法(包括刚柔分类法、勇怯分类法、 形态苦乐分类法)等,张介宾等采用藏象阴 阳分类法,叶天士等以阴阳属性分类,章虚 谷则以阴阳虚实分类。
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1、体质因素决定个体对某些病邪的 易感性和耐受性。 如:偏阳质者,对风、暑、热邪 具有易感性,而对寒邪具有耐受性, 称之“同气相求”。
2、体质因素决定发病的倾向性。 如:小儿脏腑娇嫩,体质未 壮,易患咳喘、消化不良、腹泻 等病;老年人肾气渐衰,易患心 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肥胖或 痰湿体质者,易患中风、眩晕、 糖尿病等;瘦人或阴虚体质者, 易患肺结核、咳嗽等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第五章 体质
第五章体质学习要求:1.掌握体质的概念,正常体质的分型和特征;2.了解体质的生理基础及体质学说的应用。
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和构成要素一.体质的基本概念体质是指人类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换言之,体质就是人群及人群中的个体,禀受于先天,受后天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体质:体,是指具有生命活力的形体;质,是指特质或性质。
二.体制的构成要素(一)形态结构的差异性形态结构的差异性是体质特征的重要基础条件,包括外在形态结构和内部形态结构。
外部形态结构是指个体外在形态上的特征,是体质的外在表现,首先表现为体表形态,体格,体型等方面的差异。
内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内在基础,是脏腑经络的形态结构和精气血津液的盛衰等情况。
1.体表形态:是个体外观形态的特征,包括体格,体型,体重,性征,体资,面色,毛发,舌象,脉象等。
2.体格:是指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和锻炼程度的状态。
3.体型:是指身体各部位大小比例的形态特征,又称身体类型。
(二)生理功能的差异性形态结构的的差异性是产生生理功能的基础。
人体的生理功能是其内部形态结构完整性,协调性的反映。
生理功能的差异是个体体质最具特征性的组成部分。
(三)心理特征的差异性第二节体质的标志和影响体质的因素一.体质的标志(一)体质的评价标准1.沈铁形态结构状况2.身体的功能水平3.身体的素质及运动能力水平4.心理的发育水平5.适应能力(二)理想健康体质的标志具体标志为:⑴身体发育良好,体格健壮,体型匀称,体重适中;⑵面色红润,双目有神,须发润泽,肌肉皮肤有弹性;⑶声音洪亮有力,牙齿坚固清洁,双耳聪敏,脉象和缓有力,睡眠充足,二便正常;⑷动作灵活;⑸精力充沛,情绪乐观,感觉灵敏,意志坚强;⑹处世态度积极,镇定,有主见;⑺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第五章体质
(二)体质的构成:
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形与 神相辅相成,不可分离,故《素问· 遗 篇· 刺法论》说:“形与神俱,而尽终 其天年。” 体质离不开形与神,即正常形态结 构基础上,而产生的生理功能和心理 活动。 因而,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活动 和心理活动三个方面差异性构成。
体 质 的 构 成
形
形态结构
2、生理功能的差异性。
(1)形成原因:内部形态结构的 完整性和协调性。 个体不同形态结构特点,决 定机体生理功能及对刺激反应的 差异,而机体生理功能的个性特 点,又会影响形态结构发生相应 的改变。
(2)主要表现:脏腑经络、精气 血津液各方面功能的强弱。 包括:防病抗病能力、新陈 代谢情况、自我调节能力、兴奋 或抑制基本状况。具体可体现于: 心率、心律、面色、唇色、舌象、 脉象、寒热喜恶、体温、呼吸、 语言、生殖、二便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摄入增 加,使当代人类的体质也发生 了相应的变化,肥胖症、糖尿 病、冠心病等“文明病”、 “富贵病”发病比率较以前显 著增加。
禀赋遗传论
认为遗传是决定体质形成和 发展的主要内在因素。
毫无疑问,体质差异,个体体质 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所 决定的,不同个体的体质特征分 别具有各自不同的遗传背景,这 种遗传背景所决定的体质差异, 是维持个体体质特征相对稳定性 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历代医家的充实和发展:
1、东汉·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继承《内 经》有关体质学说的理论,并以人 体正气胜衰、脏腑属性为前提,结 合实践,创造了辩证论治的理论, 寓体质学说于辩证论治中。
2、晋· 王叔和《脉经》 王叔和十分强调诊脉要注意体质 特征,曰:“凡诊脉当视其人大小 长短及性气缓急。”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体质第五章体质人是形与神的统一体。
人类既有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精气血津液等相同的形质和机能活动,也有神、魂、魄、意、志,以及喜、怒、悲、思、恐等相同的心理活动,这是人体的生理共性。
但正常人体是有差异的,不同的个体在形质、机能、心理上又存在着各自的特殊性,这种个体在生理上的身心特性便称之为体质。
体质影响着人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理过程中疾病发展的倾向性等,进而还影响着某些疾病的证候类型和个体对治疗措施的反应性,从而使人体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带有明显的个体特异性。
因此,重视对于体质问题的研究,不但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个体的生命特征,而且有助于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对诊断、治疗、预防疾病及养生康复均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体质学说概述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特征、类型、差异规律,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
其融生物学、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于一体,既作为研究人体生命、健康和疾病问题的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研究人类体质与疾病、健康关系的新的分支学科。
体质的概念(一)体质的基本概念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
换言之,体质是人群及人群中的个体,禀受于先天,受后天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人体个性特征。
它通过人体形态、机能和心理活动的差异性表现出来。
在生理上表现为机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在病理上表现为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或易罹性,以及产生病变的类型与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质特点,人的体质特点或隐或显地体现于健康或疾病过程中。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体质
第五章 体 质【目的要求】1.掌握体质的概念、正常体质的分类和特征。
2.了解体质的生理基础及体质学说的应用。
【知识点表解】第一节 体质学说概述一、体质的基本概念(一)体质的概念 含 义: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 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
体质的概念 生理意义:表现为机能、代谢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病理意义:表现为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或易罹性,以及产生病变的类型与疾病传变转归 中的某种倾向性。
(二)体质的构成外部形态结构:体格、体型、体重、性征、体姿、体面色、毛发、舌象、脉象。
形质内部形态结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
与的脏腑经络功能的盛衰偏颇。
神 构精气血津液的功能状况。
俱成(三)体质的标志1.体质的评价指标2.理想健康体质的标志(略)(四)体质的特点体质是人体身心特性的概括。
体质的 体质具有普遍性、全面性、复杂性。
特 点 体质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体质具有连续性和可预测性。
二、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一)用词的变迁《内经》——“形”、“质”。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禀质”。
宋·陈自明·《妇人良方》——“气质”。
用词的南宋·无名氏·《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赋禀”。
变迁明·张介宾·《景岳全书》——“禀赋”、“气质”、“体质”。
清·徐大椿——“气体”、“体质”。
清·叶桂、华岫云——“体质”。
(二)形成与发展形成:中医体质理论渊源于《内经》——奠定了中医体质学的基础。
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阐明体质与发病、辨证、治疗及预后的关系。
宋·陈自明的《妇人良方》——阐明体质形成于胎儿期。
形成与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阐明小儿体质“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发展发展“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体质现在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体质的概念,在讲述体质概念的基础上,又简要地介绍了气质、素质、性格等几个概念。
在此基础上,从中医学的体质观,按照形神合一这样的观点,简单地介绍了中医学怎样判定体质的健康?这些指标仅仅是选择一些最常用的。
将来同学们在学习《诊断学》的时候、望闻问切的时候,讲望神、望形,再进一步来学习。
世界卫生组织按照现代的生物医学模式曾经为健康规定具体的指标,在我们国家根据这样一个标志,最近有的学者提出来,不仅仅从形和神考虑,在神当中,还突出地强调人的伦理道德。
就现在意义讲,人的健康的标志,形正常、神正常,又突出强调人的道德观念、伦理道德健康。
我们用现代的术语讲,现在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我们把它这个词颠倒一下,就是文明的精神,再说得具体点,就是这个人有高尚的道德观念。
这个道德观念体现为人们的社会行为方式,把这个也作为考察健康的一个重要要素。
我简单说一下,同学们听一听就可以,就是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来的,用下述这些十个指标来判定健康如何?我们前面是从中医体质学来考察健康的体质的。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来衡量人体健康的具体标志是:一、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二、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而不挑剔;三、善于休息,睡眠良好;四、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五,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六,体重适当,体型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七,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八,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九,头发光泽,无屑;十,肌肉、皮肤有弹性,走路轻松。
世界卫生组织的文献关于健康的具体指标,从英文的原文翻译出来这十条。
同学们既可以用中医的形神合一来考察自己,也可以用这些指标来考察自己健康不健康?我看现在按这个指标坏了,第三条可能你我都有问题休息不好,睡眠也不怎么样啊?至少用这一条,在当前状态,大家处于不健康状态,不能说是健康,或者是处于亚健康状态。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体质的基本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体质的基本概念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把经络学说讲完了,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当中,关于人体结构学的理论。
体质学说我们今天讲第五章体质。
首先说一说这一章的目的要求:一、要掌握体质的概念和正常体质的分类;二、掌握体质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三、了解体质的形成因素。
体质的概念下面讲第一节体质的概念。
在没讲体质的概念之前,简要地把体质学说大致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中医学从《内经》开始,就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体质学说。
历代医家关于体质和健康与疾病的关系,都做出了不少的论述,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医理论的体质学说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长期以来,关于中医体质学说,只是在具体的健康和疾病过程中,特别是在疾病和治疗过程中能够体现出来。
而作为完整的学说,是在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当中才逐渐地形成这门学说,这也是《中医基础理论》当中一个新型学科。
近年来,又应用现代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它进行了研究。
我们这一章仅仅是简要地介绍一下体质学说有关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体质的含义。
关于体质的含义,就现代的研究成果而言,表述的方法并不完全一致,就是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定义的方法,对体质进行了定义。
我们在这里,对体质做这样的定义。
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记这个定义的要素,关键词是固有特性,体质是固有特性。
什么样的固有特性呢?是在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表现为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稳定”这两个字要注意,它不是一般的固有特性,是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1)强调它的形成是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2)具体表现的形式是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在这几个方面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换句话说,体质是禀受于先天,调养于后天,在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的个性特征。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2、生理功能的差异性
主要表现在心率、心律、面色、唇色、脉 象、舌象、呼吸状况、声音的高低、食欲、口 味、体温、对寒热的喜恶、二便情况、性机能、 生殖机能、女子月经情况、形体的动态及活动 能力、睡眠状况、视听觉、触嗅觉、耐痛的程 度、皮肤肌肉的弹性、须发的多少与光泽等方 面的差异。 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的差异均为内在脏腑功 能状态及气血盛衰的外在表现。
男子以肾为先天,以精、气为本;女子 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 男子多用气,故气
常不足;女子多用血,故血常不足。男子病多在 气分,女子病多在血分。男子之病,多由伤精耗 气,女子之病,多由伤血。
(四)饮食因素
饮食结构和营养状况对体质有明显的影响。 长期的饮食习惯和固定的膳食品种质量,日久可 因体内某些成分的增减等变化而影响体质。 (五)劳逸因素 活动和安逸是影响体质的又一重要因素。 适度的劳作或体育锻炼,可使气血调畅,筋 骨强壮,脏腑功能旺盛;适当的休息,有利于消 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维持人体正常的功能 活动。劳逸结合,有利于人体的身心健康,保持 良好的体质。
2、健康体质的标志 (WHO)
① 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工作和生活; ② 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而不挑剔;
③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④ 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 ⑤ 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 ⑥ 体重适当,体型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 ⑦ 眼睛明亮,反应灵敏,眼睑不发炎; ⑨ 头发光泽,无头屑。 ⑩ 肌肉、皮肤有弹性,走路轻松。
素
质
在现代生理学中素质是指人先天的形态生 理特点,主要是感觉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 的特点,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属于 体质的范畴。 身体素质是人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 的本质特征,它概括了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 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生命活动或形体运 动中的反映,与人的体格、体型、机能、神经、 心理等均有密切的关系。人体机能在形体运动 中反映出来的力量、速度、耐久力、灵敏性、 柔韧性、协调性和平衡性等能力统称为身体素 质。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体质习题集
第六章体质一、选择题(一)A1型题1.观察和测量身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匀称程度,以及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度和皮肤与皮下软组织情况可判断()A.体表形态B.体格C.体型D.体姿E.性征2.体型中最有代表性的差异是()A.皮肤之厚薄B.肤色C.腠理之坚松D.形体之肥瘦E.身高3.衡量体格的重要指标是()A.体型B.体重C.体姿D.身高E.性征4.体质是指人体的()A.身体素质B.心理素质C.身心特性D.遗传特质E.形态结构5.奠定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的古代医籍为()A.《伤寒杂病论》B.《妇人良方》C.《景岳全书》D.《内经》E.《千金要方》6.先天禀赋决定着体质的相对()A.可变性B.连续性C.复杂性D.普遍性E.稳定性7.后天各种因素使体质具有()A.可变性B.稳定性C.全面性D.普遍性E.复杂性8.健康之人应为()A.偏阳质B.偏阴质C.阴阳平和质D.肥胖质E.瘦小质9.嗜食肥甘厚味,易形成()A.火旺体质B.痰湿体质C.心气虚体质D.脾气虚体质E.肝郁体质10.具有亢奋、偏热、多动等特点的体质为()A.阴阳平和质B.偏阴质C.偏阳质D.肝郁质E.阳虚质11.具有抑制、偏寒、多静等特点的体质为()A.阴阳平和质B.偏阴质C.偏阳质D.阴虚质E.气虚质12.以下除哪项外,都是小儿的体质特点()A.脏腑娇嫩B.形气未充C.易虚易实D.易寒易热E.代谢缓慢13.以下除哪项外,都是老人的体质特点()A.精气神渐衰B.脏腑功能减退C.代谢旺盛D.气血郁滞E.阴阳失调14.气虚湿盛体质,受邪后多从()A.寒化B.热化C.燥化D.湿化E.火化15.素体津亏血耗者,易致邪从()A.寒化B.实化C.虚化D.湿化E.燥化16.某人身体强壮、胖瘦适中,饮食无偏嗜,二便通调,面色红润,性格开朗随和,精力充沛,举动灵活,睡眠良好。
属于()A.偏阳质B.偏阴质C.阴阳平和质D.阳亢质E.痰湿质17.某人形体偏瘦,面色红润,食欲旺盛,喜饮冷水,易出汗,性格外向,喜动好强,自制力较差。
中医药理论基础体质
注意针灸宜忌
体质强壮,宜多针强刺激。 体质虚弱,宜少针弱刺激。 肥胖体质,进针宜深,刺激量大,多用 温针艾灸。 瘦长体质,进针宜浅,刺激量小,少用 温灸。
兼顾体质特征重视善后调理
偏阳质疾病初愈,慎食温热,辛辣之品。 偏阴质疾病初愈,慎用滋腻,酸涩收敛之品。
六、指导养生
养生
饮食 方面
精神 方面
偏阳质,宜凉忌热。 偏阴质,宜温忌寒。 形体肥胖者,宜清淡忌肥甘。 胃酸偏多者,忌酸咸食物。 气郁质宜疏导为主。 阳虚质宜鼓励为主。
相信相信得力量。20.12.202020年12月 20日星 期日3时42分23秒20.12.20
谢谢大家!
踏实,奋斗,坚持,专业,努力成就 未来。20.12.2020.12.20Sunday, December 20, 2020
弄虚作假要不得,踏实肯干第一名。03:42:2303:42:2303:4212/20/2020 3:42:23 AM
树立质量法制观念、提高全员质量意 识。20.12.2020.12.20Sunday, December 20, 2020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03:42:2303:42:2303:4212/20/2020 3:42:23 AM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0.12.2003:42:2303:42Dec-2020-Dec-20
五、指导治疗
区别体质特征而施治 根据体质特征注意针药宜忌 兼顾体质特征重视善后调理
区别体质特征而施治
阳虚体质者,易感寒湿阴邪,易从阴化寒化 湿,当用辛热之品以温阳祛寒或通阳利湿。 阴虚体质者,内火易生,易从阳化热伤阴, 治宜清润之品。 偏阳质者,多发实热症,慎用温热伤阴药。 偏阴质者,多发实寒症,慎用寒凉伤阳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体质
人是形与神的统一体。
人类既有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精气血津液等相同的形质和机能活动,也有神、魂、魄、意、志,以及喜、怒、悲、思、恐等相同的心理活动,这是人体的生理共性。
但正常人体是有差异的,不同的个体在形质、机能、心理上又存在着各自的特殊性,这种个体在生理上的身心特性便称之为体质。
体质影响着人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理过程中疾病发展的倾向性等,进而还影响着某些疾病的证候类型和个体对治疗措施的反应性,从而使人体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带有明显的个体特异性。
因此,重视对于体质问题的研究,不但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个体的生命特征,而且有助于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对诊断、治疗、预防疾病及养生康复均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体质学说概述
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特征、类型、差异规律,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
其融生物学、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于一体,既作为研究人体生命、健康和疾病问题的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研究人类体质与疾病、健康关系的新的分支学科。
体质的概念
(一)体质的基本概念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
换言之,体质是人群及人群中的个体,禀受于先天,受后天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人体个性特征。
它通过人体形态、机能和心理活动的差异性表现出来。
在生理上表现为机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在病理上表现为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或易罹性,以及产生病变的类型与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
的体质特点,人的体质特点或隐或显地体现于健康或疾病过程中。
因此,体质实际上就是人群在生理共性的基础上,不同个体所具有的生理特殊性。
(二)体质的构成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形与神的协调统一,形神合一或“形与神俱”是生命存在和健
康的基本特征。
健康,就是人体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精神心理方面的完好状态,正如张介宾《类经。
藏象类》说:“形神俱备,乃为全体。
”神由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在,形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所舍之处;反过来,神是形的功能表现和主宰,神作用于形,对人体生命具有主导作用,能协调人体脏腑的生理机能。
因此,形壮则神旺,形衰则神衰。
中医学这种形神合一的人体观、生命观和医学观决定了体质概念之“体”,是具有生命活力的形体,是形神之体的简称。
故体质概念包括了形、神两方面的内容,一定的形态结构必然产生出相应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而良好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是正常形态结构的反映,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体质的固有特征中综合地体现出来。
可见,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差异性构成。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
人体形态结构上的差异性是个体体质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外部形态结构和内部形态结构(有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
根据中医学“司外揣内”的认识方法,内部形态结
构与外观形象之间是有机的整体,外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外在表现,内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内在基础。
而体表形态最为直观,故备受古今中外体质研究者重视。
因此,形态结构在内部结构完好、协调的基础上,主要通过身体外形体现出来,它以躯体形态为基础,并与内部脏器结构有密切的关系,故人的体质特征首先表现为体表形态、体格、体型等方面的差异。
体表形态是个体外观形态的特征,包括体格、体型、体重、性征、体姿、面色、毛发、舌象、脉象等。
体格是指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和锻炼程度的状态。
一般通过观察和测量身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匀称程度,以及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度和皮肤与皮下软组织情况来判断,是反映体质的标志之一。
体型是指身体各部位大小比例的形态特
征,又称身体类型,是衡量体格的重要指标。
中医观察体型,主要观察形体之肥瘦长短,皮
肉之厚薄坚松,肤色之黑白苍嫩的差异等。
其中尤以肥瘦最有代表性,如《灵枢·逆顺肥瘦》及《灵枢·卫气失常》即以体型将人分为肥人与瘦人,肥胖体质又以其形态特征等划分为膏型、脂型和肉型。
元·朱丹溪《格致余论》则进一步将体型与发病相联系,提出了“肥人湿多,瘦人火多”的著名观点。
2.生理机能的差异性
形态结构是产生生理机能的基础,个体不同的形态结构特点决定着机体生理机能及对刺激反应的差异,而机体生理机能的个性特征,又会影响其形态结构,引起一系列相应的改变。
因此,生理机能上的差异也是个体体质特征的组成部分。
人体的生理机能是其内部形态结构完整性的反映,也是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机能协调
的体现。
因此,人体生理机能的差异,反映了脏腑机能的盛衰偏倾,涉及到人体消化、呼吸、血液循环、水液代谢、生长发育、生殖、感觉运动、精神活动等各方面机能的强弱差异。
机体的防病抗病能力,新陈代谢情况,自我调节能力,以及或偏于兴奋,或偏于抑制的基本状态等,都是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生理机能的表现。
诸如心率、心律、面色、唇色、脉象、舌象、呼吸状况、语声的高低、食欲、口味、体温、对寒热的喜恶、二便情况、性机能、生殖机能、女子月经情况、形体的动态及活动能力、睡眠状况、视听觉、触嗅觉、耐痛的程度、皮肤肌肉的弹性、须发的多少和光泽等,均是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生理机能的反映,是了解体质状况的重要内容。
3.心理特征的差异性
心理是指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是感觉、知觉、情感、记忆、思维、性格、能力等的总称,属于中医学神的范畴。
形与神是统一的整体,体质是特定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与相关心理状况的综合体,形态、机能、心理之间具有内在的相关性。
某种特定的形态结构总是表现为某种特定的心理倾向,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言具有“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美股胫、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称”等形态特征的土型之人,多表现为“安心、好利人、不喜权势、善附人”等心理特征;不同脏腑的机能活动,总是表现为某种特定的情感、情绪反应与认知活动,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由于人体脏腑精气及其机能各有所别,故个体所表现的情志活动也有差异,如有的人善怒,有的人善悲,有的人胆怯等。
人的心理特征不仅与形态、机能有关,而且与不同个体的生活经历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以即便为同种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者,也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心理特征,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每一种类型的形构机能有五种不同的心理倾向,木、火、土、金、水五种类型形构特征的人共有二十五种心理类型。
因此,一定的形态结构与生理机能,是心理特征产生的基础,使个体容易表现出某种心理特征,而心理特征在长期的显现中,又影响着形态结构与生理机能,并表现出相应的行为特征。
可见,在体质构成因素中,形构、机能、心理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因素是体质概念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心理特征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人格、气质、性格等的差异。
人格,是指个体独特的、持久的心理或行为特征的综合,常决定整个心理面貌,是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