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
水文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https://img.taocdn.com/s3/m/624b75d13186bceb19e8bb93.png)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题一、名词解释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孔隙概念:某一体积岩土(包括孔隙在内)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
结合水:分布在颗粒表面受静电引力大于重力,而不能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的那部分水。
重力水:固体表面结合水层意外的水分子,时候重力影响大于固体表面的吸引力,在中立作用下运移。
毛细水:指的是地下水受土粒间孔隙的毛细作用上升的水分(毛细现象:在液体表面张力作用下,毛细管中水位上升一定高度的现象)容水度:岩土完全饱水时所能容纳的水的体积与岩土体积的比值。
给水度:地下水位下降单位体积时,释出水的体积和疏干体积的比值。
持水度:地下水位下降时,滞留于非饱和带中而不释出的水的体积与单位疏干体积的比值。
包气带:地下水面以上,未被水充满的岩层。
饱水带:地下水面以下。
饱水带中地下水存在形式:饱水带岩石空隙全部为液态水所充满。
含水层:定义:饱含水的透水层,或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隔水层:不透水的岩层,或不能透过并给出一定水量的岩层。
潜水:赋存在地面以下,第一个区域性隔水层之上,而且有自由水面的水称作潜水。
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弱透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
上层滞水:当包气带存在局部隔水层(弱透水层)时,局部隔水层(弱透水层)上会积聚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为上层滞水。
承压高度:稳定水位与个税顶板高程指尖的差值。
测压水位:如果在某处打井那么刚渗透出水的位置叫做初见水位层,此时停止挖掘如果该处地下水存在承压水或者上层滞水那么此后井中水位不断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便稳定下来,不再上升,此时该水面的高程称为稳定水位,也即该点处承压含水层的承压水位(也叫测压水位贮水系数:是指承压水测压水位下降或上升一个单位深度时单位水平面积含水层所释放或储存的水的体积.。
渗流场:发生渗流的区域(渗流区)水力梯度:沿渗透途径水头损失与相应渗透途径长度的比值。
渗透系数:岩石渗透性能的定量指标,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水力梯度条件下的渗流速度流网:在渗流场中某一典型剖面或切面上,由一系列等水头线与流线组成的网格。
水文地质基础总复习
![水文地质基础总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4e9cbc6258fafab069dc028b.png)
6、稳定流:水在渗流场内运动,各个运动要素(水位、流 速、流向等)不随时间改变时,称作稳定流。
7、地下水含水系统:指由隔水或相对隔水岩层圈闭 的,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含水岩系。 8、水系:水系是指一条干流及其所属各级支流共同 组成的河流系统。 9、上层滞水:当包气带存在局部隔水层时,局部隔 水层上积聚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10、溶滤作用:在水与岩土相互作用下,岩土中一 部分物质转入地下水中,这就是溶滤作用。 11、越流:相邻含水层通过其间的弱透水层发生水 量交换。 12、测压水位:揭穿承压含水层隔水顶板的井中静 止水位的高程。 14、地下水动态: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下,含水层各 要素(如水位、水量、水化学成分、水温等)随时 间的变化。
15、岩溶发育应具备的四个条件为:可溶岩的存在、可溶岩 必须是透水的、具有侵蚀性的水以及水是流动的。
16、人类对地下水的不利影响通过三个方面发生:过量开发 或排除地下水、过量补充地下水以及污染物进入地下水。地 下水污染物质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与垃圾、工业污水与废渣 以及农用肥料与农药。
17、地下水资源可分为 补给资源和储存资源两类
8、测压水位下降时承压含水层所释放出的水来自含水层水 体积的膨胀及含水介质的压密。 9、洪积扇由顶部向边缘,地下水排泄由径流为主转化到以 蒸发为主,矿化度由小到大。 10、地下含水系统的补给来源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 水、相邻含水层间和人工补给。 11、上升泉按其出露原因可分为:侵蚀(上升)泉、断层泉 和接触带泉。 12、据地下水埋藏条件,可将地下水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和 承压水;按含水介质(空隙)类型,可将地下水分为 孔隙 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13、表征地下水动态要素有水位、水量、水化学成分、水 温 。 14、导水断层带可以起到贮水空间、集水廊道与导水通道的 作用。
水文基础知识点总结
![水文基础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7002575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34.png)
水文地质学复习资料§1 绪论1、水文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下水的科学2、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地下水与周围环境(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及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下,其水质、水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兴利除害,造福于人类。
§2 地球中水的分布与循环1、水文循环是指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大循环是指海洋或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小循环是指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2、地质循环是地球浅部层圈和深部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3、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或空气干湿程度的物理量,是大气中的水汽含量。
有绝对温度、相对湿度、饱和差和露点等多种表示方法。
4、绝对湿度:表示某一地区某一时刻中的水汽含量,即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水汽的质量。
用重量表示时,符号记为m,单位为g/m3;用压力表示时,符号记为e,为空气中所含水汽分压,相当于水银柱高度的mm数或mba(1mba=102Pa),表示空气中水分的不饱和程度。
5、相对湿度:大气中实际水汽含量与饱和时水汽含量的比值,亦即绝对湿度与饱和水汽含量之比,数值上也等于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之比值,即r(%)=e/E×100%=m/M×100%式中,f为相对湿度,以百分数表示,表示实际水汽压,单位为毫米隶柱;E为饱和水汽压、(同一温度下,水汽压的最大值)。
6、蒸发:是指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亦即温度低于沸点时,水分子从液态或固态水的自由面逸出而变成气态的过程或现象。
7、径流是指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现象。
为水流的重要环节和水均衡的基本因素。
分为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8、水系是指汇流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所构成的地表径流系统。
9、流域是指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面积,亦即地表水、地下水的分水岭所包围的集水区域。
10、分水线(分水岭)是指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重点_精华版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重点_精华版](https://img.taocdn.com/s3/m/7b89ffb2700abb68a982fbdf.png)
水文地质重点绪论&第一章一、名词解释&填空: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2、地下水:地下水是指赋存和运动于地表以下土层和岩石空隙中的水。
3、自然界的水循环包括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
4、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5、小循环:是指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又以降水形式降落入海洋;或是大陆表面蒸发的水汽,仍以降水形式降落回陆地表面。
6、大循环:是指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随气流带到大陆上空,形成降水落在地面,再通过径流返回海洋的过程。
二、简答:地下水的功能:(1)地下水是城市供水的重要水源。
(2)工业生产需要大量使用地下水。
(3)农业生产需要有充足的水源保证。
(4)地下水是良好的载热物质,可将热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地表供人们使用。
(5)某些地区的地下水含有特殊的化学成分,并具有较高的温度,利用这些地下水可治疗某些疾病。
(6)有些地下水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矿产资源。
(7)利用地下水的化学成分作为找矿标志寻找某些有用矿产的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第二章一、名词解释&填空:1、空隙:包括松散沉积物中的孔隙、坚硬岩石的裂隙和可溶岩的溶穴。
2、对地下水储存和运移具有重大影响的是孔隙的多少和孔隙的大小。
3、孔隙度:衡量孔隙多少的指标称为孔隙度。
它指岩石中孔隙体积和岩石总体积之比。
4、裂隙:是坚硬岩石形成时或形成之后由于各种外应力的作用,使岩体遭受破坏而形成的空隙。
5、结合水:由于静电引力作用而吸附在岩石颗粒上的水叫结合水。
可分为强结合水和弱结合水。
6、重力水:岩石空隙全部被充满,在重力作用下运动的液态水称为重力水。
7、支持毛细水:由于毛细力的作用,水沿毛细孔隙上升一定高度,形成毛细水带,其下部有地下水面支持,故称为支持毛细水。
8、容水性:是指岩石能够容纳一定水量的性能。
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度、裂隙率或溶穴率。
9、给水性:是指饱水岩石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给出一定水量的性能。
取决于岩石的空隙大小,其次才是空隙的多少。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资料【5.02】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资料【5.02】](https://img.taocdn.com/s3/m/d801c90d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06.png)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资料【5.02】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资料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水文地质学: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2、饱和带:岩土空隙完全被地下水所充满的部分。
3、非饱和带:地面以下到地下水面之上,岩土空隙被水和空气填充的部分。
二、填空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地下水的主要功能:宝贵的资源、地质营力、致灾因子、生态环境因子和信息载体。
第二章一、名词解释1、水文循环: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浅表地下水之间的水分交换。
2、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的过程[课本上的:发生于大气圈到地幔之间的水分交换]3、大循环:海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4、小循环:海陆内部之间的水分交换。
二、填空1、水文循环的动力是太阳辐射和重力。
2、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3、地质循环不仅可以发生在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也可发生在成岩、变质和风化作用的过程中。
三、判断题1.地下水是水资源的一部分。
(√)2.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称为大循环。
(×)3.地下水中富集某些盐类与元素时,便成为有工业价值的工业矿水。
(√)4.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和地表水之间的水循环。
(×)5.水通过不断循环转化而水质得以净化。
(√)6.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
(√)7.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均是H2O分子态水的转换。
(×)8.降水、蒸发与大气的物理状态密切相关。
(√)9.蒸发是指在100℃时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0.蒸发速度或强度与饱和差成正比。
(√)四、简述题1、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的区别?水文循环通常发生于地球浅层圈中,是H2O分子态水的转换,通常更替较快;地质循环发生于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也可发生在成岩、变质和风化作用的过程中,常伴有水分子的分解与合成,转换速度缓慢。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5ef46a5bf01dc281e53af03d.png)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1、水文循环的定义:大气水、地表水、地壳岩石空隙中地下水循环2 、水文循环的分类: 1、按循环路径不同:大循环(海-陆)与小循环(海-海、陆-陆)2、按时空尺度不同:全球水文循环,流域水文循环、水-土-生系统水文循环3 、水文循环的运动规律海洋的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陆地的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大陆输入水汽量与输出水汽量基本平衡4、影响水文循环的气象因素主要包括:气温、气压、湿度、蒸发、降水绝对湿度(m或e) 某一时刻空气中的水汽含量 g/m3相对湿度(r):空气中水汽含量的饱和程度;r=(e/E)×100% 或 r=(m/M)×100%降水量(x):单位时间内降落到地面的水量(mm);降水强度:每分钟内的降水量,暴雨>0.5mm/分;径流:指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第二章岩石中的空隙和水空隙:岩、土中各种类型孔隙的总称。
孔隙:颗粒及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称为孔隙。
裂隙:是纵向延伸长、横向延伸短的“饼状空隙”,单个裂隙是独立的。
溶穴:溶蚀的裂隙,有溶孔、溶隙、溶洞等三种空隙的特征含水介质--由各类空隙所构成的岩石称为含水介质,也称为介质场。
含水介质的空间分布与连通特征(孔隙含水介质、裂隙含水介质、溶质含水介质)不同,三种主要类型的含水介质比较:1 、连通性—孔隙介质最好,其它较差2、空间分布—孔隙介质分布均匀,裂隙不均匀,溶穴极不均匀孔隙大小均匀,裂隙大小悬殊,溶穴极悬殊3 、孔隙比率—孔隙介质最大,裂隙最小4 、空隙渗透性—孔隙介质-各向同性;裂隙与溶穴-各向异性造成空隙介质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沉积物形成和空隙形成的环境与水有关的岩土性质:容水度:岩石完全饱水时所容纳的水的体积与岩石体积的比值。
给水度:当地下水下降一个单位高度时,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释放出水的体积,称为给水度。
持水度:重力释水后单位体积岩石中所能保持的最大水体积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如下:第三章 地下水的赋存广义地下水:地表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包气带、饱水带中的水)。
水文地质学基础 总复习
![水文地质学基础 总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84b6b2a6f524ccbff12184aa.png)
线 排 泄
面 排 泄
要点:
基本概念
地下水、地下水起源类型、 补给、入渗率、入渗系数、 (点、线、面)排泄、 径流、径流强度、强径流带、 动态、均衡
基本问题
影响补给、径流的因素 泉的类别及水文地质意义 泉的类别及水文地质意义 河流与地下水补给、排泄关系 径流强度影响因素 径流强度、居留时间和水质的关系 径流强度、 动态与均衡的关系 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 地下均衡法的计算
水文地质学基础-----纲要
地下水
地 下 水 循 环 地下 水储 存介 质 地下 水物 理化 学特 征 地下 水运 动规 律
地下水勘查
各种类型地下水
水文地质学基础-----纲要
地下水循环
地下水补给 大 气 降 水 补 给 地 表 水 补 给 地 下 水 补 给 地下水径流 地下水排泄
点 排 泄 地下水 动态 地下水 均衡
水文地质学基础-----纲要
各种类类型地下水
按埋藏条件分类
按介质类 型分类
按其它分类
特殊类型 地下水 多 年 冻 土 下 水
上 层 滞 水
潜 水
承 压 水
地 下 热 水
矿 水
水文地质学基础-----纲要
根据储存介质 不同
孔隙水 洪 冲 湖 其 积 积 积 它 物 物 物 裂隙水 岩溶水
按岩性不同分类
毛细水 运动规律
V=KI
V=K(I-I0)
V=K(P0-L)/L
水文地质学基础-----纲要
要点
一些基本概念
重力水、结合水、毛细水、包气带、饱水带 渗透、渗流、渗流速度 层流、紊流、稳定流、水头(静止水位)、水力坡度 流网、等水头线、迹线、流线
达西定律主要及其适用范围 达西定律的应用 流网及应用 渗流与实际流速的关系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资料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a9769523c1ec5da50e270a4.png)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组成地球水圈的水(包括地表水与地下水)是在原始地壳形成以后,在整个地质时期内从地球内部不断逸出而起源的。
地球物质的成分和分布是不均匀的,具有层圈构造。
地球固体表面以上的各层圈为外部构造(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水圈主要是呈液态及部分呈固态出现的。
自然界的水循环按其循环途径长短、循环速度的快慢以及涉及层圈的范围,可分为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两类。
水文循环的定义——地球浅层圈的水,即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特点——水文循环的速度较快,途径较短,转换交替比较迅速。
水文循环的组成: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和径流水文循环的运动规律——海洋的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陆地的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大陆输入水汽量与输出水量基本平衡水文循环发生的动力条件——在太阳辐射和重力共同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作用:通过循环——水的质量得以净化、水的数量得以再生。
水资源不断更新与再生,可以保证在其再生速度水平上的永续利用──也是可持续发展保证。
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影响水文循环的因素:1、气象因素:气温、气压、温度、蒸发、降水2、径流:指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分类:径流可分为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3)人类活动等第二章:岩石中的空隙和水●岩石——水文地质学中指坚硬的岩石及松散的土层●空隙——岩、土中各种类型的空洞的总称孔隙的定义:松散岩石(洪积物、冲积物、黄土等)中颗粒之间的空隙。
2.表示方法:孔隙度n Vn:空隙体积,V:岩石体积孔隙度:是描述松散岩石中孔隙多少的指标定义:某一体积岩石(包括颗粒骨架与空隙在内)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
裂隙定义:由于内外地质营力的作用,而使岩石发生破坏的现象的总称1)什么叫孔隙度?孔隙度大与孔隙大有区别吗?结合水:定义:由于静电引力而吸附在固体颗粒表面的水。
毛细力的方向:作用方向始终指向弯曲液面的凹侧凹凸弯液面是指相对于液相一侧而言的凹形弯液面—负的毛细压强---如同真空吸力凸形弯液面—正的毛细压强毛细力大小与弯液面的曲率成正比含水量松散岩石实际保:留水分的状况(是某岩样某时的含水状态)又称岩石的天然含水量给水度定义:当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高度时,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释放出来的水体积,称为给水度。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题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67407aea3b3567ec102d8ac4.png)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题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题一、名词水文循环、包气带、径流模数、贮水系数、承压水、稳定流、地下水含水系统、水系、上层滞水、溶滤作用、越流、贮水系数、测压水位、地下水动态、孔隙度、给水度、渗透系数、含水层、水力梯度、层流、上升泉、正均衡、储存资源量、径流系数、潜水、潜水位二、填空1. 在水文学中常用流量、、径流深度、和径流系数等特征值说明地表径流。
2. 地下水按岩层的空隙类型可分为:孔隙水、、和。
3. 据地下水流动状态,地下水运动分为层流和;据地下水运动要素与时间的关系,地下水运动分为流和非稳定流。
4. 地下水的天然排泄方式有泉、、蒸发、、向另一含水层的排泄。
5. 地下水以径流排泄为主时,其含盐量,以蒸发排泄为主时,其含盐量。
6.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有溶滤作用、浓缩作用、、脱硫酸作用、和混合作用。
7. 测压水位下降时承压含水层所释放出的水来自含水层水体积的及含水介质的。
8. 洪积扇由顶部向边缘,地下水排泄由为主转化到以蒸发为主,矿化度由。
9.地下含水系统的补给来源有:大气降水、地表水、、。
10.上升泉按其出露原因可分为:侵蚀(上升)泉、和。
11.据地下水埋藏条件,可将地下水分为、潜水和承压水;按含水介质(空隙)类型,可将地下水分为孔隙水、。
12.表征地下水动态要素有、水量、水化学成分、。
13.导水断层带可以起到、与导水通道的作用。
14.岩溶发育应具备的四个条件为:可溶岩的存在、、具有侵蚀性的水以及。
15.人类对地下水的不利影响通过三个方面发生:过量开发或排除地下水、以及污染物进入地下水。
地下水污染物质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与垃圾、工业污水与废渣以及。
16. 地下水资源可分为资源和两类。
17. 通常以容水度、含水量、、持水度和来表征与水分的储容和运移有关的岩石性质。
18. 地下水污染物质主要来源于、以及农用肥料与农药。
水文地质学考试复习资料
![水文地质学考试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e1e862d4b35eefdc8d333d2.png)
01.地下水:指赋存和运动于地表以下土层中和岩石空隙中的水02.矿水:当地下水中的特殊的化学成分或气体含量达到一定指标时,称其为矿水。
若矿水以泉的形式出露地表,称为矿泉水03.潜水:潜水是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04.承压水:埋藏并充满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05.渗透系数:水力坡度为1时,渗透系数在数值上等于渗流速度,渗透系数不仅取决于岩石的性质,而且与渗透液体的物理性质有关06.渗透率(内在透水率):衡量岩石透水性大小的指标称渗透率07.含水层:能透过水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08.隔水层:不能透过并不能给水或只能透过与给出极少量水的岩层09.给水性:饱水岩石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给出一定水量的性能10.给水度:地下水下降1个单位深度时,单位水平面积的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释放出水的体积(单位体积在重力作用下释放出水量)11.渗透:地下水在岩石空隙中的运动称为渗透12.渗流:不考虑渗流途径的迂回曲折,不考虑岩层的颗粒骨架,假想地下水充满整个岩石空间并只向整体水流方向流动的水流称为渗流13.永久硬度:水加热沸腾后,仍留在水中的Ca2+、Mg2+的含量14.暂时硬度:水加热沸腾后,由于脱碳酸作用,从水中析出的那部分Ca2+、Mg2+含量14.静止水位(测压水位):在承压水的承压区,如果施工钻孔或水井,其内稳定的水的位置称为静止水位15.水头:渗流场中某一点位置至基准面的高度Z,称为位置水头;该点压强的液柱高度,称为压强水头;二者之和称为测压水头16.包气带:土壤中重力水水面以上部分称包气带17.饱水带:地下重力水水面以下部分称为饱水带。
18.入渗率: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地表面积入渗的水量称为入渗率18.入渗系数:是年降水入渗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是影响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19.含水岩段:某一厚度较大的含水层内,由于不同层段的含水性差异较大,而划分出的不同强、弱含水层段或相对隔水层段20.含水岩组:指具有统一的水力联系和一定的水化学特征的多层含水层的空间组合21.流网:地下水中水流的方向总是指向水头变化最大的方向,即等水头线和流线垂直,一系列流线和等水头线组成的网格称为流网22.强径流带:在某些发育不均一的泾流场中,强径流区段往往成不规则的带状展布,故称之为强径流带或集中径流带23.线裂隙率:裂隙的总宽度与岩芯总长度之比24.总矿化度:指地下水中所含各种离子分子及化合物的总量,包括所有溶解状态和胶体状态的成分,不包括游离状态的气体成分,它表示地下水中含盐量的多少,是表征水矿化程度的指标01.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a气候因素:主要是降雨、蒸发及气压等因素。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题.doc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题.doc](https://img.taocdn.com/s3/m/ead99943bed5b9f3f80f1c03.png)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题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题一、名词解释径流、孔隙度、结合水、重力水、毛细水、容水度、给水度、持水度、包气带、饱水带、含水层、隔水层、潜水、承压水、上层滞水、承压高度、测压水位、贮水系数、渗流场、水力梯度、渗透系数、流网、流线、迹线、毛细压强、毛细饱和带、总溶解固体、总硬度、暂时硬度、永久硬度、入渗系数、越流、泉、上升泉、下降泉、侵蚀泉、接触泉、溢流泉、泄流、地下水含水系统、地下水流动系统、地下水动态、地下水均衡、正均衡、负均衡、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地下水资源、补给资源量、储存资源量二、填空题1、自然界的水循环按其循环途径长短、循环速度的快慢以及涉及圈层的范围,分为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
2、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3、在水文学中常用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深度、径流模数和径流系数等特征值说明地表径流。
4、岩石空隙是地下水储存场所和运动通道。
空隙的多少、大小、形状、连通情况和分布规律,对地下水的分步和运动具有重要影响。
5、岩体空隙可分为松散岩土中的孔隙、坚硬岩石中的裂隙、和可溶岩石中的溶穴。
6、孔隙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分选程度及颗粒排列情况,另外颗粒形状及胶结充填情况也影响孔隙度。
7、岩石裂隙按成因分为:成岩裂隙、构造裂隙、风化裂隙。
8、地下水按岩层的空隙类型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9、通常以容水度、含水量、给水度、持水度和透水性来表征与水分的储容和运移有关的岩石性质。
10、据地下水埋藏条件,可将地下水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和承压水。
11、按含水介质(空隙)类型,可将地下水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12、潜水的排泄除了流入其它含水层以外,泄入大气圈与地表水圈的方式有两类,即:径流排泄和蒸发排泄。
13、承压含水层获得补给时测压水位上升,一方面,由于压强增大含水层中水的密度加大;另一方面,由于孔隙水压力增大,有效应力降低,含水层骨架发生少量回弹,空隙度增大。
水文地质学基础专业课复习重点
![水文地质学基础专业课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c6f08e324b35eefdc8d3333d.png)
名词解释:水文循环:地球上各种形式的水,在太阳辐射和重力共同作用下,以蒸发、径流、降水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水循环。
给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从地下水位延伸到地表的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释出的水的体积。
持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中反抗重力而保持于岩石空隙中的水量。
给水度+持水度=有效孔隙度储水系数:指承压含水层的测压水位下降(或上升)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面积含水层释出(或储存)的水的体积。
释水机理不同,给水度为重力释水,主要用于潜水含水层之中,储水系数为弹性释水,用于承压含水层中。
含水层: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
地下水动态:含水层各要素随时间的变化。
(水位、水量、水化学成分、水温)地下水均衡:某一均衡区,在一定均衡期内地下水水量的收支代数和等于该区域内地下水储存量的变化量。
均衡食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内在原因,动态则是地下水均衡的外部表现。
含水系统:由隔水层或相对隔水层圈闭的,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含水岩系。
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岩土颗粒表面带有负电荷,能够吸附水中的阳离子,在一定条件下,颗粒吸附地下水中的阳离子,而将其原来吸附的部分阳离子转为地下水中的组分。
补给资源:地下水多年平均年补给量。
储存资源:含水系统在地质历史时期积累保存下来的水量。
补给资源可以保持供水的长期持续,储存资源则利用其调节能力保证供水的均衡稳定。
渗透系数:定量描述岩石渗透能力的参数,在数值上等于水力梯度为1时的渗透速度。
浓缩作用:在地下水位埋藏不深情况下,地下水的蒸发作用排走地下水中的水分,而盐分仍保留在余下的地下水中,致使地下水溶液逐步浓缩,矿化度不断增大。
溶滤水:富含二氧化碳与氧气的渗入成因的地下水,溶滤它所流经的岩土而获得其主要化学成分弱透水层:渗透性能相当差的岩层,这类岩层在供排水中所能提供水量有限,而在发生越流时,由于驱动水流的水力梯度大且发生渗透的过水断面面积很大,因此其越流量相当大。
水文地质学基础--总复习
![水文地质学基础--总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7386dc6c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e6.png)
水文地质学基础--总复习习题十五总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给水度2.含水层3.渗透系数4.层流5.流线6.脱硫酸作用7.下降泉8.入渗系数9.负均衡10.空隙水11.矿化度12.过水断面13.上层滞水14.地下水动态15.结合水16.水文地质比拟值17.非稳定流18.孔隙水的一般特征19.泉流量的不稳定系数20.钻孔中的稳定水位21.抽水井的填硕过滤器22.细菌族指数23.硬垢24.大循环25.重力水26.承压水27.水力坡度28.卤水29.地下水的补给30.泄流31.岩溶水32.硬度33.地下径流系数34.地热梯度35.含水岩组36.地下水资源37.蒸发量38.地热蒸温率39.侵蚀性二氧化碳40.地下水的均衡41.容水度42.大循环43.地下径流模型44.泄流45.渗透系数46.水文地质学47.矿水48.小循环49.绝对湿度50.相对湿度51.饱和差52、地热增温率53.露点54.蒸发55.降水56.径流57.水系58.水系的流域59.分水岭60.流量61.径流总量62.径流模数63.径流深度64.岩石空隙65.孔隙度66.裂隙67.裂隙率68.岩溶率69.溶穴70.毛细水71.支持毛细水72.悬挂毛细水73.重量含水量74.体积含水量75.饱和含水量76.饱和度77.孔角毛细水78.给水度79.持水度80.残留含水量81.岩石的透水性82.有效应力83.侵蚀性二氧化碳84.地下水补给模数85.地下水均衡86.饱气带87、泉88.地下水的动态89.溶滤、溶解90.导水系数91.越流系数92.原始地应力93.围岩应力和山岩应力94.长期强度95.蠕变和松弛96.残余强度97.附加应力98.回滞环99.初始模量、切线模量和割线模量100.土的侧压力系数101.grounwater102.arteainwater103.aquifer104.poroity105.prin g二、填空1.岩石的给水度,通常与他的空隙度(不)等2.影响渗透系数K的主要因素是孔隙的(大小)3.地下水在岩石空隙中的运动称()4.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是()两个作用过程.补给与排泄的方式和强度决定含水层内部(),()与()的变化,这个变化在空间上的表现为(),时间的表现为(),从补给与排泄的数量关系研究含水层的()与()的()就是地下水的().5.水文地质学是研究()的科学,它研究(),(),(),()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和()的时空变化规律.6.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或().7.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为()循环和()循环.8.水文循环分为()循环和()循环.9.水循环是在()和()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10.主要气象因素有(),(),(),(),().11.在水文学中常用(),(),(),()和()等特征值说明地表径流.13.重力水在岩石空隙中的运动称()水的质点作有秩序、互不混杂地流动称作(),服从()定律,即V=()。
复习资料水文地质学基础
![复习资料水文地质学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26a406e487c24028905fc305.png)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一、名词解释: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1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6.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信息载体。
3.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为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
4.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5.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6.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7.主要气象要素有气温、气压、湿度、蒸发、降水。
8.在水文学中常用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深度、径流模数和径流系数等特征值说明地表径流。
专门水文地质学复习重点资料
![专门水文地质学复习重点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56687da33d4b14e852468f3.png)
一、名字解释1.动储量:单位时间流经含水层(带)横断面的地下水体积,即地下水的天然程流量;静储量:地下水位年变动带以下含水层(带)中储存的重力水体积;调节储量:地下水位年变动带内重力水的体积;开采储量:用技术经济合理的取水工程能从含水层中取出的水量,并在预定开采期内不致发生水量减少、水质恶化等不良后果。
2.补给量:补给量是指天然状态或开采条件下,单位时间通过各种途径进人含水系统的水量。
3.储存量:指地下水补给与排泄的循环过程中,某一时间段内在含水介质中聚积并储存的重力水体积4.允许开采量:允许开采量就是用合理的取水工程,单位时间内能从含水系统或取水地段取出来,并且不发生一切不良后果的最大出水量5.地下水系统:地下水系统是以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把地球水圈一定范围内的地下水体作为一个系统,运用系统理论分析、研究地下水的形成与运移的机理,并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解决地下水资源的勘察、评价、开发利用和管理问题。
6.地下水动态:1、地下水的动态——指表征地下水数量与质量的各种要素(如水位、泉流量、开采量、溶质成分与含量、温度及其它物理特征等)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7.地下水均衡——指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地下水水量、溶质含量及热量等的补充(或流入)量与消耗(或流出)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8.给水度:给水度(产)是表征潜水含水层给水能力或储水能力的一个指标,9.水文地质参数:表征含水介质水文地质性能的数量指标,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重要基础资料,主要包括含水介质的渗透系数和导水系数、承压含水层的储水系数、潜水含水层的重力给水度、弱透水层的越流系数及水动力弥散系数等,还有表征与岩土性质、水文气象等因素的有关参数,如降水人渗系数、潜水蒸发强度、灌溉入渗补给系数等。
10.渗透系数:渗透系数(K)又称水力传导系数,是描述介质渗透能力的重要水文地质参数,11.导水系数(T):是含水层的渗透系数与含水层厚度的乘积12.储水率:表示当含水层水头变化一个单位时,从单位体积含水层中,因水体积膨胀(或压缩)以及介质骨架的压缩(或伸长)而释放(或储存)的弹性水量13.越流系数:表示当抽水含水层和供给越流的非抽水含水层之间的水头差为一个单位时,单位时间内通过两含水层之间弱透水层单位面积的水量14.降水人渗补给系数:是降水渗人量与降水总量的比值,15.水动力弥散系数:是表征在一定流速下,多孔介质对某种溶解物质弥散能力的参数。
《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总复习
![《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总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834f7ac627d3240c8447efdb.png)
一般要求高水部分不应超过当年实测流量所占水位 变幅的30%,低水部分延长不应超过10%。
11
Kxi 1Kyi 1
r i1
i1
n
n
xi x2 yi y2
n
n
Kxi 12 Kyi 12
i1
i1
i1
i1
水文上常采用幂函数、指数函数两种曲线,基本作法是将其转 换为直线,再进行直线回归分析。
22
第4章 河川径流情势特征值分析与计算
一、年径流及其特性
一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称为该断面以上流域 的年径流量。
1、径流的年际变化和年内变化 径流过程的不重复
径流的年际变化: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
径流的年内变化:丰水期(或洪水期)和枯水期,或汛 期与非汛期。 2、设计年径流量:
设计(频率)标准下的年径流量。
23
3、年径流分析计算的目的和内容
目的:推求不同保证率的年径流量及其分配过程。 内容:搜集和审查资料;年径流量的频率分析计算;提供 设计年径流的时程分配;对分析成果进行合理性检查
(1)流量Q 单位时间通过河流某过水断面的水量,单位为 m3/s、 L/s 。
(2)径流总量 指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过水断面的总水 量。常用单位为m3 ,万m3 ,亿m3 等。 W QT
(3)径流深Y 将计算时段内的径流总量平铺在整个流域面
积上所求得的水层深度,以mm为单位。 Y W
1000F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水文学基本知识第三章水文统计基本原理与方法第四章河川径流情势特征值分析与计算第五章小流域暴雨洪峰流量的计算第八章地下水基本知识第十章地下水的渗流运动1水文学的含义水文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水体的形成分布循环和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复试“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解析
![”复试“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8f9ef2ada38376bae1fae7a.png)
⑦ 工程地质问题:由于地下水的参与,导致滑坡、水库诱发地 震、岩溶塌陷等。
第二章 地球中水的分布及循环
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构成 一个系统。这一系统内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自然界的水循环按其循环途径长短、循环速度的快慢以及涉及 层圈的范围,可分为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两类。
2 含水量(或含水率) 含水量:说明松散岩石实际保留水分的状况。
(1)重量含水量(Wg):松散岩石孔隙中所含水的重量(Gw)与干 燥岩石重量(Gs)的比值,称为重量含水量。 即:Wg= (Gw/Gs )ⅹ100%。
(2)体积含水量(Wv):含水的体积(Vw)与包括孔隙在内的岩石 的体积(V)的比值,称为体积含水量。 即:Wv=(Vw/V)ⅹ100%
2.4.2 中国地下水分区
4个大区、8个亚区 Ⅰ东部湿润半湿润平原丘陵区
Ⅰ1 东部北湿润半湿润平原丘陵亚区 Ⅰ2 黄淮海半湿润平原丘陵亚区 Ⅰ3 华南湿润丘陵亚区 Ⅱ中部气候复杂高原山地盆地区 Ⅱ 1 内蒙古干旱半干旱高原亚区 Ⅱ 2 晋陕干旱半干旱黄土高原及山间盆地亚区 Ⅱ 3川滇黔湿润岩溶高原盆亚区 Ⅲ 西北干旱山地盆地荒漠区 Ⅳ 青藏半干旱冻土高原区
气带及饱水带中所用含于岩石空隙中的水均属之。 ➢ 狭义的地下水:仅指赋存于饱水带岩土空隙中的水。
地下水的赋存特征对其水量、水质时空分布等有决定意义, 其中最重要的是埋藏条件与含水介质类型。 ➢ 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是指含水岩层在地质剖面中所处的部 位及受隔水层限制的情况
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 按含水介质类型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当水的比重为1,岩石的干容重(单位体积干土的重量)为γα时, 重量含水量与体积含水量的关系为:Wv=Wg•γα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ef3f2e265901020206409c05.png)
水文分支学科:水文地质学基础、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区域水文地质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供水水文地质学、矿床水文地质学、油田水文地质学、水化学找矿、土壤改良水文地质学、矿水学。
自然界的水循环包括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
影响地下水的自然地理因素有气象、水文、地形、植被等。
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径流总量:某一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总水量。
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空隙: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向下入渗的通道,容纳、储存地下水的场所和地下水运移、循环的通道。
空隙分为:松散沉积物中的孔隙、坚硬岩石中的裂隙、可溶岩的溶穴。
孔隙:存在于松散的或未完全皎洁的岩石颗粒与颗粒之间或颗粒集合体与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
孔隙度:岩石中孔隙体积和岩石总体积之比取决于颗粒的排列情况、分选程度、颗粒的形状、结构、构造、胶结情况。
孔隙大小取决于同上。
裂隙:坚硬岩石形成时或形成以后由于各种内外营力的作用,使岩体遭受破坏而形成的空隙。
裂隙率:裂隙体积与包括裂隙在内的岩石总体积之比。
溶穴:可溶性岩石经地下水的溶蚀和机械冲蚀作用产生的空隙。
地壳岩石中的水分为:矿物结合水(沸石水、结晶水、结构水),空隙中的水{结合水(强结合水、弱结合水)、液态水(重力水、毛细水)、固态水、气态水}结合水:由于静电引力作用而吸附在岩石颗粒表面的水重力水:岩石空隙全部被充填,在重力作用下运动的液态水毛细水:由于毛细力作用而充填岩石毛细空隙中的水容水性:岩石能够容纳一定水的性能。
衡量岩石容水性大小的指标叫容水度持水性:岩石重力释谁后,能够保持一定水的能力。
在重力作用下,岩石能够保持住的水,主要是结合水和部分孔角毛细水和悬挂毛细水。
衡量岩石持水性的指标叫持水度。
给水性:饱水岩石在重力作用下,能够给出一定水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大循环是指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小循环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2.3. 容水度含水量(含水率)持水度给水度与饱和差透水性(渗透系数)4.含水层指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即饱含水的透水层。
5.隔水层是指不能透过并给出水,或是透过与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的岩层。
6.有一种半隔水层或称弱透水层,与含水层相比,它能透过并给出的水量较少,而与隔水层相比它又不是完全不透水,也能透过一定量的水。
弱透水层如粉质粘土、粉质砂土等。
7.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稳定隔水层(弱透水层)之上的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主要特征:具有自由水面;潜水面与地形相似,但缓于地形面;动态变化大,资源调节性差;在全部含水层范围内接受补给,排泄方式多样;容易遭受污染。
用途:确定潜水流向;确定潜水面的水力坡度;确定潜水与地表水之间的互补关系;确定潜水面的埋藏深度;推断含水层岩性和厚度的变化;根据潜水等水位线图可以合理布置水井和其它集水建筑物。
8.承压水:指充满于地表以下两个隔水层(或弱透水层)之间的具有承压性质的重力水。
主要特征:承压水承受静水压力的作用,不具自由水面;承压水的分布区与补给区不一致;由于隔水顶板的隔离,承压水各要素动态变化不显著,受水文气象因素的影响较小 ;承压含水层的厚度不受季节变化的影响,对于同一地点其厚度为定值;承压水的水质不易遭受污染。
但是一旦受到污染,治理将会更加困难 。
9.上层滞水:当包气带存在局部隔水层(弱透水层)时,局部隔水层(弱透水层)上就会积聚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上层滞水极易遭受污染;上层滞水因其隔水底板而对下部潜水的补给和蒸发排泄,起到一定的滞后调节作用。
10贮水系数是指承压含水层的测压水位下降(或上升)1个单位深度时,单位水平面积含水层释出(或储存)的水的体积。
11.渗流:地下水在岩石空隙中的运动称为渗流(或渗透)。
发生渗流的区域称为渗流场。
12.由于过水断面 A 既包括透水的孔隙面积,又包括不透水的颗粒所占的面积。
因此渗透速度v 并不是水流的真实速度,而是假设水流通过包括砂粒和孔隙在内的整个断面所具有的一种虚拟平均流速。
实际平均流速u 大于渗透流速v13.渗透系数K 取决于孔隙的大小和孔隙的多少。
渗透系数K 还和液体的性质(如密度ρ,重力加速度g 和动力粘滞系数μ等)有关。
14.渗流场内可以作出一系列等水头面和流面。
在渗流场的某一典型剖面或切面上,由一系列等水头线与流线组成的网格,称为流网。
15.流网的性质:在各向同性介质中,流线与等水头线处处垂直,故流网为正交网格;在均⎪⎪⎪⎪⎪⎪⎪⎪⎩⎪⎪⎪⎪⎪⎪⎪⎪⎨⎧⎪⎪⎪⎩⎪⎪⎪⎨⎧⎪⎩⎪⎨⎧⎪⎪⎩⎪⎪⎨⎧ 固态水气态水毛细水重力水液态水结合水岩石空隙中的水(矿物结合水)沸石水结晶水结构水组成岩石矿物中的水岩石中的水质各向同性介质中,流网中每一网格的边长之比为一常数。
为方便起见,一般在绘制流网时,将流网定为曲边正方形;当流网中各相邻流线的流函数差值相同且每个网格的水头差相等时,通过每个网格的流通相等;当两个透水性不同的介质相邻时,在一种介质中为正交网格的流网,在另一介质中,则变为曲边矩形。
16.流网图可以获得以下信息:由分水岭到河谷,流向从由下向上到接近水平再向上;由分水岭到河谷,流线愈来愈密,地下水径流加剧;由地表向深部,地下水径流减弱;由分水岭出发的流线,其径流途径最长,地下水交替弱,在接近流线末端的河谷下方,地下水的矿化度最高;在分水岭地带打井,井中水位随井深加大而降低;河谷地带则相反,井中水位随井深加大而上升。
17.包气带中,毛细负压水头随着含水量的变小而负值变大18.比重温度透明度颜色嗅与味导电性放射性19.地下水中主要包括4种阳离子(Na+, K+, Ca2+, Mg2+)、3种阴离子(HCO3-, SO42-, Cl-)和4种气体成分(O2, N2, CO2, H2S )20.地下水中所含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量称为总矿化度,又称总溶解固体,以g/L 表示。
21.地下水中化学成分的作用主要有溶滤作用、浓缩作用、脱碳酸作用、脱硫酸作用、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和混合作用等六种。
22.地下水可分为三种主要成因类型:溶滤水: 富含CO2和O2的渗入成因的地下水,溶滤它所流经的岩土而获得其主要化学成分 沉积水:指与沉积物同时生成并且仍留存于同生地层之内的地下水。
这类水的化学成分取决于 ①原始沉积物中的成分、沉积成分 ②在缺氧地球化学环境中经历的物理化学变化。
内生水:指形成与岩浆分异或高温热源有关的地下水。
23.地下水水质是指地下水中所含成分、能量的种类和数量,以及由此表现出的物理性质。
24.研究地下水水质的几个主要指标有:总矿化度,硬度,PH 值,耗氧量25.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分析有以下三种:简分析,全分析,专门分析26.库尔洛夫式可简明地反映地下水的化学特点:将阴阳离子分别标示在一横线的上下方,按成分的毫克当量(单位离子价的毫摩尔数)百分数的大小顺序排列,小于10%的离子则不予表示;横线前依次表示气体成分、特殊成分和矿化度(以字母M 为代号),三者的单位均为g/L ;横线后以字母t 为代号表示以摄氏计的水温;为避免混淆,各组分的原子个数标于右上角。
例如:27. 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称为补给.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分为天然补给源和人类活动产生的补给源。
主要包括:大气降水补给,地表水补给,灌溉水和渠道水的补给,含水层(含水系统)之间的补给,凝结水补给.融雪水和融冻水的补给,专门的人工补给.28. 大气降水与地表水对地下水补给的比较:从空间分布上看,大气降水属面状补给,补给范围普遍且均匀;而地表水则可视为线状补给(河流),或局部面状补给(水库),仅局限于地表水体的周边;从时间上说,大气降水持续时间相对较短,而地表水体持续时间长,甚至86Na HCO Cl M SiO H CO 91.07334.6860.081.47920.1220.016 t是常年性的29.影响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因素有:降水量的大小,降水组合特征,包气带特征(含水率、厚度、渗透性),地形,植被30.两个含水层通过其间的弱透水层发生水量交换的现象,称为越流。
越流常发生于松散沉积物中,粘性土构成弱透水层。
31.含水层或含水系统失去水量的过程称为排泄。
具体的排泄方式有:泉,泄流,蒸发,排向含水层(与含水层补给相同),人工排泄(人工开采)32.下降泉:侵蚀泉接触泉溢流泉上升泉:侵蚀泉断层泉接触带泉33.地下水系统:地下水含水系统是指具有隔水边界或相对隔水边界的沉积单元或构造单元,其中包含的地下水具有一定的水力联系;地下水流动系统(亦称径流系统)是指由源到汇的以流面为边界的具有统一的时空演变过程(补给、径流和排泄)的地下水体34.流动系统的水动力特征:在地形高处, 水位抬升, 势能积累,构成势源;地形低洼处,形成势汇。
势源处流线下降, 沿流线方向的垂直断面水头越来越低, 任一点的水头均小于静水压力;而在势汇处流线上升, 垂向上水头自下而上由高变低, 任一点的水头大于静水压力。
在流线近似水平的中间地带,水头等于静水压力。
35.流动系统的水化学特征可概括为:对于局部流动系统,流程短,流速快,化学成分简单,矿化度低;对于区域流动系统,流程长,流速慢,其化学成分变化较大。
在补给区,矿化度低,而在排泄区,矿化度相对较高36.流动系统的水温度特征:补给区的下降水流受入渗的影响,地温偏低;而排泄区因受上升水流带来的深部热影响,地温偏高。
37.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下,含水层各要素(水位、水量、水温、水化学成分等)随时间的变化,称为地下水动态。
38.某一时段内某一地段内地下水水量、盐量、热量等的收支状况,称为地下水均衡39.地下水均衡是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内部原因,而地下水动态则是地下水均衡的外部表现40.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水文(地表水常年补给地下水;地下水常年补给地表水:季节性地发生补排关系)、地质、土壤、生物等。
2)人为因素:增加补给来源或新的排泄路径而改变着地下水的动态.41.潜水动态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类:渗入—蒸发型,渗入—径流型,渗入—蒸发、径流型,渗入—开采型42.研究地下水均衡,实质上就是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去分析参与水循环的各要素的数量关系。
43.进行均衡计算的时段,称为均衡期,可以是若干年、一年或一月。
进行均衡计算的地区, 称为均衡区。
44.在某一均衡区, 在一定均衡期内, 地下水水量收支大于支出。
表现为地下水储存量增加, 称为正均衡;反之, 如果收入小于支出, 表现为地下水储存量减少, 则称为负均衡45.水均衡方程式:收入项(A)包括:大气降水量(X)、地表水流入量(Y1)、地下水流入量(W1)和水汽凝结量(Z1);其支出项(B)为:地表水流出量(Y2)、地下水流出量(W2)和蒸发量(Z2)。
设△ω为均衡期水的储存量变化,则水均衡方程式为:A - B = △ω即(X + Y1 + W1+ Z1) –(Y2 + W2+ Z2 ) = △ω或X + (Y1 - Y2) + (W1 - W2) + (Z1 - Z2) = △ω46.孔隙水:赋存于松散沉积物颗粒构成的网络之中47.洪积物中的地下水:分带性:顶部:低矿化水,潜水深埋带或盐分溶滤带;中部:矿化度增高,泉/沼泽,溢出带或盐分过路带;平原部分:矿化度增大,蒸发强烈,潜水下沉带或盐分堆积带48.冲积物中的地下水:上游冲积物中的地下水:以下切侵蚀与搬运作用为主,较少有沉积物,规模有限;中游冲积物中的地下水:以侧蚀作用为主,重要特征是上细下粗的二元结构,中游河谷常有不同物质的阶地(基座阶地,侵蚀阶地,堆积阶地);下游冲积物中的地下水:以堆积作用为主,形成“地上河”49.黄土中的地下水:由于黄土垂向上的裂隙节理发育,因此其垂向渗透系数比水平方向上的渗透系数大;黄土层是一个以孔隙储水为主,以裂隙导水为主的孔隙裂隙含水层50.裂隙水是指赋存并运移于裂隙介质中的地下水51.与孔隙水不同的特点:具颇大不均一性和不统一性;水力联系不及孔隙水密切;往往不成层分布,多呈块状、带状;透水性具明显的方向性;在宽大裂隙中不符合Darcy定律,只在细小裂隙中运动符合Darcy定律.52.据其成因,可将裂隙水分为:1)风化裂隙水:上部的强风化带:裂隙密集,岩石破碎,但裂隙多被泥质充填;中等风化带:裂隙虽无强风化带密集,但裂隙宽度略大,裂隙间相互连通;深部弱风化带:风化裂隙少,基本保持原岩结构,不能形成大储存量的基岩水2)成岩裂隙水:成岩裂隙是指岩石在成岩过程中受内部应力作用而产生的原生裂隙。
它包括沉积岩的固结脱水和岩浆岩的冷凝收缩。
3)构造裂隙水:裂隙介质的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决定了构造裂隙水具有以下不同于孔隙水的特点:构造和岩性对裂隙水分布的影响比孔隙水大得多;裂隙含水层中,可能存在个别大的裂隙,可能会因此改变整个地下水的流场;裂隙介质的贮水能力要比孔隙介质小;影响因素:岩石的性质;颗粒性质(粗、细)、力学性质(塑性、脆性);岩层的组合条件及岩层的厚度;岩石的受力状况(受力性质、方向、大小);岩层赋存的深度.4)断层水:断层对地下水所起的作用:断层可单独构成较大的储水空间或水流系统;可连接多个含水层,成为导水通道;阻挡地下水而成为隔水边界,或集中地下水成为透水边界. 正确认识“导水(非导水)断层:分段区别对待—若破碎带很厚(>30m)且为断层泥或糜棱岩→隔水;若破碎带很厚(>30m)且为角砾但被粘土充填→隔水;若断层带的角砾被不完全充填,或断层带中断层泥较薄,则视破碎带两侧的水头差而定;其他情况下,断层往往导水(水平、垂向)53.裂隙水的渗流特征:不均匀性,有时突变;不连续性,为虚拟流场;局部流与整体流向不一致54.岩溶水是指赋存并运移于岩溶化岩层中的水(喀斯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