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虾共作”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

合集下载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农业生产模式逐渐被人们所质疑,因此养生态农业也随之迅速崛起。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是其中的一种典型代表,通过在稻田中养殖虾类,实现了水稻与虾类的共生共益。

本文将从生态农业的意义、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的特点、技术应用及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生态农业的意义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存在着对土壤、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严重的浪费和破坏,以及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问题,对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生态农业应运而生。

生态农业是指在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功能的基础上,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利用生物多样性,保证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提高农业持续生产力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生态农业的出现对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的特点稻虾共作种养模式是指在水稻田中同期养殖虾类,利用池塘、小溪等作为养殖虾类的场地。

这种模式有着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1. 实现了生物多样性的融合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充分地利用了水稻田的生态环境,将两种不同类型的生物——水稻和虾类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复合生态系统,实现了生物多样性的融合。

通过接种多种微生物,形成了一种更为丰富的微生物环境,有助于水稻的生长和生产。

2. 资源共享,达到了互利共赢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实现了水稻和虾类的资源共享,虾类在水稻田中能够通过吃杂草、粪便等营养物质,为虾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生长环境。

虾类的排泄物也为水稻提供了有机肥料,促进了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利共赢的局面。

3. 有利于土壤改良和生态恢复稻虾共作种养模式不仅能够改善水稻田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还能够促进土壤的生态恢复。

虾类的活动能够松土并使土壤透气性增强,同时也可以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繁殖,从而改善土壤环境。

三、技术应用1. 稻虾共作种养技术稻虾共作种养技术是指在稻田中引种适宜的虾类,与水稻同期生长。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摘要】稻虾共作种养是一种融合了种植和养殖的生态农业模式,通过在稻田中同时种植稻谷和养殖虾类,实现了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

本文通过分析稻虾共作种养的背景及意义、技术原理、关键技术、应用效果和发展趋势,探讨了这种模式在农业生产中的潜力和前景。

研究表明,稻虾共作种养不仅可以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该模式将对粮食生产起到重要作用,并对生态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的推广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技术应用、背景、意义、技术原理、关键技术、应用效果、发展趋势、可持续发展、粮食生产、重要性、生态环境影响1. 引言1.1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稻虾共作种养是一种结合了种植和养殖的生态农业模式,通过在稻田中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虾,实现了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资源循环利用。

这种种养结合的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还可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的发展。

稻虾共作种养的背景及意义:随着人口的增加和资源的有限性,传统农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粮食需求的增长。

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出现,为解决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

通过将水稻种植和虾养殖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还可以促进农田的可持续发展,对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重要的作用。

稻虾共作种养的技术原理是利用水稻田的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为虾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同时通过虾的排泄物和游动活动,为水稻提供养分和氧气,促进水稻的生长和发育。

通过虾和稻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平衡的发展。

稻虾共作种养的关键技术包括适宜的虾种选择、合理的养殖密度、科学的饲料配方、有效的水质管理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将直接影响到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稻虾共作种养的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不断增长,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探究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综合种养技术

探究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综合种养技术

探究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综合种养技术稻虾共作种养模式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农业种养模式,其通过在稻田中种植水稻的同时养殖虾类,既提高了稻田的生产力,又增加了农户的收入。

本文将探讨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综合种养技术。

一、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1. 双重增收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将水稻种植和虾类养殖进行了有机结合,使得农田可以实现双重增收。

一方面,水稻的种植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同时种植水稻也可以为虾类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虾类的养殖可以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增加了农户的收入来源。

2. 生态效益稻虾共作种养模式通过水稻和虾类的有机结合,可以达到良好的生态效益。

水稻可以提供足够的生长空间和遮荫,为虾类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反之,虾类在稻田中也可以帮助水稻解决虫害,并且通过虾类的排泄物也可以为水稻提供养分,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循环。

3. 资源优化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土地资源、水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率并不高,而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将这些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

通过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进行水稻种植和虾类养殖,实现了土地的多元化利用;虾类养殖的水体也可以为水稻提供养分,实现了水资源的优化利用;虾类养殖也提高了农田的综合效益,使得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率更高。

二、综合种养技术1. 土壤改良技术在稻虾共作种养模式中,虾类的养殖会产生一定的排泄物,这些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养分,可以起到很好的肥料作用。

在虾类养殖的同时可以采用土壤改良技术,将虾类的排泄物与土壤进行有机结合,提高土壤的肥力,提高水稻的产量。

2. 水体养殖管理技术在稻虾共作种养模式中,水体的管理对于虾类的养殖和水稻的生长都至关重要。

需要采取相应的水体养殖管理技术,包括水质监测、水体养殖环境调控、虾类疾病防治等方面的技术措施,保证水体的清洁和稳定,提高虾类的养殖效益。

3. 有机农业技术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属于一种有机农业种养模式,因此在种植水稻和养殖虾类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机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证农产品的安全和环境的健康。

稻田养虾 打造现代农业稻田养虾模式 - 养殖行情

稻田养虾 打造现代农业稻田养虾模式 - 养殖行情

稻田养虾打造现代农业稻田养虾模式-养殖行情一亩稻田增收七八倍的秘密。

水稻养虾又是一种新的养殖模式,这是因为水稻能促进虾的快速生长,虾可以助力水稻除虫害。

盛夏高温,密布的水稻是虾遮荫的好去处。

同时,危害水稻的害虫无需喷药,都将成为虾的口中美味,是一种不喷药、不施肥的生态栽培模式。

采用虾鱼共生新型养殖模式,水稻与虾之间形成合理的生态平衡,一水两用、一地双收,解决了稻鱼争地的矛盾,拓展了水稻的生产途径,实现虾肥稻香的生态双赢。

潜江市扶持虾稻产业:一粒粒普通稻谷,经过脱壳、打磨、分拣、包装等工序,变身为一袋袋晶莹剔透的大米,装箱上车,发往全国各地。

包装袋上,“水乡虾稻”4个字被“刻意”放大。

潜江巨金米业村民李广斌自豪地说,虾稻售价超过一般稻米价格10%,去年产值过亿元,这是市场对“虾稻”品质的认可。

所谓虾稻,是稻田养虾模式中,与小龙虾相伴而生的稻米。

潜江“虾稻共作”享誉全国。

早在2001年,面对着被村民抛荒的成片稻田,潜江市积玉口镇宝湾村支书刘宝权突发奇想:何不在稻田里套养小龙虾?充满智慧的民间创造力,开启了虾稻连作的新时代。

“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及害虫为小龙虾提供充足饵料;而小龙虾的排泄物又为水稻提供生物肥;水稻收割后,秸秆还可还田,培肥地力。

优势互补的生物链中,虾与稻的品质都得到了保障和提升。

”潜江市农业局局长王维说。

数据最具说服力。

去年,稻虾连作面积达35万亩,占全市稻田总面积一半以上,小龙虾产量6万吨。

“稻虾共作”模式亩均收益4000元左右,是单一水稻种植效益的4倍。

种养效益的增加,大大提高了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

在潜江,如今“一地难求”,土地流转租金最高达1亩1200元。

扶持壮大虾稻产业,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新标杆。

潜江市鼓励农民、家庭农场、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建“虾稻共作”基地。

财政每年拿出1200多万元,对实施“虾稻共作”改造的农田,按每亩40元的标准实行“以奖代补”。

潜江虾稻产业已形成集科研、养殖、加工、出口、餐饮服务、精深加工、节会招商等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硬支撑。

xx县大力推广“稻虾共作”模式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实施方案

xx县大力推广“稻虾共作”模式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实施方案

xx县大力推广“稻虾共作”模式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稻虾共作模式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一、背景与目标稻虾共作是一种有效的农业生产模式,通过水稻田中放养养虾,实现了稻田生态系统的优化,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为了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xx县决定大力推广稻虾共作模式,并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二、重点推进措施1. 建立稻虾共作示范基地:选取一定规模的水稻田作为示范基地,并引进合适的虾苗进行放养,同时指导农民在田间进行正确的管理和养殖操作。

通过示范基地的建立,向农民展示该模式的效益和相关技术,提高农民的参与意愿。

2. 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财政资金奖励、补贴、税收减免等,鼓励农民参与稻虾共作模式。

同时,建立相应的保险制度,为农民提供风险保障。

3. 加强技术培训和扶持:组织专家、科研院所等开展技术培训活动,传授虾养殖、稻田管理等相关知识和技能。

同时,提供优质虾苗和相关养殖技术的扶持,帮助农民提高养殖效益。

4. 建立市场销售渠道:与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等商业渠道建立合作关系,确保稻虾共作产品的销售渠道畅通。

同时,利用电商平台等互联网销售渠道进行推广,打开更广阔的市场。

三、项目实施安排1. 第一年:选取10个示范田,进行稻虾共作的试点示范,开展相关培训和推广活动,并制定相关政策支持措施。

2. 第二年:根据第一年的试点效果,逐步扩大示范基地规模,建立更多的示范农田,并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措施。

3. 第三年:继续扩大示范基地规模,争取将稻虾共作模式推广至全县农田,并加大技术培训和市场渠道建设的力度。

四、预期效果通过实施稻虾共作模式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产业,预计将实现以下效果:1. 提高农田利用效益:充分发挥稻田的水质净化和抗病害等功能,保证稻田生态环境的稳定和提升,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2. 增加农民增收渠道:稻虾共作模式可提高农田收益,推动农民增收。

通过提供培训和扶持,帮助农民提高养殖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加收入来源。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是将水稻种植与虾养殖相结合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可实现农业生产、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的多重目标。

本文通过对这种种养结合的模式以及其技术应用进行分析,探索其优势和潜力。

一、稻虾共作模式1.模式优势稻虾共作模式将水稻种植和虾养殖相融合,可实现农业生境美化、生态环境修复和生态系统功能提升,还可增加农户收入。

同时,该模式具有以下优势。

⑴节约土地资源。

水稻和虾养殖占地面积差异大,通过将二者融合,可实现节省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⑵优化舒适环境。

水稻和虾养殖需要不同的水生态环境,但水稻底面上的虾类却不影响水稻生长。

虾类能够不断抑制底泥生成,从而维护水稻秧苗生长所需的水质环境,改善底层水质,提高作物生长品质。

⑶增加产量。

水稻和虾养殖通常需要两种独立的生态系统,而将二者融合在一起则可互相促进,从而达到增加产量的效果。

2.关键环节稻虾共作模式涉及土壤环境、水生态环境、养殖技术等多个关键环节,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包括。

⑴池塘设计:应开展研究,对点源和非点源的排放进行精细化管理和调节,以保证在水生态方面的发展和维护。

⑵土壤管理:水稻和虾养殖需要合适的土壤管理,从而保障水质环境和带来优越的作物品质。

⑶养殖技术:水稻生产和虾养殖同时需要不同的技术支持,因此种植和养殖者需要掌握相应的技能。

二、技术应用稻虾共作模式需要掌握相应的技术,包括土壤改良、养殖管理、水循环系统的设计等技术。

其中,应用技术包括:⑴土壤管理技术:包括施肥技术和organic农业技术等。

⑵养殖管理技术:包括虾情調控技术和期间养殖技术等。

⑶水循环系统技术:包括水循环系统的设计、运维和气氛调节。

2.技术实践稻虾共作模式需要通过实践进行验证,才能保证其可行性和应用价值。

目前已经有一些实践案例,例如江苏镇江兴化市水果农业建设示范区,采用“稻虾共作—水果种养—加工”,实现绿色、微波核安全、品牌化的农业生产。

有几个废弃池塘改建后,实现了每年20万元左右的经济效益。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是一种综合利用水稻和虾类的农业生产模式,其基本原理是将水稻和虾类养殖相结合,形成一种良好的生态系统,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这种模式下,利用虾类为水稻提供无害的生物防治和有机肥料,水稻则为虾类提供遮荫和浮游生物为食物等。

以下是对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其技术应用进行的分析。

1.资源高效利用:水稻和虾类之间相互促进,有效利用水稻秸秆、虾类粪便和底泥等农业废弃物为资源,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2.生态环境友好:稻虾共作种养通过调节水质、提高水稻生长的抗病虫害能力和提高虾类的养殖效益,保持了水稻和虾类养殖的良好生态环境。

3.增加农户收益:稻虾共作种养能够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增加农民的收益,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土壤改良:稻虾共作可以通过虾类对水稻田的底泥和土壤进行混合和改良,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养分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2.生物防治:虾类可以捕食水稻害虫和病菌,起到生物防治的作用,减少了农药的使用,保护了生态环境。

3.有机肥料:虾类对水稻的排泄物具有很高的肥料价值,可以作为有机肥料施用到水稻田中,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4.水质调节:稻虾共作中的虾类对水质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以有效控制水稻田中的水质,避免因过度施肥导致的水质污染。

5.养殖管理:稻虾共作需要合理的养殖管理,包括种虾量控制、饲料投放、水质调节等,保证水稻和虾类的良好生长。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已在一些地区得到实践和推广,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进一步提高稻虾共作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可以探索稻虾共作种养和其他农业模式的结合,例如稻鱼共作、稻鸭共作等,以实现不同农产品的综合生产和综合利用。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是一种创新的农业生产模式,具有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友好和增加农户收益等特点。

通过技术应用和管理措施,可以进一步提高这种模式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水平,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无公害水稻虾(青虾)共作技术

无公害水稻虾(青虾)共作技术

无公害水稻虾(青虾)共作技术无公害水稻虾共作技术是一种以水稻种植和养殖虾相结合的生产方式,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模式。

采用这种生产方式可以使水稻和虾共生共荣,实现生态循环利用资源的目的,达到增产增效、减少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效果。

一、无公害水稻虾共作技术的特点1.1 生态循环利用无公害水稻虾共作技术是一种循环生产的方式,通过“水稻+虾”共作,实现水稻收益和虾养殖的双重效益。

水稻茎叶在虾塘中生长,虾在水稻田里生长,相互促进,形成更加健康的生态环境。

1.2 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与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相比,无公害水稻虾共作技术大大减少了对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减少了对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

养虾的温和性可以起到一定程度上控制害虫,减少对农药的依赖。

1.3 增加农民收入无公害水稻虾共作技术可以带来双重经济效益。

兼顾水稻和虾的产业可以使农民的收入得到提高,同时也可以增加农户的就业机会,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

1.4 保护生态环境采用无公害水稻虾共作技术可以有效地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虾在水稻田中起到了一定的过滤功能,可以净化水质;而水稻田的环境也为虾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

这种生产方式相对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1 选址选址是水稻虾共作成功的第一步。

首先要选择水稻和虾养殖相对比较适宜的地块,避免一些地势较低、排水不好的地方。

其次要充分考虑水域的水质情况,选择水质清洁的水域。

2.2 沼气池建设在水稻虾共作的基地附近建设沼气池,利用虾的排泄物和水稻秸秆等有机物质产生沼气,为水稻的生长提供有机肥料。

2.3 种植水稻在水稻虾共作的基地上,选择合适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

可以选择适应水稻虾共作的抗高积水性能的水稻品种。

2.4 养殖虾选择适宜的养殖水体和虾种,合理养殖密度,同时要做好水质管理,保持水体清洁,提供适宜的养殖环境。

2.5 病虫害防治在水稻虾共作的过程中,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应用生物防治技术,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持生态的平衡。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是一种在水稻田中同时养殖淡水虾的农业模式。

这种模式充分利用了稻田湿润的环境条件和虾类的生态习性,实现了水稻和淡水虾的互利共生,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的收益。

本文将对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的原理和技术应用进行详细分析。

一、稻虾共作的原理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的原理基于以下几个方面:1.稻虾互利共生:稻田中的水稻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和丰富的有机物质,可以为淡水虾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而淡水虾则可以帮助清除杂草、捕食害虫和吸收水体中的有机废物,起到生物调节的作用。

2.资源互补利用:稻虾共作将稻田和虾塘集成在一起,实现了农田和养殖场的资源互补利用。

养殖淡水虾可以利用农田的土壤和水资源,同时稻田中的有机残留物和虾粪可以为淡水虾提供养分。

3.增加土地利用效率:稻虾共作可以充分利用稻田闲置的水面和空间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相比于传统的稻田种植方式,稻虾共作可以实现一块土地同时生产水稻和养殖淡水虾,增加了农田的综合效益。

二、技术应用分析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的实施需要运用一系列的技术手段来实现,具体包括:1.筹建种养基地:选择水田或若干稻田连片地块,开挖并加固鱼塘、虾塘;修建塘堤、水渠和水闸,确保水田和塘坝之间的水流畅通。

2.选择优良品种:选择适宜的稻谷品种和淡水虾品种,并进行合理的组合。

选择矮杆水稻和高产虾种,相互配合以实现最佳的生态效益。

3.适宜的水控管理:根据水稻和淡水虾的生长需求,合理调控水位和底泥含氧。

保持稻田适度的湿润和水质适宜,有利于水稻和淡水虾的生长发育。

4.合理的饲料补给:根据淡水虾的品种和育养阶段,合理补给虾料,提供充足的营养和饵料。

也要适量补充水稻田中的元素肥料和有机肥料,保持土壤的肥力。

5.防治病虫害:定期检查和处理稻田和虾塘的病虫害问题,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避免虫害对水稻和淡水虾的危害。

6.产出的处理:在淡水虾收获后,利用鱼塘和虾塘的水来灌溉水田,将虾塘中的水体和虾粪的有机肥料效应充分利用,为水稻提供养分。

湖北省:“潜江虾稻共作”是现代农业的成功典范

湖北省:“潜江虾稻共作”是现代农业的成功典范

湖北省:“潜江虾稻共作”是现代农业的成功典范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这一动一静,铺陈出了湖北潜江市田野中最美、最灵动的画卷,而这也正是潜江“虾稻共作”生态种养模式的生动写照。

作为外来物种,小龙虾在上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江苏,后“溯江而上”来到潜江。

经过16年的探索发展,潜江小龙虾产业声名远扬,不仅养殖产量和加工出口量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其种苗研发技术等更是遥遥领先。

如今,虾稻产业在潜江风生水起:小龙虾供不应求,生态稻米受市场追捧,农民钱袋子越来越鼓……“虾稻共作”生态种养模式功不可没。

对于湖田资源丰富的潜江而言,虾稻产业缘何一举成为潜江农业重要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探究原因,“虾稻共作”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政治意义凸显;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经济效益显著;农药化肥的少用甚至零使用,有利于种养品种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生态效益明显提高;实行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形成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对土地流转、新农村建设和推动城镇化等农村改革热点难点问题作出了可喜探索,社会效益突出。

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在潜江考察时说,要大力推广“虾稻共作”生态种养模式,大力培育“虾稻”和“稻虾”两大品牌,把小龙虾产业进一步做强做大。

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在潜江调研时指出,“虾稻共作”生态种养模式促进了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循环农业、效益农业的生动实践,是稻田综合种养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典范。

虾稻共作,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新标杆——从农民无意间的“发明”,到科研专家的理论总结;从掌握种苗研发等核心科技,到养殖技术标准的制定,这是做大做强农业产业的“制胜法宝”说起“虾稻共作”,就要提到积玉口镇宝湾村农民刘主权。

2001年,稻子收割完后,刘主权将一袋龙虾苗投入水田,没想到龙虾不仅长得好,品质也不错。

在一块田里,刘主权获得了两份收入,这让他喜出望外。

从此,刘主权先种稻后养虾,年复一年,效益稳增,成为“虾稻连作”的第一人。

“稻虾共作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

“稻虾共作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

“稻虾共作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五丰源种养专业合作社“稻虾共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稻渔综合种养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组织实施。

今年将稻渔综合种养写进了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百千万”工程,即年增加种养面积100万亩,亩产水稻1000斤,亩产值10000元。

预计今年我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将达400万亩,计划到2022年全省达到600万亩。

稻渔综合种养是将水稻种植与龙虾、蟹、鱼等养殖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新型生产模式,是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现代绿色循环农业好模式。

区老科协近期会同区科协、区农水局对我区焦村镇五丰源种养专业合作社发展稻虾共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产业现状目前,我区稻渔综合种养刚刚起步,全区面积只有2500多亩,基本都是稻虾共作为主,主要集中在焦村镇、三口镇,其他乡镇只有少量零星养殖,其中,焦村镇五丰源种养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良好。

五丰源种养专业合作社从2022年开始,坚持把小龙虾产业作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点工程,积极推进,稻虾产业呈现规模扩大、效益增长、产销两旺的喜人态势。

该合作社今年成功解决了苗种问题,除自用外还对外销售1万多斤龙虾苗,这大大提高了龙虾养殖的成功率,预计可产成虾7万多斤,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和富民产业。

(一)生产基地初具规模。

五丰源种养专业合作社水资源丰富,地理环境非常适宜连片“稻虾共作”,虾稻产业一年一大变化,三年经历三个阶段性飞跃:2022年为以稻为主套养小龙虾生产“虾稻共作”阶段,生产面积400余亩,小龙虾产量达到4万斤;2022年为“虾稻共作”既注重小龙虾标准化养殖,也注重水稻优质化生产,分别在章村叶家畈和龙源金屋发展“虾稻共作”基地面积1000余亩,当年小龙虾产量5万斤,稻米25万斤;2022年在章村叶家畈片和龙源金屋片基础上,又在陈村陈上大路片流转租赁了田地,发展到1300多亩,预计小龙虾产量7万斤以上。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是一种以稻田生态系统为基础,同时利用虾类进行养殖的一种农业模式。

该模式能有效保护水源、增加水田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水环境质量、同时还可获得稻作与虾类的双重生产价值。

本文将介绍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其技术应用。

农业模式稻虾共作模式是指在稻田内添加适宜数量的虾种,与稻作形成互利共生的生态系统。

通过合理的虾类养殖管理和稻田生态系统重构,可有效提高水稻产量、虾类产量以及水质质量,同时减少虾类疫病和保持水稻和虾类的生长良好状态。

技术应用1.种质选择在进行稻虾共作模式时,选择适用的虾苗和种子对于该模式的成功至关重要。

推荐使用生长迅速、适应性强、产量高的虾种。

同时,对于稻种,建议使用抗虫抗病、耐水性强、适应性强的优良品种。

种质选择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该种植养殖模式的效益质量。

2.水质管理稻虾共作不仅要注意稻田的水质质量,也要注意虾塘的水质质量。

虾类对水质要求极高,而稻田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等化学品会对水质造成污染,因此必须合理使用和控制化肥农药,保证水质清洁。

稻田与虾塘之间可以通过利用稻田的水源对虾塘的水源进行降温、保护虾类的作用。

3.调控施用在虾塘的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虾类密度与投放量的平衡,稻田中化肥、农药的合理使用,以及有益微生物的增加等。

虾类密度与投放量的平衡需要根据虾类生长的需求进行合理设置,过度放养将影响虾塘的生态环境。

对于化肥农药的使用,则需要在合理使用的基础上,增加有益微生物的数量,达到微生态平衡。

优点1.稳定水稻产量在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中,虾类的存在可以有效控制螺和稻虱等稻作害虫的生长和繁殖,从而保证了水稻的生产量。

2.增加种养收益稻虾共作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可以同时获得水稻和虾类的双重生产价值,通过调节虾种数量和投放量的平衡,还可以获得更高效的盈利水平。

3.促进水稳定性稻虾共作模式能有效保护水源、增加水田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水环境质量,从而有效减少水源污染和破坏。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是一种将稻田与养殖水产品结合的农业模式,通过相互促进和互补的方式,实现农田和水域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农业产出和经济效益。

本文将对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进行分析。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的基本原理是在稻田中同时养殖虾类。

在这种模式下,稻田提供了虾类生态环境所需的水体和食物资源,而虾类则能够帮助稻田解决一些病虫害问题,提高稻田的生态环境。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可以提高土壤肥力。

稻田中的虾类通过觅食和活动,可以促进土壤的通气和松弛,增加土壤肥力。

虾类的排泄物中含有丰富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可以成为稻田的有机肥料,提供养分供稻米生长。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可以减少病虫害发生。

稻田中养殖的虾类可以捕食稻田中的螺螄、虫害等害虫,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

虾类的捕食行为能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还可以提高农田的利用效率。

传统的稻田只有在稻谷生长的季节才能利用,而在虾类生长的季节则会闲置。

而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则能够有效利用虾类生长期间的闲置时间,提高农田利用效率,增加经济效益。

需要合理的水利工程设计和管理。

稻虾共作中,水环境是至关重要的,稻田需保持适宜的水深和水质,虾类需要适宜的水位和水温。

合理的水利工程设计和管理能够保证稻田和虾类的需求得到满足。

需要合理的种植和养殖管理技术。

对于稻田的种植管理,需要注意适宜的施肥、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措施。

对于虾类的养殖管理,需要关注虾苗的选育和养殖密度的控制,保证虾类的健康生长。

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是一种相对新颖的农业模式,需要不断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来提高模式的效益和可持续性。

通过科学研究,可以探寻更好的虾类品种和稻田种植方式,提高模式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是一种有效利用水域资源和农田资源的农业模式,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发生、提高农田利用效率。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
的 使 用,所 生 产 出 的 稻 米 也 是 具 有 无 公 害 的 绿 色 特
不高,但是养殖人员仍然需要具 备 一 定 的 养 殖 基 础,
征,因此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通过虾类和水稻的
在对于虾沟的挖掘时应当沿着稻田的田埂内侧的 四
共同培育,能够实现资源的优 势 互 补,有 利 于 对 废 弃
周进行,随后将挖掘出的泥土进 行 田 埂 的 增 高,在 稻
势.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作为一种新 兴 的 绿 色 农
中都应该避免化学药品的使用,只有这样才属于真正
业,不仅能够通过稻田对环境实 施 保 护,而 且 还 能 够
意义上的生态农业.因此,这也意味着水稻种植的管
实现水产与水稻的双重丰收,由 此 可 见,稻 虾 共 作 种
理都需要纯人工进行,这也加 大 了 对 于 人 工 的 投 入,
为主.由于资金、技术、自 然 习 惯 等 原 因 秸 秆 利 用 率
很低,不足20% ,其中约15% 用于垫圈沤肥,
80% 用于
氨化、微贮或直接饲养大牲畜.每年有 80% 约 80 万t
秸秆被焚烧或丢弃,焚烧秸秆产生的大量烟尘对大气
要求,节约资源势在必行,而丰富的秸秆资源,完全能
1 目前适宜 发 展 的 秸 秆 类 植 物 综 合 利 用 技 术 及
沟能够暂时化解这一矛盾,但 是 在 龙 虾 的 养 殖 中 期,
展的目的.
随着龙虾的大量繁殖,这一矛 盾 则 会 重 新 激 发,这 个
表二者在种植和养殖过程中没有矛盾,如对于龙虾的
关键词:稻虾共作;生态农业;技术要点
时期则不能再进行降水晒田,养殖的重点要开始向虾
引言
类靠拢.因此,在这 种 养 殖 模 式 中,对 于 水 稻 的 品 种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是利用水稻和虾类生态共生的特点,通过合理的种植、养殖和管理措施实现稻虾共同生长、相互促进的一种农业模式。

该模式具有生态环境友好、资源利用高效、成本低廉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中国南方多个省份的农田生产中。

一、种植技术1.良种选择:根据当地的水稻种类和虾类资源选择适宜的良种。

2.田间管理:采用秧田整地、翻耕、刨沟、施肥等技术,保证田间的通风、排水和保温等条件。

3.水稻栽培:在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如深水、浅水、控水等,在保证稻田水质、光照和温度等条件的同时,促进水稻生长。

4.虾类养殖:利用水稻田的水体养殖虾类,选择适宜的虾苗品种,控制虾类密度和饵料用量,保证虾类健康生长。

二、管理技术1.农药使用:避免对虾类产生毒害影响的农药,采用环保型农药剂,保证水稻和虾类的生长和健康。

2.鱼类添加:在水稻田中饲养鱼类,有效控制田间蚯蚓和虫害,促进稻虾共生的生态平衡发展。

3.人工摸排:利用人工摸排田间检查病虫害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病害蔓延和虾类死亡。

4.种植密度:合理安排水稻田间的种植密度,避免过密或过稀,保证水稻和虾类生长的空间和资源需求。

三、经济效益1.产量提高:水稻和虾类的共生作用可以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和虾类收获量,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2.资源回收:水稻田中虾类的粪便和腐殖质等有机物可以作为肥料回收,降低农民的化肥投入成本。

3.市场需求: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和有机农产品需求的增加,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得到了很好的市场推广。

总之,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通过合理的种植、养殖和管理措施,可以使水稻和虾类互惠互利,达到相互促进的良好效果,对于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缓解农村生态矛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稻虾共作”养殖新模式与气象服务

“稻虾共作”养殖新模式与气象服务

“稻虾共作”养殖新模式与气象服务稻虾共作养殖模式,顾名思义,是指在水稻田中同时养殖虾类。

这种养殖模式结合了水稻种植和虾类养殖的优势,通过种植水稻来提供虾类生长的环境和食物,实现了农田的多面效益。

与传统的单一养殖方式相比,稻虾共作养殖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还能够增加农田的生态效益,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在稻虾共作养殖模式中,水稻田提供了天然的虾类养殖场所。

水稻秸秆和残茬可以作为虾类的食物,而虾类的粪便和排泄物也可以为水稻提供养分。

这种互惠互利的关系,不仅降低了虾类养殖的投入成本,也减少了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同时提高了水稻田的养分利用效率,减轻了农田的环境负荷。

稻虾共作养殖模式还能够提高农田的经济效益。

根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与传统的单一养殖方式相比,稻虾共作养殖模式可以增加农田收益30%以上。

而且,由于虾类的养殖周期与水稻的生长周期相互配合,农民们可以通过合理安排养殖和收割时间,实现农田的高效利用,提升农田的经济效益。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稻虾共作养殖模式也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这种养殖模式能够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满足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稻虾共作养殖模式还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有效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稻虾共作养殖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除了技术和资金的支持之外,气象服务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气象信息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于水稻和虾类的养殖来说,气象因素更是影响着其生长和产量的关键因素。

气象信息可以为稻虾共作养殖提供科学的生产指导。

通过气象预报和气候监测,农民们可以及时了解到降雨量、温度、湿度等气象因素的变化情况,从而合理安排种植和养殖的时间,有效规避气象灾害的风险,确保稻虾共作养殖的稳定生产。

气象信息还可以为农民提供科学的管理决策。

在气象条件不利的情况下,农民可以通过调整水稻田的灌溉和施肥、虾类的饲料管理等措施,提高农田的抗灾能力,降低气象灾害对养殖生产的影响。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稻虾共作是一种农田生态复合种养模式,通过种植水稻和养殖淡水虾对土壤、水质和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提高农田产量和经济效益。

本文将对稻虾共作的种养模式和技术应用进行分析。

稻虾共作种养模式以水田为基础,将水稻种植和虾苗养殖相结合,形成稻田与养殖水体的生态循环。

水稻的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和养分,虾苗也需要适宜的水质和底质。

在稻虾共作中,水稻的秸秆和虾的排泄物可以为虾苗提供丰富的饲料和底物,减少水质污染。

虾苗在水稻田中可以利用水稻的空间和生态环境,提高生长速度和存活率。

稻虾共作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质量。

水稻具有浅根性,根系分泌的有机物和氧气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和有机质分解,增加土壤肥力。

虾苗养殖过程中,虾苗吃饲料后会将养分排泄到水体中,这些养分通过水稻根系的吸收和微生物的转化可为水稻提供养分,促进水稻的生长。

水稻根系的分泌物也可以为虾苗提供养分,形成虾苗和水稻的共生关系。

稻虾共作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容重和透水性。

稻虾共作还可以调节水质。

水稻是浸水生长的作物,可以降低水体中的氧气含量,减少水中氮、磷、钾等养分的流失。

水稻的生长过程中需要对水体中的养分进行吸收,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虾苗对水质的要求较高,能够吃食水中的有机物和悬浮物,减少水体的浊度。

虾苗养殖过程中的饲料和虾排泄物也可以为水稻提供养分,促进水稻的生长。

稻虾共作需要合理的管理和技术支持。

要选择适量的水稻品种和虾苗种类,确保水稻和虾苗之间的互惠互利关系。

要科学施肥,确保水稻和虾苗的养分需求。

在施肥过程中要避免过量施肥导致水体污染。

还要定期清理水稻田和虾池中的杂草和底泥,保持虾苗和水稻的生长环境。

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虾苗的饵料配比和饲养密度控制,防止虾虫发生。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通过种植水稻和养殖淡水虾,实现了土壤肥力的提升和水质的调节,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实践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稻虾共作的管理技术和配套政策,推广应用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是一种集种植、养殖、资源利用、生态环保于一体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

它通过稻田中添加一些适合虾类生长的饵料,放养一定数量的虾类,利用区域资源构建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从而实现“田田有虾,虾田有粮”的生态循环利用。

该模式的核心就是稻虾共生,它既可以保障稻田的生态安全,又可以提高产出效益,实现稻虾共生共利的目标。

具体而言,该模式能够改善稻田土壤的质量、提高稻米的产量及质量、降低虾养殖成本、增加虾的产量及卖价、减少渔业生态破坏、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等各项指标。

对该模式的技术应用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种植技术方面: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需要适宜的水稻品种,一般选取抗白叶枯病、抗瘟病、抗倒伏的稻种。

同时,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播种量、施肥、灌溉、培土等技术,并要做好稻米收获、杂草清除等工作。

2.养殖技术方面:在稻田中养殖虾类需要采用适宜的水质处理技术、养殖密度、饲料投放、排污处理等技术,并要贯彻科学合理的养殖管理体系,做好疾病预防、灾害抗御、养殖环境卫生管理等工作。

3.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方面: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可以通过合理运用农田秸秆、虾粪、稻草等副产品进行生物肥料的制作,同时也可以将香蕉、花生、菜豆等农作物作为虾类饵料,充分利用资源进行生态循环利用。

4.环境保护技术方面: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重视环境保护,需要采取合适的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物质,选择安全、环保的生态循环利用技术,减少农业对环境的污染。

总之,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具有显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技术的深入发展,该模式的应用范围和效益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为中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稻虾共作是一种特殊的农业生产模式,即在稻田中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淡水虾。

稻虾共作具有很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有效利用土地和水资源,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

本文将对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进行分析。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水稻和淡水虾之间形成有机的生态关系。

水稻提供了虾苗生长所需的生长空间和丰富的底栖生物,虾苗在水稻田中寻找食物和隐蔽处,同时还可以让虾苗排泄物为水稻提供养分。

通过合理的栽培和管理措施,提高水稻和虾共同生长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控制播种密度和灌水量,合理施用肥料和农药等,使水稻和虾共同达到最佳的生长条件。

通过合理的养殖管理和技术手段,提高虾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的收入。

选择高产、耐逆性强的虾品种,合理投喂和养殖温度控制等,提高虾的养殖效益。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的应用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潜力。

稻虾共作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和水资源,实现稻田的多元化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通过虾的捕食和排泄物,可以有效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虫害,减少施药的次数和量。

稻虾共作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荷,实现绿色农业的目标。

稻虾共作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具有很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有效利用土地和水资源,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

通过合理的栽培和管理措施,提高水稻和虾共同生长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的技术应用也非常关键,通过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和虾种类,合理控制播种和养殖密度,合理施用肥料和农药,加强监测和管理等,可以实现稻虾共作的最佳效益。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的应用前景广阔,有助于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稻虾共作”养殖新模式与气象服务

“稻虾共作”养殖新模式与气象服务

“稻虾共作”养殖新模式与气象服务稻虾共作是指将虾和稻进行协同养殖,两者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养殖效益的一种新型养殖模式。

稻虾共作模式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养殖模式,也为农民带来了更高的收益。

而气象服务在这种模式下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气象服务能够为稻虾共作提供及时的天气预报和风险预警,为农民提供更准确的决策参考,帮助他们减少因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例如,农民在进行稻虾共作时需要掌握适宜的气温、水温和湿度等,而气象服务可以通过科技手段计算出未来的气象变化和可能出现的风险,提供给农民制定科学的养殖计划,避免天气突变对养殖过程的影响。

对于气象突变,如台风、暴雨等天气,气象服务也能够提供最新的信息和预警,及时提醒农民防范措施,避免因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

其次,气象服务能够为稻虾共作提供水文服务,对鱼虾养殖水质的监测、分析及提供合适的饲料,使鱼虾得到更好的成长条件。

例如,气象服务能够提供鱼虾生长最适合的水温与养殖水质,农民可以根据气象预测选择合适的养殖时间和养殖地点,使鱼虾受到较少的环境干扰,达到最佳的生长状态。

同时,由于气温、降水和日照等气象要素的变化会影响水库深度和水质,气象服务可以通过实际监测数据和适当的气象预测提供水质污染预警,为鱼虾养殖提供更安全的环境。

最后,气象服务还可以为稻虾共作提供农业区域精准气象信息服务,为增加粮食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例如,对于稻虾共作而言,气象服务提供了较高的信息准确度,农民可以根据预测获取合适的农事操作和优化管理决策,从而减少对稻虾生长的不良影响,减少浪费。

综上所述,气象服务对稻虾共作养殖模式的发展十分关键。

气象服务能够提供些许生态环境的精准数据,从而使稻虾共作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领域得到持续的发展。

在不断变化的气象环境中,稻虾共作需要更加精确的气象服务来安全、高效、稳定地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虾共作”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
“稻虾共作”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
一一五丰源种养专业合作社“稻虾共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稻渔综合种养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组织实施。

今年将稻渔综合种养写进了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百千万”工程,即年增加种养面积100万亩,亩产水稻1000斤, 亩产值10000元。

预计今年我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将达400万亩,计划到2020年全省达到600万亩。

稻渔综合种养是将水稻种植与龙虾、蟹、鱼等养殖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新型生产模式,是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现代绿色循环农业好模式。

区老科协近期会同区科协、区农水局对我区焦村镇五丰源种养专业合作社发展稻虾共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产业现状
目前,我区稻渔综合种养刚刚起步,全区面积只有2500多亩,基本都是稻虾共作为主,主要集中在焦村镇、三口镇,其他乡镇只有少量零星养殖, 其中,焦村镇五丰源种养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良好。

五丰源种养专业合作社从2017年开始,坚持把小龙虾产业作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点工程,积极推进,稻虾产业呈现规模扩大、效益增长、产销两旺的喜人态势。

该合作社今年成功解决了苗种问题,除自用外还对外销售1万多斤龙虾苗,这大大提高了龙虾养殖的成功率,预计可产成虾7万多斤,成为当地的待色产业和富民产业。

(-)生产基地初具规模。

五丰源种养专业合作社水资源丰富,地理环境非常适宜连片“稻虾共作”,虾稻产业一年一大变化,三年经历三个阶段性飞跃:2017年为以稻为主套养小龙虾生产“虾稻共作”阶段,生产面积400余亩,小龙虾产量达到4万斤;2018年为“虾稻共作”既注重小龙虾标准化养殖,也注重水稻优质化生产,分別在章村叶家阪和龙源金屋发展
“虾稻共作”基地面积1000余亩,当年小龙虾产量5万斤,稻米25万斤; 2019年在章村叶家皈片和龙源金屋片基础上,又在陈村陈上大路片流转租赁了田地,发展到1300多亩,预计小龙虾产量7万斤以上。

(二)配套设施日益完善。

在虾稻共作产业发展中,五丰源种养专业合作
社上下形成共识,凝聚合力,把“稻虾共作”作为主导产业,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大力推进。

近年来,合作社共投入近1000万元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修建道路,开挖硬化沟渠,配套安装太阳能杀虫灯。

由于山区田块面积小,统一虾沟建设标准为2米宽、1.4米深,虾沟开挖呈“t” 型和“u”型,这样基本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开挖的虾沟面积不超过稻田面积的10%” O (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陈贞夫妻2016年12月从南京回乡创业发起成立五丰源种养专业合作社,现有171户入社成员。

他们利用在外经销龙虾10
余年的经验,成片流转或租赁田地,进行稻虾共作。

创业初苦于没有技术,起步艰难,他们聘请了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安徽省现代农业水产(虾蟹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丁凤琴为技术顾问。

通过丁老师多次来现场进行技术指导,促进了稻虾共作产业较快发展。

生产的优质小龙虾供不应求,销往上海、南京、杭州等外地市场,有机稻虾大米销往香港、杭州、南京等地。

合作社注册了“西海湖”商标,产品通过了有机认证,现已成为市级
龙头企业和省级专业合作示范社。

(四)种养模式科学新颖。

合作社对虾稻基地进行全域规划,制定统一的技术流程与生产规范,为稻虾共作、产业标准化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合作社采取“流转、租赁田地,集中种养”的模式,探索出一条规模发展稻虾共作新路。

将章村叶家贩片、龙源金屋片和陈村陈上大路片流转租赁的田地进行了整合,集中实施“稻虾共作”,最大限度地利用沟渠空间,减少建设成本投入,提高稻虾共作土地利用率,保证了连片开发和规模化发展。

(五)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合作社“虾稻共作”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一是租赁田地的报酬。

租赁农户田地租赁期为20年,每年每亩300 斤釉稻(折算成当年稻市场价现金支付)。

二是工资收入。

合作社常年用工都是雇用租赁田地户人员。

合作社经济收入增长,按目前种养模式估算, 一季虾就有105万元收入。

市场销售旺,每亩龙虾和稻米纯收入2890元, 远远高于单纯种植稻的收入。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水、电、路、渠设施落后,小田块、小环沟,
规模小,不适合机械化作业,节约化、产业化水平低,抵御灾害能力差,与发展现代农业要求有很大的差距。

(二)虾苗繁育规模不大。

苗种是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目前,合作社虾
苗主要靠自繁自育,特别是夏秋季虾苗供给不足,加之苗种受气候、水位和捕捞强度影响,供应极不稳定。

(三)人才需求与生产需要脱节。

目前,我区从事稻田养虾的种养户对如何种好稻、养好虾技术需求迫切。

而我区从事稻虾综合种养的技术人员很少,特
別是有理论、有实践的技术人员更少,合作社找人指导难,雇用技术人员更难。

(四)产业处在起步阶段。

目前,合作社稻虾种养生产数量少、规模小,还未形成能上连市场、下连农户、带动稻虾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经济实力企业,基本上还停留在卖龙虾、卖稻米的初级阶段,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五)产区品牌建设不够。

由于现阶段我区“稻虾共作”基本还是分散经营,难成形成合力,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合作,导致还没有有影响力的龙虾品牌,难以形成知名的产业品牌;在虾稻米开发上,企业投入力度还不够,还停留在虾稻米商标注册和有机认证阶段,品牌创建工作进展缓慢。

三、发展对策建议
(-)出台政策扶持,编制发展规划。

一是区政府要制定“稻虾共作”扶持政策,对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标准化种养户,田间开挖虾沟和水、电、路、渠等投入,通过申报,职能部门验收,达到标准的给予一定的补助,有利于种养户改善基础设施。

二是区主管部门科学编制稻虾产业发展规划。

要因地制宜,避免盲目发展,研究和明确稻虾共作的最适稻田条件, 规范发展条件及标准,选择在阳光充足,生态环境良好,水源充足、远离污染,水质清澈、排灌方便的地区田块进行稻虾共作,形成“统一发展规划、统一资源配置、统一产业布局、统一开发建设”大格局,带动稻虾共作产业大发展。

(二)加强基地建设,夯实产业基础。

区主管部门选择“稻虾共作”发展好的实体建设集生产、科研、教学、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化标准我区“稻虾共作”示范基地,示范带动我区稻虾产业发展。

我区虾稻产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必须走苗种培育和规模化养殖一体化之路,区主管部门要大力扶持建设龙虾苗种生
产基地,确保苗种生产能够自给自足,并实现产业化经营。

(三)加快主体培育,强化技术服务。

为提高广大农户发展稻虾共作生产积极性,提升种养技术,区主管部门适时举办“稻虾共作”技术培训班,邀请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省现代农业水产(虾蟹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丁凤琴等专家进行授课,培训组织技术骨干、种养大户,促进了我区“稻虾共作”产业发展要通过拓宽融资渠道、项目资金扶持、提供技术服务等方式,扶优扶强,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真正让现有的“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作用。

(四)积极招商引资,带动产业发展。

引导现有企业扩大生产,建议区有关部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整合现有资源,引进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进一步实施龙虾和虾稻米精深加工,开发具有我区特色的虾稻产业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条,使“稻虾共作”产业在种、养、加一体化生产上形成完整的体系。

(五)加强安全监管,唱响生态品牌。

打造品牌,实现标准化生产是未来稻虾产业化的根本出路。

建议区有关部门加强农产品生产质量追溯,引导龙虾养殖户通过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有机产品认证,注册商标,打造绿色龙虾和生态虾稻米知名品牌,实行品牌经营。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加工企业,推进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生产。

拓宽小龙虾销售渠道,开拓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小龙虾交易市场,加强小龙虾系列宣传攻势,举办小龙虾节等活动,提升市场影响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