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行为的社会认知分析

合集下载

大学生道德价值观、自我概念与利他行为关系研究

大学生道德价值观、自我概念与利他行为关系研究

大学生道德价值观、自我概念与利他行为关系研究一、概述在当今社会,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自我概念与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道德价值观作为个体行为的内在指南,对于塑造大学生的品格和人格具有重要意义自我概念则是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影响着个体的行为选择和情感体验而利他行为则是道德价值观和自我概念在行动上的具体体现,反映了个体对于社会和他人的态度。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大学生道德价值观、自我概念与利他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文献回顾和理论梳理,我们将界定相关概念,并构建三者之间的理论模型。

接着,我们将采用问卷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收集大学生的相关数据,并运用统计分析技术来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道德价值观在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其道德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直接关系到未来社会的道德风貌。

同时,自我概念作为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决策。

利他行为作为社会道德行为的重要表现,体现了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水准。

研究大学生道德价值观、自我概念与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对于深入了解大学生道德发展的内在机制,促进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以及推动社会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大学生道德价值观、自我概念与利他行为的关系,有助于揭示道德发展的心理机制。

道德价值观是个体对道德现象和道德行为的总体看法和态度,它影响着个体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

自我概念则是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包括对自己的能力、价值、特点等方面的认识。

研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深入了解道德价值观是如何通过影响自我概念来影响个体的道德行为的。

研究大学生道德价值观、自我概念与利他行为的关系,对于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探究道德价值观、自我概念对利他行为的影响,可以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通过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提升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可以促进其形成积极的道德行为和利他行为。

利他主义行为研究的概述

利他主义行为研究的概述

利他主义行为研究的概述高宪芹(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要】利他主义行为是现代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利他行为理论包括:生物学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动机论。

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有:利他者的自身因素、利他行为的情景因素、受助者特征、社会文化特征。

利他主义行为的研究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人的本质,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利他主义行为;利他主义理论;利他主义行为发展【中图分类号】B8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36(2010)01-0043-02【作者简介】高宪芹(1984-),女,山东泗水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在读研究生。

西方关于利他主义行为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今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

笔者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一、利他行为的概念、特征和分类19世纪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借用拉丁文alter 来表示同利己倾向对立的乐善好施,最早在伦理学上提出利他主义(altruism )一词。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内,绝大多数的心理学家是从行为上对利他主义加以定义的,认为利他主义是一种不指望未来酬劳而且是出于自由意志的行动,即是出于自愿和自择的助人行为。

Batson 和Powell (2003)认为利他主义是一个动机性的概念。

还有一种兼容并蓄的观点,认为利他主义是指个人的某种旨在增进他人利益的稳定的动机和一贯的行为。

而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 )是利他主义的外在表现[1]。

利他行为是高水平的亲社会行为。

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社会心理学家按照亲社会行为动机的不同把亲社会行为分为了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

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期望任何酬赏和回报、出于自觉自愿的行为。

助人行为是指在行动上有益于他人,在动机上有利于自己的行为。

在此基础上巴特森再次根据动机的不同把利他行为进一步细分为:自我利他主义和纯利他主义。

利他行为分析

利他行为分析

利他行为分析在从小学到中学的课本中,我们知道了很多英雄的事迹: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雷锋……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在危难的时刻去营救、保护他人。

虽然我们自己没有这些光辉的事迹,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再公交车上为老人和孕妇让座位,也会为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捐赠衣物和钱财……而这些行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使他人,群体乃至社会获得益处。

社会学奠基者孔德曾对亲社会性的利他行为进行过最初的描述。

现代社会心里学认为,利他行为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主他人当作唯一的目的,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

由此可见,利他行为应该包括下面四种特征:1、以帮助他人为目的;2、不期望物质或精神的回报; 3、完全自愿的行为; 4、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那为什么一个利他的人即使再无利可图或不期望任何回报的情况下,也会关心和帮助他人呢?社会心理学家努力从不同角度对利他行为作出了解释。

由于人和动物在表现“利他主义”行为时,往往会冒着伤害自身利益的风险,难以符合进化论规律。

因此,1975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尔逊出版了《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一书,在书中他提出人的利他行为是由先天的基因遗传决定的,它是人类本性中的天性的部分,是不需要学习就会的一种行为,他的观点基于对动物的考察与实验的结果。

他发现,在一个蚁穴前,当危险来临时,工蚁走到其他蚂蚁前边来保卫巢穴,抵御入侵者。

当工蚁收到攻击时,受伤的工蚁比后边的没受伤的工蚁更有可能离开巢穴,但是他们不逃走,甘愿冒生命危险与进犯者搏斗,许多工蚁为了其他蚂蚁的生存和巢穴的存在而死去。

因此,威尔逊认为,动物的利他行为是由先天决定、通过遗传获得的。

我们会记得小的时候因为帮助了别人而受到家长的的表扬,或者因为提供帮助却袖手旁观时受到的批评。

在社会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眼中,利他行为就是就是这样在赞扬与批评中产生的。

有研究发现,4岁儿童,如果他们由于慷慨行为而得到奖励时,他们就会更愿意和其它小朋友分享弹珠玩具。

上海大学 社会心理学 第九章 攻击行为和利他行为

上海大学 社会心理学  第九章 攻击行为和利他行为
第九章 攻击行为和利他行为

第一节 攻击行为
• 一、攻击性行为的定义
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
• 1、攻击不是情感、动机、态度等内在状态,而是一 种外在行为。
• 2、注重攻击的动机、意图,而不涉及其结果,这样, 如交通事故、医疗事故等就不属于攻击。仅仅以后果 来定义攻击是不确切的。如杀人未遂同样是攻击行为。 一个人向你扔酒瓶子,你躲过了,是侵犯行为。
– 价值:按照重要的价值观(如人道主义)行事 – 理解:认识世界或者学习知识和经验 – 强化:通过自愿行动从心理上成熟并发展 – 职业:获得职业相关经验 – 社交:加强社会关系 – 保护:减少消极情绪,如内疚感或专于个人问

3 被助者的特征
• 性别: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得到帮助 • 帮助弱者,女性通常被认为是弱的 • 男性对女性帮助有时带有不自觉的浪漫或性 意向,有魅力的女性获帮助机会更多
• 内控:个体相信个体能够选择趋利避害的行为, 外控型的人人为世界上发生的事是由运气、命 运、强权人物和其他不可控因素决定的
• 低利己主义:不专注竞争、自我,不自私。
– 利己主义指过度关注自己的个人需要和幸福,忽略 他人的需要和幸福
*志愿者行为:长期的利他
• 有计划、持续的,并且消耗大量时间 • 自愿动机——为何自愿
• 贝克威兹强调,外在环境的攻击线索是使内在的攻 击冲动形成实际表现所必需的条件。但后来他又指 出,如果挫折引起的唤起强度达到一定水平,也可 以引发实际的攻击行为。
• 根据上述的讨论,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挫折是引 起人类攻击行为的一个条件,但不是唯一的条件, 起的作用可能是加强个人对与暴力有关事件的攻击 反应。
• 3、攻击不仅指伤害身体,也包括想要在精神上、心 理上给对方造成伤害结果的一切行为,如骂人、或使 人丢面子的行为。辱骂是侵犯行为。

专题五_利他行为

专题五_利他行为

• (四)社会交换理论
• 霍曼斯用社会交换理论来解释人类的全部社 会行为。人们不仅交换物质性的商品和金钱, 而且还交换非物质性的知识、友情、信息、 爱、满足等等。在助人行为上,社会交换理 论认为施予者和接受者同样受益。对于接受 者而言,得到了帮助,而施予者得到的报偿 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
• (五)社会规范理论
– – – – 以帮助他人为目的; 不期望物质或精神的回报; 完全自愿的行为; 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 助人者的意图是判断利他行 为的重要标准。
• 为什么一个利他的人即使在无 利可图或不期待任何回报的情 况下,也会关心和帮助他人呢? • 会真正存在纯粹的利他主义吗?
二、利他行为的理论解释
• (一)进化理论 • 1975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尔逊 (Wilson)出版了《社会生物学,新的 综合》一书,在书中他提出,人的利他 行为是由先天的基因遗传决定的,它是 人类本性中的天生部分,是毋须学习就 会的一种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专题五社会心理学之专题五prosocialbehavioraltruismhelpingbehaviorprosocialbehavior在社会心理学界最早使用亲社会行为一词的是美国学者威斯伯lgwispe他在社会行为的积极形式考察一文中用亲社会行为这一概念来代表所有与攻击欺骗戕害等人类的否定性行为相对立的行为如同情分享协助慈善捐款自我牺牲等
– 一是利他主义的行为,以助人为行为的目 的,即“我为人人”; – 二是报答性行为,因曾受人帮助而认为自 己应该帮助人,即因为“人人为我”,所 以我要帮助他人。
利他行为的定义
• 现代社会心理学认为,利他行为是一种 自发形成的、把帮助他人当作唯一的目 的,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 • 特征:

社会心理学 第十一章 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  第十一章  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

第十一章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第一节亲社会行为的定义利他行为(altruism)是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回报的自愿她帮助他人的行为。

一个行为是不是利他行为,决定于作出这个行为的人的企图。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behavior)是一个对助人行为较J”泛的定义。

任何帮助别人的行为,或目的是帮助别人的行为,不管给予帮助的人的动机是什么,都是亲社会行为。

许多亲社会行为都不是严格定义的利他行为。

亲社会行为包括最无私心的利他行为,也包括完全是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作出的助人行为。

第二节有关亲社会行为的理论决策理沦侧重研究个体确定帮助是否需要这个过程。

还强调人在决定是否提供帮助时,对于代价和报醚的考虑;学习理论认为助人行为是通过基本的学习原则如强化、模仿而学得的;社会生物学认为助人行为部分来自于人的本能它是人类在进化过程巾保留下来的遗产。

一、决策理论助人行为只有在一个人决定提供帮助并且付之行动后才会发生。

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决定自己是否提供帮助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认知和理智的决定过程。

决策理论步骤示意图对需要的注意——没有人需要帮助|| 是承担责任——否与我无关|| 是考虑得与弊——否太冒险、太难受,花时间等|| 是决策如何帮助——否我不知怎么办|| 是给予帮助1、对需要的注意一个亲社会行为产生的重要的第一步是要注意到有事情发生,而且需要帮助。

那么依靠什么线索来决定他人是不是需要帮助呢?(1)事惰是突然地、出乎意料地发生的;(2)遇到困难者受到某种明显的威胁;(3)无人帮助,威胁、份害将会越来越大;(4)遇到困难者无能为力,需要别人帮助。

(5)某种有效的帮助是可能的。

2、承担责任当人感到个人有责任时,就更可能作出助人打为。

3、对利弊的考虑决策理论认为人们对自己的每个行为都要考虑可能的得失。

包括助人行为。

一个人如果认为作出亲社会行为的利大于弊,他就可能去帮助别人。

4、决定如何帮助决定是否提供帮助的最后一步就是要决定提供什么样的帮助。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十二章 利他与侵犯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十二章  利他与侵犯
第十二章 利他与侵犯
利他与侵犯
利他与侵犯
爱德华·威尔逊在其《论人性》一书 中,将攻击性、利他行为、性本能 和宗教行为视为人类行为基本范畴 的四个方面。 作为一名生物遗传决定论者,威尔 逊认为攻击行为是人类为了确保自 身的安全而形成的一种本能,利他 行为也是通过基因的进化和发展而 来的,其强度和频率随着亲属关系 的疏远而急剧下降。
没有

提供帮助
不帮助 不帮助 不帮助
旁观者介入决策过程(Darley & Latané, 1968)
第一节 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家庭中的社会化和榜样的作用 人格因素 利他者的性别差异 利他者心境的作用 利他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自然环境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社会文化对利他行为的规范
✓ 一方面受到弗洛伊德把挫折与精神病相联系的启示 ✓ 另一方面赫尔的学习理论可以解释侵犯行为的行为过程, 即源于后天的学习。
多拉德提出,人的侵犯行为乃是因为个体遭受挫折而引 起的,这便是所谓的挫折-侵犯理论。这项理论的主要论点 认为,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 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必然会导致某 种形式的侵犯。可以看出,在多拉德等人刚提出挫折-侵犯 理论时,他们认为挫折与侵犯之间是一种简单的、一一对 应的因果关系。
第二节 侵犯行为
挫折-侵犯理论的修正
N.米勒在《挫折-侵犯假说》(1941)一书中,修正并扩充了挫折 -侵犯理论的内容。挫折作为一种刺激,可以引起一系列的不同 反应,侵犯反应只是其中一种形式而已。挫折的存在,不一定 导致侵犯行为;但是,侵犯行为肯定是挫折的一种结果。实际 上,米勒保留了挫折-侵犯理论的前半部分观点,修正了其后半 部分观点,他把挫折与侵犯之间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修正为一 对多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利他行为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利他行为

Copyri3ght 20利1他9行-2为0的1影9响因A素spose Pty Ltd.
4 利他的社会情境因素与旁观者效应
第七章 利他行为
社会期望行为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 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 利他行为(altEruviasluma)tion only. 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 内化后的结果:
–内在酬赏:由于责任的实现而产生的满足感和精神愉 悦,减少负罪感和内疚
第七章 利他行为
社会规范理论:责任、互惠与公平 v 与亲社会行为有关的特别重要的社会规范有社
会责任规范、互惠规范和社会公平规范。 §社会责任规范(社会角色的作用)
ted wit§h互A••s惠帮我p助们规os需应范e要当:.S或帮lEi依 助dve赖那as我些luf们曾aotr的经io.人帮NnE助oT过nl3自y..己5 的C人lient Profile 5.2 §C社o会py公ri平gh规t 2范0:19-2019 Aspose Pty Ltd.
C耶op稣yr:ig“ht如2果01你9只-2爱01那9 些As爱p你os的e人P,ty 那Lt么d.你
有什么权力去要求任何信任呢?……我告诉你, 爱你的敌人吧。”
第七章 利他行为
社会规范理论:责任、互惠与公平
v 影响亲社会行为的社会因素比生物学基础更重要 §亲社会行为对社会有益,成为社会习俗或规范 的一部分。
Copyright 2019-2019 Aspose Pty Ltd.
第七章 利他行为
2019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
Evaluation only. 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利他人格特质讲述

利他人格特质讲述


3
利他人格的研究历程
► 二、利他人格的支持证据

利他行为的纵向研究也为利他人格的存在提供了支持证据。 Batson&Powell(2003)在一项长达16年的纵向研究考察了儿童4
岁到20岁的利他行为。结果表明:在4~5岁时儿童的自愿分享(儿童允
许他人暂时使用或拥有先前属于他的东西)与15~16岁的亲社会行为, 及19~20岁时由其朋友报告的同情心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这说明, 利他倾向作为一种个体差异变量在童年早期就已经出现,并在15年之
4

总结、思考与展望
再次,在研究方法上,以往的研究无论是实验、问卷、访谈等方法都
有其自身的研究缺陷。例如实验室实验的研究结果有时并不能推论到
现实的情景中;而问卷和访谈等方法又会受到社会赞许效应等因素的 影响。
“特质”的两种行为方式间的平均相关系数只有· 20~· 30,这不仅否认了特质对
行为的作用,而且否认了任何特质存在的意义。

Latane、Darley和Pilivanin (1970)等的研究也否认了利他人格的存在。认为 “在人对紧急情况做出反应时,人格因素是极不重要的。而情境的力量对人的影 响是很强大的;并且在紧急状况的干预过程中,情境的影响会使人格差异产生与 平时不同的反应,而使具有不同人格的人们的行为趋同” 。
后仍保持稳定。利他人格的确可以解释现实生活中那些需要付出代
价的助人行为上所存在的个体差异。
3 利他人格的研究历程
► ►
二、利他人格的支持证据 近年的研究还证实了儿童利他倾向跨情境的一致性,也预示着利他人 格的存在。

Grusec(1988)研究表明,在一种情境下愿意助人或与人分享的儿

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利他行为一、利他行为概述利他行为最广泛的定义是提供时间,资源,能力以帮助他人的行为.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期望日后报答而出于自愿的助人行为.这里的不期望报答的利他行为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利他主义的行为,即以助人为行为的目的;一是报答性行为,即因为曾受到过他人帮助而认为自己应该帮助人.总之,利他行为是一种处于自觉自愿的行为,以有益于他人为目的,不附有任何期望他人日后的报答.利他者本身有所损失.利他的表现诸如同情,慈善,捐款,救难,自我牺牲等. 后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利他行为还是有不同动机的,有些是有明显的利己主义,例如为了获得奖励;有些是有微妙的利己主义,例如获得心理安慰;有些是纯粹意义上的利他主义,即为他人的幸福而帮助他人。

巴特森指出,利他行为一般不图日后他人的报答,助人者看到他人处于困难的情境时,会产生一种专注于自我内心焦虑或专著于他人的同情情绪。

由此产生两种取向的利他行为。

一种是为了减轻自己内心的紧张和不安而采取的助人行为,这是自我服务性的,人们通过助人行为来减少自己的痛苦,使自己感到有力量,或体会到一种自我价值,此即自我利他主义取向;另一种受到外部动机所驱使,因他人的处境而产生移情,从而做出助人行为以减轻他人的痛苦,其目的是为了他人的幸福,此即纯利他主义取向。

二、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包括个人因素,环境教育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个人因素主要包括:认知。

主要是认知归因和公平动机等方面;一般助人行为的中介因素是认识到他人的困难是不是不可控制的。

而个人的公平和互补认识也会影响助人行为。

人们往往怀有这样一种心态,即从长远的观点看,一切是公平的,互补的,现在别人能获得他为之奋斗的东西,不久后自己也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彼此的机会是公平的,所以现在帮助别人,日后别人也会帮助自己。

人们会在这样的认识下做出助人行为。

移情。

即设身处地地以别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的心境和心理历程,从而产生助人行为。

利他主义

利他主义
耶稣:“如果你只爱那些爱你的人,那么你有什么 权力去要求任何信任呢?……我告诉你,爱你的敌 人吧。”
(五)社会教育因素 (六)社会文化因素 (七)性别
五、利他行为的过程
第一,可能的助人者感觉到有人需要帮助;
第二,可能的助人者决定要不要给予帮助;
第三,若助人者决定给与帮助,需要决定提供什么 样的帮助并实施行为。
要不要给帮助?
这个决定需要经历两个判断: 责任归属判断:
判断造成被助者需要帮助的内外在原因
损失酬赏分析:
对损失和内心酬赏做出评价。
其它影响因素:
1、助人者的个人因素
助人者的心理特点; 助人者的生理特点(性别); 助人者的能力特点; 先前的利他经验; 助人者的宗教信仰。
2、当时的情境因素
天气好坏;环境干扰;有没有其它重要的事情;有 没有其它人的示范。
特征:
1、以帮助他人为目的 2、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二、利他行为的分类
(一)按实施情景
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 非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
(二)按责任归属
职责性利他行为 非职责性利他行为
(三)按实施动机
求回报性利他行为 不求回报性利他行为
两种利他主义的行为取向: 自我利他主义取向:为了减轻自己内心的紧
美国:
一青年男子乘地铁回家时,被歹徒用刀捅伤了腹部, 在歹徒下车后,其他11名乘客眼睁睁地看着这个年 轻人因流血过多而致死。 2000年6月,在纽约中央公园,一群酗酒的年轻人 对60名单独出行的妇女进行了性侵犯,旁边数万名 游客、包括警察对此无动于衷。 戴安娜王妃的车祸
1、午夜独自回家,路遇高个男性坐在地上呻吟。
4、规范性的利他行为
顺从社会规范而实施的利他行为
5、自我牺牲的利他行为

第四节利他行为

第四节利他行为
▫ 社会案例 ▫ 房间充烟实验 ▫ 癫痫发作实验
四、旁观者效应
• (二)旁观者效应产生的原因 1、责任扩散 ▫ 指某种需要给予帮助 的场合,帮助他人的责任 扩散到每个人身上,从而 对利他行为产生干扰作用 。
2、情境错觉
▫ 在有旁观者在场的情况下 ,人们对情境的知觉、解 释和判断往往参照他人的 反应,特别是在情景不明 确的情境下。(多数的忽 略)
• (一)利他者的特点 ▫ 1、年龄 利他行为随着 年龄的增长而稳定 上升,自私行为随 着年龄的增长而明 显下降。 短片欣赏
三、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 (一)利他者的特点
▫ 2、性别
女性的人道主义思想比男性强,但女性的利他行 为不如男性多。(詹姆斯.布朗实验)
▫ 3、人格
个体的社会责任感、道德判断水平、移情能力、 信念、价值观等和利他行为之间有密切关系。
二、利他行为的理论解释
• 习得论: 认为利他行为是一种 后天习得的行为,而非与 生俱来的。儿童的利他行 为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婴 儿是没有利他行为的,利 他行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而增多。在学习过程中, 强化和模仿都非常重要, 儿童会模仿父母和他人的 利他行为,并把它融入到 自己的行为之中。
三、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 (二)被助者的特点
▫ 4、相似性
与自己相似的人,比如来自同一群体、种族、
国家,态度和看法相同,年龄相同等,都会导致助人
行为的增加。从人际吸引的角度来看,彼此相似的人
有更强的吸引力,而且我们都愿意帮助一个自己喜欢
的人。
▫ 5、被助者对困境应承担的责任
目前的困境不是被助者自己造成的,容易得到他人
的帮助。
三、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 (一)利他者的特点

利他行为的情景与认知

利他行为的情景与认知

二、利他行为的认知因素
• (一)他人需要帮助的推断 • 1.需要的突出性与痛苦的严重性 需要的突出性与痛苦的严重性
• 许多研究发现,在紧急情境中他人需要帮助的清晰度与被 许多研究发现, 试给予帮助的可能性有关。通常人们在被迫的情境(如 通常人们在被迫的情境( 求助需要十分突出,责任集中自己)下常常会提供帮助; 求助需要十分突出,责任集中自己)下常常会提供帮助; • 助人倾向的减少可能是由于人们没有察觉到他人需要帮助 或觉得别人看起来能够自助。 或觉得别人看起来能够自助。
• 人们已经注意到,如果环境很明确地显示 人们已经注意到, 需要帮助,那么就容易得到帮助。 需要帮助,那么就容易得到帮助。但是模 清楚维度还有另一面, 糊---清楚维度还有另一面,即环境清楚也 清楚维度还有另一面 表明需要帮助, 表明需要帮助,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可 能不一定同样清楚地显示出来。 能不一定同样清楚地显示出来。 • 研究表明,人们清楚地知道需要提供何种 研究表明, 帮助时更容在各种助人情境中,助人者可能要付出某 在各种助人情境中, 种代价。 种代价。 • 从某种意义上讲,助人的个体会产生双向 从某种意义上讲, 冲突-----自我利益与利他行为的矛盾。 自我利益与利他行为的矛盾。 冲突 自我利益与利他行为的矛盾 • 提姆斯等人的一项问卷调查
(四)环境的界定
(三)值得性推断
• 与判断助人合适性相联系的是,推断他人 与判断助人合适性相联系的是, 是否值得帮助。受害者需要帮助的大小、 是否值得帮助。受害者需要帮助的大小、 受害者自助的能力、 受害者自助的能力、受害者对其需要状态 的责任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是否值得帮助的 推断。 推断。 • 他人需要的合理性影响其得到帮助的可能 性。
• 2.旁观者对需要归因的影响 旁观者对需要归因的影响

人们为什么会选择表现利他行为?

人们为什么会选择表现利他行为?

人们为什么会选择表现利他行为?
1. 人本身的天性
在人类的漫长进化过程中,团结合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利他行为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因此人们在选择行为时,往往会考虑到整个社会的利益。

2. 道德观念的影响
道德观念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通过教育、文化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
响着个体的行为。

许多宗教和哲学体系都提倡利他行为,强调爱和奉献,这种思想在个体心灵深处激发了利他的愿望。

3. 社会奖励机制
在现代社会,利他行为也往往会受到社会奖励的鼓励。

比如,许多志
愿者活动得到社会的赞誉和认可,一些企业也会通过捐款、公益活动
等方式奖励那些表现出色的利他行为者,这些奖励机制激发了人们的
利他意识。

4. 内在的道德责任感
人类是有情感和良知的动物,内在的道德责任感也是人们选择表现利
他行为的重要原因。

当看到他人遭遇困境时,许多人会因为内心的善
良而主动伸出援手,实践爱与奉献。

5. 社会期望和道德激励
在一些社会群体中,利他行为也受到社会期望和道德激励。

比如,家庭、学校、企业等都会强调利他行为的重要性,教育培养青少年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观念,使利他行为成为人们自觉追求的品质。

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

Altruistic Behavior 利他行为个人出于自愿而不计较外部利益帮助他人的行为。

利他行为者可能需要做出某种程度的个人牺牲,但却会给他人带来实在的益处。

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利他行为包括两方面:一是人们在一般社会交往中的利他行为;二是人们在紧急事件中的利他行为,即旁观者介入行为。

在非紧急情况下的一般社会交往中,社会规范对个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实验表明这种遵循社会规范的行为在人与人之间是互相的,而且在程度上也是相应的。

社会规范的制约作用还表现为在遇到有人需要相助时,会自觉地将提供帮助看作是自己的责任。

交往情景中的榜样作用也是影响利他行为的重要因素。

实验证明,人会不自觉地按照情景中榜样的行为方式行动,或采取利他行为,或在一边袖手旁观。

除上述环境因素外,个人内部的心理状态,如个人的认识评价,对产生利他行为也有影响。

此外,人在交往中因伤害他人而产生的内疚感也可以成为他采取利他行为的动力。

所谓“利他行为”,在社会心理学中一般是这样来定义的,即:一个人所作出的行为对他人是有利的,而对自己则并没有明显的利益。

或者是一种无私的行为,只是为了他人的利益。

因而,在社会心理学的文献中,与利他行为相近的术语还有“助人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等。

社会学奠基者孔德曾对亲社会性的利他行为进行过最初的描述,用来涵盖所有与攻击、欺骗、谋害等否定性行为相对立的一类行为,如同情、协助、善举、分享、捐款、救难、自我牺牲等。

人类亲社会行为有各种不同的表现方式,从一般性的有益他人的行为到做出自我牺牲。

通常,社会心理学家把亲社会行为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不期待外来酬赏,给他人带来利益,自发自愿,自动自选进行的行为,通常称为利他主义行为(简称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可能出现在一般情景下(或称非紧急情况中),也可能出现在紧急情况下。

在一般情况下出现的利他行为,如在公共汽车上让座、主动打扫公共卫生、为残疾人服务等等,这些利他行为通常是利人不损己的。

社 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社 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它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人际关系、社会认知、社会影响、态度和偏见等等。

以下是对一些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知识点的整理。

一、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指的是个体如何感知、理解和解释他人以及社会情境。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方面:1、归因理论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进行解释和推断的过程。

有两种主要的归因方式:内部归因(将行为归因于个人的性格、态度等内部因素)和外部归因(将行为归因于环境、情境等外部因素)。

例如,如果一个人考试成绩不好,我们可能会认为是他不够努力(内部归因),或者是考试太难了(外部归因)。

2、认知偏差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常常存在各种偏差,如首因效应(第一次留下的印象更重要)、近因效应(最近的信息更有影响力)、晕轮效应(对一个人的整体印象影响对其具体特征的评价)等。

比如,我们可能因为一个人长得好看而认为他性格也好。

3、社会图式这是我们头脑中关于社会世界的已有知识和概念框架。

比如,我们对“老师”“医生”等角色都有一定的图式,会影响我们对这些人的期望和理解。

二、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以下是一些相关的知识点:1、人际吸引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包括相似性(人们往往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互补性(在某些方面互补的人也能相互吸引)、熟悉度(接触越多越可能产生好感)和外貌吸引力(虽然不是唯一的因素,但仍有一定影响)。

2、人际沟通有效的人际沟通包括清晰的表达、积极倾听和理解对方的观点。

非言语沟通,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也在传递信息中起着重要作用。

3、亲密关系包括爱情、友情和家庭关系。

在亲密关系中,信任、支持和共同的价值观是维持关系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社会影响1、从众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观念或行为,以与多数人保持一致。

例如,在一群人都选择某种产品时,我们可能也会跟着选择。

2、服从指个体在权威的命令下,做出违背自己意愿的行为。

浅析利他行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浅析利他行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浅析利他行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利他行为是指在行动中关注并考虑他人利益的行为,而不只是追求个人利益。

利他行为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建立社会信任、促进社会合作、塑造社会公德和培养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进行浅析。

首先,利他行为有助于建立社会信任。

在日常生活中,利他行为可以体现为帮助他人、尊重他人以及与他人分享资源等。

这些行为能够表达出个人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从而增强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感。

当社会成员相互之间具有信任感时,他们更容易相互合作、交流和分享资源,从而形成更为紧密的社会关系。

而这种社会信任的建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其次,利他行为能够促进社会合作。

社会合作是指社会成员为了共同的利益而进行的合作行为。

在社会合作中,个人往往需要放弃一部分个人利益来追求整体的利益。

而利他行为的存在可以鼓励和激励更多的个体参与到社会合作中来。

他人的利益被重视和尊重,个人也更愿意为了共同的利益而付出努力。

通过社会合作的方式,社会成员可以共同解决一些共同面临的问题,提高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

此外,利他行为有助于塑造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指社会成员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利他行为可以使个人更加关注社会整体利益,遵循社会公德的规范行为。

个人的利他行为不仅会给他人带来好处,也会对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形象产生积极的影响。

而当大多数个体都能够表现出利他行为时,社会公德也会得到更好的普及和弘扬。

这有助于创建一个以公德守则为基础的和谐社会。

最后,利他行为可以培养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指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和义务的认知和担当。

利他行为可以通过关注他人的需求和利益来培养个人的社会责任感。

当个体能够主动展现利他行为时,他们会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公共利益,并愿意为之付出自己的努力。

这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有助于构建一个社会充满关爱和责任意识的和谐社会。

综上所述,利他行为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建立社会信任、促进社会合作、塑造社会公德和培养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利他行为能够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良好关系,提高社会的整体水平和素质,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主观社会阶层对利他行为及控制感的影响

主观社会阶层对利他行为及控制感的影响

主观社会阶层对利他行为及控制感的影响【摘要】主观社会阶层对利他行为及控制感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首先定义了主观社会阶层,然后探讨了主观社会阶层与利他行为的关系,指出高阶层可能更倾向于进行利他行为。

接着分析了主观社会阶层对控制感的影响,认为高阶层人群通常拥有更强的控制感。

本文还讨论了主观社会阶层在利他行为中的作用,以及对自我控制的影响。

最后对主观社会阶层对利他行为及控制感的影响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社会政策建议。

这些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不同社会阶层对于利他行为及控制感的影响,为社会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关键词】主观社会阶层、利他行为、控制感、作用、自我控制、影响、总结、未来研究、社会政策建议1. 引言1.1 主观社会阶层对利他行为及控制感的影响主观社会阶层对利他行为及控制感的影响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

社会阶层是指人们在社会中所处的不同地位或等级,主观社会阶层则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处社会地位的主观认知。

利他行为是指个体出于关心他人或社会整体的利益而做出的行为,而控制感则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和环境的控制感受。

主观社会阶层的定义在不同的社会科学理论中有不同的视角,但一般来说,主观社会阶层是个体对自己在社会层级中的认知和评价。

在利他行为方面,研究表明,主观社会阶层较高的人更容易表现出更多的利他行为,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社会整体的关注和责任感更强。

主观社会阶层也会影响个体的控制感,较高阶层的人可能更容易感到对自己生活和环境有更多的控制感。

主观社会阶层对利他行为及控制感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通过深入探讨主观社会阶层与利他行为、控制感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中的人际互动和行为动机。

在未来的研究和社会政策制定中,应该注重主观社会阶层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影响,以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2. 正文2.1 主观社会阶层的定义主观社会阶层是指一个人根据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财富、教育水平等因素,对自己所处社会地位的主观感知和认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