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服饰民俗共198页
中国传统服饰
![中国传统服饰](https://img.taocdn.com/s3/m/de20691b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11.png)
汉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 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服饰分类
1
汉族男子服饰
2
汉族女子服饰
3
汉族传统鞋履
4
清代服饰
5
民国服饰
中国传统服饰周制上衣下裳华夏冠服之中,以帝王衮冕最为华丽。先秦衮冕之制,分上衣与下裳。衣多黑色 (玄衣),以象天;裳多黄色(黄裳),以象地。也有浅绛色的。玄衣广袖,上面用朱(赤红)、白、苍(青)、 黄、玄(黑)五彩丝绘(绣或织)出日、月、星辰、山、龙、花虫等图画。裳画也用五彩丝绣出宗彝(礼器)、 藻(水草)、火等图案。这些图画和图案的花样合称为12章纹。裳前有皮制的芾,朱色。上面绘龙、火、山三章, 系于腰间革带,蔽之于裳面膝前,裳旁佩玉,裳后系组绶(宽丝带做成的花样垂饰),腰间还用大带系束。
谢谢观看
基本形式
传统服装汉服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上衣下裳的服制,据《释名·释衣服》载: “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上衣的形状多为交领右衽, 下裳类似围裙的形状,腰系带,下系芾。这种服制对后世影响很大。
中国古代服饰(图片收藏)
![中国古代服饰(图片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c2a418f2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9a.png)
中国古代服饰(图片收藏)一.商周服饰1.商周贵族服饰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
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
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窄袖织纹衣、蔽膝穿戴展示图。
2.东周男子服饰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只是略有变化。
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
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
这个时期还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挂玉制饰物。
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绅带”;另一种以皮革制成,叫“革带”。
矩领窄袖长衣展示图。
窄袖织纹衣穿戴展示图。
3.战国妇女服饰楚墓出土的战国中期服饰实物,有绢、罗、锦、纱、绦等各种衣着十余件。
锦袍前身、后身及两袖各为一片,每片宽度与衣料本身的幅度大体相等。
右衽、交领、直裾。
衣身、袖子及下摆等部位均平直。
领、袖、襟、裾均有一道缘边,袖端缘边较为奇特,通常用两种颜色的彩条纹锦镶沿。
曲裾深衣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
“衽”就是衣襟。
“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
“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
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图为战国妇女的曲裾深衣。
二.秦汉服饰1.秦汉皇帝服饰冕冠,是古代帝王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
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
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
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
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
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
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
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
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
中国主要朝代服装服饰介绍PPT
![中国主要朝代服装服饰介绍PPT](https://img.taocdn.com/s3/m/9a004459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08.png)
夏
男
商
周 玄端:为天子的常服,诸侯及其 臣的朝服。
深衣:此种衣裳是上下相连,分
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
深邃」,所以称为「深衣」。
袍:以深衣为基础,衣裳相连。
裘 :皮衣。
女
禕衣 揄狄:为王后从王祭先公和侯伯夫 人助君祭服。是青色衣,画褕翟纹 十二章纹,褕翟羽色亦为五采。 阙狄:为王后助天子祭群小神和子 男夫人从君祭宗庙祭服。是赤色衣, 刻赤色缯的翟纹。 鞠衣,展衣,祿衣。
秦代将军服饰复原图
秦兵俑中最为常见的铠甲样式胸 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压下片,腹部 的甲片,都是下片压上片,以便 于活动。
秦
汉
时 期
秦汉时期,男子以袍为贵。袍服属汉族服装古制,秦始皇在位 时,规定官至三品以上者,绿袍、深衣。平民穿白袍,都用绢
制作。汉代四百年来,一直用袍作为礼服。
女子服装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作为礼服的深衣,一是日常只
一般齐膝上下。下身有裤子或胫衣。脚履多
圆头式。
商代奴隶主贵族戴的帽子,有帽箍和加卷筒
形装饰的帽箍,此外还有一种羽状高冠。在
战争场面则戴青铜胄,胄顶有铜管可以插饰
羽毛。
商代妇女服装目前资料不多,从下一两个朝 商代后期,桑蚕也发展很
代推断此时女子服装的形制大致与男子相同,快,丝织水平迅速提高。
只是发式上有明显区别
夏 商 周
夏朝,奴隶制度建立,初步形成了以帝 王的祭服——冕服为中心的服装制度。 商周时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 衣领开向右边;下身穿「裳」,裳就是 裙;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 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韍」,用来遮 蔽膝盖,所以又叫做「蔽膝」。
夏
商
周 男子服饰领型,至少有交领、圆领、大翻领 等多种形式。袖子,一般均为窄袖型。衣长
中国历代服饰服饰简介人物服饰配饰详解
![中国历代服饰服饰简介人物服饰配饰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6fbddd2f941ea76e59fa041e.png)
汉
男子服饰 袍服:袍服的款式属于衣裳连属制,以大袖 为多。袖口部分收缩紧小称之为“祛” [qū] ,袖身宽大部分为“袂” mèi 。 式样为:大襟斜领、右衽、衣襟开得很低领 口处露出内衣。袍服下摆饰花边或剪成月牙 状。曲裾袍承战国深衣制,西汉早期多。直 裾袍西汉时出现,东汉盛行,直衣襟,一般 不做正式礼服用。
唐
唐代女子常服基本为上身是 衫、襦(衫为单衣,襦有夹 有絮,仅至腰部),下身束 裙。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 多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 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 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 以丝带系扎。
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 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 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 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 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 修长的感觉。
同时,民族间战乱频仍,却也 给了各民族在服饰上互相影响互相渗 透的机会,各民族服饰相互融合。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南北朝 时期的服饰,有两种形式:一为汉族 服式,承袭秦汉遗制;一为少数民族 服饰,袭北方习俗。汉族男子的服饰, 主要有衫。衫和袍在样式上有明显的 区别,照汉代习俗,凡称为袍的,袖 端应当收敛,并装有祛口。而衫子却 不需施祛,袖口宽敞。衫由于不受衣 祛等部约束,魏晋服装日趋宽博,成 为风俗,并一直影响到南北朝服饰, 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 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
它的特点是采用较低的交领,
般是斜领、宽袖,长度在膝或覆腰或长至足。
穿的时候要故意露出里面所
尊卑贵贱皆可穿。样式比较规整,是一种缠裹
穿衣服的几层不同的领子,
型的裙子。襦裙是用四片宽一幅的绢缝制起来
服饰民俗(全)
![服饰民俗(全)](https://img.taocdn.com/s3/m/0805dc2b2f60ddccda38a058.png)
印度电影《迪斯科舞星》的上映引发了一场迪斯科热潮。 蝙蝠衫、腥红的嘴唇,夸张的塑料耳环也成为青年在迪 厅中最流行的打扮。
电影《霹雳舞》掀起了霹雳舞热潮,随处可见做太空漫 步状的年轻人身穿蝙蝠衫、脚登回力鞋尽情尽兴地舞着, 常引得观者如云。 在党的十三次代表大会上,五位政治局常委第一次集体 穿西服亮相掀起全国的西服热。那时男士喜欢把双排纽 扣西装解开,裤子上爱挂串钥匙。
3、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
服饰形制的百花齐放 胡服骑射,出现合裆裤 深衣成为大众服装
胡 服 骑 射 复 原 图
春 秋 战 国 深 衣
4、秦汉时期的服饰(中国传统服饰的定型阶段)
秦:冕服和深衣 汉:出现最完整的冠服制,讲究戴冠。民间深 衣流行,女子服饰以曲裾袍和直裾袍为主。
曲 裾 袍
直 裾 袍
清代官员补服
补服
明清时的官服,因其前胸及后背缀有用 金线和彩丝绣成的补子,故称补服。
50年代服装关键词:中山装、列宁装、工字裤、布拉吉……
60年代的无色彩服装 60年代服装关键词:军装、海魂衫、解放鞋……
“文革”时,军装是 最时髦、最体现革命 化的服装,尤其在青 年学生中盛行。
中国服饰民俗
一、服饰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类型
二、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变迁史
一、服饰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类型 (一)构成要素
质——原材料 形——样式 饰——饰物 色——颜色 画——图案
(二)主要类型
衣着 附属装饰品 人体自身装饰 装饰性的日用品和护身武器
1、
衣着:它包括用不同的质料如棉、 麻、丝绸等制作的衣、袍、裤、裙、 鞋、袜……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ppt课件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b6b296b0740be1e650e9ad6.png)
比较瘦俏的背子,衫襦,云肩等,下穿多褶裙,头上一 般梳顶心簪。后来受蒙古族妇女服饰的影响,穿一种黑 褐色粗布或绢做的左衽、窄袖、腰束大带的长袍的人渐 渐多起来。
42
元代贵族服饰
元代服装大量用金,超过 以往历代。织物加金,早在秦 代以前就已出现。至于汉族服 饰上得到运用,时间大约在东 汉或东汉以后,而且主要在宫 廷中使用。直到魏晋南北朝以 后,服饰织金的风气才在全国 范围内普及。
经典《礼记》的《深衣》篇,狭义
概念上是一种特定服饰款式的名称,
其上衣﹑下裳分开裁剪并缝合到一
起,并有一定的制作规范。按《礼
记•玉藻》记载为古代诸侯﹑大夫等
阶层的家居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
礼服。我国古代最早的服装之一。
广义上的深衣概念指的是所有符合
“被体深邃”特点的汉族传统服饰。
唐代马周稍改其制,于其下著襕及
30
辽代北班服饰
辽代北班服饰: 辽代服装以长袍为主,男女皆然,上下同制。
服装特征,一般都是左衽、圆领、窄袖。 颜色比较灰暗,有灰绿、灰蓝、赭黄、黑绿等 几种,纹样也比较朴素。贵族阶层的长袍,大多比较精致, 通体平锈花纹。龙纹是汉族的传统纹样,在契丹族男子的 服饰上出现,体现了当时两民族的相互影响。
裙,名为襕衫,唐宋士人多服襕衫。
3
深 衣
《四库总目提要》
深衣是起
源于虞朝
的先王有
虞氏,
把衣、裳
连在一起
包住身子,深衣解:一卷/(清 休宁)戴
分开裁但 震撰.—影印本.—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2002
是上下缝
4
深衣通俗地说,
就是上衣和下
裳相连在一起,
服饰民俗
![服饰民俗](https://img.taocdn.com/s3/m/6c01a86e8e9951e79b89278f.png)
• 荷包:荷囊。人们所随身佩带的一种装零 星物品的小包。 • 香囊:内装多种浓烈芳香气味的中草药研 制的细末。香囊在我们通常的概念中,就 是定情之物。
鞋饰
• 兽纹鞋 • 绣花鞋
中国服饰发展
周朝:始于商代的上衣下裳cháng 是中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 式。上衣象征天,天未明时是玄 (黑)色;下裳象征地,地是黄色。 上玄下黄的服制就来源于对天地 的崇拜。
典型外观表征:右 衽大襟的开襟或半 开襟形式,立领盘 纽、摆侧开叉的细 节布置,单片衣料、 衣身连袖的平面裁 剪等
清朝汉族妇女服饰
清军入关后,清朝统治者强 制推行其满族的发型和服装样 式。这种民族压迫政策激起汉 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为缓和汉 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清朝不得 不实行“男从女不从”等十从 十不从的政策,即对汉族男子 严格要求遵从满族服制,而汉 族妇女服饰仍沿用明朝服装形
• 上衣:上身穿的衣服。 • 中国至迟在殷商时代已出现上衣。由上衣演 变发展出襦、衫、袄、背心等许多品种 • 内上衣包括汗衫、棉毛衫等。外上衣常见的 有中山装、西装、学生装、军便装、夹克衫 等等类型。
• 下衣:属体衣的一类,即下肢所穿的服饰。 古人下衣,主要有裳、裤等。下衣主要有 裙裳和胫衣两类,也包括襜(帷裳)、蔽 膝等附属。
足衣
• 足衣,指鞋、袜之类。
• 舄xi:重木底鞋(多为帝王大臣) • 屐、是木履之下有齿者,又称木屐。 • 登山屐:登蹑常著木履,上山则去前齿, 下山去其后齿。 • 靴、 • 鞋
• 《诗经.魏风.葛屦》:“纠纠葛屦[jù],可以 履霜。” • 《诗经.齐风.南山》:“葛屦五两” • 宋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
秦汉: 秦代服饰与战国时无大差 别,保持中国服饰深衣的基本 形制。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 深衣形式。 深衣:把衣、裳连在一起 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 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 得名。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课件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8036455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6f.png)
色彩斑斓
总结词
中国古代服饰的色彩斑斓,各种颜色搭配在一起,使得服饰显得绚丽多彩,具有 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详细描述
古代中国服饰的色彩非常丰富,各种颜色搭配在一起,使得服饰显得绚丽多彩, 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不同的颜色也代表着不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如红色代 表喜庆、黄色代表皇权等。
图案精美
总结词
中国古代服饰的图案精美,各种图案通过刺绣、绘画等方式被巧妙地融入到服饰中,使得服饰显得更 加精美绝伦。
丝绸种类繁多,有素色丝绸、提花丝绸、缎面丝绸等多种类型,常用于制作女性的 衣裙和男性的官服。
麻布
01
麻布是中国古代服饰中常用的另 一种材料,以其结实、耐用、透 气性好而受到欢迎。
02
麻布的原料是大麻和亚麻,经过 浸泡、剥皮、绩纱、织布等工序 制成。麻布的质感朴素,常用于 制作劳动人民的日常服饰。
毛皮
汉朝在继承秦朝服饰制度的基础上, 发展出了更加丰富的款式和色彩,同 时加强了服饰的礼仪性。
唐宋元明清时期
唐朝服饰的繁荣与创新
唐朝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服饰也取得了巨大的 进步。唐代服饰款式多样、色彩丰富,同时还吸收了外来文 化的元素。
宋元明清服饰的演变
宋代以质朴为美,元明清则更加注重华丽的装饰。这一时期 的服饰在款式、色彩、图案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和创新。
礼制观念
儒家思想强调礼仪和规范,服饰作为社 会礼仪的一部分,也深受其影响。如, 古代男子的长发和宽袍大袖,体现了儒 家对宽厚、仁慈的追求。
VS
中庸之道
儒家提倡中庸之道,体现在服饰上则是追 求和谐、适中。如,古代服饰的款式和图 案设计都力求平衡,避免过于奢华或寒酸 。
民间信仰的反映
吉祥图案
中国古代着装礼仪文化_个人礼仪_
![中国古代着装礼仪文化_个人礼仪_](https://img.taocdn.com/s3/m/3066b1c3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8c.png)
中国古代着装礼仪文化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古装剧,神州大地亦自然地掀起一股“古装热”。
对古装情有独钟的小伙伴们,特为你们呈上历代服装视觉大餐,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中国古代着装礼仪文化,希望可以帮助大家!中国古代着装礼仪文化我国传统服装在历代的演变1、夏、商、周时期的华夏服饰原始时代的服装形式,虽有个别考古资料的发现,但由于材料太少,还不能对该时期的服饰作详细的说明。
夏商周时期,中原华夏族的服饰是上衣下裳,束发右衽。
河南安阳出土的石雕奴隶主雕像,头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腰束大带,扎裹腿,穿翘尖鞋。
这大体反映了商代服饰的情况。
周初制礼作乐,对贵族和平民阶层的冠服制度作了详细规定,统治者以严格的等级服装来显示自己的尊贵和威严。
深衣和冕服始于周代,这两种服制,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春秋时期胡服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在服装方面最重要的变化,是深衣的广泛流行和胡服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促进了汉族宽衣博带、长裙长袍服装的改革。
赵武灵王为了军队的战斗力,冲破阻力,下令全国穿游牧民族的短衣长裤,学习骑射,终于使赵国强盛起来。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服装改革,胡服从此盛行。
伴随胡服也传来了带钩,它是用于结束革带的,由于它比革带的扎结方式更加便捷,因而很快就流行起来。
相关知识:“胡”是个模糊用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时专指匈奴,有时泛指从东北到西北诸游牧民族,有时甚至还要更宽泛一些。
因此,胡服是指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他们为了游牧骑马的需要,多穿窄袖短衣、长裤和靴子。
沈括说:“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
”一个“全”字,或者把话说得有点过分,但胡服对汉族服饰的发展确实影响极其巨大。
3、传统冠服制在在汉代的确立汉代深衣仍很流行,汉代是传统冠服制的确立时期。
汉代的裤是开裆的,裤,古称绔。
《说文》:“绔,胫衣也。
”《释名·释衣服》:“绔,跨也,两股各跨别也。
”由此可见,当时的绔是开裆的,外罩以裳或深衣。
中国历代女性服饰文化PPT参考
![中国历代女性服饰文化PPT参考](https://img.taocdn.com/s3/m/c9d3c33db8f67c1cfbd6b80b.png)
授课:XXX
14
2021/3/10
唐代以前,至唐代前中 期的内衣肩部都缀有带 子,到了唐末,出现了 一种无肩带的内衣,称 为“诃子”。这也是其 外衣的形制特点所决定 的:唐末女子喜穿“半 露胸式裙装”,她们上 身着诃子以掩胸。
授课:XXX
15
唐代的履先后出现了高头履、 平头履、小头云形履、花形 履等名目繁多的样式。履以 锦、麻、丝、绫等布帛织成, 亦有用蒲草类编成的草履。 唐代草履的编织技术已很精 湛,纤如绫殷。
2021/3/10
授课:XXX
5
秦汉时期的女子服饰
秦服与战国时无大差别, 保持“褒衣大裙”风格。 秦代服制,服色尚黑。 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 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 也多了,最有名的是 “留仙裙”。
2021/3/10
授课:XXX
6
汉代服饰承袭春秋、战 国、秦的遗韵,形制朴 实,色泽单纯“以瘦为 美”。服饰使得女子曲 线修长,待人接物含蓄 内敛,动作简明舒缓, 自然朴素,庄严而典雅。
2021/3/10
授课:XXX
19
宋代的鞋式初期沿袭前代 制度,在朝会时穿靴,后 改成履。一般人士所穿的 鞋有草鞋、布鞋等,按所 用的材料取名。随着鞋履 文化的发展,社会上开始 出现专售鞋履的铺子。
2021/3/10
授课:XXX
20
2021/3/10
元朝的女子服饰
元代是蒙古族入关统治中原 的时代。其服饰既袭汉制, 又推行其本族制度,多把额 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像个 桃子,其他的就编成两条辫 子,这就阻挡住向两旁斜视 的视线,使人不能狼视。头 上戴笠子帽。元代的贵族妇 女,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 看起来很奇怪的帽子,这种 帽子叫做“罟罟冠”。
发展到30年代,旗袍进入全 盛时期,这个时期的旗袍款 式在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 取西服的特点,使之变成为 一种中西合璧式服装,且不 断创新,不断变化,主宰其 变化者即为上海的服装界。
中国各朝代男女服饰文化解析(配图)
![中国各朝代男女服饰文化解析(配图)](https://img.taocdn.com/s3/m/bea82407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93.png)
中国各朝代男女服饰文化解析(配图)中国各朝代男女服饰文化解析(配图)看到好多小说(尤其是穿越小说)里写到古代服饰的时候,总是以古装来统称,其实中国不同朝代时的服饰发展变化是很大的,从服饰上是基本可以看出年代的。
搜集过一些相关资料,放在这里和大家共同学习一下吧一、夏商西周商朝服饰大抵分为三种1、奴隶的简单遮身衣物.通常是圆领衣,上下相连,中间以绳缚之,衣长不及踝,头部皆不加饰物.2、平民或小奴隶主.他们的衣着较为讲究,一般是上身着衣,下身着裳.衣长多至膝盖上下,但后裾却长至足部,腰间系带.衣上多无纹饰.3、王室贵族.衣着华丽,上衣下裳皆有精美纹饰,或刺绣或绘画而成.腰部亦束有绶条,腰带之下正中部位佩以一块上狭下广的斧形装饰.衣服的原料主要有麻布,丝绸和皮革.麻布贫富皆可穿,但有粗细之分.丝绸和皮革主要用奴隶主贵族所专用.丝绸质地的衣服上所绘绣的纹饰也与青铜器一样,多为云雷纹.商代男子的发饰以梳辫为主.有的是将头发至于头顶,有的则是在左右两侧梳辫,下垂在肩,也有的将辫子盘于头顶.商代女子发饰与男子基本相同,以辫发为主,但也有少数是将辫卷曲垂肩.同时也出现了巾帽.商代巾帽形式比较简单,多为帽箍式,束发器多是兽骨,玉石制成,帽箍则用丝绸布帛制作.周代服饰与商代大致相同,但要比商代来的宽松,长度大多过膝,衣袖除小之外还有出现了大袖.腰间的束带系成蝴蝶结.巾帽的样式也较丰富,除帽箍外,还有平形.尖形.月牙形,及中间突出,两边翻卷的形状.大致是低而平者为普通人所戴,高而尖者为贵族所戴.注:商代无论哪个阶层的人,其服饰的衣袖都比较窄小.二、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上层社会大体流行深衣和胡服.1、深衣贵族中流行的深衣式袍服,是西周以来传统的贵族常服,而平民以为之礼服,平常穿短褐.深衣的特点一是上衣下裳相连;二是无男女式样的差别,皆可穿用.但又分为两种:一为中原地区的宽大式,"宽大博带"穿着舒适,长不拖地,下摆不开岔,屈肘可穿,袖长和臂长相等,用大宽带束腰,中原贵族宴乐时喜爱穿用.二为瘦长式,"续衽钩边"楚地最为流行,较北方的瘦长,领沿较宽,用较厚织物作边,右衽很长.战国时有单,夹,棉,皮.袍服的领式突破了西周时期的矩形领,流行交领式右衽,左衽.2、胡服胡服便于骑射,诸国战士皆衣之.胡服逐渐成为战国时期的军服.其特点是短衣,长裤,用带钩,有短靴和皮弁(bian).胡服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常服.胡服中的上衣,商周时的劳动者,武士,小孩都穿,其长不过膝;胡服束腰须有带钩,不同于中原束带,裤子代替长袍的下裳,靴代替鞋.带钩,古称"师比","鲜卑",它是北方游牧民的衣带装饰.带钩小有寸许,大有尺余,有仿棒,竹节,琵琶等形象.制作原料有玉,铁,铜等.嵌以宝石,琉璃,或金银.三、秦汉时期汉代男子贵贱通用的基本首服是巾帻.巾帻主要有介帻和平巾帻,但具体式样和颜色有据人的身份,地位,职业,年龄的不同而有区别.如皇帝和个级别的官员的巾帻随其服色,文官和武官的巾帻也有所不同,文官主要有戴介帻,武官则戴平巾帻.群吏和仆役要戴绿帻,武吏则戴赤帻,未成年的小童戴无屋帻等.冠帽只有官员才能使用,通常是戴在巾帻之上.冠帽的主要有冕冠,长冠,委貌冠,皮弁冠,爵弁冠,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建华冠,方山冠,巧士冠,却非冠,却敌冠,卫士冠等.其中除长冠外,大多出于周礼.这些冠各有不同的使用场合,如冕冠,长冠,委貌冠,皮弁冠分别为行郊社祭祀之礼时使用的;通天冠为朝服;远游冠为诸忘之服;进贤冠为儒者之服;却非冠为宫殿门吏仆射之服,却敌冠为卫士之服,爵弁冠和建华冠为舞乐人祭祀之服.袍服是汉代一般人的常服.式样主要有两种:一种为直裾袍服;一种沿用战国时的曲裾式.曲裾式袍服,无扣,衣襟从腋部想后旋绕,腰间束丝带.衣服宽博,大袖.领和袖初有皂色缘边.直裾式的袍服从西汉后期流行.两种式样,男女皆通用.汉代重农轻商,规定商人不得衣锦绣等织物,只能着葛麻织物.汉代男女的鞋的样式没有严格区别.男子多为方头,女子多为圆头,但又可通用.在日常生活中贵族着丝履,可不随衣色.北方因天气寒冷,多穿皮靴,而南方气温高,湿润,多着草鞋.袜在汉代称之为角袜.袜高一尺余,上有带子,穿时可束紧口,防止脱落.汉代贵族妇女的首饰有步摇,簪,珥,华胜,采胜,擿(大长簪),并以擿的长短来区分等级.由于头上的首饰太多,非真发所能承受,故用假髻,汉代称之为"大手髻".贵族女子常用襦裙.此外还有挂袍,也是宴居之服,为斜裁的袍服,将上阔下狭之斜幅垂于衣旁成为装饰.劳动妇女的衣着通常比较简单,无首饰,为劳动方便,常是短衣长裤,一般女子的发型多为露髻,不加饰.头发中分,平梳,向后做绾,垂髻于脑后,贵族女子则好高髻.汉代女子已有面部化妆,除浓妆淡抹外,还有奇妆.如东汉恒帝时,大将军梁翼之妻韩寿,自创一中悲啼妆,细八字眉,梳堕马髻,自行折腰步,露齿笑,世谓之愁眉泣妆,与流行的宽眉高髻相逆.四、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和西晋时的服饰与东汉基本相同.但从东晋起,便追求起所谓的风流放达,本就比较肥大的衣服又向更为博大的方向发展.头部的装饰有的系巾子,有的则带小冠,到南朝后期还有戴大冠者.巾子在汉以前本为庶民所戴,东汉末和魏晋时,一些名士也开始使用,因此而流行起来.小冠一般为中空,可纲椎髻,用簪子由后贯入,把小冠和发髻固定,是由汉代的平巾帻发展起来的.这时期的妇女的服装已从汉代的深衣向衣,裳分开的方向发展,上衣下裳的装束成为主流.两晋时,还出现了上衣甚短而裙子特长的装束.有的裙的外露部位已及腰部,史书上称为"上检下丰".在北方,十六国后期后,胡服便十分流行,其主要特点是紧身,窄袖,开袴.由于它们行动十分方便,因此深受汉族劳动人民的喜爱.北方常用的头饰,除小冠,巾子外还有毡帽.巾子发展到北周时,常常是以三尺皂绢向后幞发,名为"折上巾",实为以后的幞头.五、隋唐服饰(581~907)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而统一,由战乱而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
演示文稿中国各朝代的服饰文化带服饰图片
![演示文稿中国各朝代的服饰文化带服饰图片](https://img.taocdn.com/s3/m/f545600d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e9.png)
唐朝服饰:
唐高祖李渊于621年正式颁布东舆衣服之令 ,对皇帝、皇后、群臣百官、命妇、土庶等各级各 等人士的衣着、色彩、佩带诸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 定,唐朝的衣冠制度正式确立。
唐
代
唐 代
贵
贵
族
族
男
女
装
装
第三十九页,共77页。
唐都长安不仅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 与朝鲜、日本、波斯等国贸易、文化交流频繁 。唐朝服饰形成了独特的开放浪漫风格。袒胸 、裸臂、披纱、大袖、长裙是唐代妇女最典型 着装形象。
族常用黑色衣料来制作礼服,于祭祀、婚仪、冠礼 等庄重场合穿着。
第十五页,共77页。
四、秦汉服饰文化及其特点:(中国传统服
饰的定型阶段)
秦代服饰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中国服饰持深衣的基本形
制。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
秦汉服装面料仍重锦绣。绣纹多有山云鸟兽或植物花样,织 锦有各种复杂的几何菱纹。秦汉时代,将阴阳五行思想渗进服 色思想中。
宋朝的服装一改
唐朝服饰旷达华贵 ,恢弘大气的特点 ,服装造型封闭, 颜色严肃淡雅,色
调趋于单一。
第五十二页,共77页。
第五十三页,共77页。
袆衣
裙
宋代的服装趋于保守
宋代的服饰,大体沿袭唐制,但在服装 式样和名称上略有差异。总的来说,宋代的 服饰比较拘谨保守,色彩也不及以前鲜艳, 给人以质朴、洁净、淡雅之感,这与当时的 社会状况,尤其是程朱理学的影响,有密切 关系。
民族服饰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 ,穿起了汉族服装。
第三十七页,共77页。
第三十八页,共77页。
隋唐五代: 隋唐
时期,唐代纹样不仅 继承了传统,而且吸 收了西方艺术形式。 加上对外开放、丝绸 之路重开,中西结合 ,使唐朝服饰华丽清 新。隋代女子穿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