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两步曲:10类方证 + 50味药证
张仲景50味药证
张仲景50味药证桂枝主治气上冲。
2-5两芍药主治挛急,尤以脚挛急、腹中急痛、身疼痛为多。
4-6两。
甘草主治羸瘦,兼治咽痛、口舌糜烂、心悸以及燥、急、痛、逆诸症。
大枣配甘草主治动悸、脏躁;配生姜主治呕吐、呃逆;配泻下药可保护胃气。
麻黄主治黄肿,兼治咳喘及恶寒无汗而身痛着。
2-6两。
附子主治脉沉微及痛证。
5-15克,每10克先煎的时间增加15分钟。
乌头主治腹中剧痛、或关节疼痛而手足逆冷、脉沉紧着者。
干姜主治多涎唾而不渴者。
生姜主治恶心呕吐。
细辛主治恶寒不渴,兼治咳、厥冷、疼痛者。
吴茱萸主治腹痛、头痛而干呕、手足厥冷、脉细者。
柴胡主治往来寒热而胸胁苦满者。
半夏主治呕而不渴者,兼治咽痛、失音、咽喉异物感、咳喘、心下悸等。
15-60克。
黄芪主治汗出而肿,肌无力者。
1-5两。
白术主治渴而下利者,兼治冒眩、四肢沉重疼痛、短气、心下悸满、小便不利、水肿。
茯苓主治眩悸、口渴而小便不利者。
猪苓主治小便不利者。
泽泻主治冒眩而口渴、小便不利者。
滑石主治小便不利而赤者。
防己主治下肢水肿。
葛根主治项背强痛、下利而渴者。
栝楼根主治渴者。
黄连主治心中烦,兼治心下痞、下利。
黄芩主治烦热而出血者,兼治热痢、热痞、热痹。
黄柏主治身黄、发热小便不利且赤者,兼治热利。
栀子主治烦热而胸中窒者,兼治黄疸、腹痛、咽喉疼痛、衄血、血淋、目赤。
大黄主治痛而闭、烦而热、脉滑实者,兼治心下痞、吐血衄血、经水不利、黄疸、呕吐、痈疽疔疮等。
芒硝主治便秘、舌面干燥而谵语者。
厚朴主治腹满、胸满,兼治咳喘、便秘。
枳实主治胸腹痞满而大便不通者。
栝蒌实主治胸中至心下闷痛而大便不通者。
薤白主治胸腹痛,兼治咳唾喘息、里急后重。
石膏主治身热汗出而烦渴、脉滑数或浮大、洪大着。
15-20克知母主治汗出而烦。
龙骨主治惊悸而脉芤动者。
牡蛎主治惊悸、口渴而胸胁痞硬着。
人参主治气液不足。
麦冬主治羸瘦而气逆、咽喉不利者。
阿胶主治血证。
地黄:干地黄主治血证。
当归主治妇人腹痛。
川芎主治腹痛。
《伤寒论》十大类方证
《伤寒论》十大类方证一:桂枝类方(1)桂枝体质:形瘦肤白纹理细,肌肉较硬肌表湿,腹部扁平腹肌紧,唇淡红暗目有神,舌体柔,色暗淡,舌面润,苔薄白,各种汗证接踵来。
敏感寒冷及疼痛,易感伤风心悸动,易肌挛,易便秘,睡眠浅,或多梦,桂枝类方投多中。
(2)桂枝证:发热感,身热感,甚或自汗易出汗,恶风关节痛,敏感冷和寒,腹部上冲搏动悸,易惊烘热失眠。
(3)桂枝汤方证:发热自汗恶风,肌挛拘急悸上冲,脉浮虚缓大无力,苔薄白,舌质暗淡红。
(4)桂枝加附子汤方证:皮肤湿冷汗,脉弱浮大见,关节疼痛四肢挛。
体痛手足冷,寒疝腹中痛,脉象沉迟舌质淡。
(5)小建中汤方证:虚弱型,慢腹痛,烦热起,心悸动,腹肌紧张腹扁平,苔少,舌质嫩。
(6)桂枝加大黄汤方证:桂枝证,兼便秘,持续腹痛拒按,看其舌苔厚干。
(7)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证:胸腹动悸易惊,自汗盗汗失眠梦,脉浮大而无力,苔少舌质嫩红。
(8)当归四逆汤方证:手足厥寒麻木冷,青紫疼痛脉细形,头腹腰腿脚痛,舌淡苔白可用。
(9)温经汤方证:月经不调血暗块,手足心热又恶风,自汗午后发热感,或有恶心头痛,腹壁无力急胀痛,唇燥舌质暗淡型。
(10)炙甘草汤方证:三五不调脉无力,倦怠消瘦面憔悴,舌苔薄,或无苔,头昏失眠多梦随,虚烦便秘动悸。
(11)苓桂术甘汤方证:心下动悸或眩晕,气上冲胸振水音,腹部软弱胸胁满,小便不利或浮肿。
(12)内有瘀血特征:痛处固定不移,出血易凝紫黑,舌紫面晦暗属瘀。
(13)桂枝茯苓丸方证:下腹包块按压痛,头痛昏晕烦悸痛,舌暗或有紫点,面红或紫红。
(14)枳实薤白桂枝汤方证:胸背闷痛心下痞,便秘便干燥难解,舌面干腻舌苔厚,舌质暗而有瘀点。
(15)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证:剧烈关节肿痛,有汗发热恶风,面色暗黄或浮肿,脚浮肿。
二、麻黄类方(1)麻黄证:头痛寒热骨身痛,无汗咳喘鼻塞,浮肿,溲约。
(2)麻黄体质:肌肉发达或偏松,体形略胖肤黄黑,血压不高唇暗红,体壮无汗肤燥粗,舌淡苔白口不干,寒喘鼻塞流清涕,感觉迟钝头沉重,汗出不畅易汗闭。
张仲景50味药证总结
张仲景50味药证总结
药证是中医临床用药的指征和根据,也称为药物主治。
它不是来自理论的推测,也不是来自动物实验的数据,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结晶。
药证以人为背景,与人的体质息息相关。
药证是客观的,它具有实证性。
是具体的,没有什么抽象的概念。
又是综合的,它是用药经验的概括提炼。
是稳定的,多年未变。
是严谨的,有是证用是药。
是科学的,由实践而来的结论。
下面是干货:
-----------------------------------------------------------------------------------------------------------------------------------------------------------------------------------------------------------------------------------------------------------------------------
天枢本草
中药歌诀
经络歌诀
方剂歌诀
伤寒趣解
药膳制作
针灸课堂。
中医十大类方方证歌诀之附子、半夏
中医⼗⼤类⽅⽅证歌诀之附⼦、半夏附⼦类⽅(1)附⼦临床应⽤范围:病中多汗四肢冷,恶寒脉沉⼼⾳微,脉象沉弱腹满痛,吐利伴见⼿⾜冷,⾆苔⽩滑⾎压降,关节剧痛兼肿胀。
年⽼体弱慢性疾,腰膝酸软更⽆⼒,⾜背浮肿兼畏寒,四肢逆冷肌⾁挛,⼼肾功能不全疴,夜尿频多脉沉弱。
(2)阴寒体质:形体偏胖肌⾁松,精神萎靡有倦容,肤燥乏泽⾯黄晦,或见浮肿⽬⽆神,唇⾆⼲枯暗胖淡,肢冷畏寒倦喜暖,好静恶动便稀溏,⼝不⼲渴溲清长。
(3)附⼦证:倦卧欲寐精神萎,膝下清冷畏寒厥,脉象极细若有⽆,或按⾄⾻脉沉伏,脉细如丝细弱脉,或忽浮⼤脉⼒⽆.(4)四逆汤⽅证: 细软沉伏脉微弱,或浮⼤中空⽆⼒得,畏寒肢厥下⾝冷嘲热讽,精神萎靡欲寐卧,⾆体胖嫩⾆质暗,苔腻⽩滑或杰⼲.(5)四逆加⼈参汤⽅证: 神萎肢厥⽽恶寒,⾷欲不振便溏兼,⼼下痞硬或腹胀,脉微弱沉迟⾆苔⼲.(6)真武汤⽅证: 真武汤证神亦萎,下⾝清冷倦欲寐,更见畏寒四肢冷,脉微弱沉伏细弱推.(7)阳虚⽔饮证: 阳虚⽔饮⽴不稳,⼼悸⽓短⾁瞤晕,体困嗜睡四肢重,腰痛关节动不灵,溲少便溏腹痛胀,或见呕恶⾯肢肿,或见喘咳清稀痰,⾯黄⾆胖苔滑润.(8)附⼦泻⼼汤⽅证: ⾥急后重便不通,脘痞上腹部胀疼,甚或昏厥⼼烦乱,⾆苔黄腻额冷汗,或有肢冷⾎压降,脉沉微弱兼恶寒.半夏类⽅(1)半夏证:⾯黄或灰暗,呕吐恶⼼感,⾆苔滑或腻,精神过敏兼。
(2)⼩半夏汤⽅证:恶⼼呕吐⼝不渴,⼝多清涎嗽痰多,⼼下振⽔胸膈满,苔⽩滑腻较厚疴。
(3)温胆汤⽅证:呕恶⼝苦⼝粘,易惊多梦失眠,⼼慌⾆苔滑腻,可见精神不安。
(4)⼤半夏汤⽅证:朝⾷暮吐胃反证,呕吐涎沫憔枯容,⼼下痞硬⼤便⼲,苔薄厚腻⾆淡红。
(5)半夏厚朴汤⽅证:精神刺激咽异感,胸闷⽓塞咳嗽喘,或见痰多或腹胀,恶⼼呕吐⾷欲减。
看其⾆苔⽩厚腻,询其⼝内腻⽽粘。
(6)半夏⽩术天⿇汤⽅证:眩晕头痛重压感,浮肿易汗⾁松软,⼤便偏溏腹鸣胀,⾆⼤淡红苔腻兼。
(7)半夏泻⼼汤⽅证:恶⼼呕吐腹泻鸣,上腹满闷胀疼轻,⾆苔薄腻或黄腻,烦躁内热失眠梦。
黄煌老师学术精粹(张仲景50味药证中医十大类方黄煌经方语录)
黄煌老师学术精粹(张仲景50味药证中医十大类方黄煌经方语录)黄煌,江苏省名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临床提倡经方方证学说,重视体质辨证。
黄煌教授把疾病比作靶心,方药比作箭头,药证方证对应起来可谓百发百中。
我曾有幸跟黄老师学习过,现将老师核心思想摘录供中医爱好者学习。
张仲景50味药证1桂枝---主气上冲汗出脉浮缓虚。
上冲感;搏动感2芍药---主急痛,尤以脚挛急,腹中急痛,身疼痛3甘草---单味主咽痛,复方主治气液不足之症4大枣---配甘草主治动悸,脏躁。
配生姜主治呕吐,咳逆。
配泻下药可保护胃气5麻黄---主治无汗而肿,兼治喘,身痛,身黄。
6附子---主治脉沉微与痛症。
7乌头---主治与附子相似,主痛症,主治腹中剧痛,关节疼痛或手足逆冷,脉沉紧者。
8干姜---主治多涎唾而不渴者。
9生姜---主治恶心呕吐。
10细辛---主治恶寒不渴而或咳,或厥冷,或痛者。
11吴茱萸---主治腹痛,头痛而干呕胸满,手足厥冷,脉细者。
12柴胡---主治往来寒热而胸胁苦满者。
13半夏---主治呕而不渴者,或治咽痛,咳喘,声哑,心下悸。
14黄芪---主治汗出而肿者。
(黄芪症是汗出而肿,常有身困重。
桂枝症是汗出而不肿,气上冲,常有关节冷痛)15白术---主治口渴而小便不利,兼治眩晕,四肢沉重疼痛,心下逆满,浮肿,下利或便秘。
16茯苓---主治眩悸,口渴而小便不利者。
17猪苓---主治小便不利者18泽泻---主治眩冒而小便不利者。
(泽泻主眩冒,白术主渴,茯苓主悸)19滑石---主治小便不利而赤者20防己---主治下肢浮肿。
21葛根---主治项背强痛而不利者。
22栝蒌根---主治渴而不呕者。
23黄连---主治心中烦而心下痞者,兼治腹痛,呕吐,下利,脉促,血证。
舌质坚老暗红,舌苔黄腻而厚。
24黄芩---主治烦热而出血者,兼心下痞,不利,干呕,胸胁苦满。
25黄柏---主治身黄,发热而小便不利且赤者,兼治热利。
26栀子---主治烦热而胸中室者,兼治身黄,心中结痛,不得眠,小便短赤。
黄煌教授五十味药证
黄煌教授五十味药证黄芪作者:岐黄医道李乾辉黄芪黄芪为豆科植物黄芪或内蒙黄芪等的干燥根,主产于山西绵山者,条短质柔而富有粉性,称为绵黄芪.奉为道地药材。
山西浑源为中心的阳交、天填、山阴等县出产者,称西黄芪,品质亦佳。
此外,产于黑龙江、内蒙古者,皮松肉紧,味甘香,亦为佳品。
《神农本草经》谓黄芪“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
《金匮要略》入8方次。
●原文考证最大量方(5两):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治“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十四)。
本方既是黄芪的最大量方,又是配伍最简方,故分析黄芪证的可靠性较大。
从原文可见,其证之一为身体肿,从“状如风水”句,可见其浮肿是全身性的,因风水为“一身悉肿”。
其证之二为汗出,且汗出的量较多,汗出可以使衣服沾在身上,汗或黄色。
所以,黄芪主治汗出而肿者。
次大量方(3两):防己茯苓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乌头汤防己茯苓汤治“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十四)。
水在皮肤中,故四肢肿,为黄芪主治;聂聂动者,属动悸类,为茯苓主治。
黄芪桂枝五物汤治“血痹,……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六);“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日: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
尊荣人骨弱,指其人养尊处优,缺少运动,肌肉松软无力,故称骨弱;肌肤盛,即是指肥胖。
可见黄芪用于体形偏胖、肌肉松软无力者。
乌头汤方中有黄芪、麻黄、白芍、甘草、川乌等,主治“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五)。
《金匮要略》中黄芪与麻黄同用者尚有三黄汤,主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五),也是手足拘急,骨节疼痛。
可见黄芪可与麻黄同用,治疗关节疼痛。
次简方(4味):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汤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二)。
《外台》“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
黄煌教授五十味药证:黄煌考据《伤寒论》如何用附子,经方如何用
黄煌教授五十味药证:黄煌考据《伤寒论》如何用附子,经方如何用黄煌教授五十味药证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旁生块根,主产于四川、陕西等地,而以四川所产者为优,有川附子之称。
《神农本草经》谓附子“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蹙,拘挛膝痛,不能行走”。
《伤寒论》入23方,《金匮要略》入26方次。
●原文考证最简方(2味):干姜附子汤、薏苡附子散干姜附子汤治“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
脉沉微,身无大热者”(61)。
“无表证”,即无身痛;“身无大热”,即肌肤湿润,扪之不觉烙手。
此两证可排除病非麻黄汤证。
而“不渴”“脉沉微”,点出干姜附子的关键指征,不可轻易读过。
薏苡附子散治“胸痹缓急者”(九)。
胸痹,为古病名,表现为胸背痛。
次简方(3味):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芍药甘草附子汤、大黄附子汤干姜附子汤加甘草,即四逆汤,治“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225);“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 (353);“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354);“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者”(377);“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388);“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389);“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者’’(92);“少阴病,脉沉者”(323);“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372)。
通脉四逆汤组成与四逆汤相同,仅附子重用,干姜倍之,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317);“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伤寒论》谓“其脉即出者愈”,可见其证尚有“脉不出’’(370)。
又《金匮要略》治“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为微热,见厥者,难治”者。
从上可见,附子、干姜、甘草同用的主治皆为严重的腹泻、呕吐、大量出汗以后,患者出现①脉沉微、脉不出、脉微欲绝、脉沉、脉弱、脉迟者;②四肢厥冷、拘急疼痛者。
《张仲景50味药证》笔记(二)
《张仲景50味药证》笔记(二)为您推送优质的经方医学知识白术一、应用1.白术茯苓配伍可治小便不利及口渴。
小便不利指小便量少及排泄不畅。
2.白术、黄芪均能利水。
但黄芪主治在表之水,故浮肿、汗出比较明显,而白术主治在里之水,故以口渴、眩晕、身重、大便性状改变为明显。
3.使用白术不论体形胖瘦,但患者多呈黄肿貌,肌肉松软,容易浮肿,特别是尤为明显,如眼睑浮肿。
另外,必见舌体胖大而淡,或有齿痕,或舌面白苔,或舌面水滑。
4.白术18g,茯苓18g,猪苓18g,泽泻30g,桂枝12g。
五苓散的客观应用征,是患者大多舌体胖大而有明显的齿痕。
茯苓一、应用:1.悸、小便不利是使用茯苓主要指征。
2.茯苓主治“眩悸、口渴而小便不利者。
”3.茯苓主治口渴及小便不利。
其渴感并不严重,惟口内少津而思饮,虽饮而不多。
4.茯苓舌:舌体多胖大,边有齿痕,舌面较湿润。
胖人舌体大,固然多茯苓证,瘦人见舌体胖大者,茯苓证更多见。
5.舌体胖大而有齿痕,多为五苓散证、苓桂术甘汤证;舌体瘦小而有齿痕,多为半夏厚朴汤证。
6.茯苓证与白术颇多相似之处,故仲景使用茯苓多与白术同用。
所不同之处,白术重在治渴,而茯苓重在治悸。
故前人称白术能健脾生津,而茯苓则能安神利水。
猪苓一、应用:1.猪苓与茯苓均主治口渴而小便不利,其区别在于:茯苓治眩性,猪苓治热淋。
2.仲景猪苓方仅三方,三方均有猪苓、茯苓,主治小便不利。
泽泻一、应用1.泽泻主治“冒眩而口渴、小便不利者。
”2.仲景用泽泻,多与白术、茯苓、猪苓合用,主治小便不利。
四药的区别在于:泽泻主冒眩,白术主渴,茯苓主悸,猪苓主淋。
滑石主治小便不利而赤者。
防己一、应用防己与泽泻都可治疗浮肿、小便不利,但泽泻治眩冒,防己治关节疼痛,主治有上下之别。
葛根一、应用1.仲景使用葛根必配甘草,主治头项腰背强痛拘挛。
2.葛根主治“项背强痛、下利而渴者。
”3.项背强痛一证,非葛根证所独有。
然而下利而项背强痛者,为葛根证所独有。
《张仲景50味药证》
《张仲景50味药证》(四十一)生姜证1易恶心呕吐;2口中常有大量清稀唾液或吐出大量清水;3口中不渴;4腹中漉漉水声;5舌面水润。
6生姜证易呕吐;干姜证易腹泻。
7生姜偏于发汗;干姜偏于化饮。
(四十二)阿胶证(衄家)1其人面色萎黄或苍白,皮肤枯焦,唇爪无血色(血虚)。
2常有出血的问题:(1)便血、尿血、子宫出血,血色或淡红或鲜红,但血质必是淡的、稀的。
(2)既往发生过出血问题,如月经过多、碰撞后皮下极易出血、小便潜血、经常鼻衄、经常咳血。
3便血、先便后血、血痢:黄连阿胶汤。
子宫出血:胶艾四物汤(阿胶、生地、白芍,止血良药!)。
尿血:猪苓汤。
咳血+虚羸:炙甘草汤。
4胶艾四物汤:面色萎黄、唇舌色淡的人出现:(1)腹中疼痛:当归、川芎、芍药。
(2)子宫出血:阿胶、艾叶、生地。
(四十三)天花粉证1其人苦渴!渴感明显且难愈,喝水不解渴。
2食欲旺盛,大便干结。
3肌肉紧实。
4易生痈疽。
5舌面必干燥(真正的缺水)。
6石膏证和天花粉证都有大渴引饮,区别在于:石膏证伴躁热烦、自汗出。
天花粉证常常病情慢性化,且饮水不解渴。
7人参证和天花粉证都有口渴,区别在于:人参证其人羸瘦,心下痞硬(舟状腹);而天花粉证没有这个表现。
8半夏证:水多,口不干渴,舌面润;天花粉证:水少,口干渴、喜饮水,舌面干燥。
(四十四)龙骨证1易“惊”。
*惊恐不安、多梦易醒,常有恐怖的噩梦,醒来大汗淋漓。
*恶闻人声,稍有声响则心脏狂跳不宁。
*遇事易恐惧,易面红紧张、胸闷如窒、满身冷汗。
*癫痫、高热出现的抽搐,亦属于“惊”的表现。
2易“悸”。
*内脏或肌肉的跳动感。
*心中悸动。
*胸腹动悸。
*颈动脉搏动感。
*肌肉跳动感。
*全身悸动感。
3其人腹壁薄,缺乏弹性,按压后腹主动脉搏动明显。
脐腹部搏动亢进是龙骨证的重要特征。
4龙骨脉。
脉芤动,即脉浮大中空,轻按即得,重按则无(大出血后、大出汗后、大惊大恐后、体形羸瘦的人容易出现龙骨脉)。
(四十五)牡蛎证1其人体格实瘦,肌肉坚紧,舌体亦瘦。
张仲景50味药证
张仲景50味药证(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陈修园说他读仲景书“常读常新”。
桂枝舌、大黄舌、附子脉、黄芪腹、柴胡体质。
黄芪用于自汗,汗出的程度越重用量越大;葛根用于下利,下利的程度越重,其用量也越大。
凡大剂量柴胡与黄芩同用,其指征都有往来寒热,并有呕而胸胁苦满。
桂枝桂枝证的舌象,张仲景未提及,根据本人的临床经验,桂枝证多见舌质淡红或黯红,舌体较柔软,舌面湿润,舌苔薄白,著者称之为“桂枝舌”。
如舌红而坚老者,或舌苔厚腻而焦黄者,或舌质红绛而无苔者,则桂枝一般不宜使用。
仲景使用桂枝有三个剂量阶段,大剂量(5两)治疗心悸动、奔豚气等;中等剂量(3~4两)治疗腹痛或身体痛;小剂量(2两)多配伍麻黄治疗身体痛、无汗而喘等。
所以桂枝用于心脏病必须量大,可用12~15克,甚至达30克。
芍药《朱氏集验方》称芍药甘草汤为去杖汤,用以治疗脚弱无力,行走困难。
芍药兼治便秘,腹急痛伴有大便秘结如栗状者,最适宜。
本人经验,芍药量至30克以上,就有通大便的作用。
另外,芍药也能“利小便”(《神农本草经》)芍药证多见于一种痉挛性体质,日本古方家益吉东洞提出了“腹皮挛急,按之不弛”的腹证,可以参考。
近代江苏常熟名医陶君仁先生有柔肝饮一方,即芍药甘草汤加生麦芽,用于治疗胃痛、肝病等。
更有报道用芍药甘草汤加蜈蚣,可治疗阳痿。
枳实芍药散《金匮要略》芍药10~30克,枳实10~30克。
本方是解痉止痛剂,可用于腹中满痛,大便干秘者。
甘草甘草主治羸瘦,兼治咽痛、口舌糜碎、咳嗽、心悸以及躁、急、痛、逆诸症。
甘草用于瘦人,古时候就有这个经验。
《神农本草经》记载甘草能“长肌肉”。
咽痛,张仲景多用甘草。
《小儿药证直诀》用甘草、桔梗、阿胶治喉痛。
岳美中先生曾治一患者咽喉痛如刀刺,用西药无效,局部不红不肿,与服生、熟甘草,服二日其痛即失。
甘草可治口腔黏膜糜烂。
赵锡武先生用甘草泻心汤加生地黄治疗口腔与外阴溃疡,甘草生用,量达30克。
《赵锡武医疗经验》对于尿道刺激征,如尿痛、尿急等,本人经验用甘草配合滑石等药物可缓解症状。
最常用的50个经方方证
最常用的50个经方方证28、柴胡桂枝干姜汤 (干姜甘草+柴芩+瓜牡+桂)【方剂组成】柴胡24 克,桂枝 10 克,干姜 9 克,花粉 12 克,黄芩 l0 克,牡蛎 10 克,炙甘草 6 克【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亦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的变剂。
黄芩苦寒,伍干姜之辛温以理微结。
栝蒌根之润得牡蛎之收,更能止渴。
桂枝甘草治气冲并兼和外。
人参补中、大枣壅满均非微结所宜,故去之。
故此治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证,气上冲有微结或外不和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147 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注解:伤寒五六日,虽已发汗,病不解则常转入少阳柴胡汤证。
医不详查,而复下之,因使邪热内陷,虽胸胁满未去,但已微结。
津液不下,故小便不利。
津液虚少、热更伤津致燥,故渴而不呕。
气冲于上,故但头汗出。
往来寒热、心烦,为柴胡证还未解,宜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按:此微结是对大陷胸汤证说的。
即是说此结轻微,与大陷胸汤证结如石硬者显异。
《金匮要略疟病》附方(三):柴胡桂姜汤方: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效。
注解:当疟发作时,若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者,宜本方治之。
按:病欲自表解则恶寒,疟发作时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亦病有欲自表解之机。
本方含有桂枝、甘草,有致汗解外的作用。
试看方后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的注语可征。
不过只凭寒多热少而用本方,则与牝疟诸方的应用难以区别,其中可能有错简,用时仍宜参照上条所论为妥。
同学张秋水于江西时治疗疟疾,惯用本方随证加减治之,无不应手取效。
虽谓服一剂如神之说似属夸张,但其有效性确可证信。
依据经验,久久不愈的无名低烧,和一般的慢性病,有用本方或其加味和合方的机会,宜注意。
【辨证要点】小柴胡汤证而见口干渴明显,但呕不明显,心下微结、气上冲或外不和者。
【验案】胡某,男性,14 岁,病历号177285,1965 年10 月18 日初诊。
黄煌教授五十味药证
黄芪黄芪为豆科植物黄芪或内蒙黄芪等的干燥根,主产于山西绵山者,条短质柔而富有粉性,称为绵黄芪.奉为道地药材。
山西浑源为中心的阳交、天填、山阴等县出产者,称西黄芪,品质亦佳。
此外,产于黑龙江、内蒙古者,皮松肉紧,味甘香,亦为佳品。
《神农本草经》谓黄芪“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
《金匮要略》入8方次。
●原文考证最大量方(5两):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治“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十四)。
本方既是黄芪的最大量方,又是配伍最简方,故分析黄芪证的可靠性较大。
从原文可见,其证之一为身体肿,从“状如风水”句,可见其浮肿是全身性的,因风水为“一身悉肿”。
其证之二为汗出,且汗出的量较多,汗出可以使衣服沾在身上,汗或黄色。
所以,黄芪主治汗出而肿者。
次大量方(3两):防己茯苓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乌头汤防己茯苓汤治“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十四)。
水在皮肤中,故四肢肿,为黄芪主治;聂聂动者,属动悸类,为茯苓主治。
黄芪桂枝五物汤治“血痹,……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六);“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日: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
尊荣人骨弱,指其人养尊处优,缺少运动,肌肉松软无力,故称骨弱;肌肤盛,即是指肥胖。
可见黄芪用于体形偏胖、肌肉松软无力者。
乌头汤方中有黄芪、麻黄、白芍、甘草、川乌等,主治“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五)。
《金匮要略》中黄芪与麻黄同用者尚有三黄汤,主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五),也是手足拘急,骨节疼痛。
可见黄芪可与麻黄同用,治疗关节疼痛。
次简方(4味):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汤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二)。
《外台》“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
腰以下肿、难以屈伸、下重,均指下半身有浮肿。
黄煌教授五十味药证甘草
黄煌教授五十味药证甘草甘草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状茎,主产于内蒙古、甘肃,以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所产品质最优。
其体质结实,粉性足。
《神农本草经》谓甘草“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馗,解毒”。
《伤寒论》入70方次,《金匮要略》入88方次。
●原文考证最大量方(5两):橘皮竹茹汤橘皮竹茹汤治“哕逆者”(十七);“哕逆”,即呃逆、恶心呕吐之类。
此方甘草与大枣、生姜、人参同用,所治的呃逆、呕吐,决非暴呃、暴吐,当属大病之后、或吐利之后,呃逆干呕频频而食欲不振、口干无津、赢瘦者。
次大量方(4两):甘草泻心汤、芍药甘草汤、桂枝人参汤、甘草干姜汤、炙甘草汤、生姜甘草汤甘草泻心汤治“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158)。
芍药甘草汤治“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29)。
甘草干姜汤主治上述症状外,尚见“咽中干,烦躁吐逆者”(29)。
桂枝人参汤治“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163)。
炙甘草汤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177);“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七)。
生姜甘草汤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七)。
从以上原文可见,大剂量甘草与各主治药物合用,用于治疗下利不止、吐涎沫不止、小便数、自汗出等体液丢失以后出现的种种症状,如配黄连、黄芩治心下痞;配芍药治脚挛急;配干姜治吐逆烦躁;配桂枝、人参治心下痞硬;配桂枝、地黄、阿胶等治脉结代、心动悸。
最简方(1味):甘草汤甘草汤治“咽痛”(311)。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治咽痛方有8,其中7方含甘草。
如治少阴咽痛的甘草汤、桔梗汤、半夏散,治疗手足厥寒、脉微欲绝而咽痛的通脉四逆汤,治疗大逆上气、咽喉不利的麦门冬汤,治疗狐惑病蚀于咽喉的甘草泻心汤,以及治疗阴毒咽喉痛的升麻鳖甲汤等。
可见甘草治疗咽喉痛。
次简方(2味):芍药甘草汤、甘草干姜汤、桂枝甘草汤、桔梗汤、甘草麻黄汤、大黄甘草汤芍药甘草汤、甘草干姜汤主治已述。
《张仲景50味药证》
《张仲景50味药证》桂枝一、应用:1.治心悸、气上冲等,认为桂枝具有平冲降逆作用,常与甘草同用,如桂枝甘草汤: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2.治疗出汗。
汗为心之液,汗多者多心悸,桂枝能温通心阳,可治疗汗多、心悸等,桂枝汤是主方。
3.药证桂枝舌:舌质淡红或黯淡,舌体较柔软,舌面湿润,舌苔薄白。
桂枝体质:“林黛玉”为代表。
二、经验:使用桂枝,配伍极为关键。
1.桂枝甘草是平冲定悸的主药。
但配伍不同,主治也不同。
桂枝甘草茯苓为动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是惊悸;桂枝甘草人参麦冬是虚悸;桂枝甘草五味子是咳逆而悸。
2.治疗自汗。
桂枝汤治脉弱自汗;桂枝加附子治身痛自汗;桂枝加黄芪汤治身肿自汗。
3.另:桂枝甘草配伍麻黄,无大汗亡阳之忧;桂枝甘草配柴胡,则有发汗透邪之功。
4.经验方:桂枝10g,附子10g,细辛6g,甘草3g。
用于治疗以身痛、汗出、脉弱为特点的疾病,如腰腿痛、头痛、神经痛、肿瘤疼痛等。
三、用量仲景用桂枝有三个剂量段:大剂量(5两):治疗心悸动、奔豚气等;中剂量(3-4两):治疗腹痛或身体痛;小剂量(2两):多配伍麻黄治疗身体痛、无汗而喘等。
所以,桂枝用于心脏病,必须量大,可用12-15g,甚至达30g。
四、学术争鸣:有学者认为:仲景方中的桂枝就是肉桂。
芍药一、应用:1.芍药甘草汤主治“脚挛急”,仲景对此汤解除肌肉挛急的作用是相当肯定的。
另:腹痛也是挛急性的症状。
2.腹痛时,仲景必用芍药。
3.芍药能用于便秘者。
4.咽喉疼痛不是芍药的应用指征。
5.芍药枳实主治腹痛便秘,是胃肠动力剂,相当于西医马叮啉。
6.芍药配白术茯苓,是利水剂。
二、经验:1.芍药兼治便秘。
笔者经验,芍药量至30g以上,就有通便作用。
2.江苏常熟名医陶君仁先生有柔肝饮一方,即芍药甘草汤加生麦芽。
3.小建中汤是保肝方。
三、用量:仲景用芍药有2个剂量阶段:大量:4-6两,主治以腹中急痛为主证的病症。
若配附子或黄芩,或配桂枝等则不必大量,用小量:2-3两即可。
常用经方50首
常用经方50首孙大海经方总结大全银花9克连翘9克桔梗6克薄荷6克竹叶4克甘草5克荆芥穗5克淡豆豉5克牛蒡子9克芦根30克。
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
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1.肠胃燥热积滞。
证见大便坚实不通,脘腹胀满,疼痛拒按,高热神昏,谵语,舌苔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
2.热结旁流。
证见下利清水臭秽,虽利而腹满胀痛不减,按之坚硬有块,口干舌燥,脉滑数—2次,温开水送服,亦可水煎服,每天一剂早中晚分服。
【注意事项】:本方为润肠缓下剂但究含泻下之品,故津亏血少之便秘不宜久服,孕妇慎用。
【汤头歌诀】: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大黄麻杏芍胃燥津枯便难解润肠泻热功效确。
增液承气汤【组成】:玄参30克麦冬25克生地25克大黄9克芒硝4.5克【功效】:滋阴增液泻热通便【主治】:热结阴亏,燥屎不行,下之不通,口干唇燥,舌红苔黄,脉细数。
【使用要点】:主治温热病热结津亏之便秘,临床应用以大便秘结,口干唇燥,苔黄脉细数为使用依据。
【临床加减】:肠中热结不甚可去大黄、芒硝以免克伐伤正;气滞腹胀加枳壳、厚朴;产后血虚阴亏加当归、大云兼气虚见气短神疲可加人参、炙甘草。
【现代运用】:习惯性便秘,痔疮便秘,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大叶性肺炎,产后尿闭,颅脑术后昏迷等证属阴虚热结者。
.【煎服方法】:水煎服,化芒硝,每天一剂早中晚分服。
【注意事项】:当终病即止,不可过剂,阳虚便秘者忌用。
【汤头歌诀】:增液承气玄地冬硝黄加入力量雄热结阴亏大便秘滋阴泻热肠腑通。
第三章:和解剂小柴胡汤【组成】:柴胡25克黄芩9克人参6克制半夏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4,枚【功效】:和解少阳【主治】:伤寒少阳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玄者;或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时断,寒热发作有时,疟疾,黄疸等以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使用要点】:少阳病,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玄为使用依据。
黄煌教授五十味药证
黄煌教授五十味药证黄芪作者:岐黄医道李乾辉黄芪黄芪为豆科植物黄芪或内蒙黄芪等的干燥根,主产于山西绵山者,条短质柔而富有粉性,称为绵黄芪.奉为道地药材。
山西浑源为中心的阳交、天填、山阴等县出产者,称西黄芪,品质亦佳。
此外,产于黑龙江、内蒙古者,皮松肉紧,味甘香,亦为佳品。
《神农本草经》谓黄芪‚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
《金匮要略》入8方次。
●原文考证最大量方(5两):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治‚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十四)。
本方既是黄芪的最大量方,又是配伍最简方,故分析黄芪证的可靠性较大。
从原文可见,其证之一为身体肿,从‚状如风水‛句,可见其浮肿是全身性的,因风水为‚一身悉肿‛。
其证之二为汗出,且汗出的量较多,汗出可以使衣服沾在身上,汗或黄色。
所以,黄芪主治汗出而肿者。
次大量方(3两):防己茯苓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乌头汤防己茯苓汤治‚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十四)。
水在皮肤中,故四肢肿,为黄芪主治;聂聂动者,属动悸类,为茯苓主治。
黄芪桂枝五物汤治‚血痹,……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六);‚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日: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
尊荣人骨弱,指其人养尊处优,缺少运动,肌肉松软无力,故称骨弱;肌肤盛,即是指肥胖。
可见黄芪用于体形偏胖、肌肉松软无力者。
乌头汤方中有黄芪、麻黄、白芍、甘草、川乌等,主治‚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五)。
《金匮要略》中黄芪与麻黄同用者尚有三黄汤,主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五),也是手足拘急,骨节疼痛。
可见黄芪可与麻黄同用,治疗关节疼痛。
次简方(4味):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汤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二)。
《外台》‚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
中医经典方剂
中医经典方剂1、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
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
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
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
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
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
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
临床运用:1)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
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
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
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
3)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
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2、小柴胡汤《伤寒论》组成:柴胡9克、黄芩9克、制半夏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党参6克用法:水煎服。
功能:和解表里,扶正祛邪。
主治:用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恶、口苦咽干、耳聋目弦、舌苔薄白、脉弦而数者。
【《伤寒论》50味主药适应症+50味药证】
【《伤寒论》50味主药适应症+50味药证】伤寒论50味主药适应症1、桂枝--主气上冲汗出脉浮缓虚1)上冲感2)搏动感2、芍药--主急痛,尤以脚挛急,腹中急痛,身疼痛3、甘草--单味主咽痛,复方主治气液不足之症4、大枣--配甘草主治动悸,脏躁。
配生姜主治呕吐,咳逆。
配泻下药可保护胃气5、麻黄--主治无汗而肿,兼治喘,身痛,身黄。
6、附子--主治脉沉微与痛症。
7、乌头--主治与附子相似,主痛症,主治腹中剧痛,关节疼痛或手足逆冷,脉沉紧者。
8、干姜--主治多涎唾而不渴者。
9、生姜--主治恶心呕吐。
10、细辛--主治恶寒不渴而或咳,或厥冷,或痛者。
11、吴茱萸--主治腹痛,头痛而干呕胸满,手足厥冷,脉细者。
12、柴胡--主治往来寒热而胸胁苦满者。
13、半夏--主治呕而不渴者,或治咽痛,咳喘,声哑,心下悸。
14、黄芪--主治汗出而肿者。
黄芪症是汗出而肿,常有身困重。
桂枝症是汗出而不肿,气上冲,常有关节痛。
15、白术--主治口渴而小便不利,兼治眩晕,四肢沉重疼痛,心下逆满,浮肿,下利或便秘。
16、茯苓--主治眩悸,口渴而小便不利者。
17、猪苓--主治小便不利者18、泽泻--主治眩冒而小便不利者。
(泽泻主眩冒,白术主渴,茯苓主悸)19、滑石--主治小便不利而赤者20、防己--主治下肢浮肿。
21、葛根--主治项背强痛而不利者。
22、栝蒌根--主治渴而不呕者。
23、黄连--主治心中烦而心下痞者,兼治腹痛,呕吐,下利,脉促,血证。
舌质坚老暗红,舌苔黄腻而厚24、黄芩--主治烦热而出血者,兼心下痞,不利,干呕,胸胁苦满。
25、黄柏--主治身黄,发热而小便不利且赤者,兼治热利26、栀子--主治烦热而胸中室者,兼治身黄,心中结痛,不得眠,小便短赤。
27、大黄--主治1)腹症:心下硬,坚,按之心下满痛。
2)精神症状:谵语,心热,狂,烦,燥3)大便症状:便秘,大便难4)脉症:脉滑而疾,数而滑28、芒硝--主治便秘,舌干燥而谵语者。
最常用的50个经方方证
最常用的50個經方方證(几乎每天都遇到)重要说明:本资料由师承班—彭鸿杨根据刘观涛师兄提出的最常用的50个经方,参考冯世纶老师等人编著的《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录入;由于手头资料有限只抄录26方证,其余方证仁鹰补充完善。
供大家参考学习。
目录目录--------------------------------------------------------------------------------------------------------------------------------------1桂枝汤/(桂甘+姜芍枣)-----------------------------------------------------------------------------------------------------------3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葛根)---------------------------------------------------------------------------------------------------5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汤去枣麻黄防风+知母术附)------------------------------------------------------------------6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附子)---------------------------------------------------------------------------------------------------6小建中汤(桂枝汤+增芍药+饴糖)---------------------------------------------------------------------------------------------------7麻黄汤(麻甘桂+杏)---------------------------------------------------------------------------------------------------------------8葛根汤(麻黄+桂枝汤+葛根)-----------------------------------------------------------------------------------------------------9麻杏石甘汤(麻甘+杏+石)-----------------------------------------------------------------------------------------------------10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甘+杏姜枣+桑白皮连翘赤小豆)------------------------------------------------------------10麻杏薏甘汤(麻甘杏+薏苡仁)-------------------------------------------------------------------------------------------------11越婢汤(麻甘+姜枣+石)------------------------------------------------------------------------------------------------------11小青龙汤(麻黄汤以芍代杏+半夏干姜辛味)------------------------------------------------------------------------------12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细辛+附子)------------------------------------------------------------------------------------------13射干麻黄汤(麻黄+半夏生姜大枣细辛+五味子+紫菀+款冬花射干)-----------------------------------------------13五苓散(猪苓术泽+桂枝)-----------------------------------------------------------------------------------------------------------14苓桂术甘汤(苓术+桂甘)-------------------------------------------------------------------------------------------------------15麻子仁丸(麻仁杏仁白芍+小承气汤/大黄+厚枳)---------------------------------------------------------------------16桃核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桃仁+桂枝)(调胃承气汤+桃仁+桂枝)--------------------------------------------16桂枝茯苓丸/(茯苓+桂枝+芍药丹皮桃仁)--------------------------------------------------------------------------------17小陷胸汤(黄连+瓜蒌半夏)----------------------------------------------------------------------------------------------------17吴茱萸汤(吴茱萸+参姜枣)----------------------------------------------------------------------------------------------------18(三黄)泻心汤(大黄+芩连)-------------------------------------------------------------------------------------------------19当归四逆汤(桂枝汤—生姜+细辛+当归通草)--------------------------------------------------------------------------------19胶艾汤(归芎芍地+胶艾甘)----------------------------------------------------------------------------------------------------19小柴胡汤/柴甘(柴芩+参甘枣夏姜)-----------------------------------------------------------------------------------------20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参甘+大黄+枳实芍药)即(柴芩+枣+夏姜+大黄+枳实芍药)----------------------------24四逆散(柴胡甘草+枳实芍药散)----------------------------------------------------------------------------------------------25柴胡桂枝干姜汤(干姜甘草+柴芩+瓜牡+桂)-------------------------------------------------------------------------------25半夏泻心汤(干姜+芩连+参甘枣+半夏)-------------------------------------------------------------------------------------26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增甘草)---------------------------------------------------------------------------------------------27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减干姜,增生姜)------------------------------------------------------------------------------27黄连汤(“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增量黄连加桂枝” 干姜+连+参甘枣+半夏+桂枝)---------------------------------------28桔梗汤(桔梗+甘草)-----------------------------------------------------------------------------------------------------------------28旋覆代赭汤(参甘枣+夏姜+旋覆花代赭石)-------------------------------------------------------------------------------29薏苡附子败酱散(薏苡仁败酱草+附子)------------------------------------------------------------------------------------29栀子豉汤(栀子+香豉)----------------------------------------------------------------------------------------------------------30白虎汤/石膏(石膏知母+甘草粳米)-----------------------------------------------------------------------------------------31理中汤或丸/人参汤(干姜甘草+人参+白术)------------------------------------------------------------------------------------31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32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麦门冬汤去大枣)---------------------------------------------------------------------------------33竹皮大丸(竹茹白薇石膏+桂甘枣)------------------------------------------------------------------------------------------34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参甘+姜夏+厚朴)------------------------------------------------------------------------------34酸枣仁汤(川芎甘草+酸枣仁知母茯苓)---------------------------------------------------------------------------------34猪苓汤(滑石+猪苓茯苓泽泻+阿胶)---------------------------------------------------------------------------------------35甘姜苓术汤/肾着汤(苓术+干姜甘草)------------------------------------------------------------------------------------------36真武汤(姜芍+苓术+附)小半夏汤(夏姜)---------------------------------------------------------------------------------36泽泻汤(泽泻白术)-------------------------------------------------------------------------------------------------------------37半夏厚朴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厚朴苏叶)-------------------------------------------------------------------------------------37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杏仁+甘草)------------------------------------------------------------------------------------------38桂枝汤/(桂甘+姜芍枣)【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6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用法】水煎温服。
经方50味药证
经方50味药证一、麻黄证1、麻黄人体格粗壮,面色黄暗,皮肤干燥、粗糙,毛孔粗大。
2、麻黄人恶寒喜热,容易受寒,着凉后肌肉易酸痛。
3、麻黄人易无汗而发热;无汗而鼻塞;无汗而气喘;无汗而浮肿;无汗而尿少。
4、麻黄人口渴但饮水不多。
5、麻黄人身体沉重、反应不敏感,神情困倦,易嗜睡。
6、麻黄人舌体胖大,脉浮有力。
反之,一个身体羸瘦、唇红、咽肿、脉急促的人,虽然无汗,也不是麻黄人,慎用麻黄。
7、体格羸瘦的人;体格虽然大,但肌肉松软如棉的人;肥白易汗、皮肤娇嫩的人;神采奕奕、喋喋不休的人;脉率快速的人;慎用麻黄。
8、麻黄与石膏配伍,石膏可以调控麻黄的发汗力度。
越婢汤:麻黄6:石膏8,则麻黄不发汗而专于退水肿。
大青龙汤:麻黄6:石膏4,麻黄重在发汗退热。
麻杏石甘汤:麻黄<石膏,麻黄不在于发汗,而在于止咳、平喘。
9、三拗汤,止咳平喘:伴咽喉充血、身热、有汗:加生石膏、黄芩、连翘。
伴恶心、腹胀、舌苔厚:合半夏厚朴汤。
伴痰多质稀如水:加干姜、细辛、五味子。
二、柴胡证1、柴胡人形体中等,偏瘦;面色暗黄、青黄、青白,少光。
2、柴胡人肌肉坚紧。
3、柴胡人自觉症状多,情绪波动大,胸腔时有气塞感、满闷感、疼痛感,食欲、性欲易受情绪影响。
4、柴胡人对气温变化反应敏感。
5、柴胡人的舌。
舌体不淡、不胖、不嫩,实敛、紧瘦、狭长,越到前端越尖锐,如韭菜叶子;舌苔正常或偏干。
6、柴胡人的脉。
脉弦细或弦长,脉体紧张、充实、有力。
7、柴胡人易呕、易四肢冰凉,常神情默默、情绪压抑;易睡眠障碍;易有疑病心理。
8、柴胡女人月经的周期易紊乱,经前常胸闷,乳房胀痛、结块,烦躁,腹痛,腰酸,经血色暗有血块。
9、柴胡人易在头面部、颈肩部、胸腔、上腹部、盆腔、腹股沟出现病变(柴胡带),如偏头痛、耳病、颈肩痛、胸锁乳突肌痛、甲状腺疾病、咽病、喉病、胃病、腰胯疼痛、腹股沟肿块疼痛、盆腔疾患等。
10、柴胡人关键词“寒热”:“寒热”,既有体温高者,也有体温正常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血府逐瘀汤方证:痛位多固定,出血紫黑易凝,烦躁发狂神不安,舌质紫暗面晦暗.柴胡体质伴瘀血,此方投之诸疴痊.
(9)逍遥散方证:逍遥散,胸胁满,胸胁痛,腹胀兼,经前乳房胀,痛经头痛连,经期不调往热寒,舌淡红,苔薄白,食欲差,浮肿见.此方投之有奇验。
(6)真武汤方证:真武汤证神亦萎,下身清冷倦欲寐,更见畏寒四肢冷,脉微弱沉伏细弱推.
(7)阳虚水饮证:阳虚水饮立不稳,心悸气短肉瞤晕,体困嗜睡四肢重,腰痛关节动不灵,溲少便溏腹痛胀,或见呕恶面肢肿,或见喘咳清稀痰,面黄舌胖苔滑润.
(8)附子泻心汤方证:里急后重便不通,脘痞上腹部胀疼,甚或昏厥心烦乱,舌苔黄腻额冷汗,或有肢冷血压降,脉沉微弱兼恶寒.
(2)理中汤方证:胸满腹胀呕吐利,食欲不振心下痞,口不干渴多涎唾,畏寒喜温精神萎,舌淡苔白厚或腻,更见大便是溏稀。
(3)桂枝人参汤方证:理中汤证又恶风,发热自汗关节疼,脉象浮大心下痞,舌淡偏暗或嫩红。
(4)大建中汤方证:干姜舌,必见证,腹胀剧痛阵发性,手足逆冷汗清唾,呕吐腹鸣见肠型。
(5)甘姜苓术汤方证:体形肥胖久居冷,干姜舌为必见证,全身倦怠好浮肿,腰下冷感酸重疼。
(4)柴胡桂枝汤方证:柴胡体质见自汗,鼻塞腹痛关节酸,肌肉挛.桂枝体质胸胁满,纳差喜呕伴心烦,苔薄白或薄黄腻,舌质暗红或暗淡.
(5)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往寒热,胸胁满,或恶风,自盗汗,食欲差,口渴现,溲不利,便溏软,心烦胸腹动悸,多梦耳鸣失眠,苔白厚,舌面干,或见咳嗽胸骨痛,柴胡桂姜服之安.
(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证:精神症状明显,幻觉易惊失眠,舌红苔黄厚腻,脐腹动悸感,能够治谵语,亦可愈癫痫..
(7)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证:胸腹动悸易惊,自汗盗汗失眠梦,脉浮大而无力,苔少舌质嫩红。
(8)当归四逆汤方证:手足厥寒麻木冷,青紫疼痛脉细形,头腹腰腿脚痛,舌淡苔白可用。
(9)温经汤方证:月经不调血暗块,手足心热又恶风,自汗午后发热感,或有恶心头痛,腹壁无力急胀痛,唇燥舌质暗淡型。
(10)炙甘草汤方证:三五不调脉无力,倦怠消瘦面憔悴,舌苔薄,或无苔,头昏失眠多梦随,虚烦便秘动悸。
欲高效,合理用,
四、大枣
用大枣,主安中,通九窍,医大惊,
一、桂枝
桂枝证,气上冲,汗自出,恶寒风,烦不安,关节疼,受惊恐,心悸动,
入寐难,夜多梦,体白瘦,腹薄硬,虚缓脉,用多中。舌体柔,色暗红,
苔薄白,舌面润,若苔腻、舌绛红、质坚老,另别情(不当用)。心动悸,桂草苓,
协龙牡,惊悸平,如虚悸,人参同,咳逆悸,五味灵。加附子,医身疼,
配黄芪,主身肿,伍饴糖,里急情,从麻黄,监制功,协柴胡,透汗行,
(6)麻杏石甘汤方证:发热汗出时多少,口渴体温降或高,,咳喘气急而胸闷,苔薄腻干脉数滑.
(7)越婢加术汤方证:发热恶风汗出渴,肌肉酸重浮肿多,关节肿痛溲不利,越婢加术方证合.
(8)阳和汤方证:局部无热色苍紫,漫肿无头如絮石,麻木酸楚不觉痛,畏寒喜暖神萎靡.小便清长口不渴,皮肤苍白枯憔悴,腰脊空痛气短喘,阳痿贫血冷枯瘦,舌淡嫩,脉沉迟细.
(3)白虎加人参汤方证:白虎汤证兼神萎,状态较差脉无力,屡经发汗口渴甚,适用热盛气津亏,或无大热与大汗,慢性病渴饮为主推.
(4)白虎加桂枝汤方证:无寒但热或热渴,恶风烦疼在骨节,舌质多暗红,汗出多不彻.
(5竹叶石膏汤方证:热汗渴嗽呕,神萎憔悴瘦,舌红少苔舌面干,脉虚数.
(6)消风散方证:疹块瘙痒渗液久,烦躁热盛口渴有,浮肿倾向溲不利,方用消风效优.
(3)附子证:倦卧欲寐精神萎,膝下清冷畏寒厥,脉象极细若有无,或按至骨脉沉伏,脉细如丝细弱脉,或忽浮大脉力无.
(4)四逆汤方证:细软沉伏脉微弱,或浮大中空无力得,畏寒肢厥下身冷嘲热讽,精神萎靡欲寐卧,舌体胖嫩舌质暗,苔腻白滑或杰干.
(5)四逆加人参汤方证:神萎肢厥而恶寒,食欲不振便溏兼,心下痞硬或腹胀,脉微弱沉迟舌苔干.
(3)黄连解毒汤方证:焦虑抑郁烦不安,面红出血唇红暗,黄连舌,所必见,心下按之痞痛感.
(4)黄连汤方证:烦悸热汗恶风,脘痞呕泻腹痛,舌苔厚腻,质暗红.
(5)小陷胸汤方证:上腹胸胁痛拒按,舌红苔黄腻必见,或便秘,或恶心,咳嗽气急痰黄粘,右寸脉滑好经验,感谢经方大家园!
(6)泻心汤方证:出血倾向吐衄血,脉实有力数而滑,便秘脘痞黄连舌,面部潮红烦躁加.
三、柴胡类方
(1)柴胡证:柴胡证,是关健,胸胁苦满往热寒.
(2)柴胡体质:体形偏瘦面暗黄,青黄青白乏泽光,皮肤干燥肉坚紧,舌老暗紫苔正常,舌不淡胖脉弦细,情绪好时饮食香.胸胁气塞满闷感,或有触痛颈肩酸,:月经不调少腹痛,经前乳胀痛经联,经血有块经色暗,四肢常冷烦拘挛.
(3)小柴胡汤方证::上腹痞痛胸胁满,发热持续往热寒,纳差口苦心烦呕,苔黄白腻脉多弦.
(11)苓桂术甘汤方证:心下动悸或眩晕,气上冲胸振水音,腹部软弱胸胁满,小便不利或浮肿。
(12)内有瘀血特征:痛处固定不移,出血易凝紫黑,舌紫面晦暗属瘀。
(13)桂枝茯苓丸方证:下腹包块按压痛,头痛昏晕烦悸痛,舌暗或有紫点,面红或紫红。
(14)枳实薤白桂枝汤方证:胸背闷痛心下痞,便秘便干燥难解,舌面干腻舌苔厚,舌质暗而有瘀点。
(6)补中益气汤方证:昔肥今瘦面萎黄,舌淡质嫩体瘦长,身倦发热恶寒风,各种下垂泻秘肛,头痛昏晕胁微满,自汗浮肿溲约良.
(7)补阳还五汤方证:,脉象沉缓细涩.
六、石膏类方
(1)石膏证:烦渴喜饮恶热汗,舌面干燥无津见,脉象洪大浮滑兼.
(2)白虎汤方证:高热烦躁神不清,强烈渴感石膏证.
(10)大柴胡汤方证:大柴胡汤有四看,颈短体壮肩膀宽,上腹胀痛按尤甚,一般多见中老年,轻则不适有抵抗,重则压痛肌紧张,心下痞痛急硬满,呕吐恶心嗳气伴,舌质坚老苔黄厚,抑郁紧张不得眠,便秘尿黄或下利,舌燥脉滑黄疸现。
四、大黄类方
(1)大黄证:腹满腹痛拒按,便秘腹胀抵抗感,身热有汗易兴奋,烦躁精神不安。舌质红而坚老,舌苔焦黄干燥。
(15)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证:剧烈关节肿痛,有汗发热恶风,面色暗黄或浮肿,脚浮肿。
二、麻黄类方
(1)麻黄证:头痛寒热骨身痛,无汗咳喘鼻塞,浮肿,溲约。
(2)麻黄体质:肌肉发达或偏松,体形略胖肤黄黑,血压不高唇暗红,体壮无汗肤燥粗,舌淡苔白口不干,寒喘鼻塞流清涕,感觉迟钝头沉重,汗出不畅易汗闭。肌肉酸重身无力,不可一味认作虚,心下重压感腹胀,或有浮肿之倾向.
配桃黄,可通经,参麦胶,理虚功。大剂量,心悸动,伍麻黄,小量轻,
体腹痛,剂量中,用桂枝,小轻症,大重病,肉桂功!!!
二、芍药
芍药证,主挛急,行走难,足无力,下肢挛,伸不利,抓药证,疗效提。
阵发性,痉挛急,位不定,皆可与,腰肢痛,难步履,腹急痛,大便秘,
如栗下,最相宜,消水肿,通利机。腹肌紧,腹皮急,兼余症,皆可与,
(5)半夏厚朴汤方证:精神刺激咽异感,胸闷气塞咳嗽喘,或见痰多或腹胀,恶心呕吐食欲减。看其舌苔白厚腻,询其口内腻而粘。
(6)半夏白术天麻汤方证:眩晕头痛重压感,浮肿易汗肉松软,大便偏溏腹鸣胀,舌大淡红苔腻兼。
(7)半夏泻心汤方证:恶心呕吐腹泻鸣,上腹满闷胀疼轻,舌苔薄腻或黄腻,烦躁内热失眠梦。
二、50味药证
(5)大黄庶(按)虫丸方证:少腹胀满硬块疼,面色晦暗消瘦形,脉象细涩舌暗紫,肌肤干燥如甲鳞.
(6)茵陈蒿汤方证:黄疸色鲜尿黄短,胸闷烦躁身热汗.
(7)防风通圣散方证:发热无汗头昏痛,疮疡肿毒目赤肿,痒疹舌厚干腻,腹胀便秘胸腹闷.
(8)大黄附子汤方证:腹痛剧烈大便秘,面晦无华神萎靡,汗出恶寒手足冷,舌干质老苔白腻,胁下偏疼脉弦紧,大黄附子温下宜.
肉松软、大便稀、无腹痛,不可与。配甘草,缓痛基,伍枳实,胃动力,
同黄芩,热利息,若加桂,腹痛急,脉弱悸,中焦虚,加附子,脉沉微,
伴身痛,属阳虚。配苓术,利水剂,经不调,伍芎归,全身肿,姜附齐。
大剂量,腹痛急,二三两,非主剂。
三、甘草
甘草证,羸瘦形,气液馁,肤枯情,口舌糜,咽中疼,
刺激咳,心悸动,
逆上冲,躁急痛,和诸药,解毒雄。审经方,非泛用,
九、附子类方
(1)附子临床应用范围:病中多汗四肢冷,恶寒脉沉心音微,脉象沉弱腹满痛,吐利伴见手足冷,舌苔白滑血压降,关节剧痛兼肿胀。年老体弱慢性疾,腰膝酸软更无力,足背浮肿兼畏寒,四肢逆冷肌肉挛,心肾功能不全疴,夜尿频多脉沉弱。
(2)阴寒体质:形体偏胖肌肉松,精神萎靡有倦容,肤燥乏泽面黄晦,或见浮肿目无神,唇舌干枯暗胖淡,肢冷畏寒倦喜暖,好静恶动便稀溏,口不干渴溲清长。
(7)黄连阿胶汤方证:心中烦,不得眠,面苍神萎口咽干,手足热,口舌烂,心下痞,腹痛连,小便短,耳鸣头昏现,舌红苔腻黄剥裂,脉细数,出血倾
向血证兼.
(8)香连丸方证:腹痛胀,重里急,痢下粘臭脓血疾,舌质暗红苔黄腻,方用香连丸最宜.
(9)左金丸方证:舌红苔黄呕酸苦,嘈杂脘腹胁胀疼.
八、干姜类方
(1)干姜证:痰唾尿便无臭稀,畏寒喜热精神萎,口不干渴舌质淡,舌腻白滑或灰黑。
七、黄连类方
(1)黄连证:黄连证,多躁烦,神不清,身热感,或见心悸或失眠;胃脘痛,心下痞,或兼呕恶或下痢,舌质红,或暗红,舌面干,质坚老,舌苔黄腻厚
或薄.
(2)阳热体质:体强健,面潮红,或见红黑油光容,目多眵,充血睛,口唇舌质红暗红,舌苔薄黄或黄腻,舌质坚苍腹肌紧,焦虑好动易烦躁,喜凉恶
热喜冷饮,肤疮疖,腹痞闷,口干口苦失眠梦.
(3)麻黄汤方证: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宜选用,皮肤燥,不出汗,脉浮紧,舌暗淡.
(4)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无汗恶寒较明显,神萎倦怠感,热不热,不一定,面晦乏泽手足冷,脉沉迟细弱,舌淡苔白润.
(5)小青龙汤方证:咳喘鼻塞打喷嚏,痰涕量多如水稀,背部冷感身恶寒,平素无汗咳喘汗,.热或不热苔白滑,呕渴利噎少腹满.
十、半夏类方